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风俗结课论文
民俗风情论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任课老师:题目:浅谈务川仡佬民族丹砂文化学校:西南大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计科大类姓名:***学号:***************班号:二班编号:114仡佬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后有过濮人、僚人、仡佬族之称。
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统称为仡佬族。
而贵州省务川县苗族仡佬族自治区就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尤其是吧以仡佬族和苗族为首。
仡佬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迄今为止,仡佬族文化已成为了务川富有无穷魅力的特色文化之一,而在这个古老的文化之中,丹砂文化尤为悠久,可以说是务川仡佬族的仡佬文化代表之一。
远古时,人们把生活在务川洪渡河两岸的仡佬先民视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灵。
而把仡佬人的朱砂视为吉瑞祥庆的神物,是天赐的。
夏、商、周时代,能得到务川仡佬人的朱砂,就等于得到神的礼物。
仡佬人居住的地方成了神地,产朱砂的山成了仙山,藏有“长生不老丹”。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运用朱砂的民族,早在新旧石器时期就发现和运用了朱砂。
世界上最早攻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是仡佬族,早在商代太戊为王时就炼出了水银。
仡佬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化学先驱,在商代就懂得了“炼丹术”。
务川是世界上最早的朱砂产地,早在夏、商时就批量生产。
务川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中心,早在秦朝时就有大量的方土术士到这里炼“长生不老丹”。
新旧石器时代务川濮人就发现了朱砂大约在新旧石器时代务川自治县大坪镇一个叫巫信的青年和几个人出去打猎,追杀一头野兽,因野兽反扑过来,巫信在逃跑中摔在一红水坑里,爬起来后,那野兽见巫信红脸,害怕逃走,慌不择路竟从岩上摔下去死了。
巫信等人从这件事中悟出抹红脸吓野兽的作用,即在打猎时,一见野兽就将脸抹红,野兽见之吓得行走不动,乖乖地成了巫信们的食物,最后发展到遇人争斗,也抹红脸,往往取胜。
这就是朱砂的发现。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拉祜族婚俗经贸分院公共事业管理1201201220310226赵祎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国家,每个国家的婚礼习俗都有所不同,更别说中国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也都有所不同,而有的民族甚至有着十分奇特,不可思议的婚俗,例如:摩梭人的走婚、苗族的“游方”等,了解这些奇特的婚礼习俗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还能够个别有趣的婚俗用到自己的婚礼上,增加婚礼的趣味性。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拉祜族的奇特的婚俗。
拉祜族的婚姻习俗,各地大同小异。
拉祜族一般实行族内婚,很少与他族通婚。
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
现在拉祜族青年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串婚、订婚、结婚等几个过程。
串婚实际上就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但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按照传统习惯,串婚只能在每年的“火把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第二年的春耕农忙期间进行。
平时,尤其是在农忙季节,许多拉祜族地区的村寨禁止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否则不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而且会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在青中男女谈情说爱过程中,主要有两种方式:有的女方居于主动地位,有的男方居于主动地位。
拉祜西青年男女,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进行社交活动,例如: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丧礼等等,都是男女青年相识交友、选择意中人的好机会。
男女青年在生产活动中相互接触,增进了解;又在公开的娱乐活动中密切关系,表白爱慕之情,再转入单独幽会决定爱情关系。
由于拉祜西居住的村寨,一般都建有寨庙和寨场。
夜里,青年男女常吹着葫芦笙和口弦(响蔑)在寨庙、寨场附近结伙开展对歌活动,用歌声试探对方心意,觅寻中意的伴侣。
一旦发现其中有相互有意者,大家便会停止对唱,支持那对男女对歌谈情,并为其出主意编词儿表达心声,暗中开展竞赛。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简介: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本文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_民俗文化(一)摘要:我国的经济开展水平在不断提高,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明体系之中,并不是只要科技性的现代文明具有价值,撒播于民间的传统习俗文明同样具有较高的位置,社会的优质文明应当是公民群众喜欢的文明,为了确保我国的群众文明获得较好的开展,我国的文明部分逐步加强对民间的习俗文明的研究与开展力度,经过深受公民群众喜欢的习俗文明,来提高我国的文明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了解状况,对其开展群众文明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剖析。
关键词:民间习俗文明;群众文明;文明艺术只要归于民族的文明才是归于国际的文明,将文明推向国际才干确保优异的民族文明被传承下去,可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本来具有较高文明价值的习俗文明逐步被新式文明淘汰,在文明竞赛市场,传统的习俗文明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能外衣的现代文明更感兴趣,而许多习俗文明遭到了影响,乃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明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习俗文明是不该被抛弃的,因而本文对我国的习俗文明的价值以及传承方法进行剖析。
1传承习俗文明的必要性我国的民间文明成善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根底深厚,我国风格明显,遭到国际各地公民的拥护与喜欢。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咱们不仅要肩负起维护民族文明的重任,还要将其持续开展下去,传承给咱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咱们在坚持多样化的根底上,整合与立异符合生产力与文明开展要求的习俗文明。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哈尼族民俗风情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一、哈尼族民族历史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
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
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
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
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
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
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
”二、哈尼族文化艺术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内部可分哈僾、碧卡、豪白三种方言和若干土语。
哈尼族没有传统的文字,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今仍在试行中。
1、语言文字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首先,民俗文化是一种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特点的各种习俗和传统活动的总称。
这些习俗和传统活动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礼仪规范、民间艺术等等。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生成、传承和发展的,它是具体的、细节的,反映了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
其次,中国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举行舞狮、舞龙、放鞭炮等庆祝活动。
而在西南地区,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龙船节等地方节日也别具一格。
此外,中国民俗文化注重家庭纽带,重视孝道和礼仪,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然而,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困境。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被遗忘和边缘化。
许多乡村地区的传统庙会和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辉煌和热闹。
另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物质化的追求也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应当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应当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将其纳入学校教育,传授给下一代。
同时,应该鼓励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俗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华文化的瑰宝得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得以永久传承。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六篇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1【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元素广告在现代传播领域有很大影响力。
为了充分挖掘商品市场的潜力,吸引消费者眼球,它把目光放在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上,力求通过表现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来塑造和体现商品的价值。
“当广告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时,就不能不重视民俗文化。
”广告创意的竞争,就是广告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的竞争。
①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元素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特征,这样才能使广告在运用民俗文化元素之时更加严谨,不至于误导消费者,也不会曲解民俗文化原来的意义,因此探究民俗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界定(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定义民俗就是的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阔民众所制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②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在特别的民族、时代、地域中不断进展和演化。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俗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不断衍生出来并世代传承的。
所谓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化形态,深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人类生活价值,它反映肯定地区中广阔民众最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价值取向。
③民俗之所以能形成文化,是随着时间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这些点滴的文化渐渐构成文化元素,在共性下又具有共性,因此可以给民俗文化元素下这样一个定义。
所谓民俗文化元素,是指群体生活下的民众伴随时间、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形成的点滴生活文化的集合,并随着年月传承不断进展变化,真实存在于社会中的实体性意象。
(二)民俗文化元素的构成民俗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民俗”概念并实际应用的国家。
早期民俗文化元素消失的目的是为了满意人们的日常所需。
人们经受这些民俗的制造、使用和传承的过程,实现了民俗文化元素的有用价值。
民俗文化元素包括了许多层面,详细来说,包括了物质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社会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以及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文化元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构成了民俗文化元素的基本框架。
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宗教、文化2——结课论文——土家族风俗
土家族风俗作者姓名:xx听课证号:xxx学号:xxxxxxxx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土家族风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土家族。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是一篇帮助读者快速、有效了解土家族的文章。
关键词:土家族风俗、白虎崇拜、毕兹卡、廪君、西兰卡普目录土家族风俗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1)正文 (2)一、土家族历史 (2)二、土家族文化 (2)1.白虎崇拜 (2)2.民歌 (2)3.“毛古斯”舞 (3)4.“西兰卡普” (3)三、土家族婚俗 (3)四、土家族宗教 (3)五、土家族习俗 (4)六、土家族禁忌 (4)致谢 (4)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为其主要聚居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1.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众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也是获得心灵满足和对生活的理解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风民俗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民风民俗是维系国家文化大统一的重要纽带。
它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汇点,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纵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源泉。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是中国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在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的今天,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弥补当代社会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欠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其次,民风民俗是构建社会道德的重要力量。
中国历史悠久,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形形色色的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
例如春节就是中国最为盛大、最具规模、最庄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以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增强社区凝聚力等为传统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家庭教育,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繁荣和稳定。
因此,民风民俗对于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民风民俗是增进人们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文化自信是国家的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博大的内涵、精深的智慧、优美的艺术为源头,蕴含了大量的人类思想宝藏,具有强大的文化底蕴和影响力。
通过宣传和推广传统的节日、习俗等民俗文化,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总之,民风民俗具有维系文化大统一、构建社会道德、提高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软实力等诸多作用和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保护传统节日和习俗,发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之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向心力,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中国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因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儒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要充分体现“仁”的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其次,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对员工实施“仁”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不单单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工作。
最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聘用人才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考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品格。
总而言之,要将儒家“仁”的思想切实的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之外,“以和为贵”也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更是把“和为贵”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
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和”的思想应用到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只是“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
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论文中国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篇一:《浅谈香烟品牌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烟草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快振兴。
香烟品牌中的民俗文化重点体现在其烟标中,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香烟昭显着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俨然成为了香烟品牌的代言人。
关键词:民俗学市场营销品牌香烟广告烟草成为商品的历史并不久远,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并把烟草带回欧洲,也不过五百多年的时间。
我国第一家专营烟草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作为附属的月份牌更是为人赞叹不已,除了婀娜多姿的美人图,还有如麻姑献寿、金童玉女等各种寓意吉祥的招贴画,其拥有宝贵的文化价值,这就是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的第一次联手。
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壮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烟草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快振兴。
随着大批卷烟厂诞生,市场上琳琅满目的香烟昭显着各地丰富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俨然成为了香烟品牌的代言人。
一、旧时期的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月份牌”画的诞生,源于西方列强的强权政治。
当时,香烟广告在“月份牌”中占到了60%,其中,英美、南洋兄弟和华成3家烟草公司印发规模最大。
1843年,上海被迫辟为国际通商口岸,然而开埠的结果,却迅速推进了上海城市的近代化。
所谓“月份牌”画,就是此时欧美资本大量输入上海,许多外国资本家纷纷在上海开厂设店,倾销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产物。
其形式是借鉴和运用了在中国最有群众性的民间年画中配有月历节气的“历画”样式,表现的大都是中国传统题材的形象,后来则发展为画面以表现时装美女为主要形象。
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从大量印刷精美的香烟月份牌中看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身影,如二十四孝图、成语故事图、《红楼梦》故事图、中国山水风光图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香烟品牌与民俗文化到了新时期,香烟品牌中的民俗文化则重点体现在其烟标中。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大力推动,我国的各项文化得到充分发掘和传承。
民风民俗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是人们在社会中互相交往时所遵循的一些规范和惯例。
它们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节令、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保护民风民俗,既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也关乎国家文化底蕴的保存和发展。
民风民俗传承的核心在于传承,而要实现传承,必须先有保护。
因此,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保护民风民俗。
第一,应加强法规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规、文件,以明确保护民风民俗的目标、方式和方法。
建立并完善从各层面角度的民风民俗保护的法规,规范保护行为。
第二,加强宣传普及,同时提高公众的文化自觉。
政府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种宣传手段对民风民俗的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增强群众对民俗活动保护的参与热情。
第三,加强文化教育,培养爱好民俗文化的青年弘扬民风民俗。
要扎实开展民俗文化的教育,让青少年逐步认识到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水平。
第四,营造有利于保护民俗文化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和氛围很重要,要大力倡导和营造尊重、欣赏民俗文化的理念,并打造民俗展览、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增加爱好民俗文化的人口,将爱好民俗文化的人群扩大。
传承民风民俗,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不断细心呵护、精心培育,才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实现新的成就。
我们需要加强民风民俗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灿烂的文化遗产,让它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5000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民俗文化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群众文化的发展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各种要素不断前进,然而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不是只有科技性的现代文化具有价值,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社会的优质文化应当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为了保证我国的群众文化获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的文化部门逐渐加强对民间的民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力度,通过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俗文化,来提升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本文根据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了解情况,对其发展群众文化的所发挥的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间民俗文化;群众文化;文化艺术只有属于民族的文化才是属于世界的文化,将文化推向世界才能保证优秀的民族文化被传承下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建设环节之中,一些原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民俗文化逐渐被新兴文化淘汰,在文化竞争市场,传统的民俗文化并不占优势,无论是年轻人还年龄较大的老年人都对具有现代技术外衣的现代文化更感兴趣,而很多民俗文化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传承下去,而我国的群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俗文化是不应被抛弃的,因此本文对我国的民俗文化的价值以及传承方式进行分析。
1传承民俗文化的必要性中国的民间文化成长于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群众基础深厚,中国风格鲜明,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拥护与喜爱。
伴随新世纪的来临,我们不仅要肩负起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还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多样化的基础上,整合与创新符合生产力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民俗文化。
群众文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就一定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才能将民间民俗文化更好的发扬下去,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篇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综述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民俗文化论文篇1浅谈翻译与民俗文化摘要: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今虽然已经有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对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但是关于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仍不够,不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推介。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的分析,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工作。
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活动的升华。
关键词:民俗文化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一、翻译与民俗文化的关系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各民族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民族文化翻译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
目前对于文化的理论界定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个体文化论;第二,跨文化交际论;第三,文化区域论。
大致以文化—语言文化—国度语言文化—民族语言文化—方言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个体文化的模式体现其丰富的内涵走向。
文化的沟通需要一定的载体,它们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展现外族异域的政治宗教、人文地理和民风民俗的多彩画卷。
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活动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笔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翻译工作。
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英文翻译,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
端午论本人是汉族人,家乡民俗自然是和中国汉族普遍民俗没什么两样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端午了,端午的由来、端午是恶日的传说、端午节的趣事都会让我感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端午”这个词的由来: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
黄石曾经对此有过较为细致地考证,他指出,“端午”虽然也被叫做“端五”、“重午”、“重五”、“端阳”、“夏节”等,但在上古时期是以干支纪年,并且也用干支来纪日,因此,很多节期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
除了以节气为节期外,如立春、夏至、冬至等,都是以时序为节期的,如上巳定在三月第一个巳日,三伏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一伏,以后每隔一庚为一伏,腊祭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这样推来,端午,即在五月内第一个午日,至少在西汉时,还尚未像近代一样定在五月初五日。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者,把北斗星斗柄上经常指向北极星的第七颗星,称为“招摇”,历法按招摇的逐月推移而测定月次。
周历建子,即冬季的第二个月,仲冬之月是起点。
殷历建丑,而夏历建寅,即孟春之月是岁首。
这样,招摇走到第五个月,即仲夏之月,正是指“午”,五月称为“午月”。
秦汉以后至今,使用的是所谓夏历,即引进公历后,与之对应的“农历”,“阴历”。
秦汉之际,是以午月午日为端午的。
北斗星被称为“玉衡”,玉衡“指午夏至”,所以,端午与夏至的渊源颇为久远,夏至时日暑最长,尤其是午时最盛,因此,“端午”应当不单指月,还指日、指时。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后世的端午节,都有很多重视“午时”的习俗。
夏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太阳运行变换日。
这天,太阳接近北回归线,北半球人能感受到的最长的白昼来临。
从此以后,日暑从极长开始渐短,万物丰盛而渐凋,太阳炙热而渐衰。
夏至这天,有“阴阳生,死生分”的说法。
“五月为恶月”的观念,应当与此有关。
端午是恶日的传说:端午是恶日的观念较为古久。
从汉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很早起,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风民俗代表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独有的特色,因地而异,彰显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风民俗,比如七夕、中秋、春节等节日传统,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团圆的时刻,更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使民众对于家国情感的认同感更加增强。
民风民俗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还有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它们可以提供人们共享的文化体验,使社会成员产生身份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
民间艺术的表演、民俗游戏的参与等活动都能够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民风民俗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大量的旅游者。
充分挖掘、保护和推广民风民俗,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就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民风民俗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许多传统的民风民俗正在逐渐消失。
城市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衣着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于传统的习俗和风情逐渐遗忘。
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也由于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家庭的观念转变、经济条件的变化等因素都导致了传统的民俗活动逐渐式微。
为了保护和发展民风民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民风民俗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明确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学校和家庭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
旅游业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开展民俗旅游,吸引人们参与和体验传统的节庆和民俗活动,提高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
大众媒体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方式,推广民风民俗,增加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民风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传统和历史。
民风民俗不仅反映了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还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传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它们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成为国家文化的象征。
如果我们不重视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那么这些传统就有可能消失,文化多样性也会受到威胁。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不仅可以增加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民风民俗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民风民俗也是社会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们可以传递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我们可以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
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我们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潜在的经济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风民俗的研究和保护。
通过深入了解传统习俗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风民俗。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人们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认同感。
我们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民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保护和传承民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维护国家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聚力,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风民俗的研究和保护,提高人们对民风民俗的重视和认同感,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民俗知识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特定人群在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等方面形成的传统习惯和习俗。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本报告对民俗知识进行总结,旨在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我国民俗文化概述1. 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封建社会的祭祀礼仪,再到现代社会的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不断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2. 民俗文化的分类民俗文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鬼神崇拜等。
(3)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木雕、年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4)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寿诞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体育等。
(5)民间传说与故事: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三、民俗文化知识总结1. 节日民俗(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过年”。
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饭、发红包等习俗。
(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灯节”,是春节期间的第二个重要节日。
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3)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扫墓、祭祖、踏青等。
(4)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2. 民间信仰(1)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定期祭拜祖先,以示尊敬。
(2)神灵崇拜:神灵崇拜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土地神、财神、城隍等。
(3)鬼神崇拜:鬼神崇拜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较为普遍,人们相信鬼神可以保佑家庭平安、身体健康。
3. 民间艺术(1)剪纸: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以红色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图案。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研究论文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联系1.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伊苏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文化也随之不断迈进,并烙刻着某时代的特征。
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所积淀的产物,文化已成为整个国家及民族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
而在大形势背景下依靠各民族祖先形成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都带上了一定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这也就契合了群众文化与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
包括民族服饰、诗词古经。
思想观念等在内的民俗民间文化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是某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的展示。
在历史车轮向前的滚动中,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不论是抱残守缺,还是不断更新进步,它们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都对当时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都是我国的民间文化的艺术风格、气质的反映。
而它的所有,追根溯源,都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
因此,在新时期的新形势的要求下,我们的眼光不能只停留于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更要注重对它的整合、创新与发展,使其跟上时代的脚步,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2.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对传承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具有重要作用。
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传递,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
在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进步和传承中,很多都以某种比较固定的形式传承下来,并保存了它们原有的特点。
比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受人喜爱。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并广布五湖四海。
这就对我国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继承了传统的基础上,群众文化也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拓展与创新活动。
为了使我国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政府方面也应高度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
群众文化对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它的保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事关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对其必须充分重视。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
【议论文】民风民俗_800字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民风民俗逐渐失去了它过去的生命力。
不少人主张放弃这些“陈旧”的传统,走向更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但是,本文认为保留民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民风民俗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是祖先历经千年岁月的智慧结晶和生活方式的记录,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生活方式以及对自然、人类和神灵的理解。
它们从根本上反映了某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态和精神特征。
如果我们丢弃了这些民族风俗,无论怎样现代、洋气的街道、高楼大厦和购物商场都无法弥补我们文化上的失落,也将导致人们对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和价值标准感到迷茫。
其次,保留民风民俗可以调整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许多民俗活动都是正向的,如订婚、结婚、生育、升学、升职、升官、组建事业、投资和举办节日等等。
这些活动都要求人们彼此交流、尊重、宽容和友好,这反映了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也可以促进信仰、健康、爱心、诚实、正直和团结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对于保留民风民俗,我们不能对其只有过去的认识,而应当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国家发展的战略角度去考虑。
最后,保留民风民俗可以推动当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许多民俗活动已经成为旅游的亮点,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发展,例如北京的庙会、成都的火把节、洛阳的牡丹文化节等等。
同时,许多民俗手工艺品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明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欢迎。
这些民俗产品和活动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保留民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既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调整社会价值观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增加对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因此,加强对民俗的保护和推广,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风俗结课论文回族风俗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3班回族是新疆人口排第三位的少数民族,现有70多万人。
新疆回族形的历史至今已有700年。
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将在那里征召的士兵带回中国,整编成“探马赤军”,在西域新疆戊边驻防,其中有一万五千名回族士兵。
公元1290年,元朝政府下令,探马赤军就地垦荒屯田,定居在“滕竭尔”,即现在新疆阜康市一带,成为新疆最早的回族居民。
乌鲁木齐回族历史可上溯至元代。
13世纪末叶,元朝政府派“探马赤军”(主要是回回士兵)来新疆戍边驻防。
至元十年(1273年),元朝政府下令将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垦荒屯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军在乌鲁木齐地区修筑城堡,驻兵屯田,随军服役的回族士兵也被分拨到各个屯垦区。
之后,清政府又从陕甘各地调绿营兵来此屯垦,鼓励士兵携带家口耕作。
不久,绿营兵屯全改为携眷永住,其中的许多回族士兵与其家属遂落户于乌鲁木齐。
清光绪初年,随陕西回民首领白彦虎逃奔进疆的一批回民,有一部分流落在新疆各县定居。
新疆建省后,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又有大批陕甘及其他省回族人民陆续迁来新疆定居。
新疆的回族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在城市,回族人大都居住在城关区;在农村则自成村围清真寺而居。
也有和汉族及其他民族杂居的。
新疆的回族过去大多从事商业、农业,新疆和平解放后,新疆回族十分重视教育,涌现出大量的干部、学者、教师、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
新疆的回族使用汉语文字,语言保留西北各省区的方言特点,也掺进一些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及宗教词汇。
由于历史上与各民族长期交往,不少回族人兼通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文字。
如今生活在新疆城镇的回族人民,男女青年穿时装者居多,但老年人和一些农村妇女仍然保持着回族服饰的某些传统特点:中年以上的男子戴小白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白色或蓝色布帽。
肉食只吃反刍类食草动物,如牛、羊、骆驼以及鸡、鸭、鱼肉。
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羊肉泡馍、油糕、凉粉、酿皮子、黄面、糖酥馍、麻花等,独具风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家庭日常饭食,一般以拌面、汤面、哨子面、饺子、包子、蒸馍、香豆花卷为主,喜欢吃糕点、喝盖碗儿茶。
新疆回族过节,办喜事或宴席,一般要炸馓子、油香饼、油果子等油炸食品,做“九碗三行子”:共九大碗蒸菜,横竖都排成三行;或者做“羊肉粉汤”:用羊肉、肉汤、西红柿、菠菜、白菜、红辣椒、木耳等做汤,再加入纯豆制淀粉做成2立方厘米大小的粉块。
回族主要传统节日主要有两个,即肉孜节、古尔邦节,但回族群众习惯把过节叫过“尔地”,肉孜节是“大尔地”,古尔邦节是“小尔地”。
节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居室和环境,做食品,准备节日招待客人。
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给孩子起一个随父姓的名字,叫“学名”,不同的是,还要回族名。
男孩七岁前要行割礼,女孩要扎耳眼。
回族人注重清洁卫生,十分讲究和室内的整洁,特别注意用水的洁净。
还酷爱养花,无论城市或农村,凡是回族人家的庭院中都种有花卉,室内也多养盆花。
回族青年男女婚姻,首先从说亲开始,经过回族群众称为“纳台勒威赫”的订婚、结婚等三个过程。
回族群众结婚除斋月不能举办外,多数在十冬腊月举行。
在婚前一天,男方向女方家送礼,女方家要向男方家回礼,回族群众称之为过大礼。
婚礼这一天,男方家里外一新,除贴大红对联外,堂屋中挂着用阿拉伯文书写的一段古兰经,地上铺着松毛,天井里飘着檀香的香味,给人一种馨香的喜庆气息。
有的地方一早,阿匐就跪在堂屋里朗诵《古兰经》,然后婚筵的第一席要招待他。
大家用过饭后便去迎亲。
迎亲的人有一对陪郎和接亲女若干人,不兴用吹鼓手或乐师。
在回程中,逢村过街,经集镇,若遇回族儿童,他们都要争相掐新娘,回族群众把这习俗叫为“掐亲”。
接亲的人们返回到男方家后,由男方家宴请宾客。
回族群众宴席一般吃“牛八碗”,即用牛肉加工制作的牛肉冷片、酥牛肉、蒸牛肉、牛肉九子、牛杂碎、凉鸡、黄条、冻拌各一碗。
八人一桌,不待酒,以茶为主,严禁吸烟。
每桌旁有一个年轻人站立在一边为大家添饭加菜上汤。
回族结婚仪式有的地方是在晚上进行。
晚饭吃后,在红烛光中,由主婚的阿匐念经证婚,并为新人夫妇取经名,念经祝福,将喜糖喜果送给新郎,由新郎撒入房中,众人在房中抢摸后又接过阿匐散发的糖果方才散去。
晚上在客堂中闹新房,常是笑声嬉戏声不断,直到深夜才止。
在回族婚礼中,有一个最忙的人,那就是“陪郎”,他是个重要的配角,他不仅要懂教门,通礼路,为人正直聪明、能干,并能随机应变,而且又必须是个已婚的青年。
他要陪新郎到女方家迎亲,到女方家女方家关门不开,他要上前说感谢、祝贺之词,进门后,代表新郎与女方亲朋、属友交谈,既要热情、大方、诙谐,又不能失礼,所以有“新郎好当,陪郎难做”的俗话。
结婚的第二天叫回门,新郎新娘回娘家,主要是新娘家请客,新郎和新娘家众亲友会面认亲。
后双双返家。
第三天叫复门,新娘单独回娘家。
至此,整个婚礼方告结束。
回族人死了叫“归真”。
即“回到真主那里”之意。
人死了,家属不能过度悲伤,更不能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也不能给死者下跪磕头,只能下礼(俯着单腿曲跪)。
安葬死者,不用棺材,实行软葬。
回族人,不论什么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后从那里发葬。
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国籍、肝胆色、官职大小、富贵贫贱,回民们只要耳闻目睹,都要去帮助料理丧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讲卫生,无论是去礼拜、赞圣,还是与死者遗体告别,人人都要认真沐浴,随时保持内外清洁。
人死后三天之内,丧家不生火做食。
丧主和吊唁的人们皆由邻居和近亲接待。
这样既安抚了丧主、减轻了悲伤,又加强了团结。
若借死人之机大吃大喝,将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人将停止呼吸时,亲属将他的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同时口念头“讨白”。
其内容是回忆、总结死者一生的善恶功过。
回族人提倡速葬,入土为安。
他们不信风水、地脉、卜卦、算命,不择吉日,不等远途未归的人。
一般是早晨死,下午葬;下午死,次日上午葬。
出葬前,要用香皂为死者沐浴清洗,并由七至九人“转香”(转香的人站在“买衣台”和“卡方”周围,手持三枝香依次轮转)。
“转香”完毕,即行清洗“买衣台”(清洗有严格的要求和程序,必须照章办事,不得违反),洗毕,用棉花、麦子,分别塞进死者的耳、鼻、口、眼,再给他穿上写有阿拉伯文证词的“苤拉罕”,戴上白帽。
女性要盖上白头巾和乳帕。
接着,把“买衣台”抬到洒有麝香、红花水的床单上,用床单裹起来,装入“经匣”,抬到清真寺的大殿前,以“经匣”为中心围成圆圈,举行转“伊期科特”仪式,大家唱诵“殡礼立意”和“四个大赞词”。
咏唱之后,开始送殡。
送殡由男人担任,女方不能参加。
坟穴事先修好,(有的立碑刻字)然后垒土填之,谓之“喜坟”。
坟穴在葬前几小时才派男子上山刨开,以利速葬。
下葬时,坟穴的明圹里站一人相助,把殛者接进窑门,按南北向使其躺好,把头放在土枕头上,脸露出向着西方,再把备好的三块土,分别放在死者的脖子和左右两个户膀下。
然后用土块或石板封好窑门,垒土砌石为坟。
碑用阿拉伯文刻写证词和死者的经名,用汉文写明出生日期和去世时间等。
安葬完备,留下四位阿訇,蹲在坟墓周围,把捻碎的土抛向坟头,代表送葬者向死者告别,并祝死者安息!回族的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表现出了:人生礼仪和生活礼节均受到了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回族的人生仪礼习俗受到了一些传统的吉凶祸福观念和人生观的影响;回族人生仪礼习俗比较俭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回族的生活礼节,表现出了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也是一项精神文明的优良传统。
居住习惯是人类物质生活习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总体反映。
由于气候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所致,新疆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居住形式,基本以平房为主。
传统的建筑材料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砖墙或者砖土相互结合的住房为多。
由于新疆地区常年缺雨的缘故,屋顶基本都是用平顶。
除了较大的清真寺寺院有用瓦习惯之外,一般的居民房屋大多数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房屋布局以及朝向,多是主房坐北朝南。
新疆回族穆斯林的居住习惯基本上与全国各个省区相同。
至今在新疆回族穆斯林中没有形成大家必须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习俗。
在房屋以及庭院的建筑布局上,没有什么刻意的规矩,但是,对于住房以及庭院宽敞和洁净的要求及住房环境的选择,新疆回族穆斯林与自己的信仰习俗、饮食习俗已经形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
“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格局,围绕清真寺建造房屋,在经济条件和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对庭院的廊檐以及门面进行适度的装修和美化,已经在新疆回族穆斯林中形成了一种共识。
那种由于历史条件形成以伊斯兰教为纽带,以清真寺为中心,集中聚居在清真寺周围,以相对独立的小聚居区,保护民族的风俗与自尊的聚居习惯,是新疆回族穆斯林最为显著的聚居特点和习俗。
既然我们已了解回族的各种民俗民风,那么以后遇到回族人民或是伊斯兰教民,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民族民俗。
不要在他们面前食用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
凡有条件的地方,饭前、饭后都要用流动的水洗手,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