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市总体及分区规划
杭州市总体及分区规划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展现出新时代的风貌。
而杭州市的总体及分区规划,就如同为这座城市绘制的一幅宏伟蓝图,指引着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杭州的总体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长远的战略部署。
它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功能布局上,杭州划分了不同的区域,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比如,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商业等,成为城市的核心经济引擎。
而一些新兴区域则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研发等领域,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交通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杭州致力于构建一个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地铁线路不断延伸和扩展,将各个区域紧密连接起来。
同时,公路交通也在不断优化,城市快速路的建设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出行效率。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杭州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
规划中明确了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打造更多的生态廊道和湿地保护区。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规划的重点之一。
新建和扩建了一批优质学校和医院,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各个分区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划和发展重点。
比如,西湖区依托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对西湖周边景观的保护和提升,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滨江区则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
众多知名的科技企业在此落户,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萧山区在规划中注重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产业。
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基地,提高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余杭区积极打造创新产业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人才。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的综合承载能力。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规划区市区范围市区常住人口(万)市区占地面积城镇化水平(%)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530 3068平方千米62.10 滨江、萧山、余杭二、规划期限与目标1、规划期限近期:2001~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 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
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
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
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一、城市发展概况杭州,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有文字记载的2200多年中,城市基本上沿着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发展,并形成了“湖城一体”的城市特征。
解放后,特别是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职能日益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展。
然而,囿于行政区划的限制,城市建设一直局限在以西湖为核心的中心城区范围内,城市职能的日益复杂,使杭州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新市区范围的确定,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技术路线1.注重城市发展特征的分析与判断,抓住核心问题通过对杭州城市发展的背景分析与判断,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强调“以问题为切入点,目标为导向”的工作方法。
围绕杭州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
2.确定以城市空间规划为核心内容面对杭州错综复杂的问题,明确其关键所在是“城市职能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失衡,提出涵盖长江三角洲、杭州湾、杭州市区三个层次的空间体系协调发展战略,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区域定位、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在上述空间体系中重新界定与整合,并提出“区域协调、跨江沿江、双心双轴”城市空间拓展的总体思路。
3.支撑体系的研究将城市交通的模式更新、城市环境的生态保障、城市管理机制的优化作为本次规划的支撑体系。
三、发展战略要点1.区域协调强化杭州作为长三角、杭州湾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突出其区域职能的作用,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寻求城市发展的战略,从整体上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2.产业发展立足于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高新技术和传统特色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在市域空间范围内,重新构筑产业空间,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外向化。
3.旅游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确定杭州作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地位,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加快“旅游商业区”的建设。
4.构筑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体系突出以“接轨上海、承上启下”、“强化中心、带动城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布局原则,加强杭州与市域以外相关城市的分工与联系;强化杭州湾城市群的作用,构建开放与共生的区域城镇体系。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杭州市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市也面临着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推动杭州市的城市发展,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杭州市应该注重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
宜居城市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发展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杭州市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的生态氛围。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增加绿化面积和建设公园绿地,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空气质量和水质监管,确保市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要注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的重要手段。
杭州市已经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未来杭州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推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完善的城市信息化网络。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高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
再次,要注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基础。
未来杭州市应该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水平。
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最后,要注重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竞争力。
杭州市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底蕴。
未来杭州市应该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发展创意文化和时尚产业。
加强文化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应该注重宜居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文化软实力提升。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
2023年度: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活动,适用于城市规划编制、审核、实施监督等方面。
第三条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规定的规定,履行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制定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城市在规划期内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总体结构、总体布局、总量控制、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作出的规划。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六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区域规划、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等因素,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
2.1.1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1)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市规划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计划进行,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按照“四步法”程序,确定总体规划方案,制定详细规划方案,编制实施方案,并进行评估。
2.1.2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和批准(1)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应当向同级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2)同级规划主管部门接到城市总体规划审查申请后,应当组织技术鉴定、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等程序,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审查。
(3)审查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级规划主管部门备案;没有审核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应当退回编制单位重办。
第三章分区规划第七条城市分区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对城市按照不同的空间用途和功能进行划分,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布局和规划。
第八条城市分区规划应当坚持“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保障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杭州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名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264号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杭州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名单的通知正文:----------------------------------------------------------------------------------------------------------------------------------------------------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杭州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名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26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推进工业功能区的“优胜劣汰”,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和管理的补充意见》(杭政办〔2007〕24号)精神,在自行申报、区(县)主管部门考评初审、行业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经市政府同意,对原56家杭州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予以调整。
现将调整后的57家杭州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名单公布如下:1.上城区电子机械功能区2.下城区软件科研功能区3.江干区机电服装功能区4.江干区丁桥镇机电功能区5.拱墅区科技工业功能区6.西湖区电子科技功能区7.萧山区衙前镇化纤功能区8.萧山区新塘街道羽绒服装功能区9.萧山区党山镇化纤厨卫功能区10.萧山区义桥镇化纤功能区11.萧山区河上镇纸箱包装功能区12.萧山区瓜沥镇五金机械功能区13.萧山区靖江镇化纤机械功能区14.萧山区临浦镇五金机械功能区15.萧山区浦阳镇机电功能区16.萧山区义蓬镇化纤功能区17.萧山区进化镇机电功能区18.萧山区戴村镇钢构建材功能区19.萧山区坎山镇化纤功能区20.萧山区河庄镇化纤织造功能区21.萧山区闻堰镇五金功能区22.余杭区塘栖镇机械功能区23.余杭区余杭镇电子机械功能区24.余杭区闲林镇新型建材功能区25.余杭区仁和镇五金建材功能区26.余杭区瓶窑镇凤都机械功能区27.余杭区仓前镇机械建材功能区28.余杭区崇贤镇布艺功能区29.余杭区乔司镇服装功能区30.余杭区星桥街道电子机械功能区31.余杭区良渚镇机械功能区32.桐庐县桐君街道轻纺功能区33.桐庐县横村镇针织功能区34.桐庐县分水镇制笔功能区35.桐庐县富春江镇机械功能区36.桐庐县凤川镇皮业轻工功能区37.淳安县汾口镇纺织功能区38.淳安县大墅镇轻纺功能区39.建德市梅城镇电器功能区40.建德市钦堂乡碳酸钙功能区41.建德市乾潭镇五金功能区42.建德市大洋镇化工功能区43.建德市大同镇新型建材功能区44.富阳市春江街道造纸功能区45.富阳市高桥镇化工机械功能区46.富阳市灵桥镇造纸功能区47.富阳市富春街道通信电子功能区48.富阳市东洲街道五金机械功能区49.富阳市新登镇机械建材功能区50.富阳市大源镇造纸建材功能区51.富阳市鹿山街道机械电子功能区52.富阳市上官乡体育用品功能区53.临安市玲珑街道电线电缆功能区54.临安市高虹镇节能灯功能区55.临安市於潜镇轻纺功能区56.临安市昌化镇精密元件功能区57.临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七月十七日——结束——。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引言杭州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杭州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
规划目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城市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2.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容貌和形象;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品质。
规划内容城市发展布局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布局分为两个层次:主城区和副中心。
1.主城区:主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商务区和文化中心,包括西湖区、下城区、上城区等。
主城区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总体形象,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宜业性。
2.副中心:为了分担主城区的发展压力,杭州市将发展副中心,包括滨江区、余杭区等地。
副中心将成为主城区的延伸,主要发展商务办公、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促进城市的功能均衡发展。
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等。
杭州市还将加大生态恢复力度,保护和修复湖泊、河流、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杭州市将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
主要包括:1.发展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服务质量;2.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地铁网络,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3.改善道路网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4.发展新能源交通,推广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减少机动车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2008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的通知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2008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7.10•【字号】杭政办函[2009]238号•【施行日期】2009.07.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2008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238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发改委拟订的《2008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九年七月十日2008年杭州市社会发展报告(市发改委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200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破解七难”,加快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快速推进“名城强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一、2008年社会发展主要特点(一)屡获殊荣,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继续领先。
2008年杭州又获得多项殊荣:连续第5年被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1名,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荣登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榜首,获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强市荣誉称号。
上城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制度创新示范区称号;下城区荣获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拱墅区荣获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示范区称号;西湖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建德市荣获中国十佳生态城市称号;临安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我市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根据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下发的《2007年副省级城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杭州社会发展总指数为119.43分,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省发改委《2007年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显示,杭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连续第5年高居榜首,社会发展的平均速度(9.85%)位居全省第一。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 简介杭州市位于中国东部,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杭州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宜居之城。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市民生活条件;•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影响力。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关注以下方面:3.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杭州市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资。
同时,加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市民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3.2 生态环境保护杭州市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水源保护,保护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 交通运输优化杭州市将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通过建设城市快速路、地铁等交通设施,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市民出行的便捷性。
3.4 经济发展升级杭州市将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对科技、文化、金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5 文化软实力提升杭州市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文化影响力。
4. 实施措施为了确保城市总体规划能够落地实施,杭州市将采取以下措施:4.1 完善法律法规杭州市将完善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的顺利进行。
4.2 加强组织协调杭州市将成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推动规划的实施。
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发展。
4.3 加大投资力度杭州市将加大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投资力度,确保规划实施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得到保障。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合办关于杭州市2011年推进杭州都市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合办关于杭州市2011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杭政办函[2011]44号【发布部门】杭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2.18【实施日期】2011.02.18【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废止264件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合办关于杭州市2011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杭政办函〔2011〕4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市经合办《关于杭州市2011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一一年二月十八日关于杭州市2011年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工作的意见(市经合办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以下简称都市圈)建设,根据都市圈第四次市长联席会议的要求和部署,现就2011年推进都市圈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国内合作交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9〕72号)、《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加强国内合作交流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4号)等文件精神,坚持“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原则(以下简称“七共”),认真实施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省政府《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努力将都市圈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二、发展思路坚持“七共”原则,以规划实施为主线,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以都市圈的专业委员会建设为抓手,加快节点县(市)的融合,积极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都市圈经济先行、生活幸福、生态文明的综合效应,打响都市圈品牌,发挥都市圈在打造增长极、发展“金南翼”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杭州规划方案范文
杭州规划方案范文杭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为了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和优化城市形象,杭州市政府制定了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杭州规划方案。
下面是该规划方案的一些主要内容,供参考。
首先,杭州规划方案着重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杭州计划建设更多的绿地和公园,保护好现有的生态环境。
此外,规划方案还提出要加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发展更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交通拥堵。
其次,规划方案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杭州计划选取几个片区进行特色开发,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景观。
例如,规划方案中提出要发展西溪湿地、钱塘江江滩、富春江江岸带等特色景区,让城市拥有更多的独特风景,吸引更多的游客。
此外,规划方案还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杭州计划继续建设更多的高层建筑和商业综合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
同时,规划方案中还提出了改善城市水、气、电、热等公共设施的建议,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品质。
同时,规划方案还提出了要发展更多的科技产业和创新产业。
杭州将继续加大科研力度,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入驻。
此外,规划方案中还呼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形成更大的区域经济合作圈。
此外,规划方案中还提到了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
杭州计划建设更多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图书馆,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
同时,规划方案中还强调保护和传承杭州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最后,规划方案还提到了要实施严格的城市管理。
杭州计划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环境整治,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规划方案中还要求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城市更加和谐和宜居。
总之,杭州规划方案是一份全面而系统的发展规划,展现了杭州市政府对未来发展的明确目标和规划方向。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科技产业和创新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实施严格的城市管理等措施,杭州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年)
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年)文本附图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金华市人民政府2010年5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定位、目标与战略 (3)第一节发展定位 (3)第二节发展目标 (3)第三节发展战略 (5)第三章城市群结构与布局 (7)第一节布局模式与城镇体系结构 (7)第二节空间发展框架 (9)第三节金义主轴线发展 (10)第四章产业发展及空间一体化布局 (11)第一节产业发展导向 (11)第二节产业布局空间 (13)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 (15)第六章地域文化推进 (17)第七章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20)第一节城乡统筹 (20)第二节新农村建设 (21)第八章支撑体系规划 (22)第一节综合交通规划 (22)第二节市政设施规划 (24)第九章区域协调与分区管制 (28)第一节区域协调 (28)第二节空间分区管制 (29)第十章近期重大行动计划 (33)第十一章政策保障体系 (38)附则 (40)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推进省域协调发展,加快浙中城市群新型城市化步伐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浙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金华市人民政府编制《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1994]36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第3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统领,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
以提升浙中城市群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分工合作,实现城镇集群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融合提升区域文化;为浙中城市群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型”社会,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间规划。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规划主要内容(一)规划期限与范围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近期为2008-2010年。
规划范围为浙江省行政辖区,包括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山市、台州市和丽水市。
陆域土地总面积10.54万平方公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统计数据),海域面积4.24万平方公里(其中内海3.09万平方公里,领海1.15万平方公里)。
(二)全省城市化方针与战略1、城市化方针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重点,以网络型城镇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实施差异化发展政策,走适应全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2、城镇发展战略(1)战略一:以尊重多样性为基础的网络型城市化战略(2)战略二:以培育战略发展地区和城市新区为重点的城市职能提升战略(3)战略三:以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的空间资源管理战略(4)战略四:以提供均等化服务为目标的城乡设施配套战略(5)战略五:以立足市场主导,争取国家战略支持的体制创新战略3、城市化水平与城镇人口、用地规模到2010年总人口为52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0%左右,城镇人口为3200-3300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为5600—570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2%左右,城镇人口为4100-4200万人。
到2020年浙江省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500-7700平方公里(不包括独立工矿用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左右。
其中,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00-340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200-4300平方公里左右。
(三)省域城镇空间体系1、城镇空间发展策略(1)识别差异、分类指导以不同地区的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和发展路径的差异性为基础,识别城镇密集地区和城镇点状发展地区两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
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和产业发展、设施建设和资源利用等策略,分类指导城镇发展。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
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公布日期】2008.04.21•【字号】杭经法规[2008]152号•【施行日期】2008.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2008年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的通知(杭经法规〔2008〕152号)本委各处室,各有关直属单位:现将《2008年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依法行政工作。
二〇〇八年四月二十一日2008年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2008年,市经委的行政执法工作继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紧紧围绕我市工业经济中心以及市经委的职能积极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努力提高经委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水平,为建设“法治杭州”、“法治政府”作出应有的贡献。
现就市经委依法行政工作提出如下计划和部署。
一、进一步建立、修订和完善各类行政执法制度和各项监督制度。
《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市经委根据要求相继制订了《行政许可公示制度》、《行政许可申诉制度》以及《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行政执法过错或错案责任追究办法》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市经委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今年,我们将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和几年来依法行政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一些制度如《杭州市经济委员会行政许可评价制度》等进行修订完善。
对尚未建立的一些制度进行制订,并分期推出《杭州市经济委员会依法行政手册》汇编。
二、严格按规定要求制定规范性文件。
为了确保我委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促进依法行政,我们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规章制定办法》和《杭州市行政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指导规则》的规定,制定了《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制定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作了明确的规定。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0]174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批复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批复(浙政函〔2010〕174号)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市人民政府:你们《关于要求审批发布〈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的请示》(杭政发〔2009〕68号)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经省发改委组织审核修改后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杭州都市经济圈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地位重要,体制机制灵活,产业基础坚实,综合实力雄厚,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市政府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认真组织实施《规划》,积极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要把《规划》实施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重要举措,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决策部署和要求,把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与扩大开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二、《规划》实施要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杭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享、环境共建,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杭州市域为主体,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联动长兴、嘉善、平湖、海盐、上虞、嵊州、新昌等县市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实力。
杭州都市圈规划
杭州都市圈规划杭州都市圈是指以杭州市为核心,涵盖杭州周边城市及其城镇的一个城市群体。
杭州都市圈的规划是为了实现杭州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首先,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推动杭州市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
这包括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
可以通过修建高速公路、铁路、轻轨等交通设施,实现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
同时,要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一体化,建立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方便居民的出行。
其次,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实现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发展。
杭州作为核心城市,可以发挥自身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优势,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可以通过建设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中心等,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创新人才进驻,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另外,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注重资源的共享和环境的保护。
杭州的资源丰富,可以与周边城市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要加强环境保护,控制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通过限制工业排放、加强生态建设等举措,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在杭州都市圈规划中,要注重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杭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推动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可以通过修建文化景区、打造特色旅游产品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推动旅游经济的繁荣。
总之,杭州都市圈规划旨在实现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互联、产业协作、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可以实现杭州都市圈的良好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居民的福祉。
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发布日期】2009.02.16【实施日期】2009.02.1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杭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杭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杭州市社会经济调查局2009年2月16日)2008年,面对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行动为动力,全面落实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城乡一体化进程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迈出新步伐。
一、综合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0%,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89.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13.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9.0%和13.8%。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0∶50.2∶45.8调整为3.7∶50.0∶46.3。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60414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0832元,分别增长9.4%和10.1%,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分别达到8699美元和10199美元。
非公经济。
初步测算,在全市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已达到68.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8%上升到49.2%。
2008年末,全市共有私营企业12.82万户,从业人员123.56万人;个体工商户27.53万户,从业人员50.25万人。
杭州都市圈
功能定位
辐射杭州湾、接轨大上海,组团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 户长三角城市群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形成城市
规划中的杭州都市经济圈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湖州、嘉兴、绍兴、衢州、黄山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 清、安吉、海宁、桐乡、歙县等杭州相邻7县市为紧密层,规划的区域总面积平方公里,面积约占长三角区域的三 分之一。
发展基本要求
西湖杭嘉湖平原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自六朝以来便是中国皇室和军队用粮的主要来源。杭嘉湖平原也是杭州 龙井等名茶的原产地,此地又以丝绸生产加工而闻名,杭州、湖州(尤其是南浔、双林、菱湖等镇)是著名的生 丝产地和丝绸加工地点,太湖水产丰富。近代以来,此地工业迅速发展。现已详成完善的工业体系,国营、民营、 外资企业数量众多、实力雄厚。
交通建设
交通 航空背景来往枢纽
城市轨道交通 水运交通系统
平原水陆交通发达,铁路以杭州为起点,沪杭、杭宣线分别贯穿平原东、西部,并与浙赣、皖赣、萧甬线联结; 公路环连杭州、嘉兴、湖州3市,并伸展至山区和海边;水运具有重要地位。航程总长3000余公里,沟通平原500 余集镇 。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黄山屯溪国际机场、衢州机场
杭州都市圈正努力建设成为推动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长三角地区 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2010年,根据浙江省政府批复《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12年杭州都市圈发布《杭州都市圈蓝皮书》, 2014年杭州都市经济圈被确定为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公布,杭州都市圈被列入“一核五圈四带”的“五圈”之一。
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
杭州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总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3月导言一、解读杭州的时空框架由于行政区划限制,杭州一直在以西湖为核心的小范围地域中进行,受到诸多限制。
新市区范围的确定,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了机遇。
将空间结构规划确定为本次规划的核心内容。
二、战略规划的探索围绕“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展开对杭州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问题所在的根源,明确核心是解决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
主要成果:空间结构体系概念性规划,三个层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杭州湾城市密集区结构、区划调整后的杭州市区(都市区)空间结构三、主要结论全球化时代对城市新认识——分析杭州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所面临的基本环境——解析现阶段杭州城市发展与建设所产生的7个方面主要问题——城市职能定位——发展策略——空间结构体系(三个层次三句话总结)——功能分区——中心城的空间结构——支撑体系研究结论:杭州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城市优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空间结构的有效整合第一部分认识与判断照片:三潭印月——分毫不失的相印是追求的理想第一章项目背景1、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提高综合竞争能力2、对城市的新认识柏林:全球城市未来会议:经济的全球化、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观、对城市创新能力的重新认识即文化的作用照片:21世纪——城市世纪、对城市的新认识3、城市时代背景下的杭州优势:长江三角洲是世界六大都市区之一劣势:处于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心城市——上海的阴影下发展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竞争激烈图:世界六大都市地区之美国西海岸城市带1995-1999年长江三角洲各市对总体经济增长贡献率排序(14个城市)杭甬苏锡常五城市经济比较(GDP、人均GDP、地均GDP)第二章现象与反思1、城市认识1.1 基本概况图:杭州市区结构图、良渚文化——玉琮、风景秀丽的西湖风景区1.2 综合优势评价·整体经济状况良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地区的开放城市比较、全省图:浙江省1999年GDP总量排序·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确认杭州与上海、南京构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大三角格局,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辐射南扩的增长极图:华东交通体系·传统的城市品牌效应依然强大·进入跨越时空的大发展阶段杭州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照片:面临跨越失控的大发展阶段2、问题反思2.1 区域职能——位置重要,作用不强·城市经济发展没有达到应有水平GDP总量不如苏州图:杭州、苏州城市经济对比(GDP、人均GDP、地均GDP)·省级中心城市的地位弱化趋势显现图:浙江是一个多中心的省份(杭州、宁波、温州)照片:蓬勃发展的宁波2.2 城市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特·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优化升级较慢与上海比较:三产比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图:1999年杭州产业构成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工业门类齐全,但特色并不鲜明工业优势部门并不十分明显,产业集约化程度低,大企业少而弱照片:全国驰名商标——娃哈哈·服务业竞争力不强表:1999年杭州市第三产业各部门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得到三大支柱产业)照片:现代城市需要现代服务业2.3 城乡空间——急剧扩张,结构失调·城镇空间无序蔓延,市域空间结构不成体系表:1949-1999年城市发展情况一览表(市区面积、建成区面积、总人口、建成区人口)——说明总体规模50年用地扩展13倍,人口仅增长3.7倍图:杭州城市人口增长分析城市发展的临界点(1950’s)、城市发展的临界点(1990’s)·市区用地扩张,用地结构失调图:城市用地结构失调(按职能分组团表示)·城市职能与空间结构的矛盾中心城市职能日益复杂,负荷过重,难以承受照片:湖城对峙导致“双败”局面2.4 旅游发展——市场缩小,名而不优·国内市场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地位降低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桂林、杭州、苏州、天津、昆明10大城市1999年接待境外游客数、2000年接待境外游客数——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由1996年地第五位跌至第七位照片:杭州优秀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不同的游客·国内旅游客源以周边市场为主,中远程客源少图:杭州国内旅游客源地分布——浙江、上海、江苏及周边市场占到66.2%·对国际旅游市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图:1998-2000年主要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泉州、杭州、天津、西安、大连、南京、苏州、桂林)2.5 景观风貌——千城一貌,西子迟暮·消逝的城市历史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杭州70%以上的古城和历史街区被拆毁图:历史建筑岌岌可危·失落的城市空间城市特性在杭州得不到凸现,京杭大运河影响力在逐渐减弱·乏味的城市景观照片:昔日的城市空间遗忘在城隍阁展厅里、城市景观失去独特性2.6 生态环境——山河虽好,环境堪忧·西湖与钱塘江绿色小环境受到重视,城市生态大环境受到忽视图:西湖风景区的环境受到重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城市来说却是污染性产业旅游业带来的污染照片:谨慎对待旅游的负面影响2.7 管理体制——一市三城,貌合神离·一市三城的管理体制有待重构·一市三城的城市管理有待磨合空间结构上中心城区与萧山、余杭不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一方面,城镇体系规划中各区城镇职能自成系统;另一方面,中心城区规划并非机遇大杭州空间结构的重构·基础设施自成系统图:区域协调发展的范例——莫斯科3、归纳总结3.1 思想方法——未协调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3.2 规划认识——未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图:发展与保护是城市的永恒矛盾3.3 实际操作——未解决好空间与资源的关系城市的省会职能、旅游服务职能、区域经济职能等都集中在旧城发展,造成城市空间的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越陷越深。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正文20080429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导言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
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导言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浙江省北端、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695.2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3.97%和36.66%;地区生产总值7223.2亿元,占全省的46.15%,人均生产总值42608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都市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依托发达的联系通道,辐射和带动周边城市与区域,形成的具有一体化发展倾向、并可实施有效管理的城市功能地域。
历史上,杭湖嘉绍地区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而现今,四市交通通讯日益便捷,经济合作纵深发展,为进一步联合发展、培育都市经济圈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深化细化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整合提升杭湖嘉绍地区发展优势,打造长三角“金南翼”的有效途径;对于我省参与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共同建设“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率先实现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要求,依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编制,并与杭湖嘉绍四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明确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提出区域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建设、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构建资源整合、优化配臵、共建共享、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推进杭湖嘉绍四市一体化发展。
规划范围包括杭湖嘉绍四市市域范围。
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至2012年,远期展望至2020年。
本规划系浙江省重点区域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是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区域内各城市编制与修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一)发展背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世纪是城市世纪,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都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
在美国,都市经济圈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
在日本,近八成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四大都市经济圈。
在欧洲,大伦敦地区、大巴黎地区等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都市经济圈,并且从巴黎经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直到鲁尔、科隆,从曼彻斯特、利物浦到伦敦形成了若干个都市经济圈在地域上彼此相连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和城市发展必须遵从这一规律。
长三角城市群率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要求,“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从区域协调发展全局的高度,中央提出长三角率先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强化上海核心,优化提升沪宁和沪杭甬沿线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江发展带,重点建设沿湾发展带,积极培育宁湖杭发展带,积极开发沿海发展带,引导发展沿湖生态服务带”的总体布局框架,促进长三角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杭湖嘉绍四市在长三角“一核六带”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联手打造都市经济圈,共同融入长三角的条件已经成熟。
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已经成为浙江区域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培育杭、甬、温三大都市经济圈,推进浙中城市群的资源整合和经济融合。
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
”将环杭州湾产业带打造成长三角“金南翼”,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首要任务,率先培育杭州都市经济圈,是进一步提升环杭州湾地区在长三角中地位和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二)现实基础战略地位显要。
杭湖嘉绍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结合部,近沪邻苏,通江达海,沪杭、杭甬、杭宁、杭徽四大交通走廊贯穿其间,共处长三角中心城市“三小时互通”交通圈。
凭借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平台,依托广阔经济腹地,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发挥在长三角“一核六带”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作用,是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是实施“东部率先”国家战略的重要开发空间。
综合实力雄厚。
杭湖嘉绍地区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2006年,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分列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8、42、56、91位;13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
四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均在80%以上,完成财政收入5921.5亿元,占全省的4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19027元、湖州17503元、嘉兴17828元、绍兴19486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4、0.96、0.98和1.07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杭州8515元、湖州8333元、嘉兴8952元、绍兴8619元,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16、1.14、1.22和1.18倍。
产业基础坚实。
杭湖嘉绍地区农村工业化起步较早,块状经济特色鲜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通信、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竞争优势明显,现代生物、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高技术产业方兴未艾。
金融、创意、信息、咨询、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先全省,在浙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
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精品农业发展迅猛,都市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体制富有活力。
杭湖嘉绍地区民间资本充足,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拥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129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占全省的63.6%。
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
开放带动领先。
杭湖嘉绍地区是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国际资本向中国和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板块。
2006年合同利用外资118.53亿美元,占全省的62.1%,实际利用外资52.06亿美元,占全省的58.6%;实现进出口总额624.96亿美元,其中出口425.4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44.9%和42.2%,是浙江率先融入国际经济的先行区域。
文化积淀深厚。
杭湖嘉绍地区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名城众多,底蕴深厚。
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弘扬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湖州“开放、务实、创新、和谐”、嘉兴“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绍兴“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敢作敢为、创新创业”等城市精神,为新一轮创业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
经济资源富集。
杭湖嘉绍地区是我国经济资源组合最优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以沪杭、杭甬、杭宁、乍嘉苏、杭金衢、申苏浙皖、申嘉湖杭高速等为主骨架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实施国际空港、高速铁路、城际轻轨、高速公路、内河航运等一批重大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交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建有一批重要的能源企业和完善的输送网络,能源保障充分,是华东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
设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24个省级开发区。
拥有钱塘江、太湖等江河湖泊和一批大中型水库,水资源保障有力。
“两创”环境优越。
杭湖嘉绍地区人杰地灵,江、河、湖、溪、山、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荟萃,是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胜地和生态人居天堂,生活品质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院校机构集中,高端人才聚集,信息网络发达,创新资源丰富。
市场秩序良好,公共设施完备,社会诚信和谐,政府服务高效,为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受发展阶段及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地区发展也面临三方面的问题:(1)产业和城市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在全球生产系统中仍处较低层次,关键共性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重要基础原材料保障水平不高,战略型企业家缺乏,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尚难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薄弱,先进要素聚集能力不足,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2)资源环境瓶颈有待突破。
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区域水质性缺水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条件不平衡,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地面沉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不容忽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3)资源一体化规划与配置机制有待建立。
受行政区经济体制局限,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还缺乏统筹考虑,区域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
二、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建设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决策部署,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域,加强合作交流,进一步发挥杭州在区域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形成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杭州市域5县市及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二)基本原则坚持互惠多赢、共同发展。
确立都市经济圈共同体意识,着力突破行政体制壁垒,建立杭湖嘉绍地区互利、互补、互惠关系,通过合作交流,协商解决单个城市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规划引导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搭建联动发展平台,推动都市经济圈合作与交流;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都市经济圈发展中的资源配臵作用。
坚持协同联动、优势互补。
明确各城市在都市经济圈中地位与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极核城市依托周边资源,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周边地区主动承接极核城市辐射,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统筹谋划、循序渐进。
以思想观念认同为先导,以都市经济圈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产业、设施、市场、体制、机制对接为重点,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有序推进,通过跨区域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合作,促进都市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