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松口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县松口镇———昔日离别地不再惜离别
北海人-新闻中心- 参考来源:互联网
梅县松口镇———当年繁华的火船码头,如今引来许多夹着画板的后生……
本报记者黄蔚山通讯员李庭昌饶延志摄影报道
梅县松口镇,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这里的松口港,曾经是广东省内河的第二大港口,是从松口至汕头水路出南洋的必经之道,曾是客家先民越洋出海的“始发地”,许多人或携妻带儿或单枪匹马,沿梅江而下到大埔三河,经韩江至潮州、汕头,再从香港远赴南洋谋生。
记者近日探访了松口古镇。码头、长街、洋楼、店铺,虽然破旧,但仍然透着当年的繁华和气派。对于海外游子来说,这“火船码头”至今仍是一个割舍不去的记忆符号,因为它见证着几十年前客家人海外谋生的历史;也因为如此,夹着画板前来寻找灵感和素材的后生至今络绎不绝……
昔日繁华,承载“猪仔”苦难
60多年前,许多客家人被“卖猪仔”、由“水客牵带”或亲友介绍往海外谋生。
踏上旧时“火船码头”,拾阶而上映入眼帘的是早已不见人影的当年松江旅馆(当时梅县最大的旅馆),这是一座有着中西风格的四层洋楼,许多客家人出洋前都曾在这里住上最后一晚,第二天就如客家山歌所唱的“七天七夜七洲洋”的那样,坐船前往遥远的南洋。
码头所属的沿江民国古街长达数里。几百间门店如今已少有经营。
“麦艄船!”松口麦姓原是这江上渔家,早年间陆续上岸便定居在这街上。今年已80多岁的麦老伯说:这里以往称“繁荣路”,还誉为“小香港”、“不夜城”,他们常常在码头边入街处卖了鱼买米、买油。传统圩日街上小食店总是人头涌涌,热情的店主笑脸相迎,都要问:“要饺(子)还是要面(条)?”
著名侨乡,饱含游子感慨
松口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有8万多人,比在乡人口还多,它地处闽粤要冲,盛极一时,有“松口不认州”之说,当年侨胞寄家书回乡,只要在信封上写上“广东松口某人收”,家人就能收到。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古镇往日的繁华渐渐消逝。据了解,从松口到汕头的梅江、韩江180多里水路,如今已建起了大大小小的水电站,客船已经退出这段水域,剩下的就只有货船。记者所见,老码头上只傍着几条小船,江面上也只有几条挖沙、运沙的船只。
当地人介绍说:这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美术院校学生到访,码头、古街上,忘情的学子们背着画夹、舞动画笔,来来去去,让松口人自豪、欢喜。他们说:每逢佳节,都少不了那些曾与老码头有过“牵连”的老人故地重游,万千感慨,老泪纵横;或是某个特别的日子,一群观光寻根的人们带着远方的嘱托特意找来,由激动、私语到无言凝视……
松口镇采风记
又出发了,正如朋友们预料到的那样,还是古镇。
只是,这次的距离稍远些,并且独自前往。自去年到过客家人的聚集地梅州,永定之后,便开始关注客家文化了。虽然那只是浮光掠影般经过,但那种震撼的景象,让我懂得了传统之美。于是,便固执地把思绪就如刻舟求剑一般,留在那里,有待一天去再度发掘。
和亘古不变的山海相比,最难坚守的是自己的家园,最难抗拒的是外界的诱惑。我喜爱古镇,也在那里留下不少足迹,但许多知名的古镇,反而不愿前往,总怕看到那些无奈的变化。欣慰的是,那些还依然保持自己风貌的古镇和村落,总能吸引我,总让我加紧步伐,彷佛有一天它们将不再如初!
有一天,松口镇便进入了我的视线。
其实,松口镇并非默默无闻,从相关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到,它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那里保留了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松口镇,以及它的周边地带,曾经是人才辈出,传统文化极其兴盛的地方。
最难能可贵的,如今的松口镇依旧保持了原貌。
4月29日出发,当晚到达。
清晨的松口镇,中山公园旁一家叫做喜多多的超市门口,许多服务员正在列队上班呢。虽然这只是一家典型的三线城市规模小超市,但在如今松口镇,它已轻松地在零售业中独执牛耳。也就在这个小超市斜对面不远处,有成排的旧式骑楼。骑楼下的街道空寂冷落,偶有人影也匆匆走过。和超市门前的热闹气氛相比,这儿的几家杂货铺显得萧条异常。
然而,如果时光倒退60年,这骑楼下的商业街恐怕会让如今的喜多多超市黯然失色的!
这条几百米长的南洋风格骑楼,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华侨投资的,1000多家的商铺林立其间,达到了商业的鼎盛期。旧时这里是广东第二大的内河港,地处闽赣粤的交汇地,水陆交通发达,历史上便是商贸重镇,无论是货物还是人流的聚集地。松口有句骄傲的话语“松口不认州”,这个“州”便是指当时的梅州了,可见当时的松口何等兴旺!
建国后,这些旧街道也纷纷改名,上大街改为“繁荣东路”,世德新街改为“新生路”,下大街改为“和平东路”…… 随着公有制的推进,那些繁荣的景象却嘎然而止。如今,除了几家狭小的杂货铺,再也没有繁荣的景象。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些骑楼保存得非常完好,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去,似乎时光都回到清末民初的年代。
顺着骑楼继续前行,可以看到梅江旁边一些过去的码头,其中的火船码头尤值得留意。尽管,这里已经寂
缪得只剩下空荡荡的江水,还拍打着磨得发亮的石阶。
说到火船码头,还应回顾一段历史。松口是华侨之乡,现有人口7万多,但是在外的华侨却有8万人之多!60多年前,为了逃避战乱和谋生需要,许多客家人再次迁移他们的家园,而松口是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昔日的火船码头,最多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旅客从这里出发。每一天,这里都在上演离别的场面,而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老街正对着火船码头的,是当年的松江旅舍,昔日梅州最大的旅舍,四层楼的洋楼上面依稀还可见到“Hotel Tsung Kihn”的字样,许多客家人那就是在这儿住上最后一晚,天亮后便挥泪告别故土前往遥远的南洋。
这火船码头虽然早已废止,但无疑地,它承载了太多的内容。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往往会依托一些具体物件,比如一张照片,一张报纸,甚至是一首歌曲。所谓以景衬情,睹物思人。在众多华侨的心中,这个码头是漂泊的符号,是背井离乡的起点。据说,在火船码头,每年都有许多华侨及他们的后代来到这里,面对滔滔江水,回忆昔日的离别情景,怀念逝去的岁月。即便像我这样的的外乡人,看到它也会感慨万千的。
再继续往前走,便可以到达梅东桥。从这个建于1950年的大桥上,可以俯视宽阔平静的梅江,可以远望连绵不断的阴那山系,可以想象一番许多年前的那种繁华!
如果你只是观看松口镇的老街,细细品味,也就半天足矣。不过,松口古镇的风物繁多,又怎是半天能够浏览得到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向导的陪同下,我在松口停留了两个整天,走街串巷,寻村访寨,足迹踏遍了松口镇及周边地区,行程有100多公里,拍摄了不少照片。
这里是古建筑的聚集地。古人以为天圆地方,而以“圆”和“方”作为天、地之代称,“载圆覆方”。“圆”具有形象美和意识美,既表示对于天的崇敬,又象征团圆和幸福。这样的传统之美,就生动地体现在客家人的建筑上面。其中以土楼和围屋为代表。
在松口镇的仙溪桥附近,还保留着历史久远的元代客家围屋遗址。位于镇东面铜琶村下店,有被誉为客家建筑文化活教材的是明代殿堂式围屋世德堂,它的建筑风格结合了中原汉族府第的特点,又是三堂四点金式(房屋的四角有如近代炮楼的建筑),三围城的半围龙屋,结构极具特色;元魁塔, 座落于距梅县松口镇四公里处的梅江下游北岸,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创建,广东省邮局于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邮资票花,元魁塔为其中之一。松口镇是侨乡,许多建筑都体现了中西合璧,如老街上南洋风格的骑楼群,还比如华侨兴建秉彝庄围屋,位于隆文镇,规模浩大的,占地12亩,有12个厅堂近百个房间。甚至,我还在松口镇郊不经意看见日式风格的围屋。
这里也是传统文化的聚集地。
“在客家地区,你不难看到在群山苍茫之间、流水环绕的村落中一支又一支的旗杆拔地而起冲入云天……”这旗杆就是石楣杆,它是科举,官位的象征。被称作客家人的“华表”,又叫“石笔”。在松口镇郊,这样的石笔就静静地树立在田野中。明清时期,松口镇出了4位翰林,9位进士,27位举人。如明末在皇宫担任侍读学士的李二何,广州著名书院学海堂的第一任学长吴兰修,《光绪嘉应州志》总篡温仲和等等。松口镇长期以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如今镇上就有两所省一级学校。
这里还是名人辈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