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中医古籍中的病因病机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古籍中的病因病机理论如何指导临床实践中医古籍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宝库,其中的病因病机理论对于现代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理论,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并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制。
中医古籍中对病因病机的论述丰富多样,涵盖了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多个方面。
外感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以风邪为例,其具有“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在临床中,若患者出现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瘙痒起风团等症状,多考虑风邪致病。
治疗时需祛风解表、疏风止痒。
寒邪易伤阳气,若患者出现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腹泻清稀等症状,可能是寒邪侵袭。
治疗当以温里散寒为主。
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过度变化。
例如,长期的愤怒情绪可能导致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等症状。
治疗需疏肝理气。
过度的思虑可能损伤脾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治疗则要健脾益气。
饮食劳逸方面,暴饮暴食易损伤脾胃,导致食积胃脘,出现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等症状,治疗需消食导滞。
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过度安逸则使气血运行不畅。
临床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或补益气血,或活血化瘀。
痰饮和瘀血也是常见的致病因素。
痰饮多由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肾失蒸腾气化等导致,可表现为咳嗽痰多、胸胁胀满、肢体浮肿等。
瘀血则往往由于气滞、寒凝、血热等原因形成,患者可能有疼痛固定不移、舌紫暗有瘀斑等表现。
治疗痰饮需祛痰化饮,治疗瘀血则要活血化瘀。
中医古籍中的病因病机理论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在面对患者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情志状态等,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病因病机。
比如,一位咳嗽患者,如果咳嗽声重,咯痰稀白,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可能是外感风寒;若咳嗽反复发作,痰少而黏,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则可能是肺阴亏虚。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7 病因、病机ppt课件
(三)劳逸
1.过劳
(1)劳力过度: 是指长时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素问·举 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力过度主要耗伤机 体元气,临床上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
36
(2)劳神过度:
是指思虑太过,易伤心脾。脾在志为思,心主 血藏神,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 气,而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 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等。
4
③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 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 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 或火邪致病等。
5
④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 两种以上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 等等。
第六章 病因、发病、病机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史万玉
1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一般 包括:外感、内伤、病理性致病因素、内 生五邪及其它。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 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第一节 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 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 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 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 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 躁不安、神昏谵语。
17
③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 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 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病因 病机
第一节 病 因
• (六)火 • 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火热虽程度不同,但性质相同,故常火热
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火邪的性 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 1.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升腾上炎,故 火邪致病多表现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因火性炎上,故 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风热上壅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 阳明热盛可见牙龈出血,衄血,唇口糜烂等症。
• (二)寒 • 寒为冬季主气,寒邪致病,冬季多见。但亦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
病根据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称 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1.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寒邪最易伤 及人体阳气而呈现寒象。如寒伤于表,卫阳被遏,可出现恶寒、无汗 、头痛、身痛等症;寒中于里,脾阳受损,可出现脘腹冷痛、呕吐腹 泻、四肢不温等症。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病 因
• 2. 火易耗气伤津 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出,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 耗伤,因此,火邪致病,除有热象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同时, 热邪迫津外泄,往往气随津泄, 使气更耗伤,临床可见体倦、乏力、少气等症。
• 3. 火易生风动血 火热之邪易生风动血,指其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肝 风内动和血液妄行的病证。如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引起热极生风, 症见高热抽搐;火热邪气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如 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此外,元件库编辑器绘图工具栏上各个按钮 所对应的选项也可以通过Place菜单命令找到。
中药学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如何分析
中药学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如何分析在中药学的领域中,病因病机的分析是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环节。
它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中药的合理运用指明了方向。
那么,如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呢?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病因大致可以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等几大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风邪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而数变,比如常见的感冒,很多时候就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
寒邪则易伤阳气,具有凝滞、收引的特性。
比如寒邪侵袭关节,会导致关节疼痛、拘挛等症状。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性炎热升散,多挟湿邪,容易耗气伤津。
湿邪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像湿疹、腹泻等病症,往往与湿邪有关。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比如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等燥证。
火邪炎热燔灼,易扰心神,易生风动血,比如高热、抽搐等症状,可能就是火邪致病。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其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易于流行。
内伤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如果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比如大怒伤肝,导致肝气上逆,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思虑过度伤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都会损伤脾胃。
饮食不洁,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
饮食偏嗜,比如长期偏食生冷或辛辣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衡。
劳逸失度,包括过劳和过逸。
过劳又分为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
劳力过度会损伤筋骨肌肉;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脾气;房劳过度易伤肾精。
过逸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病理产物性病因包括痰饮、瘀血和结石。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护理第三章病因病机课件
【小结】
不发病
正气不足
正胜邪退
(内因)
发病后向 阴阳偏盛 极
正不敌
愈
(邪气盛则实 阴阳格 邪) Nhomakorabea拒
正邪斗争
病
机
阴阳失调
阴阳亡 失
邪气侵袭 (外因)
邪胜正负 (发病)
阴阳偏衰 发展
发展
(精气夺则虚 阴阳互
)
损
气机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 气脱
阴阳离决
【思考题】
病因
六、瘀血 (三)致病特点 •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 肿块:久之可触及,按之不移 • 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挟有瘀块 • 青紫或瘀斑、瘀点:局部见 • 舌象: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 • 脉象:多细涩、沉弦或结代
病因
七、外伤、虫兽伤 (一)外伤 • 外力损伤 • 烧烫伤 • 冻伤 (二)虫兽伤
病因
二、疠气 (二)致病特点 •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发病急聚、病情危重 •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 传染方式、各有途径
病因
二、疠气 (三)发生与流行的条件 • 气候因素 • 环境和饮食因素 • 防治失时 • 社会因素
病因
三、七情 (一)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是机 体的精神状态。 (二)致病的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内脏 3.影响脏腑气机 4.情志波动,影响病情变化
病因
一、六淫 (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火易扰心神 • 附:内火证
病因
二、疠气 (一)疠气的含义 ➢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99199PPT课件
主要病症
喜
心气涣散 心悸、失眠、精神不集
乐 过 度
喜伤心 喜则气缓
中 心神失常 喜笑不休、妄言、妄动
.
(3)悲则气消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悲 哀 过 度
声低息微,气短乏力,
悲伤肺 肺气消散精神萎靡不振,甚则失
悲则气消
魂落魄
.
(4)恐则气下
病因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恐
气血趋下 面色苍白,头昏欲倒,
惧 过 恐伤肾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炎热 实热证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
升散 上犯头目 伤暑:头昏、目眩
上扰心神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伤津耗气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
多夹湿 暑湿夹杂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
证
呕恶,苔黄腻
.
湿邪
.
(3)湿邪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损伤五脏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脏腑气机
.
①怒则气上
病因 致 病 特 点
主要症
肝气上逆
大怒 怒伤肝 怒则气上
血随气逆 影响脾胃
急燥易怒,头痛、头胀、 面红、目赤 吐血、呕血、甚则昏厥
嗳气、呕吐、腹胀、腹 泻、食欲不振
.
(2)喜则气缓
病因 致 病 特 点
病位在上
上扰清窍—头痛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轻扬开泄 病位在上
头痛、鼻塞、咽痒
病位在表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病因病机PPT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健康宣教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提 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定期检查
鼓励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便早期发 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疫苗接种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疫 苗,提高人群免疫力。
治则
综合治疗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药 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03 疾病传变
传变的形式
01
02
03
04
传经
疾病按照一定的经络脏腑顺序 相传。
直中
病邪直接侵犯某一脏腑,不经 过经络而发病。
转属
疾病由某一脏腑转到另一脏腑 ,以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传。
转由
疾病由某一脏腑转归到另一脏 腑,以表里关系相传。
传变的规律
脏腑经络先后发病
疾病多从皮毛、肌肤、经脉开始,逐渐深入 脏腑,按照经络脏腑的顺序发病。
等。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饮食不规律等造 成脾胃损伤,影响气血生化。 如食积、泄泻等。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或长期缺乏运动导致 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如 劳倦过度、虚劳等。
痰饮瘀血
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痰饮, 血液运行不畅形成瘀血,痰瘀 互结导致多种病变。如瘿瘤、
瘰疬等。
其他病因
外伤
包括跌打损伤、烫伤、 冻伤等,直接伤害人体
03
暑邪
暑为阳邪,耗气伤津,易致热扰心神。 如中暑、暑湿感冒等。
燥邪
燥为阳邪,易耗伤津液,造成阴津亏 损。如秋燥、温燥等。
05
04
湿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 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正正常 水常平限,度所(引胜起出寒)热,虚从损而的引反起映寒的热一壅种盛病反理映概括 。的阴一虚种则病热理、概阳括虚。则阴寒胜。则寒、阳胜则热。
3.火易心肝生火火风上上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易直:、耗热角灼气弓肝反伤经张,津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5.火易致肿疡源自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燥邪
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是中医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分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机理。
以下是一些病因和病机的举例,但不包含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1. 病因:不良饮食习惯
病机:过食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失和
解释:长期摄取过多油腻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
2. 病因:感染病毒
病机:病毒入侵导致气血不和
解释:某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气血的平衡,导致体温升高、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
3. 病因:精神压力大
病机:情志失调导致气滞血瘀
解释: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身心疲劳、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4. 病因:外伤或劳累过度
病机:气血阻滞导致疼痛不适
解释:受到外伤或过度劳累后,气血在相应部位阻滞,导致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5. 病因:环境污染
病机:毒素积聚导致气机郁滞
解释: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身体内毒素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疲倦、皮肤过敏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1.感冒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8.不寐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心,肝脾肾;辨虚实;肝火扰心龙胆泻肝/痰热内扰黄连温胆/心脾两虚归脾/心肾不交六味地黄/心胆气虚安神定志。
9.痫病脏腑失调,顽痰闭阻心窍,气机逆乱,肝风内动,蒙蔽清窍;五脏关联,主心肝;辨病情轻重;风痰闭阻定痫丸/痰火扰神龙胆涤痰汤/瘀阻脑络通窍活血汤/心脾两虚归脾汤/心肾亏虚左归合天王补心丹。
10.胃痛气机阻滞,胃失所养;胃,肝脾相关;辨别寒热,虚实,气滞血瘀;寒邪客胃良附香苏散/饮食伤胃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内停失笑丹参饮/胃阴亏耗芍药一贯煎/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11.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脾肝;辨寒热虚实性状气味;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食滞内停保和丸/痰饮内阻小半夏苓桂术甘汤/肝气犯胃四七汤/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脾胃阳虚理中汤/胃阴不足麦门冬。
12.腹痛脏腑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脾(大腹痛)肠(脐腹)膀胱(小腹)胆肝(少腹);辨别腹痛性质,腹痛部位;寒邪内阻良附正气天香/湿热壅滞大承气/饮食停滞枳实导滞/肝郁气滞柴胡疏肝/瘀血内停血府逐瘀/中虚脏寒小建中。
13.泄泻脾虚湿盛,湿困脾土,脾胃功能障碍;肠脾,肝肾;因素:湿;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湿肾固涩;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湿热伤中葛根苓连/食滞肠胃保和丸/肝气乘脾痛泻要方/脾胃虚衰参苓白术散/肾阳虚衰四神丸。
14.痢疾邪壅肠中,气血相搏,肠道传导失司;大肠,脾胃及肾;辨虚实寒热,辨脾虚肝郁肾虚;湿热芍药汤/疫毒白头翁合芍药/寒湿不换正气散/阴虚黄连阿胶驻车丸/虚寒桃花汤合真人养脏/休息连苓理中汤。
15.便秘肠道功能紊乱,通降失常,传导失职;肠胃;辨热、气、虚、冷;热秘麻仁子丸/气秘六磨汤/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气虚黄芪汤/血虚润肠丸/阴虚增液汤/阳虚冷秘济川煎。
16.胁痛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肝胆,脾胃肾;辨虚实,辨气滞、血瘀、湿热;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肝络失养一贯煎。
17.黄疸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脾胃肝胆;辨阴黄急黄阳黄;热重于湿茵陈蒿汤/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胆腑郁热大柴胡/疫毒炽盛犀角散/寒湿阻遏茵陈术附/脾虚湿滞黄芪建中。
18.头痛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络失养;外感在表,内伤在肝肾;辨别虚实,外感内伤,辨部位归经;风寒川芎茶调散/风热芎芷石膏/风湿羌活胜湿/肝阳上亢天勾饮/血虚四物汤/肾虚大补元前/痰浊夏天术汤/瘀血通窍活血汤。
19.眩晕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清窍失养,风、火、痰、瘀扰乱清空;辨脏腑,辨标本虚实;肝阳上亢天钩饮/气血亏虚归脾汤/肾精不足左归地黄饮/痰浊中阻夏术天汤/瘀血通窍活血汤。
20.中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心脏,肝肾相关;本虚标实;辨虚实,中络中腑;风痰入络大秦艽/风阳上扰天钩饮/阴虚镇肝熄风//痰热腑实桃仁承气/痰火瘀闭羚角钩陈汤/风痰瘀阻解语丹/气虚络瘀补阳还五/肝肾亏虚左归地黄饮/阴竭阳亡参附生脉散21.水肿肺失通调,脾失转俞,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肾,肺脾;辨虚实,阴水(饮食劳倦)、阳水(风邪疮毒水湿);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湿毒浸淫麻翘赤豆汤/水湿浸渍胃苓五皮饮/湿热壅盛疏凿饮子/脾阳虚实脾饮/肾阳衰济生肾气/瘀水互结桃红四物合五苓。
22.淋证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膀胱肾,肝脾相关;辨热、石、气、血、膏、劳淋;热淋八正散/石淋石苇散/气淋沉香散/血淋小蓟饮子/膏淋程氏萆解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
23.癃闭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膀胱,肺脾肾肝;辨别虚实;膀胱湿热八正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当丸/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肾阳衰济生肾气丸。
24.阳痿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常或肝郁湿阻,经络失畅宗筋不用;肝肾心脾;辨别虚实;命门火衰赞育丸/心脾亏虚归脾汤/肝郁不舒逍遥散/惊恐伤肾启阳娱心丹/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
25.郁证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肝,心脾肾;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气郁化火丹栀逍遥/痰气郁结半夏厚朴/心神失养甘麦大枣/心脾两虚归脾/心肾阴虚天王补心/肝阴亏虚滋水清肝。
26.血证火热薰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脉络损伤,血液溢出;鼻衄:热邪伤肺桑菊饮/胃热玉女煎/肝火龙胆泻肝/气血亏虚归脾汤;齿衄:胃火炽盛清胃合泻心/阴虚火旺六味合茜根散;咯血:燥热伤肺桑杏汤/肝火犯肺黛蛤泻白散/阴虚肺热百合固金汤;吐血:胃热壅盛泻心合十灰散/肝火犯胃龙胆泻肝/气虚血溢归脾汤;便血:肠道湿热地榆合槐角/脾胃虚寒黄土汤/气虚不摄归脾汤;尿血:下焦湿热小蓟饮子/肾虚火旺知柏地黄/脾不统血归脾汤/肾气不固无比山药丸;紫斑:血热妄行十灰散/阴虚火旺茜根散/气不摄血归脾汤。
27.消渴内热为主,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肺,胃肾龙以肾;辨上中下消,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肺热津伤消渴方/胃热积盛玉女煎/气阴气虚七味白术散/肾阴亏虚六味地黄/阴阳两虚肾气丸。
28.内伤发热实证气血湿郁结,壅遏化热;虚证气血阴阳亏虚,阴血不足,阴不配阳,水不济火。
辨别虚实;阴虚清骨散/血虚归脾汤/气虚补中益气/阳虚金匮肾气丸/气郁丹栀逍遥散/痰湿郁热黄连温胆/血瘀血府逐瘀。
29.虚劳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五脏,尤以脾肾两脏;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肺气虚补肺汤/心气七福饮/脾气四君子/心血虚养心汤/肝血虚四物汤/肺阴虚沙生麦冬/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心阳虚保元汤/脾阳虚附子理中/肾阳右归丸。
30.癌病脑癌本虚肝肾亏虚,气血两亏;标实痰浊瘀血风毒。
31.痹证风寒湿热痰瘀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辨邪气偏盛,伤辨虚实;行痹防风/痛痹乌头汤/着痹薏仁汤/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汤/痰瘀痹阻双合汤(四物二陈)/肝肾两虚补血荣筋。
32.痉证阴阳失调,阴血不濡,筋脉失养,风阳内动;肝,心脾胃肾;辨外感内,辨别虚实;邪壅经络羌活胜湿/肝经热盛羚角钩陈/阳明热盛白虎增液汤/心营热盛清营汤/痰浊阻滞导痰汤/阴血亏虚四物大定风珠。
33.腰痛外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肾精亏虚;腰,肾之府;辨致病原因外内伤,外感,病性外感属实,内伤为虚或虚实夹杂;审脏腑虚实;寒湿甘姜苓术/湿热四妙丸/瘀血身痛逐瘀汤/偏阳虚右归丸/偏阴虚右归丸。
34.乳癖肝郁气滞,或脾失健运冲任失调,气血痰湿凝结乳络;肝郁痰凝逍遥萎贝散/冲任失调二仙四物汤。
35.蛇串疮血虑肝旺,湿热毒蕴,而至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肝经郁热龙胆泻肝/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气滞血瘀桃红四物合柴胡疏肝汤36.痔内痔截石位3、7、11点处赞花环形和混合痔;外痔6、12处哨兵裂痔;血栓性3、9点处;风热肠燥凉血地黄(血栓痔)/湿热下注脏连丸或萆解化毒(静曲张)/气滞血淤止痛如神汤/脾虚气陷补中益气汤。
37.脱疽气血凝滞,经脉阻塞;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慢性周围血管疾病(间歇性跛行);寒湿阻络阳和汤/血脉瘀阻桃红四物/湿热毒盛四妙通安汤/气阴两虚黄芪鳖甲汤。
38.肠痛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调,传导失司;麦氏点压痛点;初期瘀滞大黄牡丹汤红陈煎/湿热酿脓期复方大柴胡/热毒溃脓期大黄牡丹透脓汤。
39.崩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治崩三法:塞流(止血)澄源(治本)复旧(善后调理);虚热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固经汤/脾虚固本止崩汤/肾气虚苁容兔丝加减/肾阳虚右归/肾阴虚左归/血瘀血府逐瘀。
40.痛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子宫,冲任;气滞血瘀膈下逐瘀/寒凝血瘀少腹逐瘀/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气血虚弱圣愈汤/肾气亏损益肾调经41.绝经前后诸证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肾累及心肝脾;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肾阳虚右归丸/肾阴阳俱虚二仙合二至。
42.带下带下过多-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任带二脉,脾肾肝;因素:湿邪;脾虚完带汤/肾阳虚内补丸/阴虚夹湿知柏地黄/湿热下注止带方/热毒蕴结五味消毒/肝肾亏损左归丸/血枯瘀阻小营煎。
43.胎漏胎动不安冲任损伤,胎无不固;四大主症:阴道下血,腰酸,腹痛,下坠;肾虚寿胎丸/血热保阴煎/气血虚弱胎元饮/血瘀寿胎丸加桂枝茯苓丸。
44.产后发热胞脉空虚,邪毒乘虚袭犯,败血停滞,营卫不通,阴血亏虚,阳气浮散;产后三审(腹痛恶露,便通,乳行饮食);感染邪毒五味消毒合失笑/外感四物荆穗/血瘀生化汤/血虚补中益气汤。
45.不孕症未避孕1年而未妊娠者;辨别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治则温养肾气,填精益血,调理冲任;肾气虚毓鳞珠/肾阳虚右归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肝气郁结开郁种玉/瘀滞胞宫少腹逐瘀/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46.肺炎喘咳肺气闭郁;肺;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为主症;风寒闭肺华盖散/风热闭肺银翘麻杏石/痰热闭肺五虎合葶苈大枣泻肺/毒热闭肺黄连解毒三拗/阴虚肺热沙参麦冬/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心阳虚衰参附龙/邪陷厥阴羚角钩陈。
47.小儿泄泻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脾胃;伤食保和和丸/风寒藿香正气/湿热葛根苓连/脾虚参苓白术/脾肾阳虚附子理中/变伤阴连梅汤/变伤阳参附龙牡。
48.水痘感受外邪,蕴郁于肺脾,内湿相搏;肺脾;传染性带状疱疹病毒;邪伤肺卫银翘散/邪炽气营清胃解毒汤。
49.痄腮邪毒壅阴少阳经,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腮、耳、睾;急性传染性腮腺炎;邪犯少阳银翘散/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邪陷心肝凉营清气汤/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