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运行流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志管理流程及职位描述,以《新周刊》为例




杂志流程的最佳图解,来自《丑女贝蒂》(Ugly Betty,丑女也有出头天)中的一幕:MODE杂志老主编撂挑子,新主编担纲,须在七日内出一本月刊,于是所有的紧张忙碌都表现在一个巨大圆桌和一面巨大的贴图墙上──圆桌是全体主创创意PK的战场,念头灰飞烟灭最终只能敲定最佳的;贴图墙则先将每期除广告页外的所有页码先以画有问号的空白版排齐,然后随进度一版一版替换,直至最后贴上封面。每位版面编辑,在看到墙上的问号时压力油然而生。

杂志流水线被这样一个圆桌和一个贴图墙代表了,这里,圆桌优于方桌适于头脑风暴,设主席座的长方桌通常是集权制组织的象征,贴图墙可以让流程更直观,不少纰漏和不适只有当将版面铺开后才能发现。

巨大的创意圆桌与贴图墙对国内期刊作坊是奢侈的。但,尽管硬件有差异,组织文化也不同,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条条是各家刊社共同遵守的。本文将杂志管理简单归结为「两会一流程」,这是杂志遵循的基本面。

一、选题会
报选题是各编辑们的赶考日。同一栏目要求备三、四个选题,有时一个也不中。杂志人的头脑PK战,既刺激又煎熬。难怪有时选题会变成打击积极性的会,新手尤其难以适应。

一个杂志社的选题会最能代表它的企业文化,是开放,是专制,是闭门造车,是群P,一眼便知。《新周刊》五年前搬来新办公楼,这个空旷的杂志工厂,当初会议桌上绝少有统一的意见,一有提议包括总编的提议就会有人出来拧巴。最后怀疑是否搬新家后风水变了,还真请来一位大师把过风水,大师的建议是这样的:在会议桌中央置一宝塔。五年过去了,今天到《新周刊》的「议事厅」转转,仍能发现那个水晶制的什物,尖尖的戳在那里。

其实,拧巴是常有的事。不拧巴不成杂志。没有一出口就一致通过的选题,没有一出手就操作顺畅的采访。写书是个人化写作,无需顾及太多;杂志是群P,不磨砺不出观点,还要兼顾杂志定位和政策安全。本人期望能总结出中国杂志人的「十大拧巴」来。

作为一本双周期刊,新闻竞争在时效性上就短了一截,要求你必须在立意与角度上具有独到功夫:别人没做过的,我们做全(网络出现后几乎不存在多少没做过的新闻话题);别人做了的,我们做深、做刁。每个选题都应是teamwork。英国《经济学人》的操作方式应代表杂志的未来方向。那种个人把持一个栏目的做法是危险的,往往会因个人趣味而游离杂志定位。

选题会之后是形成目录格式,然后分解到各编辑做操作方案,交由记者或写

手付诸实施。

二、评刊会
有一种说法,刊是评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评刊会的潜在参会人员,是这本杂志的读者们。他们是每一次评刊的默认值,主编应是他们的代言人。评刊时发行和广告代表一同参与是必须的。

通常先由栏目主持介绍操作过程,然后大家提意见。无论当初操作如何费尽心力,只有到杂志摆到桌面上才会发现问题。任何版面都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有多少选题可以重来。

多年来,评刊会成了批判会,《新周刊》的主创人员要习惯被打击。被打击完了还要笑笑,假装没事,心里盘算下次如何避免。

其实,评刊会不光是坏话说尽,也应说些好话,那就是评「每期最佳」,最佳选题、最佳文章、最佳版式、最佳图片。「每期最佳」是很重要的评判,也是树立杂志标志的最好方式。评工作分解决的更多是物质层面的,而「最佳」更多是精神鼓励,评后会贴于公众场所以资鼓励。

此外,评刊时顺带评一下同类期刊是有益的,比较同一选题,不同操作手法之优劣,方能知己知彼。

三、看片会、读书会等兴趣小组
组织社会学上讲,一个组织的正式组织解决的是效率问题,其非正式组织则解决活力问题。非正式组织的发达程度是检验一个企业是否人性化的指标。同样,兴趣小组也是检验一家杂志社创意和活力的指标。

一家杂志社不应只有选题会和评刊会,或者读者见面会,还应有众多兴趣小组,哪怕「睡衣派对」都好过什么也没有。

《新周刊》每次集体出动之后,每人都会拿出得意之作秀一秀。此时,首席摄影张海儿充当点评人,他的夹叙夹议往往引起阵阵笑声,这个时候的杂志社是最可爱的。《新周刊》还尝试过读书会,但现如今读书搬到网上之后,心得都在MSN上解决,读书会作罢。电影《简?奥斯汀读书会》描述了美国小区兴趣小组的状况,它有助于解决情感、解压和沟通等大问题。现在的期刊社,工会简单到组织一两场电影,妇联被八卦所取代,生日会就是撮一顿,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了问题。

每一家杂志都能找到一个最活跃的场所。有的在阅览室,有的在看片会上。而现在《新周刊》最活跃的场所在两张桌子,一张是饭桌,另一张是乒乓球桌。

四、流程
一本杂志从选题到出街,至少经历一周时间。月刊则长达一个月。《新周刊》的操作周期是半个月,这意味着你要提前两周揣摩出街时读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绪。《新周刊》上标的日期是每月的1日或15日,意味着这个月15日你要揣摩人们下月1日的心情。

台湾杂志人、《数字时代》总编詹伟雄一次来广州作客,谈及台湾传媒的「阅读情绪

指数」,即每本杂志在操作过程中,都需提前揣摩读者在一周、两周或一个月后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甚至可以标以红色、灰色、蓝色这样的表明心态的颜色。如果是忧郁的蓝色,那么杂志就要以红色提振士气;反之,如果是燥动的红色,那么杂志就要给降降温,以清凉的绿色或蓝色调节之;如果是悲哀的黑色,那也只能用黑色。

杂志管理除上述「两会」外,还有「一流程」即审稿过程,这个过程可形象地表征为版权页上从最底部人员向最顶部人员的运动过程,指稿件的运动走向。

(一)审稿流程
审稿也是栏目的编辑即各team的头向杂志交活的过程。《新周刊》的程序如下图。这个流程包含以下内容:

1.确定标题,好标题能产生到给文章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吸引读者阅读,基本要求是:
(1)要明确,起复杂标题并不难,难的是起简单标题,速读时代更要求如此。
(2)花足够时间,反复琢与磨的过程,有时需集体头脑风暴才能得出好标题。
(3)理解文章,好标题都是反复阅读的产物。
(4)抓住实质,将主题和中心意思传达出来。

所谓《新周刊》式标题,标题是一大特色和卖点,传媒江湖中一度有「标题党」之称,那么,《新周刊》标题包含什么呢?概念性,新锐性,形象化,直白化。为此必须使用副题,有时肩题也是必需的。

2.摘好引言,有时是断章取义,更多时候是重新编辑和提炼,好的引言能发挥多重作用,它考验编辑能否将无论多长的文章用一句话概括清楚的功夫,也考验创造广告文案吸引读者的能力。

3.把好导向关,这一点对时政杂志很重要,属一票否决,无须赘述。

4.审定目录,目录的功能除索引外,还起到宣传作用,并为广告开拓空间。目录往往是最后一道工序,随时而变,常常发生的纰漏是内文标题改变,而目录未跟着变。

5.封面标题,确定什么上封面是决定当期杂志卖点如何的关键,除专题大标外,众小标也很重要,《新周刊》加了右上角斜杠,放特别策划的题材,通常充当专题以外的第二卖点。

当然,以上过程的前提是文章经过栏目编辑编过,否则必乱,会一塌糊涂。

关于撤稿,通常会有几种情况:外约稿严重不合选题逻辑或文风不对(如学术腔);文章具有危险导向性(政治不正确)或格调问题;文章水平欠火候,需再深入但时间来不及。对于撤稿理想的处理方式是上备用稿,这要求杂志平常多多备稿,否则,只有急就章了。此外,广告撤单也需补版面。处理撤稿或补版面的能力能考验一个杂志社的成熟度。当然,类似《时代》这样的大刊绝无缺稿问题,他们常常将一些闲置专题做好放在

那儿,一旦急用就补上。

(二)总体流程
杂志的总体流程包括了从选题到上街的整个过程。一份成熟的传媒是靠流程说话的,否则会累死人。流程的每个环节要靠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制度贯彻不好,全体受累。所以,要让制度得罪人,靠人人自觉的状态只有在杂志创刊时才会有,不可奢望。

据实讲,《新周刊》坚决执行以上流程的情况不多,有时甚至很坏,这说明本刊尚不能算是一本完全成熟的期刊,也不是一个标准高效的组织。

需特别拿出来强调的是版面会议。类似于前述《丑女贝蒂》中的版面铺开环节,这时才能完整看到一本杂志的节奏、关系、逻辑,供大家挑错。《新周刊》的情景是摆在一张大台上,大家转圈看,手执一笔,见一处改一处。可惜,版面会议也没有得到期期执行。

还有三个环节是与杂志外部关联的,一个是与印刷厂相关的签蓝纸,这个过程经电子化操作后缩短了周期但出错的风险也加大了,需要校对格外小心;二是与广告相关的广告网片,最终确定的网片稿往往在开印前的一刻,常常忙中出错;三是与发行相关的封面,通常提前征求发行部门的意见较主动,他们要拿这个封面征订各城要货量,但通常封面也是在下厂前最后一刻决定的,没有了征订提前量。

所以,说杂志是一门遗憾的生意一点不假。

五、杂志职位描述
社长负责全面,总编负责把政治关,不在此列。

此外,参照国际惯例新增出版人之职,相当于CEO,对董事会负责,管理范围从杂志的销售到财务到编务一手抓。由于尚不普遍,故也不在此列。另,摄影总监(时尚杂志尤为重要)、图片总监、特约撰稿人,也不在此列。

本文以主创团队为对象,即描述所谓「那些干活儿的」之职。

(一)主编

主编的职能集五六种角色于一身:
首要角色是创作者,杂志作为创意工业的最终责任人,一定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是不可或缺的;其次,是读者代表,换位思考,他们要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当编辑人员与美编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主编要尝试从读者角度解构该问题;再次,是创造性的指导者、协调人,这一点相当于乐队指挥,富于激情,并将这一激情传达给杂志社的每一位成员;最后,主编是决策者,决定杂志各项标准,并使之得以贯彻执行。

主编的另一层角色经常被国内期刊界忽略,那就是总经理──因为他要对老板、出版商、发行人负责,控制经费,开源节流,「被逼」成为计划、预算和财政管理方面的专家。

《新周刊》执行总编描述:由杂志社社长授权之全面负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首席执行长,即:负责杂志定位、选题等

编务常规运作,同时负责杂志社广告、发行及所延伸业务的营运。这一角色基本相当于前述「出版人」之职了。

(二)美术总监
一般而论,主编偏重杂志的文字方面,美术总监则负责视觉方面。但主编担当全面之责,两者的争吵时有发生,如封面、版面、图片,通常,主编更多地站在读者立场说话,而非艺术立场,所以,最终决策人还是主编。因此,找到一位能与主编默契配合的美术总监是至关重要的事。由于专业的稀缺性,美术总监的薪酬甚至可以超越主编。

他首先是视觉的创造者,版式、开本、图片、插图,一句话,对杂志长成什么样负责;其次,是摄影师或插图师的猎头人,不同题材需求不同摄影师或插图师,需频繁调配各方资源;再次,他是制作专家,这方面相当于建筑师,通晓各类材料、印刷、分色知识;然后是管理者,将设计方面的人员和经费报主编审批。

《新周刊》曾设设计总监一职,相当于美术总监,具体职位描述:负责杂志版面设计的美术指导及质量监督;负责与其它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部门的管理。《新周刊》原美术总监变身美术顾问:杂志社所有产品的视觉系统总把关人。这套顾问加总监设置表明视觉对杂志的重要性。

(三)其它各职描述(以《新周刊》为例)

1.编务总监/编辑部主任
相当于别刊的执主(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属旧称谓,现在不大有人用了。

《新周刊》编务总监描述:
为编辑部日常工作的主要召集人和直接管理者,协助副主编展开各项编务工作,负责各期杂志选题内容的提出和落实。

全面负责编辑部日常编辑事务。内容涉及选题安排、采访布置、文稿质量监督、版面制作跟进等全部编务环节。

1.全面负责编辑、记者队伍建设及培训,拓展社会资源。
2.负责每期杂志「专题」、「社会」板块各栏目具体编辑事务,发挥栏目执行编辑作用。
3.围绕编务工作,协调杂志社各部门之间关系。
4.统筹负责杂志社对外合作项目资源配合及调度。
5.负责重要采访及重要稿件的撰写。
6.杂务等。

2.总主笔
协助杂志社高层进行政务公关活动,并参议杂志社的最高决策;对各期杂志专题及重要栏目内容进行审稿及业务把关;负责专题中重要破题性文章的撰写。该职位在国内较尴尬,台湾期刊界用得较多。

3.流程主任
严格执行杂志的流程方案;负责文章的校对工作;负责将已编排的稿件交给相关主管审阅;每月月底向编务总监提交拖刊人员的处罚意见。

(四)版权页的运用
聪明的主编懂得运用版权页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并以此来增加责任和明晰分工,谁能上版权页、人

员排序、头衔设置等,皆有讲究,它呈现着一本杂志是否井然有序。

结语
杂志管理本质上取决于每个刊社的企业文化,本无可比性,把东西按时按质做好就是好管理、好流程。

《新周刊》的办公环境国内少见,香港同人更是称羡不已。大名鼎鼎的《号外》,不过是十几家刊社拥于一处二、三百平米的单元,一人一格,说是新闻民工倒合适了。

和杂志社的环境类似,《新周刊》的组织文化也属另类案例,没有办公室政治,表面上也看不出有什么管理痕迹。一个有效的组织应是介于「有序」与「混乱」之间,组织学理论发明了一个新词叫「混序」(乱序)。《新周刊》或许是这个「混序」的代表吧。毕竟,没有有趣的题材出来,任何杂志管理、流水作业都沦为空洞的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