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把握瞬间 把握精彩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把握瞬间把握精彩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作者:王根元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年第01期如何把握瞬间,把握精彩,敏锐地捕捉发生在课堂情境中的每一个思维灵感的闪现和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数学课堂熠熠生辉?教师应该充满教育智慧,想方设法把那些灵感和思维火花不留痕迹地加以引导、点拨、放大。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智慧而充盈灵动,从而演绎出丰润和精彩。
下面是我听课中遇到的一种量角的方法是教师课前没有考虑到的。
教师这一情节的处理方法引发了我的思考。
【教学案例】师:同学们,拿出材料袋中的材料,看一看上面的要求,然后比一比,下面的两个角谁大谁小?(学生小组合作、交流)∠1 ∠2师:请哪位同学来比一比?生1:(在展示台上演示)先用活动角量一下∠1,再将活动角顶点和∠2重合,活动角的一边和∠2的一边重合,再看活动角的另一边在∠2的内部,所以∠1师: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指着另一位同学)你还有什么方法?来试一试。
生2:我是用直尺量的。
师:用直尺怎么量?生2:(在展示台上演示)我先用直尺和∠1的一边对齐,从角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1的另外一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师:你这样量能量出角的大小吗?生2看着老师的眼神,诧异的样子。
师:你先坐下,看其他同学怎样量的。
生3:还可以把一张纸对折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课后思考】如果顺着这位同学量角的思路想下去,应该是再用直尺和∠2的一边对齐,从∠2的顶点量出1厘米,注上记号,同样在∠2的另一条边上1厘米处也注上记号;最后分别用直尺量一下∠1、∠2两条边上两个记号间的距离,看哪个角上这两点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角就大。
带着这种想法,课后我找到这位小朋友,通过交流验证了我的推理。
同时,这位小朋友还告诉我,他开始也是用活动角去量∠1和∠2的大小的,但后来又想到,没有活动角时也可以先在两个角的两条边上分别量出1厘米并注上记号,这就相当于是同一个活动角摆出的两个不同的角,因为角的大小与活动角张开的大小有关,所以哪个角上两个1厘米记号间的距离大,说明这个“活动角”张开得大。
小学画数学教学实践心得(3篇)
第1篇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知画数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尝试将画数学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画数学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画数学的内涵画数学,即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数学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
画数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画数学教学实践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图形、数字、符号等数学元素,从而提高观察能力。
这种观察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画数学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绘画来表现数学知识。
这种动手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画数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来表现数学知识。
这种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画数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三、画数学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画一个圆形,将其分成若干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引导学生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在画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数字、符号等数学元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讲解面积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图形,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3.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画数学的过程中动手操作,通过绘画来表现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解图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并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描写数学课堂精彩场面
描写数学课堂精彩场面数学课,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往往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
然而,在我上高中的那一年,我却经历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让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节高中数学课,老师是一位中年男性,他身材魁梧,胡子拉碴,总是神情严肃。
然而,一走进教室,他却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轻松氛围。
他宣布今天的课程内容是关于三角函数的应用,这让我感到有些期待。
课堂开始,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在黑板上写满公式,而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了三角函数的概念。
他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
他说:“正弦就像是一个天线,它的长度与三角形的对边成正比;余弦则是一个身高标尺,它的长度与三角形的邻边成正比;正切则是一个斜率计算器,它的值等于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听到这些比喻,整个教室里的学生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老师接着说:“三角函数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符号,它们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说着,他拿出一张地图,指着上面的一座高楼大厦说:“你们知道吗,我们可以利用正切函数来计算这座大厦的高度。
只需要测量一下从地面到大厦顶部的水平距离和你所站的位置到大厦底部的垂直距离,就可以用正切函数计算出大厦的高度了。
”听到这个例子,我们都觉得数学原来是如此有趣和实用。
老师接着给我们讲解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图像变换的知识。
他拿起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了一个正弦函数的图像,然后通过改变角度和振幅,让我们看到了图像的变化。
他解释说:“正弦函数的图像就像是一条起伏的海浪,它的周期是360度,振幅决定了波峰和波谷的高度。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际操作。
他让我们分成小组,用手机上的计算器来画出不同参数下的三角函数图像。
每个组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图像的变化。
这样的互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三角函数的特点和应用。
在这堂课的最后,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有趣的小练习。
他说:“现在,假设你们是一个农民,面临着如何种植庄稼的问题。
留有尾声听余音——浅谈数学课的结尾艺术
留有尾声听余音——浅谈数学课的结尾艺术发布时间:2022-10-20T17:07:42.413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10月作者:潘建喜[导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结尾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一堂好课不仅要有精彩开篇,更应有画龙点睛之笔的结尾。
但是当前课堂结尾存在着语言过于俗套、结构模式过于呆板、时间观念过于淡薄等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组织游戏、巧设练习、消除疑惑、对比理解等多种方式来亮出精彩的结尾,从而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境界!潘建喜浦江县潘宅中心小学【内容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结尾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一堂好课不仅要有精彩开篇,更应有画龙点睛之笔的结尾。
但是当前课堂结尾存在着语言过于俗套、结构模式过于呆板、时间观念过于淡薄等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组织游戏、巧设练习、消除疑惑、对比理解等多种方式来亮出精彩的结尾,从而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境界!【关键词】课堂结尾情境悬念游戏精彩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2)10-088-02教学就如同阅读小说一样,新颖有趣的开篇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耐人寻味的结尾更能让人难以忘怀,使学生久久思索,课堂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后回忆的效率高出四倍左右。
纵观优秀教师的成功课例,不难发现他们常把最有趣的、最重的东西放在结尾处,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激起继续探求新知的欲望,达到“课已止而意未了趣未停”的效果。
然而,目前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往往只注重新课导入、精化教学过程、优化练习等环节的教学艺术,而对结尾却不大讲究,甚至形式化的走过场,着实令人堪忧!一、扫视课堂结尾存在的问题1.结尾语言过于俗套课堂上,这样的对话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没……有……了”“都懂了吗?那好,下面翻开作业本,老师布置作业……下课!”老师提问的语言很俗套,学生的回答无关痛痒。
落实新课程理念,探出数学课精彩
落实新课程理念,探出数学课精彩【摘要】数学课的理想境界是精彩!数学课的精彩必须是师生共同的精彩,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建构生活化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调控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力还给教师和学生,让数学教育教学充满智慧与挑战!【关键词】精彩;建构;生活化;课堂数学课一个理想境界是精彩!数学课的精彩必须是师生共同的精彩,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精彩”。
我认为应该把数学课堂适度地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力还给教师和学生,让数学教育教学充满智慧与挑战,这样的课堂才最精彩!一、教师角色的变换,使数学课堂生动起来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角色转变,让师生真情互动,课堂精彩纷呈。
如《三角形》、《四边形》复习课,因为知识点多,且学生比较熟悉,因此我放手采用“回忆交流―尝试建构―解释反思―扩建重构”这样颇具挑战性的复习教学设计,把复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引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整堂课,知识在建构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活动中融通,学生在这共识、共享、共进的良好氛围中感悟知识。
通过我的放手,也为不同学生学不同数学提供了空间。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数学课堂有了色彩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余角与补角》一课中,我用课件出示生活中情境:打台球、汽车后视镜、剪刀等画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角,角之间有关系,从而引入新课。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其次,运用多媒体手段化静为动,突破探究难点。
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使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理解更为直观透彻,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数学课堂“备”出质量 上出精彩
数学课堂“备”出质量上出精彩一、数学课堂“备”出质量,上出精彩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达成这些目标,高质量地上好数学课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愿望。
一节课的准备与授课过程无不花费了老师众多的心血。
现就前段时间所上六年级上册的《正负数(一)》为例,谈谈自己对上好一节数学课的体会。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学资源,搭建教学成功的台阶学生对正负数已有三学期未接触。
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完成新知识的教学是有难度的,特别是“求正负数间的差”与“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很容易使学生误解。
例如学生建立的知识经验只是在温度的表示上,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实验室找到了教学用温度计,发现并没有0度以下的刻度,很不实用;我又到市场上进行了调查,发现适合使用的温度计价格较高,要便于小组观察使用,需要的资金数额较多,使我很为难。
回到本班六(3)班教室,在不透露教学过程的前提下,征求了学生意见,学生提出用零花钱自备温度计和画温度计图两种解决方案。
实物胜在直观,画图为抽象认识数轴打下了基础,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次跨越,我赞同了这两种做法。
第二天,有63名学生自备了温度计,有11名学生画了温度计刻度图。
新课学习中“求正负数间的差”教学难点顺利突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扎实,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课前资料的收集是学生知识形成的桥梁原本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临时变成了“一课二教”,同一教学环节的实施由于课前学生准备情况的不同,两个班学生的知识生成情况也截然不同。
课前准备:(3)班:学生自备了温度计实物或自制了温度计刻度图,前一天下午收看、记录了部分城市天气预报。
数学课堂上生成的精彩
a AH a BM C 全 C
C = H, A = M M C HB
’
. .
反 思:如果在 预设 生成 的基础 上 ,又有 了许多 非预 设生
B同学 展示完毕,全班响起 了掌声 。这个展示 让学 生们 兴 成 ,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 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要随时捕捉 奋起来。 学生 的疑 问、想法、创见 等精彩瞬 间,选择恰当的 问题作为动 c同学:老师我还发现a M C H是等边三 角形 D同学 :老师 我还 发现 态生成的 “ 课眼 ” 。但有时可能会妨碍 目标 的实现,这就要根据
设 ,所 以教 师也 不会 显得 手足 无措 。
善于抓住并珍视生成 ,需要我的心中有 学生,需要我们树
教学片断一:在学 习了等腰三角形及等 边性质 定理和 判定
定理之后,本节课将 引导学生积极 自主探究归纳如何应用等边 立全新的教学观 ,还需要我们 的教学智慧,以及知识能力和对教
三角形定理的性质。教师先 引导学生一起复 习学过 的有关定义 材把握 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加强研究,努力
反思 :在 师生互 动 的课 堂 中 ,非预 设 生成 的出现是 必然 健康有效 的轨道上 发展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潜能才能
的 ,因为我们 的教学 对象是活 生生 的人,他 们是带着 自己的 得以绽放 ,思维 的火花才能得 以焕发。 知识 、经验 、思考 、灵 感来参 与课堂 ,如果 学生有 了有价值
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有利 实现 教学 目标 的要放大处理 ,不利教
整接 下来 的教学程序或 内容 ,为动态生成铺路 ,让课堂教学在
我聆听着学生准确 、有序地回答 ,欣赏着学生因思考而 闪 学 目标要搁置或缩小处理 。要 “ 随机开 发”新 的教学资源 ,调 烁 的智慧 目光 ,禁不住为他们鼓 掌喝彩 。
浅谈如何利用“数学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利用“数学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摘要:小学数学当中的知识具有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一定阻碍,“数学画”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文章主要围绕利用“数学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展开探究,详细介绍了形象表示知识,吸引学生探究兴趣;展示知识联系,增强学生知识认识;直观表达问题,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等几种“数学画”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画;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一定的学习困难,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困难更多的集中在数学科目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年龄限制,生活经验极其有限。
同时,小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对生动形象的具体化知识接受程度较高。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数学画”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效果。
一、形象表示知识,吸引学生探究兴趣“数学画”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具体形象展示出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生动形象的绘画图形中展示知识。
学生在面对这种新颖形式时能够对图画产生兴趣,进而对画中表示的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生发出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数学画”形象表示知识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画”为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当中,更能够吸引学生后续对画中所表示的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
例如,“倍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倍的意义”理解有困难,而对于有关“和倍”“差倍”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
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状况,教师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利用“数学画”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教师转移到数学画上,暂时忘记了数学学习困难。
教师也可以一边画一边向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的思路在教师引导中开展,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拓展。
巧妙引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巧妙引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摘要:优美的意境,可以使学生沉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意境激趣导入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创设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精彩意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新课堂改革实施的今天,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如何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从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并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一、儿歌激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进行“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节时,针对此节内容枯燥、乏味加之抽象的特点,我采取了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伊始,我便放起了儿时的童谣加以渲染: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
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
四只蛤蟆四张嘴,八只眼睛十六条腿,扑通四声跳下水。
n只蛤蟆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沿着思绪往下说,顺理成章的引入新课,学生接受新知也感觉很轻松,为本节教学任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设疑激趣。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设疑激趣导入就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在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让关注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让关注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
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也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研究与思考。
一、细节之美源于对学习的精心预设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先出示书上的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数学信息列式。
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结果他的想法是:“每天一瓶牛奶,而月有大月和小月的区别,天数不同,每个月都付28元钱,这不合理。
”“对的。
”下面有不少学生赞成。
还有学生产生了新的想法:“那就大月订牛奶,小月不订,这样就赚了。
”……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显然大家已经将关注点放在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上课的教师有些措手不及,显然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他只好先肯定学生的想法:“你能想到年、月、日的知识,说明你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思考问题,这非常好。
但也许有些地方订牛奶就是平摊到每月付28元。
”对此,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着,显然教师的解释不能完全让他们信服。
在很多教师看来,上面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也许纯属偶然。
但这种偶然的背后是否也有必然的理由?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由于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家中订牛奶,他们直接或间接地积累了一些订牛奶的生活常识:牛奶一般一月一订。
根据每月天数付一次钱(至少扬州地区是这样的);第二,学生在前面刚刚学习“年、月、日”的知识,对不同的月份天数不同印象比较深,并且情境中还呈现了“每天一瓶”这样的信息,因此,自然会产生要区别大月、小月的想法。
如果备课时我们能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将情境进行小小的改动,使之更符合实际,课堂上学生就不会提出对“每月28元”的质疑。
因为这样的质疑是与本节课无关的话题,无疑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不必要的干扰。
由此看来,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
精心打造教学细节,依赖于我们对教材与学生的双重把握与理解。
玩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有 什 么特 点 ? 由此 认 识 “ 线段” 的特 点 : 有 丽 个点 , 能量出长度。 第二步 : 让 每 个 同学 手
中 拿 着 铅 笔看 做 是 孙 悟 空 的 金 箍 棒 , 孙 悟
空 把 它拿 在 手里 , 让 它往 上 长 , ~直 长 一 直 长, 长到云彩里 , 长到看不到 , 这 样 又 形 成
力, 在 学 习 活 动 中起 着 十 分 重要 的 作 用 。
不 见尾 , 这 样 就形 成 了什 么 ? 认 识 直 线 的 特 入学 生 中去 , 我 们 要 以 饱满 的热 情 , 良好 的 件 , 体验 成功 的喜悦 , 让 学生感 觉数 点 : 两端都没有点 , 不 能 量 出长 度 。 这 样 让 情绪和真诚的 微笑去面 对每一个学生 , 让 学好 玩 学生 在 边 玩 边想 边 学 中认 识 了直 线 、 射线、 学 生 感 觉 老 师 是 那 么的 平 易 近 人 , 和 蔼 可 对学 生要 予以成 功的期 待 , 因 为 教 师 线 段 的 特 点 , 并 且 由 此 认识 它 们 之 间的 联 亲, 从 而 乐 于和 教 师 交 往做 朋友 , 主 动 参 与 对 学 生 的 期 待 具 有 很 大 的 感 召 力 和 推 动 系 和 区 别 : 线段有两 个端 点 , 能 够 测 量 长 到 课 堂 学 习中 来 。 教 师 要 努 力 把 数 学 课 上 力 , 能 激 起 学 生 潜 在 力量 , 激 发 向上 的学 习 度; 射 线 有 一 个端 点 , 不能测量长 度 ; 直 线 得简单、 快乐 , 让 学 生 摆 脱 对 教 师 的依 赖 , 主动性 。 要 创 设 使 他 们 都 能 获 得成 功 的 机 没 有端 点 , 不 能测 量 长 度 。 射 线 和 线 段是 直 养 成 自主 学 习 的 习 惯 , 真 正 成 为 课 堂 的 主 会 , 要 对 不 同 层 次 的 学 生 提 出 不 同 的 目标 线 的一 部 分 , 线段 是 射 线 的 一部 分 。 让 学 生 人。 使 数 学课 充 满 生机 与乐 趣 , 使 数 学课 成 要 求 , 精 心设计练 习, 布 置分层作业 , 并 且 再 画直 线 。 射线 , 线 段 的时 候 就 有 了 一定 的 为学 生 学 习 创 造 的 乐 园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展 示 成 功 , 让 不 同 层 次 学 生 的 学 习 成 果 得 方 向 , 不至 于 出现 错 误 。 能 体会“ 数学好玩 ” , 让 每 一 个 学 生 都 能 在 到 展示 的 机 会 , 营 造享 受 成 功 的 情 境 , 小学 “ 让 数 学好 玩 ” , 是 以生 活 为蓝 本 , “ 学”
《把数学画出来》读后感
《把数学画出来》读后感篇一《把数学画出来》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一本超有趣的书,叫《把数学画出来》。
哇塞,这书可真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心里还犯嘀咕呢,数学这玩意儿,不就是一堆数字和公式,还能画出来?可当我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简直是个“井底之蛙”!也许你会跟我之前想的一样,觉得数学就是枯燥的计算和解题。
但这本书告诉我,错啦!数学也可以是五彩斑斓的图画,充满了创意和惊喜。
书里有好多例子,就比如说讲几何图形,不再是死板的定义和定理,而是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复杂的概念。
我觉得这简直太神奇了!就好像数学变成了一个魔法世界,只要拿起画笔,就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到自己以前学数学的痛苦经历。
每次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我头都大了,可能我就是没找到像这样有趣的方法吧。
不过现在,我好像找到了那把打开数学大门的神奇钥匙。
你们说,要是咱们的数学课堂都能像这本书里一样,那该多好呀!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害怕数学啦?反正我是真心希望以后能多一些这样好玩的学习方式。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数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现在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用画画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的数学奥秘啦!你呢,是不是也想来读一读?篇二《把数学画出来》读后感哎呀妈呀,《把数学画出来》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又惊又喜!我以前一直觉得数学就是那种让人头疼的东西,一堆公式定理,背都背不下来,更别说理解了。
但是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数学不一样的一面。
你能想象吗?数学竟然可以用画画的方式来展现!这就好比把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符号都变成了有温度、有色彩的小精灵。
比如说,书中讲到函数的时候,不再是那种干巴巴的曲线,而是通过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函数的变化规律。
我当时就在想,为啥以前老师不这么教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兴奋得跳起来,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有时又会有点怀疑,这真的能行得通吗?也许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吧,充满了不确定性。
画数学:在画图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
" 画数学 ": 在画图中提升几何直观能力摘要:"几何直观"是新课程标准中新增的核心词之一,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实质是将复杂抽象的对象"图形化",把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直观,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数学"是指在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把抽象数学知识通过图示、表格等直观形式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学习的对象。
由此,立足教与学的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数学",将数量之间关系用图形(空间形式)的方式呈现出来,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数学概念、知识体系等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优化学习体验,提升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质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直观;"画数学"引言几何直观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画数学"要求学生将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过图的形式将数量关系画出来,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到图形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小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而"画数学"作为动作直观教学手段,有助于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
一、小学阶段借助画图提升几何直观能力存在的问题1.教师缺乏对几何直观的深度理解教师常常赋予几何直观可视化的含义,不等同于直观,而是指运用数学思维和借助几何图形来呈现的直观,使学生获得对于数学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抽象的概念、计算算理、实际问题等,教师有意识地借助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组织观察的活动,让学生看得见。
但常遇到学生视而不见的现象,一旦没有了实物,没有了图示,更不知从何入手。
教师在设计教学案时,更多是让学生所见即所得,对于几何直观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思维含量。
2.学生画图能力较弱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期和关键期,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引导在这阶段十分重要。
有效设问-让数学课堂亮出精彩
有效设问:让数学课堂亮出精彩有效的课堂是师生在真实自然的“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整合推进的,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
在这种理念的观照下,老师们非常注重有效的“问题场”的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也逐渐充盈着智慧、灵性和由此而萌发的勃勃生机。
可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由于对“问题域”的取值把握不准,使设问的内容和设问的方式偏离了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存在缺憾】一、域值过大华而不实聚焦课堂问答,经常会发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究其实质,主要为:1.教师的设问太“大气”了,让学生不明所问“吃不准”。
如现今在一些课堂上流行的一些时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这些问题比较宽泛,又有一定的开放度,因此生成的空间很大,课堂气氛热闹。
但因其指向性不明确,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吃不准”,偏离预定的轨道,或把数学课演变成了说话课。
这样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减弱了课堂的“数学味”。
2.教师的设问太“高深”了,让学生不知所问“吃不了”。
如“你是怎样想的?”这一问题对于高段的孩子来说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但对于低年级特别是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就太深奥了,他不太懂老师问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就会闹出以下真实的回答:“我就是这样想的”、“我随便想的”、“我心里是这样想的”……让老师啼笑皆非。
二、域值过小单一僵化课堂上,有些教师喜好“一问一答”式:“等于几?”“结果是多少?”“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些问题看似简洁,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答。
但究其实质:问题过于简单僵化,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学生只需回答“结果”、“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学生的思维只停留于表面,根本得不到发展。
三、域值缺失随心所问备课时,老师没有精心预设问题,上课时毫无目的,随意发问,不分主次,有时甚至脱离了教学目标,使课堂陷入了低迷低效的状态。
画一画优秀教学案例六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画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画圆的过程,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圆的定义、特点和性质,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概念。
2.教师可以讲解圆的度量方法,如直径、半径、周长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理解。
3.教师可以引入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如何用圆规画一个准确的圆?”等。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方式,共同探讨圆的性质和规律,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问题情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圆的面积如何计算?”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操作情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用圆规和直尺画圆、测量圆的直径、周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圆的知识。
(二)问题导向
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圆的性质和特点,如“圆有什么特点?”、“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圆相关的作业,如绘制一个圆形的图案、计算一个圆形的面积等,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
3.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获得成就感。
“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作者:雷湘莉来源:《江西教育B》2018年第07期“知识来源于动作”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依据这些理论,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巧用、善用、活用“数学画”,让他们得到充分体验,增强其对知识的本质理解。
一、探究新知时,巧用“数学画”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探究与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笔者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巧用“数学画”,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感悟7的乘法口诀的由来,且能在自主领会中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材呈现的操作内容是让学生用7个不同的七巧板图形拼摆7个不同的图案。
分析编者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操作中探索体验7的乘法口诀的由来,让他们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其操作内容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
但笔者认为此操作材料只适用于有条件学校的学生,而农村学校的学生难以有精致的学具,更不用说一人一份七巧板了。
新课标中强调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死搬教材。
于是笔者把教材呈現的拼摆七巧板改为让学生画小棒,画出的每堆图形也由7根小棒组合而成,想画什么图形就画什么图形。
而后列式表示出拼摆这些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合作,能做到一人画,一人写算式,一人写口诀,一人负责检查,每画一组图形写一次算式和口诀。
这样学生在没有学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操作自编出7的乘法口诀,体验了知识的“生成”。
学生在简单的“数学画”中学得开心,“做”得愉快,新课程理念也很好地得到落实。
二、巩固旧知时,善用“数学画”在自主体验与探究新知获得成功时,学生会感到成功的满足和学习的快乐。
当然,也会有部分学困生跟不上其他同学探索体验的节奏,别人探索成功获得心理满足了,他们还处于云里雾里和一知半解之中。
怎样让学困生也得到有效体验,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呢?笔者主要是从练习课中进行补救的。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的实际应用练习时,出示这样的习题:“同学们摆花,摆3行,每行7盆,一共要摆多少盆?”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很快思考出表示的是3个7,并能列出乘法算式。
五年级适合的数学周的画
五年级适合的数学周的画
在五年级的数学周之际,画一幅与数学相关的作品会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以下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幅适合五年级数学周的画作。
第一幅作品是《数学世界的探索》。
这幅画以童趣的方式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画面中,孩子们身着数学装扮,手中拿着各种数学工具,他们正在探索数学的奥秘。
有些孩子在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有些孩子在用天平称重,还有的孩子在用计算器做简单的运算。
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给人一种融入数学世界的感觉。
第二幅作品是《数学乐园的冒险》。
这幅画以梦幻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想象的数学乐园。
在画面中,数学符号和图形变成了乐园的一部分,孩子们可以跳进圆形的泳池里感受圆的奥秘,也可以在三角形的滑梯上畅快地玩耍。
乐园里还有一个巨大的数学迷宫,孩子们需要通过解决数学题目找到通往出口的道路。
画面中的孩子们充满勇气和智慧,勇敢地探索数学的乐趣。
第三幅作品是《数字的童话世界》。
这幅画采用了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来呈现数字的魅力。
画面中,数字化身成各种可爱的生物,比如数字1变成了独角兽,数字2变成了双胞胎小精灵,数字3变成了飞舞的小鸟。
孩子们在画面中与这些数字生物一起玩耍,通过与数字互动来理解数字的含义。
整个画面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让孩子们在数学周中感受到数字的魔力。
以上就是我为五年级数学周准备的三幅画作。
通过这些画作,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希望五年级的同学们在数学周中度过愉快且有意义的时光!。
运用超级几何画板,演绎精彩数学课堂
探索探索与与研研究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中数学教师也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将超级几何画板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超级几何画板是一种绘图软件,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超级几何画板,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以更加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直观想象能力.一、超级几何画板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函数的解析式及其性质与其图象相辅相成.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利用超级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将函数的图象以直观、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函数解析式的内涵和函数的性质.教师可借助超级几何画板展示出函数图象以及图象上的点,引导学生探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曲线的变化趋势、点与点之间的联系等.例如,在教学《函数的概念》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笔者利用超级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首先,利用超级几何画板画出了一次函数y=2x-1、反比例函数y=1x(x≠0)、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如图1、2、3所示,然后让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讨论这三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取值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y=2x-1、y=1x、y=x2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为R、R、x≠0,它们的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分别为R、y≠0、y≥0;前两个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最后一个函数的因变量都是对应2个自变量.这说明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可以呈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领悟函数概念中存在的对应关系了.图1图2图3二、超级几何画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知识都是与图形有关的,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借助超级几何画板来开展教学.利用超级几何画板,从各个角度将立体几何图形展示出来,或者将几何体进行旋转、切割、分解、组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学生通过观察,能快速了解几何体的结构、特点,明确几何体中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不仅能加深对立体几何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观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时,笔者借助超级几何画板分别展示了正方体、圆柱、圆锥、球及其组合体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先观察图片,然后探讨这些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特点.学生分别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正侧的高相等,正视图和俯视图的长相等,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宽相等.然后笔者给出如图4所示的几何体,要求学生在画该几何体的三视图时,将几何体的长与正视图相对应、高与正视图平齐、宽与正视图保持相等,学生很快便画出了如图5的三视图.图4图5在超级几何画板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加仔细地观察几何体,直观地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有利于逐步培养抽象思维和直观想象能力.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运用超级几何画板,可以极大程度地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丰富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第四中学)58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活动化教学 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活动化教学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活动化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活动化教学更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不断优化教学方案,让数学课堂由单调枯燥到乐趣无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活动,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引入活动化教学,让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一、情境活动,诱发学生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决定了学生更喜欢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模式,但是数学学科很多公式和概念等,都比较抽象化,如果教师单纯地用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会感觉到数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难以理解知识,更不能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乐趣,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不同的图片,有学生喜欢喝的可乐,有营养丰富的牛奶等,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体组成,并记录各物体所占的比例,这时教师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标注百分数的商品?为什么要用百分数来表示?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全班共50人,其中90分以上的30人,请问90分以上的人所占百分数是多少?学生通过计算得出90分以上所占百分比为60%,教师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学生发现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那么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学生们由此开始了对百分数的研究。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百分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对百分数的交流和讨论,深入的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知,并且逐渐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定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规中矩的学习中脱离出来,寓教于乐,享受不一样的学习乐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出数学课堂的精彩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108-0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则是他们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果他们对学习感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从而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注意力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稳定性,而且兴趣的持久性比较差。
作为准教师,我发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对某些活动即便有兴趣,如果形式过于单一,不了解小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往往事倍功半,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利用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培养与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
其中,广泛采用画画的技巧,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兴奋点。
比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章第二单元“6、7、8、9的分与合”的教学活动,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前面讲到的5以内数的分与合的时候,学生都是借助于教具摆放,学生用实物来做题虽然慢些,但还是理解的,但讲到6、7、8、9这些数的分与合的时候,学生对用教具的摆放已经没有兴趣了,桌子上摆满了学具,孩子们之间相互拿着玩,我费了很大劲,学生们还是提不起兴趣,我苦思冥想,决定改变思路,采用自己较为擅
长的“绘画”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我让他们一边做题一边画画,用他们喜欢的颜色,画他们喜欢的图形。
例如讲6的分与合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按照规律来分,即6可以分成1和(),2和(),3和(),4和(),5和(),6和()。
掌握好规律以后,就让他们先做6可以分成1和(),如有个孩子喜欢苹果,就让他先画6个苹果,这样画好以后,把左边的一个留下来,其他的都圈起来,圈住几个苹果,就在()里填几。
有个孩子喜欢香蕉,就让这个同学画6个香蕉,这个同学就要把6分成2和(),留下两个把其他的都圈起来,这样圈起来几个香蕉,就在()里填几。
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在画着自己喜欢的图形,涂着自己喜欢的颜色,在这样的涂涂画画中学生就把知识点掌握了,学生学的开心,我也教的轻松,这一堂课,终于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结束了。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长时间把精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往往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尚能保持兴奋,随着时间的延续,孩子们的注意力就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便开始彼此讲话、做小动作或者东张西望。
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改变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想法设法收拢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落实。
虽然顶岗实习只是初为人师,但这份经历却让我永生难忘,这也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改对当前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表现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同
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基本功。
二是表现在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综合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尤其在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务必深入实际,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开设小学跨学科教学课程,只有这样,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方能真正体现适应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
三是表现在师范类高校教材教法课程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目前,高校教材教法类课程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模拟课堂实训活动中,但真实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相对薄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或者模拟实践能力与真实课堂实践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学科教学法类的课程教学实施,应该聘请一定数量的小学一线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协作实施课堂教学,真正体现高校课程的实用性与适用性,实现高校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深度合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责任编辑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