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5)8—0003一06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李晓鹏

[摘要]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等。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关键词]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升值

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国内外金融界和学术界对于如何改革汇率制度及人民币是否升值和何时升值也展开了诸多讨论。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息,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与此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那么,如何看待此次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将从国际、国内的经济金融背景入手,对此次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重点内容做一初步分析,以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质与走向。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的国际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和外贸总额不断增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民币汇率也因而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此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所处的国际背景主要有:1.主要贸易伙伴逆差扩大,顺差减少。作为中国的贸易伙伴,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华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5年5月,美国货物与服务贸易逆差为553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逆差158亿美元,占比高达28.6%。2005年1—5月,美对华贸易逆差累计达725亿美元,同比增长33%。中国仍是美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来源国。日本财务省贸易统计速报显示,2005年上半年日本贸易顺差为4.5万亿日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6.4%,这是日本贸易顺差的降幅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首次突破20%。

2.贸易政治化趋势突出。美国经济现今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期,某些行业失去竞争力,需要进行结构调整,由此带来失业与行业利益损失。美国相关行业协会和劳工组织认为中国的廉价商品给美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了较大压力,纷纷出面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保护其原有利益。美国迫于这些压力,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量进入美国。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萎靡不振,日本政府也急需转嫁经济危机给其他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提高日本产品的出口竞争,乎息国内长期以来的不满情绪。

3.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新经济泡沫崩溃带来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一直难以摆脱贸易、财政双赤字的困境,这种情况下发展出口就显得特别重要。美国希望更多地将美国产品出口到中国,这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不景气,欧盟经济也未见好转,昔日生机勃勃的亚洲“四小龙”也未完全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拉美国家经济由于金融与债务问题,发展速度今不如昔。相对其他地区经济普遍萧条的现象,中国经济和出口增长的速度相当快。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担心中国经济和贸易增长过快可能会给自己的经济利益带来损害,势必会想办法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以期扼制中国这种发展势头。

4.贸易壁垒强化。自2002年以来,美、欧对华的贸易壁垒明显加强。据统计,美国2002年至2005年4月

[作者简介]李晓鹏,男,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在职博士生(北京,100032)。

金融i仑I云2005年第8期

底对华反倾销与保障

措施案已达30件,而

1995~2001年间类似

案件才只有35起。欧

盟还宣布将逐步取消

对中国的普惠制,准

备将大部分从中国出

口到欧盟的商品普惠

制税率从3.5%提高

至5%,波及几乎所有

对欧出口的工业产

品。美国和欧盟的贸

易壁垒措施具有强大

的辐射效应,导致其

他国家纷纷仿效美、

图11981~2004年GDP年增长率趋势

欧的做法,对中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大大增强。根据WTO公布的统计数据和我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1995~2001年外国对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年均合计还不到40件,而2002—2003年外国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年均合计已高达64.5件,增长超过61%。2005年前4个月对华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又有20件,预计全年又将超过60件。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和外交压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多种力量共同博弈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得益者是中国自身:一是其有利于缓解对于美、欧、日等国家的贸易不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扩大内需,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二是将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稳妥、渐进地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不论是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还是解决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的国内背景分析

汇率的实质是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最终决定力量必然来自经济层面。从历史发展趋势看,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已连续多年保持在8%以上的高水平上。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占全世界只有4%,但由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快,中国在当期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低增长甚至衰退的经济相比,已显得一枝独秀。因此,人民币具有内在升值的动力。此外,从2005年上半年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看,经济金融稳健运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有序进行,这种格局为汇率改革提供了最佳的经济背景。

1.经济运行高速平稳。从近年趋势看,国内经济走势较为平稳健康,人民币升值恰逢其时。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03年GDP增长率为9.1%,2004年GDP增长率高达9.5%(见图1)。2005年上半年,GDP继续高速平稳增长,增长率也达到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07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5亿元,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21080亿元,增长7.8%。这种增长态势为汇率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2.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今年上半年,我国连续出现了可观的贸易顺差,截至6月末,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约6450亿美元,累计贸易顺差近4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已超过2004年全年顺差总额,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记录,预计全年贸易顺差可望超过1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逾l00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6月末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0%以上。并且,目前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等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吸收我国货物、服务出口之能力仍然较强。对外贸易持续顺差,说明我国外贸应对汇率升值的弹性增强。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通货膨胀水平进一步降低。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895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967亿元,增长27.1%,回落3.9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

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价格总水平上涨2.3%,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继续处于温和上涨的状态。动态地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4、5、6月的同比涨幅分别为1.8%、1.8%和1.6%,环比分别下降0.3%、0.2%和0.8%。固定资产增速和物价涨幅均有回落,说明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增强,正在实现“软着陆”。选择这一时刻进行汇率改革,不会促使经济大幅波动。

4.货币信贷增长较为合理。2005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余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和今年5月末各高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低4.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3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19.9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去年同期低3.1个百分点,比去年末低1.3个百分点。总体看,今年上半年货币信贷增速较为合理,M:增速略高于今年年初央行既定的15%的增长目标,贷款增速较为平稳。货币信贷的稳健运行为人民币的汇率改革提供了较好的经济金融环境。表1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

iiiiii鬻ii覆粪iiiiiiii鬻iii||ii鍪》鬻iiii藜il

耨中国政府逐渐稳定了局势。当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

19%,然而外汇收入短缺,外汇收入熏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

汇约占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由予当时物价变化极为猛烈i所以为了使铷汇企业

和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不至予亏损和生活困难,敢府以内外物价,主要是国内物

价为依据。不断她调整人民币汇率。

中国的经济状况波动很犬,但是人民币}c帛制度却楚比较简单豹。当时因为美

翮对中国裳行经济封锁,政府实行了入侵币盯往荚镑的汇率制度0南予当时中

国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关系比较熏要,人鼹币还实行了盯住卢布的汇率

政策。

中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犬变化,然而人民币汇率却保持坚挺。当时国际上有两

犬重要事件,一个蹙帮雷顿稔秫俸系瓦解,一夸避露克松访肇。前者使国际上主

舞货币的固定盯往美元的汇率安排结束了.,后者部分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际环

境。相反地,人民币汇率也做了改变,改成静德毒篮予货币。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在汇率制度安摊点,人民币罕见地实行了复汇

攀秘度,在肖剪公布的汇率鬈外,透实行薯贸易国部结算价格。宵蠢范率为1美

元兑换1.5元人民币,贸易内部结算汇率为l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

外汇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政府允许企业刨汇可以按眈倒留成,多余辨1;_£可以到

官办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因而在官方公布的汇率志舞,叉产生罩人民币调剂汇

率。人民币公稚汇率穰调剂弦率在邋勰阕都术鬻地纂谒。遽期间实际虫也是复汇

率制度。

中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确妻子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最终目

标。首先在继续对外钷资本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蜜行经常项目有条件的可

兑换。1996年,中国接受国舔基金组织第默条款,实现经常项日的完垒可兑换。

日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萋本童在8.27位鬣不动。

自200曩年7月21日起,我围嚣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簇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

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蒜盯住孽攀荧元,形成更富弹性的

人民币挺率机翻。人民币汇率调熬为1美元簏8al元人民币。

资料来源:根据www.sohu.com收集整理而成。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的重点内容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大体经历了七次改革(见表1)。在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2005.7)。从汇率形成机制上看,它是建立在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严格管理的基础之上;从发展阶段上看,这时的外汇市场属于初级市场。而此次汇率改革,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标志着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经济大国迈出了坚决而又坚实的一步,同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适时适度的调控。

可以说,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力求使其更多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大途径就是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弹性汇率机制,使人民币以适当方式及时反映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基本面。初步分析,这种方案的出发点是,根据与中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来选择数种主要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篮子的货币;设定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其范围内浮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以说,虽然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体现为人民币汇率被主动重估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体现为升值2%,但这并非改革的重点,未来人民币的走势也不可能只表现为人民币单方面的升值。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进一步解释,“参考一篮子表

鬻瓣㈣㈥蘩㈣㈥瓣

金融i仑I云2005年第8期

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21换句话说,目前需重点关注的是人民币汇率将参考的货币篮子及其权重。举例来说,假如人民币汇率参考的货币篮子里有三种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某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为1美元=1欧元,1美元=100日元);规定篮子货币的权重分别为美元60%、欧元30%、日元10%;人民币的初始汇率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现将人民币的汇率机制由盯住美元改为参考货币篮子,即8.11元人民币=(1美元×60%+l欧元×30%+100日元×10%),按照当日外汇市场汇率则为8.11元人民币=(1美元×60%+l美元×30%+1美元×10%),也就是8.11元=(0.6美元+0.3美元+O.1美元)=1美元。假设随后欧元对美元升值20%至1欧元=1.2美元。此时人民币篮子就相应地变为:8.11元=(1美元×60%+1.2美元×30%+1美元×10%)=1.06美元,亦即1美元=7.65元人民币,人民币只对美元升值了5.6%(按照目前规定,我国每日银行问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的幅度内浮动)。由此可见,尽管受欧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即美元大幅贬值)的影响,人民币有较大的市场升值压力,但限于欧元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篮子里所占的权重,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要远小于欧元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进一步看,今后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也就是说,央行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货币篮子的组成和权重来实现对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管理。

综合来看,货币篮子的设定既是参考市场供求关系、扩大汇率弹性的结果,又是中国人民银行主动对人民币汇率实行有管理的浮动的一个主要渠道。在这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大量国际游资豪赌的“人民币连续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将变得很小。

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中国经济

的动态影响

实事求是地看,此次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出口各产业的平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减少贸易摩擦,稳定宏观经济;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有利于促进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此外,由于本次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小,对外贸的冲击力较小。因此,从整体上看,本次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转变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模式。

1.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随着经济的强劲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在世界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出口成品,由于跨国公司生产基地的转移,国际价格大大降低。贸易条件恶化致使国内资源流失,出口商品经常被国外实行“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面貌。由于我国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经常会受到美、欧、日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贸易纠纷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态势。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我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4年发达国家反倾销新立案件31起,占比比前两年多出20个百分点。中国近年来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均和这一背景有关,而且越来越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有效缓解贸易摩擦的压力。

2.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升值条件下,国内的产品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而进口产品因为汇率下降而价格下降,最终将带动整个社会的价格下降,进而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低估鼓励了出口部门,但却是以压制国内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代价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实现资源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均衡配置。

3.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2001年以来,外汇占款的过快增长,造成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保证稳定的货币供给和物价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主动性较强的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如发行央行票据等形式,去“对冲”被动性强的外币公开市场操作的影响。这使得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性大打折扣,而且冲销政策的成本不断上升,难度会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将减少外资的流入,降低外汇占款,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当然,此次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经济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其主要集中在减少出口、增加失业、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引发投机行为等。在赞成这些观点的同时,本文要强调的是,这些负面效应在经典的市场经济国家可能是准确的,而在中国这一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并不十分确定,原因在于:首先,中国有着独特的贸易结构,升值对出口的影响有限。我国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占出口额为55%,来进料加工和外商机械设备进口占进口额的60%。来料加工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工缴费,和汇率变动基本没有关系;进料加工贸易

李晓鹏: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取决于进口的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比重。人民币升值是对这些企业出口不利,但提高了进口产品的购买力。同时,我国部分商品在国际市场以其低廉的成本成为价格的制定者,汇率升值反而会提高出口收入。其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升值对失业的影响可控制在一定限度。据联合国计算,在17个重要样本国内,中国单位劳动工资最低,样本国工资分别是中国的2.5—47倍不等,尚有足够的空间。因此,由于汇率升值幅度不是非常大,这种比较优势依然明显,失业压力会得到一定控制。即便对部分低水平竞争的企业有重大影响,但利用这一契机实现优胜劣汰,也未必是坏事。同时要指出,汇率政策是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工具,而非促进就业的政策工具,解决就业问题不能靠价格体系的扭曲来实现。第三,汇率升值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双向的。升值虽然提高了外商新建投资的成本,但也提高了其在本地市场上以美元表示的销售收入。一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因中国资源成本优势降低而减少,但同时也可能推动另一批试图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第四,汇率调整之所以会引发投机资本流入,一方面,是中国存在这种汇率升值预期,消除这种预期,恢复名义汇率水平和实际均衡汇率保持一致,才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之所以会引发投机资本流入是调整汇率的策略失当,而由于本次升值选择的时机和策略均比较恰当,可以避免大面积的投机行为。第五,此次人民币升值幅度极小,对美元升值幅度仅为2%,而此前普遍预期为只要升值幅度在5%左右就完全能够承受。同时,这次汇率波动幅度并未扩大,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3‰幅度内浮动。因此,负面冲击即使存在,也不会太大。

总体来看,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既是我国经济金融进一步市场化的现实需要,也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是我国自主改革中的一大突破。

五、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展望

此次我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将市场供求关系引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当中,并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新一轮改革的开端,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基点。可以预料,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我国将加快相应的配套改革,大力防范金融风险,为进一步的汇率制度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一,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市场一般预期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至少在5%一10%以上,现在只有2%的升幅,所以市场上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未消。另外由于人民币小幅升值对中国的出口影响不大,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美欧会继续对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由于升值预期挥之未去,炒作人民币升值的资金预计会继续流入内地和香港,这很容易造成内地的资产市场形成泡沫。如何处理人民币是否升值及热钱的炒作,是监管层在未来一段时间需要继续面对的问题。由于人民币汇价要达至兼顾各方面利益的平衡点,需要时间稳妥调节,不可能频繁变动,急于求成。因此,有关方面在注意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同时,必须考虑“泄洪”的问题,减少市场上热钱过多导致经济过热、通胀上升的情形,以免影响到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

其二,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新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水准要根据一篮子内货币的升跌情况而定。与单一地盯住美元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方案更为科学和客观,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紧密,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可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减少了热钱可能对单一货币的冲击。目前央行并未公布这个货币篮子中具体有哪些货币,也没有公布其权重以及“目标区”(即央行认为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下一步宜细化并公布一篮子货币的概况、原则与构成框架等内容,使市场供求双方都有一个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市场预期。同时,央行亦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界定并调整货币篮子的具体内容,便于其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和有效的调节与管理。

其三,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后,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扩大,外汇市场的活跃性增强,交易会更加频繁,不确定性会增加,因此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将增加。在更为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尽量避免成为外汇市场价格的制定者,为了加强对外汇市场的风险管理,促进外汇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目前急需强化的工作是:(1)密切防范、积极监控市场上的过度波动和投机动向。尽快建立外汇市场监测、预警指标和体系,尤其加强对大额资金流向的监测,完善外汇市场操作工具,同时增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透明度,稳定市场预期;特别注意对外汇市场流动性的监控,制订应急预案,防止出现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2)用足当前的汇率波动区间,增加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当前要用足浮动区间,这将向市场传递一个央行减少干预的信号,有利于市场正视汇率风险。待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后,再视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外汇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扩大浮动区间。(3)改进

星融i仑I云2005年第8期

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对强制结汇制度的改革,可以考虑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还可以考虑对现有允许保留外汇结算账户的企业扩大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等。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后,可以考虑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垄断市场价格水平。(4)注重对外汇市场主要参与者的风险监管。外汇市场的监管主要针对参与外汇市场活动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监管的着眼点则是保持这些机构的安全性和稳健性,监管的内容主要是检查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系统、风险控制系统、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以及执行其他合规性要求的情况等。

其四,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增强会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一定的汇率风险。为了防范汇率风险,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丰富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给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汇率风险管理的工具。目前我国外汇市场主要以即期外汇交易为主,以实际需求为原则的银行与客户间的远期外汇市场尚处于初步阶段,交易量较少。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外汇市场的交易品种,使得企业能够合理、有效利用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工具防范汇率风险;在银行间市场上引入掉期交易;有选择地进行人民币外汇期货、期权试点。口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DB/0L].www.pbc.gov.cn,2005一07—21.[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答记者问[DB,OL].www.pbc.gov.cn,

2005—07—21.

[3]田俊荣.人民币改革是自身需要自主决定——透视人民币汇率改革(上)[DB/0L].wwwmnance.p。叩le.com.c“GB/

3569175.2005—07—26.

[4]中国新闻网.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阐述人民币汇率改革三原贝0[DB/0L].www.chinanews.com,2005一06—26.[5]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年国内宏观形势分析与2005年形势及政策走向[J].金融论坛,

2005,(2):3—9.

[6]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

坛。2005,(2):10—16.

[7]邹新,马素红,范瑞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游资扰动中国[J].中国城市金融,2005,(8):38—39.

[8]人民网.周小川:汇率机制改革要配合思维角度转变[DB,0L].www.nnance.people.com.cn/GB/1040/5564163,

2005一07—23.

(责任编辑:梅言)

?8囊

汇率制度改革.doc

汇率制度改革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1993年1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具体包括,实现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格并轨;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交易市场等。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此后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

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汇率改革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 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而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反而大幅增长。 2008年,我国适当收窄了人民币波动幅度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

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 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1961)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trilemma):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 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个中央银行,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198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Reinhart(1999),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1998)。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1978)分析了70年代中期,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Dreyer(1978),Holden and Suss(1979),Bosco(1987),Savvides (1990),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精编版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8.17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819.38,比上个月上升了12.33。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说明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在向更富弹性的方向转变。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导致现钞和现汇买卖价持续下降,中行的尽管汇率水平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并不明显,这说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尚待进一步完善。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论文)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一、引言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再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焦点所在的问题之一。2003年我国加入了WTO组织以来,宏观经济呈现出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对外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激增的局面,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人民币存在巨大升值压力。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否应该适当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这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制度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而复杂的历程,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的起步阶段、可调整固定汇率钉住制及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双轨制及两种不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然而自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个新特征。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兑换主要外币的汇率不断降低(间接标价法),即对外升值。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内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通货膨胀,也就是对内贬值。 对于我国来说,32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而人民币作为中国这一经济腾飞中的大国的基础货币,其汇率问题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我们要慎重对待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这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保障人民优质小康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其在现阶段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 (一)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可以称为单一浮动汇率制。此时新中 国才刚成立,我国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局势并不稳定,对外贸易还未正式起步。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为人民币汇率富有弹性,调整频繁,稳定性弱。 第二阶段(1953-1972年),这一阶段的汇率制度为单一固定汇率制。这个阶段国际汇率制度正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上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这种制度使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刚性的特点,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受市场供求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失去了重要的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三阶段(1973-1979年),人民币汇率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浮动汇率制。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设定为汇率制度的目标,并且要求汇率制度要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钉住一篮子货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与 效率权衡的结果。 (二)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发展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93年)为汇率双轨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进入了经济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使外贸企业的出口积极性提高,我国的汇率体制由单一汇率制改革为双重汇率制。我国的汇率制度从官方汇率制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并存(1981—1984年)过渡到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官方汇率制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弊病逐渐显露,所以人民币汇率制度在改革中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994-2005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取消外汇留成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有条件的兑换,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要求,“改革外汇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其后《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在1993年12月正式颁布,其中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包括:将人民币官

中国汇率制度.doc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调控编辑 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中间价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

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因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数量上的增减。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摘要: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原因 一、背景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原因 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化原因及对经济影响 总论 汇率是国际金融的重要指标,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民币汇率是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和衡量我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指标。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增长状况;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都会引起货币价值的上升,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往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经常项目顺差近年来保持着较高的水平,这就潜在地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且在我国资本项目基本上是连年顺差的,外汇储备明显增加,这表明外汇市场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本国货币有升值的压力。 三:通货膨胀因素: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一般地,通货膨胀和国内物价上涨,会引起出口商品的减少和进口商品的增加,从而对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影响,导致该国汇率波动。同时,一国货币对内价值的下降必定影响其对外价值,削弱该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地位,人们会因通货膨胀而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软,把手中持有该国货币转化为其它货币,从而导致汇价下跌。 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的主导因素,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是影响汇率变化的基础。如果一国的货币发行过多,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使一国的货币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使货币对内贬值,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对内贬值,必然引起对外贬值。因为汇率是两国币值的对比,发行货币过多国家,其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减少,因此在该国货币折算成外国货币时,就要付出比原来多的该国货币。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相对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人民币的相对币值也就是说其购买力在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缓解。相反若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高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则美元的币值在下降,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上升,人民币会有升值的压力。 四: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是决定货币价值、货币购买力的首要因素。如果本国货币供给减少,则本币由于稀少而更有价值。通常货币供给减少与银根紧缩、信贷紧缩相伴而行,从而造成总需求、产量和就业下降,商品价格也下降,本币价值提高,外汇汇率将相应地下跌。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额货币则以通货膨胀形式表现出来,本国商品价格上涨,购买力下降,这将会促进相对低廉的外国商品大量进口,外汇汇率将上涨。 五:国外环境的变化:(1)外国政府的政治压力:一些西方国际声称人民币价值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 摘要: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其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继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在通过不断评估人民币升值问题的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逐步退出了固定汇率制度,走向了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于2005年0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 1994年以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改 革开放新时期。为鼓励外贸企业出口的积极性,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多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无章可循的,其有内在的逻辑性、方向性和原则性,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与国际汇率制度的接轨。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 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摘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我国汇率制度在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汇率制度的改革又在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现代企业面临着汇率改革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相应做出了最有利的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应对汇率制度的不断革新。 关键词: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历程 (一) 双重汇率制时期(1981——1993) 1.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198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始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以搞活经济。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企业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从1981年起试行双重汇率。一种是适用于贸易外汇收支的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这是内部调节进出口贸易的平衡价;另一种是适用于非贸易外汇收支的汇价,按官方公布的汇价办法,仍然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是:(1)典型的双重汇率;(2)从性质上说是属于贸易性汇率,它是以我国的贸易政策为中心,为出口创汇服务的;(3)人民币仍然处于高估的状态,难以很好地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2.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1993) 1980年我国恢复了在IMF中的合法地位,按照IMF的有关规定,其会员国可以实行多种汇率,但必须尽量缩短向单一汇率过渡的时间。为了解决汇率制度带来的诸多问题,尽快达到国际标准,从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又恢复了单一汇率,该汇率以贸易汇价为基础。 另一方面,1980年10月起我国创办了外汇调剂市场,开展外汇调剂业务,当时规定外汇调剂价格是在官方汇率之上加10%。在这之后,随着留成外汇的增加,调剂外汇的交易量越来越大。在这期间名义上是单一汇率,而实际上又形成了新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 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 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2. 固定汇率制度(1953-1972) 自1953年起,我国进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行计划化,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展望 [摘要]本文先是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背景;未来展望 1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内背景。国内经济高速运行,汇率的变动是国家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对我国来说,决定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力量取决于经济层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比重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同低增长、衰退经济体一比,我国经济显得独树一帜,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动力。国内经济走势健康平稳,为汇率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内在环境。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增加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增强吸收我国服务、货物出口能力,对外贸易顺差持续进行,提高了我国外贸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弹性。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回落,通胀率下降。固定资产增长速度、物价涨幅有所回落,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状态良好,稳定性增强,在这个时期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小的波动。国内货币信贷增长合理。我国货币信贷增长比较合理,M2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5%增长标准,贷款增长速度也比较平稳。货币信贷的良好运行给国内人民币汇率改革提供了经济环境。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主要国际贸易伙伴顺差减少、逆差加大。德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作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在对外贸易中的赤字加大。比如美国最大贸易逆差产生国就是中国。国际贸易变得政治化。美国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需要对某些行业进行结构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引起了行业利益的损失和失业的加剧。美国行业协会、劳工组织把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当成了就业市场压力的原因,通过对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保障其利益。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流入美国市场的商品量降低。日本也想通过嫁接经济危机到其他国家,提高人民币汇率来增强日本产品出口竞争力,缓解日本经济委靡不振的景象,平息长期国内不满情绪。 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新经济泡沫破灭导致经济衰退,美国经济面临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的难题,通过商品出口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赤字压力。想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体现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日本经济、欧盟经济体也处于经济的缓慢上升阶段,拉美国家也面临着金融债务问题,亚洲四小龙还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同这些经济体一比较,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增长速度很快。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害怕中国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给自己带来经济损失,想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 国际贸易壁垒正在加大。2002年以来,美国、欧盟等地区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明显加大,例如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立可以更好地为发达国家服务,使他们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得到优先保护,借此获取垄断利益。阻碍其他国家进入本国市场,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来说是不利的,中国的技术、科技、运输不发达,很难通过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依靠先进的技术可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技术性贸易堡垒的存在还限制了中国向别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使中国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2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改善了贸易条件。经济快速增长,国内对能源消耗程度加大,出口产品的国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5)第16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改革的具体事宜如下:第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第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第三,2005年7月21日19:00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第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适时调整汇率浮动区间。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升值2%。人民币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变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即人民币升值2%。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2.实行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是由盯住美元变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指选择与中国贸易和投资密切的若干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国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动会影响人民币汇率,同时市场供求关系也是汇率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 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背景 1.国内动力 我国持续几年贸易顺差。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见表1)。2005年1—6月份累计贸易顺差已达396.5亿美元。影响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大、加工贸易的作用日趋发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是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出口为我国GDP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贸易收支长期不平衡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如引起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等。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CFEF 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 年11 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 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 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 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 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 )、泰国(1997 )、巴西(1999 )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 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表1 :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Year 相应汇率制度安排国家的比例(IMF) 固定汇率有限浮动管理浮动完全浮动 1970 97.2 0 0 2.8 1975 63.9 11.1 13.9 11.1 1980 38.9 5.6 47.2 8.3 1985 33.3 5.6 36.1 25 1990 19.4 13.9 30.6 36.1 1995 13.9 8.3 38.9 38.9 1999 11.1 11.1 33.3 44.5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其未来走向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及其未来走向 一、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蓝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三、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四、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一定幅度内浮动 以上四条是05年7月21日发行经国务院批准的报告,同时宣布的还有人民币汇率初始调整水平上调2%的声明。 其实此报告在我看来主要的说的就两点:1是说人民币以后不再光盯着美元了,还得盯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言下之意就是中国的货币要“解冻、破冰”了,以后涨跌全由“市场需求”说了算,国家调控不是没有缘由的;2是立刻宣布汇率上涨2%,虽然不是说升就升,但却给了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人民币升值的决心异常的大。 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到,根据中国的经济现状,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在05年让人民币升值。一方面GDP大量增长,企业迅速发展,出口势头猛不可挡的同时不仅带来了大量投资,更使得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得心应手,使社会稳定,治安形势趋于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货币政策应该是让人民币保持在原地不动,以巩固发展成就,再用其它的手段抑制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而在不考虑对其它国影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人民币贬值,好处自然是不言而喻,可惜迁扯太多而不可以使用。 总体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不可自由转换向可自由兑换,它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接轨。虽然我们有了一部分的准备,但由于进入WTO以来我国进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双增加,速度和数量上太剧威慑力使贸易伙伴都开始对我国产生警惕,美国之所以施压人民币升值,是认为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积极效用没能全面发挥,只是“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刺激了中国产品的出口”,尤其是2002年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外贸逆差却创出了4352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对华贸易逆差达到1031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外贸逆差剧增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本身,而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美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美国通过美元贬值,既能减轻其外债负担,每次美元大幅贬值都能使美国债务减少三分之一,又能刺激其产品的出口,还能转嫁其各种经济危机,成为其对其他国家进行剥削的主要形式。此次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与美国对华反倾销政策一起,构成了布什政府对华经贸政策调整的新内容;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可编辑版】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摘要: 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和改革的问题上,两极论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制度的变迁中,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强烈要求我国的汇率制度向更有弹性的方向改变。关键字: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改革所谓的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的安排或规定。最基本的两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此外还有爬行钉住汇率目标区、货币局等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各有优劣,应该根据本国经济结构、特定的政策目的、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和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因素选择汇率制度。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反之,则倾向于采用固定汇率制。这是因为大国经济较为独立,根据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模型”,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大国多为发达国家,资本管制较少,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大国一般是不愿意为了维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而使内政策受到约束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说,大部分国家都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是因为,大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市场规模相对较国内资本市场缺乏纵深等经济特征,由此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包括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证券市场间接融资在内的资本流动性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若是选择浮动汇率政策,那么因浮动汇率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性的汇率波动

是不可能通过资本流动而不将其抵消的,其结果是,整宏观经济将会因汇率的不停波动而失去稳定性。一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的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个特点是这个世界非常像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少数工业化国家具有市场垄断力量,而其余国家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些工业化国家就像物价操纵者一样,能够影响世界经济和左右国际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就像被动的物价接受者一样,必须接受现实,尽量适应。另外,近20年以来主要货币之间的名义和实际汇率,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均呈现出大幅波动。这无疑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第二个特点是资本流动加剧。8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显著增加。这种趋势反映了金融账户自由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促进了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更多的资本流动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越来越国际化。然而,资本流动有收益也有成本,原因是它们受市场情绪和羊群效应的影响。结果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越来越大。第三个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中GDP 的份额从60年代的30上升到90年代的40,虽然它们从国际贸易中收益匪浅,但是因为净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汇率的波动影响了产出。上述三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二两极论者的看法两极论者认为,在金融开放环境中,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只有自由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包括美元化制度、货币局制度和货币联盟。两极论把其他介于两极之间的汇率制度安排归纳为中间汇率制度,这些中间汇率制度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