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精彩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习习惯的定义,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3. 帮助学生识别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并学会如何改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学习习惯的概念及重要性。

(2)讲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3)分析不良学习习惯的类型及危害。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习惯,并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4.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与学习习惯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以及如何在实际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内容:(1)学习习惯的概念及重要性(2)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和策略(3)不良学习习惯的类型及危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出你认为自己身上的三个良好学习习惯,并简要说明原因。

(2)分析自己身上的一个不良学习习惯,并提出改进措施。

2. 答案:(1)良好学习习惯示例: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合理安排时间等。

(2)不良学习习惯改进措施示例:拖延症——制定学习计划,按时完成任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开展“学习习惯大家谈”主题活动,让学生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组织学习习惯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自己认为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不良学习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二: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二: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严密推导的学科,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良好的数学习惯能够帮助孩子在学习数学时更加高效、精确,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北师大版数学教案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下文将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一、建立数学学习计划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习惯,需要建立科学的学习计划。

父母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数学学习计划,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完成。

1.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计划需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完成某个章节的数学习题、提高某项数学能力等。

学习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以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和兴趣。

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把学习时间分配到不同的时间段,如每日晚上、周末等,在学习时坚持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3. 建立学习记录为了更好地跟踪孩子的学习进展,建议建立学习记录,记录孩子每次的学习情况。

通过记录可以看出孩子的学习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也可以发现孩子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难点等。

二、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孩子的注意力十分有限,只有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培养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加深孩子对于数学的体验,从而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1. 探索数学的领域数学学科广泛,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如几何、代数、数论等。

建议在教学中鼓励孩子探索数学的领域,在不同的领域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数学时,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从而激发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加强孩子的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与互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数学习惯时,交流与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机制,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孩子的数学学习不仅仅依靠老师和教材,重要的是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

家长和老师可以定期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孩子共同参与和贡献。

【高中数学】数学教学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中数学】数学教学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中数学】数学教学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特殊倾向。

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在学生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培养训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可终身收益。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其达到学习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属于自己的内部的互动,教师要不断的调整学生参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的探索、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的运用知识。

如学习“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在绝大数学生已经理解“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的含义,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要从低位加起,从高位加起不行吗?”听他这么一说,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马上进入了个人探究,有的直接拿来学具给同学们看,讲明白自己的道理。

经过大家的讨论,这位学生终于将所学的新知识纳入到己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说话热情的习惯良好的课堂气氛是知识生长的“土壤”,也会使学生情绪高昂,讨论问题热烈,注意力集中,大脑进入适宜兴奋状态,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把准备好的教具,如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放在桌上,然后老师演示并让学生观察,“谁能说圆锥体、圆柱体底部和底部、高度和高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在视觉演示之后,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也知道他们的身高和身高相等。

然后,他们要求学生用沙子填充锥形容器,并将其引导到圆柱形容器中,看看是否可以多次填充。

最后,我拿出两个底部相等、高度不相等、高度相等、底部不相等的圆锥体,问学生:“如果我们做的是上一个测试,结论会是一样的吗?”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设计,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争先恐后地说话。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中学教案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中学教案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中学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习惯;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2. 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3. 数学推理的基本规律。

教学准备:1. 教材:选择适合的数学教材,含有丰富的题目和例题;2. 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投影仪;3. 学习资料:数学练习册、数学工具书等;4. 课前准备:设计有关数学思维习惯的小组活动、小猜想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引入一个数学趣味题或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2. 引出问题:提出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二、理论讲解1. 数学思维的培养方法a. 提倡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培养数学思维;b. 培养抽象思维:通过举例、概括、类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c. 发散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

2. 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a. 分析问题:学习如何理解和分解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点;b. 创设假设:通过假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案;c. 检验和验证:教导学生学会检查和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d.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总结经验。

3. 数学推理的基本规律a. 归纳法:帮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b. 演绎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条件和推理推出结论;c. 对证法:教导学生研究已证明的数学定理或问题,学会运用对证方法。

三、实践操作1. 小组活动:分成小组进行数学题目解决讨论,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解题思路;2. 创编小猜想: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规律或定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论证;3. 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总结归纳1. 学生小结:学生针对此次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 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3. 反思提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教案(精选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教案(精选

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习习惯的定义,理解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良好学习习惯的概念,掌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影响。

a. 讲述小明和小华两位同学的学习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b.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小明成绩好,小华成绩差?2. 新课讲解:a. 讲解学习习惯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b. 分析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引导学生自我检查。

c. 介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指导学生实践。

3. 例题讲解:a. 出示一道关于学习习惯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b. 讲解解题步骤,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3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b.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2. 内容:a. 学习习惯的定义b. 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c.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计划。

2. 答案:无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老师应反思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导入的实践情景设计。

2. 新课讲解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定义和培养方法的介绍。

3. 例题讲解和解题步骤的明确性。

4. 随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导入的实践情景设计实践情景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学习习惯的思考。

情景可以包括学生的日常学习场景,如课堂表现、作业态度、时间管理等,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关注和探讨如何培养和促进高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针对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为广大高中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通过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合理利用学习工具、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和注重课外拓展等方法,不断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意义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学习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研究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时,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走进高中校园,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和习惯。

这样可以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高中生及其家长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习惯和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和问题。

我们还可以进行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高中生个案,深入了解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探讨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可借鉴的培养策略,为其他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和指导。

我们可以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一些数学学习的干预项目,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不同培养策略对数学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科学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为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 正文2.1 制定科学学习计划制定科学学习计划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学中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教学中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数学教学中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高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中学生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数学学习体验到乐趣,从而更乐于参与数学学习和活动。

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所谓预习,就是提前见习。

在新课开始之前,学生要有提前见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因为课前预习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对于教师课上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和整体掌握,而且可以知晓哪些内容自己可以学会、哪些内容有疑惑,这样,在课堂上听讲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

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高中数学教师没有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更是忽视,导致学生在上新课时心中无数,不仅对新知识没有初步了解,听课更是没有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

等到课上完,学生依然一头雾水。

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状态中学习新课,自然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而学生如果已经养成了课前预习的习惯,在上课之前就做足了预习,那么,课堂学习效果肯定大不相同。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让学生按以下步骤逐步培养:一是初读教材,了解新课内容,包括概念、定理、公式等,为听新课打基础;二是找重点、难点及不理解的知识内容,并将其标注出来;三是试着做课后习题,归纳自己有疑惑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预习步骤,学生就可在新课的学习和听讲中更加有目的。

同时,这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新知识的吸收和数学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听课这个环节,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以便通过高效率的听课过程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是要专心听讲。

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要聚精会神,这样才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案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案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案教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掌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习惯的意义;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2.如何保持对学习的持续兴趣。

四、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展示成功人士的事例,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而有的人却总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2.学习习惯的意义讲解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规律的学习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培养自律和责任感。

3.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1)培养良好的学习环境:去除学习环境中的干扰物,保持整洁有序;选择安静的学习场所,减少噪音。

(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

(3)制定学习目标: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为学习设定目标,追求进步而不仅仅是追求好成绩。

(4)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学会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5)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乐趣。

(6)树立信心:积极思考问题,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勇于挑战自己。

4.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总结等。

(4)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五、巩固和延伸1.课后作业:布置学生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一周,然后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2.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书籍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能力。

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

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

数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与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习惯与智力不同,它与遗传无关,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培养下才形成的一种活动倾向,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执行的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应充分地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培养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2、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促进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化学习。

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三、实施过程一、培养学生会读书的习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激活学生自主研读课本的强烈意欲的导语,使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

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难点、疑点圈点勾划出来,使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听课。

师生共同解疑,解疑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课本内容。

要求学生精读、研读、有重点的读,如读标题,要求学生细心体会,注意提纲携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读例题,在读中发现问题,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或把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此题进行对照,使思路更明确,广阔;读插图表格时与文字相结合,有助于更具体形象、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探究和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要领会新教材观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拿起课本阅读,精读,研读,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自主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渐由“读会”向“会读”发展二、培养学生愿说的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一、认识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安排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通常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拖延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时间,这需要学生具备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总结,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之一,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培养学生勤奋的学习态度勤奋是学生学习习惯中最基本的品质之一,也是其他学习习惯的基础。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学习检查和评价,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习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总结笔记、整理复习提纲、解题方法等,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说明和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学习方法。

3. 培养学生合理的学习时间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和个人的学习状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把握,避免学习疲劳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高中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高中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高中数学良好的学习习惯1、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定打算:制定学习打算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支配合理,但打算肯定要切实可行,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预习:课前自学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

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不懂的地方要重点标记,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上课是理解和把握基本学问、基本方法的关键。

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用心听课,对做笔记着重点在哪心中有数。

(4)复习: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将所学的新学问与有关旧学问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整理,从而吃透。

(5)完成作业:作业是通过自己的思索,敏捷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学问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学问由“会”到“熟”。

(6)解决问题:解决疑难是指对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补遗解答的过程。

解决疑难肯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

对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索。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常常把易错的地方拿来复习,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7)小结: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根据,参照笔记与资料,常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学问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连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学问,加深和稳固课内所学的学问,而且能够满意和进展我们的爱好〔爱〕好,培育学习和工作的力量。

2、留意讨论学科特点,〔查找〕最正确学习方法。

数学具有培育人的运算力量、规律思维力量、空间〔想象〕力量,以及运用所学学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的特点。

学习数学肯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

对课本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查找最正确学习方法。

3、另外在高考中要想取得好成果,就得吃透考题及题型。

第1题你会遇到虚数的有关内容,虚数无非是虚数有理化,实部和虚部,留意实部和虚部都是数!第2题你将会看到简洁规律连接词的有关试题,其实这一部分的题目还是比较简洁的了,只要把握了课本上的就足够了。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习惯——《平均分》教案实践分享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习惯——《平均分》教案实践分享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我深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在我的课堂里,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受益终身。

这篇文章将分享我在教学中运用《平均分》教案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通过教师的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平均分》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是用于指导教师教学的一份文稿,它可以指导教师有条不紊地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数学老师而言,《平均分》教案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制定出适合学生掌握的教案。

其中,《平均分》教案是我经常使用的教案之一。

通过此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如何使用《平均分》教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需要有兴趣,而兴趣对于学习的成败关系极大。

因此,在《平均分》教案的实践中,我会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我会为学生呈现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找到数学的乐趣。

比如,我会问学生如果某个班级的平均数已经确定,那么学生们的得分情况可以是怎样的?让他们自己思考并得出答案,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平均分》教案实践中,我会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鼓励。

比如,当学生因为算错题而感到沮丧时,我会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安慰和鼓励,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从问题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进步。

3.注重巩固和总结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学习只有在不断巩固与总结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因此,在《平均分》教案的实践中,我会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逐渐进步。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并总结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好地应用。

学习习惯教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教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教案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一、简介学习习惯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得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教案旨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 指导学生认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教学流程1. 引入(3分钟)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分享一个小故事,激发学生对学习习惯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2. 学习重点(5分钟)呈现学习重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3. 学习习惯的重要性(10分钟)通过讲解学习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者学术研究,让学生理解学习习惯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4. 良好的学习习惯(15分钟)列举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制定学习计划、保持专注、合理安排时间等。

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分享他们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学习别人的好习惯。

5. 养成学习习惯的方法(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养成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比如制定目标、培养自律、及时反思等。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或者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掌握这些方法。

6. 内外因素对学习习惯的影响(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内外因素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并深入讨论如何应对这些影响。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7.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提出新的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继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教学方式:讲授、讨论、互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的表现、小组活动结果以及个人总结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案教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探讨学习习惯的种类和特征- 提供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案和PPT,以及学习习惯案例和资料- 学生:纸笔、学习笔记和作业本3.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引发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思考,为引入后续内容做铺垫第二步:学习习惯的重要性(1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学习习惯案例和资料,向学生介绍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如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培养自律等- 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学习习惯的好处第三步:学习习惯的种类和特征(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学习习惯种类,如时间管理、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整理笔记等- 分组讨论学习习惯种类的特征和重要性,并总结汇报第四步:学习习惯培养策略(30分钟)- 教师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如定制学习计划、设定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建立学习环境等-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学习习惯状况,并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培养第五步:应用和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并在课后实施-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指导和辅导,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习习惯的效果,并与小组成员分享经验和心得-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话,提醒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4. 教学反思-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案例和资料,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习惯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实践和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提供有效的培养策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和自我管理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探究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本身的美妙,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

老师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等方法,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一种枯燥的学科,而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学科。

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高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主动性,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

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自信心。

三、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布置作业和测试,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坚韧性;进行课外拓展,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等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复习,通过自主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五、重视学生的反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积极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话语和行为都受到关注和尊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学习习惯的优秀教案

学习习惯的优秀教案

学习习惯的优秀教案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稳定、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品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导入环节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需首先进行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后续的学习建立良好基础。

1. 情境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讲述故事或分享有趣的经历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关注。

例如,针对数学课程,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

2. 图片或视频展示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或呈现一些引人入胜的图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讲解与实践在导入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科内容,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和实践引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 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需要明确交流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知道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这些目标。

2. 学习方法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引导和合作学习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就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方法,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 学习习惯培养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设置规则和约束,提供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每周进行学习计划的制定等,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巩固与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拓展学生对学习习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检测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课堂练习或者问答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可及时给予个别或整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习惯教案

数学习惯教案

数学习惯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数学习惯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数学习惯的思考。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谜题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探究活动:2. 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习惯的定义和特点。

提供一些例子,例如坚持每天做数学练习、思考数学问题时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等。

3. 引导学生讨论数学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知识讲解:4. 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习惯,如认真做好数学笔记、及时复习数学知识、积极参与数学课堂等。

解释这些数学习惯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践活动:5. 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习惯。

例如,组织小组合作解决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6.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数学习惯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安排、复习方法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定期评估和反思自己的数学习惯。

巩固与评价:7. 提供一些数学习惯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习惯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帮助他们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数学习惯。

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数学学习中养成的好习惯和取得的成果,激励其他同学。

扩展活动:9.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或者加入数学俱乐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习惯和解题能力。

10.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数学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评估: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数学习惯的重要性。

12. 收集学生的数学习惯计划和解题过程,评估他们的学习计划是否合理,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教学资源:1. 数学问题和谜题2. 实践活动材料3. 数学习惯的练习题4. 拓展阅读材料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高一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习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成绩却不理想,屡受挫折。

作为一线教师,我发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①智力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成绩却相差很大;②有些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数学成绩却迟迟不见起色;③有些学生考试做错的题在考后却总能去独立解答。

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通过对这部分学生面批试卷和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他们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出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上。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既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刚踏入高中的同学们应养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又应该怎样做呢?一、课前预习的习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数学语言上更抽象、思维方法更趋于理性、知识内容在数量上剧增,因此学生若还象初中阶段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着老师的惯性运转,坐等上课,被动学习,久而久之成绩必然日趋下降。

有效的预习就像赛跑时的“合理”抢跑,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上课时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数学学科的学习,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了解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理、公式、性质、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打好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具体任务是:⑴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⑵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⑶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课文后的练习题都要尝试着想一想、做一做。

这样在老师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问题,便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要让学生明确如何预习。

一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利用假期等时间较充分时,先将下学期要讲内容看一遍,习题做一遍;第二种是在老师讲课的前一天将明天老师要讲的内容先看一遍,做一遍,有不会的没关系,明天上课时认真听,尤其是上课时跟不上老师思路的同学预习效果更明显,即使上课时能跟上老师思路的,也要看看老师讲的方法与你的做法是否一样,看老师是怎样举一反三的,怎样横向联系的,怎样拓展的,自己怎么就想不到;第三种预习方法是课前预习,将老师当天要讲的内容上课之前看一看,老师讲的时候对题中的已知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要证什么,心中清楚,这样便于跟上老师的思路。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

(一)存在问题。

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感觉高中的数学课听不懂或听不全。

表现在:1、学生认为既然课前已经预习,上课的时候就不再认真听讲,或者利用别人听课的时间做习题;也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

2、许多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做数学笔记的习惯,所以上课时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补充的内容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本没做记录。

还有的学生不会记笔记,盲目追求记得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为了提高成绩,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而高中数学知识点多,方法多,再沿用这种的方法学习就会感到上课一听就懂,下课一做就错。

(二)“听(讲)、记(笔记)、想(过程)”相结合的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1、教给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

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堂交给学生,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与外延,注意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如以“角”的概念为例,高中课本中出现了多少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两条直线的夹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它们的范围分别是什么?如何求这些角等。

在教授定理、公式时,应注意每个定理、公式的运用条件,使用范围及其推广,如用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

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这部分学生课后复习时便没有了依据,困难重重。

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

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

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当记笔记与听课发生矛盾时,应以听懂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补记。

总之,记笔记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

3、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一方面上课时积极思考。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抢在老师前面思考怎么解?怎么证?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可能途径和办法,然后和老师讲的去比较,可能有的方法不行;可能老师的方法更好,也许你的解法比老师的还好,而不要等老师一点一点告诉你,自己仅仅是听懂了就认为学会了,否则的话,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

原因是自己没有真正去思考,没有变成自已的东西,即没有真正掌握,所以积极思考是上好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习的主要方法。

另一方面上课时要重视结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不能仅满足于对“结论(公式或定理)”的套用,而对教师精心组织的探求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普遍持听不懂就不听,迫不及待等下文(结论)的心态。

这种重结论的表面化学习,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发生“过程”与“结论”的割裂,这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记忆负担,而且还严重制约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

高中数学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体验“过程”中所蕴涵的思维方法和通性通法,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反思的习惯人类自古以来就具有反思意识,在我国古代有“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省”等至理名言。

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

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存在问题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刚上高中的孩子大部分反思的意识淡薄,表现在:1、自觉复习整理数学知识意识弱。

学生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或老师帮他们复习整理所学数学知识。

2、自觉检查数学作业意识差。

很多学生数学作业做完便大功告成,认为检查作业对错那是老师的事情,似乎和他们没有关系。

直到老师批改后才关心做对了没有。

3、数学解题方法单一。

大部分学生对解题兴趣不大,像“这道题我是怎么做出来的?还可以怎么解?还有没有更巧妙的解法?”等问题,很少去思考。

学生普遍关注的是问题解决了没有,而很少有人去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

4、分析错误原因意识较差。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他们知道题目做错了,会毫不犹豫地很快否定原来的做法,立即重做一遍,而不去思考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这个思路到底能否解决?(二)反思习惯培养的实施途径通过我们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有必要而且有可能进行培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听课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一题多解方法的指导。

对一些例题、习题深入挖掘、改造,探索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把握解题规律。

一题多解可以引导学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分析,思考为什么这样解,怎样去解,要利用哪些知识点。

比较各种方法差异,进行归纳。

同时教师也可适当采取一题多变方法,改变已知条件或改变结论,做到一题多用,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收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使学生摆脱题海之苦,促进思维的空间性,深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2、解题反思。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引导学生从六个层次反思:⑴应用了那些知识点?想相关知识点的掌握;⑵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⑶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⑷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⑸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⑹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纠正错误不仅仅是改正它,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澄清概念。

比如知识掌握不完整,对有些定理、概念成立的条件不明确,忘记了特例,如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中的q≠1,而导致错误;或者采用的解题方法不好或不合理,导致运算烦琐,计算量大,准确性差;或者审题不准确、不仔细、不深刻,忽视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函数定义域的范围,导致错误;或者思维不开阔,当面对问题苦苦不得其解时,往往不会转换思考角度,寻找新的思路。

然后思考怎样避免错误的重犯。

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练习题的选择上要有目标性,让学生有机会暴露错误。

还可用一些类型题或单元测试进行检查,将纠正错误做得彻底。

只有真正反思了,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当然,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切磋交流,及时复习,归纳总结的习惯等等。

总而言之,高中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会学”的体现。

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更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