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工业景观的保护与再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后工业景观的保护与再生
【摘要】后工业景观设计是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为工业废弃用地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本文从后工业景观的形成、特征,设计手法及我国发展的状况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针对我国城市后工业景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场所精神生态改造
众所周之,我国正处在工业改革的关键转型期,城市化更新进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之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传统工业逐步走向衰落,从而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地和废工业设施,它们的命运又将是如何呢?如果完全推倒重建,这样的做法不但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也抹去了城市固有的历史痕迹,更可能破坏了原有的本土文脉肌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如何将城市中闲置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呢,如何让它们走向产业复兴的道路,这些问题都成为我们在学术研究和设计方向上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
1、后工业景观概述
后工业景观设计作为西方当代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 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
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这一预测终于伴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现实,后工业社会的出现随即带动了后工业景观的产生。
20世纪7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查德.哈克就完成了第一个废弃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工程——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后工业景观一词可理解为在废弃的工业用地上重新改建的景观,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目的,通过改造成为新的城市开放空间。
后工业景观设计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中率先发展起来的,到了90年代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领域。
后工业景观设计包含了厂房及工业设施、辅助建筑、工业生产场地和交通运输设施等。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组合,从遗存中发掘美,将历史、文化与艺术、现实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从此,它生动地体现在了人们的工业生产活动中,机器不再是单一的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工具,而是一件不可避免的工业景观。
在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后工业景观设计不仅实现了工业景观的复兴,还刺激
了周边地区的再发展。
2、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思想
2.1艺术性
设计就是一门艺术,景观设计固然包含其中,后工业景观设计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结构上都受到艺术的深刻影响。
美,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被局限在任何中特定形式中。
传统美学观点认为,废弃地面上那些生锈的机器、零部件、破败的厂房是丑陋的,是没有任何保留价值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他们眼中废旧厂房、生锈的机器设备不再是肮脏,丑陋的了。
相反,它们代表了人类的智慧,辛勤的汗水,是一道无比美丽的风景,它对传统美学的概念提出了挑战。
大地艺术作为一种艺术流派,为后工业景观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70年代以后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艺术家们开始认为被遗弃的工业废地是一块很好的创作良地,这一观点与大地艺术家的观点不谋而合。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中的“铁路竖琴”,家德.玛利亚设计的“闪电的原野”,中国中山岐江公园的钢塑水塔都是大地艺术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2 生态性
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可见生态学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浅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
很多学者在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从人文科学角度提出了更多的解决途径,单纯的生态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了。
生态学理论的不断深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理念也逐步渗透到后工业景观设计当中。
现在很多设计师认为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和对功能、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一些设计师提出了设计中最小干预的思路,最大限度的利用废弃材料的潜能。
将那些工业废料、混凝土板、铁轨等通过扭曲、变形、碰撞处理都能成为营造景观的良好材料。
德国设计师拉茨在设计德国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时就采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充分利用了被废弃的高架铁路、混凝土墙等成为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还大胆的将原来工厂的排水渠改造成为水景公园,通过污水回收过滤处理引入埃姆舍河。
这一大胆的尝试正式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
2.3 场所性
场所是指一个空间和实践的结合体。
设计师在改造时应尽量尊重场所的原貌,将景观与场所进行紧密地融合,把场地作为一个空间、时间结合的物体,对其历史面貌进行延续,活化城市公共空间。
工业遗迹景观一般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触人心玄,诉说着当年工业的辉煌,承载着灿烂的工业文明史。
因为将场地文脉进行延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设计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回忆。
当然我们在进行设计是要充分分析当地的区域环境、功能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运用多元化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局部保留,最大的发挥工业遗产带来的场所精神。
德国科特布斯露天矿区的生态改建就充分利用了矿区原有的大型设备,成为营造场所气氛的重要元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我国后工业景观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城市红工业景观设计的初步实践。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俞孔坚设计的广州中山岐江公园。
之后,中国的城市后工业景观逐步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的先进养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
比如北京燕山煤气用具厂公园、上海世博会浦东中心绿地等诸多成功案例。
每一个案例都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城市后工业景观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
最初的中山岐江公园方案在成功之余也存在着弊端,比如对工业遗产的保留和再利用上收到了传统景观设计美学的制约,设计方式相对单一,不够成熟。
上海世博会园区的设计就有了长足的进步。
园区中有30多万平方米的场馆是由老建筑和工业构造物改建的。
比如著名的半开敞式场所—宝钢大舞台,设计师尽可能的保留了车间原貌,大部分构件还保持着它原有的斑驳色彩。
园区的另一个改建项目就是南市发电厂的烟囱,它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发展历史。
而烟囱的功能却违背了当今社会提倡的低碳环保理念,所以设计师将其改造为世博园区中最高最亮的风景。
夜幕降临,它成为园区中最亮最高的光柱。
当然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西经济、文化的差异,对我国的工业文明保护不够,再加上在中国传统景观中没有出现过工业景观,所以在我们的设计中缺少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一味的照搬照抄,
把西方的设计作为标准。
我认为我国在城市后工业景观的改造上要更多地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场所精神”,根据我国工业遗产的自身特点进行设计,让城市废弃地更好的彰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工业景观。
4、结语
在多元化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时代,工业景观设计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中使很多工业废弃地块得以复苏和再利用,既美化了我们的城市,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将城市发展中的历史痕迹得以保留,延续了我们的城市文脉和工业历史文明。
城市后工业景观是每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代表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特征。
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要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将这个领域的研究逐渐补充完善。
参考书目:
[1]钱静.工业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景观再生[J].江苏建筑,2003(1):67~68.
[2] 俞孔坚, 庞伟.理解设计: 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
报.2002(08):47- 53.
[3] 贺旺. 后工业景观浅析[ D] . 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4] 陈隽隽.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 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景观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