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合集下载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课反思 观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感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受益匪浅。

于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进行有目的的对话。

这种对话,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让学生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体会蕴文章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课文中,伯父救扶车夫的部分内含丰富,情感真挚,由于时代的变迁和阅历的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于老师没有讲解,没有描述,而是借助朗读,引起共振。

而我在讲这篇课文时,却是只顾着给学生讲历史背景了。

教师的指导,就在于带学生走进教材,参与实践。

于老师抓住“我”失去伯父的沉痛心情,读完一个故事,就加一次温,一咏三叹,实在精妙!。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点燃朗读的“火”——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艺术赏析

学生~这 不仅是在指 导学生
读 书, 更是在培养 学生成人 。 在 学生自卑的心 田里撒上幸
维普资讯
惜, 这就是 同学们读了课文后 的心情。读 哪一段你最恨 、 最怒 、 最难受 ? ( 生说读第五
果实。杨梅的形状 、 颜色和滋味. 都非常惹 人喜爱 ……没熟 透的杨梅又 酸又甜 . 熟透
经地说 。 他在边看边 听的过程 中 。 “ 使劲地
咽过两次 1水 。” 2 1 学生们先是一怔 , 但很快
就 回过神来发 出一 阵笑声 。“ 课文描写 的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 学生读童 话《 小稻
秧脱 险记》 , 草被化学 除草 荆喷洒过 巾 杂 同学读一读
事物. 肯定在他 的脑海里 变成了一幅幅鲜 明生动的画面 我断定 . 他仿佛看到 了那 红得几乎发黑 的杨梅 . 仿佛 看到了作者大 吃又酸又甜 的扬梅果的情 景 . 仿佛看 到了 那诱人的杨梅 果正摇摇摆 摆地朝他走 来 . 于是才不 由得流出 了‘ 哈拉子 ’ …” 阵 … 一 更响的笑声 过后 , 于老师 郑重其事地 接着 说 :如果读 文章能像小 建那样 , “ 在脑 子里 ‘ 电影 ’ 把文字 还原成 画面 。 过 . 那就 不仅 证明你读 进去了 , 且证明你读懂 了 老 而
语言 . 再加上亲切的撇 篾. 殷切 的期待 . 给 学生 以生动而深刘的心理 暗示. 使擘生 领神套 .在妙趣横 生 中产 生理 解和 顷l 。 晤
进而领悟 朗读的要领 。 时的朗读就成为 这

动而辞发 ; 观文者 。 文以入情。” 披 当教 师
和学生一起深入作 品之 中吟咏品昧 、 受到
火索 那么“ 则是 朗读 酊“ . 趣 催化 卉 ” 0 。在
学生对课 文内罄理详不深 、 朗读的 基调把 握 不堆 时 , 老师漫有 生硬 的指导 . 于 机械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课的感受

听于永正《珍珠鸟》有感真好!于永正老师来了!能够亲眼目睹于老师的风采,真好!于老师以72岁高龄为我们带来了他的读与写完美融合的《珍珠鸟》,真好!这一上午的聆听,使我茅塞顿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某些想法,某些做法,真好!先来谈谈于老师的这两节精彩的语文课。

课堂上,于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真好!”来体会冯骥才的好,层层深入,让孩子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于是,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小珍珠鸟。

这些小珍珠鸟们正在细细品味冯骥才的好。

接着,他引导孩子们转换角度,尝试表达,书写了小珍珠鸟对冯骥才的感觉。

这样一写,孩子们转换了角色,变换了角度,重组了课文内容和语言,使得文本得到了内化与延伸。

回顾整节课,他的组织教学与指导朗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简单单,却让孩子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体会了珍珠鸟从“怕人——陪伴——信赖”的过程,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都学会了引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并且还能在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创造。

于老师把读与写完美融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习写作的重要方法。

这样的写作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于老师敢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敢于“冷场”20分钟,这,就是返璞归真;这,就是大道至简;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简简单单而又扎扎实实的两堂读写结合课!而于老师课后的一席话,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说,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教过了;第二,教对了;第三,教会了。

我们不要满足于教过了,也不要满足于教对了,要经常问问自己,教会了没有。

教会,说到底,就是培养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呢?语言,能力,情感,兴趣和习惯。

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终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不是课文内容更不是详细的分析,我们的课堂,最终要看学生会不会,得到没得到。

他又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老师素质的教育,你有什么素质,你才能给学生什么素质。

一个老师素养很高,那么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语文,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都影响着学生。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生活是个大舞台,于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教40余年,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音乐、书法、绘画、戏剧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很简单,无外乎是让学生多读多写。

(一)写好字识字与写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于老师抓住这个基础,扎扎实实地教小学生识字和写字。

当然,要想学生把字写好,教师必须自己练字,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同时再进行细致的写字指导,效果会更好。

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

这学期,我承担着三年级硬笔书法教学,他们正处于从使用铅笔向使用钢笔过渡的关键阶段,教学中,我时刻以于老师为榜样,注重加强对学生书写的指导和要求,现在,同学们对书法练习的热情和自我要求越来越高,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同学们的书写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写好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本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于老师巧妙地把练笔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实现了读写的正向迁移。

在写作训练中,于老师也极具艺术性,他以课文为载体,采取续写、补写、补段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既是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现在的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却也深切地体会到研读文本的重要,三年级的学生处于由写段向写一篇完整作文的过渡。

除了园地和书后的小练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入手,捕捉学生可以写、有的写的东西加以训练。

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差,就像米主任在教研中说的,可以把每篇教材当做阅读题,教师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相信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中,看到阅读题就不会再畏惧。

(三)读好书于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他说:“一切讲解在朗读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朗读课文重要性。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

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一、有感情朗读能加强对课文的记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学生不停地去思考课文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思考朗读时怎样用自己的感情表达课文里的每一句话。

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考课文的朗读方法和一次次地尝试朗读,无形中把教材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如教学《提灯女神》时,学生要想把南丁格尔的想法遭到了全家人反对的一段读好,就必须思考当时的社会环境,再联想平时生活中自己遭到家里人反对的情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和想之间,课文的内容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有感情朗读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有感情朗读这一环节,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感知教材,就一定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看到课文的别具匠心和文章的要义,领悟到文章的妙处,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母亲的呼唤》中:“有一天,妈妈带我去海边玩儿。

我边玩儿边走,越走越远,渐渐离开妈妈的视线。

妈妈发现我不见了,便焦急地到处找我。

而我,一心一意要拾美丽的小贝壳,哪里注意到海水正在涨潮,又哪里听得到母亲急切的呼唤?等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夕阳就要西下了。

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

朗读:作者、读者、听者的互动交流——由张颂《朗读学》引发的思考及实践作者:吴诗清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5期近日,中央电视台推㈩的一档节目《朗读者》火遍大江南北,其前三期的主题分别为“遇见”“陪伴”“选择”。

今天,笔者就想借着这三个主题词聊一聊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策略,以期培养更多学生成为酷爱朗读、懂得朗读、善于朗读的“朗读者”。

一、“遇见”——走进文本《朗读者》说,人们朗读的不只是文字,朗读的同样是人生。

而这正是这档节目能牵扯亿万观众心灵的魅力所在。

我们不难发现,其实电视节目中的不少“朗读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也不好听,但就是能打动观众。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朗读者的经历“遇见”了朗读的内容,并产生了共鸣,他的声音自然成了最好的诠释。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由此观照中高年级的朗读教学,学生能不能真正“遇见”文本,哪怕是走进文本,这是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的起点。

说得再直白一点,我们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文本,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主题乃至表达,才能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

可叹的是,我们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刚刚开启,学生“正确流利”都未达到的情况下,就大声疾呼“谁能比他读得更有感情?”,殊不知,只有走进文本,从理解到表达,才是开始一篇课文的朗读准备。

我们都知道,教材中的很多文本无论时空还是情感,都距离学生较远。

所以,要想学生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就必须为他们架构起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案例。

我们在课堂上发现,不少学生在于老师的朗读声中泪流满面,接着他们的朗读也情深意切。

于老师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先扣住两个重点词“翻山越岭”“重担”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这两个词语:“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时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

若是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是一节失败的课。

本次学习再次近距离地聆听了于永正大师的公开课,我被他身上那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孩子们平等的对话交流,对教材的烂熟于心,在我的心中烙印很深。

下面我重点向大家介绍于老教学的《秋季的雨》一、没有繁杂的开场白“爽”一上课就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让学生观察,写完课题后让学生读课题,随后出示了词语:钥匙、凉爽、喇叭、衣裳、五彩缤纷、几次颔首,让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然后指导学生书写,观察“爽”怎么写,从结构到笔顺,让学生书空,引导怎么写规范,怎么写好看,学生上黑板写,其他学生在本上写,老师示范写“爽”,并指导捺的写法,相当于人的走,边做抬腿的动作,告知学生“捺”必然要写得有力。

再练两遍,最后用爽组词。

让咱们真正感受到了学生学习的进程,充分表现了老师导的作用。

这样做确实是一节语文课,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学生不仅熟悉到了中国汉字的漂亮,还从老师身上学到了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学生能有这样的老师教授知识,是幸福的,是“爽”的,咱们亲耳聆听,亲眼目击也是“爽”的。

二、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爽”检查指导完字词后,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每人读一段,老师范读,一边读一边还不忘调动孩子们的踊跃性。

他是这样说的:“听了老师的朗诵,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学生回答说:“喜欢”。

老师紧接着说“喜欢,就抓紧时间朗读吧,各自练各自的,超过老师。

”这一说没关系,孩子们的热情可高了,他们都想超过老师。

可是毕竟是公开课,孩子们的紧张心里是不免的。

当于老说:谁敢和老师挑战时,没有人啃气,也没有人举手。

这时老师马上改变话题说:谁敢和老师比赛?孩子们还是没有反映。

这时老师又说:谁愿意学一学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开始举手了,有愿意跟老师学的了。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经典模板 (160于永正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

••一徐世荣先生对讲解和朗读的理解真是独到而深刻!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

”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使我泪流满面。

我看《夜幕下的哈尔滨》,远不及听王刚朗读这部长篇小说感受真切,受到的震撼大。

因为王刚把这部书读活了,因为——正如徐世英先生所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是融贯、显现。

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

吕叔湘先生曾介绍过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美国女教师克拉克夫人教莎士比亚戏剧课的例子,上课她和学生一起念,她念一段,学生也念一段,念完了,她就问:“有什么不懂吗?”所有需要解释的地方解释完了,她又问:“你们觉得这一段写得好不好?”学生说:“看不出。

”她就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她又和大家一起念。

念完了,她又问:“全懂了吗?”可学生的反应不那么活跃。

她又说:“再念一遍,再念一遍。

”于是又念了。

就这么念来念去,大家就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是写得很好啊!好了,就下课了。

吕先生说的“念”,就是朗读。

从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几十年前,外国老师就十分强调朗读,强调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了。

当大家念得觉得“这个戏写得不错”时,实际上就是把戏中的人物读活了。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篇大文章。

这里只说说我是怎样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的。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

二读出人物的轮廓。

所谓“读出轮廓”是指开始要把课文通读几遍,对课文内容和文中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每个人怎么样。

离开了具体事件、具体语境,人物语言就成了死的了。

于永正谈朗读

于永正谈朗读

听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有了语音,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有了跳跃着的生命。

——徐世荣于永正老师分别从朗读的意义、怎样朗读和朗读教学进行了深入、生动地阐释,并现场进行了朗读指导和示范。

首先于老师对朗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分别是:(一)、朗读有利于理解课文。

朗读不但要看,还得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朗读时,会自觉发现“对味儿”或“不对味”、“贴切“或“不贴切”。

“不对味”就说明理解有偏差,于是就得再读、再体味。

这种精益求精的反复,就意味着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

可以这样说,只有朗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境,体会出文中的感情。

(二)、朗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

白话文,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字里行间的蕴涵,有时又不可言传。

通过朗读却溢于言表,使人心领神会,获得极大的满足。

(三)、朗读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

内化是吸收,表达是运用。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下来,文章的规范语言就基本属于自己的了。

课文的构思布局、情景描写、语言的逻辑顺序自然而然的就储存在胸中了。

朗读本身就是表达——代作者表达。

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

(四)、朗读有助于记忆。

(五)、朗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会有流畅的表达,才会有好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六、朗读可以发展想象力。

接着,于老师亲自指导、示范怎样朗读,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读出停顿(停连)。

停顿(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支柱,是朗读的“王牌” 。

但它是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来完成朗读的声音化再创造的。

1、读完题目要停顿。

2、句号、自然段要停顿。

3、转换性停顿,主要是涉及文本中人物情感和心情的转换。

4、回味性停顿。

5、生理性停顿,主要是由于哽咽、气喘吁吁、生命垂危形成的停顿。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于永正——倡导“朗读”的代名词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
作者:崔晓琳
仔细聆听于永正老师的课会发现学生的“朗读”特别多,而且读得特别到位一,其根源在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古演绎得如同天籁。

“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

”的确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就于老师《卜算子咏梅》课堂来说,我以为于老师提出两大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学习——“简简单单教语文”和“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教室”。

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以词的小序位抓手,理解毛泽东词和陆游词的不同意境。

从谈感受入手,不去一字一词区分,再通过读,读出感受;之后,通过了解词的时代背景来谈感受,读出感受。

读之后背、质疑。

步骤简单清晰,始终以语文问题谈语文。

于老师提倡的“简单语文”就是还原第一范文的“语文味”,就是在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的基础上发展语文的人文性。

让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学过程回归宁静、回归简洁,从而变得纯朴,变得真实。

一年级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年级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年级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指导策略○马丽娜【摘要】一年级学生面临着学习朗读这个关键任务,但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养成了不正确的朗读习惯。

因此,教师可以从拼音、语境、语感等方面矫正学生的朗读问题,实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朗读教学问题策略一年级小学生面临语文学习中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朗读课文。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从幼儿口语阶段进入正规书面语言学习的过渡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的关键阶段。

因此,一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把指导学生“学说普通话”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作教学中的一件大事来抓。

一、一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问题与分析一年级小学生朗读时因为不能掌握恰当的朗读技巧,往往存在顿读、唱读、拖腔等问题,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也往往存在方法不当、指导不力等现象。

1.顿读顿读是学生朗读时比较常见的问题。

学生朗读过程中,不会进行正确的停顿和断句。

比如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课文《金木水火土》,很多学生会把它读成“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这种情况跟学生词汇量不多有一定的关系,但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养成顿读的习惯。

2.唱读唱读,是指学生用同样的调子读课文。

这种问题在学生齐读的时候更容易出现。

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文体的文章,都用相同的调子来读,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读课文时,课文的韵味和意境全无,让听者听得也很不舒服。

3.拖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声音不干脆,把词语中最后一个字的尾音和朗读中最应该一带而过“的、了、着、过”等字音拖长,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

比如把“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中的“星”“旗”“的”字音拖得太长,就无法表达出少先队员面对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内心的自豪感。

4.方言影响不少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说的大多都是地方或家庭色彩比较浓的普通话。

朗读心得体会(精选7篇)

朗读心得体会(精选7篇)

朗读心得体会(精选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朗读心得体会(精选7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

《全神贯注》教学反思《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篇一我再一次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展示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又再一次让自己沉溺于他精湛的教学艺术里,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较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

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于是乎,我也仿上了他的教学思路,收获很大。

“人较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我也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

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我也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

这样,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真的,事半功倍!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较后自己写名言。

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我再次赞同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

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

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

这一切是体现了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较佳。

跟随名师学习,成长,我心中欣喜不已!全神贯注教学反思篇二我享受着课堂上与孩子们互动的乐趣,欣喜着孩子们课堂上的进步!在孩子们饶有兴趣的练笔交流中,又一节课的结束了。

谈朗读指导三环节

谈朗读指导三环节

谈朗读指导三环节作者:陈云兰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01-01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在实际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是每位语文教师应尽之责。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三个环节入手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1.朗读前精心准备1.1 把握不同情感基调。

语文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相同的,如课文《小桥流水人家》,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对故乡无限眷恋与热爱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读,在回忆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时语调应轻快、美好。

读出与故乡那种亲密无间的感情;而《梅花魂》一文则通过散文的形式,表达了祖父的爱国情怀,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

教师只有做到细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范读、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1.2 消除害羞朗读顾虑。

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害羞,觉得深情并茂地读课文,是一件挺滑稽的事,不敢或者不愿意用心、用情地读;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没有自信。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状况,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这些顾虑。

并且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鼓励那些害怕朗读的学生,或者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投入情感朗读的学生。

1.3 保证足够朗读时间。

教师要求学生在家里预习课文时要用足够的时间朗读。

课堂中,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正确地读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

特别是自由朗读,做到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朗读指导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讲堂教课艺术研究--朗诵指导的艺术朗诵是指引学生复原语言形象,感觉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感情,理解语言包含的重要方法,是培育学生语言的感觉力、意会力、点评力的有效手段。

综观阅读教课现状,诸多老师只着重朗诵技巧的指导,结果事半功倍。

在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课中,朗诵指导一直是要点戏,但他把朗诵指导与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累积有机融为一体,达到了令人服气的艺术境地。

一、层递推动法。

朗诵是感情领会的重要方法,依靠语言文字复原成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理解语言感情,是复杂的心理过程。

所以,对一些感情丰富的内容的朗诵指导试图一挥而就,是不行能的。

须带学生走近作者,进入课文,浑身心地感觉,以正确领会、表达感情。

于老师擅长在教课中指引学生对感情逐渐感觉、逐渐掌握、逐渐理解,以一步步减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感情差距,使朗诵达到“言自口出” “情自心达” 的成效。

如教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于老师把“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常常悼念的人,想到我就要永久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儿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作为感情朗诵的聚焦点,指引分步朗诵,逐渐领会,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后,他出示上述片断,要学生感情朗诵。

固然学生相当用心,但感情领会不深,不过达到了初步感觉的目的。

在阅读“淡水湖’,理解鲁迅先生“关怀后辈”的特色后,再次朗诵。

此时,学生面对的不是一般的伯父,而是对自己关怀爱抚的伯父,朗诵时感情明显进了一步;在阅读“谈碰钉子”一段,理解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仇恨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诵。

此时,学生面对的已经不不过是关怀自己的伯父,而是胸襟全国仇恨仇敌的伯父,感情理解行进了一步,朗读领会也深入了一步。

在阅读“救援车夫”“关怀女佣”后,再次朗读。

此时,学生已从整体上理解了伯父的特色,知道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他人想得多”的人,感情领会深了,朗诵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二、情境创想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于永正老师讲朗读
于老师大病初愈,我们一行弟子前往老人家中看望。

于老师三句不离本行,谈着谈着又谈到语文教学。

谈到朗读教学,于老师更是特别兴奋。

于老师说:“教语文,首先要教好朗读:教好了朗读,也就抓住了语文。

”他又说:“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

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

朗读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途径。

老师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好语文的首选之法!”
于老师告诉我们,朗读有四大技巧,把握了这四大技巧,也就把握住了朗读。

1、停顿
题目读过了,要停顿;句号要停顿,逗号也要停顿;段与段之间要停得时间稍微长一些; 特殊情况下,没有标点也要停顿。

为什么停顿呢?一是时间、空间的变化。

让听者知道到了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

二是思考、想象的需要。

阅读要把文字还原为形象,必须有思考、想象的介入。

没有停顿,便没有思考;没有停顿,便没有想象。

三是为了变换语气的需要。

停顿是能显示语气变化的。

艺术求变,不变不是艺术。

2、重音
谓语要读出重音,读出动感。

定语、状语也要读出重音,加以强调。

文本中,作者要强调什么,就要读出重音。

重音,是朗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

3、语气
朗读中,语气是最难的。

朗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多数情况下,不太好表达。

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朗读要自然。

何为自然?叶圣陶先生说,朗读就像说话那样。

读书像生活中的说话那样,才叫自然。

把课文自然地朗读出来了,才算把课文读好了。

怎样才能读好对话呢?这是最难的。

读谁的话必须像谁自己说出来一样。

我们在朗读之前,要好好琢磨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心理、境界、情感等。

戏剧界有这样一句话,不像不是戏,全像也不是戏,似像似不像,才是好的戏。

4、节奏
朗读一篇文章,要有节奏----快慢、轻重、虚实等。

朗读时,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一篇文章的节奏。

拿到一篇文章,要先读几遍,内容、情感把握得差不多了,再看全文的节奏。

何处快,何处慢;何处停,何处连;何处实,何处虚;何处重,何处轻,要通篇考虑。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于老师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好的文章要能背诵下来,背下来了朗读的技巧才能自如地运用,才会把课文朗读得更好。

课堂上我给学生朗读课文,许多段落、篇目我都是背诵的,学生看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他们便有了兴趣,来了劲头,并且感受了课文,朗读的效果也好了许多。


于老师讲了朗读的技巧,又给我们朗诵了课文《第一次抱母亲》于老师是背诵下来的,从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朗读技巧的实际运用以及良好的效果。

课文读完了,于老师泪流满面,我们在场的人也都流泪了。

之后,于老师又给我们朗读了一篇低年级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次,于老师把这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读得活灵活现,神气十足,引得我们由衷感叹!
一位老者,一位带病的老者,能把课文朗读得这么好,又教给我们这么多,令我们在座的既汗颜又感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