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疠气的概念
疠气、劳逸、饮食、 外伤、寄生虫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 “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疠气引起的疾病 称为“疫病”、“瘟病”、“瘟疫病”。疠气致病的种类 很多,如“大头瘟”、“疫痢”、“白喉”、“天花”、 “霍乱”、“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 烈性传染病。 疠气的致病特点 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 1.传染性强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1.气候反常 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4.社会因素
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脏腑气血的
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3.七情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
的结果。
七情致病的条件 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 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 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内伤七情”。情志 致病大致有以下条件: 1.情志久蓄或反应太过是七情内伤的条件之一。 2.暴发性或积渐性情志变化是七情内伤的另一条件。 情志异常的病因 外因主要是指社会因素、个人处境及自然环境对机体的 影响。 七情病变的内因是个体素质。个体素质主要决定于先天
• 辛润药杏仁、桔梗、细辛、芥子、苏子、 当归、石营蒲、远志等30余种, • 上燥:桑叶、杏仁、沙参、芦根、贝母、 知母等 • 中燥:麦冬、石解、花粉、玉竹、案皮、 蔗浆等 • 下燥:地黄、白芍、阿胶、龟板、鸡子 黄 • 某氏,心中烦热,正值经来而热渴不已, 若潜肺气则大谬,应用复脉法,炙甘草、 生地、阿胶、麦冬、枣仁、蔗浆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 求病因。 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
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 方论》——“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
中医病因
1.六淫 3.疠气 5.劳逸 7.瘀血 9.外伤 11.药邪
2.七情 4.饮食 6.痰饮 8.结石 10.寄生虫 12.先天因素
炎热 灼燔
易生风 易动血 易扰心神 易致肿疡
•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 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 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火郁发之 • 荆防败毒散,用于疮疡初起,兼有外感之腠理闭塞,邪热怫 郁。方用羌活、独活、柴胡、防风等解表取汗以散之, 正取其“发”的作用。 • 普济消毒饮用升麻、柴胡疏散上焦风热,黄芩、黄连清 热解毒;泻黄散用栀子清降胃火,用防风发散郁伏之火; 清胃散用黄连清胃火,用升麻宣达郁遏火邪
中医园http://www.zyy123.com
第七章 病因学说
Theory of Etiology
关键性问题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方法及分类
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七情的概念及七情内伤 痰饮、瘀血、结石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概ຫໍສະໝຸດ Baidu述
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询问病因 2.辨证求因
2.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3.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情志异常引起的变证、挟杂证多。如暴怒伤肝,引动肝火,火 盛伤阴,或气滞日久又可导致血瘀或痰凝。情志病变有虚实之分。实 证多是气乱、痰火、瘀血等;虚证则是脏腑精、气血、津液的亏损。
4.多发为情志病 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 组成: 独活三钱(9g)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肉 桂心 防风 川芎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钱(各6g)
•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 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 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 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 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 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 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三、湿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性质 重浊
致病特点
周身困重
主要病症
粘滞 为阴 邪 趋下
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 疼痛 小便混浊、大便溏泄、下痢粘液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 脓血、面垢眵多。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症状的粘滞性 苔腻。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 病程的缠绵性 复发作。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 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
多夹湿
暑湿夹杂证
• 藿香正气水为传统中成药,过去有丸剂,现在 又有软胶囊。主要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 紫苏叶、白芷、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姜 炙)、法半夏、甘草等。 • ⑴解暑祛湿:用于外感暑湿引起的发热、胸闷、 腹胀、吐泻,常配佩兰、苏叶、厚朴等。鲜藿 香解暑力较强。 • ⑵和胃止呕:用于湿浊过盛引起的恶心呕吐。 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 • ⑶芳香化浊:用于脾湿胃浊引起的食欲不振、 舌苔厚腻、腹泻等症,常配砂仁、木香。
13.医过等
西医病因
1.生物病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2.物理因素:如噪音、高温、气压、放射线等。 3.化学因素:如化学药品、污染、毒物等。 4.营养因素:如偏食、营养不良等。 5.精神因素:如情绪、心理等。 6.遗传因素:如遗传病等。
第一节
六淫的概念
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在中医学中,七情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 1.七情属“神”的范畴。 2.七情是以心神为主导的,与五脏活动(气血)有关,是 相互协调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张介宾《类 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 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二、寒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性质
致病特点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中寒: 寒为阴邪 寒证,伤阳气 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 形寒肢冷。 气血运行迟滞甚至 局部冷痛,遇热缓解,遇 凝 滞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冷加重 腠理汗孔收缩 恶寒、无汗、发热
收引
筋脉牵引拘急
四肢拘急,屈伸不利
寒者热之,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第二节
七情的概念内涵
七情内伤
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 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 否能满足自己欲望而产生的体验。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 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 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绪、 情感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
桑杏汤
方解
桑叶一钱(5g)
杏仁一钱五分(8g)
豆豉一钱(5g) 贝母一钱(5g) 沙参二钱(10g) 栀皮一钱(5g)

轻宣燥热
宣利肺气,润肺止咳
解表,助桑叶之功

清热润肺化痰 润肺止咳生津
梨皮一钱(5g)

清泄肺热 清热润燥化痰
功用
轻宣温燥
主治
外感温燥证。头痛,身热不 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 痰,或痰少而粘,舌红,苔 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解肌发表,开宣肺气 宣肺止咳
臣 疏风降气,止咳化痰
理气,一升一降,助 臣 君药苏叶、杏仁宣利 肺气
佐 理气祛湿化痰
茯苓(15g)
甘草(5g)
生姜(3片) 佐 使 大枣(4枚)
调和药性,合桔梗 清利咽喉 调和营卫
功用 功用
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外感凉燥证。头微痛,恶寒无 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 白,脉弦。
性质
轻扬开泄 (浮越)
致病特点
病位在上 病位在表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 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 此起彼伏。 眩晕、抽搐、拘挛、角弓 反张,两目上吊。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等兼夹证。
病位游走不定 善行数变
症状变化多端 主动 为百病之长 动摇不定 致病先导
情志疾病的概念及范畴
情志疾病可以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精神 情志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也包括一些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 现的疾病。具体而言,中医所论的情志疾病包括有:(一)七情内伤所 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之于郁证、厥证、 脏躁、心悸、不寐、癫狂、痫病等。(二)七情内伤所致的以形体症状 为主的一类疾病。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这种以形体症状为主的病 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涉及范围较广,包括内、外、妇、 儿各科的多种疾患,如:哮喘、噎膈、泄泻、阳痿、痛经等。这种疾病 的发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六淫、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 但若病因以情志内伤为主,则归属于中医七情内伤的范畴。(三)由于 形体病变所致的以神志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如妇科常见的绝经前后诸 证等。总之,中医七情致病的范围广泛,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 病、神经官能症以及精神疾病等。
禀赋,后天营养、性格陶冶、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 当突发性的强烈刺激或长期持久的精神负担超过了机体对情志调节的灵 敏阈时,就产生了七情病变,灵敏阈的高低标志着个体体质的差异性。
七情致病的特点 1.七情皆从心而发
张介宾《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 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 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六、暑邪
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 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性质 炎热 升散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上犯头目 上扰心神 腠理开泄 伤津耗气
主要病症
高热,烦渴,面红,目赤, 脉洪大。 伤暑:头昏、目眩。 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多汗 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 乏力。 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 胸闷,呕恶,苔黄腻。
内生五邪的概念 内生五邪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 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范畴。
六淫致病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生 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 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
一、风
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五、热(火)邪
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少火及壮火的概念)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症状多见 于上部 易伤津耗气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 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 乏力少气。 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 角弓反张(热极生风)。 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尿 血、皮肤发斑。 高热,狂躁,神昏,谵语,失眠。 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
初秋
燥而偏热(温燥证)
有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 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
性质
致病特点
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 燥症状 易伤肺阴
主要病症
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 短少,大便干结。 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 血。
干涩
杏苏散
方解
苏叶(15g) 杏仁(15g) 前胡(15g) 桔梗(10g) 枳壳(10g) 半夏(15g) 橘皮(10g)
1.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 2.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
冬季多寒病。
3.地区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
热、风寒、寒湿等。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
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
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下肢溃疡。 见于下部
温药,升阳,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厚朴、半夏、桔梗、枳壳、栝楼、贝母、 枇把叶之类。木来泻土,行气,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四、燥
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温燥
时间
气候 证候
凉燥
深秋
燥而偏寒(凉燥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