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默写
1、绘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列表表示地质作用的内、外力作 用的区别。 3、简述背斜成谷的成因。
4、分别写出流水、风力侵蚀作用和 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足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被称 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最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 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超过了岩 层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层.
返回
褶皱示意
返回48页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向斜 1 2 3
一段时间 后,由于差别 侵蚀,背斜部 位反而低于向 斜部位,形成 背斜 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返回
练习
c
a b
北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_____?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褶 皱 景 观
褶皱的两种基本形态:背斜与向斜
背斜储油与向斜储水
背斜
新---老---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成初期 , 由于岩层 受侵 蚀很 小,背斜 形成山, 向斜形成 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 力侵蚀 的 过 程 中,背斜 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 而向斜因受挤 压力,不易侵 蚀,因而侵 蚀程度较小
返回48页
知识窗
球状风化地貌
板块构造学说
火山 海岭
海沟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 凝固,形成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 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 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 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熔化而 消亡。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共69张PPT)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岩层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岩层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褶皱的形成
向斜
背斜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猜猜我是谁?
真题演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思考:背斜一定成山吗? 向斜一定成谷吗?
使地表变得 高低起伏
一、内力作来用自地球外部,
外1力.作能量用来源主:要主是要太是阳能和
地球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风化、侵蚀、 削高填低使地 搬运、产沉生积的热能。表趋于平坦
等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壳运第动一节引起营的造岩地层表形永态性的变力量形 、变位 称为地 质构造,常见形式有 褶皱和断层 。
陡 崖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东 真题演练 非 大 裂 谷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巫 峡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夯实基础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究
真题演练
江汉平原
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目标
2019-2020年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优质课件(共37张PPT)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
熔
再 生
重熔再生
上升冷却凝固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1、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
表现: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侵蚀 作 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冲击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内容: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 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 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2)板块出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 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于地壳运动比较活 跃,多火山、地震分布(如环太平洋火山、地 震带)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物质组成和内部
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能量来源
内 力 作 用 外变得 高低起伏
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 岩浆活动 热能 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
对地表物质的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等
削高填低,使 地表趋于平坦
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地壳运动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式。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向斜
背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和向斜的比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 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概念辨析】
地表形态:也叫地形、地貌;指地表高低起伏
的状态。按自然形态分为高原、 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
(三)、风力作用
1、风力作用最为明显的地区是: 干旱、半干旱地区。
2、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蚀洼地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的形成原因 : a.接近地表部分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 b.岩性的差异,下部岩性较软,上部岩性较硬.
侵蚀地貌:
B1-2-1.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外部圈层
地球表面
内部圈层
地球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心圈层构成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纵 快 多 地震波传播速度 横 慢 少 随深度变化曲线
地球内部 圈层划分
大陆
地 壳 地 幔
海洋
岩 石 圈
软 流 层
岩浆→各类岩石→岩浆
沉积岩
变质岩Biblioteka 岩浆岩岩浆岩浆岩浆岩
沉积岩
地 外部圈层 球 地表 圈 层
内部圈层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地壳
全部 莫霍界面 软流 地幔 层上 古登堡界面
地理环境 岩浆岩 岩石圈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
地核
郯城大地震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 (清康熙7年农历6月17日戌时), 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
东经118.6度(厉庄高级中学位于北纬34.97度、东经119.03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2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地貌的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东非 大裂谷、崇明岛等,渗透“变化”和“综合” 的观点,推测地质历史时 期的地质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趋势,形成动态思维,关注地理过程分 析。
(3)概念学习法:本章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如地质构造、构造地 貌、褶皱、断层、冲积扇等,要抓住这些地理概念与其他地理概念的本 质属性上的区别。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学习思路
(1)两个观点:一是变化的观点,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 变化之中;二是综合的观点,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 表形态骨架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3)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侧重相互“关系”, 地表形态影响交通、聚落分布等人类活动,人类在活动中也对地表形态 产生深刻的影响。
2.学习技法 (1)直观式学习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野外实地考察(研学活动) 及实验模拟演示内力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的形成,通过动 态演示,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本章概要
本章概要
技法概览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二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出山口:冲积扇或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中下游:冲积平原
3、风力作用:干旱地区
(1)风力侵蚀(大风区):吹蚀、磨蚀 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风蚀柱
风蚀沟谷
风蚀蘑菇
风湿洼地
风蚀柱
(2)风力搬运(过渡区): 飞沙走石
(3)风力沉积(减弱区): 沙丘、沙垄、堆积黄土
4、人类活动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坏
1、岩石圈的组成:按成因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1)岩浆岩: 侵入岩:花岗岩 岩浆→压力 喷出岩:玄武岩
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风化产生的碎 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有:石灰岩、砂岩、页岩。 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3)变质岩:高温高压下,原 有岩石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 变形成。 有: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流水作用:湿润地区
(1)流水侵蚀 ①侵蚀(上游):V型谷、千沟万壑、地表 崎岖。 ②溶蚀: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 林。(喀斯特地貌)
V型谷
千沟万壑、地表崎岖
漏斗
暗河
溶洞
石林
峰林
(2)流水搬运(中游):使河道、 河谷变深变宽 (3)流水沉积(下游): 出山口:冲积扇或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中下游:冲积平原。
(1)趋利避害: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 修建水库。
(2)消极:
滥砍乱伐、毁林开荒。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
(1)地壳:岩石。大陆厚,大洋薄,17km。 (2)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岩浆发源地), 2800km。 (3)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3400km。 外核:高温高压,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固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D
)
3、岩浆岩到沉积岩未经过变化的过程是( ) A 搬运 B 堆积 C 侵蚀 D 变质
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大理石(岩)等各类建 材已进入普通家庭的装潢回答4-5题
课 堂 A岩浆岩 B沉积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达 5、大理石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 标 练 ( ) 习
4、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岩属于(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
内力作用的“足迹”被地质学家称为什 么?
断层
褶皱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形式 褶 背 皱 斜 从形态 上看 从岩层新老 关系上看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 因
向 斜
岩层中心老、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 两翼新 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 岩层中心新、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 侵蚀反而成山岭 两翼老
背斜
向斜
陕西华山
汾河谷地
江西庐山
山东泰山
3、研究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背 斜 实践意义 油、气埋藏 隧洞选址 顶部宜建采石场 原因或依据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 地下水储藏有“自流井” 底部凹易汇水承受静水压力 斜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 泉、湖分布,河谷发育 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 利于地表水汇集 断
D
)
B
A大理石价格昂贵,用其装潢显示富有 B大理石质地坚固,美观耐用
C大理石能放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稀有元素
D大理石能调节室内气温,使室内冬暖夏凉
6.地球内部的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岩浆的形 成过程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 间是可以直接相互转化的。( )
1. 喜马拉雅山、长江三角洲、台湾 海峡、沙丘、三角洲等地貌形态是如何 形成的?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地貌
背
山岭(新)
斜
向上拱起 或谷地
向
向下弯曲
谷地(新)
斜
或山岭
(2)断层
①概念 (flash)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就会 发生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 动、位移。
②形成的地貌 (图)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 地貌
块状山地 谷地
裂谷
或高地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 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具有气孔
具有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具有片理结构或 重结晶明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岩
外 力 作
重 融 再 生
冷 却 凝 固
变 质 作 用
用
岩浆
重融再生
重融再生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组成
集合
元素
矿物
岩石
back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①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 东非大裂谷
(图)
大洋 大西洋 中脊
②板块相撞挤压: 形成 山脉
A、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图)
B、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 巨大山脉 喜马拉雅山(图)
内力作用的“足迹”
褶皱 断层
(1)褶皱(flash)(背斜、向斜)
岩层形态(一般形态)
back
back
back
背斜穹隆结构的储油、储气图
向斜储水的自流盆地
back
(1)地球圈层
内部圈层 (由地心向地表)
地核 地幔 地壳
外部圈层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文字
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文字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1. 地球的岩石圈地球上的岩石层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它分为陆地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两部分,其中陆地岩石圈主要由地壳构成,海洋岩石圈则主要由海洋地壳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厚度约为30-50公里。
2.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圈由各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玄武岩和安山岩;沉积岩是由沉积过程中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的,如砂岩和页岩;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如片麻岩和片岩。
这些岩石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 地表形态特征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由岩石圈的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所造成的。
常见的地表形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和海洋等。
3.1 山脉山脉是由岩石圈的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凸起,由很多山峰组成。
山脉常常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
3.2 高原高原是地表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区,通常由古老的岩石构成。
高原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的抬升或侵蚀作用有关,如青藏高原是由地壳的隆升形成的。
3.3 盆地盆地是地表相对低洼的地区,通常由沉积岩构成。
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的下沉以及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如塔里木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和塔里木河冲积形成的。
3.4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地形相对低洼的地区。
河流的形成主要与岩石圈的隆升和侵蚀作用有关,如长江是由华夏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3.5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
海洋的形成与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如大洋中脊是由海底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形成的。
4. 结语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之间密切相关,岩石圈的不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各种形态的地表特征。
了解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40张ppt)
1.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分类 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2.地质构造是永久性的,地貌非永久性
3.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地貌包括平原, 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 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 蚀形成的地貌(红层地 貌)
图1
9. 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按成因类型划分最可 能属于( B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10. 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C) A. 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 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喷出岩
沉积物
岩浆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一)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内力作用 隆起或凹陷 不 断 改 变 地 表 形 态
外力作用
削高填低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甲处地质构造为 A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教案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机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首先,了解岩石的分类,其次是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这是本节重点。
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3)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地壳内部物质循环难点: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及知识对于实际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同步练习》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课时的内容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问:地球内部圈层的构成包括那几部分?问:岩石主要包括哪几类(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导入(新课引入)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2、主要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3、各圈层的特点:二、岩石圈的组成1、岩石圈的范围:2、组成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播放视频:《岩石的形成》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概念2、循环过程3、意义(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学生质疑:九、课后作业:《同步练习》P31——36十、教学反思:变质岩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作用沉积岩变质作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重熔再生重熔再生。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形成与演变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密 切相关。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高度。该 案例将探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与形成原因
地表形态的演变可以改变岩石圈 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河流侵蚀和 搬运作用可以改变岩层的原始结
构。
地表形态对岩石圈的热状态和热 传导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影响地
球内部能量的传递和分布。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影响 地壳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影 响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态 系统。
详细描述
地质勘查涉及到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地质现象进行观 察、分析和解释,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评估矿产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分布和价值。在地质勘查 过程中,需要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了 解不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 表和地下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课件
目录
•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实际应用 • 案例分析
01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 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特点
岩石圈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对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和生物活动等方面都有重要 影响。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合作探究】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4)何处是较好的储水构造?
c
【合作探究】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 应选择C断面,还是D断面?为什么?
D断面 背斜为天然拱形,比较坚固; 并且不易积水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几个概念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 状态下破坏地面并带走碎屑物的过程。
沉积作用:是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 条件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用因素
地表形态
举例
流 侵蚀作用 水 作 沉积作用 用
风 侵蚀作用 力 作 沉积作用 用
▲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找水: 地下水多储存在向斜构造中; 断层线附近会有泉水出露;
▲工程建设: 断层两侧易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水库、 隧道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隧道应从背斜部位穿过。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动力来源: 流水、 风力、 冰川、海浪、重力等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等
地质 构造
形成
岩层受强大 的挤压力, 褶皱 使得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
岩层受强大 压力或张力 断层 时,岩块发 生破裂、位 移、错动
基本 岩层 单元 形态
背斜 岩层 向上 拱起
向斜 岩层 向下 弯曲
地垒 上升 岩块
地堑 下沉 岩块
岩层
地貌形态 示意图 新老
关系
背斜成山 背斜成谷
中间 老两 翼新
向斜成谷 向斜成山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这些岩石你认识吗?
大理石
花岗岩
石灰石
岩石圈的组成
• 岩石分类(按成因)岩 浆 岩
岩石
沉
变
积
质
岩
岩
二、岩石圈的组成
成因类型
形成
岩浆岩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 侵入地壳形成侵入岩
常见的 特点 岩石
玄武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变质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 结化学沉淀或者生物遗体堆积
断层
• 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_错_动____、_位_移__;常形成_谷__地___或__陡_崖___。
断层的形成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找矿: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___背_斜____构造中。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 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
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岩石圈
莫霍界面
软流层
地幔
古登堡界面
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推测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地核
深度
物质状态
• 2.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 分较薄。
• 3.软流层位于地幔(圈层)的上部,是岩浆的主要 发源地。
• 4.地核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温度很高,压力 和密度很大。
作用
堆积
作用
搬运 作用
侵蚀 作用
外力作用
峡谷 冲积扇
风蚀蘑菇 沙丘
三角洲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1.趋利避害的行为:__平_整__土_地____、修筑 梯田、__挖_河__修_渠____、修建水库等。
• 2.起消极作用的行为:__滥_砍__乱_伐____、毁 林开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水圈与水循环
【课型】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
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
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5、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岩石圈
试解释下列现象:
1、 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
米。
2、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
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内力作用的“足迹”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部圈层包括
、 和 内部圈层包括 、 和 岩石圈
岩石圈由
岩、
岩和
岩组成
范围包括 和
地壳分为
层和
层
地球圈层
岩
石圈与地表形态
内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流水地貌有
风力地貌有
外力作用地貌
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
4、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
5、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
三、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环节;河流的补给;
四、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1、水循环内容相对简单,学生掌握不错,但需要注意弄清水循环的类型,环节(练习中学生混淆不清)
2、洋流教学过程中,应弱化其成因,并且突出洋流的规律“8”字形记忆法
3、洋流的地理意义中要求学生掌握住典型的例子即可,渔场的形成要强调秘鲁渔场的成因
书面作业布置、《新学案》处理、巩固性练习安排等
【练习】
学业水平测试专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