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

合集下载

武汉市黄陂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武汉市黄陂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武汉市黄陂北部低山丘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刘平【摘要】黄陂区北部为武汉市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通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分析,灾害体基本特征、分布规律的统计,对控制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城镇规划和建设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和采取的应对、防范措施.【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7(031)003【总页数】4页(P327-329,339)【关键词】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控制因素;黄陂区【作者】刘平【作者单位】湖北省地质局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武汉 4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94黄陂区地处湖北省武汉市的北部,位于大别山南麓,其北部为武汉市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截至2016年8月初,黄陂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8处,其中有13处为2016年6月30日—7月8日持续的强降雨期间新增。

地质灾害发生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了较大的财产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不利影响。

经调查,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辖区北部的蔡店街、姚家集街、旅游景区道路沿线。

地质灾害的发生除特定地质环境条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外,还需要外因诱发[1]。

根据调查、统计和对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为山区城镇规划和基础建设及地方政府开展防灾治灾提供依据。

黄陂区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位于襄(樊)—广(济)断裂以北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广泛分布的前震旦系红安群(Pt2h)片麻岩系,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揉皱现象明显,岩体破碎、完整性差。

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了地质灾害较发育。

灾种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

研究区发育的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11处,崩塌6处,泥石流1处,主要危及对象为居民、房屋和旅游景区人员、车辆。

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的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如下。

1.1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1.1 滑坡发育特征研究区11处滑坡规模均属小型,方量从50~2 000 m3不等。

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

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

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性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谢纪海;彭汉发;夏冬生;张娅婷;黄群龙;陶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条件对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布设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对象,在充分收集和整理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机制,根据地质条件的蓄水、渗水、净水三大功能选取地面坡度、地层岩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地下水涌水量、表层土壤污染程度、植被覆盖率、距地表水系距离7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并对各单指标进行分级评分,借助Mapgi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叠加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大部分为海绵城市建设地质条件适宜及较适宜区,且地层岩性和地表水系为主要影响指标,低影响开发措施布设时应该考虑地质条件的渗水和蓄水特性.【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年(卷),期】2018(045)010【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海绵城市;地质条件;低影响开发;评价体系;武汉市【作者】谢纪海;彭汉发;夏冬生;张娅婷;黄群龙;陶良【作者单位】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2;P6220 引言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LID)构建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是基于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已被认为是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失衡的最佳方式[1]。

在城市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可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及低影响设施建设可能面临的地质问题开展相应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极端天气的频发,传统的雨洪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城市不透水率增加导致的城市内涝问题[2],城市垃圾随着地表径流进入自然水体造成生态污染[3],同时,我国很多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4]。

基于大规模街景图像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控制研究

基于大规模街景图像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控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76-05 收稿日期 2023-09-09摘 要 街道色彩是城市风貌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承载着独特色彩信息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然而,在现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调查方法与评价技术中,存在着色彩样本数量少、人工成本高、宏观控制无法深入到街道尺度、色彩量化指标不明晰等问题。

该文以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为例,依托大规模街景图像数据,利用算法提取街区主色并构建合理的色彩评价模型,可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的色彩控制与修复提供引导。

关键词 街道色彩 街景数据 色彩控制评价 历史文化风貌街区 武汉Abstract Street colo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that carry unique color information. However, in the exist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s for color investigation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neighborhoods,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a small number of color samples, high labor costs, inability to penetrate macro control to the street scale, and unclear color quantification indicators. Tak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yle blocks in Wuhan as an example, relying on large-scale street view image data, by using algorithms we extract the main colors of the blocks and construct a reasonable color evaluation model, which can provide guidance for color control and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yle blocks.Keywords Street color, Street view data, Color control evalua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Wuhan基于大规模街景图像的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色彩控制研究Color Control of Wuh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Based on Large Scale Street View Images徐耀新 | Xu Yaoxin 周 钰 | Zhou Yu1 研究背景我国的城市色彩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的色彩规划主要借鉴欧洲和日本。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地貌分区详见图1。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图1 武汉市地貌略图
工程地质性质
? 二、工程地质性质 [2]
? 1、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
武汉地区80%以上地表覆盖着第四系沉积层,绝大多数的工业与 民用建筑坐落于其上。因此,武汉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第 四系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武汉地区第四系地层有全新统走马岭组,上更新统凤凰山组与青 山组,中更新统王家湾组和下更新统半边山组。这些地层由于其年代 不同,成因有别,分布范围不同,所处的地貌单元及所具有的工程地 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现将其地层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湖地区。 现以常青花园地层(代表凤凰山组) 和徐东路小区地层(代表青山
组)为例分别将两组地层结构及其特征列于表2和表3,由下二表可知, 凤凰山组地层工程地质条件比青山组地层好 。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0~3

0~6
黄褐
6~20

3~5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 总经理
武汉丰达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
冯晓腊 博士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个别地段缺失,一般均有分布,层面起伏大,冲沟薄,垄岗厚; 所含高岭土在上部呈网状分布,下部分团块分布,压缩性低, 强度高,对基坑稳定,防水及锚固有利,也应注意遇水软化对 基坑的潜在危害
厂区西部分布连续,埋深浅,起伏小,厚度大,东部不连续, 仅见于垄岗,埋深大,起伏大,厚度薄;西部碎石含量高,东 部含量少,强度高,压缩性低,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锚固 有利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Hale Waihona Puke 杂0~3杂
0~6
黄褐
6~20

3~5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其上部分为黄褐色粘土,含大量铁锰质结核,中部为褐红色网纹状 粘土,为冲洪积,呈硬塑~坚硬状态,地基承载力较高。下部为粘土含 角砾,局部为红泥砾或砾卵石层,为冲积和残坡积,地基承载力亦较高。 现以沌口经济开发区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汉总装配厂地层为例列于表4。
工程地质性质
中更新统 地层与名称
(1) 粉质粘土
岩性特征及工程评价
8.3~12.9 4
3.0~6.0 4.4~9.1 7.7~16.0 11.1~25.1
由粘性土混多量碎石、碎砖组成,底部一般有厚约0.4m 的塘泥,质松软,结构松散,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 锚固不利
含少量氧化铁、铁锰质结构及少量高岭土,中压缩性, 可作为多层建筑天然地基,对基坑边坡稳定、防水及锚 固有利

武汉地层

武汉地层

一、地层(一)地层区划武汉市地层按其特征分为南、北两区,与湖北省所跨的秦岭—大别、扬子二个Ⅰ级地层区相吻合,界限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武汉市内该断裂大体从黄陂横店—武湖—涨渡湖一带隐伏通过)。

北部属秦岭—大别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大别山群和红安群变质岩系,少量的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缺失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南部为扬子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及大范围的第四纪地层。

本市区内扬子地层区实为下扬子地层区。

(图1-1至图1-3)图1-1 武汉市地质图图1-2 武汉市地质构造图图1-3 武汉市地层分区图(二)主要地层单位1.前震旦纪地层武汉市前震旦纪地层不发育,仅于黄陂区北部和新洲区东部小范围分布,均系经变质作用改造而成的变质岩系。

划分为两个群组单位,即: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和中元古代红安(岩)群。

均分布于武汉市内的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大别山(岩)群(Ar3Pt1D)。

本群在武汉市内仅于新洲区东团麻断裂以东不足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

全群为混合岩化中高级变质杂岩内的变质表壳岩系,由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或片岩)、富钴片岩、磁铁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石英岩、浅粒岩、石墨片岩、大理岩等组成。

市内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二长(或斜长)变粒岩组成(Ar3Pt1Db)。

据同位素测定,年龄为2050Ma~2820Ma。

武汉市内出露的大别山(岩)群岩石属“片麻岩变粒岩岩组”。

红安(岩)群(Pt2H)。

大面积出露于黄陂区与李集联线的北东地区,出露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为不整合覆于大别山(岩)群之上的中浅变质岩系,由片麻岩、片岩及少许千枚岩、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和钇矿层所组成。

总厚度大于3千米。

(岩)群内自下而上划分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耳岗(岩)组。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地质构造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葛店-汉阳褶皱带。

区内大地构造跨及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襄(樊)-广(济)深大断层为界,中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北部为秦岭褶皱系之四级构造单元新洲凹陷之南缘。

由于区内经历了大别、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构造更趋复杂。

新洲凹陷是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武汉台褶束由古生界及早三叠系组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复式褶皱组成,并伴有与轴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及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断层。

以北东向长江为界,西侧汉口段属江汉——洞庭断陷东北边缘部,东侧武昌段属下扬子陷降带边缘部分。

地貌上,西侧汉口处于江汉——洞庭沉降区东北缘,东侧武昌段处于黄石——咸宁波状升降区。

中更新世末以来,武昌、汉阳广泛发育Ⅱ~Ⅲ级河湖阶地;汉口东西湖地区则沦为埋藏阶地。

1、褶皱区内地壳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中三迭世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

褶皱形态总的来讲呈两条带状,即市区南部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及东北部的青山镇一带,两组褶皱带在市区东部有渐趋重合之势。

褶皱形态以紧密线状为主,背斜较宽阔,一般隐伏于地下,构成谷地,向斜狭窄,构成丘陵主要骨架,轴面大多向南倒转。

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由二迭系或三迭系地层组成。

其特点为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并略向南凸出的弧形,西端有向北偏转之势。

工程地点场区构造纲要图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区位于蔡甸-太子湖向斜南翼。

2、断裂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出露不甚完整。

主要见有四组不同方向(北西西或近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及不同性质(主要为逆断、正断层、平推断层)和不同规模的断层。

其中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较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层,次为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

第一卷第二期发展动态文章编号:1007.1903(2006)02-004-04中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文冬光1刘长礼2(I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北京10001J l2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050803)摘要: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强烈的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作用力,对城市地质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在特殊的城市地质环境背景下.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诸如地下水资源衷战,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初步总结了目前中国主要城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1弭查评价的进展和未来工作部署。

关键词:城市。

地质环境: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灾害中图分类号:X141文献标识码:A0前言城市足人几和社会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结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其时空背景相关,都留有其地区自然特征和历史的烙印。

目前我国建制城市680多个,城市经济对我国G D 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环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的自然背景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入几增加和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又对城市产生越来越强的环境负面影响。

我国一些城市地区,闪过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源,轻视地质环境保护,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uJ题和地质灾害,如地下水资源衰减、地F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町持续发展。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城市中远期整体规划,拟对已有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对新建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要求城市地质工作为其提供更加全面、方便、快捷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满足卜述需求,从2004年开始,存地质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全国丰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逐步完成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评价工作。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09.01•【文号】国土资发〔2017〕104号•【施行日期】2017.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关于加强城市地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7〕10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发挥地质工作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创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补齐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地质工作短板,拓展城镇化发展新空间,开辟城镇化建设新资源,构建城市资源环境安全新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安全、集约、智慧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完成城市地质调查示范,基本形成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地质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城市地质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制度体系,探索形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系统化、产业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模式。

到2025年,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地质工作全覆盖,建立系统完备的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基本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地质工作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创新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

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 (18G054)㊂作者简介:严圣阳,湖北江陵人,武汉商学院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投融资;周志刚,湖北武汉人,武汉商学院经济学院讲师,金融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金融科技㊁银行管理㊂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严圣阳㊀周志刚(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㊀要:新城新区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长江新城是新城新区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㊂长江新城的建设采取了规划先行㊁基础设施优先㊁创新驱动构建产业体系㊁注重民生和产城融合等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竞争力缺乏等投资促进方面的诸多难点㊂因此,长江新城要高起点完成建设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投资促进机制上进行创新㊂包括建立有效的引导预审机制㊁市场化运作机制㊁协同推进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等㊂关键词: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3.23.005㊀㊀新城新区当前在各地被赋予新型城镇化㊁经济高质量发展㊁经济转型升级等多重重任㊂要担负起这些历史使命,新城新区就需要打造有创新驱动的产业链,有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镇,方能实现产城融合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因此,人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项目和产业链是新型城镇化的载体㊂新城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要避免产业空心化,就必须做好招商引资㊁招才引智(简称 双招双引 )工作,以及投资促进工作㊂1㊀武汉长江新城发展状况1.1㊀长江新城概况2017年,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规划建设 长江新城 ㊂作为 1个主城+3个副城+3个新城组群 的全域城市体系的一部分,长江新城计划以超前理念打造 武汉的未来之城,全球未来城市的样板区 ,届时武汉三镇将变成 四镇 的新格局,再造一个新武汉㊂按照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2017-2035年),长江新城总体建设分三步走,即2025年,建成沿江交通廊道,主要由轨道交通㊁高快速路㊁城市主干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成;2035年,进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区㊁国际总部区㊁科学研发区㊁共享创新区㊁文化体验区的建设;2050年,向东㊁向北,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㊂长江新城起步区位于谌家矶-武湖区块,占地面积大约30~5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约500平方公里㊂长江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围绕 双招双引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投资促进措施,为促进新城的投资营造出较好的环境,为引进和培育产业链打下良好的基础㊂1.2㊀长江新城建设措施1.2.1㊀加强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规划2017年提出建设长江新城时,关于新城的选址㊁总体规划方面就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对标一流,高标准㊁高效能推进新城建设工作,也曾强调规划先行,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概念)方案㊁起步区城市设计(概念),并对规划专门组织了专家评审和讨论,评审通过才开始执行‘武汉长江新城总体规划“等方案,以确保规划符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提升武汉未来发展能级,顺利实现长江新城的功能和目标定位㊂1.2.2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立足新区功能定位和总体发展规划,武汉长江新城在建设过程中突出基础设施先行,优先建设城市基本功能㊂长江新城作为武汉市多要素地质调查示范先行区,完成了起步区范围高精度㊁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了地质环境资源㊁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报告,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㊂在此基础上,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高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满足新城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㊂1.2.3㊀借助相关境外驻汉机构积极推进 双招双引 工作招商引资㊁招才引智(简称 双招双引 )是当前新城新区建设中的关键环节㊂武汉长江新城在 双招双引 工作中重点放在全产业链和核心技术方面㊂为提升长江新城运转的整体效能,重点支持重大装置㊁重大平台㊁重大项目㊁重大园区和重大人才团队建设,重点支持 国之重器 ,将突破关键核心技术㊁专精特新作为引进培育方向㊂为此,长江新城管委会与武汉市贸促会共同举办 境外驻汉机构走进长江新城 活动,部分境外驻汉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和部分外资企业代表参加活动,取得一定成果㊂1.2.4㊀以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往往是新城新区建设最后的落脚点,也是新城新区发挥其设计功能,实现新城区高㊃41㊃质量发展的基石㊂在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中,武汉长江新城围绕吸引和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确定数字经济㊁智能制造㊁生命健康㊁绿色发展等产业方向,都是经专业研究院一年多的研究形成的㊂事实上,长江新城也通过大力招引高能级重大产业项目㊁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建设了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江北承载区,吸纳和集聚了较多的创新要素资源和一批创新平台,并主动与全省现代产业集群对接,向打造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迈进㊂1.2.5㊀全力推进民生事业,注重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新城新区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关键还在于要合理布局文体休闲㊁教育医疗㊁生活便利化等公共服务设施㊂只有民生事业充分满足了人的需求,产城融合才有现实基础㊂长江新城在总体规划中,将民生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启动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医院㊁图书馆㊁体育中心㊁商业综合体等公共设施,新建了配套小学,集聚了一批金融㊁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并规划打造出适应未来出行的城市交通样板,构筑出空中轨道和低空无人机㊁地面智轨和无人驾驶道㊁地下道路网等一体化出行模式㊂长江新城生态智慧型再生水厂㊁长江新城国际医学中心㊁长江青年城㊁谌家矶核心片区立体城市等民生服务项目也在有条不紊展开㊂这些民生事业设施和产业,为人力资源集聚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产城融合打下一定基础㊂2㊀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的难点2.1㊀竞争加剧,招商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尤其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丰富的优惠政策,大体可归纳为提供税收优惠㊁强化土地保障㊁加大财政奖励㊁加大金融支持等10个方面,其共同特征是 惠强惠大惠新 (马相东等,2021)㊂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日趋规范和区域竞争格局已经变化的大背景下,逐渐失去政策性㊁区位性优势(贾广葆,2016)㊂在2023年‘长江新区进一步推动科创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均给予了1000万元以下的开办奖励和办公用房租金补贴,在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方面,则给予2000万元以下的运营奖励㊂此外,在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放㊁提高类金融机构融资水平以及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方面,均有相应的一次性奖励㊂在企业上市㊁资产证券化㊁吸引股权投资基金㊁风投创投㊁科技保险㊁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补贴和奖励㊂同样在‘长江新区2022-2025年支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㊁‘武汉长江新区支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中,也采取了各种奖励和补贴措施㊂这些奖励和补贴措施与全国各地新城新区和开发区建设的措施大同小异㊂各地均存在激烈的竞争,有些地区为争夺项目争相给予更优惠待遇,使得招商难度较大㊂2.2㊀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缺位目前各地新城新区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遍采用政府主导的招商模式,一是由政府商务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名称多样化,如投资促进局㊁招商局㊁商务局㊁外资局㊁投资促进中心㊁投资合作局㊁投资服务中心等,这些专职机构职能明确,业务清晰,负责地方招商引资工作㊂二是政府商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甚至政府机构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㊂三是商务部门主管,各种官方投资促进机构积极参与,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各自作用开展投资促进工作㊂长江新城依然属于政府主导模式,在不同阶段㊁不同层级,三种模式都发挥过重要作用㊂目前,政府设立的核心机构是长江新区集团㊂新区集团主要围绕长江新区建设,开展产业园区运营管理㊁建筑工程㊁市政工程施工,同时开展投资融资㊁资本运作㊁产权管理等业务㊂在投资促进过程中并未出现真正的市场化主体,未出现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投资促进类商业机构㊂因此,长江新城的投资促进依然是由政府主导,未能充分发挥专业化市场主体的作用㊂2.3㊀多头参与,协同不足自2017年武汉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以来,经过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㊁武汉市政府㊁人大等各层级的助推和支持,地理范围涉及武汉市多个行政区的部分区域㊂因此,在长江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参与者众多,既有市政府,也有多个市辖行政区;既有长江新城(区)管委会及平台公司长江新城建设投资集团,也有武汉市各个行政职能部门㊂但在投资促进工作的组织推进方面,协同不足,未能形成合力㊂比如有的区政府专门设立了长江新城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除了按市政府要求,严格落实规划㊁违建㊁房产㊁户籍㊁市场主体 五管控 外,并未有其他实质性的协同投资促进措施,有的行政区甚至充当了项目竞争者的角色㊂2.4㊀效果评估缺失,激励约束不足在新城新区建设中,各方都有相应的职责㊂其中,省市政府主要负责对武汉长江新区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决策㊁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武汉长江新城(区)的建设发展㊂部分涉事行政区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㊂长江建设投资集团则主要负责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吸引集聚作用,为长江新城(区)建设提供更为灵活㊁更有力度㊁更可持续的投融资保障㊂有关各方在投资促进方面有着较为明确的分工,但投资促进工作效果则没有开展科学准确的评估,对于项目引进落地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足㊂比如2023年是新㊃51㊃区的 项目建设年 ,启动了基础设施补短板㊁新基建扩容㊁产业园区布局,推进重点招商项目落地和民生事业发展,却并未出台相关评估细则和方法,项目引进与新城产业规划㊁功能定位兼容程度无法科学评判㊂当然,对于 双招双引 工作的激励约束制度未见公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部门㊁机构甚至个人的招商积极性㊂3㊀武汉长江新城投资促进机制创新建议3.1㊀建立有效的引导预审机制长江新城起步区城市设计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历经国际征集㊁建议书评选㊁概念方案评选㊁专家咨询㊁全国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㊂长江新城总体规划强化了水系统㊁综合交通㊁综合能源㊁地下空间㊁智慧城市㊁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融合㊂可见,长江新城的总体规划方案是一个经过严密论证的系统性方案㊂投资促进㊁双招双引 工作理应围绕这一总体规划展开㊂所有计划 引进的项目 ,都需要符合创新驱动,体现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的理念,投资领域契合总部经济㊁绿色经济㊁智能经济㊁生命经济㊁军民融合等领域㊂本着宁缺勿乱的原则,引导符合需要的项目投资于新城,严格筛选符合发展理念和长江新城功能定位的项目㊁产业链,这需要建立有效的投资引导和预审机制㊂引导机制的建设可以采用税收优惠㊁财政补贴㊁信贷贴息㊁行政审批便利等方式提供,也可以通过科创激励㊁人才引进㊁营商环境㊁投融资优惠㊁综合措施等加强项目引导㊂预审机制就是要通过事先建立项目评估指标㊁评估标准㊁评估方法,对拟引进的项目进行预审,将不符合新城功能定位的发展理念的项目或产业链拒之门外,确保总体规划的执行㊂3.2㊀市场化运作机制新城新区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往往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前期,选址㊁规划编制㊁路网管廊等基础设施投资建设㊁公用事业㊁制度建设㊁营商环境建设,甚至 双招双引 ㊁项目推介与孵化等各环节,均需要政府部门主导参与㊂政府过多参与新城新区建设各个环节,会使得新城新区建设有着浓厚的行政色彩,容易产生效率低下㊁权力寻租等诸多问题㊂在政府机构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只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水准编制新区规划,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即可㊂项目的引进㊁产业集聚㊁产业链的引进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主体来完成,将属于市场的交给市场㊂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让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避免拉郎配㊁资源错配,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产城融合㊂3.3㊀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新城新区的建设工作长远且复杂,三步走的路线清晰且明确,只有加强统筹和协同联动,形成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长江新区建设才能形成合力㊂协同机制首先需要多环节协同,从新城规划愿景㊁功能定位㊁规划方案,到基础设施㊁城市功能㊁民生环境等的全面建设,再到项目遴选㊁评估㊁招商㊁运营等各环节,都要通盘考虑,协同推进㊂其次,协同机制需要多部门协同,从违建的严格管理㊁城市建设框架综合建设,到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项目建设,再到产业链项目的引进,需要政府各部门㊁建设单位㊁各市场主体等充分协同,形成合力㊂规划建设招商一体化协同推进机制的关键还在于管理协同,要完善管理体制,探索投融资㊁土地集约使用㊁区域协同发展等领域管理新机制,合理布局基础设施㊁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推动新城可持续发展㊂3.4㊀绩效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现有的 双招双引 ㊁投资促进措施,基本采取事前激励㊂即在项目引进㊁产业集聚㊁产业链的构建等方面采取了较多的激励措施㊂对企业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对相关个人和单位有一定的奖励㊂如果对引进项目的质量和效益缺乏事后的评估,可能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效率不足,严重的甚至造成新城的有关园区功能无法实现,给整体规划蓝图实现带来不利影响㊂特别是投资促进工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土地占用㊁搬迁安置㊁环境保护以及就业相关的问题,这些都与当地群众密切相关,需要民众利用绩效评估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㊂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引进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㊂这种项目的绩效评估需要事先确定相应的指标,构建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体系,确定评估的程序和评估结果的运用㊂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结果符合规划和预期,可以进一步正向激励,结果偏离规划与预期就需要有约束机制,比如收回事前奖励㊁责令整改,甚至限期迁出园区㊂对相关个人和单位的奖励也可视情况收回或部分收回㊂建立专业化㊁规范化㊁程序化的绩效评估与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策和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有效实现投资促进,实现新城的总体规划㊂参考文献[1]马相东,张文魁,刘丁一.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变迁历程与取向观察:1978-2021年[J].改革,2021(08): 131-144.[2]贾广葆.新城新区开发建设中的问题㊁对策及思考[J].国土资源,2016(06):40-41.[3]王习农.投资促进有效性及其评价机制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2(01):47-54.㊃61㊃。

武汉地质基础实习报告

武汉地质基础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武汉地质基础实习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质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汉市的地质基础情况,提高我们对地质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我们一行来到了武汉市进行地质基础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武汉市的地质结构、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地质灾害情况,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结构与地层分布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了解了武汉市的地质结构。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总体上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四大地貌类型。

在地质构造上,武汉市位于扬子地块东缘,长江断裂带南端,地壳活动较为频繁。

接着,我们学习了武汉市的地质地层。

根据实习资料,武汉市地层主要包括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其中,元古宇主要为变质岩,古生界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中生界以红色砂岩和页岩为主,新生界则以河流相的砂砾岩和湖泊相的淤泥质岩为主。

2. 构造特征在了解武汉市的地质结构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武汉市的构造特征。

武汉市的主要构造单元有长江断裂带、武汉断块、黄陵断块等。

其中,长江断裂带是武汉市最重要的断裂带,它对武汉市的地貌和地质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武汉市的一些具体构造现象,如褶皱、断裂、节理等。

3. 地质灾害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了解了武汉市的主要地质灾害情况。

根据实习资料,武汉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其中以滑坡最为常见。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复杂,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降水、人类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我们还参观了武汉市的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武汉市的地质基础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实习过程中的实地考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地质现象,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使我们认识到地质工作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汉水在武汉市区汇人长江,具有明显的丘陵~平原地形特点, 按地面高程、切割深度和地形形态将地形划分为平坦状平原、高岗 ~垅岗~波状平原和丘陵三种基本类型,相应的地貌可划分为三种 成因类型和六个形态成因亚类型如下[2]:
2020/3/31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Ⅰ构造剥蚀丘陵:主要分布于武昌及汉阳部分地区。岩性主要 由志留系砂页岩、泥盆系石英砂岩、二叠系硅质岩等组成。高 程多大于100m,相对高差40~60m。 Ⅱ1剥蚀堆积高岗状平原:主要分布于施岗、阳逻一带。由第四 系下更新统砂、砂砾石等组成,呈半固结状,基底由白垩~下 第三系泥质粉砂岩等组成,局部见有零星露头。高程65m左右 ,相对高差20~30 m,呈近南北向的冲沟发育。 Ⅱ2剥蚀堆积垅岗状平原:主要分布于长江、汉水以南的汉阳、 武昌及滠口、阳逻一带。由第四系中更新统粘土、粉质粘土、 粘土夹砾(卵)石组成。高程35~45m,相对高差5~15m,树枝 状坳沟发育较好,在低洼部位形成较多的湖泊。
含云母片,夹少量粉土,中压缩性,饱和为孔隙承压水 含水层,基坑降水一般应将该层钻穿,并在该层取水
12.5~27.2
含云母片,夹少量粉土,局部粉细砂与粉质粘土互层, 底部一般有0.2~0.4m的卵石,中压缩性
表3 徐东路小区高层住宅地层结构特征及评价
2020/3/31
工程地质性质
(3)中、下更新统地层及工程地质特征 下更新统地层半边山组仅分布于施岗、阳逻等地,面积较小,为冲
滠口,向西至舵落口以西地区; 武昌地区一级阶地以蛇山为界,北面分布于汉阳门~沙湖~青山
镇小洲一线西北侧地区,蛇山以南分布于大桥~紫阳湖~张黄村一线 以南地区;
汉阳地区一级阶地分布于龟山~公公咀~四新一分场以南地区和 沿汉江水边窄条形分布。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4、剥蚀堆积垅岗:指武汉市的 Ⅲ 级阶地。 地面标高25~42m。地层主要为中、上更 新统冲洪积(Q2al+pl 、Q31al )粘性土(老粘 性土),具有弱膨胀性,但武钢的老粘性 土不具有膨胀性。Ⅲ 级阶地上还发育有冲 沟,冲沟内堆积物为全新统冲积(Q4al ) 层。冲沟的地表形态如一条趴在地上的 “桑蚕”,冲沟上部水塘多为人工修筑, 用于下游农田灌溉。下游水塘多为天然形 成,淤泥或软塑土层分布较厚,水塘内养 鱼或种植莲藕。见图1。
11、Ⅰ级阶地的粉细砂及粉质粘土互层渗透 系数一般取经验值:K=1.0~2.5m/d。砂层 孔隙承压水渗透系数一般在K=10~18m/d, 从上至下逐步增大。 12、粉细砂及粉质粘土互层,在进行水文地 质评价及突涌计算时应该作为含水层考虑。 在进行抽水试验,计算下部粉细砂渗透系 数时,却应作为隔水层考虑,具有双重性。
武汉市地貌及第四系地质讲解
中冶集团武汉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质量安全管理部 2016-1-25
1、地形与地貌: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面貌,是不同的地质 条件造就的,是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 2、武汉市地貌形态分为三大类型:剥蚀残丘、 剥蚀堆积垅岗、堆积平原。 3、剥蚀残丘指武汉市地形或地势明显偏高的一 些残丘,如:东湖的磨山、珞珈山、洪山、 龟山、蛇山等,顶部标高60~150m,岩层主 要为泥盆系五通组(D3w )石英砂岩,少量 为二叠系孤峰组( P1g)硅质岩,岩层走向为 NWW或EW、NW向,倾向NNE或N、NE。市 区外有其它时代的岩层成“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河漫滩及河床:河漫滩指人工江堤迎水面 一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 地。河床指长江及汉江常年有水流的地段。 7、冲沟及Ⅰ级阶地植物发育特点:冲沟必然 是两边地势高、中间低;上游高、下游低。 并可以此判断冲沟的上游、下游方向及地 下水流向。冲沟底部老粘性土( Q3al )含水 量较高、承载力较低,垅岗高处老粘性土 ( Q3al )含水量较低、承载力较高。冲沟及 Ⅰ级阶地常有芦苇等水草生长。见图2。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岩溶发育特征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岩溶发育特征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岩溶发育特征官善友;陶良;谢纪海;夏冬生【摘要】为查明武汉地区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大量揭露碳酸盐岩的工程钻孔进行统计分析,划定了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不同时代碳酸盐岩的分布范围,分析了岩溶发育特征,提出延米线岩溶率的概念划分了垂向上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分区,探讨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得出了武汉地区距离灰岩顶板埋深1m~4m的深度范围是强烈岩溶活动区、4 m~10 m是中等岩溶活动区、10 m以下是弱岩溶活动区的结论.【期刊名称】《城市勘测》【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157-162)【关键词】碳酸盐岩分布;岩溶发育特征;线岩溶率;岩溶活动程度分区【作者】官善友;陶良;谢纪海;夏冬生【作者单位】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 430022;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2武汉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部分地区属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20世纪中叶以来先后发生了中南轧钢厂、倒口湖、陆家街、毛坦村、白沙洲大道、市民政学校等30多起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罕见。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强度的不断增强,岩溶地面塌陷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2014年和2015年发生于江夏大桥新区、汉阳世贸锦绣长江的两处岩溶地面塌陷造成了4人伤亡。

岩溶地面塌陷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武汉市的建设和发展。

关于武汉市的岩溶地质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范士凯对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和塌陷机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归纳为潜蚀机理和真空吸蚀机理[1]。

罗小杰通过对大量地铁钻孔进行分析,总结了武汉市浅层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分析了区域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其工程意义[2]。

针对武汉市的岩溶研究很多,但是由于缺乏大量的地质资料作支撑,因此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塌陷机理、工程对策分析[3~7]。

武汉石料现状分析报告

武汉石料现状分析报告

武汉石料现状分析报告一、引言石料作为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水利工程等领域,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石料资源具有重要地位。

本报告旨在对武汉石料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武汉石料资源概况武汉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城市之一。

该地区石料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武汉周边的山区和河滩地带。

根据初步调查,武汉石料资源主要包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

其中,花岗岩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石料,具有坚硬、耐磨、抗压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

三、武汉石料开采与加工1.开采情况:武汉市在石料开采方面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石料开采企业。

这些企业采用现代化的矿山开采设备和工艺,提高了矿石的开采效率,降低了成本。

然而,由于武汉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石料资源分布较为分散,开采难度较大。

因此,武汉石料开采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勘探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2.加工情况:武汉地区的石料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内。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石料加工设备和技术,能够实现从原石到成品的一体化加工。

然而,由于武汉地区石料加工企业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较小。

因此,武汉石料加工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武汉石料市场现状1.市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武汉石料市场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武汉石料市场前景广阔。

2.市场竞争:武汉石料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竞争和产品质量竞争两个方面。

由于石料市场资源相对有限,导致一些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降低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利润。

因此,武汉石料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湖北省武汉市地质及地震概述

湖北省武汉市地质及地震概述
太古代 大别群麻桥组上段(ARM²) 元古代 红安群 古生代 志留纪(S):中~上志留统(S2~3)
泥盆纪(D):上泥盆统(D3)五通群 石炭纪(C):下石炭统(G)高骊山组与和州组 中石炭统(C2)黄龙群 上石炭统(C3)船山群 二叠纪(P):下二叠统(P1)栖霞组与孤峰组 静 上二叠统(P2)龙潭组与大隆组 中生代 三叠纪(T):下三叠统(T1)大冶群 侏罗纪(J):下侏罗统(J1)武昌群 白垩纪(K) 新生代 第三纪(R):东湖群 第四纪(Q):下更新统(Q1)雨花台砂砾层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夹浅粒岩、白云石英 黄陂县境内伏马山、甘露山、祈
盘 片岩及纳长阳起片岩。
嗣顶一带。厚度 1 792~2 194 米。

红 寨 以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白云纳长石英片岩为主。其中部较多绿帘
组 泥片岩、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帘石岩。绿色片岩自西向东渐减。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 黄陂县境内:刘家山、双峰尖、
6km
北翼产状:NE<22º~41º。
7
太阳山向斜
长约 22km 宽 核部为红安群磨盘寨组上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南翼产状:NE<23 º;北翼
岩。底部为半石墨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和磷锰矿层。青山口一带下部为
细 白云岩,上部由纳长石英片岩夹纳长阳起岩白云母片岩。

大 飞 下部含角闪二长条带状混合岩,西部混合岩化程度加深为二长眼球状 分布在新洲县黄林一带,厚度

别 虎 混合岩磷铁石英岩。上部斜长角闪岩,含角闪黑云盘长眼球状混合岩、黑大于 1 031 米。
及土地堂等地。厚度 20 米。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下,实现城乡统筹、人地协调、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影响着城镇化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应成为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一、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首先要注重地质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和能源,而这些都是地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资源的开发必须与保护同等重要,不能因为一时的经济效益而破坏地质环境和生态平衡。

在地质资源的开发中,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力度,保护自然环境,避免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二、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中心,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地方。

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保护好城市的绿水青山,使城市成为宜居宜业的环境。

要推动城市建设与保护相结合,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城市绿化和水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救灾新型城镇化的大地质路径还要注重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救灾。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隐患,一旦发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灾救灾工作,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规划,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城市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救灾应急能力,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和救援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在新 型城镇化 背景下 ,结合武汉 市地质条件和城 市发展 规划 ,阐述 武汉 市城 市地 质调查 重点调 查
内容和工作 开展 的思路 。在城 市发展 规划 区和城市建成 区提 出 “ 超前服务 ” 和 “ 应急服务 ” 理念 ,让城 市 地质调查 工作 更好地服 务于武汉市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
自2 0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在武汉市开展了多次基 础地质和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工作。其 中以 1 9 8 5年 实施 的武汉 市 区 1 : 5 万 水 文 地质 工 程 地 质综 合 勘 察 和
资源方面, 除已探明的固体矿产资源外 , 武汉市还有地 下水资源、 浅层地 温能、 地下空 间资源 和地质 景观资
关键词 :城镇化 ;城 市地质调 查 ;服务理 念 ;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 :X 1 4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1 2 1 1 ( 2 0 1 4 ) 0 1— 0 0 5 7—0 2
O 引 言
党 的十八 大进一 步 强调 了新 型城镇 化 工 作 的重 要 性, 并 提 出了城 镇 化 理 念 升 级 。在 新 型 城 镇 化 加 快 推 进 的 同时 , 对 城 市地 质调 查工作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 求 。 2 0 1 0年湖北 省关 于 推进 新 型城 镇 化 意 见 中提 出 : “ 做 强武 汉城 市 圈 , 发挥 武 汉市 中部 地 区 中心 城市 的带
2 武汉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开展的思路
2 . 1 工作 思 路
城市 地质 调查 工 作 服 务 于 城 市 建设 及 发 展 规 划 , 因此 调查 工作 应 以 目标 为 导 向 , 明确 调查 重 点 。基 于 此, 提 出了两个 理念 : “ 超 前服务 ” 和“ 应 急服务 ” 。 超 前 服务 : 应用 于城 市发 展规划 区 , 也 就是 新 型城 镇 化 目标 区域 , 查 清 工 作 区地 质 资 源 及 主要 环境 地 质 问题 , 为政 府 进 行 城 市 、 城市群 ( 带) 科 学 合 理 规 划 布 局 决 策提供 地质 支撑 。 应 急服 务 : 重点 在建成 区 , 对城 市建 设 和市 政 工程 运 营过 程 中可 能遭 受 的环 境 地质 问题 进 行 调 查 , 并 对 突发 的地质 灾 害进 行 应 急 调 查 和监 测 , 为城 市 防灾 减
源 。复杂 的地 质条 件 和剧烈 的人类 工 程 活动 造成 了环
第2 8卷 第 1期 2 0 1 4年 2月
资 源环境与 工程
Re s o ur c e s Env i r o n me n t& En g i ne e r i n g
新 型城 镇化 背 景 下 武 汉 市 城 市 地质 调查
许彦平
( 湖北 省地质环境 总站 , 湖北 武汉 4 3 0 0 3 4 )
2 0 1 0年 实施 的汉 阳 县 幅 等 六 幅 联 测 区域 地 质 调 查 取 得 的成 果最 为 突 出 。受 工作 范 围等 因素 影 响 , 武 汉 市 城 镇化 进程 的加 速 , 城 市范 围 的扩大 , 市 政工 程 建设 对 地 质成果 需 求也 在 发 生 变 化 , 新 型 的地 质 工 作 是 集 综
合性、 立体化 、 表达方式 现代化 的一项工作 , 其成果将
更好 地 为城 市建设 服 务 源自 动作用 , 努力形成功能互补 的高端产业聚集 区、 布局合
理 的城 市连绵 区 、 改 革 开 放 的先 行 区 、 城 乡统 筹 和 “ 两 型” 社 会 建设示 范 区 , 成 为 全 国性 的发展 活力 足 、 核 心 竞争 力强 的城 市 圈”, 凸显 了武汉 城 市圈在 湖北 省 的重 要地 位 。 同时武 汉 市 正处 于城 市 扩 张 、 城 镇 化 进 程 快 速发 展 的阶段 , 在此 背 景 下 开 展 武 汉市 城 市 地 质 调 查 工作 将对 武汉 市 外 围城镇 规划 、 国土 资 源分 区和 市 政 工程 建设 提供 地质 依据 和指 导意 义 。
灾服务 , 保障城市运营安全 。
2 . 2 武 汉 市地质 背 景条件 及主 要环境 地 质 问题
武 汉市 位 于江汉 平 原 东 部 边 缘 隆起 地 带 , 属 丘 陵 与 平原 过渡 地 带 , 基 岩 发 育一 套 较 完 整 的新 近 系一 志 留系地层 , 第 四系 覆 盖 层 平 均 厚 度 4 0~ 6 0 m, 属 浅 覆 盖 区 。该 市 总面 积 为 8 4 9 4 k m , 包 括 中心 城 区 、 东 西 湖区、 蔡甸区、 江夏区、 黄 陂区和新 洲 区 , 既有 城 市建 成 区, 也有 城市 规 划 待建 区 和城 市 规 划 限 建 区域 。矿 产
1 国内外 城市地质调查现状
欧洲 自 2 0世纪 6 0年 代 以来 就开 展 了城 市 地质 调 查 工作 , 9 0年 代 , 在 城 市 地 质 调 查 基 础 上 建 立 了数 字 城 市 系统 , 调查 内容 涵 盖地理 要 素 、 区域地 质 、 水工环、 生态等方 面 , 形 成 了全 方 位 、 立 体 的城 市 地 质 调 查 模 式 。与发 达 国家相 比 , 中 国城 市 地 质 调 查 虽 然 起 步 较 晚, 但 发展 较快 。2 0 0 0年 以后 , 中 国各 级 政 府 、 社 会 公 众 对城 市地 质 调查 重 视 程 度 有 了显 著 提 高 , 先 后 在 北 京、 上海、 天 津 等 中心 城 市 开 展 了城 市 地 质 调查 工 作 。 随 着该 项工 作 的 深入 进 行 , 城 市 地 质 调 查 工 作 也 逐 步 由单一 走 向综合 , 由传 统走 向现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