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b、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并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 c、创造了报刊新文体,影响一代文风(“时务文体”、“新民文体”) 6、除政论性报刊外,还出现了大批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等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895年8月15日,康有为创设的《万国公报》在北京诞生, 由康有为个人出资,梁启超主持笔政,麦孟华负责出版发 行工作。双日刊,随京报“分送朝士,不收报费”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外新闻史04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中外新闻史04近代政治运动中的报业高潮

四.戊戌政变后改良派报刊活动 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1898年12月在横滨创刊, 清议报》 年 月在横滨创刊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 梁启超主编。这是康、梁在海外创办的 第一份报刊, 第一份报刊,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一个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机关报,它是以时事评论为主的旬刊。 新民丛报》 《新民丛报》——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在旅日华侨的支持下于 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办,这是仿效西 日在横滨创办, 年 月 日在横滨创办 方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办的一份半月刊 。
一、《中国日报》与革命派报刊的兴起 中国日报》 1.《中国日报》 . 中国日报》 1900年1月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 中国日报》 年 月 日 创刊, 创刊,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 活动的兴起。 中国日报》 活动的兴起。《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澳门《知新报》 澳门《知新报》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不同于《时务报》的特点: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 一是宣传报道更为大胆,敢言《时 务报》所不敢言者。 务报》所不敢言者。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 二是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 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 识”。 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 地。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 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 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 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 健全舆论、 新的观点: 新的观点: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一曰对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 为其向导者。 为其向导者。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 思想新而正” 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 报事确而速” 当”,“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 , 直到,公心,节制。 直到,公心,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 “变骇为习”, 指甲趋乙” “指甲趋乙” 。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

1910年 立定脚跟作民喉舌、继续呼吁
• 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 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 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 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 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党 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 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处于第一次革命的 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 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 弃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 的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 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 交部长!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案件背景
沈荩案:《中俄密约》
《中国日报》唁文: “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 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 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 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 生之年!”
(2)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时间:1905年—1910年 地点:东京 性质:同盟会的第一个 机关报,最重要的机关 报。
《民报》VS《新民丛报 》
㈣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1. 邵飘萍新闻编译社 2. 1926年三家: 国闻通讯社,1921年上海, 胡政之 申时通讯社,1924年上海,《申报》和 《时事新报》共创 华俄通讯社,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 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对当前新闻传播的启示与借鉴
启示
国人办报高潮的历史告诉我们,新闻传播事业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借鉴
当前新闻传播应借鉴国人办报高潮的经验,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和自律,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和责任意识。
未来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社交媒体、自 媒体等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经济因素
02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和金融业逐渐繁荣,为报业提
供了资金和广告来源。
文化氛围
03
西方传教士为了更好的宣传教义,积极创办报刊,促进了中国
民间报业的兴起。
主要代表报刊及其特点
01
《申报》
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 日报,以其客观、详实的新闻报 道和文艺副刊受到读者欢迎。
《新闻报》
02
展望
未来新闻传播将更加注重多元化、互动性和个性化,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 升中国新闻传播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谢谢
THANKS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VR/AR技术将为新闻报道提供更沉浸式的体验, 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
跨文化传播
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人办报需要面 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提 高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内容需要更加丰 富多样,国人办报需要在内容创新方 面下功夫,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 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与规律 • 国人办报高潮的未来展望 • 总结与思考

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不足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谢 谢 观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比较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潮 第二次 办报高潮
性质
资产阶级改 良派为主的 政论性报刊 资产阶级改 良派、保皇 派和革命派 (为主)的 论战
内容
规模
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旨,要求学 少数大中城 习借鉴西方、从政治经济各个方 市 面迅速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保皇派:为立宪出谋献策→指摘 和抨击政府行宪不力,宣传议会 制度和地方自治;革命派:揭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 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 想,披露列强阴谋,与保皇派报 刊进行论战 遍及各省大 中城市和国 外部分地区 ,读者数阶 层大大增加
第三次 办报高潮
以马克思列 宁主义为指 导的无产阶 级报刊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 遍及全国各 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 地,读者数 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宣传马 量迅速增长 列思想,社会主义
区别
第一次 办报高 潮 第二次 办报高 潮 第三次 办报高 潮
积极意义
①促进了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新闻报道中夹带 评论;编辑工有所改进;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③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 主义的教育;④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⑤冲破 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⑥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 业的社会地位;⑦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⑧形成了中国近代新闻 法制的建设弟一次有益的尝试。 ①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报刊形式多样化;排版更加灵活;重视报刊评论的 写作;新闻的质量开始提升;新闻摄影图片开式被广泛运用;报纸文艺副刊 有了一定的发展)② 兴起了新闻团体;③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 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④促使了革命政治团体的成立; ⑤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扩大了革命的思想;⑥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展开。 ①新闻“专业主义”和专业意识增强; ②开创了自由讨论的风气; ③促进 了政论传统的回复与发展;④促进了新文风的出现;⑤革新了副刊; ⑥报 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改进; ⑦出现了无产阶级通讯社;⑧促成了新 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开端;⑨宣传了马列主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的发展。

三次办报高潮

三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性质
• 第一次:第一次主流形态始终是唯心派主办的, 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 第二次:政治家办报,办的是政论性报纸。 • 第三次: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 立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 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积极意义与不足
• • • • • • • • 积极意义——第一次: 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 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 社会地位。 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不足:维新派宣传家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身上 还留有浓厚的旧文化传统的烙印,因此,他们所 宣传的新学还不纯粹,夹杂着不少封建旧学思想。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目录
规模 性质 积极意义与不足
规模
•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报刊数量多,办 报地区广,报刊种类多。 •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新创多种报刊, 出版地点有所扩大,同时读者面也随之扩大。 •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全国的报纸由十 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量达4200 万份,数量大为增加,遍布南京,北京等全国主 要省市。
• 积极意义——第二次:这一时期政治性报刊对宪 政学说的传播,主要以关注民众智识问题为归依, 这有助于有关西方宪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常识在知 识分子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加深了他们对民主思 想、民权思想的认识与了解,从而直接或间接对 报刊阅读群体进行思想鼓动。 • 不足: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 影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思想 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最主要表现在“舆论之母” 论的提出上。

新闻史第五章

新闻史第五章

其他新闻思想: 第一,梁启超主张报纸应脱离一党之报范 围,成为一国之报、世界之报。 第二,梁启超主张报纸应该拥有崇高的社 会地位,他比较赞赏西方认为的报纸应为 社会“第四种族”的观念。 第三 梁启超认为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必须 保护人们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 由。 第四 梁启超认为报纸应该成为反映中下层 民众舆论的机关。
内容:内容丰富。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 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教育、文 化等各方面的学说,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学说。 影响: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 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 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 体”也同靡报界和文坛。 梁启超发表的代表作:《新民说》,长达 11万字之多。
新民体
报刊政论《少年中国说》等在原来的时务 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 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它 在《新民丛报》上地位重要,许多报刊也 跟着学习,这标志着报刊新文体(又称 “报章体”)已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阶段。 p96
二、 梁启超戊戌变法后的报刊思想 (一) 梁先生在变法后期的主要报刊 思想
7——18,23,24期 章太炎 国学大师
19期
张继(1882—1947) 原名溥,号溥泉,参加反清革命后, 改名继,取“恒久”之意,河北沧县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赴日留学,后加入同 盟会,任《民报》发行人兼主编。民国建 立后,历任参议院议长、国民党宣传部长、 驻日代表、监察委员,民国史馆长等职。 致力于反清宣传及司法、监察、史料编纂、 文献整理等。
章士钊 (1882-1983),湖南长 沙人, 学者、书法家。 1903年担任《苏报》主笔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名炳 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驳康有为政见书》、《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传播学——3次办报高潮

传播学——3次办报高潮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是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1)《时务报》1896,在上海创刊,是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梁启超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1902创刊,是改良派最有影响的机关报,一时名家云集,风行海内外。

5)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是:去塞求通论;文体改革;变骇为习。

报刊职能是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四大标准;舆论思想:“非大勇不能为敌,非大智不能为母,非大仁不能为仆。

”另外,区分了新闻与评论,新闻应该“博、速、确、直、正”,评论应该“公、要、周、适”。

6)官报复兴:1908年颁布的《大清报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1900年,兴中会的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由陈少白主持。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

孙中山在《发刊词》里,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民族国家的立国思想。

1)于右任:革命派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是革命派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名副其实的“新闻纸”。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

2)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1.报业的三条发展线索a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共产党报业。

b以《政治周报》为标志的国民党报业。

c以史量才的《申报》为典型的民营报业。

这三种类型的报业,基本上构成此后三十年中国新闻事业的总体格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2.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北京大学1919年出版第一部国人自撰的新闻学著作。

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著作,即翻译的松本君平的《新闻学》也在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尚自强
第一次,1895年至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如《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次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需要报刊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传播变法思想;
2、广大民众本身也有了解变法思想的要求。

办报活动:
《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主要成就:
1、两个突破,突破了在华外报的垄断,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2、两个开端,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国的政党报刊;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章文体。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
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允许民间办报,有限度的开放报禁。

办报活动
《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两次办报高潮的共同延伸
两次办报高潮中主流报刊的性质都是政党报刊;这两次办报高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次办报高潮中都涉及到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新闻宣传与新闻真实性,新闻法治与言论自由等等。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

清末至五四时期国人的三次办报高潮——1143401052 新闻二班黄菲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时间:维新运动时期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名族危机日益严重,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在此期间,报纸报刊起到了重要的启迪民智,社会舆论的作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起因:1:维新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热情创办报刊,启迪民智;2:“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儿诏书,“报禁”、“言禁”逐步削弱,促进各地报刊的发展;3: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了一些扶助报业发展的措施,如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对书籍报纸实行免税;4:吸取总结外国人办报的经验并且第一批国人办报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报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是维新派首先创办的报刊,也是维新派创立的学会——强学会的机关报。

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涉及工商、铁路、邮政、兵制、学校、报馆等。

该报于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纪闻》,其除了论说外,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及上谕等,报刊从创办起受到了维新思想人士及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的支持,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炮。

梁启超担任主笔。

所刊内容包括政论、谕折、京外处事、域外报译等,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曾一度得到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报人: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戊戌时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维新思想家、报刊政论家。

他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认为要开通风气,“非要合大群不可”,而要合大群“非要开会不可”,主要办报思想是“设报达聪”。

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政论家,思想家,提出了“去塞求通”、“耳目喉舌”的办报思想,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报刊文体——时务体,倡导新闻报道应是通俗、自由、新颖。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二、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由康有 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首先,它采用孔子纪年而不采用清朝年号,以此“托古改 制”,其次,他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发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就矣”的警告;第三,他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它在《开 设报馆议》一文中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 创了民议朝政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 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板报活动的全面开 展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剧烈的变化的 情势下,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 —— 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 产阶级改良派。
—— 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 命派。
第一节 概 述 二、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
方兴未艾?
方兴未艾的改良派报刊基本情况如何呢?
——以1903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刊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

1894 -- 1904
视频:孙中山
第二节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与 思 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一)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9年7月, 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在加拿大成立, 简称保皇会。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四、革命报刊宣传的三大中心


于右任与“竖三民”
于右任(1879-1964):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 活动家,百折不挠的革命宣传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 丰腴,名噪一时
第五章 革命报刊:以笔为枪


一、革命报刊的兴起
亥革命前后,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 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中 居主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从 1899年到1905年,内地新创刊的中文 报刊达354种之多。 《中国日报》(1900-1913):兴中会 的第一个机关报 1900年1 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 创办,孙中山领导筹办,陈少白任 社长兼总编辑




二、改良派报刊在海外重整旗鼓


4、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纸
《时报》(1904,上海,狄楚青 ):“革新代表舆论之报 界” 《京话日报》(1904,北京,彭翼仲 ):北京第一张日报 早期《大公报》(1902,天津,英敛之 ):宣传改良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 《东方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大型 文摘月刊


四、革命报刊宣传的三大中心


什么是“竖三民” ?
“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 献。 1909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以“为 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 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 报》,其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当 时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 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 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 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 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 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被称为“竖 三民”。

第四章++革命改良双重奏与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第四章++革命改良双重奏与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
(2)陈少白:(1869—1934)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宣传活动家、报刊主编。原名闻韶,号夔石,笔 名黄溪等。1899年在香港创办兴中会机关报《中国 日报》,任社长兼总编辑,并率先采用横栏,短行 编排,是中文报纸版式上的一个创新。1921年一度 任孙中山总统府顾问。著有《兴中会 革命史要》等。
(3)《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 和反对封建制度; 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广,革命的教科书。
三、革命派在国内的报刊活动
1、 《苏报》 与“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创刊于上海,
创办人是胡璋(铁梅)。
第一阶段:即胡璋阶段,市井小报。由邹弢任主 笔,名声不佳,经营也不利。第二阶段:即陈范阶
段,宣传改良和保皇。
第三阶段:陈范、章士钊阶段,转向革命。1903
年6月,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
主编梁启超、麦孟华等。其宗旨是“倡民 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等。 它捧皇帝斥太后,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渐变。 (二) 《新民丛报》和《新小说》 《新民丛报》:1902年2月8日在横滨创刊, 宗旨:“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护皇会 最主要的言论机关。梁启超发表长篇论文《新民 说》。 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蒋智由、麦孟华等 人。其宗旨是“起民权”、“移风俗”、“衍哲 理” 等,它迂回保皇。
《神州日报》于1907年4月2日创刊于上海,于 右任为社长,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日报。
1905年5月15日,于右任创办了《民呼日报》, 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为宗旨。 1909年10月3日,他在租界创办了《民吁日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二)《苏报》与苏报案
《苏报》1896年6月26日。 1898年冬因亏折出售给了陈 范。 聘请湖南人章士钊为主 笔。


章士钊 (1882-1983), 湖南长沙人, 学者、书法家。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 名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思想家。





陈少白 (1869—1934) 原名闻绍, 字少白, 广东新会人。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陈少白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一)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办与留学生在日本的报刊活动
《中国日报》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发展历史上的意义:
它的出版,一举改变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兴中会没有机关报的局面,使兴中会的宣传 活动从依靠口头演说、散发传单和小册子的 初级阶段,进入拥有大众传播媒介、连续开 展的阶段,成为比较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宣传的开端。


•《澳门新闻纸》1839年7月,林则徐在广州组织粱进德、谭德辉等人翻 译外文报刊。把其中关于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信息 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 抄报给朝廷,制定对外政策参考。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 《澳门新闻纸》,台式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今天的《参考消息》。 •《昭文新报》1873年8月8日由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 最早的中文报纸,内容以奇闻轶事,间有诗词杂作。 •《汇报》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该报为 了国家利益,多次与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开展论战,并 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述报》1844年4月创刊于广州,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 日报,在海墨楼石印局发行,这是我国较早的印石报纸之一。许多新闻 和评论都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是一份爱国立场鲜明 的报纸。
三、王韬和《循环日报》



1874年《循环日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近代第 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政论是该报的灵魂, “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其思想内容的特色。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 论反帝爱国,倡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 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成一种新的保长文体,对 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影响极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以后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 编》,这是我国最找的一部报刊政论集。



二、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 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创刊,由康有 为的学生徐勤、何树龄主编。 《强学报》的政治色彩较《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更浓。 首先,它采用孔子纪年而不采用清朝年号,以此“托古改 制”,其次,他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发出“穷则变,变则 通,通则久,不变则不能就矣”的警告;第三,他明确提出 “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的政治主张;第四,它在《开 设报馆议》一文中阐述了报纸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意义:首先,强学会的成立, 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其次,维新派三家报刊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 创了民议朝政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第三,培 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板报活动的全面开 展打下了基础。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洪仁玕《资政新篇》①设新闻馆,② 准卖 新闻片 ③兴新闻官 ④只需写实 王韬新闻主张: ①办报目的是为了变法自强的主张 ②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作用 ③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④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二.国人早起自办的报刊


“牟利亦宗旨也,媚权贵亦宗旨也,悦市人亦宗旨也”
“以热诚慧眼,注定一最高宗旨而守之”
“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二)‚思想新而正‛
“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
“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 “当校本国之历史,察国民之原质,审今后 之时势,而知以何种思想为最有利而无病, 而后以全力鼓吹之”
1、从1900年到1904年。 2、1905年到1907年。
3、1908年到1911年底。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起云涌的革命派报

1894 -- 1904
视频:孙中山
第二节 戊戌政变以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 与 思 想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一)梁启超与《清议报》
1899年7月, 保救大清国光绪皇帝会在加拿大成立, 简称保皇会。
三曰直到,就是为国家为民众要有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精 神; 四曰公心,就是不能以个人或党派的私心来判断是非;
五曰节制,就是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 更不能‚故作偏至之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 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 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 西”。 —— 列宁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1901年12月)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二,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某以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 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 向导者。‛
——1902年10月,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二)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一、京师强学会机关报《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16日《外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并作为强学会机关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中外纪闻》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 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 西方学习,想以此让朝廷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了解西方,感到中国有变法的必要。
1898年12月,横滨,梁启超主编。
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保皇会的第一个机关报。
宗旨专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 主义。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的报刊活动 (二)梁启超与《新民从报》
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 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中国之所 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 故本报专对此病开药治之。务采兮中西 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 为智育之原本。 —— 梁启超

邹容
《革命军》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早期—— 1900年到1904
(二)《苏报》与苏报案
1903年6月,苏报案 发生。 “我叫章秉民,浙江余杭人,今年三十有六,你们说我骂了 皇帝,我没有骂皇帝,我只是称他‘载田’,载田是他的名字,名 字就是让人喊的嘛!我喊他的名字就是骂他吗?我叫章秉民,你喊 我,你没有骂我对不对?至于你们指控我说我喊皇帝小丑,小丑不 是骂人的话,小丑就是小孩子的意思嘛,因为他比我小呀!我称他 小孩子,小家伙,小伙子,有什么不可以呀!” ——章太炎

三、梁启超和《时务报》 《时务报》1896年8月9日创刊在上海。旬 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 目。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代表作是《论报馆 有益于国事》,提出了“去涩求通”的观 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四)维新派的其他报刊和报人



《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创刊在澳门。康广仁任总经理, 徐勤人总撰述。它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纸,也 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其宗旨是:“去塞 求通”《知新报》有其自己特色:①感言《时务报》所不 敢言者。②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 内容。 《湘报》1898年3月7日,在长沙创办,主编是唐才常。它 以“专以开风气,拓见闻为主旨”。 •严复和《国闻报》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北方的重要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 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79年10月26日创办在天津,创办人 是严复。《国闻报》特色:①它以“通外情为要务”②讲 究板报策略③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三)‚材料富而当‛。
“全世界之知识”
材料“选择极严”
“使阅者省无谓之目力,阅一字则得一字之 益,而又不使有所挂漏,有所缺陷”
(四)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三,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 (四)‚报事确而速‛
1902年2月8日创刊,主 编梁启超, 1907年8月停 刊。 把《新民丛报》办成 ‚中国报界前所未有足与 东西各报相颉颃‛ 的报刊 —— 梁启超
二、戊戌政变后(辛亥革命时期)梁 启超的新闻思想
第一,主张报纸应该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应脱离一党之报范 围,成为一国之报、世界之报。
‚有一人之报,有一党之报,有一国之报,有 世界之报。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为目的者,一 人之报也;以一党之利益为目的者,党之报也; 以国家之利益为目的者,一国之报也……”
【本章学习重点】


1、关于《中国日报》的创办和宣传 2、“苏报案”发生过程 3、两派报刊大论战主要内容 4、“竖三民”报的情况
【本章内容概要】

一、概述 二、改良派的报刊活动


三、革命派的报刊活动
第一节 概 述
中国国人办报的两个传统
办的是政论报纸
政治家办报
第一节 概 述 一、两次办报高潮是革命、改良双重奏的产物
中国新闻传播
近代国人办报活动的两次高潮


分别和我国近代历史上两次重大事件相联 系,第一次是和维新运动关系密切,第二 次则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先声而存在。 从这两大历史事件我们也能够推断出,国 人办报的两次高潮分别出现在19世纪末的 戊戌变法前后,也就是1896年到1898年; 和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也就是1906年至 19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