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教学建议

密云二中王德臣

一、课时安排(共约45课时)

第一节平面 3课时

第二节空间直线 5课时

第三节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3课时

第四节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判定与性质4课时

第五节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3课时

第六节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3课时

第7节棱柱 4课时

第8节棱锥 4课时

研究性学习欧拉定理 2(3)课时

第9节球 4课时

小结与复习 3课时

空间向量法及其应用 7课时

其中空间直角坐标系、向量的加法、减法、向量的平行于垂直的坐标运算、向量的內积、a在b上的投影等约1课时。

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约2课时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约2课时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约2课时。

二、立体几何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1、线面关系(包括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

平行与垂直关系的判定与证明。

2、空间角(包括异面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

角与距离(点到线、点到面、两条异面直线,直线与平面间、

两个平行平面、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度量。

三、学习立体几何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

1、 在平面内如何表示空间图形(画图、空间想象)

2、 数学语言丰富(文字、图形、符号语言间的转换)

3、 逻辑关系(正确、恰当地表述定理)

4、 证明方法繁多(直接法、反证法、分析法、同一法、等价

转化)

四、知识梳理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定义面面垂直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定义线面垂直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三垂线定理垂直)三垂线定理(异面直线定义线线垂直垂直关系

平面平行同垂直一条直线的两个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面面平行面面平行质定理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质定理线面垂直性质定理线面平行性质定理平行公理线线平行平行关系位置关系

度量关系⎪⎪⎪⎪⎪⎩

⎪⎪⎪⎪⎪⎨⎧⎪⎪⎪⎩⎪⎪⎪⎨⎧⎪⎩⎪⎨⎧面面距线面距点面距线线距

点线距距离面面角线面角线线角角 五、教学建议:

1、定义(或概念)、定理、公理、法则等,要求学生要准确叙述出来,分清它们的条件与结论,能熟练地用符号语言表述,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对课本上一些重要题目也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表述清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正确,画出立体感比较明显的几何图。

例: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图形、文字叙述、数学符号表示)

2、精讲多练,一题多解。

例:已知矩形ABCD 所在的平面外一点 P, PA ⊥平面ABCD,

E 、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求证:EF//平面PAD 解法一:取PD 的中点

G ,连接FG , AG 则四边形

AEFG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EF//AG ,从而结论得证

解法二:通过构造含EF 的平面与平面PAD 平行。

再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得。

解法三: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找平面PAD

的法向量(AB ),再证AB EF ⊥ 解法四: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证AD AP EF μλ+= 再说明点E (或直线EF )在平面PAD 外即可证得。

3、在解题的过程中,注意思考总结。对各种角、距离的定义与解题

过程要认真总结归纳。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主要方法:

① 依据其定义,可归纳为“选点——作平行线——解三角形”。

一般用“三点定面法”即在异面的两线段的4个端点中,适当选其中三点确定平面,然后在其确定的平面上先考虑能否平移其中一条线段与另一条相交,如果不行,则可以考虑另两种做法:(Ⅰ)找线段中点或图形上的特殊点,来作两异面直线的中位线或其它平行线;(Ⅱ)通过补形来达到平移其中一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相交。当然选点原则是所得到的三角形好解,如直角三角形等。

② 采用向量代数法,已知基向量的模长和夹角。

③采用向量坐标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两异面直线上的

B A

C D

P F E

方向向量的坐标;然后用数量积公式求出其夹角的余弦值。

例;如图,M 、N 分别是棱长为1的正方体''''D C B A ABCD -的棱'BB 、''C B 的中点.(1)求异面直线MN 与'CD 所成的角.(600)

(2)求直线MN 与平面C B

D ‘'所成的角。

(2)求二面角常用以下方法:先判断是否可能为直二面

角(要证明),其次可用以下方法:

① 定义法:在二面角棱上取一点分别向两个半平面作垂直于棱的射线.由于棱上选点的任意性对下一步计算不利,所以我们常先在一面内选一特殊点作棱的垂线交棱于一点。再过这一点在另一面作垂直于棱的射线,从而得到二面角的平面角。再解三角形。

② 三垂线定理法:过一平面内一点分别作棱的垂线和另一面的垂线,连接两个垂足,可得二面角的平面角。再解直角三角形。以上方法是已知了二面角的棱,可归纳为“选点一—作平面角—一证明——解三角形”。求解时,先要分析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③向量代数法: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取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21n ,n ,根据条件分别取21n ,n 一组具体坐标,再用公式|n ||n |n n cosθ2121 ⋅=求出θ,这里有一个难点是判断向量的方向,从而确定二面角的大小为θ还是θπ-。

例1、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 1B 1C 1的侧棱长和底

面边长均为1,M 是底面BC 边上的中点,N 是侧棱CC 1

上的点,且CN =2C 1N.

(Ⅰ)求二面角B 1-AM -N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Ⅱ)求点B 1到平面AMN 的距离。

解法1:(Ⅰ)因为M 是底面BC 边上的中点,所以

AM ⊥BC ,又AM ⊥C 1C ,所以AM ⊥面BC 1C 1B ,从而

AM ⊥1B M , AM ⊥NM ,所以∠1B MN 为二面角,1B —AM —N 的平面角。

又1B M=221B B BM +1

5142=+=,MN =22145496

MC C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