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上海,百年中国的历史浓缩:百年中国看上海!
开埠后的上海,基于方便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是最密切 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加上租界等特殊机构的存在,这 促使上海不仅成为了中国的贸易中心和工业重镇,更成 就了繁荣的近代文化与最领先和活跃的思想重地,无论 是变法思潮,或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共和思潮,进而发 展到民主、科学思潮,上海均是他们的发源地和宣传重 地。因而,上海是引领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前行者。 正是在上海,中国人的思想完成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引领者与自信、 理性思想的中心。
2、1911年初,革命党人于右任、宋教仁等在上海报刊《民立报》上发表文章,直白揭露 了清廷预备立宪之骗局,公开支持各地组织救国机关和民兵武装开展反清爱国行动。因此, 《民立报》报社成为了革命党人在上海的重要联络机关。
引自孙逊等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上海卷》下编,第一章《上海: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源地》
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开埠后)
一、贸易导向性经济: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取代广州成为中国
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
来自百度文库
二、创办实业: • 创办于上海的洋务企业: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轮 船招商局;1882年,上海机器织布局; • 创办于上海的民族企业:以面粉、棉纺织、火柴等轻工业为主, 如阜丰面粉厂、燮昌火柴厂等。
近代上海的思想:
1、戊戌变法运动虽发轫于北京,但 “其真正的中心却在上海”: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
《时务报》,由梁启超主笔,是中国人办的第一本杂志。 “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 争礼下之。自通都大邑,下到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 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
引文引自《时务报》潮州师范学院 [引用日期2013-10-22]
• 上海又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重镇与经济中心。
近代上海文化
近代诸多中国第一出现在上海,诸如:机器印书馆(1843)、 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1850)、教会中 学“徐汇公学”(1850)、中文报纸《上海新报》(1861)、 有线电报通讯(1870)、通讯社(1872)、连续出版时间最长 的中文报纸《申报》(1872)、被誉为“东方哈佛”的教会大 学“圣约翰大学”(1879)……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上海外滩以西的一条支马路,原是上海公 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俗称四马路。1843 年,在此创办 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此后,这成为中国文化 出版业之重地,云集了中华书局总店、大东书局、世界书局、 黎明书局、文化书店、光明书局、上海书店、上海书报杂志社、 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等靡不胜 数。它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拥有《申报》、《新闻 报》、介绍风花雪月的上海滩小报《晶报》、《苏报》、《神 州日报》、《中央日报》、《文汇报》等。还有造型别致《时 报》馆,内有康有为、梁启超授意创办的大型日报社,主张立 宪,介绍欧美文化。
3、“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时响应之最
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
——孙中山 引自《孙中山全集》第六卷,P244,中华书局。
4、1915年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敬告青年》是该刊的 纲领性文章。该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事是近代 文明的特征,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
上海历史的变迁

古代上海:设县
南宋末年:上海镇
元代:上海市舶司
1291年正式设上海县
隶属松江府
近代上海的市政变迁(1840—1862年)
一、上海开埠:1842年《南京条约》,上海辟为通商口岸; 1843年,正式开埠。 二、租界辟设:依据《虎门条约》,1845年订立《上海租地章程》, 内容涉及租地办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原则等,宣告英租界 辟设。依据片面最惠国待遇,美租界、法租界辟设。 三、由华洋分处到华洋杂居: 1853年前,华洋分处,华人可到租界买卖交易,但不得在此居住; 1853年小刀会起义,清政府强令居民迁徙,难民流入租界,华洋杂居 。 四、租界市政机关的产生:1854年,英法美三国领事单方面修改租 地章程,成为租界市政的法律基础。7月,市政机关“市政委员会” (Municipal Council)正式产生,中文翻译为工部局,实际上就 是租界的市政府。此后,各种下属机关陆续设置,最终形成了“国 中之国”。 法租界成立“公董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