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决策时,对事物或情况应当采取与它们相关的做法或方针。
相关性原则体现了一种联系性或逻辑关系,其中一个事物或情况的实际发展与另一个事物或情况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关性原则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观点,以便他们可以在不同情形下采取合理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寻求最佳结果,使事物发展起来更好。
在历史上,相关性原则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财务领域,相关性原则是决定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
财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的财务决策,因此,从事财务分析的人必须熟悉不同种类的财务记录,并根据要求分析其与当前出现的财务问题和财务状况的关系,以期做出合理的决策。
此外,相关性原则在投资领域也大有作为。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并仔细研究不同投资品种的风险程度、收益水平、资金配置比例等,从而确定最佳的投资组合,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关性原则还在商业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在制定公司的价格策略时,应根据相关性原则,综合考虑市场形势、客户需求、行业情况以及公司自身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出最符合公司发展策略的价格策略。
此外,相关性原则也在其他行业得到了推广,如医疗行业和教育行业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关性原则在各种行业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相关性原则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不仅拓宽了决策者的视野,提高了决策的质量,而且可以保证措施与实际状况、背景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而为实现最优结果而努力。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范围和背景的决策,其中的相关性原则可能会存在差异。
因此,决策者在决策时,应该善加利用相关性原则,务必要仔细研究不同状况下的背景和实际利益,才能有效避免出现决策上的错误。
综上所述,相关性原则对决策者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从而提高了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为获得最佳结果而努力。
遵循相关性原则,可以使企业更有效地管理资源,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文献选用的原则
文献选用的原则引言: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文献选用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合理选择文献能够为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理论支持,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文献选用的原则,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进行文献综述和研究。
一、相关性原则文献选用应符合相关性原则。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主题和目的,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引用。
相关性原则可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选择文献时,可以根据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检索,筛选出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
二、权威性原则文献选用应符合权威性原则。
研究者应选择具有较高学术声誉和影响力的文献进行引用。
权威性的文献通常由知名的学术期刊、研究机构或专家撰写,其内容经过严格的评审和审稿程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在选择文献时,可以查阅学术数据库、引文索引和评价指标等工具,评估文献的权威性和学术质量。
三、时效性原则文献选用应符合时效性原则。
研究者应选择较新的文献进行引用,以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新的发现和观点可能会对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者需要及时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文献,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四、多样性原则文献选用应符合多样性原则。
研究者应选择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地区的文献进行引用,以获得全面的信息和观点。
多样性的文献可以为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促进创新和跨学科交叉。
在选择文献时,可以参考学科分类和作者背景等信息,确保文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五、可获取性原则文献选用应符合可获取性原则。
研究者应选择易于获取和阅读的文献进行引用。
可获取性包括文献的语言、出版形式和访问途径等方面。
研究者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学术数据库和开放获取资源等渠道,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结论:文献选用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合理选择文献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
本文介绍了文献选用的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权威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可获取性原则。
研究者在进行文献选用时,应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判断和选择,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内容相关性原则在论证中的运用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内容相关性原则在论证中的运用在论证类题目中,选项中往往会设置一些与题干无关的选项作为干扰项来混淆考生的选择。
所以在做论证类的题目时正确理解和运用内容相关性原则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内容相关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干性说的是陈述和当下的内容相关联,它意味着对考虑的事情是重要的、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一个论据对论点肯定性相干,仅当接受它使得论点的可接受性增强;一个论据对论点否定性相干,仅当接受它使得论点的可接受性削弱。
具体对解题来说,所谓内容相关性原则,就是指在一个有效的推理和论证中,要保证论据和论点的联系,也就是前后事件要有语意关联,即日常所说的“前言要搭后语”。
第一,做题时,边阅读题干边找出论点,然后看论点所依赖的论据,这样在脑中形成逻辑主线(因为……所以……)。
然后,以论点作为有关无关的标准去排除无关项,剩下的再排除相反选项,这样就容易找答案了。
第二,所以逻辑题的答案设计必然与原文相关,往往是事件相关(有时候甚至事件重复)的形式,如果与原文的相关性最明显,就有可能是最佳答案;当然有些看起来好像是明显的错误或非常荒唐的选项,即排除。
【例题1】在接受测谎器测验时,只要服用少量某种常用镇静剂,就可使人在说谎时不被察觉。
因为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反应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而不会产生显著的副作用,由此推之,这种药物对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也会很有效。
此段话的假设前提是( )A.镇静剂对于治疗心理压力有效B.对于心理压力反应的抑制增加了主观的心理压力C.由测谎器测出的心理压力与日常生活的心理压力相似D.在测谎器测验中说谎的人经常显示出心理压力的迹象【解析】解题思路:第一步,看问题、定题型。
通过“此段话的假设前提是?”可知是加强论证的题目。
第二步,找论点、定论据。
通过“由此推出”可知“这种药物对降低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也会很有效”是论点;论点外的即是论据,整理一下即“药物可以抑制测谎中的心理压力”。
浅谈科技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
浅谈科技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作者:刘小平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8期随着国家科技计划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长的科研经费需要完善的科研体制和创新手段加以管理,这对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科研工作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科研经费管理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
虽然科研经费有很多种不同种类,可是总的使用原则还是统一的。
科研经费使用的基本原则就是相关性、相符性、合理性。
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活动,简单阐释下对科研经费使用基本原则的理解。
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主要是指与任务目标具有相关性。
那怎么判断一笔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项目具有相关性:(一)、时间与任务目标具有相关性:支出所依据的附件材料,比如计划上报、备案、审批、招标流程、合同签署、款项支付、产品或服务提供等等,所有相关的时间都应该在项目执行期间。
这是必须严格执行的,因为它有合同、任务书、批复等文件书面界定,这些书面文件也是财务审计工作必备的资料。
(二)、内容与任务目标具有相关性:在项目执行期间所有涉及的内容及对象,都必须是跟项目内容相关的,必须直接或间接属于科研项目相关领域、范围之内。
(三)、参与科研经费支出的活动主体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性。
必须都是本项目组的成员,这不仅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还包括人员工资、绩效奖励等,所有票据涉及人员都必须是在本项目组成员之内。
二、相符性原则相符性原则就是所有的科研經费支出要符合各种法律、规章与制度,必须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
(一)、科研经费的使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
这一层面的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要遵循的。
(二)、科研经费的使用要遵循规范单位经济与科技行为的一些相关规章制度。
谈谈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你认识谁更重要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重要特征,相关性可靠性二者在理论条件下是相辅相成的,但总的来说,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首先,对于会计质量信息来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相互依存,并统一于总体质量特征。
具体来说,脱离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再怎么可靠也是无用的;而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再怎么相关,也是没有价值的。
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提出的,都是为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依据,相关性回答了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而可靠性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同时,相关性与可靠性都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制约。
由此可知,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脱离相关性去谈可靠性,也不能脱离可靠性去谈相关性,他们同时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但是同时,可靠性与相关性又经常发生矛盾冲突。
普遍情况下,一些信息的相关性好,但是可靠性差;一些信息可靠性强,但是相关性弱,可以说二者同时非常完善的情况并不多。
从理论上讲,相关性的主要目的在于决策,即对未来服务,而可靠性则重在真实反映过去的信息。
相关性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较高,以至于过分强调及时性从而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失去可靠性。
同理,过分追求信息的完全可靠又容易忽略信息对决策的及时性,这样一来,再可靠的信息也会因为失去时效性而没有了寻在的价值,总而言之就是,过分相关的信息缺乏可靠性,而过分可靠的信息缺乏相关性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最重要特征,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但是有存在互相矛盾冲突的一面。
当面对两者的两难抉择,该如何取舍要根据具体国情和具体情况而定。
针对我国而言,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是在会计信息还不是我国企业作出经济决策是的主要依据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而鉴于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层出不穷,实施举措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已经显得刻不容缓,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安全生产管理辅导:安全生产管理原理与原则
安全⽣产管理原理与原则安全⽣产管理作为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既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有其特殊的原理与原则。
安全⽣产管理原理是从⽣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产管理中安全⼯作的实质内容进⾏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产管理规律。
安全⽣产管理原则是指在⽣产管理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安全⽣产活动的通⽤规则。
(⼀)、系统原理1、系统原理的含义:是现代管理学的⼀个最基本原理。
即⽤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运⽤系统原理的原则(1)、动态相关性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告诉我们,构成管理系统的各要素是运动和发展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显然,如果管理系统的各要素都处于静⽌状态,就不会发⽣事故。
(2)、整分合原则。
⾼效的现代安全⽣产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在分⼯基础上有效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
运⽤该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整体⽬标和进⾏宏观决策时,必须将安全⽣产纳⼊其中,在考虑资⾦、⼈员和体系时,都必须将安全⽣产作为⼀项重要内容考虑。
(3)、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过程中对控制机构的反作⽤。
成功、⾼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活、准确、快速的反馈。
企业⽣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所以必须及时捕获、反馈各种安全⽣产信息,以便及时采取⾏动。
(4)、封闭原则。
在任何⼀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
封闭原则告诉我们,在企业安全⽣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
(⼆)、⼈本原理1、⼈本原理的含义:在管理中必须把⼈的因素放在⾸位,体现“以⼈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本原理。
以⼈为本有两层含义:⼀是⼀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为本展开的,⼈既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客体,每个⼈都处在⼀定的管理层⾯上,离开⼈就⽆所谓管理;⼆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需要⼈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
公安决策学简
公安决策的实质(1)公安决策是公安领导者主观把握客观的(2)公安决策是公安领导者意志的集中体现。
(3)公安决策是公安领导者复杂的思维活动。
2、公安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共同属性:(1)决策主体均具有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
(2)决策内容均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的公共事务。
(3)决策制定均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
3、公安决策与行政决策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2)未来性(3)过程性(4)选择性(5)创造性4、公安决策的基本要素:决策主体、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在公安决策主体与客体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
5、公安决策的类型:公安决策的一般分类:(1)按决策问题的性质和作用分,有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2)按决策组织的地位分,有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3)按决策目标的数量分,有单目标决策和综合决策(多目标决策)。
(4)按决策问题的结构分,有常规性决策(程序化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5)按决策工作的连续程度分,有单项决策(静态决策)和序贯决策(动态决策)。
基层公安决策特点:1、执行性。
主要是做好在上级定目标、给任务前提下的决策活动。
6、多样性。
集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于一体。
7、随机性。
经常处理临时发生的案件、事件和问题。
8、应急性。
处理的时间性强,必须当机立断。
(三)公安决断特点:直接性紧迫性非规范性要求:要掌握信息要当机立断要动态决断要善于权变要敢当风险9、公安决策在公安管理中的作用(一)公安决策是公安管理各种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二)公安决策是各项公安管理职能的中心环节,并贯穿于公安管理过程的始终(三)公安决策的正确与否关能系着公安管理工作的成败(四)公安决策与时俱进地调整公安决策是公安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10、公安决策学特点:(1)综合性。
涉及多种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应用性。
是研究公安机关如何制定和实施公安决策的应用学科。
论证类比的四原则
论证类比的四原则在进行论证类比时,有四个原则需要遵循,这四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论证,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这四个原则分别是相似性、相关性、普遍性和可信度。
相似性是我们进行类比论证的基础。
我们需要找到两个相似的对象或情境,通过比较它们的特征来进行论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国家来论证某个政策的效果,或者通过比较两个历史事件来说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性可以使得我们的论证更加具体和有说服力。
相关性是进行类比论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需要确保所选择的类比对象或情境与我们要论证的观点有密切的关联。
如果类比对象与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那么我们的论证就会更加有力。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与吸烟相关的疾病作为类比对象,这样可以更好地说明观点的正确性。
第三,普遍性是我们进行类比论证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们需要确保所选择的类比对象或情境具有普遍性,即适用于更广泛的范围。
如果我们的类比对象或情境只是个别案例或特殊情况,那么我们的论证就会显得不够有说服力。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具有普遍性的类比对象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可信度是进行类比论证时需要保证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确保所选择的类比对象或情境是可信的,并且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如果我们选择的类比对象或情境不具备可信度,那么我们的论证就会失去说服力。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可信的来源和权威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类比论证。
论证类比的四个原则是相似性、相关性、普遍性和可信度。
遵循这四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论证,使得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在进行类比论证时,我们需要选择相似的、相关的、具有普遍性的、可信的类比对象或情境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使得我们的论证更加有力。
例证的原则
例证的原则
例证的原则是指在论述中使用具体事例、资料或实证来支持和证明所提出的观点或论点。
它具有以下几个原则:
1、具体性原则:所采用的例证必须具有代表性,具体、真实、生动、可信,使读者对论点信服。
2、相关性原则:所采用的例证必须与论点相符合,具有明确的逻辑联系,避免无关的杂谈和插科打诨。
3、广泛性原则:所采用的例证要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就是说,采用的例证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和理解。
4、重点性原则:所采用的例证要有一个明确的重点,突出论点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例证是对论点进行展示、引证、支持和论证的一个重要形式,因此在论述中,要合理运用例证,注意例证与论点的协调和关联,以达到更好的说服力和口服力。
财务分析课后练习
第一章财务分析理论课后练习一、填空题:1、财务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共同作用的结果2、财务分析的基础是,财务报表的基础是。
3、财务报表解释要求。
4、财务报表解释要求。
5、内部分析,亦称,主要指。
6、外部分析,亦称,主要指。
7、财务分析根据分析的内容与范围不同,可分为和。
8、财务分析根据不同,可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二、判断改错题:1、财务分析的最初形态是动态分析。
2、由于进行财务分析的角度不同,如分析的主题不同、客体不同、目的不同等,财务分析形式也有所不同。
3、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任意二者都是完全孤立或隔离的,不能同时结合进行。
三、问答题:1、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财务分析的基本内涵?2、财务分析的目的和作用分别是什么?3、要搞好财务分析,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需要哪些前提条件?4、财务分析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分析信息需求与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2、财务报表会计技术3、财务财务4、比较5、内部财务分析企业内部经营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6、外部财务分析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者及政府部门7、全面分析专题分析 8、分析的方法与目的二、判断改错题:1、错。
财务分析的最初形态是静态分析,如比率分析。
2、对。
3、错。
无论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任意二者并不是完全孤立或隔离的,在财务分析中,应将其适当结合,这样才能全面、深入地揭示企业的经营问题,正确地评价企业的各方面状况。
三、问答题:1、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和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状况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与估价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
(最新最全)2022《会计基础》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总论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故A选项正确。
2.B[解析]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直接带来牡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对会计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现代数学、行为秤学等被引入会计,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传统的会计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3.A[解析]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从会计发展过程以及《会计法》的规定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4.A[解析]会计监督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5.A[解析]《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3备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故本题选A。
二、多项选择题1.AB[解析]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从会计发展过程以厦《会计法》的规定来看,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2.ABCD[解析]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的对象。
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即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ABCD选项均为会计核算的对象。
3.ABC[解析]会计基在假设分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4.ABCD[解析]贲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首先应当符合资产的定义。
除此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八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题中四个选项都正确。
三、判断题2.√[解析]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客。
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 相关性” 的理论分析
$ 谢耘!
#
[ 中山大学 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广州 "#$%&" ]
摘! 要: “相关 性” 是逻辑学和论证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但也非常困难的问题, 历来对之的探讨在视角和理论上都是 众说纷 纭, 尚无定论。本文试图从符号学的语形、 语义、 语用三个维度出发对相关 性的概念本身进行分 析, 并在 此基础上进 一步对 推论关系中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作出更清晰的理解和界定。 关键词: 相关性; 语形; 语义; 语用; 前提与结论的相关性 !"#$%&’$: ! “ ’()(*+,-(”./ + *(01 .23405+,5 675 8.99.-7)5 .//7( ., )4:.- +,8 +0:72(,5+5.4, 5;(401 <.5; )45/ 49 *.(</ 9042 8.99(0(,5 3(0/3(-5.*(/,675 5;(0( ./ /5.)) ,4 *(08.-5 +6475 .5= >;./ +05.-)( +55(235/ 54 :.*( + -)(+0 7,8(0/5+,8.,: +6475 5;( -400()+5.4, 6(5<((, 30(2./(/ +,8 -4,-)7/.4, ., 8./-70/.*( 0()+5.4, 6+/(8 4, +, +,+)1/./ 49 5;( -4,-(35 49 0()(*+,-( 9042 5;( *.(</ 49 /1,5+-5.-, /(2+,5.-/ +,8 30+:2+5.-/= ()* +,%-# : ! 0()(*+,-(; /1,5+-5.-; /(2+,5.-;30+:2+5.-; 0()(*+,-( 6(5<((, 30(2./(/ +,8 -4,-)7/.4,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探讨性论文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探讨性论文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探讨性论文管理会计理念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该理念的提出促进了会计行业的发展,并且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加深入,管理会计的内容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很多研究者对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进行了探讨,管理会计假设前提所指的就是会计人员在不能够对会计事项、经济事务做出正面论证的情况下,以客观发展趋势为依据,做出相应的解释与判断,这一判断必须合乎情理,不可随意下结论。
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功能,它是达到管理会计目标的前提条件,能够指导会计理论实践,明确管理会计的范畴。
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会计的分期假设、实体假设、成本性态可分假设、持续运作的假设等。
企业在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后,可确保其顺利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包含的内容管理会计假设前提在会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可分为隐性假设与显性假设两种类型,显性假设也可被称为浅层假设,人们对这类假设有明显的感受,包括自主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灵活分期假设、会计主体多元化假设等。
隐性假设也可以被称作深层假设。
管理会计假设包含的内容较多,明确其各项内容,有利于确保管理会计内容实施的合理化与规范化。
(1)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所指的就是被管理会计人员操作时间受到限制,在这一时期,企业的集资活动、融资活动、运行项目均受到限制,便于随时明确企业管理信息,以企业需求、运行情况为依据,对分期时间进行更新,便于在短期内将内部报告拟出,审核、管理、监控企业的经济流程。
(2)会计实体假设。
会计实体假设使被管理人员操作空间受到限定,同时限定了各项目的活动立场,在管理会计中,主导方向具备层次分明的特征。
(3)会计持续运作假设。
会计持续运作假设使人员操作基本方法受到限定,企业的集资活动、融资活动、运行项目可以无线延续。
(4)成本形态可分假设。
成本形态假设主要以形态为依据,对固定成本、变动成份进行划分,要想确保该假设成立,必须要设置一定的业务量范围与一定时间段,如果超过该限制,固定成本便会发生变化。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设立的原则
原假设与备择假设设立的原则
原假设(null hypothesis)和备择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
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个假设,用于进行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
它们的设立原则如下:
1. 简单性原则:原假设应为简单的、常见的或默认的情况,而备择假设则应为相对复杂或非默认的情况。
这是因为在没有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接受较为简单的解释或默认情况。
2. 无效性原则:原假设应为无效(null)或没有关系的假设,
而备择假设则应为有效或存在关系的假设。
这是为了避免倾向性和主观性的影响,确定一个默认情况并寻找证据来支持备择情况。
3. 可否证原则:原假设应为可否证的假设,即可以进行实验或收集数据来进行验证或反驳。
备择假设也应为可否证的假设,以便能够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该假设。
4. 相关性原则: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应该是相互对立的,即如果一个假设为真,则另一个假设必定为假。
这样可以确保两个假设之间的互斥性和排他性,方便进行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
总的来说,原假设和备择假设的设立原则是基于科学方法和统计学原理,旨在通过实验证据来支持或反驳某个假设,以便进行科学推理和决策。
同时,假设的设立应考虑到简单性、无效性、可否证和相关性等原则。
会计核算的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一、真实性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真实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三个方面,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人决策和企业内部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与进行决策无关,不仅对决策者毫无价值,而且有时还会影响他们作出正确决策。
所以会计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对决策者有用才行。
四、一致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这样才便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经营管理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一致性原则并不否定企业在必要时对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但要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批注中加以说明。
五、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另外指明一点,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一种关于改善组织管理的有效思想,是管理层采取的具体行动。
这一原则的宗旨在于整合企业的资源,提升企业的效率,激发更高的效果,为达到企业的目标提供有效的方法。
首先,相关性原则要求管理层正确认识组织管理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从而确定组织发展和组织运行的方向。
按照相关性原则,企业管理层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将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以便朝着确定的方向发展。
其次,组织管理要求企业管理层从多方面把握和操纵各种变量,充分考虑企业执行管理时所面临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促进成果的实际情况,从而指导企业发展。
此外,相关性原则也要求企业管理层采用独特的创新管理模式,解决局部问题,实现全局整合,形成经济社会共赢的模式,并在企业资源整合、组织机构重组、信息管理和项目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以相关性原则为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实行激励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层级管理结构,协调和利用各种资源,以保证有效共同协作,有条件的环境和正确的方法,以及正确的信心与努力,实现企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
总之,相关性原则是管理层有效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行动,其中包括正确认识企业发展,把握和操纵变量,采用创新管理模式,激励考核,建立和完善层级管理结构,协调和利用各种资源等等。
只有善于应用相关性原则,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激发更多的机遇
和潜力,真正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略论相关性原则
略论相关性原则[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性的概念,然后阐述了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在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中的变更,并举例揭示了新准则中相关性原则的体现,然后指出了相关性原则理解中的两个误区,旨在推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更好地体现相关性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使用者决策服务。[关键词] 相关性;公允价值;财务报告;误区一、相关性的概念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关于相关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第2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证实或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相关性。”(3)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观点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 S.Hendriksen)认为相关性包括3个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和语义相关性。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披露者应当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时间、数量和质量等,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需要。相关性的体现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时,充分考虑信息使用人的要求,确保信息与决策相关、相协调。二、我国相关性原则内涵的变更相关性原则是会计的一般原则之一。会计的一般原则是在会计假设基础上推导形成的会计工作的规则或规范,它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却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认真研究相关性原则对于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会计基本理论及指导会计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发展,我国相关性原则的内涵也不断演进。我国1992年11月30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第二章第11条没有接受FASB对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所下的定义,而是认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该定义有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国家、企业等;其次,随着内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经扩展了,信息使用者除了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以外,还面临一些特定的决策问题。例如,投资者除了关注短期股票波动相关信息,还要求公司提供能够评估公司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趋势的信息;贷款人更关心公司的还债能力;政府及监管机构关心公司的税收政策和公司内部控制稳定性信息,等等。因此,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第二章第13条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即,新准则的定义强调: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可见,新准则与国际接轨,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三、新准则中相关性原则的具体体现从相关性原则来看,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不同的企业,其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客观地存在差异。例如,对于资产的计量,究竟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采用公允价值,会因为决策者的需求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准则能够兼容并包,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下使用者的需求。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相关性原则有着更好的体现,现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1. 公允价值运用中相关性的体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在提到会计计量属性时,规定除了可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计价以外,还特别规定了可以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写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诚然,公允价值的小范围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降低;而大范围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我国选择了公允价值在更大范围的运用,说明我国在会计目标问题上,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受托责任观,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2. 财务报告中相关性的体现研究会计相关性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一方面可通过财务报告的演变检验其与会计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可从会计相关性变化出发去改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主要包括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使用者包括企业等组织的所有者或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部门等。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主要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其他企业在与会计主体进行投资、借贷、交易、管理、监督等活动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如,公司编制的年度财务报告就是基于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业绩表现的会计信息而加工生成的,所以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具有了反映公司的内部治理状况、业绩等基本和潜在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对投资者进行决策是相关的。投资者对于年度财务报告已经有了基本的信息了解和学习过程,这种过程的结果就使得投资者在以后的决策中具有预测价值,并可以进行预期的证实或修正。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由此可见,新准则突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三大目标:提供会计信息、反应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也更好地反映了相关性原则。四、相关性原则理解中的几个误区1. “会计信息越精确其相关性越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顾客需求个性化,市场反应多变化使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加深。日益增强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会计系统支持决策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系统能否提供与企业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决策的相关的会计信息成为会计系统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志。和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那些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结果有用的信息,而非精确的信息。精确但不相关的信息对决策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会计信息太精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决策,因为精确的会计信息需要用很多和复杂的附注来解释现有准则的要求,而这会使用户迷惑不解;会计信息要求过于精确使得很多管理人员产生厌烦心理,并使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另外,过于精确、过于苛刻的会计信息要求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过于追求会计信息的精确需要大量的数据,致使会计人员可能忽略其真正的工作。。
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组织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指的是组织管理中的各个活动之间要有良好的相互联系。
这是一种确保团队行动的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它强调一切都是有联系的,且彼此之间有关联程度,因此可以把带来整体质量的可能性。
组织管理中的相关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在任何情况下,每个活动都应当与主要目标一致。
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原则。
活动的时机、地点、参与者等都应当符合目标。
其次,活动中关键工作要素之间要有相关性,即每个工作要素都应当是有组织性、有目的性、有秩序性的。
最后,活动中所采取的措施也要有一定的相关性,措施之间要有一定的统一性,以便在面对变化时,能够及时最好地应对变化,以避免团队之间出现不协调。
此外,组织管理中的相关性原则还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它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避免出现相关性问题。
这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但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允许组织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管理的目标,实现更多的价值。
因此,组织管理中的相关性原则不仅是一种组织的发展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确保团队行动的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它要求组织中的活动有健全的相关性,让团队的行动更有效、有力。
如果团队的活动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或者没有严格的活动流程,将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出现无效和不可预期的结果,从而影响组织的运营效率,损害团队的发展。
因此,相关性原则在组织管理中非常重要,它要求组织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保留一定的相关性,而且要建立一支有统一思想的团队,从而使团队的行动有效有力,确保各自的工作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在组织管理中,各活动之间要有良好的相关性,这是一种确保团队行动的有效性的重要原则,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相关性原则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性的概念,然后阐述了相关性原则的内涵在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中的变更,并举例揭示了新准则中相关性原则的体现,然后指出了相关性原则理解中的两个误区,旨在推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更好地体现相关性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使用者决策服务。
[关键词] 相关性;公允价值;财务报告;误区
一、相关性的概念
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关于相关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观点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第2号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相关性是指“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证实或修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有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观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相关性。”
(3)会计学家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的观点
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Eldon S.Hendriksen)认为相关性包括3个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和语义相关性。
因此,可以认为,会计信息相关性就是会计信息披露者应当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时间、数量和质量等,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需要。相关性的体现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提供信息时,充分考虑信息使用人的要求,确保信息与决策相关、相协调。
二、我国相关性原则内涵的变更
相关性原则是会计的一般原则之一。会计的一般原则是在会计假设基础上推导形成的会计工作的规则或规范,它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却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认真研究相关性原则对于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会计基本理论及指导会计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发展,我国相关性原则的内涵也不断演进。
我国1992年11月30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第二章第11条没有接受FASB对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所下的定义,而是认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是该定义有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比较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国家、企业等;其次,随着内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已经扩展了,信息使用者除了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以外,还面临一些特定的决策问题。例如,投资者除了关注短期股票波动相关信息,还要求公司提供能够评估公司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趋势的信息;贷款人更关心公司的还债能力;政府及监管机构关心公司的税收政策和公司内部控制稳定性信息,等等。
因此,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第二章第13条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述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即,新准则的定义强调: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做出评价或者预测”——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可见,新准则与国际接轨,符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三、新准则中相关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从相关性原则来看,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其基本任务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相关的会计信息。然而,不同的企业,其理财方式与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的水平和复杂程度等方面都客观地存在差异。例如,对于资产的计量,究竟是采用历史成本还是采用公允价值,会因为决策者的需求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会计准则能够兼容并包,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情况下使用者的需求。
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相关性原则有着更好的体现,现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1. 公允价值运用中相关性的体现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负债清偿的金额计量。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2条在提到会计计量属性时,规定除了可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计价以外,还特别规定了可以用公允价值计价。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正式写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
诚然,公允价值的小范围运用,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相对提高,但信息的相关性会降低;而大范围运用,虽然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可能会降低信息的可验证性。我国选择了公允价值在更大范围的运用,说明我国在会计目标问题上,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受托责任观,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
2. 财务报告中相关性的体现
研究会计相关性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一方面可通过财务报告的演变检验其与会计的相关性;另一方面可从会计相关性变化出发去改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主要包括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使用者包括企业等组织的所有者或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监督部门等。
财务报告的相关性主要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其他企业在与会计主体进行投资、借贷、交易、管理、监督等活动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比如,公司编制的年度财务报告就是基于自身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业绩表现的会计信息而加工生成的,所以年度财务报告已经具有了反映公司的内部治理状况、业绩等基本和潜在的相关信息,这种信息对投资者进行决策是相关的。投资者对于年度财务报告已经有了基本的信息了解和学习过程,这种过程的结果就使得投资者在以后的决策中具有预测价值,并可以进行预期的证实或修正。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4条:“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由此可见,新准则突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三大目标:提供会计信息、反应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也更好地反映了相关性原则。
四、相关性原则理解中的几个误区
1. “会计信息越精确其相关性越强”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顾客需求个性化,市场反应多变化使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加深。日益增强的竞争性和不确定性对企业会计系统支持决策分析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系统能否提供与企业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决策的相关的会计信息成为会计系统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志。和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是指那些对决策有影响或对预期结果有用的信息,而非精确的信息。精确但不相关的信息对决策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会计信息太精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决策,因为精确的会计信息需要用很多和复杂的附注来解释现有准则的要求,而这会使用户迷惑不解;会计信息要求过于精确使得很多管理人员产生厌烦心理,并使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产生消极情绪;另外,过于精确、过于苛刻的会计信息要求给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过于追求会计信息的精确需要大量的数据,致使会计人员可能忽略其真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