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壤 生物和有机质
第3章-土壤生物
主要内容 (重点):
1.土壤生物多样性 2.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环境因素(重点) 3.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发生和分布 4.土壤生物活性及表征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土壤中的主要生物种类,认识土壤生物的 多样性;重点掌握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各种 因素;了解土壤细菌、真菌、防线菌、蚯蚓、 线虫等生物的特性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20000-30000 约 250% 约 12% 约 4% 约 10% > 90%
> 50%
自然界中95-99%的微生物种群不能被分离和描述
三 、 土 壤 生 物 空 间 分 布 多 样 性
四、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
•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地衣 •主要作用:
黑钙土 > 棕壤 > 灰壤 > 水稻土 > 砖红壤
用直接测数法测定前苏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
土壤类型 灰壤
森林灰化土
黑钙土
灰钙土
土壤状况 生荒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生荒土 熟化土
1g 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 3.0×108~6.0×108 6.0×108~1.0×109 1.0×109~2.0×109 2.0×109~2.5×109 2.5×109~3.0×109 1.2×109~1.6×109 1.8×109~3.0×109
确定群体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土壤样品 经典方法
DNA 浸提
PCR PCR 扩增
DGGE(变 性土 壤 生 物 的 主 要
类 群 示
意 图
二、数量和种类多样性
微生物
真菌 细菌 病毒 节肢动物 高等植物 昆虫
初二第二学期科学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知识要点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1.我们把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排泄物和生物体。
3.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
4.岩石就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和砂粒,最后形成了含有砂粒、有机物、水和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直到今天,这个过程仍在不断地继续着。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植物:一方面,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另一方面,植物是土壤有机物积累的重要来源。
生长在土壤中的植物对土壤的结构和性状改良都具有积极意义。
2.动物:土壤动物影响着土壤的结构和性状,土壤生物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
3.微生物:在土壤中起最大作用的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土壤微生物,它们具有种类多、数量大、繁殖快、活动性强等特点,在土壤的营养物质转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们是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主要指的是空气、水、有机物(包括腐殖质)、无机矿物质等。
理想土壤中的体积分别为:25%的水,25%的空气,50%的固体物质。
矿物质颗粒占95%的固体质量,有机物占1-5%的固体质量。
三、从岩石到土壤从岩石到土壤经过了物理因素作用、化学因素作用和生物因素作用。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因此,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粗细不同可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三种。
2.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
其中壤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3.土壤黏性差,表示土中空隙较大,因而比较疏松,水易渗入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第三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砂 壤 土 轻 壤 土
勉强可成厚而极短的片状。能搓成表 面不光滑的小球,但搓不成细条 可成较薄的短片,片长不超过1cm,片 面较平整。可搓成直径经3mm的土条, 但提起以后即会断裂
中 壤 土
重 壤 土
干土块必须用 较大的力才能 压碎 粘粒含量较多, 砂粒少,干土 块用大力挤压 可捏碎
以含粘粒为主, 干土块很硬, 用手不能将它 捏碎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本章→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缓冲性、土壤 孔隙性、土壤结构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 与作用,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2.掌握: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基本性质 及对肥力的影响,主要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3.了解:土壤生物,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资源及特 点,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4.学会:土壤含水量与田间验墒技术,土壤样品 的采集与制备,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的矿物质
土壤的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要成分,它来自于岩 石风化的产物。其成分有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类。 土壤颗粒大小不同,性质也差异很大。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即土壤沙黏程度。它是土壤的一种较稳定的自然属 性,在生产实践中作为认土、用土和改土的重要依 据。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粒大小组成与土壤质地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土壤的吸收作用
土壤能吸收保持分子态、离子态或气态、固态养分的 能力和特性,称为土壤保肥性。如混浊的水通过土壤 会变清,粪水通过土壤后臭味消失,海水通过土壤会 变淡等。土壤具有这种特性称为土壤吸收作用,土壤 吸收作用大致有五种形式。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阳离子交换吸收
土壤的保肥和供肥性→土壤的供肥性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和生物
(1)元素组成(elementary composition)
有机质水分占75%,干物质占25%。
干物质中元素组成(%) :
C H O N和灰分元素
44 8 40
8
(C/N为10左右)
(2)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
有机物料的化学组成: 碳 水 化 合 物 : 约 占 60% , 纤 维 素 和 半 纤 维 素 为 主 , 少 量淀粉和糖类。 木 质 素 : 占 10% ~ 30% , 平 均 25% , 木 本 植 物 较 多 , 草 本植物较少,难分解,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占1~15%,平均10%。 脂蜡质、单宁等:占1~8%,平均5%。 灰分:燃烧后留下的灰,草本多于木本,占2~7% 。
数量少,累积于耕作层;受人为 培肥措施影响大。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存在形态: 动、植物残体
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腐殖物质(85-90%)
三、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组成
1.含量 一般把耕层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称为有机质土壤,在20%以下的
土壤,称为矿质土壤(mineral soil)。耕作土壤表层有机质通常在5% 以下。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候、植被、地形、土壤类型、农耕措施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总体而言,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 高于南方土壤。
2.组成 土壤有机质
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 上二类的分泌物、排泄物及中间分解产物 腐殖质(稳定的高分子化合物):主体。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
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s)和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s)组成,通常占土壤有机质的90%以上。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学知识点复习
土壤学与土地资源知识点复习绪论、第一章地学基础一、名词解释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二、简答题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第二章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同晶代换;土壤剖面二、简答题1.风化作用的类型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第三章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二、简答题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第四章土壤物理性质一、名词解释土壤机械组成;土粒密度/土壤密度(容重);土壤孔隙度;物理性粘粒/物理性砂粒二、简答题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3.土壤密度的用途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第五章土壤水、空气与热量一、名词解释凋萎系数/田间持水量;土水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热容量二、简答题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6.土壤热量的来源第六章土壤胶体一、名词解释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二、简答题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3.土壤胶体的性质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第七章土壤酸碱性、缓冲性一、名词解释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土壤缓冲性二、简答题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土壤养分与园林土壤肥料一、名词解释土壤养分;肥料二、简答题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4.施肥原则及方式*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第九章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各章重点和复习范围第一章、绪论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土壤,土地,土壤肥力,肥料。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呈丝状单 细胞、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数量仅次 于细菌,为1%-10%。
生态习性:适宜中性偏碱;耐高温、好气性微生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木质素、纤维类、单宁和蛋白质等复 杂有质物分解积极参与者。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 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根瘤菌
根瘤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可分为两个阶段:
侵染土壤阶段
根瘤形成阶段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 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 层多,下层少。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
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
1
2
3
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
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 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 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 每公顷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
植物及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指地球陆地外表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意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
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记;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更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
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数量许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相宜多种微生物生长。
土壤外表,由于日光照耀和枯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3)土壤湿度可用干旱、比较干旱、比较潮湿、潮湿加以描绘。
土壤干旱或湿度大都对植物和土壤生物不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空气土壤空气的含氧量为10%-12%〔体积分数〕,二氧化碳的含量为0.1%左右,大量运用有机肥的土壤,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2%。
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水分适量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能变更植物的,土壤水分还能调整土壤的。
(3)土壤有机物土壤有机物指土壤中来源于动植物的全部有机物质,包括、腐殖质和各种简洁的有机质。
四、正确相识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道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困难的过程,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耕种因素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形成不同的土壤发育层次好剖面形态特征,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1〕〔2〕〔3〕〔4〕五、土壤的构造和类型(1)土壤颗粒的分类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颗粒构成的,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成为影响土壤构造最重要的因素。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性质及作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2.1 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
• A、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生物,104-105 个/g土。鞭毛虫、变形虫
• B、后生动物:多细胞动物。线虫、蠕虫、 蚯蚓、蚂蚁 疏松土壤,破碎植物残体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C、微生物
细菌 (bacteria)
放线菌 (actinomyces )
真菌 (fungi)
藻类
(algae) 原生动物 (protozoon)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2、微生物营养类型
• 1)化能有机营养型:异养型,需要有机化合
物作为碳源,并从氧化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获得 能量。大多数细菌、几乎全部真菌和原生动物。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有机质
荒漠,SOM 少,<0.n DT/ha
森林下,SOM丰富
102 DT/ha
土壤生农物业与土土壤壤:有根茬等,n DT/ha 机质性质和作用
农 业
作物根系、残茬 及根系分泌物
土
壤
有
农家肥
机
质
来
源 工业、生活垃圾
三种形态:新鲜土有壤机生质物、与半土分壤有解有机质、腐殖质
• 2)化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以CO2为碳源,
从氧化无机化合物中取得能量。亚硝酸菌、硝酸 菌等。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 机质性质和作用
• 3)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型,能量来
自于光,需有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CO2, 并合成细胞物质。
• 4)光能无机营养型:自养型,利用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以无机化合物作为氢供体以还原 CO2,并合成细胞物质。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的物质组成 :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 ( 土壤固相 ) 、土壤水分 ( 土壤液相 ) 、和土壤空气 ( 土壤气相 ) 三相四类物质组成。
2、土壤肥力 : 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 : 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 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4、成土因素 : 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的矿物组成1、矿物 : 矿物是天然产生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 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按矿物的结晶状态 , 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 : 岩石是指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风化作用 : 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 , 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物理风化 : 指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特点: 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 , 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
5、化学风化 : 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 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 , 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 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 产生新的物质。
6、生物风化 : 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7、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8、同晶替代 : 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9、高岭组 :1:1型粘土矿物,晶层由一层硅片和一层铝片重叠而成。
两个晶层的层面间产生了键能很强的氢键 , 不易膨胀。
基层内没有或极少同晶替代现象 , 其电荷数量少。
颗粒较粗、总表面积相对较小 , 可塑性、粘结性、粘着性和吸湿性都较弱。
孙向阳主编的土壤学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绪论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思考:为什么说土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第一章地质学基础矿物的定义及分类几种常见造岩矿物的主要特征如正长石和斜长石的主要区别表1-1 摩氏硬度表选择题岩石及三大类岩石的名称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按照SiO2的含量的分类及代表性岩石的特点几种主要沉积岩的特征矿物组成几种主要变质岩特征第二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风化的定义及类型及联系.风化产物的生态类型和地球化学类型土壤形成的大小循环学说及二者关系土壤形成的五大因素第三章土壤生物土壤生物都有哪些及适应的土壤酸碱性特点第四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及组成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定义和简单的过程了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土壤有机质肥力的作用腐殖质的特点富里酸、胡敏酸与腐殖质的品质关系第五章土壤质地、结构和孔性土壤基本粒级组成、土壤质地的含义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常见结构体名称团粒结构的肥力意义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比重的含义土壤密度的应用计算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和调节第六章土壤水土壤水的类型及其有效性土壤水的有效性及范围田间持水量定义土壤水分含量计算第七章土壤空气和热量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差异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的定义、土壤中各组分热容量和导热率的大小排列第八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离子交换同晶异质代换作用、可变电荷、永久电荷土壤胶体的类型2:1和1:1型黏土矿物特点从阳离子交换量方面和保肥性方面区别应用:南北方土壤中黏土矿物类型的差别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量的定义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因素盐基饱和度的定义不同阳离子交换能力大小及对陪补离子的有效性大小顺序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土壤酸性的产生原因及调节活性酸和潜性酸的含义交换性和水解性酸的大小比较土壤碱性产生原因及调节土壤缓冲性的含义及产生原因第十一章土壤养分土壤养分包括元素氮、磷、钾元素的形态和有效性第十二章土壤与林木营养诊断营养诊断的几种方法第十三章肥料与林木施肥肥料的含义肥料的分类硝态氮肥与铵态氮肥的异同点生理中性、酸性、碱性肥的区分林木施肥的原理和原则第十四章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土壤退化的含义几种主要土壤退化的类型了解第十五章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污染的含义土壤污染物及来源了解土壤污染的防治方法了解。
大学土壤学课件 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3.土壤放线菌 单细胞微生物 好气性的异养微生物 对营养要求不甚严格,能耐干旱和较高的 温度,最适pH值范围6.0-7.5 一些放线菌具固氮能力,能与非豆科树木 共生形成根瘤 代谢过程中产生抗菌素和激素物质,对植 物的抗病性和生长有促进作用
4.土壤藻类 含叶绿素的低等植物 常见的有蓝藻、绿藻和硅藻三类 一些藻类(如蓝藻)还具有固氮能力
第三章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主要内容: 1.土壤生物种类 2.土壤有机质概念、来源、类型及化学组成 3.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土壤腐殖质特征 5.几种重要的土壤生物学现象 6.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栖居在土壤(还包括枯枝落叶层和枯草层) 中的生物体的总称。 包括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和高等植物 根系。 土壤生物是土壤物质(尤其是有机物质) 转化的主要动力和肥力发展的主导因素。
反硝化作用 一定的土壤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将硝酸或硝酸 盐还原为亚硝酸,最后形成气态氮而损失的 过程。
3.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在微生物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下,硫蛋白首先 被水解成含硫氨基酸,然后再在特定微生物 的作用下将H2S脱离出来。 硫化作用:通气良好,H2S在硫细菌的作用下被 氧化成硫酸(或硫酸盐) 反硫化作用:通气不良,硫酸盐又会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被还原成硫和H2S
第四节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矿化影响因素
1)有机残体的化学组成 残体的C/N < 25/1∽30/1,易被微生物分解。 C/N与植物种类和部位及组织的老嫩程度有关 2)外界环境条件 土壤的温度(20-35℃)、湿度(土壤含水量达到 其饱和含水量的60%左右)、通气状况、酸碱 性(pH5-8)等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概念、来源、类型及 化学组成 一、概念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单糖的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 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 等。
2、纤维素的分解: 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产生的。在容器中育苗所形成的根属变 态根型。
二、土壤动物
1、土壤动物的作用 挖掘洞穴,利于空气流通和水分渗入; 粉碎动植物遗体,为微生物分解创造条件; 增加土壤有机质; 使有机质与矿质土壤混合。 2、蚯蚓的作用 促进有机质的腐殖质化以及土壤结构体的形成。 土壤中蚯蚓数量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指
根际土壤的营养物增加,使根际土壤的微 生物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常用R/S来表示。
1、根际与根际效应
但有时根系会分泌植物毒素,强烈拟制 同种植物或他种植物的生长。这种现象 称为异株相克。
连作减产以及病害加重的现象,大多与 根分泌物有关。如由于桃树的根皮中分 泌苦杏仁苷物质,就出现了同一土地上 的再植障碍问题。
能是什么? 四、土壤有机质有哪些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一、树木根系 1、根的种类 根从植物根基发出的根,依据其延伸的方
向,可分为: 水平根、垂直根、斜生根、下垂根、下斜
根。
2、根系类型
水平根型:水平根占优势; 垂直根型:垂直根发达; 斜生根型:主要为斜生根,如刺槐。 复合根型:各类根的发育程度相近。 变态根型:由外界特殊条件如人为的影响
药物:福尔马林、溴甲烷、硫酰氟、硫酸 亚铁等。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
一、什么是有机质 广义:包括一切生物体极其分解或合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主要教学目标:本章属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范畴。
通过学习了解土壤有机质的实质,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园林生产中的作用。
第一节土壤生物一、林木根系1、根的种类水平根、垂直根、斜生根、下垂根、下斜根。
2、根系类型水平根型:水平根占优势;垂直根型:垂直根发达;斜生根型:主要为斜生根,如刺槐。
复合根型:各类根的发育程度相近变态根型:由外界特殊条件如人为的影响产生的。
在容器中育苗所形成的根属变态根型。
二、土壤动物三、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数量最高,如一般土壤中细菌为107~108个/g土真菌105~106个/g土,放线菌106~107个/g土,藻类104~105个/g土。
他们和蚯蚓一起在土壤总的代谢活性中起重要的作用。
1、细菌(1)根据生理作用分类:可分为碳水化合物分解细菌——分解糖、淀粉、纤维素等;氨化细菌——有机含N化合物中的N素,通过氨化细菌的作用转化形成氨;硝化细菌——氨经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然后转化为硝酸。
反硝化细菌——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使硝酸还原成还原态氮。
固N细菌——从大气中固定N素合成含N化合物。
(2)根据营养方式分类分为自养和异氧细菌。
在异养方式中分好氧和厌氧型。
2、真菌:对酸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pH<4时也能生长。
在森林土壤和酸性环境中,是分解土壤有机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有些真菌能在一些根上发育,共同发育成菌根。
现已查明有2000种植物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
根据菌根的形态结构,可分为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松柏科、桦木科、壳斗科、杨柳科、胡桃科等许多森林乔木的根上都生有外生菌根,大豆、玉米、棉花、马铃薯、胡萝卜等生有内生菌根。
3、放线菌:属单细胞微生物,在土壤中以菌丝体存在,大量出现在分解的有机物上。
有些嗜热性的放线菌属能耐高温(50~65℃),普遍存在于土壤、肥料及发热的干草和堆肥中。
在已知的放线菌中,约有50%能产生抗菌素,具有抑制其它细菌的能力。
“5406”抗生菌肥料,属于放线菌肥料。
在生态学应用方面观察到,在有几丁质存在时,有利于放线菌的发育,而且能显著地抑制引起高等植物病害的真菌。
4、藻类:是含叶绿素的低等植物,有些能进行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机质,它们主要生活在土壤表层。
地表藻类能够和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增加土壤表面的强度,可使土壤侵蚀明显减轻。
另外蓝绿藻可固定N素。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类型一、什么是有机质广义:包括一切生物体极其分解或合成的各种产物。
狭义:通过微生物转化合成的有机物质即腐殖质。
二、来源最重要的是高等植物的枯枝落叶、茎、根系、花果等残体。
三、有机质的类型广义的有机质包括2大类:一是非特殊性有机质——生物遗体及其分解的中间产物。
二是特殊性有机质——腐殖质四、非特殊性有机质的化学成分1、单糖和有机酸;2、多糖类: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等。
3、蛋白质;4、木质素;5、单宁、脂肪、蜡质、树脂6、灰分物质——植物体经过灼烧后残留的无机物,主要元素有Ca、Mg、K、Na、S、P、Fe等。
第三节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本章的重点。
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包括: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一、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形成简单的无机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硫酸盐、硝酸盐等。
1、单糖的分解: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等。
2、纤维素的分解: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3、含氮有机质的分解:主要是蛋白质的分解,是土壤氮素循环的主要过程。
包括4个过程:(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氨基酸;(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4)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如水淹、有机质含量过高情况下。
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还原态氮如氨、NO、N2O、N2、HNO等4、有机态P的分解:含磷的有机物在磷细菌的作用下,经过水解过程形成磷酸(H3PO4)。
在嫌气条件下,许多微生物引起磷酸还原,产生亚磷酸或次磷酸。
在有机质丰富时,进一步还原为磷化氢。
5、含S有机物的转化与有机含氮化合物的转化过程相似。
含S有机物在腐解作用下产生的硫化氢,在通气良好时,在硫细菌作用下氧化形成硫酸。
硫酸在不良通气条件下发生反硫化作用,形成硫化氢,对植物产生毒害。
二、腐殖化过程——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合成暗色的含N高分子化合物(腐殖质),是一种自然的形成物。
1、定义:土壤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经过强烈转化而形成的含N高分子化合物。
2、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但大体包括2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腐殖质分子的各个组成成分。
如多元酚、氨基酸、多肽等有机物质。
第二阶段:由多元酚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腐殖质单体分子。
此缩合过程包括两步:首先是多元酚在多酚氧化酶作用下氧化为醌:然后醌和含氮化合物(氨基酸)缩合,最后腐殖质单体分子继续缩合成高级腐殖质分子。
用图表示为:3、土壤腐殖质的物质组成用酸、碱和酒精处理,得到胡敏酸、吉马多美朗酸、富里酸和胡敏素。
胡敏素是与矿物结合的胡敏酸或是变质的胡敏酸;吉马多美朗酸是胡敏酸的衍生物。
4、胡敏酸和富里酸的特征从颜色看胡敏酸棕色到黑色,富里酸黄色。
从分子量看,胡敏酸大,富里酸小,在1万以下。
胡敏酸的C,N,S含量高于富里酸对水溶解度,胡敏酸不溶或难溶,富里酸溶于水胡敏酸羧基和酚基低于富里酸胡敏酸一价盐溶于水,二价或三价盐不溶于水,富里酸都溶。
矿质化过程和腐质化过程是有机质转化的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的。
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通气良好时,矿化过程快,养分释放快。
如过快,养分会损失,且腐殖质形成过少,对养地不利。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程快。
园林土壤有机质少、结构性差、养分低,如何促进施用有机肥料的分解,是目前面临的新课题。
第四节影响有机质分解的因素一、有机残体的组成状况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一般情况下,多枝幼嫩新鲜的绿肥易分解。
2、有机残体的化学成分。
一般情况下,阔叶比针叶快;叶片比残根快,豆科比禾本科快。
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用C/N 表示。
微生物吸收1份氮,就要吸收5份碳用于构成自身细胞,同时要消耗20份碳作为生命活动的能量。
微生物分解需有机质的C/N为25:1。
二、外界条件外界条件通过制约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有机质的转化。
1、最适温度:20~30度。
2、湿度和通气状况:在田间持水量的60%最好。
3、土壤pH:细菌最适Ph6.5—7.5,放线菌中性到为碱性,真菌酸性到中性条件。
4、土壤中的粘粒:由于粘粒的吸附可减弱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对于粘重土壤,有机质不易分解。
第五节重要的土壤生物学现象一、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就是植物根与土壤的交界面,一般是距根面1—4毫米的土壤范围内。
在根际土壤中,根系除直接吸收养分外,还将各种有机和无机物释放到这部分土壤中。
根的分泌物包括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使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常用R/S来表示。
有时根系会分泌植物毒素,强烈拟制同种植物或他种植物的生长。
连作减产现象,可能与根分泌毒素有关。
二、生物固氮1、概念:生物固氮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固氮生物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游离氮素转变成氨的过程。
2、固氮的微生物:70多个属。
主要为细菌、放线菌和蓝、绿藻类。
3、生物固氮的形式:自生固氮和共生固氮。
其中共生固氮的效率高。
豆科植物(三叶草、草木樨、紫花苜蓿)300——600千克/公顷.年。
非豆科(赤杨属、杨梅属、仙人掌属)的固氮为:50——400千克/公顷.年。
4、生产应用:在绿地建植中,要适当培植一些共生固氮植物,适当进行根瘤菌接种。
5、根瘤菌要求土壤为中性,磷、镁、钼、锰含量较高的土壤。
三、菌根内生菌根中最重要的是泡囊—分枝状菌根(V A菌根),属真菌类,是目前微生物肥料中研究的热点。
菌根现象十分普遍,且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同种植物可被多种菌根菌感染,同一种菌根菌也可以感染多种植物,对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利,同时使用菌剂方便。
在园林生产中,对不良的土壤,使幼苗感染或接种菌根菌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客土或施用微生物肥料四、园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良对于园林土壤来讲,不良的生物学性质,包括生物活性(微生物所进行的各种生理活动能力)低下,和有害生物过高两种情况。
生物活性低的原因,主要是有机质和矿质营养缺乏,另外还与土壤物理性质不良有关。
改良的关键:增加有机质含量,另外使土壤疏松、良好的水气热状况也是必要的。
另外,接种有益的微生物或施用微生物肥料。
土壤有害生物多,可引起严重的病虫害。
方法:进行土壤消毒:对于绿地,在播种或移栽前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可杀灭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杂草种子。
对于温室大棚。
需年年消毒。
如何消毒:高温消毒和药物消毒。
在土壤中埋设导管,将土壤密封好,通如热的蒸汽,温度在80—100度时。
10分钟可完成消毒。
药物:福尔马林、溴甲烷、硫酰氟、硫酸亚铁等第六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有机质含有极为丰富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
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供给植物的碳素营养。
二、刺激根系的生长腐殖质物质以很稀的浓度(10-6—10-3)、以分子态进入到植物体,可刺激根系的发育,促进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腐殖质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是良好的土壤胶结剂。
四、腐殖质具有高度保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一种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有巨大的吸收代换能力。
粘土颗粒的吸水率为50%—60%。
而腐殖质的吸水率为500%—600%。
五、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腐殖质能和磷、铁、铝离子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避免难溶性磷酸盐的沉淀,提高有效养分的数量。
六、促进微生物的活动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七、提高土壤温度的作用有机质为暗色物质,一般是棕色到黑褐色,吸热能力强,可改善土壤热状况。
第七节土壤有机质的调节对于园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1%,且土壤的结构性差,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增施有机肥。
施用草炭土、腐叶土以及经过合理处理的生活垃圾。
应注意长期施用有机肥。
归还园林植物的凋落物。
将有机残体就地填埋或集中堆沤,使之成为理想的有机肥料。
种可观赏的绿肥。
在公园、街道、广场的桥灌木下。
种草坪或观赏价值较高的绿肥植物,通过翻耕入土,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浇水、翻土措施。
调节土壤的温度、湿度、通气等,调节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本章重点:土壤有机态氮的转化过程;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物质组成;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本章难点:一是土壤腐殖质合成的两个阶段。
土壤腐殖质是在土壤中,由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来的,是一种自然的合成物,可以用化学方法从土壤中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