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水泥行业的数据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水泥行业的数据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这十年间我国水泥行业产能的变动情况。近

年来,我国水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希望能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水

泥行业、企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推进水泥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据跟踪统计,截止到 2014 年上半年,实际运营水泥熟料生产线 1600 余条,熟料生产

能力 18.9 亿吨,水泥生产能力突破 34 亿吨,达到新的高峰。近十年来,水泥行业取得长

足发展,2013 年水泥产量是 2003 年的 2.8 倍,主营业务收入是 2003 年的 5.3 倍,但水泥产能也在不断扩大,产能过剩问题逐渐凸显。虽然近几年在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水

泥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遏制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工作初显成效,但全行业化解产能工作仍面

临较大压力。

一、2003~2013年水泥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我国水泥产能变化情况

水泥行业与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2003~2012 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保持在 20%以上,水泥产能随之不断扩大。在此期间,虽然产能增速起伏较大,但十年内平均

增速达到 12.2%,尤其是 2009、2010 年,水泥产能增速连续两年超过 15%(图 1),2012 年底突破 30 亿吨,到 2014 年上半年超过 34 亿吨(图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直接刺激了水泥产能的持续扩张。

图1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及水泥产能增速变化情况

图22003年以来全国水泥产能变动情况

2.水泥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003 年,我国新型干法生产线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比重不到全

国熟料总产能的 20%,其中 4000 吨及以上生产线实际运营能力仅占新型干法总运营能力的25.2%,新型干法生产线平均日产规模 1800 吨。十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干法技术的逐渐成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泥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干法技术得到长足发展,

到 2013 年末,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比重已超过 95%,4000 吨及以上生产线实际运营能力所占比重已超过全国新型干法熟料总运营能力的 60%,其中 10000 吨级生产线有 11 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平均日产规模达到 3300 吨。今年上半年投产的 19 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4000 吨及以上有 15 条,设计能力占新增设计能力的 87.4%,水泥生产线大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图 3)。

图32003~2013年年末实际运营新型干法生产线日产规模构成情况

2003~2013 年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累计增速 30.8%,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产能的快速增长加大了水泥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规模化

扩张速度随之加快,水泥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能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企业集

团的数量也在增加。2007 年末生产规模超过 1000 万吨的企业集团有 11 家,熟料生产能力占实际运营能力的 20.3%,水泥占 36.0%;目前年产规模超过 1000 万吨的企业集团达到 31 家,熟料产能占实际运营能力的 65.2%,水泥占 47.7%;目前统计的水泥建设项目中,属于大企业集团的熟料和水泥设计产能比重均已超过 40%,大企业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继续扩大,水泥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升级,开始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水泥产业布局变动情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不断推进,政府对中西部地区投资逐渐加大,

从“十五”开始,水泥产业出现明显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图 4、图 5)。2006 年东

部地区水泥熟料产能占全国熟料总产能的 45.1%,水泥产能占 50.6%,超过全国的一半;到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熟料比重下降到 31.0%,水泥产能下降到 37.1%,中、西部熟料比重分别比 2006 年末提高 0.8 和 13.5 个百分点,水泥产能比重分别提高 3.8 和 9.7 个百分点。目前统计的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中,中西部地区建设项目设计能力占建设项目设计总

能力的近 90%,水泥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仍在继续。

图4历年水泥熟料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图5历年水泥产能分地区比重变化情况

二、水泥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泥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相对缓慢

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国

民经济转型步伐加快。而我国水泥产业由于发展较晚,目前仍以数量规模型发展模式为主,虽然已开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但转变速度仍未跟上国民经济转型步伐。

转型速度的差异化,使水泥产业面临的社会化压力逐渐凸显:一是产业附加值较低,

大部分企业仍以供应水泥产品为主,产业链发展模式还未充分建立,市场竞争手段单一,

市场机制对产业的优化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资源、能源瓶颈问题对行业发展的制约

作用不断放大,脱硫、脱硝等技术的升级和设备的更新、购置及能源成本的不断上升都刚

性提升了水泥企业的生产成本;三是行业科研投入不足,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缓慢,“两化融合”对水泥产业和水泥产业中低附加值环节的改造作用以及对水泥产业转型

升级的推动作用还远没有充分发挥;四是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焚烧技术还没有大范围应用,其对水泥工业产业功能转变的推动作用还远未发挥,水泥产业作为社会循环经济节点的地

位还没有完全显现。

2.行业同质化竞争拖缓产业转型步伐

由于水泥产业的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低水平生产线仍然存在,同质化、重复性建设

还在发生,水泥行业技术性投资比例相对较低。到目前为止,4000 吨级以下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生产能力仍占全国新型干法总产能的 37.1%(图 6),产业仍然存在较大升级空间;据跟踪统计,截止到 2014 年上半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仍有近 240 个,熟料生产能力 2.8 亿吨,水泥生产能力 3.4 亿吨,重复性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压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