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ppt课件9:课程与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是影响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因素。 • 课程目标 要素主义的课程目标有两个方面:①传 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②进行个体理智 和道德的训练。 • 课程内容 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文 化要素,即种族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核心。


课程组织。要素主义者特别重视教材 的逻辑组织,强调应严格按照学科固有的 逻辑顺序来组织教材。 课程实施。要素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 动权应该永远操纵在教师手中,只有教师 才能把人类历史的共同遗产、民族文化的 共同要素以及成年人的世界很好地介绍给 学生。
(3)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 片面强调学生的智力训练及认知发展, 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 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 学生的学。
• 不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学生个体的 经验。
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1)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 美国,在对进步主义教育进行批评的过程中逐渐 发展壮大,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欧洲国家, 之后逐渐衰落。其最主要的代表有美国芝加哥大 学的校长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 美国教育哲学家艾德勒(Mortimer J.Adler)、 法国古典主义教育家阿兰和英国希腊学教育家利 文斯通。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prepare the young to educate themselves throughout their lives.
• 教育的目的在于让 青年人作好在一生 中进行自我教育的 准备
(六)课程即社会改造 •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 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 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 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 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 秩序”的口号。主张课程的重点应该 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 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 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不足
“脱离时代”是人们对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最大不满。从美国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 1937年起实施的“名著课程”计划不难看出, 计划所规定的著作2/3属于18世纪以前的, 3/4属于19世纪的,仅仅有两种属于20世纪。 另外,“永恒学科”未必永恒。科学是不断向 前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古 典名著在沉淀着相对稳定的精华的同时,也一 定会淘汰着糟粕。
二、课程内容
(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三、 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认为,知识是课 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学科应该以学科 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课程的编制者 应该是学科专家,也只有学科专家才能 在对本学科有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编制出 有一定水准的学科课程。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第一节 课程
• • • • • • • 一、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四)课程即学习经验 (五)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六)课程即社会改造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 比较传统和古老的定义,强调课程的知识累积与 组织、保存功能;反映了长期以来课程的实际存 在状况;符合大多数人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长 期以来,也为人们探讨课程问题,进行交流与沟 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平台。
• 但以学科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表现来界定课程,
未能揭示出课程的本质。随着课程自身的发展变
化,课程的表现形态已不再局限于学科,这种定
义窄化了课程的外延。
(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 把“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视为课程, 而把内容或经验看作是课程的手段。这一 观点源于博比特,后经过查特斯、泰勒等 人得到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永恒主 义者认为,理性是人性的基础。无论是个 体的自我实现,还是美好生活的获得,都 源于人的理性的发展,而不是物质和财富。 建议让儿童在摇篮中就要听到贝多芬的乐 章,看到达· 芬奇的画作。只有让儿童在人 类文化宝藏中遨游并尽情地摄取,儿童才 会崇拜历史伟人及欣赏其名作,这是儿童 进步的必由之路。
• 注重预期的学习结果,便于进行统一管理, 提高课程的效率。 • 课程的目标及预期结果直接指向学生的身 心变化与发展,它需借助一定的课程才能 实现。但目标、预期结果本身决不能构成 课程的本质。
(四)课程即学习经验 •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和对新教育的构建成为 20 世纪 上半叶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课程的经验本质也 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可以说,课程的经验本质 支配了整个六七十年代的课程理论研究。 • 意义:( 1)使课程由外在于学生的东西变成与学 生紧密联系的东西;(2)赋予学习过程以主动的 意义;(3)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 但把课程由前期性的一个手段,一种媒体变成后 期的结果、评价指标,完全颠倒了课程在教育过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 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 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 它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 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 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 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 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 转向社会。
1.要素主义课程义课程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年 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巴格 莱(W.G.Bagley)及校长科南特 (J.B.Conant)。1938年2月,巴格莱等 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素主义促 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 育流派的形成。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 《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 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