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办报高潮

合集下载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4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解析

记者先驱
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此前,虽然 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 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
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 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 的黄远生、林白水、邵飘萍等 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 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进士记者黄远生
同乡称他,“你如果做记者,一定是个名记者”。 “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报告文学 的鼻祖。”
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 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
北京的新闻教育
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 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 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 任教授。
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 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 (Walter 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 国学者白瑞华( R.S.Britton )任系主任
现代新闻事业
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 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比如, 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 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 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 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 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
新闻学著述
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 (邵飘萍)。
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 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 的《实用新闻学》(1913)。

新闻传播史简答题(全)

新闻传播史简答题(全)

新闻传播史简答题一、语言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即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实际上,语言是唯一可独立使用的传播工具,至于其他传播媒介,无论是文字还是印刷,也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计算机网络,其实无不借助于语言,都始终根基于语言。

换言之,它们都不具有独立性。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口头传播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文字的发明。

口头传播的性质注定它不易传之广远,而这一点却是近代新闻事业(横跨印刷传播与电子传播)的优势之所在。

口语传播不仅毫不逊色,相反更洋溢着无可比拟的活力与生气。

处在口语传播阶段的人,它们的传播机能相对来说更为健全,而处于其他传播阶段的人则由于有所凭借而使某种机能日趋退化。

二、文字的媒介属性及其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语言是事务的直接符号,而文字则是事物的间接符号,即所谓符号的符号。

语言的产生开辟了口头传播的纪元,文字的发明拉开了手写传播的帷幕。

如果说语言使人由动物变成人类,那么文字则是人类由原始人变成文明人。

文字最初只是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运行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

当然,文字一旦用做媒介,则使人类传播发生革命性变革。

从传播的角度看,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这就是使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从而弥补了口语媒介的两大缺陷。

起初,文字所构建的虚性世界还只是现实的一个影像,但久而久之竟然仿佛成为现实本身,而现实倒似乎成为其副本。

三、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影响。

在整个人类传播史上,印刷术的发明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的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世人的知识生活进入一个新的和远为活泼有力的时期。

它不再是从一个头脑到另一个头脑的涓涓细流;它变成了一股滔滔洪流,不久就有数以千万计的头脑加入了这一洪流。

”印刷术问世前,书籍都是靠手抄本流传,抄写一本《圣经》差不多得一年工夫,所以十分珍贵,得来不易。

印刷术发明的直接作用,就在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新闻史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新闻史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 康有为写了万言书准备呈上皇上确有其事,召集各省举人 齐聚松庵堂也有其事。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传来了《马关 条约》已经签字的消息,第二天又传出了康有为中进士的 消息,“公车上书”也就半途而废了。所以,所谓1895年 5月2日,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多举人(这个数字根 据他自编年谱《公车上书记》。此外,他在1895年写过一 首诗,题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次日 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 书》。”)是康有为们虚构的。顶多只能称作“公车集会” 或“公车拟上书”而已。
• 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 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 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 •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 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 的作用。 • 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 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
《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 → 《强学报》
↓ 维新派创办的 ↓ 强学会的 ↓ 上海强学会的
第一家报纸
机关报
机关报
(二)《万国公报》
• 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筹办 • 康有为负责筹措经费,梁启超 麦孟华担任编辑。 • 双日刊,格式与京报相仿。 • 每册刊登论说一篇,有从广学会出版的书 刊上转载的,有的是梁、麦撰写的,主要 阐述康有为变法改良思想。 • 雕版印刷 • 维新派第一家报纸
第一节 维新运动中的办报高潮
推荐书目
• 徐松荣《维新派与近代报刊》,山西古籍出版 社,1998年版 •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版 • 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1998(5) • 王建辉《知识分子群体与近代报刊》,华中师范大 学学报1999(1)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第四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章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第四节 两派报刊的大论战



一、同盟会与《民报》
1、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2、《民报》(1905-1910):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 报》,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


《民报》的宗旨与宣传三民主义
——六大主义 ——民报发刊词(三民主义)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4、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纸
《时报》(1904,上海,狄楚青 ):“革新代表舆论之报 界” 《京话日报》(1904,北京,彭翼仲 ):北京第一张日报 早期《大公报》(1902,天津,英敛之 ):宣传改良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 《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大型 文摘月刊
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四、革命报刊宣传的三大中心


于右任与“竖三民”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 活动家,百折不挠的革命宣传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 丰腴,名噪一时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 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2、《新民丛报》(1902-1907)
该报是继《清议报》之后海外改良派报刊中最有代表性、 最有影响的报刊。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办《新民丛报》, 1907年11月20日停刊,共出96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 蒋智由、麦孟华等人。这是梁启超仿效西方大型综合性杂 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与《清议报》相比,《新民丛报》 面目焕然一新,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 确实为“中国报界前所未有”。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性质
• 第一次:第一次主流形态始终是唯心派主办的, 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 第二次:政治家办报,办的是政论性报纸。 • 第三次: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 立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 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积极意义与不足
• • • • • • • • 积极意义——第一次: 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 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 社会地位。 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不足:维新派宣传家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身上 还留有浓厚的旧文化传统的烙印,因此,他们所 宣传的新学还不纯粹,夹杂着不少封建旧学思想。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目录
规模 性质 积极意义与不足
规模
•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报刊数量多,办 报地区广,报刊种类多。 •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新创多种报刊, 出版地点有所扩大,同时读者面也随之扩大。 •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全国的报纸由十 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量达4200 万份,数量大为增加,遍布南京,北京等全国主 要省市。
• 积极意义——第二次:这一时期政治性报刊对宪 政学说的传播,主要以关注民众智识问题为归依, 这有助于有关西方宪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常识在知 识分子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加深了他们对民主思 想、民权思想的认识与了解,从而直接或间接对 报刊阅读群体进行思想鼓动。 • 不足: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 影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思想 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最主要表现在“舆论之母” 论的提出上。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第三章 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五、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901年,“报禁”开放,1906年----1911年。 上海、武汉为两大基地。 现象: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为主流,立宪派报刊兴
起并发展,清政府官报也有一定发展,中国人自办 通讯社出现。 于右任:《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报(民呼日报、 民吁日报、民立报);秋瑾:《中国女报》 特点:办报主角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各派报刊壮大; 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三、清末新闻法制建设
1、发展历程 1906年7月 《大清印刷物件专律》 1907年9月 《报馆暂行条规》 1908年3月14日 《大清报律》 1908年8月27日 《钦定宪法大纲》 与新闻事业有 关的法律中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2、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资本主义的形式,封建主义的内容。 无法取信于民,在实践上缺乏全面实施的社会基础。 无权制裁在华外报,染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二、辛亥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 1、《民报》1905年11月26日 东京 宗旨: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内容: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 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 主义; 介绍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介绍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
2、《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对战双方地位:《民报》1905年创刊 同盟
四、苏报案
1、《苏报》的发展 胡璋——陈范 2、性质: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 清政治案件。 3、《苏报》案时间:1903年6月30日 4、经过 5、结果:章太炎、邹容二人入狱,《苏报》 永远停刊 6、意义
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
二、癸丑报灾后新闻事业的发展

传播学——3次办报高潮

传播学——3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1)《时务报》1896,在上海创刊,是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1902创刊,是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风行海内外。

5)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去塞求通论;文体改革;变骇为习。

报刊职能是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四大标准;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

”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6)官报复兴: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孙中山在《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1)于右任: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是革命派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2)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1.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a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

b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

c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

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2.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北京大学1919年出版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

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也在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尚自强
第一次,1895年至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如《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次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需要报刊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传播变法思想;
2、广大民众本身也有了解变法思想的要求。

办报活动:
《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主要成就:
1、两个突破,突破了在华外报的垄断,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2、两个开端,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国的政党报刊;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章文体。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
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允许民间办报,有限度的开放报禁。

办报活动
《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两次办报高潮的共同延伸
两次办报高潮中主流报刊的性质都是政党报刊;这两次办报高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次办报高潮中都涉及到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新闻宣传与新闻真实性,新闻法治与言论自由等等。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黄侃
(5)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思想。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
3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1920年3月,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
•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 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 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 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 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 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 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 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 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㈣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1. 邵飘萍新闻编译社 2. 1926年三家: 国闻通讯社,1921年上海, 胡政之 申时通讯社,1924年上海,《申报》和 《时事新报》共创 华俄通讯社,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 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采写力量的加强
3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采访部,《 申报》、《新闻报》、《时报》还不惜重 金聘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为北京特约 通讯员。新闻和通讯倍受人们重视,记者 的地位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风行海内外。

第17期发表梁启超的《敬告我同业诸君》,提出报馆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5)维新派的新闻思想王韬:“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郑观应:“通民隐,达民情”。

严复:“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陈炽:“国之利器,不可假人”。

谭嗣同:“民口”、“民史”;“通有四义:中外通、上下通、男女通、人我通”。

其大成者为梁启超。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a去塞求通论;b文体改革-;c变骇为习-;d报刊职能: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e四大标准:-;f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

”g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6)官报复兴从1905年五大臣出国考察到1911,6年间共计新办报刊800余种,其中近半数为立宪派所办。

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1902年的“苏报案”。

“载湉小丑,不辨菽麦”(章太炎)。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月刊)在东京创刊。

孙中山在《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1)于右任: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4年,因《半哭半笑楼诗草》里的“爱自由如发妻,换太平以颈血”而被通缉。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革命派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竖三民”:《民呼日报》(1909)、《民吁日报》(1909)、《民立报》(1910)——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2)革命派的新闻思想:a为革命而办报:“推翻专制政体,鼓吹民族主义,大声疾呼,惊醒睡魔。

”b以报刊为武器:“不必匕首,不必流血,笔枪可矣,流墨可矣。

咄,此何物?咄,此何事?曰报纸也。

”(郑贯公)c承认党派性,主张机关报。

d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制造舆论。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1)背景:a政治上,旧的王朝体制已经崩溃,新的民族国家正在建立。

b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越来越面临现代工商业的冲击。

c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即产业工人日益壮大(1913年达到50~60万)。

d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则汇成一浪又一浪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以五四为标志的高潮。

e社会生活也发生许多剧烈的变化,如女人放足男人剪辫说起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骇人听闻之举。

总之,这是个除旧布新的时期。

2)现代新闻事业与这个转型时期相应,新闻事业也从一种传统的模式向现代的模式转化。

比如,现代报纸的四大板块这时已经定型,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一整套程序基本形成,新闻事业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机制,等等。

总之,经过五四运动,我国的新闻事业就进入一个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3)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a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

b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

c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

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4)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就新闻学和新闻教育而言,中国与世界同步。

美国第一所正规的新闻学院,即培养出斯诺的密苏里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

北京大学在1918年开始新闻学教育与研究,1919年出版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

美国的第一部新闻理论著作出版于1903年,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也在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5)北京大学的几个“第一”a开设了第一门新闻学课程《新闻学大意》,由徐宝璜主讲,政治系高年级选修课,1918;b建立了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即北京大学新闻(后改“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c出版了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徐宝璜的《新闻学》(1919年);d发行了第一份新闻学期刊,《新闻周刊》(1919年);e出了第一位新闻学教授,徐宝璜,时年23岁。

6)徐宝璜(1894~1930)“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

九江人。

1912年北大毕业,考取官费留美,主修经济学与新闻学。

回国后任北大教授及新闻学研究会导师,讲授《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

后任平民大学新闻系主任。

“三一八”惨案后,被军阀通缉。

1930年在北大上课,昏厥于讲台,英年早逝。

7)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

曾用笔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笔画)。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参加新闻学研究会,听过邵飘萍、徐宝璜的课程。

1919年12月驱张驻京期间,创办“平民通讯社”,自任社长。

1921年在新民学会发言:“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

”8)正规的新闻教育中国的正规新闻教育,始于1920年的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到新中国成立共有59个新闻教育机构。

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初由《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的主笔主持。

1924年,美国学者武道(M.E.Votaw)来华任系主任。

课程包括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新闻采写、社论、编校、广告等,均为英文授课。

9)北京的新闻教育五四时期比较突出的新闻系有两个,一是1923年成立的平民大学新闻系,系主任是徐宝璜,《京报》社长邵飘萍、北京新闻通讯社社长吴天生等任教授。

一是1924年成立的燕京大学(1919司徒雷登任校长)新闻系,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Walter Williams)任发起委员会主席,由美国学者白瑞华( R.S.Britton )任系主任10)新闻学著述概论类:《新闻学》(徐宝璜)、《新闻学总论》(邵飘萍)。

业务类:任白涛《应用新闻学》(1922),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历史类: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7)、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7)。

译著类:松本君平的《新闻学》(1903)、休曼的《实用新闻学》(1913)。

11)记者先驱我国的职业记者,出现在民国时期。

此前,虽然已有一些知名的报人,但严格说来,他们或是思想家,或是革命家,或是宣传家。

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现代报业的形成,才开始有了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记者,如民国年间的黄远生、林白水、、刘少少、邵飘萍等。

从他们开始,记者才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而不是像早期那种被人蔑视的所谓“访员”。

12)进士记者黄远生:“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始。

”“报告文学的鼻祖。

”他曾提出,记者要有“四能”,即能想——调查研究、能走——交游广泛、能听——举一反三、能写。

13)中共党员邵飘萍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入党,1949年被毛泽东批准为革命烈士,1986年在金华立碑纪念。

信奉“新闻救国”,尝言:“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生以之。

”1916年,创办北京编译社。

1918年创办《京报》,自书条幅悬于报馆——“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

“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冯玉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