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五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案例描述】在五年级的一个数学课堂上,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设计了以下案例。
案例一:十位数运算小明和小红在做一道类似的数学题目:“64–39=?”。
小明很快得到了答案:25、但是小红却用了很长时间才计算出答案。
案例二:个位数运算小明又提出了一个除了个位数的加法问题:“在个位数的运算中,我们一直在个位数的后面补0,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小红思考了一会儿后回答道:“因为如果不补0,我们就无法通过运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小明和小红对于同样的问题,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明能够很快地得到答案,说明他对于十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理解深入,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
而小红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计算,说明她对于十位数的运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巩固。
在案例二中,小明提出的问题引发了小红的思考。
小红正确地指出了在个位数的运算中,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在后面补0。
这对于小红来说是一种经验总结,但是她还没有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意义。
【教学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学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他们深入理解数学运算方法背后的原理和意义。
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对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有较好理解和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运算;对于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较浅的学生,我们需要加强练习和巩固,让他们逐渐掌握运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和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教授五年级数学中的十进制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案例分析
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案例分析,这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课程。
在本文中,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本方向,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1、知识目标五年级数学下册包括小数加减法、数学语言、图形的对称等内容,知识面广、难度适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联系和延伸,帮助学生逐步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项技能。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是全面的,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能力。
在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塑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快乐。
二、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以小数加减法、图形的对称、数学语言等为主要内容。
通过内容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小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小数运算的模拟练习、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对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图形的对称性质,掌握图形对称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对学生进行练习和验收。
3、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概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语言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与数学概念的联系,掌握数学语言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 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学问的程度, 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学问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实力。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范文(精选3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案例分析1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老师不行避开的要常常思索:自己的教化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当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 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 吸引学生的留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主动思索发觉题目特征, 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
教化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心情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须要, 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 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 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 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 明显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须要。
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 应当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化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成为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些要求充分说明白德育教化在我们教化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需重视德育教化。
所以数学老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学问, 培育逻辑思维实力和运算实力以外, 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化。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溢智能, 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美丽的品质。
”但是, 作为一名教化工作者, 在听到一些学校优秀老师公开课时有时会发觉, 有些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性不强, 有喧宾夺主之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分析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实践案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案例分析,老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本文将以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案例一:加减法运算的应用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中,加减法运算是基础且重要的内容。
然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仍然存在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某位老师选择了实践案例的教学方法。
该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践案例:小明和小红参加数学比赛,他们需要按照抽签的顺序回答问题。
小明回答正确可以得到积分,回答错误则扣除积分;小红回答正确可以得到苹果糖,回答错误则扣除苹果糖。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们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计算每个人的得分和得到的奖励。
通过实践案例的引入,学生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同时,实践案例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二、案例二:数的倍数和约数的探究数的倍数和约数是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重要概念。
然而,由于这些概念的抽象性,学生们常常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的倍数和约数,一位老师运用实践案例进行了教学。
该老师设计了一个案例:找出1到100之间既是3的倍数又是7的倍数的数。
学生们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讨论,通过列举数字和对数字的运算进行探究,逐渐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和7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实践案例的引入,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思考问题、探索规律,进一步加深了对倍数和约数的理解。
案例的引入也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案例三:图形的认知与构造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中,图形的认知与构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如何识别和构造图形仍然存在困惑。
为了提高学生的图形意识和构造能力,一位老师借助实践案例进行了教学。
该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案例:学生们需要使用果冻或积木构造出不同的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等。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报告1.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师李老师在一个五年级班级中任教已经三年。
他以自己在数学领域的深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目标本教学案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运算,提高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3.1 激发学生兴趣李老师在开始上课前,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他把课本中一些题目的答案粘贴在教室的不同角落,然后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答案,并将答案写在自己的练习册上。
这个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3.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解决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困惑,李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他先通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更抽象的问题中。
他还使用了互动的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3.3 引导解决实际问题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他设计了一系列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将数学运算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解决所给的问题。
例如,他让学生计算某种水果在超市促销活动中的折扣价,并要求他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不同购买量的总花费。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既能巩固数学运算的知识,又能锻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李老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些有挑战性的作业,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并且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法。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后,他还会给学生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要求他们自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教学方式,李老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的数学成绩明显提升,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学生们在课后的练习中表现出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学生甚至能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5. 反思与改进虽然教学效果良好,但李老师也意识到仍有改进的空间。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范文五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共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2016.5.30)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53页“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前思考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都能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
以往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常常是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观察、操作、归纳,最终得出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运用方法解决大量问题。
在这种牵引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没有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创造的机会。
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猜想,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中,经历验证猜想的全过程。
当学生对将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自己的猜想时,他们就会把自己与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因此就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关注验证活动每一个环节,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过程中。
此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与机会,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积极思考、有效交流,并适当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引。
在尝试、探索、验证的过程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模型。
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科学验证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在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新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3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3篇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篇一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漳州二实小学困生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障碍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逃避数学学习。
到底学习障碍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
为此,特选择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智力一般、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学习片段作个案研究。
一、研究、分析对象黄某,男,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家庭环境良好、智力一般、作业速度慢,数学成绩不佳。
二、学情分析:从黄某的解题来看,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解答毫无把握,本次学例反映了这种学习特征,他是否做对靠碰气,由此可推断黄某学习障碍的基本成因在于“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三、个案的反思黄某同学代表了这样一类具有数学学习障碍的学生,无形不高,智力一般,存在很强的惰性。
从教学中来看,一个班中学习中偏下的学生普遍带有这类特征。
因此,分析研究周某的学习障碍有及其现实的意义。
教师教学处理能力的不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本身对数学语言讲解的轻视,是助长学生数学学习简单化的主要原因,最终成为学生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学对策最佳之策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的重心向学生数学语言理解的转移,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过程作为目标加以指导,最终形成能力,把数学学活。
这个案例的分析研究,教师不能一味地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忽视教师自身素质,也需考虑教师本身能否成为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篇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老师表扬了我,可我一点也不高兴。
”原来,他是班里的差生,平时上课常常不会做题。
这天,他在课堂上能独立回答对问题了。
老师对他说:“你经过努力,由一个差生变成了优等生,真不错!”老师是表扬了,但是我想“差生”脸上不会有一丝的笑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将围绕五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案例背景这是一所城市中心的小学,孩子们来自各个家庭,家庭背景和文化程度不尽相同。
班级教师负责五年级数学教学,每周将有四个课时用于数学教学。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2.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3.让学生掌握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如小数、分数、比例等,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
三、教学设计1.启发性问题为了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采用启发性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如果你有60个糖果,你可以将它们分给10个人,请问每个人分几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2.展示性教学教师采用多媒体等手段,将数学知识点以图形、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比如介绍分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使用图片或小视频等形式来对分数的概念进行说明和演示。
3.集体讨论在教授新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并加强学生的互相协助和支持。
4.巩固性练习巩固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纸笔测试、小组竞争等方式进行。
中国式的教学中,每周都会进行考试测验,在巩固性练习方面要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弥补和调整。
5.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学到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境设计商品价格和促销策略;或者通过实践测量运动员的速度和时间等。
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实践而又有趣味性的,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拓展性的知识,而且还会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案例分析:小学五年级数学《铺地砖》教案分享
案例分析:小学五年级数学《铺地砖》教案分享题目:小学五年级数学《铺地砖》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砖头铺放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2. 能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恰当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在分组合作中交流与学习。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铺砖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规律。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学生用纸,黑板,粉笔,教师演示用的砖块。
教学内容:一、导入教师请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的两种图案,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两种图案有什么区别?二、铺设砖的基本规律1. 铺设砖的方向(1)正常情况下,铺设砖的方向应该和场地的长度一致。
比如,场地的长度为6米,应该选择6米长的砖块进行铺设。
(2)当场地的长度不能被6米整除时,应该先按照6米的长度进行铺设,再使用剩余的砖块来铺设不足6米的区域。
2. 砖块的大小(1)对于正常大小的场地,应该选择标准尺寸的砖块进行铺设。
标准尺寸的砖块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计算和搭配。
(2)当场地大小不是标准尺寸时,需要选择合适的砖块进行铺设。
3. 砖块的搭配(1)可以使用单元砖块来搭配,即选择不同的砖块来进行铺设。
(2)也可以使用同种材料的不同尺寸的砖块进行铺设。
三、实际应用1. 教师出一道练习题给学生。
“某家庭需要铺设一块60平方米的地面,现有3种不同尺寸的正方形砖头:10厘米、15厘米和20厘米的边长,这些砖头可以任意搭配使用。
请你来设计一种铺设方案。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3.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砖块,让他们尝试铺设60平方米的地面。
四、展示和总结1. 学生展示所设计的铺设方案。
2. 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比各种方案,讨论一下优缺点,挖掘出各种规律和方法。
3. 教师得出以下结论:(1)铺地砖的基本规律是确定场地的长度和宽度,选择合适的砖块进行铺设。
(2)铺设砖块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形状,灵活调整搭配方式。
(3)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案例_小学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为了提高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本案例以小学五年级数学课程为例,通过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表示方法、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加减运算。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三个相同大小的蛋糕,分别被切成了两块、三块、四块。
提问:如果我们要表示这些蛋糕被切成的块数,应该如何表示?(2)新课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蛋糕被切成的块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教师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分数线上面的分子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线下面的分母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
教师讲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3)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画图、操作等方法表示分数。
(4)课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分数,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4. 案例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导入,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感受分数的意义。
(2)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本文将对一节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探讨该教学案例的优点和改进之处,以期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教学案例描述本教学案例是在一所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上展开的,主题为"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包括学生能够理解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运用所学的算法正确计算,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合理,通过将难度逐渐升级的题目编排在一起,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
同时,教师注意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和巩固环节,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2. 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分为导入、新知讲解、练习、作业布置等环节。
导入环节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思考;新知讲解环节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运算规则;练习环节通过个人练习和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业布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 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案例中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法、示范法、合作学习等。
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教学案例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投影仪、教学PPT等。
这些资源能够直观地呈现问题和解题过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抽象能力。
三、教学案例评价1. 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观察和评价,可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积极,能够准确运用四位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解决各类计算问题。
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 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在设计中注重了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合作学习等方式参与其中。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喜爱程度。
3. 个性化教学教学案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组合作和个人练习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机会。
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和巩固,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十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1)一、回顾再现,以旧引新1.课前师生进行“说话接龙”游戏。
教师说出一个物体名称,要求学生说出长度(或厚度)要短(或薄)的物品,引出“测量”概念。
2.师生回顾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厘米),学生说出所知的其他长度单位(毫米、千米)。
二、参与活动,学习新知第一部分:认识毫米1.认识毫米师:估一估这个回形针有多长?(学生估数)把你估的数记在心里,怎样才能知道我们估得对不对?用厘米做单位实际测量。
(巡视时进行测量方法指导:要用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测量物体的一端,然后对齐直尺读出另一端的刻度是多少。
)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测量结果是在2~3厘米之间。
)师:曲别针比2厘米长一些,比3厘米短一些,也就是说不能用整厘米来表示,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课件演示:厘米尺)这是一把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
你能找到1厘米吗?生1:0到1之间就1厘米。
师:还有吗?生2:4到5之间也是1厘米。
生3:2到3之间也是1厘米。
师:观察刻度线0~1之间,你看到了什么?生4:有短的竖线。
生5:还有长一点的竖线。
生6:有格子。
师:格子的大小怎样?生(齐):差不多一样吧,一样大,一样宽。
师:一格一格地指一指。
这些刻度线把1厘米的长度平均分成了这样的小格,数一数,有多少个小格?生(指着课件一起数):10个小格。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课件演示:认识1毫米)(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7毫米有几小格?10毫米是哪到哪?18毫米呢?)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师:拿出自己的直尺,找到1厘米,用铅笔尖指着数一数,看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生1:都是10小格,就是10毫米。
生2:我知道了6—7之间也是10毫米。
生3: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生4:20个小格就是2厘米。
生5:50毫米就是5厘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优秀5篇】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篇一数学教学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曲堤小学赵晋军一、教学构思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联想:(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2 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的什么?你会算吗?(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可以用简便方法。
)(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教研活动数学案例分析
一、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某学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旨在通过案例分析、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选取了五位数学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以下为其中一位教师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1. 教学背景《分数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A在执教此课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A以“分蛋糕”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蛋糕的1/2。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数的意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教师A让学生将一张纸剪成若干份,分别表示1/2、1/4、1/8等分数,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分数的表示方法。
(3)合作探究,深化理解教师A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探究分数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A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4)巩固练习,巩固新知教师A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分数的意义。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教学反思教师A在课后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还存在以下不足:(1)情境创设不够丰富,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
(3)练习题的设计过于单一,未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优点(1)教学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反思认真,能够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五年级数学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数学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数学素养。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效果,探讨如何提高五年级数学教育质量。
二、案例描述1. 教师教学行为(1)教学目标设定: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引导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评价: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学生学习情况(1)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依赖心理等问题。
(2)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如注意力不集中、书写不规范等。
(3)学习成绩: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较差。
3. 教学效果(1)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力得到提升。
1. 教师教学行为的优点(1)教学目标设定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 教师教学行为的不足(1)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
(2)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需要加强指导。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3. 提高五年级数学教育质量的建议(1)加强教学目标设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策略。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优秀小学五年级数学《稍复杂的方程》教案案例赏析
作为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教学质量和教案的编写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兴趣的关键因素。
而其中较为复杂的方程教学,更是需要注意教学的全面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等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优秀的小学五年级《稍复杂的方程》教案案例。
一、案例分析1.教学目标(1)学生能理解并应用简单等式、不等式及方程式的解法;(2)把日常所用的问题转化为代数式;(3)学生能熟练解二元一次方程(解法为代入法、消元法、图法);(4)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和能力。
(2)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3.教学策略(1)探究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2)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能。
(3)案例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4.教学方式(1)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探究,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成效。
(2)演讲讨论法:学生通过演讲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实际操作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5.教学内容(1)简单方程式的解法(2)日常问题的代数式表达(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二、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在讲解方程式前,教师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今天上课我们来破解一下数学的谜题吧!在一块饼干上,有三只小红鸟、四只小蓝鸟,它们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假如一只小蓝鸟等于一只小红鸟,那么这一块饼干上共有几只小鸟呢?2.学生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个问题,思考可以通过哪些数学方法解决,让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标记等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3.教师解读教师通过语言的方式进行解读,通过数学公式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式的作用。
4.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场景化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将问题具象化,更容易理解,更能够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既可以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参考,也可以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
本文将通过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案例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1. 案例背景本教学案例是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上教授整数加减法的一节课。
教师使用了具体的例子和操作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整数的概念并正确运用加减法规则;-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入整数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先思考一下负数和正数的关系。
(2) 操作实践:教师分发小纸条给每个学生,上面写有一个整数。
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加减法运算,并在纸条上写下答案。
(3) 学习分享: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他们的做题过程和答案,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有关加减法的规则和技巧。
(4) 拓展练习: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完成一些拓展练习题,加深对整数加减法的理解。
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案例采用了很多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规则。
同时,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培养。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教师在引入整数概念时可能需要更多的例子和图示,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此外,教师给出的拓展练习题可能有些难度不够,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5. 教学改进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导入时使用更多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用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整数概念;- 在操作实践环节,增加一些组合题或应用题,以提高学生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的拓展练习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对这个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案例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五年级数学教研课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五年级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旨在分析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例,探讨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课例分析本次教研课例是一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意义”公开课,由我校五年级数学教师张老师主讲。
以下是本节课例的分析: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分数的意义: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2)分数的表示方法:用分数线表示分母,分子表示所取份数。
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分数的意义。
(3)动手操作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数。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引发学生对分数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
(2)新授①分数的意义教师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②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一张纸平均分成若干份,并用分数线表示分母,分子表示所取份数。
(3)巩固练习教师设置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5. 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和表示方法,提高了数学素养。
三、反思与建议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6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1)6+6+6=6×3二、新授:1、出示题卡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3×=++==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三、涂一涂,算一算(1)2个3/7的和是多少?(2)3个5/16的和是多少?四、练习巩固1、5个3/8是多少?2、4个2/17是多少?3、6个3/25是多少?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5/16×3=5×3/16=15/16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评析12新郑市外国语小学董永伟3一、教学内容:4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5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
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6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7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8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9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10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11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12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
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1314及表述能力。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15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16二、教学目标:171通过课堂探究活动会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18积。
2 通过练习和小组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提高1920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1三、教学活动过程: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2231.回忆24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25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6(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27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3.归纳引入新课:2829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30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4.教学例23132提问:题目条件是什么,让我们求什么?求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就是求正方体33的什么?你会算吗?34(课堂实录:有同学提出可以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因为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35正方体,所以可以这么做。
有小部份同学同意这个观点,但是通过计算后认为方法太繁,36可以用简便方法。
)37(点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针38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导入,先请39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接着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推导,从而引40出新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41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42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43师: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所以求它的表面积只要用棱长乘棱长44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
45二、鱼缸的制作问题说明: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有4647时不需要计算6个面的饿总面积,只需要计算某几个面的总面积。
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和,并思考每一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例3。
48491.帮助学生回忆鱼缸的形状(长方体,但是没有上面)502.如何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要减去上面的面积)513.教学例352(出示长方体模型,把它看成鱼缸的模型)53(1)鱼缸缺少哪个面的玻璃?(上面)(2)要求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要算几个面的面积和?哪几对面有相同的梁个?5455哪个面只有一个?如何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5个面,没有上面,左面=宽*高前面= 56长*高底面=长*宽)57(3)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58(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鱼缸”启发学生如何计算制作一个59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也就是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这个事例在生活中较普60遍,再加上利用一些模具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学61习。
以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教学的探究过62程。
)63(4)改变题目要求,使得长方体的宽和高长度相等,观察模型,你发现了什么现象?64怎样计算比较简便?65学生1: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左面和右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学生2: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时,它的前、后、上、下四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6667学生3:这个长方体没有上面,所以只要算5个面的面积,它的前面、后面、下面这68三个面完全相同69说明:宽和高长度相等时,长方体的前面、后面、下面这三个面完全相同(鱼缸没有70上面),所以只要算出一个面的面积乘以3就可以了,在加上左面和右面的面积,就是71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
(点评:数学是很严谨的,所以在学生叙述的时候要规范学生的语言,我在教学的时7273候还注重评价,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74第三位同学回答地最完善,所以我表扬了他在叙述数学问题时所具有的严谨性,同时要求全班同学在这方面要向他学习。
)练习二的第一、二题。
7576(点评:要计算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关键是要知道如何计算长方体每一个面77的面积,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而且通过指名学生口答练习,可以及时了解78学生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以后教学的实施)7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评析:80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81在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必定要注重学生经历学生研究的过82程。
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83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在整个84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8586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87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88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89总结。
设计探究问题: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2.90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教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9192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93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94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95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
96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9798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
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99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同时100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101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102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
经过多位同学叙述,他们便发现某些同学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完整的,所以结论不完全正确。
要想得到全面正确103104的结论,就要用充分的事实来说话,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针对某些典型的错105误观点可以进行讨论,推翻,说出问题的结果和原来预测的不同点(区别),然后和学106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
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107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
新课程强调:108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我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109110四、教学需改进之处:111教师进一步做好“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能力,掌控好学生上课时的气氛,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典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得我们112113的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十”字型人才。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