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全文)

合集下载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若干影响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形式的若干影响
本文 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研究项 目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之影响” (11BFX012) 的阶段性成果 。该项 目另有关 于佛教对 中国传 统法律语言 的影响 ,以及更为复杂 的佛教与传统法律 图表规范之间关 系的研究 ,于此不赘 。 [作者简介 ]周 东平 ,厦 门大学 法学 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李勤通 ,湖南 大学法 学院助理教授 ,法学博士 。 ① 参见周东平 :《隋 (开 皇律 ) 十恶 渊源新探》,载 《法 学研究 》2005年第 4期 ,第 l33—137页;张海 峰 方 法 学
第 12卷 总 第 70期
字 ,本 以疏 阔 、疏 远 立名 。又 ,《广雅 》 云 : ‘疏 者 ,识 也 。’案 疏 训识 ,则 书 疏 记识 之 道 存焉 。”⑧ 但 也有论 者 以为 ,以 《唐 律疏 议 》 为代表 的义疏 体更 多地 受 到佛 教义 疏体 的深 远影 响 。④
之所 以存在 这种 观 点上 的差 异 ,很 大程度 上 源 于不 同学 者在考 虑 这一 问题 时对 形 式和 实质 的不 同侧 重 。 由于学 者所 考 虑 的判断 标准 存在 差异 ,所 以关 于义疏 体究 竟 是源 于 中 国本 土 还是基 于 佛教 源 流 ,便 有 了极 大 的不 同 。
中外法 史 研 究
· 127 ·
论 佛 教对 中国传 统 法律 形式 的若 干 影 响 冰
周 东平 李勤通
摘 要 :佛教 对 中国传统 法律 形 式的影 响 可从 义疏 体 、 问答 体 、法律 语 言及 图表规 范等 方面来思考。佛教传入 中国后 ,为疏解经义,很早就 向中国传统注疏方式学习,在其获得发 展后反而以 自身的 “义疏”语词影响了 《唐律疏议》 的表 达。对 比秦汉律 、唐律与佛教 的 问答体结构 ,可以发现 《唐律疏议》 的问答体结构与佛教 更为相似 。此外,相较 于前代 法 律 ,明律 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简洁性与通俗性 ,此 固与其传播 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佛教 因 为传 播教 义的需 求 而在 这 方 面积 累的丰 富 经验 的影 响有 关 。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论中国佛教与政治的关系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他的故乡位于现在的尼泊尔境内。

佛教的思想,吸收了婆罗门教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达到觉悟的人。

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佛教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它宣扬自我牺牲的精神。

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就能获得解脱。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汉朝,非正式更早一些。

有说法说,佛教正是传入实在后汉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

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

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自汉代至今,佛教的传入已近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佛教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历史上,宗教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一向息息相关,佛教也不例外。

佛教传入是在汉代,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在这一段时期内,佛教主要是被统治者用来追求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并期望以达到自己的统治的永恒,而其在社会上还未产生强大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产生于古印度,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

佛教是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对中国的语言、文学和艺术等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语言文化殡葬文化民俗前言我国汉代时候确立了儒家在文化上的独尊地位。

但实际上它确立的只是儒家在治国的理念和制定国家政治制度这些方面的主导地位,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儒家的地位从汉末以后就逐渐被玄学、道家和佛教多取代。

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在民众的信阳层面,在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包括在一些社会精英的精神生活领域里,其影响应该说已经超过了儒家和道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殡葬文化、语言文化、思想文化、民俗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佛教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1、拼音的传入佛教对于中国的语言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使用的拼音。

拼音是根据我们过去反切来的,反切又是把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来的。

在佛教传入前,汉代文字注音是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近的字来注的,叫直音相助。

但汉语的读音有四声的变化,有的字就找不到一个直接跟它相近的音来注。

采用直音相助是不完善的。

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我们的语言学家就从中得到启发,发现可以用两个汉字来注一个字。

这个方法渐渐演变成后来的注音符号,最终变成我们现在用的拼音。

2.语义的拓展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字的字义。

佛教传入后,用汉字来翻译佛经,有些意义是这个字本有的,有些意义是它本来没有的,因为翻译佛经的原因而后加入的。

比如“缘”字,这个字在中国原本的意义里是指衣服的边,这其中也包含有沿着某个东西的边缘的意思,即“沿着”的意思。

但是佛教“缘起”这样的思想进来以后,我们这个“缘”的含义就变得异常丰富,增加了很多的内容。

因为缘其实是佛教一个核心的理论,佛教讲缘起、缘生因缘、有缘、随缘、结缘、惜缘,所以缘字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也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自唐太宗成为皇帝后,佛教开始获得帝王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一种国家文化和精神符号。

唐代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下面就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佛教的影响。

一、历史影响1. 佛教与政治在唐代,佛教逐渐成为政治势力,佛教僧人也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人物。

唐代中期,佛教僧人们曾多次参与政治事件,如天宝之变等。

同时,佛教也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很多皇帝都会亲自出席佛教法会,向佛祖祈福保佑国泰民安。

2. 佛教与文化佛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佛教到达中国后,随着语言、书法、绘画等的交流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唐代佛教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石窟艺术,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各个领域,如唐代诗歌中常出现对佛教的借用和提及。

二、文化影响1. 形成“唐风”唐代的文学艺术史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一段历程,佛教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唐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唐代的诗歌和绘画中,对佛教的诠释和表现无处不在,成为了“唐风”的特有元素。

2. 形成佛教禅宗唐代佛教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禅宗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以坐禅和直指人心的方法为主要修行方式。

在唐代,禅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唐代的佛教影响穿透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也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了我们后代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案例佛教对唐朝法律影响(3篇)

案例佛教对唐朝法律影响(3篇)

第1篇一、引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逐渐与儒家、道家等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唐朝作为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对唐朝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唐朝法律中的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概述1. 佛教教义对唐朝法律的指导作用佛教教义强调慈悲为怀、因果报应等观念,这些观念对唐朝法律产生了指导作用。

在唐朝法律中,许多法律条文都体现了佛教教义的精神。

2. 佛教寺院对唐朝法律的参与佛教寺院在唐朝法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方面,寺院是佛教徒的聚集地,佛教法律观念在寺院中得到传播;另一方面,寺院还参与了对犯人的教育改造。

3. 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完善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刑法的调整,如减轻刑罚、改善狱政等;二是对民事法律的补充,如婚姻家庭、继承等。

三、案例分析1. 《唐律疏议》中的佛教元素《唐律疏议》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其中包含了许多佛教元素。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案例:(1)杀人罪: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杀人者处死刑。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为救他人生命而杀人,可减免刑罚。

这种规定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2)盗窃罪: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盗窃者处鞭刑。

但对于贫困的盗窃者,可减免刑罚。

这种规定体现了佛教对贫困者的同情。

2. 佛教寺院参与案件审理在唐朝,佛教寺院参与案件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

以下列举一个典型案例:(1)慧能禅师案:唐朝某年,慧能禅师因涉嫌杀人被捕。

在审理过程中,佛教寺院介入,为慧能禅师辩护。

最终,慧能禅师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3. 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完善(1)婚姻家庭法律:佛教教义强调夫妻和睦、子女孝顺。

在唐朝法律中,婚姻家庭法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如《唐律疏议》规定,夫妻之间不得随意离婚;子女必须孝顺父母。

(2)继承法律:佛教教义强调财产的公有。

在唐朝法律中,继承法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如《唐律疏议》规定,遗产必须平均分配给子女。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论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

论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

2020年第6期(总第262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No.62020General Serial No.262论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随着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方式、文化生活乃至法律意识均深受佛教的广泛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佛教影响及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佛教对传统法律渗透的多元性、佛教影响传统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以及佛教影响传统法律进程的曲折性等方面。

中国传统法律对佛教亦存在一定的制约。

由于统治者控制佛教的企图与努力不断增强,佛教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及其特征只能被限定在一定的框架之内。

关键词:中国传统法律;佛教;本土化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6-0460(2020)06-0131-10世界许多国家或民族的法律发展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论题。

西方法律发展史上的宗教问题既是探源其法律文明的基础,也是对现实法律秩序提供解释力的重要侧面,如基督教对美国宪法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农业型君主专制政权和以世俗性、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法律体系,决定其一般不存在教权对政权的控制问题。

更由于儒、法学说在中国法律史中早已确立主流地位,即使本土的道教亦无法与之抗衡,更遑论外来佛教。

所以在中国传统法律的空间中,发展得更迟的佛教,不得不在儒、法的边缘处求生存。

相应的,学术界在研究中国法律史时,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无法得到像西方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作为主流法律观之外的枝节,研究有待于深化。

如佛教如何影响传统法律的探索仍然薄弱,传统法律与佛教的关系和特征并未得到全面清晰的揭示,故其在主流法律史叙事中的定位难以确定,也就无法得到重视。

因此,进一步探讨乃至全景式地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佛教影响及其特征,有利于厘清该命题在中国法律史中的定位O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之一,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佛教对中国文化和风俗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和风俗的影响

2010-12-20 10:18:28来自: iloverose文珠法师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周,而盛于战国。

战国时代,诸子争鸣,各倡其说,使中国哲学思想,极盛一时。

汉朝,则唯有孔老,后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晋六朝,佛教盛行于世,而道教亦渐复兴,遂起冲突,因冲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触而融和,后讲老庄者,多取义于佛经,而讲佛学者,亦多引用老庄。

至于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转向佛,致使当时卫道者辟佛,但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的优美,当时一流儒者,无不学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门,及非空非有之中道义,作为调和甚至领导儒道之根据。

唐末宋初,唯有禅宗独盛,且操纵当时思想界。

因为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旨在参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发明--明心见性,方可论学。

当时学术界受禅宗影响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

例如:周命门人参究‘孔子颜回所乐为何事’?程亦命门人观察‘喜怒哀乐末发前之气象’而且主张半日读经,半日静坐,皆受佛教禅宗参究‘生从何来,死从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之思想所影飨。

至于宋之陆象山,更进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明之王阳明,亦取禅宗方法,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

总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学,及陆象山、王阳明等之心学,无一不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学,而建立一套学术思想与理论,此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学,凡研究中国哲学史者,想必有同感。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其中最杰出,而对中国文学贡献最大的,当推罗什与玄奘。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兼容并蓄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想流派在这片广袤土地上蓬勃发展。

其中,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和影响为主线,探讨佛教在社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佛教的传播使中国社会受益匪浅。

佛教所倡导的慈悲、舍己和智慧等思想观念,强调了个体超越现实欲望追求内心平静与安宁的内涵。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社会风气更趋向于宽容、平和和善良。

在佛教的影响下,社会中相互帮助、关怀他人的行为逐渐增多,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众生的关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佛教的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领域。

佛教倡导的自觉与觉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例如,在文学创作方面,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更加注重人性的探索与思考,特别是在诗词中常常出现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与内心境界的抒发。

佛教的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注重通过表现寂静与内心境地传达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与境界。

其中,佛教壁画、石窟艺术等都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延续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此外,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传播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纽带。

佛教寺庙成为了人们信仰和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它们不仅是修行者思考人生意义的场所,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寺庙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教育、医疗、救济等多重角色,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和知识传播的场所。

佛教寺庙还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不同地域的信众常常涌入寺庙中聚会、交流,形成了一种共同信仰的群体认同感。

最后,佛教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和法律方面。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佛教的慈悲精神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出了要关注穷人与孤寡老人的福利保障。

这一思想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启示,对我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

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5则范文第一篇: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佛教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原想这个题目的范围蛮大的不好写,加上自己对佛教的了解也不是很多,但想想就算是自己对自己所认知的佛教以及个人的一些看法的一次总结吧!我个人对佛教的最初认识可能要属孩童时看的电视剧《西游记》了,在里面几乎所有的佛教“名人”都在了,那时候只觉得那些菩萨不仅神通广大而且威严无比,尤其是那如来。

但随着慢慢长大对佛教的了解也多了起来,而且发现周围很多人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时就把他们看做佛教教徒了。

那时候只觉得那些看似佛教教徒的人比其他的人和善而且常常很开心很满足的样子,这些都促使了我的好奇心。

随着中学时代的《中国历史》对佛教的不断加深了解,我对佛教才有了那么一个大体了解。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创者,并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

关于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时代,中学的《中国历史》是有确确说法的,但民间确有各种不同的异说。

据一般传说,而又为学佛者所公认的,是汉明帝遣使西域求佛之说。

据史称:‘永明七年,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庭,且以问于群臣,太史傅毅对以:“西方有神名曰佛,陆下所梦,得无是乎。

”帝乃遣中郎将蔡愔、秦景 1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求之。

十年,愔等于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共还洛阳,帝立精舍以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此土有沙门之始,亦为此土有寺院之始。

’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品,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

如果说:儒家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则佛学该是中国文化的心脏。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文化,则佛教之输入,竟使中国本位文化第一项变质,而成为本位文化之一,这是无可否认的事贸。

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学;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佛教,欲想使中国文化传播于世界,更非先发扬光大佛教不可。

浅谈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的影响-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

浅谈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的影响-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

浅谈佛教对中古法律思想的影响-法制教育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佛教在中古时期的中国思想领域渗透甚广。

它的众多观念,尤其是轮回报应观深刻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信仰。

正是基于这种信仰氛围,佛教对中古时期的理念、法律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此也催生了中古时期政权中一些与佛教相关的立法与司法措施的相应出台。

关键词:中古时期,佛教,法律思想,报应观中古,指魏晋至隋唐这一时期。

中古时期,佛教对法律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说到佛教对法律的影响,学术界通常认为:对司法影响大,对立法影响小。

[1]笔者认为此观点亦有商榷之处。

佛教对司法产生的影响,可能更易于证明;然其对立法产生的影响亦不容小觑。

只是宗教若对制度发生影响,会有实在的举措摆在那里,而对思想产生影响未必明显,故多被忽视。

一、佛教对中古立法思想之影响佛教对中古立法思想产生影响,应该是经由影响礼教进而对法律思想产生作用的。

陈寅恪先生曾说:古代礼律关系密切,而司马氏以东汉末年之儒学大族创建晋室,统制中国,其所制定之刑律尤为儒家化。

[2]正因为礼律关系密切,若想影响到法律思想,方便快捷的途径自然是先影响礼;被社会接纳后,再对法律思想产生作用就会变得润物无声、水到渠成[3]。

中古时代,佛教与儒家思想调适共融,佛教教规、伦理逐渐与儒家精神契合而不断中国化。

新出土的北魏《杨无丑墓志》载:该般若之玄旨,遵斑氏之秘诫,雅操与孟光俱邈,渊意与文姬共远。

[4]佛经与女诫竟然成了当时上流社会女人皆需具备的知识。

时人习言周孔即佛,佛即周孔[5]。

《魏书释老志》记载: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

又有五戒,去杀、盗、、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这些说辞皆旨在架起两教沟通的桥梁,调和两教之别。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说得更明确: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案例佛教对唐朝法律影响(3篇)

案例佛教对唐朝法律影响(3篇)

第1篇一、引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对唐朝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唐朝法律制度为背景,探讨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影响1. 佛教对唐朝法律观念的影响佛教教义强调因果报应、善恶有报,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法律观念。

在唐朝,法律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体现道德教化的手段。

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使得唐朝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教化。

(1)法律观念的转变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法律观念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礼法合一”,以礼治国。

佛教传入后,法律观念逐渐从“礼法合一”向“礼法并行”转变。

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普及,使得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法律教化的强化佛教教义强调道德教化,唐朝法律制度也深受其影响。

在唐朝,法律条文往往融入了佛教教义,如《唐律疏议》中的“十恶不赦”条款,即是对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体现。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许多佛教寺院,用于宣传佛法,教化民众。

2. 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具体影响(1)法律体系的变化佛教传入后,唐朝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思想为辅的特点。

在唐朝法律体系中,佛教教义被融入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2)法律内容的丰富佛教教义对唐朝法律内容产生了丰富的影响。

例如,在刑法方面,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使得唐朝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更加严厉;在民法方面,佛教教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唐朝法律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

(3)法律实施方式的改变佛教传入后,唐朝法律实施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佛教寺院设立的过程中,僧侣成为法律实施的监督者。

此外,佛教教义还影响了唐朝的司法制度,如佛教寺院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场所。

三、案例分析以唐朝《唐律疏议》为例,探讨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1. 《唐律疏议》中的佛教因素《唐律疏议》是唐朝法律制度的代表作,其中融入了许多佛教因素。

[精品]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精品]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精品]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一)民间信仰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已相当丰富!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复杂性、系统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福寿占有首要位置。

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观音之说”就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由来。

最早于魏晋随佛教盛传时进入我国,因原菩萨有梵文名多音节长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

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菩萨原是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之佛,为男性,但至南北朝北齐时,此菩萨渐变为女性受人供奉,到了明清两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了。

(二)民间习俗中国文化不仅接受了佛教的理论,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以隆佛为目的的节日。

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其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于固定的场所,如集镇、寺庙,组织一些传统集会,举行各种仪式,并表演与之相应的节目,以示庆祝。

元宵节的来历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东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其二,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其三,举行佛教仪式。

如佛像塑成时的“开光”仪式。

(三)民间传说佛教故事伴随教义的宣讲活动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类主题。

民间传说就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

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如唐僧取经,白蛇传,就有佛教徒的形象。

综上所述,佛教渗透到了古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了解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认识佛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关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中文*** *** *********摘要: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字:佛教中国文化学术艺术思想风俗影响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它的始创者,并非佛教徒幻想中假定的人物,更非一般人所想像的虚无飘渺的鬼神,而是确有其人、其事,而且是有历史考证的伟大圣哲--释迦牟尼佛。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均有显著的影向,那么下面我们将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兹分述于后: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佛经翻译的中坚时代,是晚汉至盛唐六百年间,佛教大藏经中,五六千卷的经典,皆是此时的产品,宋元以后,虽间有所译,但已微不足道矣。

中国南北朝至惰唐之间,大师辈出,翻译的人物,不下数百,他们不但对中国思想界辟一新天地,而且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尤巨。

“礼”对中国历代法制的影响.doc

“礼”对中国历代法制的影响.doc

中华民族历史悠远,民族的一些传统观念、思想一直贯穿着整个发展的始终。

即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变革。

但那些古老的思想仍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

这其中有一种东西叫做“礼”。

在西周以前的时期,各种与“法”有关的活动中大都体现了一种神权法思想。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面对自然时的诸多不可抗性所造成的。

西周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神权对人们的束缚有所松弛。

而“礼”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礼”的确立得益于神权的弱化和族权的强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主要是从西周时的“周礼”开始的。

周公总结了夏礼、商礼而确立了周礼。

其实质是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

周礼始终贯穿着四个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这些原则意在维护家长制和君主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因此,周礼在伦理道德上特别强调“孝”、“忠”。

而“孝”、“忠”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上述原则也是西周的立法思想;与此相对应,“孝”、“忠”既是伦理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基于这一点,凡是“礼”所不容的便是“刑”所禁止的。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民的行为。

但两者在作用、地位和适用对象上是有所不同的。

作用上来讲,礼禁于将燃,刑禁于已燃;地位上来讲,礼主刑辅;适用对象而言,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正如《汉书》中所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礼重在教化,而刑则重在处罚。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时代向前递进,礼与刑的关系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礼”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变化,“刑”在具体刑制上的变化。

但无论怎样变。

“刑”总是要与“礼”相适应。

两者的根本目的也不会改变。

虽然他们的根本目的没有变,但各种各样的变革体现出“礼”的逐渐淡化。

尽管淡化了,但直到今天,中国的宗法等级制度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礼”的影响仍然在延续。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教和道教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自己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形成了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三大支派。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以下分别介绍之。

汉代佛教:佛教在汉代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在文化方面,东汉末年思想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先秦诸子学说纷纷再兴。

这种思想文化状况显然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汉代对外交通便利,对外交流频繁,打破了与西域和印度等国家的封闭状态。

那时汉与西域各国的交通线路分为南北两道。

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北麓,经于阗而至莎车。

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市)。

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

此外,还有一条天山北路,即从哈密出发沿天山北麓而行,中经乌孙、大宛,至康居。

这就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交通上的可能。

佛教初传中国,应是在西汉末年的哀帝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受到汉代统治阶级的重视。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汉明帝的“永平求法”,这表明统治阶级开始重视佛教在阶级统治中的重要性了。

与此同时地主阶级开始信佛,其中东汉明帝的异母弟刘英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信仰佛教的人。

但是在东汉初年佛教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阶级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还未在民间广泛产生影响。

因此汉代的佛教只是地主阶级精神文化消费,佛教的影响仅仅在汉代的上层统治阶级中。

佛教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国、西晋佛教:三国、西晋时期的佛教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起着承载的作用,这段时期的佛教以佛经翻译活动为主,大量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流派和思想体系,其中佛教文化是其中之一。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信仰,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佛教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影响。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其传入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

佛教文化的传入让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变,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哲学和思想体系。

佛教的“无我”、空性思想在中国影响了后来的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多思想体系,甚至包括中医学。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里所谓“不惑”,是指通过学习来除去对世界的偏见和主观感受,接近事物本身的本质,以达到“知天命”,而佛家的无我思想也是去除主观视角,追求客观真理的思想体系之一。

对此,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也有相似的说法:“君子不器。

”可以看出佛教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拥有一个庞大而独特的文学体系,其中包括经典、论述、传记、诗歌、小说等各类文体。

佛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给了中国一种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也为中国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取材的来源,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内涵。

佛教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最为显著的是诗歌和小说。

在佛教流传的经典中,有许多诗歌作品,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样优美的诗句,开创了佛教诗歌的先河。

而佛教小说则有《佛本生故事》和《西游记》等经典,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之一。

此外,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舍利子”思想,是一种不求有功利目的,以个人的精神追求为主要特点的奉献精神,对中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篇: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六章文物风华“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宿白马寺》。

在破旧的寺庙中,诗人目睹千年古寺的衰落荒凉,不禁遥思起当年高僧远行求法的艰难与辛酸,(图147)再对照自己孤身在外奔波劳苦,一抹愁思便再也挥之不去。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在山川名刹间流连忘返,感慨人世无常,哀叹浮生辛酸,虽然由于心情各异,他们所歌咏的情状也不相似,但佛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给他们带来许多奇思异想,也为祖国的艺术宝库中增添了不少锦绣篇章。

至于那精巧玲珑的建筑,金碧辉煌的佛像,琳琅满目的壁画,则更是令人浮想连翩,神思飞扬。

禅房花木,思之遥深;敦煌飞天,望之起舞。

古刹与文艺的因缘可谓经久不衰,艺术家们将佛法的意境融入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书法、音乐中,创作出内涵丰富,意趣万千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并未随着历史的钟声而远去,而是仍然活在人们的眼前心中,不断地给人们以生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由于建筑和雕塑前面已有阐述,加上篇幅所限,故本章仅对中国其他佛寺文艺略作点染,以现其情状。

文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许多佛经本身就可看作是优美的文学著作,如《妙法莲华经》设喻巧妙,《维摩诘经》语句华丽,《华严经》雄伟庄严,《须赖经》则如同小说。

大乘佛教兴起后,文风更加趋向于华美壮丽。

著名的马鸣尊者就是一位诗人和哲学家。

《佛所行赞》是他最重要的梵文诗歌作品,述说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用诗歌来表达哲理,在梵语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他还有三部佛教戏剧作品行世,其中《舍利弗故事》为现在最古老的梵文戏剧作品。

(图148)佛教传入中土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流传,佛教与文人名士之间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加上寺院讲经的普及,使得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形式上讲,佛教的讲经唱导、以及禅宗语录等对于白话通俗文学的产生,有着莫大的关联。

从内容上说,佛经丰富的譬喻故事让中土文人大开眼界,禅宗的高妙思想对于诗文中意境的塑造也产生过不小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教礼仪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周东平*内容提要: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本文选择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法制的几个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首先,通过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论析该问题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阐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

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断屠月”与“十斋日”之礼,进而探讨其对中国古代行刑制度具体设计的影响及意义;再次,分析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犯罪预防的正反两面的作用。

最后,从法理角度就禁止盗毁佛像、禁止“私入道”、僧侣犯奸罪加重处罚问题,剖析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具体规定的影响及其实质。

关键词:佛教;中国古代法制;关系;影响秦汉以来以律令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法律,经过魏晋南北朝尤其北朝胡族政权的发展,至隋唐时期已经成为完成度极高的法典。

同时,自东汉时传入的佛教,经由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阶段迅速本土化而更加兴旺发达。

这一时期的佛教与法律呈现平行发展,都在隋唐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法制)发生更为大的影响。

就中国古代法制而言,儒家思想的影响固然最为深刻,但也不排除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立法、司法、犯罪预防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传入中土的佛教与我国固有法律的关系,诸如慈悲与慎刑、“十恶”罪名的形式来源①、髡刑的废除与佛教兴盛的关系②、缘坐的例外③、剃度制度与“私入道”、税法上的优遇与规避课役、僧尼应否拜君亲、《道僧格》1及其实施与否、斋戒和断屠月日不行刑④,以及利用佛教预*周东平,男,福建周宁人,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1《道僧格》是在普通法《唐律》基础上增加佛、道教戒律而制定的,该法规定对因具有破戒行为而应用佛、道教戒律处罚的僧尼道士女冠,政府便会对其控告和实施如同对俗人适用俗法处罚一样的实刑处罚。

如:开元二十九年正月,河南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澣奏:“伏以至道冲虚,生人宗仰。

未免鞭挞,孰瞻仪型。

其道士、僧、尼、女冠等有犯,望准道(僧)格处分。

所由州县官不得擅行决罚。

如有违越,请依法科罪,仍书中下考。

”敕旨:“宜依。

”见《唐会要》卷50《尊崇道教》。

防犯罪、矫治罪犯等,乃至更深层的隐性问题,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以断言,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但目前论述佛教与法律的关系多集中在探讨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及寺院、僧侣的规范上,反观佛教影响法律的研究,除了极少数的先行研究⑤,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甚至还可进而探讨东亚各国在此问题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2因此,拙文若能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并加大研究力度,则幸甚之至。

一、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所隐含的法律思想——以唐代为例(一)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僧尼是否致拜君亲问题,自南北朝以来就争论激烈。

在国家权力与佛教势力间呈复杂交错发展轨迹的唐代,其争论也颇为曲折。

直至宋代以后才得以平息。

宋代沙门的2如[日]井上光贞在《日本古代的国家与佛教》(岩波书店1971年版)中就指出:“在唐朝,国家权力始终朝着直接统治教界的形态发展,而日本在借鉴中国的基础上,其国家权力则通过教界的代表者来实现统治。

……这就体现了佛教界相对较高的独立性。

”从僧纲、三纲的任命采取选举的方式看,“可以说在日本律令制之下,僧伽原有的独立性、自治性更受重视。

”按:此点承蒙京都大学法学部伊藤孝夫教授教示。

又如,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下文将要讨论的不拜君亲论在日本并有没有被当成问题讨论。

奏章中出现了“臣顿首”等字样,明清律明确规定僧尼必须致拜父母,祭祀祖先。

现以唐代为例,将唐代关于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过程梳理如下。

唐高祖时期承袭隋朝旧制,并没有强制僧尼致拜君亲。

3太宗贞观5年“春,正月,诏僧、尼、道士致拜父母。

”⑥由于僧尼反对运动的高涨,两年后撤销。

高宗显庆2年,下诏指责僧尼不仅不礼敬父母,反而接受父母等尊亲属的礼拜的行为“有伤教名,实斁彝典”,应严禁这类有违人伦的礼仪。

⑦龙朔2年4月15日,更发布了《命有司议沙门等致拜君亲敕》:“今欲令道士女冠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详议奏闻。

”⑧此敕规定致拜的对象范围不仅包括皇帝和父母,而且包3隋文帝虔信佛教,致力复兴佛教,在经历北周武帝灭佛运动后的隋朝文帝统治期间,完全没有强制僧尼致拜君亲,《开皇律》中也没有相关的条文。

炀帝虽在《大业律·杂律》中规定了“诸僧道士等,有所启请者,并先须致敬,然后陈理”,但只有道士响应,僧尼毫不在意,这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详见:《广弘明集》卷25,《续高僧传》卷24《护法下·唐终南山智炬寺明瞻传》等文。

括皇后和皇太子,立即遭到佛教界的强烈反对,最后于6月8日颁布《令僧道致拜父母诏》:“今于君处,勿须致拜;其父母之所,慈育弥深,祗伏斯旷,更将安设?自今已后,即宜跪拜,主者施行。

”⑨也就是说,只令僧尼拜其父母,而撤回对君王等人的致拜。

佛教界虽然对于能够阻止拜君王而颇感得意,但是仍然不能接受拜父母,他们坚持出家人不论对父母还是对君王不拜的道理是一样的,反对运动依然持续。

没过多久,朝廷连拜父母诏也撤销了。

玄宗对致拜君亲的问题态度强硬,开元2年闰2月3日发布了唐代第三次命令僧尼拜父母的诏书《令僧尼道士女冠拜父母敕》4,所谓“谋汰僧尼,令拜父母,午后不出院,其法颇峻。

”⑩但拜父4《唐大诏令集》卷113,敕中规定:“自今已后,道士女冠、僧尼等,并令拜父母,丧纪变除,亦依月数。

”《通典》卷68《僧尼不受父母拜及立位议》、《唐会要》卷47《议释教上》所载开元2年闰2月13日敕与此略同。

母之令旋即罢之。

开元21年10月又发布了《僧尼拜父母敕》5。

到肃宗时,由于肃宗崇佛至极,不再强制僧尼拜君王11,但是没有留下关于拜父母的诏书。

此后唐朝基本遵守玄宗之制,《新唐书·百官志》曰:“道士女冠僧尼,见天子必拜。

”综上所述,唐代在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问题上,大致经历了“高祖不强制——太宗命令拜父母尔后撤销——高宗命令拜父母尔后撤销——玄宗命令拜君王和父母(一度撤销)——肃宗撤销拜君王——此后恢复拜君王”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佛教界与世俗政权之间的激烈交锋。

(二)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所隐含的法律思想论析唐朝之所以在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5《唐大诏令集》卷113,敕中规定:“自今已后,僧尼一依道士女冠例,兼拜其父母。

”据藤善真澄先生的考证,“兼拜其父母”在通行本《册府元龟》卷60《帝王部·立制度》作“無拜其父母”,“无”字应为“兼”之讹误;故其诏令名不应拟为《僧尼拜父母》,而应该是《僧尼拜君亲敕》。

见氏著:《唐中期仏教史序説——僧尼拝君親を中心に》,载《南都仏教》(22),1969年1月,第20-34页。

砺波護先生:《唐代における僧尼拝君親の断行と撤回》(《東洋史研究》1981年9月,第219-252页)亦支持此说。

之礼的问题上屡有论争,实质上是王法与佛法谁优先的斗争,更是佛教平等思想与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之间冲突、妥协关系的曲折反映。

现论析如下:1.自汉代起,儒家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结构的核心思想,更成为正统法律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明显具有等级性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纲五常”6之中。

“三纲五常”为帝王的统治和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了正当性,稳定了君王与臣民之间,以及家庭内部尊卑长幼之间的纲常伦理关系,进而维护了以身份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统治秩序。

这样的身份等级思想每每映射在中国古代法典之中,诸如“上请”、“八议”、“官当”、“十恶”、“五服制罪”等,皆为其显例。

学术界认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就是法律的“伦理化”,“意即中国古代法律于此开始逐渐接受儒家礼教的影响和支配”12,可谓得其精髓。

2.平等思想是佛教的基础思想之一。

佛教认为自己是出世的,可以不受世俗礼仪6“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但最早渊源于孔子《论语·为政》。

规范的制约,其基本教义主张无君无父,既不礼敬王者(本无“忠”的观念),也不礼敬父母。

佛教的这一思想缘自对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反驳。

《增壹阿含经》卷21《苦乐品第二十九》曰:“出家学道,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迦子。

”13也就是说,佛教是四姓共同的宗教,没有种族优劣之分。

而这种“四姓平等”的观念,又逐渐发展成为“众生平等”。

例如《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云:“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14因此,佛菩萨有平等对待众生的美德,认为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平等思想成为佛教的一座基石。

3.佛教基于这种众生平等思想而反映出来的孝思想,与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的等级忠孝思想对比,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例如,《孟子·离娄上》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而佛教诚如《梵网经》所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15,所以,佛教有承认舍家苦行以求得悟的思想,为了普渡“皆是我父母”的六道众生,而剃度出家、普渡众生,是大义而不拘小节。

7佛教以大孝著称的地藏菩萨,也发愿众生度尽、地狱空时,方成佛道。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佛教孝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而儒家的忠孝是一种等级性的忠孝。

或者说佛教的孝是大而化之、不拘小节之孝,而儒家的忠孝是实实在在、细致入微的忠孝。

在儒家看来,不拜君是不忠,不拜父母是不孝,不拜君亲实为不忠不孝。

儒家的忠孝包含着社会性、政治性的内涵,故在仪式方面要求极为繁琐。

而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普渡众生方为根本的孝,故不拘泥于拜君亲的小节8之上。

佛教的孝更具有情感的因素,把对现世君亲的孝以平等的情感与报恩、慈悲之心,推及过去世、未来世一切君亲,亦即六道众生。

因此,僧尼是7佛教与儒家思想虽有冲突和差异性,但又通过历代高僧、思想家等不断注疏作解,寻找平衡点。

如汉末牟子以老庄释佛而作《理惑论》,就有不少这样的解释:对于剃度,“苟有大德,不拘于小”;对于出家,“至于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毋是不为孝”,皆是其例。

8自古不拜君亲就是沙门的传统,正如剃度是沙门的传统,出家修行也是沙门的传统。

如《梵网经》曰:“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

六亲不敬,鬼神不礼。

”《大正藏》第24卷,第1008页。

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问题,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

这种冲突关系曲折地体现了佛教思想与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交流和影响。

尽管在强大的王权政治和儒家道统的压制下,佛教众生平思想的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