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定义
食品化学定义
《食品化学,你了解吗?》
嘿呀,咱今天就来说说食品化学这玩意儿。
食品化学呢,其实就是研究食品里各种成分咋回事儿,它们之间怎么相互作用的。
就说有一次我在家做蛋糕吧。
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好各种材料,面粉、鸡蛋、糖、油啥的。
我就开始搅拌呀,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这时候我就在想,这面粉里有啥成分能让它变成松软的蛋糕呢,鸡蛋又起到啥作用呢,还有糖,为啥加了它蛋糕就变甜了呢。
这不就是食品化学嘛!在这个做蛋糕的过程中,我就观察到了各种食材的变化,从液体慢慢变成了蓬松的蛋糕。
原来食品化学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些小细节里呀,它影响着我们吃的每一口食物。
总之呢,食品化学就是这么神奇的存在,它让我们知道食物背后的那些小秘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啥我们吃的东西是这样那样的。
它可真是无处不在,从我们日常的做饭到那些高大上的食品加工,都有它的身影呢!以后咱再做美食的时候,就可以多想想食品化学,说不定还能做出更美味更独特的食物来呢!哈哈!。
食品化学完整版本
绪论一、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营养作用、安全性及享受性,以及各种成分在食物生产、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属性影响的科学。
2.营养素:是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3.食物或食料:指含有营养素的物料。
4.食品:将食物或食料进行加工以满足人们的营养及感官需要和保障其安全的产品。
水分一、名词解释1.离子水合作用:即不具有氢键受体又没有给体的简单无机离子与水相互作用时,仅仅是离子-偶极结合作用。
2.疏水相互作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他们雨水的接触面积减小的过程。
3.疏水水合作用:疏水性物质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的过程。
4.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分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之比。
定义式为a w=P/P05.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与水分活度aw的关系曲线。
6.单分子层水:和食品中非水物质结合的第一层水。
7.滞后现象:同一种食品按回收法与解析法制作的MSI图形不一致,不相互重叠的现象。
8.状态图:描述不同含水量的食品在不同温度下所处的物理状态(平衡状态和非平衡状态的信息)的图线。
二、问答题1. 简述食品中水分的存在状态。
食品中的水分一般分为自由水与结合水两种状态。
结合水指存在于非水成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水;自由水指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而主要通过物理作用而滞留的水。
2.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1)食品中结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多。
2)结合水的冰点比自由水低得多。
3)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4)自由水能被微生物利用,而结合水不能。
3.简述食品中水分与非水成分的相互作用。
1)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离子-偶极的极性结合;2)水与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的相互作用:与水通过氢键键合;3)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疏水水合作用:疏水基团附近水分子之间氢键键合增强;疏水相互作用:疏水基团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的过程。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架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近似地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分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Aw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
3.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很少与解吸等温线重叠,一般不能从水分回吸等温线预测解吸现象(解析过程中试样的水分含量大于回吸过程中的水分含量)。
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性被称为滞后现象。
1.焦糖化褐变: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到熔点以上时,会变成黑褐色的色素物质,这作用称为焦糖化褐变。
2.美拉德反应: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又称美拉德反应。
甲壳低聚糖:是一类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或D-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低聚合度水溶性氨基葡聚糖。
4.转化糖: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称为转化糖(旋光发生改变)5.预糊化淀粉:由淀粉浆料糊化后及尚未老化前,立即进行滚筒干燥,最终产品即为冷水溶的预糊化淀粉。
特性:易于溶解,似亲水胶体。
6.变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性淀粉。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
按规定方法,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油脂试样中加入碘化钾后的碘量,每公斤油样所需硫代硫酸钠的毫克当量数。
也可用1Kg油脂中的活性氧毫摩尔量表示。
2.油脂的可塑性:在一定外力范围内,油脂具有抗变形的能力,在较大外力的作用下,可改变形状的性质,在较小力的作用下不流动,较大力下可流动。
3.油脂的改性:油脂的改性就是借助于物理化学手段,通过对动物、植物油的加工,改变甘油三酸酯的组成和结构,使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之适应某种用途。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化学是一门主要包括微生物、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多学科的科学,是食品科学主要课程,是食品专业的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研究食品材料(原料和产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保藏原理、毕业论文等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道该学科的性质、地位、独立价值、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
2、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组成、结构和性质;食品在贮藏、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食品成分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来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
3、了解和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从而在食品加工和保藏领域较好地从事教学、研究、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认知。
理解———是指能懂得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食品化学原理说明、解释并运用到实践中。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食品化学的具体操作。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四、课程实施(一)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本课程属于食品工程(本科)专业必修课:理论课学时数35,实验课学时数9,学分2个。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1、教学班是主要的教学组织,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2、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组织学生自我经验叙述、讨论、问题教学、阅读指导等,尤其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声像呈示,提供给学生原始的课堂实录,或者是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
食品化学复习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2、构型:一个分子各原子在空间的相对分布或排列,即各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使该分子所具有的特定的立体结构形式。
3、变旋现象:当单糖溶解在水中的时候,由于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直接的相互转化,出现的一种现象。
4、间苯二酚反应:5、膨润现象:淀粉颗粒因吸水,体积膨胀到数十倍,生淀粉的胶束结构即行消失的现象。
6、糊化: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凝胶状态,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或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黏稠体系的现象。
7、淀粉老化:经过糊化后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的条件下放置后,溶液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的现象。
8、多糖(淀粉)的改性: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多糖的形态或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多糖的理化性能的过程。
(如胶原淀粉)9、同质多晶现象:同一种物质具有不同固体形态的现象。
10、油脂塑性:指在一定压力下表现固体脂肪具有的抗应变能力。
11、油脂的精炼:采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粗油(直接由油料中经压榨、有机溶剂提取到的油脂)中影响产品外观(如色素等)、气味、品质、的杂质去除,提高油脂品质,延长储藏期的过程。
(碱炼:NaOH去除游离脂肪酸)12、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氨基酸在某一pH值时,氨基酸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相等,即净电荷为零,此时的pH值成为氨基酸的等电点。
13、蛋白石四级结构:由多条各自具有三级结构的肽链通过非共价键连接起来的结构形式。
14、蛋白质的变性:把蛋白质二级及其以上的高级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如加热、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遭到破坏而一级结构并未发生变化的过程。
15、水合性质:由于蛋白质与水的相互作用,使蛋白质内一部分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于正常水。
食品化学及分析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2、食品分析是对食品中的化学组成及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研究和探讨食品品质和食品卫生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二、问答题1、食品化学可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别?按研究容的主要围:食品营养成分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和食品有害成分。
☆按研究对象和物质分类: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脂类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科学等等。
2、食品化学的研究容有哪些?⏹①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性质;⏹②食品贮藏加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生物化学变化;⏹⑧上述变化中影响食品和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④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食品分析检验的容包括哪些?(一)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三)食品中有害、有毒物质的检验(四)食品新鲜度的检验(五)掺假食品的检验4、食品分析的方法有哪些?(一)感官分析法(二)理化分析法(三)微生物分析法(四)酶分析法5、感官分析法包括哪些方法?视觉鉴定、嗅觉鉴定、味觉鉴定、听觉鉴定、触觉鉴定第二章一、名称解释1、自由水p82、结合水p93、水分活度食品在密闭容器的水蒸汽压与在相同温度下的纯水的水蒸汽压的比值。
水分活度表示食品中水分的有效浓度。
4、等温吸湿线:指在恒定温度下,使食品吸湿或干燥(解吸),所得到的水分活度与含水量关系的曲线。
5、糖类糖类的分子组成可用Cn(H2O)m通式表示,也称为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的总称。
6、焦糖化7、淀粉的糊化p248、淀粉的老化p26脂类p28、烟点p33、闪点p33、着火点p33、同质多晶p33、必需脂肪酸p31、脂肪的塑性p34、稠度p34、脂肪的起酥性p35、油脂的油性p35、油脂的粘性p35、油脂的氢化p42是通过催化加氢的过程使油脂分子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变为饱和脂肪酸,从而提高油脂熔点的方法。
食品化学
(4)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在解决食品配制、加工和贮藏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
26
三、食品科学
3.1 内涵
食品科学的基础是基础科学知识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
括数学原理、物理现象的概念和化学结构与反应性。
肪、灰分和氮,氮乘6.25得蛋白质含量。
22
1871年Jean Baptiste Dumas提出: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
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生命。
20世纪前半期已发现大部分基本的食用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质作 了鉴定。这些物质是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 20世纪中期:日益广泛地使用化学物质帮助增长、制造和销售食 品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和有争议的事件。
21
19世纪中期英国的Arthur Hill Hassall将食品的微观分析提高至
重要地位,他和助手们绘制了一套比较详尽的显示纯净食品材
料和掺杂食品材料的微观形象示意图。 1860年在德国的Weede建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农业试验站。 W. Hanneberg和F. Stohman发展了一种用来常规测定食品中主要 成分的重要方法。将样品分为几个部分,测定其中的水、粗脂
多糖的合成; 糖酵解; 脂类水解 脂类氧化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交联; 蛋白质水解;
35
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 天然色素的降解;
36
37
4.2 改变食品品质的一些反应及产生的效果
38
食品可能发生的二次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39
40
食品中物质的变化可能对食品属性产生的影响
食品化学期末总结
一、前言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食品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过程,并掌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操作和控制技术。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通过课堂学习、实验实践和文献查阅等多种途径,对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将从课程的重点内容、实验操作以及学习心得三个方面总结本学期的食品化学学习情况。
二、重点内容回顾本学期食品化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化学反应、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变化以及食品的防腐和保存等方面。
1. 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营养成分是食品化学的基础,也是食品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详细了解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种类、结构以及功能。
同时,我还学习了食物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了解了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更好地理解食物的功能和影响。
2. 食物的化学反应食物的化学反应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在这部分内容中学习了食物中的氧化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水解反应等基本化学反应的原理和机制。
通过实例分析,我了解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反应,比如蔬菜变色、水果变质等现象的产生和原因。
这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食品加工和储存的控制技术。
3. 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变化食物的色、香、味、质是人们在食用食物时产生感官享受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学习了食物中色素、香料、味道和食品质量的相关知识。
我了解到食品中的色素和香料的种类和来源,以及它们对食品的影响。
我还学习了不同食物味道的产生和控制机制,以及如何评价食品的质量。
掌握了这些知识,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食物的感官特性,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调整和控制食品的色、香、味和质。
4. 食品的防腐和保存食品的防腐和保存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关键。
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学习了不同食品防腐和保存的方法和原理,包括低温冷藏、高温杀菌、酸碱调节、干燥和真空包装等。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食品安全知识。
4. 能够运用食品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概述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2. 食品中的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性质和作用维生素、矿物质的分类和功能3.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性质和用途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4.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污染的类型和来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和认证5.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食品保存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食品营养强化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食品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 实验实践:进行食品化学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验器材:食品化学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授课,8次实验实践。
2. 授课安排:每次授课2课时,实验实践每次2课时。
3. 实验实践:安排在第4、8、12、16次授课后进行。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作用。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途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食品化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限量要求的理解。
食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1-4次授课:介绍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讲解食品的感官性质和营养成分。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
3.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
4. 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
5. 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食品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食品的组成和分类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碳水化合物的作用和来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脂肪的分类和营养价值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功能和食物来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食品中主要成分的作用和影响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小组讨论的参与度2. 知识掌握程度课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食品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程度3. 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中主要成分性质和功能的应用能力学生对食品添加剂作用和使用原则的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化学》教科书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论文和食品化学资讯3. 实验材料:食品样品和实验试剂4. 多媒体教学设备:PPT和视频资料六、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食品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食品化学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食品化学的重要性。
2. 课堂讲授讲解食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食品化学的研究范畴。
介绍食品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和功能,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使用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食品添加剂对健康的影响。
探讨食品加工过程中质量变化的原因和控制方法,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解决方案。
4. 课堂练习给出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题。
食品化学与分析
食品化学与分析第一章绪论1、食品化学的定义: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与它们在生产、加工。
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科学。
2、食品化学的分类:㈠根据研究内容分为:食品营养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工艺化学、食品物理化学和食品有害成分化学㈡根据研究对象分为:食品碳水化合物化学、食品油脂化学、食品蛋白质化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维生素化学、食品矿质元素化学、调味品化学、食品香味化学、食品色素化学、食品毒物化学、食品保健成分化学。
3、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确定食品的组成、营养价值、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特性2、食品贮藏加工过程中各类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的步骤和机制3、确定影响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4、研究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行为与其环境因素的影响4、食品分析的定义:对食品中的化学组成以与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的研究和探讨食品品质和食品卫生与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5、食品分析检验的内容:㈠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㈡食品添加剂的检验㈢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验㈣食品新鲜度的检验㈤掺假食品的检验6、食品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㈠感官分析法(所使用的感觉器官不同,感官检验分为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触觉检验、听觉检验。
常用的检验方法:差别检验法、类别检验法、分析或描述性检验法)㈡理化分析法(根据原理和操作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⑴光学分析法⑵电化学分析法⑶色谱分析法)㈢微生物分析法㈣酶分析法第二章食品成分与其结构和性质1、生物体系的基本成分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核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自由水:食品中与非水成分有较弱的作用或基本没有作用的水,这部分水主要靠毛细管力维系,称为游离水或体相水。
3、结合水:存在于食品中的与非水成分通过氢键结合的水。
是食品中与非水成分结合的最牢固的水。
食品化学
一、绪论1.食品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理和生化性质、营养和功能性质以及它们在食品储藏、加工和运销中的变化的学科。
二、水1.简述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食品中水的含量、分布和存在状态对食品的外观、质地、风味和保藏性关系极其密切。
水具有高熔点、高沸点、高介电常数、高热容量、高相变热等特点,对于食品加工烹调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2.低水分活度能抑制食品化学变化的机理?(不确定)低水分活度可以延缓酶促反应和非酶反应的发生,减少营养成分降解,保持风味和色泽。
3.结合水和自由水在性质上的差别束缚水/结合水与自由水的不同:1)不易蒸发2)不易冻结3)不能作为溶剂4)不能参与化学反应5)不能为微生物所利用自由水则具有上述的各种能力。
4.液体水密度最大值的温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液态水在3.98℃时密度最大。
原因:液态水时,一个H2O 分子周围H2O 分子数大于4 个,随温度升高,H2O 水分子距离不断增加,周围分子数增多。
在0℃~3.98℃时,随温度升高,周围水分子数增多占主要地位,密度增大。
在3.98℃~100℃随温度升高,水分子之间距离增大占主要地位,密度减小。
5.简述水分活度的概念,并说明三种常用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气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
Aw=P/Po测定水分活度可以采用冰点降低法、相对湿度传感器法和恒定相对湿度平衡室法。
(三种常用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有:1)扩散法、2)水分活度仪法、3)冰点下降法)6.什么是滞后现象,什么是滞后环,影响滞后现象的因素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的不一致被称为滞后现象。
滞后环:水分回吸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之间所形成的环形结构。
(不确定)影响滞后现象的因素:食品品种、温度、除去水分和加入水分时食品发生的物理变化、解吸的速度、解吸过程中水分除去的程度。
7.分子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子流动性指的是与食品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和加工性能有关的分子运动形式,它涵盖了以下分子运动形式:由分子的液态移动或机械拉伸作用导致其分子的移动或变型;由化学电位势或电场的差异所造成的液剂或溶质的移动;由分子扩散所产生的布朗运动或原子基团的转动;在某一容器或管道中反应物之间相互移动性,还促进了分子的交联、化学的或酶促的反应的进行。
食品化学考题总结
食品化学考题总结食品化学考题总结绪论1、食品化学的概念?食品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一门科学。
即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
2、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①确定食品的化学组成、营养价值、功能性质、安全性和品质等重要性质。
②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及其反应动力学。
③确定上述变化中影响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④将研究结果应用于食品的加工和储藏。
3、食品加工中重要的可变因素是什么?温度、PH值、Aw、气相成分、时间、产品组成第一章1、水在食品中的重要性?①水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之一②水的含量、分布和状态不仅对食品的结构、外观、质地、风味、色泽、流动性和腐变程度的敏感性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对生物组织的生命过程有重大的作用。
2、水的异常的物理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水的异常的物理性质:①水具有异常高的熔点和沸点②水具有特别大的表面张力、介电常数、热容和相变值③水的密度相当小,凝固时具有异常的膨胀性④与液体相比,水的导热率大;与非金属固体相比,冰具有中等程度的导热率水的三维氢键缔合为说明水的异常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3、疏水相互作用的概念?与相邻水作用微弱,优先选择非水环境使相邻水结构化程度增高→熵减小→热力学不稳定→使疏水集团聚集在一起4、理解水与非水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课本上18-21页,请仔细阅读)5、冰的类型及水结冰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冰的类型:六方形、不规则树状、粗糙球状、瞬息球晶冷冻:这项保藏技术的益处主要来自低温而不是冰的形成。
在食品中形成冰会产生两个重要的结果:⑴在非冷冻相中非水组分被浓缩;⑵水转变成冰时体积增加9%6、水与结合水的类型?水的类型:游离水、结合水、截留水结合水的类型:构成水、邻近水、多层水7、水分活度定义、测定Aw的方法及冰点以上和以下二者的区别?水分活度的定义: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w=p/p0冰点以上的水分活度是温度和食品组成的函数,且以食品的组成为主,而冰点以下的水分活度仅是温度的函数8、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间的关系?①首先加入到非常干燥的样品中明显干扰了氧化(能结合氢过氧化物),干扰它们的分解,阻碍氧化的进行。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前言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
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实验技术,食品化学不仅是食品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也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直接解决许多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在讲授食品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时采用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食品化学课程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8学时,5.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食品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3、食品中主要化学变化概述。
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水【目的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冷冻对食品保藏性的双重影响。
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的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1、食品化学:一门将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食品基本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以及食品加工原理的学问,是一门主要涉及细菌学、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一门涉及到食品的特性及其变化、保藏和改性原理的科学。
2、结合水:是一个样品在某一个温度和较低的相对湿度下的平衡水分含量3、疏水水合:热力学上,水与非极性物质,如烃类、稀有气体以及脂肪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相混合无疑是一个不利的过程(ΔG >0)。
ΔG= ΔH- T ΔS ΔG为正是因为ΔS是负的。
熵的减少是由于在这些不相容的非极性物质的邻近处形成了特殊的结构。
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
4、疏水缔合(疏水相互作用):当两个分离的非极性基团存在时,不相容的水环境会促使它们缔合,从而减小了水-非极性界面,这是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过程(ΔG<0)。
此过程是疏水水合的部分逆转,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R(水合的)+R(水合的)→R2(合的)+H 2O5、水分活度:AW=f/f0 f:溶剂(水)的逸度。
逸度:溶剂从溶液逃脱的趋势f0 :纯溶剂的逸度。
6、相对蒸汽压”(RVP)p/p0 是测定项目,有时不等于A w,因此,使用p/p0 项比A w 更为准确。
在少数情况下,由于溶质特殊效应使RVP成为食品稳定和安全的不良指标。
7、吸着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水分含量(每单位质量干物质中水的质量)对P/P0作图得到水分吸着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8、滞后现象:滞后现象就是样品的吸湿等温线和解吸等温线不完全重叠的现象9、玻璃化温度(Tg):非晶态食品从玻璃态到橡胶态的转变称玻璃化转变,此时的温度称玻璃化温度10、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烘焙等加工或贮藏过程中,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6胡坤. 2006年度广东药学院优秀青年教师证书
2-1-7胡坤. 2008年度广东药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情况
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0%,中级职称教师占40%。师资队伍所有成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60%。35岁以下的教师占60%,平均年龄35岁。
2005,1.
2-4-27胡坤.稻谷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的拟合模型及其参数的研究.粮食与饲
料工业, 2005,(9):3-5.
2-4-28胡坤.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Maillard反应共聚物的乳化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05,6:72-75.
2-4-29胡坤.物理作用力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质构特性的影响.食品科学,
2-4-21胡坤.磷酸盐对大豆分离蛋白塑料性能影响的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07.28(4):121-123,127
2-4-22胡坤.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的Maillard反应性及产物乳化性质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33(7):22-25,28.
2-4-23胡坤.稻谷水分吸附与解吸等温线拟合模型的选择及其参数状况,农业
家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篇(EI收录1篇),教学研究论文1篇。
支撑材料:
2-1-1胡坤. 2004-2005年度学院科技工作积极分子奖状
2-1-2胡坤. 2006-2007年度学院科技工作积极分子奖状
2-1-3胡坤.第一届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证书
2-1-4胡坤.第二届公共卫生学院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证书
编号
广东药学院
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申报书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
√□专业主要课程□其它
申报类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课程负责人胡坤
所属二级学院(盖章)
所属教研室食品化学与分析
申报日期2009年05月20日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制
1.课程基本信息及指导思想
课程编号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层次
本/专
2008,29(7):9-12.
2-4-33徐金瑞.番石榴中总黄酮的微波萃取工艺研究.现代食品科技,
2008,24(7):674-677.
2-4-34徐金瑞.黑大豆种皮花色苷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营养学报,
2007.29(1):54~57
2-4-35徐金瑞.Correlation Between Antioxid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2-3-8吴小勇. 2007年度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2-4
教学
研究
与学
术水
平
获教学成果奖、教改立项、发表论文情况
课程组教师主持校级教改项目3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
科研项目1项(第三),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
5项,发表学术论文34篇。
支撑材料:
2-4-9黑大豆抗氧化作用及其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研究,徐金瑞(主持),广东药
学院, 2006.7-2008.7
2-4-10 ISO22000在冷饮生产企业实施指南研究,黄建蓉(主持),广东药学院,
2007.9+2009.12
2-4-11绿豆富硒工艺的研究,吴小勇(主持),广东药学院, 2005.7-2007.7
授课专业(方向)
授课年度
A0205152
54
9*
本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
07/08学年
A0205152
54
9*
本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
08/09学年
*实验教学整合到《食品化学与工艺综合实验》课程
1-1课程的目标定位
课程定位及建设目标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各组分的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学性质、在生产、加工、贮藏、流通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营养属性和安全属性的影响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新的食物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运技术、科学调整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控制及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利用3-5年的时间,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食品化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本课程教学的启发型、研究型和案例型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将本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并力争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2005,25(6):69-73.
2-4-30胡坤.中性多糖对大豆蛋白乳浊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探讨.食品科学,
2005,26(11):30-34.
2-4-31徐金瑞.苹果渣中果胶的盐析工艺研究.中国食品学报,
2006.6(6):95-99.
2-4-32徐金瑞.番石榴抗氧化作用及其与黄酮含量的关系.食品研究与开发,
研究生
博士
授课教师/实践教学
梁洁
女
1968
讲师
本科
硕士
授课教师/实践教学
2-1
队伍
结构Biblioteka 课程负责人情况介绍胡坤,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食
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华中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
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获食品科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从事食品
2-2
主讲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资格比例,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主讲教师占师资队伍的40%,师资队伍中75%为副教授。高级职称教师全部
为本科生上课。
2-3
师德
师风
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获奖情况或者佐证材料,教学事故(差错)情况
优秀青年教师2人次,2007年度优秀兼职班主任1人。年度考核优秀3人次。无一次教学事故(差错)情况。
教改项目
2-4-1胡坤.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化学》教学计划改革,广东药学院,
2006.3-2007.9.
2-4-2吴小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理化检验学》试题库的建设,广东
药学院,2006.6-2007.6.
2-4-3梁洁.双语教学-营养学,广东药学院,2005.11-2007.11
科研项目
2-4-4 Maillard反应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半乳甘露聚糖天然高分子乳化剂,
胡坤(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2008.1~2010.12
2-4-5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胡坤(主持),广东省自
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 2005.1-2006.12
2-4-6Maillard反应制备蛋白质-多糖共价聚合物及其功能特性研究,胡坤
支撑材料:
1-2-12009年广东药学院教改项目申报:《食品化学》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
2.师资队伍
人员
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历
学位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胡坤
男
1975.4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主讲教师
徐金瑞
女
1976.
副教授
研究生
博士
主讲教师
黄建蓉
女
1975.
副教授
研究生
硕士
授课教师
吴小勇
男
1972.12
讲师
2-4-15徐金瑞.《食品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医学教育探索,
2008,7(3):243-244
2-4-16梁洁.双语模式在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
1106-1107,1154
科研论文
2-4-17胡坤.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大豆分离蛋白塑料拉伸性能的影响食品与发酵
工业,2008, 34(6):6-10.
Total Phenolies and Anthocyanin in Black Soybean Accessions.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07.6(2):150-158.
2-4-36黄建蓉.超微粉碎对食品物料的影响.粮食与饲料工业,2007,(7):
25-27.
2-4-37吴小勇.绿豆富硒工艺研究.食品工业科技, 2008,29(2):197-198,299.
(主持),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2004.6-2007.6
2-4-7 Maillard反应制备具表面活性的蛋白质-多糖共价聚合物,胡坤(主持),
广东药学院, 2004.1-2006.6
2-4-8黑大豆种皮花色苷抗氧化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徐金瑞(第三),2008.1-2010.12
支撑材料:
1-1-1食品化学课程简介
1-1-2《食品化学》课程建设规划
1-2教育思想观念
课程教育思想观念
食品化学是一门基于物理学、化学、生命与营养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等基础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食品科学学科的基础。学好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不适于本课程特色和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研究中要形成一下教育思想观念:
2-4-18胡坤.复合多聚磷酸盐肉丸品质改良剂的研制,肉类工业, 2008, 3:
33-36.
2-4-19胡坤.干热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与起泡性能的影响.现代食品科技,
2008,24(7):641-644, 654.
2-4-20胡坤.脂类乳化剂对大豆分离蛋白塑料性能的影响.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7.33(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