国学经典 朱熹论读书(2)

合集下载

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

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

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1.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2.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3.朱熹的名言(关于读书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问这河渠里的水怎么那么清澈,因为有水不停的从源头流下来。

道理:不断学习才能使人的思想永远保持进步。

其他的名言: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

——朱熹《性理精义》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读书之要》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观书有感》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宋·朱熹)卷上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

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

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

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合下元有底,不是外面旋添得来。

至。

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

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

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

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佐。

学问,无贤愚,无小大,无贵贱,自是人合理会底事。

且如圣贤不生,无许多书册,无许多发明,不成不去理会!也只当理会。

今有圣贤言语,有许多文字,却不去做。

师友只是发明得。

人若不自向前,师友如何着得力!谦。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

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道问学」是大事。

要识得道理去做人。

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读书要自家道理浃洽透彻。

杜元凯云:「优而柔之,使自求之,厌而饫之,使自趋之。

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椿。

今读书紧要,是要看圣人教人做工夫处是如何。

如用药治病,须看这病是如何发,合用何方治之;方中使何药材,何者几两,何者几分,如何炮,如何炙,如何制,如何切,如何煎,如何吃,只如此而已。

淳。

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

节。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贺孙。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方子。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祖道。

圣人言语,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

若只要皮肤,便有差错,须深沉方有得。

从周。

人看文字,只看得一重,更不去讨他第二重。

僩。

读书,须是看着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植。

文字大节目痛理会三五处,后当迎刃而解。

学者所患,在于轻浮,不沉着痛快。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朱熹读书文言文翻译

昔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宋末理学大家,以读书为终身之业。

其读书之法,严谨而精细,实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余闻其读书之故事,不胜向往,遂笔录其读书之法,以飨读者。

朱熹读书,首重经典。

谓经典者,经世济国之宝典,治国安民之圭臬也。

故其读书,必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始。

五经之外,尚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亦为朱熹所重视。

朱熹曰:“读经书,须先读注解,以明其义;次读正文,以究其理。

”盖欲学者先明经义,后究其理,以达致知明理之境。

朱熹读书,讲究循序渐进。

其曰:“读书之道,贵在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进。

”朱熹认为,读书如登山,须步步为营,不可急于求成。

故其读书,先从易读之书入手,渐次深入。

初读《论语》、《孟子》,次读《大学》、《中庸》,最后方读《周易》、《尚书》等经书。

如此,学者方能逐渐积累知识,深化理解。

朱熹读书,注重思考与质疑。

其曰:“读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朱熹认为,读书贵在思考,只有通过思考,方能领悟书中的真谛。

故其读书,常以质疑之心去阅读,对书中所言,不轻信不盲从。

如有疑问,必究其根源,直至明白为止。

朱熹读书,重视实践与体验。

其曰:“读书而不行,则学无以致用;行而不学,则行而不远。

”朱熹认为,读书与行相结合,方能学以致用。

故其读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朱熹曾言:“吾平生所学,无他,惟此四字而已:致知、格物、诚意、正心。

”此四字,即为朱熹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朱熹读书,注重品德修养。

其曰:“读书而能修身,则读书有益;读书而不能修身,则读书无益。

”朱熹认为,读书之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而非单纯追求知识。

故其读书,常以修身养性为宗旨,力求做到知行合一。

朱熹读书之法,虽历经千年,仍具有极高的价值。

其读书之法,不仅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亦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今人若欲读书有成,当效法朱熹,循序渐进,注重思考与质疑,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并注重品德修养。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

朱熹《朱子读书法》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

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

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

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

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人常读书,庶几可以管摄此心,使之常存。

横渠有言:「书所以维持此心。

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

其何可废!」盖卿。

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

只是觉处,便是接续。

某要得人只就读书上体认义理。

日间常读书,则此心不走作;或只去事物中羇,则此心易得汨没。

知得如此,便就读书上体认义理,便可唤转来。

贺孙。

本心陷溺之久,义理浸灌未透,且宜读书穷理。

常不间断,则物欲之心自不能胜,而本心之义理自安且固矣。

须是存心与读书为一事,方得。

方子。

人心不在躯壳里,如何读得圣人之书。

只是杜撰凿空说,元与他不相似。

僩。

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着落,方始好商量。

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

如此,方是有本领。

今人看文字,多是以昏怠去看,所以不子细。

故学者且于静处收拾教意思在里,然后虚心去看,则其义理未有不明者也。

祖道。

昔陈烈先生苦无记性。

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不读书百余日,以收放心;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

僩。

学者读书,多缘心不在,故不见道理。

圣贤言语本自分晓,只略略加意,自见得。

若是专心,岂有不见!文蔚。

心不定,故见理不得。

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

暗镜如何照物!伯羽。

立志不定,如何读书?芝。

读书有个法,只是刷刮净了那心后去看。

若不晓得,又且放下;待他意思好时,又将来看。

而今却说要虚心,心如何解虚得。

而今正要将心在那上面。

义刚。

读书,须是要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

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如何却说个「仁在其中」?盖自家能常常存得此心,莫教走作,则理自然在其中。

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_读书名言

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_读书名言

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认为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他的读书的至今影响着人们。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喜欢!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1)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2)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4)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朱熹5)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6)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7)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8)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9)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劝学诗》1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11) 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

——朱熹《四书集注》12)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朱熹《近思录》13) 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朱熹《朱子语类》14)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

——朱熹《朱子全书》15)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朱熹16) 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

——朱熹17)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18)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1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20) 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朱熹朱熹名人读书的名言摘抄1) 心平则气自和。

——朱熹2) 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朱熹3)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朱熹4)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朱熹5) 忧在内者本也,忧在外者开也——朱熹6) 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

——朱熹7) 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

——朱熹8) 月盈则亏,日中则昃——朱熹9) 四书五经之所以能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交往相处的法则。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论读书》word教案 (1)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论读书》word教案 (1)

第2课《论读书》教案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及作用。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你喜欢读那些书,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

(调动激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揭示目标: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②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③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略2、积累下列词语:①弛惰②挑剔③狡黠④装潢⑤烦琐⑥蒸馏⑦消遣⑧运筹⑨⑩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背景资料:略4、感知内容:①分小组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

谈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②文章怎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的?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11-12自然段)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男女生分两组,比一比看那组找的准,分析透彻。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25课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

25课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

25课古人谈读书一二翻译
《古人谈读书》
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译文:
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

国学经典复习题(二)国学经典复习题(二)一、判断题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X)3、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4、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5、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6、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7、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 )8、《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9、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X)1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X)1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X )1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X)13、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14、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 )15、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16、、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 )17、《论语》是“四书”之一。

(√ )18、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X )19、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20、孟子以“人性恶”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21、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22、《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朱熹有关读书名言50句

朱熹有关读书名言50句

朱熹有关读书名言50句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在读书方面有很多名言,下面是他的50句读书名言。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5. 广博之学,其志在工;深奥之学,其源在笃。

6.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 不勤而学不成,不思而得无功。

10.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1. 明理修身,以养浩然之气。

12. 德行足以观人,学问足以求名。

13. 吾道一以贯之,有始有卒。

1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6. 知易行难,行之者寡,知之者众。

17. 活到老,学到老。

18.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19. 是非之辩,术之所存也。

20. 抛弃专断的自我,才能拥抱广泛的世界。

21. 分享知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启发。

22. 以学问为基础,以品德为根本。

23. 勤学苦思,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4. 明心见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 修炼内功,才能探究外在世界。

26. 学而不倦,与学而不诲同也。

2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8.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

29. 学无止境,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 学习要虚心,才能汲取更多的智慧。

32. 知人者明,自知者明。

33. 谦虚谨慎,才能有所成就。

34. 治学为治身之本,治身为治世之本。

35. 是非曲直,不可不辨。

36. 反躬自省,才能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37. 学而时乐之,不亦乐乎?38. 文以载道,史以纪事,读书能使人有更多的人文关怀。

39. 不惑之年,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0. 终身学习,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

41. 艺有三重义:教导人的功利之义,趣味人类之美好之义,透明人类社会之真理之义。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法朱熹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

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

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

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

读书,须是穷究道理彻底。

如人之食,嚼得烂,方可咽下,然后有补。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

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因叹:“骤进二字,最下得好,须是如此。

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

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

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

为学之要,亦是如此。

”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

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

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

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

须这一段透了,方看后板。

看文字,须要入在里面,猛滚一番。

要透彻,方能得脱离。

若只略略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

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

少看熟读,反覆体验,不必想象计获。

只此三事,守之有常。

书宜少看,要极熟。

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

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

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

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

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

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

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

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

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

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

古人谈读书 (2)

古人谈读书 (2)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一定,绝对
有恒心就绝对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人说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求学的时候,长期读书没有成果,打算放弃。 他渡过小溪,看见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棍。李白 好奇地问:“老婆婆,您磨铁棍做什么呀?” 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的针。” 李白吃惊地说:“哎呀!即便是一般的铁棍,也难以磨成那么细的绣花针, 您怎么还偏偏找了根鸭蛋粗的铁棍,就算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磨一辈子也未 必能把这根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啊!”
读书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3)学而不厌。
读书方法:(1)默而识之。(2)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
第一课初时读 课 文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 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 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志向总体说见识恒心绝对,一定
下等,劣等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志向则不甘心自己成为下等;
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 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 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 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 瞌睡。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就想出了 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 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 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 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扯痛,马 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人谈读书(2)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人谈读书(2)  人教部编版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3、体会朱熹、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难点:体会朱熹、曾国藩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论语》三则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今天让我们看看朱熹和曾国藩这两位古人又是怎样谈论读书的设计意图:复习旧识,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来。

二、借助注释,理解大意(一)学习朱熹谈读书1、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节奏。

)2、小组讨论试着翻译,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谓:说此;这里漫浪:随意则:就急:重要既:已经岂:难道乎:吗3、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心到眼到口到使人明白只有用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思考:“心到最急”的原因4、熟读背诵5、齐背设计意图: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知道“心到最急”的原因,理解用心才能做好。

(二)、学习曾国藩谈读书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恒:恒心自足:自我满足盖:语气词,不翻译断:绝对2、朗读划分节奏3、小组讨论试着翻译,学生汇报,教师小结(课件出示)4、思考:a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生总结并汇报:有志有识有恒b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并汇报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无尽有恒——断无不成之事C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证明这些人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既是反面论证又是举例论证“有识者则知无尽”正面论证5、师生共同总结读书的时候三者缺一不可,着重强调立志是人生的成功之本。

6、背诵三、拓展延伸“读书”这个话题更古不衰,而且历久弥新,你还知道哪些古人或今人谈读书的文字吗,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吧!四、布置作业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2、把朱熹、曾国藩谈读书的内容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故人谈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要:有志——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无尽有恒——断无不成之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

《读书之要》朱熹朱熹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江西婺源人),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从事教育50余年。

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

所著的《读书之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原文】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

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

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

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

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古人读书大多功利性过强,说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手钟票”,天下士子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向名利的顶峰发起无数的冲刺,即使头破血流,也鲜有退缩之意。

这样孙康映雪、车胤囊萤并不算什么奇事,更有悬梁刺股之发烧行为,让人觉得一部中华古人读书史实则是和了鲜血和泪水写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朱熹论读书(2)
读书要先立程限,循序渐进。

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朱子语类》卷十)。

所谓“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

读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点点滴滴地不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一定要长计划短安排。

朱熹认为学习要循序。

所谓循序,是指按照所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序。

他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

《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

《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

《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

”(《朱子语类》卷十四)其循序渐进的学习主张符合认知过程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读书要虚心居敬。

南宋士风,多半虚浮,朱熹直面现实,倡导虚心。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唯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
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学规类编》)朱熹所说的“虚心”,有不先立论和专心致志两层意思。

不先立论指不预设立场,认真体会书中原意。

“凡人读书,须虚心入里玩味道理,不可只说得皮肤上。

譬如一食物,滋味尽在里面,若只舔噬其外,而不得其味,无益也”(《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

专心致志指不被杂念所扰,一心一意读书。

朱熹强调读书必须专心静虑,全神贯注。

他说:“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朱子语类辑略》卷二)朱熹认为,学习不仅要虚心,而且要居敬。

所谓居敬,即收放心,严肃认真与精神专一。

“敬”就是“主一”,就是专心一念。

“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晦翁学案》)。

读书要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观书既要熟读又要精思。

所谓熟读,就是多次重复,把书读得滚瓜烂熟。

为此他强调“正看背看,左看右看”(《朱子语类》卷十),“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朱子语类》卷十一)。

所谓精思,是反复思索玩味,寻求文义。

《朱子语类》卷十云:“大抵学者读书,务要穷究。


又云:“大凡看书,要看了又看。

逐段逐句逐字理会,仍参诸解传,说教通透,使道理与自家心相肯,方得。

”朱熹强调学习不仅应循序,而且要存疑。

疑问越多,学习进步就越快,“大疑则可大进”(《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五)。

他认为学习一般要经历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晦翁学案》)。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

这种主张熟读精思、存疑求真的学习思想来自于朱熹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治学体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