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
chapt-05土壤分布规律
耕作土壤的微域分布常表现为同心圆式、阶梯式、棋盘式
和框(垛)式等分布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同心圆式分阶梯式分布
框式分布
图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分布格局图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 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 然地理特征。 3.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 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 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 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 壤的分布规律。
• 与中域性分布相比,其涉及空间尺度较小(地形高差一般小
于10米,土壤随地形变异的空间距离约数十、数百米为一个 重复);地形条件通常属平原(或平地)区、洼地以及山地 和丘陵的一段坡面。
• 在一定的土壤地带内,土壤变异与地形部位存在一定的
顺序,并随着地形起伏有节奏地重复这一顺序。土链就
是指地带内因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差异而形成的地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 地带性的共同制约。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
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
化,导致土壤大致沿纬线呈东西向延伸的带状变化。
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具体表现形式: • 延续于全球的土壤地带——如冰沼土地带、灰化 土地带、砖红壤地带等。 • 区域性土壤地带——又可细分为沿海型和内陆型 两种,在温带地区表现得最为典型。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3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部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自然带:是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如:风化过程,成土过程,地貌过程等。
6地带段: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7显域性:把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8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9相: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德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0地方: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11微域性:是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填空1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2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的类型:较明显界限、较模糊界限、镶嵌状界线5土地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亚欧大陆气候与土壤的分布关系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亚欧大陆土壤分布规律
1.、在大陆内部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 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荒漠土、高寒土、红壤及砖红壤
等; 2、在大陆西岸自北向南为冰沼土、灰 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 3、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 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 。
综合上述原因,所以土壤类型分 布才会与气候类型分布如此相似。 这就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谢谢~~
亚欧大陆土壤分布图
棕土
灰化土 红黄壤 红壤及 砖红壤
灰化土
黑钙土
棕壤
栗钙土 棕钙土
荒漠土 山地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钙土
红壤及 砖红壤
暗色热 带土
红黄壤 砖红壤
气候和土壤分布关系的原因
1、气候影响此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 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3大陆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灰化土棕壤红黄壤砖红壤黑钙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红壤及砖红壤暗色热棕壤灰化土红黄壤灰化土红壤及砖红壤栗钙土棕钙土气候和土壤分布关系的原因1气候影响此生黏土矿物的形成
亚欧大陆气候与土壤的分布关系
2009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109072009002 卓明清
寒带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土壤分布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 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它包括由 于大气生物条件纬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 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或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
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
以中纬地区较明显。
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
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
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
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1、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3、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
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4、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
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南京林业大学自然地理学与地图学基础题库(20级风园)
简答题、论述题狂背1.沉积岩的基本特征P50①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含生物化石。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的原生构造特征。
2.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和板块边界类型P67基本思想: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的若干块体,每个块体就像板子那样浮在地幔软流圈上做漂移运动。
由于这些板块的相互运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之为板块构造。
1.分离型(张性)板块边界2.汇聚型(挤压)板块边界a.俯冲型边界b.碰撞型边界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3.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P23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这就保证了地球的大气不致逸散。
而如果地球没有现在这样大的体积和质量,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大气圈;因而也没有海洋和河湖。
没有风,也没有生物;地表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得多,温度较差将大得多,紫外线辐射将强得多。
4.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P143(1)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也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不均及其变化引起的。
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地理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
①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地球辐射平衡温度对形成现阶段的气候具有基本的重要性。
任何物质都可以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形态,但其转化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地球上同时具备阳光、空气和水,使生命得以存在。
②地球上的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
(2)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地表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气团形成的基本原因。
它促使不同性质的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取决于山地 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 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 由高降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地区,随着 干旱程度加大,带谱的数量有所增多,最后 又趋于简化,而垂直带的分布高度则逐渐 升高。
3.隐域性土壤分布 主要有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和初育土。
第二节 植物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地理成分复杂 4.分布交错混杂
二.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1.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 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A.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 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寒温带针叶林 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 带。 B.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 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趋于复杂化。
7.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1)分布:相当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2)特点:组成复杂,种类多,但优势种不明显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 (1)基本概况 A.总量比较丰富,有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 世界第七位 B.人均和覆盖率小,在世界名列第121和 120位 (2)森林资源分布及主要林区 A.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B.主要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 林区和西北、华北山地零散林区
陆栖动物资源经济资源动物1毛皮用及皮革用资源动物2肉用动物资源3羽绒用及饰用鸟类4药用动物资源5有害动物的天敌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等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世界 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 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1~~2222℃,年降水量在℃,年降水量在1200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性。
中国主要土壤类型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土壤名称 分布地区分布地区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砖红壤砖红壤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22°以°以南地区。
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3~~26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铝残留在土中,颜色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酸性。
赤红壤赤红壤 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22°至°至2525°之间。
第六章 土壤圈..
土壤圈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第六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一、土壤概述
1、土壤的定义 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于人类对土 壤的利用方式不同,常对土壤产生不同的概念。 2、土壤肥力 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温度的能力。 3、土壤质量
2、影响
(1)性质: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特性,成土母质中的矿
物成分、元素组成影响土壤的性质。 (2)养分状况:矿质元素 (3)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二)气候因素
影响土壤的组成、土壤发育的速度、土壤中有机质的积
累。 (三)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下发育的 土壤类型不同。 (四)地形因素 地形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影响土壤发育过程,同时不同的 地形部位成土母质不同,因而土壤发育有差异。
4、澳大利亚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呈半环状、自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依 次分布热灰化土、红壤和砖红壤、变性土、红棕壤、红褐土、 灰钙土、荒漠土。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一、有机土
有机土是在地面积水或长期土壤水分饱和,生长水生植
物的条件下,以泥炭化成土过程为主,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1、成土环境:潮湿潴水低地
2、成土过程:泥炭积累过程和潜育化过程 3、主要诊断层和诊断特性:潮湿的水分状况、具有草 根层、泥炭层、腐泥层、潜育层。 了解其他各类土壤的成土环境、成土过程、特性。
二、人为土
人为土是人为耕作灌溉、施肥培育活动下创造的具有新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变化,随着降水的不断减少,陆地自然带不断地更替。
干湿度主要取决于你所处区域是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还是干旱区,这种水分的变化一般来说沿海地区较多,而内陆地区较少。
沿着某一条纬线从沿海走到内陆,由于水分的不断减少,自然带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不断更替,而且这种干湿度地带性现象在中纬度地区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首先,要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最好大陆要足够大,中间部分离海洋要足够远,地处亚欧大陆的中亚地区是全球距离海洋最远的,所以经度地带性最明显。
而非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大陆的东西跨度相对较小,深居内陆的区域并不明显。
其次,低纬度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受赤道低压带或季风的控制,降水较丰富,而低纬度副热带地区,终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使得低纬度地区干湿度在经度方向的变化并不明显。
高纬度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较弱,不管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地区,都相对较为湿润,干湿度变化不明显。
2021地理学-土壤(精选试题)
地理学-土壤1、土壤2、土壤肥力3、土壤形态4、土壤剖面5、土壤质地6、土壤结构7、土壤物质组成8、土壤矿物质9、原生矿物10、次生矿物11、土壤有机质12、土壤的缓冲性13、土壤年龄14、绝对年龄15、相对土壤年龄16、土壤机械组成17、诊断层18、诊断特性19、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20、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21、土壤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22、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23、土壤分布的地域性(地方性)规律24、土壤资源25、土壤垂直带谱26、基带27、建谱土带28、土壤新生体29、新生体包括()和()两种。
30、土壤侵入体31、土壤侵入体包括哪些?32、简述土壤、土壤肥力的概念。
33、土壤肥力的四个因素是什么?34、土壤的形态特征有哪些?35、简述自然土壤剖面的层次特征。
36、根据土壤的质地类型,土壤可分为哪几类?简述其特点。
37、土壤有机质分为哪两类?简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38、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地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和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39、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0、以欧亚大陆为例,说明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41、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有哪些?42、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A.微生物利用B.太阳能利用C.化学合成物利用D.水能利用43、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A.史密斯B.詹尼C.马伯特D.道库恰耶夫44、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A.李比希B.法鲁C.李希霍芬D.库比纳45、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A.氧化物类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C.硫化物类D.磷灰石类46、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A.伊利石B.高岭石C.蒙脱石D.绿泥石47、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A.0.1mmB.0.01mmC.0.1umD.0.01um48、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B.非淋溶型C.渗出型D.停滞型E.冻结型49、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A.机械吸收B.物理吸收C.化学吸收D.生物50、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A.气候B.生物C.母质D.地形51、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A.土族B.土纲C.土类D.土系52、水解作用的三个阶段是()、()和()。
土壤相对湿度数值 土壤湿度状态
土壤相对湿度数值土壤湿度状态土壤相对湿度是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百分比。
它是土壤水分含量与该土壤饱和水分容量之比的一种表示形式。
土壤相对湿度数值通常用百分之几十或百分之几来表示。
土壤湿度状态与相对湿度数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与土壤湿度状态相关的参考内容:1. 0%~10%:这个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通常表明土壤处于极度干燥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土壤缺乏水分,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作物枯萎并可能死亡。
2. 10%~25%:这个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表明土壤偏干燥。
植物的水分摄取能力受到限制,根系较弱。
作物生长缓慢,产量可能减少。
3. 25%~50%:这个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表示土壤处于适宜的湿度范围。
这种湿度条件下,植物的根系能够吸收到较多的水分,植物正常生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
4. 50%~75%:这个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表明土壤过于湿润。
过高的湿度可能导致土壤中氧气供应不足,根部缺氧,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此外,过多的水分还可能导致土壤盐分积累、病菌滋生等问题。
5. 75%~100%:这个范围的土壤相对湿度表明土壤处于饱和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土壤中的孔隙空间被水填满,土壤几乎没有任何氧气。
植物的根系很难进行正常的呼吸,这对于大多数作物来说是不利的。
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的土壤容易导致根部窒息,作物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综上所述,土壤相对湿度数值与土壤湿度状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合理控制土壤相对湿度,保持土壤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是实现高产高质农作物生产的重要措施。
对于农民和园艺爱好者来说,了解土壤相对湿度数值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以提供参考,帮助他们调整灌溉和管理策略,以达到最佳的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doc
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12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温带草原带温带大温带荒漠带陆性温带草原带气亚候亚热温热带带温带常落带季绿叶季风阔阔风气叶叶气候林林候带带355000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250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100
10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00
00
理 想 大 陆 自 然 带 分 布 图
练习:
A 亚寒带针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 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从有文字记载,黄土高原就属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
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众多比较清澈,枯水季流量
也较大。但随着人口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
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明清 后,
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
A.整体性特征 不稳定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
——自然界里找不到完全相同 的两片叶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2.学会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掌握主要陆地自然带及其基本特征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
什么景观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直接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 下,哪个更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温暖条件下,化合物的分解速度远大于寒冷条件。 寒冷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利于有机物积累;温暖 湿润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 机质含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多)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土壤
第六章:土壤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
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
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
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
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
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
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
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
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
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
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
土壤侵入体:指由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概要
概念: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 的变化。 成因: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 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
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
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举例: ①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 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②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着干燥度而变化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
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包括:
1.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生长吸收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进行光合 作用,合成有机质,再以残体聚积于母质层,再经微 生物作用,使营养物质、能量逐渐丰富,改造了母质, 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如乔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影响。 2.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
风化所形 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
响土壤的质地。非均质母质造成水分在土壤中运行状况不 均一性,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淀积过程。
地形
此因素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
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使物质在地表进行 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 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 新分配方面的差异。如地形重新分配母质;地形重 新分配水热状况;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等
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
于4,自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 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 经度基本一致。
谢 谢 欣 赏
水文
水分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
以水分为介质或载体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是土壤发生 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土内径流、排水情况。在 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形成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名词解释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名词解释干湿度地带性规律地理环境中受水热条件控制的自然区域,各种地理要素(如气候、地貌、土壤等)常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和分布规律。
水分蒸发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各种类型的植被都需要有足够的水分来维持生长。
植物不仅要求空气中的水汽浓度在其水分亏缺时能满足其生理要求,而且也希望空气中的水汽密度在其水分盈余时达到最大值,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达到最高效率,即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最佳。
生产上根据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地带,即以作物为主体的水热组合带。
在自然界,这些水热组合带往往是连续分布的,但在人类社会里,它们可按不同的用途或自然条件进行划分。
例如,农业可划分为:①农业生产与作物生长的最适宜的水热组合带;②不同农业生产的干湿地带,如温带水稻种植区、亚热带油菜种植区、热带橡胶、椰子种植区等;③农业耕作方式的干湿地带,如机械播种、水稻条栽和免耕等地区;④林木树种和农作物分布的干湿地带,如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干湿地带等。
第二种类型:随太阳辐射量变化的地带性分布。
在热量带内,气温随纬度而增高,降水则沿经线增加,这是由于纬度位置和地球轨道所决定的。
然而,在同一条纬线上,各个地点的热量状况并不完全相同,导致了降水量的差异。
在寒带,全年处于极地气团控制下,盛行冷空气,由于冷暖气团交界面常产生锋面,锋前降水显著增加,因而形成了寒带降水带。
而在温带地区,冬季风的影响不象热带那么强烈,夏季风比较弱,降水的变化较小,因而形成了温带降水带。
3。
水热状况在某地的年际变化。
热量状况在各月之间的变化称为年际变化。
4。
地理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水热条件、地形、土壤等因素都能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第四节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第四节自然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自然界气候类型的这两种基本特征,使得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植被带存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多种类型的植被带并存。
这就构成了自然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经度地 带性
成土因素
气候
时间
生物
水文
母质
地形
气候
水热状况直接参与母质风化和物质淋溶,很大程 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影响土壤有机物质积累、 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循环速度和范围。如, 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影响;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影 响土壤矿物迁移等。
生物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概念: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 的变化。 成因:由于距离海洋的远近及大气环流的影响而形成 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以及大陆干旱气候等不同的湿 度带,这种湿度带基本平行于经度,而土壤亦随之发 生规律的分布,称之为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举例: ①如我国西部的干旱内陆由东向西土壤呈现 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布,依次为: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②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着干燥度而变化 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 于4,自东向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钙 土、栗钙土、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 经度基本一致。
谢谢欣赏
地形
此因素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 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主要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使物质在地表进行 再分配;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 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 新分配方面的差异。如地形重新分配母质;地形重 新分配水热状况;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等
水文
水分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 以水分为介质或载体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是土壤发生 发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
②土壤的相对年龄。一般由土壤剖面分异程度来 确定。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 显、剖面构型完整 和层次厚度较大的,其发育程度较高。而剖面分 异不明显,剖面构型简单土层较薄的,则相对年 龄较短。一般说,土壤的绝对年龄大,相对年龄 也 大。但有的土壤虽经历时间很长,由于某种 原因,其发育程度仍停留在较低阶段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 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包括: 1.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生长吸收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进行光合 作用,合成有机质,再以残体聚积于母质层,再经微 生物作用,使营养物质、能量逐渐丰富,改造了母质, 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如乔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影响。 2.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 3.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
母质
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由母 质表层开始逐渐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化学组成,对土 壤的形成、性状和肥力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风化和成 土过程处于初级阶段的土壤,可加速或延缓土壤的形成过 程,如石灰岩上发育的石灰土(见初育土)。
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如钾长石 风化所形 成的土壤有较多的钾。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 响土壤的质地。非均质母质造成水分在土壤中运行状况不 均一性,影响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淀积过程。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土内径流、排水情况。在 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形成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 件的地带性土壤;而地形低的部位,由于地下水位较 高甚至地面积水,形成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 如果地下水盐类较多,还可以形成 盐渍化土壤。
时间
决定土壤形成的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 作用的强弱受时间因素的制约。土壤的年龄分为绝对 年龄与相对年龄。 ①土壤的绝对年龄。从在当地新风化的母质或新沉积 物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 起。一般认为现存最古老的 土壤出现于第三纪,绝对年龄达数千万年,但是为数 不多。绝大部分现代土壤的年龄为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