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分子间相互作用)
第3讲 化学键 分子结构与性质

(4)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双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一定是极性键;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 素原子形成的化学键可能为共价键。( √ ) (5)ⅠA族元素与ⅦA族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 × ) (6)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单质溶于水,分子内共价键不被破 坏。( × ) (7)固体溶于水时,一定破坏了化学键。( × ) (8)化学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 (9)加热熔化NaCl固体时无新物质生成,化学键没有被破坏。( × ) (10)1 mol KHSO4加热熔化可电离出2NA个阳离子。( × )
第3讲 化学键 分子结构与性质
2017级教学指导意见
核心素养
1.了解微粒间作用(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分子的构
分子间作用力等)的类型、特征与实质。了解共 型,并对共价键进行分类,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价键的极性与类型(σ键,π键)
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2)配位化合物 ①概念:由金属离子(或原子)与某些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以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 合物。 ②组成
③形成条件
[考在课外]
教材延伸 判断正误 (1)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用于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 ) (2)分子中中心原子若通过sp3杂化轨道成键,则该分子一定为正四面体结构。 (× ) (3)NH3分子为三角锥形,N原子发生sp2杂化。( × ) (4)只要分子构型为平面三角形,中心原子均为sp2杂化。( √ ) (5)中心原子是sp杂化的,其分子构型不一定为直线形。( × )
三角锥形
2
V形
实例 CO2 BF3 SO2 CH4 NH3 H2O
2.杂化轨道理论 (1)当原子成键时,原子的价电子轨道相互混杂,形成与原轨道数相等且能量相 同的杂化轨道。杂化轨道数不同,轨道间的夹角不同,形成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2)杂化轨道的三种类型与分子空间结构
高考化学复习高中总复习:专题5第3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3讲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多样性[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
2.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及其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4.了解几种常见晶体的类型及性质。
考点一化学键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
2.类型根据成键原子间的电子得失或转移可将化学键分为______和__________。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旧化学键的________和新化学键的________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
1.(1)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吗?(2)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就一定是化学反应吗?考点二离子键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如第ⅠA族、第ⅡA族中的金属与第ⅥA族、第ⅦA 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3.构成离子键的微粒为____________。
4.离子键的实质是________。
5.表示方法(1)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①Na2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C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①Mg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Na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NH4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形成离子键的静电作用指的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吗?(2)形成离子键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吗?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吗?·· ·· ·· ·· (3)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吗?(4)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中,一个阴离子可同时与几个阳离子形成静电作用吗?考点三 共价键 1.共价键(1)定义: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或化学键)。
2025年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十三热学第3讲热力学定律

第3讲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知识巩固练1.(2023年湛江二模)一同学在室内空调显示屏上看到室内的空气温度,为了测出室外的空气温度,他将一近似球形的气球在室内吹大并放置较长一段时间后,测量其直径为L1之后拿到室外并放置较长一段时间后,测量其直径为L2,L2>L1若不考虑气球表皮的弹力变化,且气球吹大后视为球体,大气压不变,室内、外的温度均保持不变,则()A.气球内气体对外界做负功B.气球内气体对外界不做功C.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高D.气球在室外放出了热量【答案】C【解析】气球直径变大,说明气体体积变大,说明气体对外界做功,A、B错误;根据V1T1=V2T2,可知体积变大,温度升高,所以室外温度比室内温度高,C正确;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温度升高,气体内能增大;体积变大,气体对外界做功,所以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D错误.2.某汽车后备箱内安装有撑起箱盖的装置,它主要由汽缸和活塞组成.开箱时,密闭于汽缸内的压缩气体膨胀,将箱盖顶起,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若缸内气体与外界无热交换,忽略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则缸内气体()A.对外做正功,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B.对外做正功,内能增大C.对外做负功,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D.对外做负功,内能减小【答案】A3.(2023年北京东城一模)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开始,经过两个状态变化过程,先后到达状态b和状态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a 到b 的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热B.从a 到b 的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增加C.从b 到c 的过程中,气体的压强减小D.从b 到c 的过程中,气体对外界做功【答案】C 【解析】从a 到b 的过程中,气体温度不变,内能不变,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ΔU =0,W >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Q ,得Q <0,气体向外界放热,A 、B 错误;从b 到c 的过程中,体积不变,气体对外界不做功.从b 到c 的过程中,温度降低,体积不变,由查理定律得,气体的压强减小,C 正确,D 错误.综合提升练4.(2022年辽宁卷)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其体积V 和热力学温度T 变化图像如图所示,此过程中该系统 ( )A.对外界做正功B.压强保持不变C.向外界放热D.内能减少【答案】A 【解析】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体积增大,理想气体对外界做正功,A 正确;由题图V -T 图像可知V =V 0+kT ,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有pV T =C ,联立有p =Ck +V 0T ,可看出T 增大,p 增大,B 错误;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温度升高,内能增大,D 错误;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A 、D 可知,理想气体对外界做正功且内能增大,则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C 错误.5.(2022年河北卷)如图,绝热密闭容器中装有一定质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和一个充有同种气体的气球.容器内温度处处相同.气球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气球慢慢漏气后,容器中气球外部气体的压强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温度将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增大 升高 【解析】假设气球内部气体和气球外部气体的温度不变,当气球内部的气体缓慢释放到气球外部,容器中气球外部气体的压强将增大.当气球内部的气体缓慢释放到气球外部,原来气球外部气体绝热压缩,与外界无热交换,即Q =0,外界对气体做功,即W >0,根据绝热情况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 ,可知气体内能增加,温度T 升高.6.如图所示是某种家庭便携式喷雾消毒桶及其原理图,内部可用容积为2 L ,工作人员装入稀释过的1.2 L 药液后旋紧壶盖,关闭喷水阀门,拉动压柄打气,每次打入压强为1 atm ,体积为0.1 L 的气体,此时大气压强为1 atm ,当壶内压强增大到2 atm 时,开始打开喷阀消杀,假设壶内温度保持不变,若不计管内液体体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人员共打气9次B.打开阀门,当壶内不再喷出消毒液时,壶内剩余消毒液的体积为0.4 LC.打开阀门,当壶内不再喷出消毒液时,壶内剩余消毒液的体积为0.1 LD.消毒液喷出过程,气体对外做功,对外做功大于从外界吸收热量【答案】B【解析】设工作人员共打气n次,根据玻意耳定律有1 atm×(2 L-1.2 L)+n·1 atm×0.1 L=2 atm×(2 L-1.2 L),解得n=8,故A错误;打开阀门后,根据玻意耳定律有2 atm×(2 L-1.2 L)=1 atm×V气,解得V气=1.6 L,壶内不再喷出消毒液时,壶内气体的体积为1.6 L,则壶内剩余消毒液的体积为0.4 L,B正确,C错误;由于壶内温度保持不变,则壶内气体的内能不变,则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可知气体对外做的功等于从外界吸收的热量,D错误.。
第5章(第3讲_化学键)

( B.X2Y2 D.ZYX
探究高考
B
)
练出高分
知识梳理·题型构建
题组一 题组二 1 2 3 题组二 4 5 6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
6.下列化合物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 键且是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A.NaOH C.KHSO4 B.Na2O2 D.NH4Cl (
B
)
知识梳理
探究高考
练出高分
知识梳理·题型构建
1.(1)形成离子键的静电作用指的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吗? 答案 既有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也有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电子与 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 (2)形成离子键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吗?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 物质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吗? 答案 都不一定,如铵盐全是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 (3)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离子键吗? 答案 不一定,如AlCl3中的化学键就是共价键。 (4)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中,一个阴离子可同时与几个阳离子形成静电作用吗? 答案 可以,如Na2S,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2.(1)共价键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吗?
知识梳理
探究高考
练出高分
知识梳理·题型构建
I
考点二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物质类别
②只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是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如 Cl2、P4、金刚 石等。 ③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般由多个原子组成,如 H2O2、C2H4 等。 ④只含离子键的物质主要是由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如 Na2S、 CaCl2、 NaCl 等。 ⑤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如 NaOH、K2SO4 等;既有离子键又有 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如 Na2O2 等。 ⑥仅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如 NH4Cl、 NH4NO3 等。 ⑦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间可能存在共价键,如 AlCl3 等。
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电荷分布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导致的。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静电相互作用,分子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力,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静电相互作用。
例如,正电荷的氢原子与负电荷的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水分子的形成。
2. 范德华力,范德华力是一种由于分子之间的瞬时电荷引起的吸引力。
分子中的电子云不断运动,导致分子的瞬时电荷分布不均匀,从而在附近的分子上产生暂时的极化。
这种极化引起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称为范德华力。
3. 氢键,氢键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它在分子间形成强烈的电荷吸引力。
氢键通常发生在含有氢原子的分子与带有强电负性的原子(如氧、氮或氟)之间。
例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与相邻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4. 疏水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是指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水中,非极性分子倾向于聚集在一起,以减少与水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5. 离子相互作用,当存在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离子时,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
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导致离子形成离子晶体或离子化合物。
总的来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由于电荷分布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所导致的。
这些相互作用在化学反应、物质性质和分子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二物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 3.当r>r0时, F引 >F斥,对外表现 的分子力F为引力.
• 4.当r>10r0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变 得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力F为零(如 气体分子间可认为作用力为零).
ks5u精品课件
四、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原因
•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由原子内带正电的原 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间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多地留住它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所做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不妨说,获奖者们正是一些幸运地留住了那个心智觉醒时刻的人。在那个时刻之后,他们没有停止提问和思考,终于找出了隐藏在事物中的某个或某些重大秘密。比如1986年物理学奖得主
宾尼希,在他小时候,由于父母不让他随便打电话,他就自己想办法,用两个罐头盒和一根紧绷的长绳子制作了一部土电话机。当孩子们能够用它在相邻房间清楚地通话时,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巨大快乐。后来他因研制可以拍摄到原子结构的光栅隧道显微镜而得奖,我相信这一成果与那部
•
B.乙总是克服分子力做功.
•
C.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
分子力做功.
•
D.乙先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
乙做正功.
ks5u精品课件
解析:
• 当分子间距r>r0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因此 当乙分子从无穷近逐渐向甲集近过程中.
• 当甲、乙两分子间距大于r0时,分子间作用力 对乙做正功;
习以为常的世界,他们提出了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有想到也回答不了的问题。和好奇心一起,还有想象力和理解力,荣誉感和自尊心,心灵的快乐和痛苦,总之,人类精神的一切高贵禀赋也先后觉醒了。假如每个孩子生命中的这个时刻在日后都能延续下去,成为真正的起点,人类会拥有多
少托尔斯泰、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啊!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心智的惰性、教育的愚昧、功利的驱迫、生活的磨难等原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代的这个时刻仿佛注定只是昙花一现,然后不留痕迹地消失了。但是,趁现在的孩子们正拥有着这个时刻,我们能否帮助他们尽可能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讲化学键

化学键水加热分解需1 000 ℃以上的高温,破坏O-H需463 kJ/mol。
加热使氢分子分成氢原子,即使2 000 ℃以上,分解率也不到1%,破坏H-H需436 kJ/mol。
所以,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此作用不仅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分子内不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
一、化学键1、概念:化学键是指使离子或原子之间结合的作用。
或者说,相邻的原子或原子团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注意: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是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惰性气体就不存在化学键。
2、分类: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
3、意义:①解释绝大部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成:绝大部分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离子或者原子通过化学键的作用形成的。
②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原子重新组合就是通过反应物原子间化学键的断裂,然后又重新形成新的化学键的过程。
二、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1、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3、本质:静电作用4、成键过程:阴阳离子接近到某一定距离时,吸引和排斥达到平衡,就形成了离子键。
5、成键条件:活泼金属(IA IIA)与活泼非金属(VIA VIIA)之间的化合物。
6、结果:形成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就是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而形成的化合物。
离子晶体就是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而形成的晶体。
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 (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
1、原子的电子式:离子的电子式:(1)阳离子(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2)阴离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如下表示 [副板书] Na ×+→Na +[]1.下列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各原子能以离子键相互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的是( )A .10与19B .6与16C .11与17D .14与8 2.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一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 .水溶液能导电B .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组成C .熔融状态能导电D .可以溶于水3.某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该元素的离子与跟其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形成的化合物是( )。
物理新导笔记3-3江苏专用讲义: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3 含答案

3分子间的作用力[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力。
2。
通过图象分析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3。
明确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分子间的作用力[导学探究](1)如图1所示,把一块洗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下面,使玻璃板水平地接触水面,若想使玻璃板离开水面,在拉出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玻璃板的重力相等吗?为什么?图1(2)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个物体紧靠在一起时,为什么分子引力没有把它们粘在一起?(3)无论容器多大,气体有多少,气体分子总能够充满整个容器,是分子斥力作用的结果吗?答案(1)不相等;因为玻璃板和液面之间有分子引力,所以在使玻璃板拉出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要大于玻璃板的重力.(2)虽然两物体靠得很紧,但绝大部分分子间距离仍很大,达不到分子引力起作用的距离,所以不会粘在一起.(3)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r >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可忽略不计.所以气体分子能充满整个容器,并不是分子斥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知识梳理]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实际表现出的作用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图2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1)当r=r0时,F引=F斥,此时分子所受合力为零.(2)当r<r0时,F引<F斥,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3)当r>r0时,F引>F斥,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4)当r>10r0(即大于10-9 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很微弱,可忽略不计.4.分子力小球-弹簧模型:当分子间的距离在r0附近变化时,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合力的变化类似于弹簧连接着两个小球间弹力的变化:由原长拉伸时表现为引力,由原长压缩时表现为斥力.二、分子动理论[导学探究](1)参与热运动的某一个分子的运动有规律可循吗?大量分子的运动呢?(2)为什么物体既难以拉伸,又难以压缩?答案(1)以气体为例,气体分子在无序运动中不断发生碰撞,每个分子的运动速率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某一特定时刻,某个特定分子究竟做怎样的运动完全是偶然的,不能预知.但对大量分子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实验和理论都证明,它们遵从一定的统计规律.(2)拉伸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知识梳理]1.分子动理论(1)概念:把物质的热学性质和规律看做微观粒子热运动的宏观表现而建立的理论.(2)内容:①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②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③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统计规律:由大量偶然事件的整体所表现出来的规律.(1)微观方面: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选填“有规则”或“无规则")的,具有偶然性.(2)宏观方面:大量分子的运动表现出规律性,受统计规律的支配.3.分子力的宏观表现(1)当外力欲使物体拉伸时,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将表现为引力,以抗拒外力对它的拉伸.(2)当外力欲使物体压缩时,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将表现为斥力,以抗拒外力对它的压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久偶极—分子中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永久存在 相互作用势能
具有永久偶极矩i和j的分子i和j,其相互作用势能为:
(U ij )CD
i2 2 2 j 3kT ( 4 0 )2 6
(ij)CD表示随机取向的偶极相互作用的平均作用能。 例如:对季铵盐分子而言, i=j=33.3510-30 cm(10dB),当 r=1nm,T=300K时,平均作用能为9.7 kJ/mol,而最大偶极相互作用能 (偶极方向反平行)为50 kJ/mol。
例如:四氯化碳、环己烷、甲苯、正庚烷等的固有偶极矩很 小,但它们被诱导的极化率(值)较高(分别为 105,109,123,136 cm3),因而在极性溶剂中均有较高的 极化能。
3.2 分子间范华力
不同类型分子间三种物理相互作用的大小
极性分子间:主要是固有(永久)偶极相互作用 非极性分子间:主要是色散作用
1.Lewis酸碱
Lewis酸—具有较强电子接受能力的化合物 Lewis碱—具有较强电子给予能力的化合物
2.电荷转移络合物
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形成的络合物
3.电荷转移络合物形成的条件
电子给予体分子中要有一个能量较高的已占分子轨道,因而具有相对 较低的电离势;电子接受体分子中要有能量足够低的空轨道,因而 具有相对高的电子亲和能。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7.电荷转移络合物在分离中的应用
不饱和烃(烯烃、炔烃)的分离
亚铜盐、银盐、铂盐可以与烯烃和炔烃形成稳定的电荷 转移络合物,被用于烯烃和炔烃的分离或回收。
CuCl2已用于乙炔、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工业分离。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8.不饱和化合物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化学键
Kp
pCuClC pC
2
2
H4
H4
pCuCl
因为:在给定温度下,固体组分在气相中的分压为常数 (等于其蒸汽压),且很小, 所以:PC2H4=常数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离解压(P dis ) C H
2 4
在上述实例中,络合反应达到平衡时气体组分分压称络合 物的离解压。 (1)当乙烯的实际分压大于离解压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2)当乙烯的实际分压小于离解压时,络合物自动分解, 直至达到离解压。 离解压反映了络合物的稳定性,在相同温度下,离解压越 低,络合物越稳定。
相距r处两分子相互作用力F(r)为: F U ( r ) (r) r
习惯上规定排斥力为正值,吸引力为负值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1. 色散力
色散相互作用原理:假定两个分子i和j处于不停的、随机的
运动状态,这些分子中的外层电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当此两 分子恰好处于相邻位置时,由于分子i上的电子随机运动可 能在某一瞬间t,电子在核周围的位置不对称,使分子中产
第3讲(第3章)
第3章 分离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3.2.1 色散力 3.2.2 永久偶极相互作用
3.2.3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3.3 氢键相互作用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第3章 分离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离的思路:
混合物A,B 否 分析分子结构是否有差别 是 调整体系中A, B 1.分子间相互作用 2.化学作用 3.外场作用
电子给予体化合物:
1,3,5-三甲基苯,苯胺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6.其他电子接受体与给予体
接受体
空轨道接受体:pt(IV),Ag+,Cu+,BX3,SbX5 -接受体:I2,Br2 -接受体:SO2,Br2 大分子接受体:C60,C70
给予体
n-给予体:胺,酰胺,酮,酯,醇,醚,亚砜 -给予体:卤代烷烃
体系总能量UT:
UT=Ua+Ub+U(r) U(r)=UT-(Ua+Ub)= UT-U()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U(r):
这种相互作用势能也称作“双体相互作用势能函数”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U(r)在数值上等于将两个分子从无限远 处推进至相距r处时所需作的功。
r
U ( r ) F( r )dr
3 i j I i I j (U ij )CD 2 6 Ii I j
Ii,Ij分别为分子i和j的第一电离势,i,j分别为i和j的 极化率。 各种分子之间的电离相差不大(880-1100kJ/mol),色 散力主要取决于极化率,即化学键的性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色散力无处不在
吸电子基团使不饱和烃成为电子接受体 常见吸电子基团: -N(CH3)3+ ,-NO2,-CF3,=O,-COOH, -CHO,-CN, -X,-COR,-SO3H, 电子接受体化合物:1,3,5-三硝基苯,四氰基乙烯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推电子基团使不饱和烃成为电子给予体
常见推电子基团: -CH3,-NH2,-OH,-NHCOCH3,-C6H5, -OCH3
与分离有关的性质上的差异
选择分离方法、材料和条件
使A, B不同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联系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桥梁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物理相互作用和化学相互作用的区别
物理相互作用 新物质的生成 相互作用能 方向性与饱和性 无 弱(0-15 kJ/mol) 无 化学相互作用 有 强(200-400 kJ/mol) 有
不饱和化合物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一个成分和一个 成分的键。 例如:银离子和乙烯的电荷转移络合物
乙烯的轨道与Ag+的5S轨道重叠,形成成分
乙烯的反轨道与Ag+的d轨道重叠,即Ag+的d轨道向乙烯 反空轨道给电子。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9.络合物的离解压
电荷转移反应 亚铜盐与乙烯电荷转移络合物的形成涉及气体-固体平衡 C2H4(g)+ CuCl(s) CuClC2H4 (s)
生瞬时偶极距。 i分子中的瞬时偶极距又在相邻分子j中诱
导出一个相应的偶极。于是,分子i和j都具有了瞬时的偶极 距,它们因静电作用而相互吸引。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i分子中产生瞬时偶极矩
j分子被诱导产生偶极矩
i
j
i
j
+ -
未被诱导
+ -
+ -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色散(chromatic dispersion)相互作用势能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4.电荷转移反应
D + A (D…..A D+…..A-) (a) (b)
(a)表示D和A由一般分子间力连接, D和A之间未发生电 荷转移作用;(b)表示电荷从D转移至A形成近于离子键 状态的络合物。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5.芳香烃、烯烃上取代基的影响
取代基的性质对芳香烃和烯烃的电子接受或给予能力的 影响很大。
色散相互作用普遍存在于各类化合物中。 非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如常温常压下, 己烷为液态、碘为固态。 许多有机化合物中,色散作用构成总吸引能的主要部分。
极性化合物的分子间也存在色散相互作用。
许多分离方法中,色散力起重要作用。 色散力也是许多溶剂极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含不饱和键或易极化键分子间:主要是诱导相互
作用
3.3 氢键相互作用
1. 氢键
氢原子在分子中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X形成共价键时,还可以吸引另 一个电负性较大的原子Y,与之形成较弱的化学结合—氢键
-X-H
Y
2. 氢键的形成机理
当与H原子形成共价键的X电负性较大时,X原子强烈吸引H原子的核 外电子云,使H核几乎成为裸露状态。H核(即质子)半径相当小 (0.03nm),且无内层电子,与电负性大的Y有较强的静电相互作 用,从而形成氢键。
3.3 氢键相互作用
3. 氢键的强弱
与X和Y原子的电负性有关 X、Y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形成的氢键越强 与X和Y原子的原子半径有关 X、Y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越易接近氢核,形成的氢键 越强。 例如:F原子的电负性最大,原子半径较小, 所以: -F-H F 中的氢键最强。
3.4 电荷转移相互作用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3. 诱导偶极相互作用
诱导偶极—非极性分子没有固有偶极矩,但当受到电场
作用时,分子中的电荷常常发生分离,被诱导产生偶极。
诱导偶极距 —与外加电场强度E成正比。
=E
为被诱导分子的极化率。
3.2 分子间范德华力
诱导能
一个非极性(或弱极性)分子i处于邻近极性分子j的电场 中时,所产生的平均诱导能为: 1 ( ij )CD (i 2 j i2 ) j (4 0 )2 6
当两个分子a和b相距无限远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忽略不计。 这时由分子a和b组成的体系的总能量等于它们各自的能量之和。 即: U ( ) U a U b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双体(双分子)相互作用势能函数
当对体系做功使两个分子相互接近到某一距离r时,由该 双分子组成的体系的总能量UT中,增加了分子间相互作用 势能U(r)。 U(r)与分子a和b的结构及两分子对称中心间距 离r有关。
3.1 分子间相互作用
分子间相互作用是介于物理与化学相互作用之间的作用
氢键—键强度较弱(8-40 kJ/mol),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电荷转移—键能较弱(5-40 kJ/mol),化合物不稳定。
络合(配位)作用—强电荷转移相互作用,可分离得到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