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与反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曹洪民)

合集下载

当代贫困理论和中国反贫困实践的综述

当代贫困理论和中国反贫困实践的综述
• 制度性贫困 • 区域性贫困
• 阶层性贫困
•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二、当代贫困理论――贫困的成因分析
• 环境约束:绝对贫困地区基本上都是属于穷山 恶水的地区。 • 能力约束:人力资本的约束;组织能力的约束 (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 • 权利约束:(发展机会的不均)
(四)扶贫新思路
“千年发展目标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 参与。经验已经证明,民间组织在 促进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或缺 的……” --联合国开发署
(四)扶贫新思路
• 加强NGO在扶贫中的作用: • 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有 效地提高项目的执行能力,从而将有更多的扶贫 款直接到户,直接到农民家里 • 可以培养一批从事专门扶贫的人才 • 扶贫通过国际合作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观念和做法, 同时也改变了国内一些传统、不合时宜的做法
• 国际贫困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 织: 以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中等收入的50%-60 %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
世界银行的标准:按购买力平均计算1天1 美元收入


中国:温饱线――人均纯收入的标准: 农村:1978年为100元,1985年为206元, 1990年为300元,1997年为640元,2003年 为637元,2004年为668元; 城市:贫困线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 为参考。
• 2、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1)狭义贫困 • 经济意义上的贫困 • (2)广义贫困 • 经济意义之外,还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 人口平均寿命、文化程度、婴儿死亡率、社会 保障和环境等方面的状况。
(二)贫困状态的不同划分
3、贫困状态的进一步划分 : 维持生存
基本需求
相对遗缺 • Townsend:《贫困的国际分析》 (The International Anallysis of Poverty )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在将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将详细介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探讨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帮助和自我扶贫的重要性,还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性。

最后在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扶贫政策、社会帮助、自我扶贫、教育、培训、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等。

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法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利和资源。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生活质量极低,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和蔓延。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

反贫困理论名词解释反贫困理论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预防或最大限度地消除贫困的理论和政策。

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由于贫穷及其相关的问题,如子女受教育、人群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参与问题,引起了政府和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为此,越来越多的反贫困理论和政策应运而生,以有效解决贫困问题。

反贫困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它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将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社会公平和措施的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降低或消除贫困的目的。

反贫困理论的核心理论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贫困的消除,这些措施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支持,通过国家财政投入、个人投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等手段来确保贫困人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分享发展成果。

反贫困理论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经济发展,即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创造条件来促进贫困人口的社会化和财富化;二是政治改革,通过政治参与来推动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社会权利;三是社会参与,即在一个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公民社会中,确保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

反贫困理论常被用作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政策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支持国家财政投入,而且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以支持贫困人口获得足够的权利和自由。

反贫困理论认为,政策必须突出建设发展型公民社会,提供培养公民参与的机会,提升社会的受教育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支持贫困人口获得参与经济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从而逐步消除贫困。

反贫困理论的实施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包括减少贫困收入收入差距,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等,而长期目标则是在贫困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改善家庭收入,提高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还有提高就业机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等。

在反贫困理论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发挥其责任,把贫困纳入其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反贫困政策。

政府保持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公平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财政投入,下调贫困线,拨款贫困地区,实施贫困脱贫政策,制定适宜的政策来支持贫困人口,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反贫困政策的落实,促进贫困人口实现幸福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

农村经济发展常见问题解答解决农村贫困的难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农村贫困一直是困扰着中国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较不发达,主要依赖农业和传统产业,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支持。

这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2.引导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3.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环境。

二、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农民很难获得贷款和金融支持,限制了他们的经济发展和创业能力。

这也是农村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之一。

解决方法:1.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拓展农村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支持。

2.推动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包括信贷、保险、投资等。

3.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农村教育落后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影响了农民和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和能力培养。

解决方法:1.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范围,提高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

2.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3.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电力等建设存在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解决方法: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

2.推动农村电商和物流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能力。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人才流失问题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问题。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

关于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对策思考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来解决。

以下是我对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对策建议。

首先,为农村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教育是改变一代人命运的关键,需要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

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人才。

同时,可以鼓励大中城市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向农村派遣教师和专家,提供帮助和支持。

其次,发展农村产业和就业机会。

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可以推广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可以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就业。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

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得到社会保障和扶贫政策的支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同时,要加强扶贫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确保资源的集中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第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农村发展环境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交通、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要加强农村卫生和教育服务,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水平。

最后,要加强农村治理和组织建设。

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村的自我发展和自治能力。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组织建设,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他们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村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村民自治和农村治理机制的完善,形成多方参与、多层次治理的格局。

总之,破解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同时要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和脱贫过程。

破解新形势下的农村反贫困难题

破解新形势下的农村反贫困难题

( 开发式贫 困,即 “ 造 血 式扶 贫 ” ) 的 过 程 :从 扶 贫 的
理念来看 ,虽然 已经逐渐 将扶 贫聚焦于人的能 力培养 , 但 反贫 困的 开展还 是 延续着 传统 的 自上 而下 的扶 贫理
平等是实现收入 分配公 平的基 础和 前提。权利贫 困大体 包括享有 的政策缺 乏公 平、缺 乏参与公共事务权利 、表 达意见或需求 的途径缺 失等 ,而其外在的表现则是教育 制度、户籍制度 、社会 保障制度等一 系列 的不公平 ,这
不可 否认 ,我 国农 村 贫 困 问题是 复 杂 的 ,资 本缺 乏、制度 限制 、能力不足、文化贫瘠 、 自然条件恶劣 、 基础 设施 滞 后等都 可 以与我 国农 村 贫困 面貌联 系在~ 起 ,相 比过 去而 言 ,现 阶段 农村 贫 困 的动态 性更 为明 显 ,农村贫困的多样 性与个体贫 困的差异性愈发突出。
障 ,我 国农村 贫困特征 已经 由绝 对贫困 向绝对贫 困与相
对贫 困并存 转变。马斯洛需 求原理认 为人的需求包括 生 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会需 求、尊重需求、 自我 实现需 求等 ,并逐级 向上 。 因此 ,现 阶段 的我国相对贫 困可理
解 为 :在 一 定 时期 内 ,在生 理 需求基 本 得到 保 障情 况
现 ,政 策执 行效果 与预 期 出现偏离 ,成为 当前 制约反贫
困的主要难题。
1 . 农村贫困特点对反贫困的影响
2 0 ] 3 . 1 l I 中国国情国力 I 4 3




的贫 困境遇。权利贫 困是 由阿玛蒂亚 ・ 森提 出的,认 为 贫困是人类权利和能 力被 剥夺 的结 果。收入或支 出是衡 量 贫困的重要参考 ,但个 人权 利的实现更为重要 ,权利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其解决对策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影响着亿万人民的生活和未来发展。

许多贫困家庭缺乏基本的生活、教育和医疗保障,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地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已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不平衡性和发展不充分。

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富裕,农村贫困。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资源的荒芜、生产力的低下以及农民的低收入、较低的社会地位和不稳定的生产生活。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和教育资源缺乏,导致农民无法得到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障,进一步恶化了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对策为了有效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建立完善的农村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道路、电力、水利、通信等,建立新型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村生产力。

2.发展农村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牧业养殖等产业生态圈和农村合作经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3.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医疗和教育资源的支持和管理。

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

4.加强组织和社会支持体系组织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是加强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该鼓励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和农村公益慈善机构,发挥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认识度,加强对农民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

“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讲座曹洪民教授2012年4月19日晚,英才班邀请到国务院扶贫办曹洪民老师给大家开展了一个“关于反贫困和贫困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讲座,曹先生提出“什么是贫困”“为什么会有贫困”“怎样解决贫困”“当前的挑战与思考”四个问题,他从四个方面入手,并且逐步加深,彻底剖析了我国农村的贫困情况以及今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

反贫困成为世界各国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存在贫困现象,怎样正确认识贫困,并且怎样做到反贫困,是我们目前的要务。

什么是贫困?教授给贫困下了一个定义:因为生活窘迫而使社会物质匮乏的现象。

在教授的讲解与幻灯片展示上,让我们看到了各个方面的贫困,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的方面去了解贫困,感受贫困。

比如住宿条件,食物条件,整体生活水平,各个省份地区的差异等等。

教授告诉我们要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由收支推断贫富的差距。

看到那些因为贫困而饥不择食风餐露宿的人们,我觉得中国确实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距离。

这也同时提醒我们,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为什么贫困?我通过听教授的讲解,记下了贫困存在的原因。

教授给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1.要素短缺论:资本、环境、素质2.人与环境的失败:人多地少3.社会的不公平:马克思的分配方式不同4.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反映贫乏层次5.制度失败在人文关系上的反映:①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性②意识形态的刚性③官僚政治④集团利益的冲突⑤社会学的局限性我们唯有总结原因,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找到缓解贫困的方法与道路。

虽然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我们,大多是并未真正经历过贫困;但是我们的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就要求我们关注贫困,最后解除贫困。

曹教授告诉我们,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上是贫困的人们,中国6亿多的农民,贫困的同样占据了三分之一。

现在的我们居住大城市中,我们每天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在这样环境下,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安逸与自在。

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作者:勾轶琳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部分农村地区依然深受贫困的影响而不能有效发展,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对于农村贫困的解除,推进社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国针对这一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缓解了农村贫困的问题,贫困人口随之减少,然而我国农村并没有完全地脱贫。

鉴于此,本文将对农村贫困问题和反贫困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贫困;反贫困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农民群体也比较多,农村人口是我国总人口的一大半,因此,可以说,缺乏了农村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全国的现代化进程,缺乏了农民小康也就不会实现全国小康。

因此,对于国家而言,要加强对于农村问题的重视,带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影响因素分析(一)地理因素影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大多是在自然条件十分差的区域中,同时,在很多边远地区和山区或者是半山区、丘陵地区。

总的来说,该地区的耕地资源非常贫乏,坡度较陡,对于土地的利用率比较低,加之,地理位置较偏僻,和中心城市的距离比较远,交通也不方便,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地区和县城的距离比较远,贫困县不在省城。

例如,湖南湘西的贫困地区,从湖南省政策相关研究室的统计资料中可以看出,占到了整个省份整体面积的一大半,铁路和公路的里程非常少,因为交通缺乏基础设施,导致困地区和“主流”社会之间相互隔离,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金和技术与人才以及商品的影响,使得湘西贫困农村地区相对孤立和封闭,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为我国贫困地区并不具备较好的自然条件,不但让矿产资源与自然资源造成浪费,因为交通和电力通讯与水资源,还有技术和人才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不能进行有效地开发,不能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贫困地区的资源面临“两面”性问题,也就是“富饶”和“贫乏”共同存在。

正确认识扶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认识扶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确认识扶贫工作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者:郭俊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在扶贫工作上,我们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这几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我们的扶贫工作就会处出现偏差甚至失误。

一、把扶贫当做系统工程来抓扶贫包括产业扶贫、资金扶贫、智力扶贫、技术扶贫等,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扶贫。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如果贫困群众认识不到摆脱贫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算国家政策再好、扶持力度再大,也终究差强人意。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广大贫困群众认识到扶贫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摆脱贫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贫困的发生往往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结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一个地区的贫困不是空穴来风,其出现一定有一个历史过程。

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河南兰考县就是一个贫困极其严重的县,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当地自然环境恶劣,洪涝、风沙、盐碱肆虐,农业生产无法正常开展。

解决此类贫困问题,就必须从源头上查找病因,标本兼治。

再比如,我国西藏自治区有着全国面积最大的贫困集中连片区,这个贫困区主要集中在藏北草原地区。

我们都知道,藏北草原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当地藏族同胞主要靠放牧、挖虫草为生,收入来源单一。

这种现象是长期存在的,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应该转换扶贫方式,适应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不宜单纯地强调经济收入。

当地群众虽然收入不多,但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即可(例如,建立流动医疗服务站等)。

三、正确对待中央政策,不搞“大跃进”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对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逐渐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扶贫攻坚便成为四个全面之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

聚焦“三个问题”助力精准扶贫

聚焦“三个问题”助力精准扶贫

聚焦“三个问题”助力精准扶贫作者:钟晓玉来源:《奋斗》2017年第17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实践证明,精准扶贫是适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新特征的扶贫方式,是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重要举措。

结合基层实际,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该聚焦“三个问题”,方能精准发力,助力精准扶贫工作。

一、变“漫灌”为“滴灌”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要多一些。

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

因此,我们应将扶贫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政策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二、摸清底数精准扶贫为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我国从2014年开始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況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怎样”等不确定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

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因此,必须重新审定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

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用在正确的方向上。

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而不是搞锦上添花的“锦绣工程”。

三、把握三个“精确”,推进精准扶贫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摘要】农村反贫困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农村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农村反贫困政策不够到位、农村反贫困现状分析以及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指出农村反贫困工作亟待加强,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建立健全的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村反贫困,问题与现状分析,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反贫困政策,反贫困现状,挑战,加强,合作,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导致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进行农村反贫困工作时仍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普遍存在。

加强农村反贫困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分析农村反贫困现状,探讨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推动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1.2 问题意识农村反贫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农村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挑战。

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反贫困政策不够到位,反贫困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凸显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他们生活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贫困人口不仅面临着物质贫困,还面临着教育、医疗等多重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堪忧。

农村贫困原因复杂多样。

农村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1. 引言1.1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农村反贫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严重,贫困人口数量众多。

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这些地方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农村反贫困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

农村地区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贫困的现状也较为严峻,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深重,且贫困人口中有相当比例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和儿童,生活面临较大困难。

农村的反贫困政策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改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政策执行不到位、扶贫力度不够大、扶贫对象选择不够精准等问题仍然存在。

面对日益增长的反贫困压力,农村反贫困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资金匮乏、技术条件落后、政策法规不完善等。

在未来,农村反贫困工作需要更为重视,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扶贫政策,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提升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农村反贫困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致富的目标。

2. 正文2.1 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一、自然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大多山高地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干旱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导致贫困问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增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收入水平低,致使贫困根源深厚。

三、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农民缺乏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造成贫困现象加剧。

四、政策规划不当。

一些地方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和不足,导致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政策措施不到位,扶贫工作效果不明显。

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作者:史艳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8期摘要:随着国家大力减贫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呈现新情况。

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政治问题,关涉到社会稳定与和谐,所以分析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提出些许反思对民族地区的反贫困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族地区;贫困;反贫困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03-03一、民族地区贫困情况(一)国内贫困问题现状贫困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贫困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1990年世界银行在年度报告中对“贫困”作了如下定义:“由于基本需求和权利的缺乏而没有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主要表现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较高的婴儿死亡率,较低的平均预期寿命,较少的教育机会,较差的饮用水,较少的医疗服务,简陋的住房和决策程序中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

目前国内外不同的研究机构和个人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共识,那就是贫困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经济、社会、文化等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入造成的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通常划为两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2007年以前,中国有两个扶贫标准:一是1986年制定的绝对贫困标准,把198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6元的农村人口定为扶贫对象,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4.8%。

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人口减少到1 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1.6%。

二是2000年制定的低收入标准,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在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之间的为低收入人口,当时为6 213万人,到2007年年底,低收入标准调整为1 067元,低收入人口减少到2 841万人。

2008年底,中国宣布上调扶贫标准,把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取消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严重,需要有效对策。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分析。

在背景介绍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现状,指出贫困人口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随后提出了三项对策:精准扶贫政策、发展产业扶贫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效降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在展望了未来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同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全面剖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背景介绍、问题意识、现状、主要原因、精准扶贫政策、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其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突出。

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他们面临着生活水平低下、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困难。

贫困问题不仅影响了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发展产业扶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对策,积极帮助贫困农户摆脱困境。

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仍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农村贫困问题,加大扶贫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扶贫,才能让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为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问题意识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贫困人口普遍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生活质量低下。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问题,而辩论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争论,无法真正解决现实中的贫困问题。

因此,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首先,贫困问题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不应该成为辩论的话题。

贫困是指生活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这是一个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密切相关的问题。

将贫困问题作为辩论的话题,可能会让人们产生一种娱乐化的态度,忽视了贫困人群的真实困境。

其次,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辩论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争论,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制度性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因此,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上,而不是花费在辩论上。

最后,贫困问题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没有必要再进行辩论。

如马克思曾说过,“贫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因此,继续辩论贫困问题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无法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综上所述,贫困问题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不应该成为辩论的话题;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辩论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争论;贫困问题的存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没有必要再进行辩论。

因此,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贫困问题是一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问题,而辩论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贫困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改变。

因此,不应该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

首先,辩论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贫困问题,从而激发社会的关注和行动。

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过,“辩论是民主的生命”,辩论可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推动社会的改变。

因此,废除贫困问题辩论辩题可能会削弱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其次,辩论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通过辩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讨论贫困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首先,贫困救助制度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问题。

许多人利用贫困救助制度来获取不当利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例如,美国《福布斯》杂志曾报道过一位名叫Linda Taylor的女子,她通过虚报贫困情况和身份欺诈等手段骗取了大量的福利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滥用行为严重损害了贫困救助制度的公信力,也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得到应有的支持。

其次,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依赖心态,失去了自立自强的动力。

美国总统里根曾经说过,“福利并非是让人们摆脱贫困的办法,它只会让人们更依赖政府。

”这种依赖心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个人的成长。

相反,如果取消贫困救助制度,可以激发更多人的自我改善意识,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找工作和改善生活。

最后,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贫困救助支出的增加,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来维持这一制度的运行。

而这些资源本来可以用来投入到教育、医疗等更有益的领域,从长远来看,废除贫困救助制度将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废除贫困救助制度是有必要的,它可以避免滥用浪费、激发人们的自我改善意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首先,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一个社会的公正原则应当是为了最不幸的人设立的。

”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贫困救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提高社会的整体福祉。

例如,芬兰实施的“基本收入试验”就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让更多的人脱离了贫困状态。

最后,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以提高社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

首先,贫困救助政策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问题。

许多人利用贫困救助政策来获得不当利益,而政府也无法有效监管和管理这些救助资金的使用。

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救助资金被滥用,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因此,废除贫困救助政策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节约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

其次,贫困救助政策可能会让受救助者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一些人长期依赖救助政策,失去了自我努力的意愿,这不利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和社会融入。

废除贫困救助政策可以激励受救助者主动寻找工作和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贫困救助政策也存在着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

一些受救助者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败坏。

废除贫困救助政策可以促使受救助者更加自立自强,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道德风尚的提升。

综上所述,废除贫困救助政策有利于避免滥用和浪费,激发受救助者的自我发展动力,以及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提升。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

首先,贫困救助政策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利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贫困救助政策可以帮助这些人度过难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

其次,贫困救助政策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在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一些弱势群体很难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权利,贫困救助政策可以弥补这种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贫困救助政策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

在现代社会,贫困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救助政策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不应该废除贫困救助政策,因为它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生存权利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以及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废除贫困救助政策是有必要的。

因为贫困救助政策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问题,可能会让受救助者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以及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的负面影响。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贫困救助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制度。

贫困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是暂时缓解了一部分人的困境。

然而,长期依赖救助不仅让受助者失去了自立能力,还会让他们陷入对救助的依赖和无尽的循环之中。

废除贫困救助可以迫使受助者主动寻找其他解决办法,例如接受培训,寻找工作等,从而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状态。

另外,贫困救助也存在着滥用和浪费的问题。

一些人通过虚报贫困状况来获取救助,而政府也无法完全监管和管理这些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废除贫困救助可以减少这种滥用和浪费,让救助资金真正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名人名句,约瑟夫·德·梅斯特,“不要给我鱼,教我捕鱼。

”。

经典案例,美国福利改革。

1996年,美国通过了福利改革法案,大幅削减了福利项目的规模和范围,鼓励受助者尽快脱离福利,寻找工作和自立。

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让更多的人融入了社会,实现了自立自强。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贫困救助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社会应该以人为本,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

废除贫困救助会让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贫困救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关爱和帮助,应该得到保留和加强。

另外,废除贫困救助可能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

贫困救助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让社会更加公平。

如果废除贫困救助,可能会导致更多人陷入贫困,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名人名句,马丁·路德·金,“社会正义不能等待。

”。

经典案例,芬兰的基本收入试验。

2017年,芬兰政府启动了一项基本收入试验,给予一部分失业者每月固定的基本收入,无需履行任何就业义务。

试验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同时也激发了更多人的创业和就业热情。

这表明贫困救助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助者的生活状况。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贫困救助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首先,贫困救助制度存在滥用和依赖的问题。

一些人将贫困救助作为一种长期生活方式,而不是作为暂时的帮助。

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人失去了自立的动力,依赖于政府的救助,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脱离贫困状态。

其次,贫困救助制度存在着浪费和不公平的问题。

一些人通过虚报贫困状况或者其他手段获取救助金,这导致了救助资源的浪费。

同时,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获得应有的帮助,这种不公平也是制度存在的问题。

此外,废除贫困救助制度可以激发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创新。

在没有贫困救助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努力地去谋求自己的生活改善,而政府也可以将原本用于救助的资源投入到更有长远意义的领域,如教育、就业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贫困救助。

首先,贫困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责任和承诺。

废除贫困救助制度将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这是不人道的。

其次,贫困救助制度的存在可以缓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困救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人口的生活压力,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废除贫困救助制度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定。

一旦大量贫困人口无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名人名句方面,马克思曾说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每个人都有权利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句话表达了贫困救助制度的重要性。

另外,美国总统约翰逊也曾说过,“贫困是我们社会最大的敌人,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

”这也表明了废除贫困救助制度的负面影响。

经典案例方面,可以引用一些国家在废除贫困救助制度后所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动荡,来支持反方观点。

综上所述,从正方和反方的角度来看,废除贫困救助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正方需要更多关注制度存在的问题,而反方则需要更多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制度不均衡的维持)?
1、统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 2、意识形态刚性 3、官僚政治 4、集团利益冲突 5、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性
14
第二个问题: 中国是怎样扶贫的?
15
1978--2010: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
1978---1985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2.5亿减少到1.25亿(1786万人/年)
1717
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开发最重要两点认识
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向弱势群体倾斜; 救助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发展能力
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要继续坚持专项扶贫措施
1818
第三个问题: 当前挑战与扶贫政策新变化
1919
当前五大挑战
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 返贫压力增加、市场波动与自然灾害 发展不平衡、特困地区发展滞后 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贫困凸显 工作机制需要完善
2727
变化3-基本方针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 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 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 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 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828
变化4-扶贫对象
“在扶贫标准以下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 为扶贫工作主要对象。建立健全扶贫对象 识别机制,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 管理,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逐步 提高国家扶贫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高于国家扶贫标 准的地区扶贫标准”
2020
扶贫政策的新变化: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 “一个判断六个变化” 十八大
21
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2222
一个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 … … 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 问题基本解决”
2323
六个变化:
变化1-总体目标
“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 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 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 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 任务” “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 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 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乡村人口 (万人)
1834.7
2967.9 (2) 2908.2 1926.2 2540.2 1312.7 494.7 922.2 344.7
六盘山区 秦巴山区 武陵山区 乌蒙山区 滇黔桂石漠化区 滇西边境山区 大兴安岭南麓山区 燕山-太行山区 吕梁山区 大别山区 罗霄山区
36
23
6.70
5.21
3589.2
4242
吕梁山片区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产业结构单一,城镇化进程滞后,以城带乡能力弱。 区域相对闭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发生率高。
吕梁山片区战略定位
革命老区发展振兴区。 旱作农业与特色农产品基地。 优势资源开发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创新区。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重点区。
贵州、云南、四川
陕西、四川、甘肃、 重庆、湖北、河南
3
6 3 3 1 3 2 2 3 2
38
80 91 69 61 22 33 20 36 24
38
75 80 61 56 19 33 20 36 23
4343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规划基本情况表
涉及省份 序号 片区 名称 县(市、区)
规划范 个数 围县 片区县 重点县
启动会 联系单位 时间 地点
11个片区小计
1 武陵山区 湖北、湖南、重庆、 贵州
19
4
545
71
505
64
395
42 国家民委 2011年11月15日 湖南吉首
2 乌蒙山区
3 秦巴山区 4
2626
加强扶贫开发考核
根据新纲要“进一步完善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工作 部门和重点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各级组 织部门要积极配合”的精神,经中组部会签,国务院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以2012年1号文件印发了《扶贫开发 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目前正在组织相关部委开 展工作考核,考核结果将抄送中组部,作为党政领导 班子考核的参考依据。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于 2012 年10月份起对部分省区开展了实地核查。
2424
变化2-总体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 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 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 发展”
2525
各地召开重要会议,出台重要文件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后, 大多数省区市以党委、 政府名义召开了省级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国有25 个省区市出台了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意见或本 省的扶贫开发纲要。
1986---2007结构调整和专项计划推动扶贫:
1.25亿减少到1479万(524万人/年)
(一)历史过程 2008---2010两轮驱动推动扶贫:
2010标准(1274)下2688万(544万人/年)
1616
1、改革开放、体制创新 2、发展经济、强化基础 3、统筹城乡、实施反哺 4、开发扶贫、自力更生
11
4、 贫困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的反映
贫困首先应该归结为缺少粮食、衣服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其次是生产力落后所致,是人类对于环境所作为的失败; 再次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相互(双向)的失败,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也成为贫困的结果; 最后是人文环境失衡在自然环境的反映(回馈)。
贫困四层次:缺少生活必需品、生产力落后、自然资本折旧和人文环境失 败。
4040
1、全力推动片区规划编制,启动实施相关规划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国务院扶贫办与国家发改委 继续采用“双牵头”的方式,按照“区域发展带 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 路,集中力量组织编制其他 10 个片区区域发展与 扶贫攻坚规划。 加强对各省区市实施规划编制的指导,与国家发 改委联合制定了编制片区省级实施规划的指导意 见,要求各相关省区市抓紧编制分省实施规划, 确保片区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3131
变化5-工作重点
“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 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 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 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 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 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 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
12
5、 贫困是制度失败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反映。
制度(institution)是指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制 度安排(即行为准则)和制度结构(即潜规则与显规则的总和)
制度决定行为:川北贡院与四川平定;打土豪分田地、
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南方毁林现象
13
制度为什么会失败(包括对于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和
西南喀斯特山区 井冈山
4
自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薄弱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文化落后
经济发展水平低
5
贫困定义与测量 :
个体、区域、阶层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
贫困线(收入、支出、政策)与多维贫困(权利)
6
什么是贫困?----最关键的两条!
第一,贫困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现象,是一个不确切的、动态的 概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甚至不同的 人,对贫困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二,贫困“是以社会的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去衡 量的”, 衡量贫困不仅是“个人消费”方面的匮乏,更在于 是否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自我发展。
7
为什么会有贫困?
目前有五种解释!
8
1、 要素短缺论:资本、环境、素质
美国经济学家M· P· 托达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
“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都位于热带或温带地
1071.8
3071.2
919.5
505方案11区小计
南疆三地州 四省藏区 505方案13区总计 西藏区
505
24 77 606 74
139.02
44.08 88.72 271.81 120.2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185.5
620.00 512.10 23317.6 287.01
19242.2
456.80 396.70 20095.7 215.67 3737
区,而历史事实是,现代经济增长一切成功的 范例几乎都发生在温带国家,这样一种分布不 能简单归之于巧合,它必然与不同的气候环境 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某些特殊困难有关”
9
2、 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败:人多或者地少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学原理》:“贫困 是绝对必然的结果”
10
3、社会不公: 马克思:在阶级社会,私有制的生产关 系所决定的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劳动人 民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
4141
燕山太行山片区贫困状况与特殊困难
融入京津地区发展能力弱。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
燕山太行山片区战略定位
京津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保护区。 文化旅游胜地与京津地区休闲度假目的地。 国家战略运输通道与重要物流基地。 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京津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
2929
国家扶贫标准提高 至2300元,比2009 年的1196元提高了 92%。
30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