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材以生活中的声音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对细节的观察和注意。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放大镜、记录纸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声音,如鸟叫、汽车鸣笛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它们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通过介质传播。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并记录物体的振动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声音的产生。

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然后讲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因素。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呢?”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听听声音》教科版
课堂上,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声音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看到声音在现实中的应用。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音调频率的关系感到困惑。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解释,这样他们就能更直观地理解了。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得非常热烈,每个小组都能够围绕声音的实际应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评判者。这样,学生们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比如准备更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学习。同时,我也应该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仅仅追求答案的正确性。
1.科学探究: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传播、特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逻辑思维: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声音现象进行归纳、推理和解释,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探讨声音应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提出创新性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声音保护,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噪声防治,提高环保意识。
5.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
-举例: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音叉振动;讨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掌握这三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在声音中的作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如空气、水)中的传播效果,强调声音传播的条件。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听听声音》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具体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方面还需加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有着丰富的体验,但往往缺乏对声音本质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到对声音的科学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分析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需要什么介质传播吗?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鼓、尺子、气球等物体的振动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同时,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声音在空气、水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空气和水,还有哪些介质可以传播声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1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声音产生的条件;2. 掌握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敏感性,提高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声音产生的条件;2. 音的高低、响亮程度和长短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投影仪;2. 录制好的不同音高、响亮程度和长短的声音片段;3. 不同物体的声音实验材料;4. 学生课前已阅读相应的教材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放一段音乐或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15分钟)(1)设计实验:准备杯子、刀子、水、钉子等多种物体,学生一一敲击这些物体后,观察并记录下他们所发出的声音。

(2)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

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辨别高低音(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准备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音的高低。

(2)学生实践: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录制不同音高的声音片段,然后交换听,试图区分高低音。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基本特征。

4. 辨别响亮程度(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响亮程度。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响亮程度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响亮程度。

(3)总结和讨论:学生交流实践结果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响亮程度是声音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5. 辨别音的长短(20分钟)(1)教师演示:教师播放不同长短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思考和探究如何辨别声音的长短。

(2)学生实践: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中模仿和演示不同长短的声音,然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声音的长短。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优质教案

听听声音【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风铃管、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2min)1、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听音乐猜歌名”。

2、游戏(师用铝板琴敲击乐曲,学生猜)。

3、师:同学们太厉害了,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声音、节奏)你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用耳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虽然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利用耳朵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所以今天请同学们竖起你们的小耳朵,来听听声音!(板书)二、新课1、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那听声音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要求:(1)安静地听(2)边听边分辨、思考2、听听周围的声音(1)师:首先30秒的时间先来听听周围的声音。

(2)30秒听声音。

(3)师:在这30秒时间内,大家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物体发出的)(4)师:教室很安静,我们细细听能听到这么多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6)师:有这么多的声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一起来听听这些声音。

(7)汇报(8)过渡:想不想自己制造声音?3、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一)强弱(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种发声仪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2)师:(出示一支音叉)谁能让这支音叉发出声音?(生演示)有没有办法能让音叉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自己实际敲一敲听一听,并把听到的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一上。

记录单一第小组(参考词汇:强、弱;大、小;响、轻)(4)汇报:用很大的力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响、音量很大、重;用小的力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轻、音量小。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1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2.声音的传播: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观察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情况。

3.声音的接收: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感受声音的强弱对听觉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的把握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耳朵是声音的接收器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和接收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气球等)、介质(如空气、水等)、耳朵模型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教学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2.呈现(10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传播。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振动的物体(如鼓、尺子等)、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音响等。

2.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振动物体,如鼓、尺子等,并听取它们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振动物体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三个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特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兴趣,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声音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实例法: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扬声器、音叉、气球、尺子等。

2.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教学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结果和学生讨论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

如:将扬声器放在气球上,气球会随着音乐的节奏振动;用尺子敲击桌子,桌子会发出声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如:将音叉放在气球上,观察音叉振动时气球的运动;用尺子敲击桌子,观察桌子的振动情况。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为什么说话时嘴唇会动?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1《听听声音》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1《听听声音》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1.1《听听声音》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对声音的探究兴趣。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但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2.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听觉能力和探究兴趣。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教学资料。

2.各种声音产生的物品(如锣鼓、铃铛等)。

3.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注意力集中,然后提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声音产生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声音的哪些特性?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利用声音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教科版(2023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 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 教案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 1.1听听声音教案听听声音【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

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

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这对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学生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等等问题。

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不同的物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2、用心倾听声音,懂得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3、相同的物体大小不同,敲击的轻重不同,发出的声音都会不同。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教学难点】对声音的高低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教学准备】小组:1个大音叉、一个小音叉;1个5管萧;1张导学单;1张记录单;1只记号笔。

老师:1只试管、1个鼓、1个尤克里里、大中小铁钉个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来“听听声音”(板书听听声音)。

既然我们要研究声音,所以听声音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PPT出示:(1)安静地听(2)一边听一边分辨、思考2、猜一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敲击试管的声音和敲击鼓的声音)(1)你是怎么猜到的?(2)这个声音听起来有什么感觉?(3)在生活中,你还听过哪些声音?3、是啊,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材从生活中的声音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声音有所感知。

但他们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的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气球、尺子、玻璃杯等。

3.学习单:用于记录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示例,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进行传播。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一:气球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二:尺子振动产生声音;实验三:玻璃杯振动产生声音。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教学设计学生活动21.听听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聆听。

2.心里默记。

3.拿出记录表。

4.学生展示。

我听到的声音记录表2.学生听人类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音乐、电锯、汽车...)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听。

2.作出记录。

3.学生听动物活动的声音,谈感受。

(鸟、虎、猫...)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4.学生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谈感受。

(溪流、海浪、雷电...)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静听。

2.作出记录。

(学生可以口述)5.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为后面的探究作准备。

学生活动31.学生用词语描述声音。

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记录。

2.展示交流。

2.小结: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声音的种类,知道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可以描述的。

教师活动21.教师:下面我们先听听声音。

(人类活动声、动物声、自然界的声音个2个。

)再把你听到的声音记录在表里。

2.教师播放音频。

3.指导学生填写声音名称(风、汽车...)。

1.教师: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猜猜这又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1.教师:这次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呢?说说你听到时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频。

2.展示学生记录教师活动31.教师:我们刚才听了声音,也谈了对声音的感受,你能不能用词语描述声音呢? 下面,把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的词语写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

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的声音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2、3)学生活动41.学生听歌曲“闪烁的小星星”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静听。

2.用手打节拍。

强、弱、高、低2.学生还想知道的声音知识实验活动观察方法记录表1.语言描述。

2.交流。

我想知道声音的知识(如果时间紧,可以口述)教师活动41.播放“闪烁的小星星”。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声音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扬声器、纸盆、尺子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各种声音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呈现(5分钟)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让学生将纸盆放在扬声器上,观察纸盆的振动;实验二:让学生将尺子伸出桌外,拨动尺子,观察尺子的振动。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提问: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吗?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是,他们可能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揭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2.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征及其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声音的奥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振动的物体、声音源等)、幻灯片、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听一些不同的声音,如钟声、掌声、音乐声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需要介质来传播。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吹动不同长度的管子等,观察声音的特征。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5.拓展(5分钟)讲解声音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乐等,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征。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课后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征。

8.板书(课后整理)整理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特征,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第一篇: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听听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变化有适当地了解。

3、通过对声音的研究,培养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热爱生活、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区分、鉴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加以归类。

2、难点: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学生小组活动:制造声音——学生的学习用具,课桌等教师演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音叉等。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欣赏优美转噪音的乐曲。

2.PPT呈现耳朵很大的小孩图片衔接语二.寻找教室里存在的声音1.讲解要求2.点评学生的发现。

3.衔接语:从教室的声音——声音的世界三.听听常见的声音,声音的简单分类.讲解要求2.播放常见的一些声音(共9种:2种人类活动产生,种大自然产生。

)3.学生个人回答4.师生一起总结9种声音分别是什么。

5.引导进行简单的归类6.再听一次,感受声音的美。

7.衔接语:简单的任务——困难的任务。

四.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讲解要求。

2.同桌合作制造声音(3分钟)3.评点制造方法衔接语五.声音产生的秘密.衔接语,出示音叉。

72.听音叉的声音3.学生代表摸音叉并分享感觉。

4.摸喉咙六.声音的变化衔接语1.猜一猜录音中一共有多少人——音色的不同。

放录音学生的分析放视频总结:为什么能猜对?衔接语:声音音色的不同——声音其他的变化2.声音其他的变化七.回顾总结快乐的心情总是能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开始上课前,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

关闭噪声,解释:现在,出了一点问题,优美的音乐放到一半就变成噪声了。

现在老师想请刚才听得投入的孩子。

Q1:在优美的音乐还没有变成噪声的时候,你的感觉怎么样?Q2:后来音乐出问题了,变成噪声了,你的感觉怎么样?的确是这样,人人都喜欢优美的声音,安静的环境,不喜欢吵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1《听听声音》教案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是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知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探究、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知。

但他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现象。

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共同探讨声音的特性。

3.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尺子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实验二:让一名学生发音,另一名学生观察其喉咙和嘴巴的振动,了解声音的产生。

实验三:两人相距一定距离,一方说话,另一方听,观察声音的传播。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相关问题。

同时,学生互相交流实验心得,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科学四年级上册教科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听听声音》
教科书
书 名:科学教材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学目标
1.通过倾听不同的声音,知道声音有高低强弱等不同。
2.通过区分声音来源不同,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3.在听声音的活动中,能用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听到的声音。
4.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二)听音频,描述声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记录单,以小组为单位,认真倾听老师播放的音频,边听边记录你听到的声音,以及你对它的描述。(播放音频)
师:我们来听一听第三小组的分享
生分享:鸡鸣声:声音很高,有些刺耳;风声:很轻很弱,忽高忽低;猫叫声:叫声很弱,声音很低,很可爱;狗叫声:叫声很强,声音很高;流水声:很弱,但听起来很悦耳;开车声:很强,听起来有些刺耳;汽车鸣笛声:很高,比较刺耳;二胡声:声音很高也很强;碎玻璃声:很响,比较刺耳。
生2:灰太狼
师:同学们真棒,全部都猜对了!那么在刚刚的游戏中,你们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呢?对了,就是声音。我们周围有很多声音,虽然看不见,也摸不到,但却可以通过认真倾听,从中获取我们需要的信息。
二、探索
(一)听听周围的声音
师:想要听清楚声音,需要一个怎样的环境呢?是安静的,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保持安静,竖起你们的小耳朵,认真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给声音分分类
师:通过同学认真的倾听,较为准确的描述,我们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更好的了解声音,请同学们给声音分分类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根据来源分三类:动物的叫声:鸡鸣声、猫叫声、狗叫声;自然界的声音:风声、流水声;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汽车鸣笛声、开车声、二胡声、碎玻璃声。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

四年级教科版科学《听听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了解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学会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听到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倾听、比较、描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声音,提高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识别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点。

理解声音的高低、强弱。

2.教学难点准确描述声音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如鸟鸣、流水、音乐等。

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课题。

2.倾听不同物体的声音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如铃铛、木鱼、鼓、塑料瓶等。

让学生依次倾听这些物体发出的声音,并描述听到的声音特点,如清脆、低沉、响亮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之处?3.认识声音的高低用钢琴或其他乐器弹奏不同音高的声音。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高低?4.认识声音的强弱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或其他物体。

让学生倾听并感受声音的强弱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呢?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哪些因素来改变声音的强弱?5.描述声音给出一些声音的例子,如风声、雨声、汽车声等。

让学生用恰当的词汇描述这些声音的特点,如柔和、嘈杂、急促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对不同声音的描述。

6.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以及如何描述声音。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声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有趣的声音呢?7.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倾听各种声音,并记录下来,尝试描述它们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1.听听声音》教案教学设计1.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

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视频资料和课件PPT。

小组: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2.教师总结:是呀,只要我们仔细地、用心地倾听,你肯定能听到很多声音,声音无处不在。

教科版科学四上3.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3.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四上3.1《听听声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听声音》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学会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来探究声音的特性。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和理解声音,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声音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声音,但可能没有深入思考过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强,对于实验和活动充满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学会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2.难点: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探究声音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传声介质(如管子、水等)、接收设备(如耳朵、录音机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学习资源:相关声音的音频、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各种声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让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以实验为例,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声音的特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声源、传声介质和接收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听听声音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该课主要有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倾听周围的声音。

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听一听周围的各种声音,并尝试辨别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接着交流曾经听到过的各种其他的声音,并尝试描述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谈一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我们对这个活动的定位只是交流,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记住声音的各方面特点,也不强求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声音,我们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个活动体验到声音是不同的,去思考更多和声音相关的问题,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个活动: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这个活动先带领学生认识音叉,再听听两个不同大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尝试让学生描述它们声音的不同,然后选取其中一个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让学生描述声音又有什么不同。

这里就要求学生能用高、低、强、弱来进行描述了。

如果学校里没有大小不同的音叉,也可以选用大小不同的铁钉来让学生体验,像教科书P46页插图里那样放置,效果也很不错。

或者也可以选用幼儿玩具八音琴来感受,效果非常好!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声音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人生活的世界本就充满各种声音,学生在生活中不断重复着对各种声音的分辨和描述,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是对这单元学习非常有价值的。

但在声音这个话题上,学生有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呢?诸如声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声音怎么产生的?…… 根据这样的学情,教材设计了这第一课《听听声音》,迫切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准确定位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声音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尝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

2. 能使用“高、低、强、弱”来描述音叉(铁钉)发出的声音。

科学态度目标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各种不同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不一样的心情。

感受聋人生活的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并用语言描述。

难点:使用“高、低、强、弱”来描述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同调大小音叉各一个。

(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
小组:同调大小音叉各一个。

(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眼罩]
1.游戏:猜猜我是谁?请一生上来,帮他戴上眼罩。

再请下面的一个学生叫出他的名字或和他说一句话,然后让蒙上眼的学生猜出和他说话学生的名字。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引导学生去注意声音是有各种不同的。


2.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

现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声音,你能记下多少种?(可记录在作业本P25活动记录1。


师板书课题:听听声音
二、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倾听周围有哪些声音。

交流: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来的?
2.听一段老师准备的声音。

(播课件:风声、雷声、大雨、小雨、溪水、知了、狗叫、钢琴曲、机器声、婴儿哭声共10种。


如果没有多媒体,可直接交流:在生活中,我们还听到过哪些不同的声音?
比一比:谁听到的声音多?请听到种类最多的学生汇报。

想一想:这些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3.师小结: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但也有些人,他们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你知道是哪些人吗?为什么他们听不到声音呢?
(引导学生同情和关爱聋哑人,同时也指向问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大小音叉各一个,备选: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
1.认识音叉。

师出示一个音叉。

介绍: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它是由一个带柄的U形金属叉和一个起放大声音的木盒和一个橡胶锤组成。

使用时把金属叉插到木盒上,然后用橡胶锤敲击。

我们来听一听这个音叉发出的声音。

师示范。

2.比较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

(1)师出示大小两个音叉,课件出示研究问题和记录表格。

“比较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活动记录
(请在相应的[ ]打“√”)
因为是有关听辨声音的小组实验,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教室的安静!同时听音叉声音时要尽量靠近音叉扬声木盒。

(2)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小组活动。

师巡视了解情况。

(3)收起材料,反馈汇报。

汇报学生上台,可结合教师的实验材料演示。

(4)小结:看来要描述清楚声音的不同特点,还是有很多困难的。

原因是现在我们对声音的了解还不够,那么接下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深入的对声音这个话题展开探究。

(如果使用备选材料“八音琴或大中小铁钉组”进行上面的实验,步骤可参考上面。


四、拓展延伸:做一个小乐器(预设5分钟)
课件出示各种自制小乐器,引导学生课后开展探究制作。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倾听周围的声音比较大小音叉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不同的特点高、低;强、弱
【科学作业本使用说明】
1.活动记录部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课堂练习部分在拓展延伸后独立完成。

【作业设计】
1.一般情况下,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声有什么不同?( B )
A. 大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小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B.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又什么不同?( C )
A.轻轻敲声音低
B.用力敲声音高
C.用力敲声音强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