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业功纪念馆观后感

姓名:邹苏萍编号:64 老师:黄西莲时间:周五

我从小就敬佩军人,也想当一名军人。4月19日我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早早来到杨业功纪念馆,等待着入馆参观。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馆参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导弹司令”,我带着好奇继续参观着。在部队中他用四个“特别”精神要求着自己,“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正是因为他这种精神,他研制出了新型导弹。他不仅精通军事,对书法、音乐也很有研究。在纪念馆里的各个角落里都展览他的书法。当然他不仅自己热爱音乐书法,同时他也将音乐带入了部队,是士兵们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分。在纪念馆里最吸引我的要数他的家了。在他们家的正门上写着这样的四个字“携礼莫入”,可想而知,他是多么廉洁的一名将军呀!在当今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社会风气里,他仍保持着清廉。他就如那冬雪里的梅花,一枝独秀着!但我相信,有他这样的好榜样,中国的不正之风会慢慢得以改善!在他孜孜不倦的教导下,他的属下也有着过于常人之处。比如,“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陈大桂。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这是2005年感动中国组委会对杨业功的颁奖词,之前我对杨业功的了解仅仅限于知道他是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现在参观了纪念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以及他的事迹,让我不禁在心里为这位英雄、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起了大拇指。

杨业功对我国国防安全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钻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特别是担任某基地司令员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部队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装备配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队战斗力得到快速提高。1993年我国首发新型导弹发射成功,杨业功就是现场的指挥员,我想对他来说,当时尊领他欣慰的事情就是亲眼看着自己指挥的导弹安全上天吧。

展示柜上展示的一张张照片则生动再现了杨业功工作时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样子。比如他钻在车子下面检查阅兵车辆底盘摄像头、带头参加阅兵训练、手拿地图研究受阅车辆编队行军路线等等,当然阅兵过程中杨业功站在车上检阅则体现了他导弹司令的风采。

用“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去形容杨业功再合适不过了,展馆的第三部分,是模拟杨业功家里陈设的房子,大门上面“携礼莫入”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这不是说说写写而已,是他用行动阐释的廉洁。他的“三件宝”,是大衣、水壶、方便面。用他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有了这‘三件宝’,就不会耽误时间,就随时都能出征。”他还和他的家人约法三章“不许干预他的工作、不享受任何特权、不接受任何钱财和好处。”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是纪念馆第五部分的主题,或者说是他用生命践行的主题。最使我感动的是杨业功最后的嘱托和最后的遗言。他重病在床时对儿子的嘱托是“'上阵还需父子兵'可惜我不能与你一起上阵了,但我会看着你勇敢走向战场。”而他最后的遗言则是妻子在他睡着时常听见他在嘴里说的“一二一,出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业功心里面想的都是人民的事业,在感动的同时我也对这个人民英雄肃然起敬。

2005年,杨业功的事迹感动中国,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14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纪念馆中德巨幅报纸挂满了一面墙,像一层层帷幕,站在帷幕下我感到的是庄严,因为这上面报道的不仅仅是杨业功的荣誉,还有中华儿女的骄傲。报纸前方的放大版感动中国奖杯毅然挺立着,丰功伟绩都凝聚在这里,感染着现在和以后的中华儿女。

杨业功的为人和事迹让我们敬佩,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可以是他追求进步的学习方法,可以是他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可以是他清正廉洁的处事之道,可以是他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等等,无论是什么,都值得我们用剩下的生命去细细品味。

杨业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军人的时代风采,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和继承他的优秀品格和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