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理论对地理教学方法的启示_唐小成
2012年第5期新秀近作交流合作、如何甄别信息、如何从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的决策方案等对学生的决策能力进行培养。
评价决策,总结升华经验: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协作,我们终于攻克难题———提出了武汉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我们体验了通过各种方式搜索信息;学会了进行团队协作;知道了如何甄选信息;明白了如何综合分析已有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相信经过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你们能够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决策者。
学生的决策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他们的决策有合理的依据,教师都要鼓励,同时老师应帮助学生总结此次活动的经验。
要引导学生将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获得的决策方法、决策经验归纳总结,从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人文地理决策教学的实施建议1.精选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决策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决策问题。
人文地理主要探讨人口、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选择决策问题时如若将这些课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对于武汉的学生,在讲“城市规划”时可以提出决策问题:“武汉第十座长江大桥建在哪里更为合理”,要求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查阅资料,提出方案并阐明理由。
又如,在学习工业区位时,可以提出决策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武汉工业区应该布局在哪里?”2.结合问题实际,整合多种方法决策教学是一个整合的教学模式,所以往往要和很多教学方法同时使用。
决策教学作为人文地理教学的一种方法,往往不能孤立地运用。
它需要跟案例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决策教学的效果。
例如,对于决策问题:“如何解决武汉交通拥堵问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以交通局长的身份提出决策方案。
同时在阐述原因的时候,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标准答案。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
缄默知识及其研究发展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可以通过信息、经验心得、抽象的观念、标准作业程序、系统化的文件、具体的技术等方式呈现。
知识呈现的形式虽然有很多种,但在本质上都必须具备创造附加价值的效果,否则就不能被称为知识。
因此引进、学习、扩散、创新知识,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资源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显性知识又称编码化知识(codified knowledge),是可以比较容易地整理、编码,具有单一的含义和内容.缄默知识是很难编码、隐含的知识,它往往被偶然发现,并且这种知识不能和个人、社会及地域背景轻易地分开.对“缄默知识”的思考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在东方,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文化典籍《道德经》中就有这样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
”这可以看作是早期东方文化对缄默知识较为精确的界定.西方,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认为感觉经验也可以使人获得某种知识.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则认为,“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真实的,一种是暧昧的"。
真实的知识是通过理智获得的,它是对原子和虚空的把握.感觉所获得的知识是暖味的,它停留于事物的现象,并受认识主体因素的影响,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容。
至于“暧昧知识"如何过渡飞跃到“真实知识”,德谟克利特没有说明。
但是,他注意到了那些模糊的,不能清楚表达的知识的存在,而且这些知识是约定俗成的、主观的,存在着个体差异,并可上升为显性的概念。
这些论述无疑使我们看到了缄默知识的影子。
后来的哲学集大成者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进一步认为,人的认识有不同的层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灵魂状态:相当于最高一部分的是理性,相当于第二部分的是理智,相当于第三部分的是信念,相当于最后一部分的是想象.他区分出了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并承认了非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得前人关于缄默知识的影子逐渐清晰起来。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
教育名词:缄默知识缄默知识指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
缄默知识,亦作意会知识,也有人称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顾名思义,缄默知识是不能言传的。
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逻辑性”,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进行明确的逻辑论证与说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显性的常规组织形式加以传递。
它是一种或许连知识主体自身都未必能够清晰表达的知识,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充分地传递。
马开剑博士认为“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显性知识;而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则大致属于缄默知识。
”像“疲惫、倔强、深情、含情脉脉”等词语皆属于缄默知识类。
波兰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认识论命题:“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如果说一切知识总体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显性知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缄默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
与缄默知识相对应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只能意会的知识往往隐含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无法形成象书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分析在感受中习得,所以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是感受性学习。
与感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是体验性教学。
缄默知识是通过体验性学习习得的,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实践中体验等四种。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深谙此类知识教学的真谛,他说,像“幽静、坚强、灰溜溜”等词语,人们可以感受它,意会它,却难以言传;“传”了,往往不如不传。
这叫越传越糊涂。
例如:“高雅”。
词典上解释为“高尚,不粗俗”。
“高尚”比“高雅”还难理解。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一、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的行为的某种知识。
”波兰尼把前者称为“明确知识”(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缄默知识”(Michael Polanyi.Study ofMan,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Chicago,1958,12.)。
“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即“显性知识”,是最常见的知识形态。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有人译为“默会知识”、“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
采取“缄默”的译法,可能更接近于波兰尼的本义。
据《辞海》的解释,“缄”为信札的“封口”,“缄口”或“缄默”的词义均为“闭口不语”。
而波兰尼提出的所谓“明确知识”,意指“可以说出来的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即能够用语言加以表述的知识;而他所谓的“缄默知识”,则是指那种“虽然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称之为“不能说出来的知识”(inarticulate knowledge)。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说的(WeknowmorethanWecantell)”,就是这种知识存在的证据。
中国道家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说的也是这种缄默知识。
简单说,缄默知识就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相当于中国古人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
“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前者指人们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后者指人们能够明确反思和陈述的知识。
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基本,人们能够知道的比他能够说出来的东西多得多。
就其功能来说,缄默知识事实上支配着整个的认识活动,包括科学认识活动,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
缄默知识
3
特征
共同特征 一 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
行逻辑的说明。
二 不能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 三 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共同特征 四 具有程序性 五 具有实用性
缄默知识
行动定向的知识,在 没有他人直接帮助 的情况下获得,它帮 助个体达到他们个 人所认为是具有价
值的目标——
Sternberg
缄默知识
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 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Nonaka & Konno
学者们对两种知识类型的 划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 际上任何知识都含有内隐 的维度。
由于缄默知识的上述 特征,它经常不为人 们所注意。
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 类型
支配着整个认知活 动
个体获得外显知识的 向导和背景知识
感谢聆听!
缄默知识 波兰尼主讲人 杨爽 教源自二班目1录
2
3
波兰尼 缄默知识
特点
1
波兰尼
波兰尼
迈克尔·波兰尼 (1891-1976) 英籍犹太裔 物理化学家 哲学家
缄默知识是其1958年在 《人的研究》一书中从哲学领
域提出的概念
2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
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 言传和不清楚的知识——
Polanyi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缄默知识”的认识和应用也越来越关键,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认识和运用“缄默知识”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来谈谈“缄默知识”的概念。
简单来说,“缄默知识”是指相对于公开和明确传授的知识,存在于学术界、专业领域或其他特定领域内,不被广大社会知晓、接受和理解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禁忌,但它们通常在非正式场合、非公共场所或私下交流中传播。
这些知识往往是在研究、实践和学习中积累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深度。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缄默知识”。
它可以作为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补充。
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通常只接触到公开传授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局限于理论和概念的层面,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对于实践和应用的需求。
而“缄默知识”则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案例分析、行业内部消息等,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缄默知识”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和实际应用。
而“缄默知识”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理论,激发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缄默知识”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和面对挑战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跨领域的经验。
而“缄默知识”可以为他们提供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和应用“缄默知识”,学生可以突破传统的学科边界,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缄默知识——精选推荐
缄默知识缄默知识理论(⼀)、什么是缄默知识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书中⾸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
显性知识是指可以⽤语⾔⽂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波兰尼的理论的核⼼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说的”。
1、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分(1)显性知识是规范的,系统的,公共的,⽽缄默知识是难以规范的,零星的,并且常常具有浓厚的个⼈⾊彩,与个体的个性、经验以及所处的情景交织在⼀起。
(2)显性知识所陈述的内容往往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或检验,⽽缄默知识背后的科学道理还不甚明了。
(3)显性知识是稳定的,明确的,是能够复现的,⽽缄默知识难以捉摸,含糊不清,没有定形。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式来表达,⽽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诀窍、个⼈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者对所使⽤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缄默知识的使⽤者则对所使⽤的知识不甚了解。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式(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然遗忘⽽获得。
(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
(3)通过建⽴“师徒学艺制”的⽅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
(4)通过使他⼈隐性知识外显化⽽获得:对他⼈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在这⾥,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我反思能⼒的提升,⽽个体⾃我反思能⼒的获得⼜必须借助⼀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
(⼆)、在教育中的应⽤(1)对课堂教学的启⽰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教学过程既是⼀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论缄默知识及高中生物教学
2012-06教育研究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
他指出:“人类大脑中有两种知识:一是显性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公式等表达的知识;二是缄默知识,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
”波兰尼曾用这样一句精炼的语言概括缄默知识:“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不仅仅包括他们可以运用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还包括另一类不能或者很难用言语、文字或符号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知识的总体。
缄默知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究的重要武器。
科学活动发端于问题,而只有当一个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时,科学研究才能进一步地开展。
而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是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因此这种问题势必不可能有充分的逻辑说明作为支撑。
这就需要缄默知识在人们发现一个有新意的、真正的科学问题时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引导作用,促使科研人员预感到某些隐藏的有价值的问题。
此外,缄默知识还是人类的创新之源。
缄默知识之于创新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是创新的源泉。
首先,缄默知识作为创新的源头活水,为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若创新脱离已有知识的支撑,将会沦为一潭死水,毫无生气,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侈谈创新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而且创新往往具有非确定性,而缄默知识恰巧代表知识体系中非确定性的那部分。
我们常常说的“灵感”、“顿悟”就是缄默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其次,缄默知识的支撑使得创新具有了可能性。
对原有事物的扬弃是创新的前提条件,所以现有的逻辑不能充分表述创新,否则就体现不出“新”在哪,不能称之为创新了。
不可否认,在创新的过程中显性知识有其存在的作用,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却要通过缄默知识得以实现,并且创新者在创新的过程中会形成许多连自己也不清楚的技巧,而这些正是缄默知识。
既然缄默知识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如何才能有效促进缄默知识的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创设情境,再现问题或事件缄默知识具有情境性的特点,缄默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对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其作用的发挥也是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境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的。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
从缄默知识的特性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一、什么是缄默知识对于缄默知识概念的提出,学术界公认的是由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
在他看来,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可以系统表达的;另一种是不能系统表达的。
而这种无法系统表达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比如,我们经常会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个“不能言传”的部分就是缄默知识。
其实,近代心理学中也有类似的解释,比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潜意识。
缄默知识到底占人类认知总量的多少?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多大?就目前来说,不可能用自然科学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借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浮出表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深藏“水下”的则有八分之七。
换言之,我们真正能用语言表述,逻辑分析和系统阐述的知识远远比不上缄默知识。
而放眼于语文教学,人类语言还远远不能表达人类思想。
二、从缄默知识的特点来分析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在波兰尼看来,缄默知识看似抽象,实际却蕴含着很多具象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对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呢?1.稳定性与可述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随着年龄的变化消退遗忘的系数较低。
换言之,主体一旦拥有某种缄默知识会成为知识体系中非常牢固的一环,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缄默知识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这是对感性思维的肯定,也是高中语文教育中迫切需要充实的内容。
就目前来说,语文教学实践最大的误区当属对于情感体验的忽略,和对感性思维的轻视。
当我们自豪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同时,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看到唯自然科学论可怕之处。
缄默知识并不属于逻辑思维型的符号或者表述性知识,但是却比其更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换言之,感性思维在某种类型下更具有稳定的知识构建机制。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缄默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2.文化性缄默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
处于同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相同的缄默知识“体系”,这既包括了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了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
缄默知识点总结
缄默知识点总结1. 缄默的概念缄默,顾名思义就是不发言或不说话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受到外部条件的约束所致。
缄默并不仅限于语言上的沉默,也包括一切表达方式的抑制,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2. 缄默的作用缄默在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适时的缄默可以让对方感到被尊重,也有助于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信任。
在决策和思考过程中,缄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和理清思路。
此外,缄默还可以在控制情绪,处理冲突,倾听他人等方面发挥作用。
3. 缄默的类型缄默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不同的场景和目的下发挥作用。
比如,主动缄默是指有意识地选择不说话,而被动缄默则是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无法表达。
再比如,在决策和讨论中的缄默,通常是为了等待别人的意见或者更好地思考问题。
4. 缄默的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适当的缄默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并且更好地处理各种场合和问题。
比如,倾听性的缄默可以让对方感到被重视和理解,表达性的缄默可以让我们在决策和表达意见时更有分量,再比如,适时的缄默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情绪,处理冲突等。
5. 缄默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缄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中,缄默都被视为一种品质和态度的表现。
比如,在东方文化中,缄默往往被视为睿智和深沉,而在西方文化中,缄默则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内省和内在力量的展现。
6. 结语总的来说,缄默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和能力,它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作用。
学会运用好缄默,可以让我们在沟通、表达、决策等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同时也更好地呵护和展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智慧。
因此,缄默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和培养的一种品质。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缄默知识”是指那些由于特定原因而不能或不愿意被公开传播的知识,往往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敏感领域。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面对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缄默知识”的存在。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从业者,我们不能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不能对学生进行信息封锁和思想禁锢,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缄默知识”。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存在缄默的知识并不意味着这些知识不重要或不真实,反而可能是因为其敏感性而受到限制,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挖掘。
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正当的获取途径和渠道。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于“缄默知识”往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应该在尊重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合理规范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为他们提供符合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资源和指导。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获取并理解“缄默知识”。
我们要保障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和学术研究的自由。
高校学生应该具有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对于一些包含了“缄默知识”的话题和研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平台,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要建立健全的学术伦理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保障学生真实、全面地了解和研究相关知识,做到客观公正。
我们不能因为“缄默知识”的存在而害怕或回避,而是要勇于面对和解决。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学生接触到一些敏感或不被广泛传播的知识而放弃我们的职责。
相反,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对于“缄默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以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知识。
对于“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其存在,为学生提供获取途径和渠道,保障学生的自由表达权利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勇于面对和解决相关问题。
缄默知识
一、缄默知识概论
3、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85) 提出了自己的缄默知识概念。缄默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 知识,是程序性的,它的获得一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 促使个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反映了从经验中学习 的能力以及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目标时运用知识的能力。 缄默知识有三个关键性的特征:缄默知识的获得很少需 要别人的帮助或者环境的支持,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 得;缄默知识是程序性的,是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关于如何 去行动、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缄默知识对个人有实际的价 值,所以它在实际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缄默知识
本节主要内容
一、缄默知识概论 二、缄默知识的特点 三、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 四、缄默知识的类型 五、缄默知识与教学的关系 六、在教学改革中如何面对缄默知识 七、教师成长的关键—由缄默知识向实践知识 的转化
一、缄默知识概论
1、波兰尼Mickael.Polanyi(1958):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 内容,一般认为它是由英国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 1958年最早正式提出来的。他被称为缄默知识之父。他认 为:缄默知识就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存在于某个特定环 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 部分,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以缄默知识为基础,才能意识 到自己的理智力量。他基于“我们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能够告 诉他人的东西要多”这一认识论命题,即人类通过认识活动 所获得知识包括了他们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 出来的知识,但是却不止于这些知识。在这些知识之外,还 存在着其它类型的知识,这种其它类型的知识就是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人类所有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为人 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
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缄默是一种语言沉默的状态,指的是不说话或保持沉默的行为。
在人类的交流中,语言是最主要的沟通工具,而缄默则是一种与之相反的行为。
尽管缄默可能与沟通相违背,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却能够传递出特定的信息和意义。
缄默有时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或思考。
当人们感到愤怒、伤心或不满时,他们可能选择沉默以表达他们的情绪。
这种沉默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情绪激动时保持冷静,并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通过缄默,人们可以给予自己时间去思考和反思,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缄默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个话题或人的不赞同或不认同。
当人们对某个观点或观念持有不同意见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直接反驳或争辩。
这种沉默可以被视为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通过对话题的忽略或回避来传达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除了表达情感和意见外,缄默还可以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或引发对话。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保持沉默时,其他人可能会对他的沉默感到好奇,并主动与他交流。
这种沉默引发的好奇心或兴趣可以成为开启对话的契机,使人们有机会互相了解和交流。
在某些情况下,缄默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交礼仪。
在一些文化或场合中,保持沉默被认为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
比如在宗教仪式中,人们通常会保持肃静,以表示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信仰叫做“虔诚的忍耐”,强调沉默和忍耐的重要性,这种忍让常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礼仪准则。
然而,缄默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当一个人过于沉默时,他可能会被视为冷漠或孤立。
人们习惯于通过交流来建立联系和理解他人,缄默可能使人们感到困惑或不知所措。
此外,过度沉默也可能导致思维和观念的局限性,因为没有外界的触发和反馈,个体的思考和见解可能变得狭窄而片面。
总的来说,缄默是一种与语言相对立的行为,它可以传递出特定的信息和意义。
通过缄默,人们可以表达情感、思考、不同意见,甚至吸引他人的注意力。
然而,过度沉默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使人产生误解和困惑。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的需要【摘要】学生的缄默知识是指那些学生掌握但未表达的知识,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缄默知识往往被忽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教育教学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和运用自己的知识。
本文探讨了缄默知识的概念和特点,显性化缄默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显性化缄默知识的方法,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教育教学需要重视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教育教学,概念,特点,意义,方法,实践案例,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改革方向,未来发展,教育教学挑战1. 引言1.1 学生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学生缄默知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展示出来的知识。
这种缄默知识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化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的传递和运用效率。
学生的缄默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问题,而通过显性化缄默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的缄默知识也是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塑造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学生的缄默知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缄默知识显性化,以实现更全面和全面的学习目标。
1.2 教育教学中的挑战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灌输式教学,学生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浅谈“缄默知识”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缄默知识是指在特定文化环境中,人们因为种种原因而选择不言而教、不言而化的知识,也就是说,一种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法通过普通的交际方式传播的知识。
这种知识通常是由于政治、道德、伦理等原因产生的,例如一些政治上的禁忌、道德上的不当、以及伦理上的隐私等。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缄默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了解并适当处理缄默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缄默知识在高校学生中存在普遍。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们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
这些知识可能来源于老师、同学、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其中一些知识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于某些缄默知识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学生们往往会因为避免触及禁忌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愿意将这些知识公之于众。
这也就意味着,缄默知识可能会在学生的思想中悄然扎根,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潜在影响。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缄默知识的存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大学校园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学校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
缄默知识却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它并不像其他形式的知识那样直接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很难通过常规的方式加以监管和引导。
了解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缄默知识,对于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进一步地,高校学生应该正确处理缄默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们应该认真对待自己接触到的各种缄默知识。
对于可能对自己产生影响的缄默知识,学生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态度,对知识进行辩证分析,摒弃错误的知识观念,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们也应该注意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下,将自己所具备的正面知识和理念传播给他人,起到引导和影响他人的作用。
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平台,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着重强调正面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缄默知识的名词解释
缄默知识的名词解释缄默知识是指那些沉默在人们心中、未被外界知晓的知识。
它们可能是个体独有的经验、感受,也可能是某个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某种智慧的集合。
缄默知识的特点是没有被书写、记录下来,只存在于个体的心灵深处,通过个体的思考、回忆或者在特定场合的传授才能被传递。
缄默知识是人类文明积淀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常常在生活中听到一些人说“这是我多年来的经验之谈”,或者某位老师说“本书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精髓”。
这些都是在传递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通过实践和体验而形成的,可以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岗位上积累的,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吸取的经验,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也有集体的智慧。
缄默知识的特点是它们往往是非正式的、非规范的,不依赖于书本知识,难以准确测量和评估。
它们可能是以故事、传说的形式存在,通过语言、象征等方式传递。
它们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体特异性,因此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发生失真和改变,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份缄默知识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也是缄默知识在传承过程中容易被模糊化或遗失的原因。
缄默知识的传递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面对我们日益复杂的社会和多变的环境,我们需要更多的缄默知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由于缄默知识的特性,它们往往无法通过书本或者其他形式的传媒得到传递和共享。
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更多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形式化的知识,进而为社会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缄默知识的传递和应用也对个体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从书本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有用的知识往往被深埋在个体的内心深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实践、经验分享等方式来探索和发现自己所拥有的缄默知识。
通过将缄默知识转化为言语或者行动,将其与他人分享,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缄默知识的概念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读书笔记(11)什么是缄默性知识
读书笔记(11)什么是缄默性知识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书中,我第⼀次了解了什么是缄默性知识以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 )就是“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
从历史上看,尽管很早以前⼈们就认识到了在“书本知识”或能够⽤语⾔清晰表达的知识之外,还存在着⼀种“只可意会不可⾔传”的知识但是,在20世纪中叶之前的⼈类认识论史上,⼈们并未就这种知识做出严格的逻辑分析,甚⾄未能将这种知识接纳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1958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 Polanyi, 1891—1976)在《⼈的研究》⼀书中⾸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并在其后来的⼀系列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这种知识的逻辑性质,特别是深刻地论述了缄默知识对于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于20世纪70年代后引起了英语国家各种管理⼈员以及⼀些⼼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积极关注。
什么是缄默知识?波兰尼指出,“⼈类有两种知识。
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书⾯⽂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种形式。
还有⼀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为的某种知识。
如果我们将前⼀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
”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个⼈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是通常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
⼜例如,我们可以认出任何⼀张脸上的表情,但是我们⼀般情况下也说不出我们究竟是根据什么符号来认识的。
如果⾮说不可的话,那也是含糊其词。
不仅在⽇常⽣活中存在这种“⽇⽤⽽不知”的知识,就是在⼈们⼀直以为是⾮常理性化的科学研究中也存在这种知识。
波兰尼指出,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们总是要使⽤许多的概念,总是要做出许多的预设,甚⾄要在科学活动中怀着某种信念。
没有这些概念、预设或信念,科学活动根本就不能进⾏。
但是,有趣的是,科学家们对于这些东西往往也并没有⾮常清晰的了解,⽽且,当他们试图系统陈述它们的时候,它们⼜是显得那样地模糊不清。
缄默基础知识
缄默基础知识缄默是一种症状,指言语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智力发育也无障碍而表现沉默不语。
那么你对缄默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缄默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缄默的鉴别诊断(一)选择性缄默症(elective mutism) “缄默”的高度选择性是本症特点。
患儿智力发育正常,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智商在70或70以上。
起病多在3~7岁,女性多见,多是敏感、羞怯性格。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亦无其它精神或身体障碍。
(二)癔病缄默症(hysterical mutism) 有时可与癔病木僵同时出现,如无并发木僵,则仅表现缄默不语、写字、手势等动作都很敏捷,面部表情也很活泼。
缄默表现和其它临床症状一样,具有发作、痊愈突然,易于接受暗示等特点。
(三)紧张症的缄默症(catattonic mutism)病人缄默不语,或有片断的破裂性语言,同时可伴有拒绝、违拗、木僵、蜡样屈曲、冲动等症状。
患者意识清楚、无智能缺损、自知力缺如。
诊断应根据精神分裂症证的典型病史或紧张症的有关典型症状。
(四)妄想的缄默症(delusinonal mutism)系统妄想症与妄想型精神分裂症都可发生缄默。
常见因周围人不同意患者所述妄想内容,而拒绝与周围人交谈和因幻觉或妄想内容“命令”患者不语而保持缄默。
患者无违拗、冲动、或僵住现象。
(五)抑郁症的缄默症(melancholiac mutism)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木僵或喃喃自语,患者面容悲戚,有时伴发阵发性焦虑,病情严重者绝对缄默。
慢性病例表现虽如“痴呆”,但病史有初期悲观妄想与情感抑郁,电休克治疗后可恢复正常等可资鉴别。
(六)诈病性缄默症(malingering mutism) 单纯性诈病没有任何病性,完全伪装“不语”:扩张性作诈病有一定真实病情,但缄默不是原有病情应有的表现。
(七)其它某些器质性疾病在病程不同阶段亦可出现缄默症,如严重的帕金森氏病,脑血管疾患,脑缺氧后遗症,双侧丘脑切开后,均可出现缄默症样临床表现,但相应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资诊断。
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表达出来的知识。
它可以是学生的想法、思考、观点或经验,也可以是学生对某个概念或技能的理解。
缄默知识可以是学生的主观经验,也可以是学生掌握的客观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学生表达缄默知识,比如:
1.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思考、观点或经验。
2. 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以及互相交流学习经验。
3. 开展反思活动: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反思活动,让他们反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以及对某个概念或技能的理解。
通过上述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出缄默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缄默知识理论
(一)、什么是缄默知识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缄默知识的相关是指的概念,他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形式。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指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波兰尼的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
1、缄默知识在教学中不可漠视
不难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显性知识,而且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从类型上说,既存在着教师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学生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有关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有关教授和学习行为的缄默知识;既存在着与人文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又存在着与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学习有关的缄默知识。所以,构成教学认识论基础的不仅包括那些显性知识,而且也包括了大量缄默的知识。
为此,托尔夫主张:首先要唤醒教师民间教育学的意识;其次,要努力揭示每个教师所持有的民间教育学知识,使其从一种缄默的教育知识变成一种显性的教育知识;第三,要动员教师对自己所持有的民间教育学知识进行理性的反思、批判和评价。最后,要将民间教育学知识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教师独特的教育知识结构。
7)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儿童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大量缄默知识是什么,以及这些认识对他们学习书本显性知识的影响是什么。
8)
为了激活儿童的缄默知识,使儿童的缄默知识得到检验与修正,应大力倡导对话u讨论的互动性教学方法。
因为正是在自由的对话和讨论过程中,每个个体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信念或认识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见解的发表而“显现”出来。在那种缺乏对话和交流的课堂里,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缄默知识。
5)
缄默的认识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教师试图以某种方式让学生理解某种知识遭到失败时,他最好反省一下学生是否使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独特阐释框架,或者自己所使用的阐释框架从根本上讲不适宜于某一类的学生。
6)
一个人阅读的范围越宽广,一个人缄默认识的潜在范围就越大。
又由于“中心认识”常常是在缄默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是课程一个人缄默认识的范围越大,各种类推与观念就愈是可能从中涌现出来,这样,一个人就愈是能够提出新的理论或发现。这也就是为何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总是强调要写好作文,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积淀的原因。此外,普通教育的合理性也可以从中得到证明。
2)
重新认识掌握知识的含义
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明确的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隐性知识。一方面,任何外显认识的背后都有相应的“附随知识”作为其支撑物;另一方面,要发展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的程序性知识才行。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要么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学生原有的隐性认识与当前学习的显性知识相脱节所造成的。(另外的理由:默会知识相对于明确的知识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
4)默会知识理论揭示了人文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的某些独特的地方。
人文知识的学习更多滴诉诸默会的能力。有人指出,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搞“唯概念思维:,”理性逻辑思维”,而是要诉诸“象思维”(非概念思维、非理性思维)。象思维在幼小的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活跃和明显。例如,运用隐喻、情景体验、移情想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话讨论等,都属于象思维。例如,中国书法就典型地反映了象思维。
3)缄默的知识理论再一次确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实践性教学、直接经验的获取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
再好的讲解式教学,即便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代替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隐性知识。
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依然还是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人们广泛地认为,学生索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书本和课堂,只能能够言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课堂教学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波澜你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言传)(2)从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3)从 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外显)(4)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意会)
(6)显性知识容易被存储理解、传递和分享,而缄默知识则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
2、缄默知识的习得方式
(1)通过显性知识及其辩护理由的自然遗忘而获得。(2)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3)通过建立“师徒学艺制”的方式获得:隐性知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实现转移。(4)通过使他人隐性知识外显化而获得:对他人的隐性知识加以显性化、符号化,然后对它的合理性加以检验,修正与利用,在这里,默会知识的外显化以及它的检验,必须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提升,而个体自我反思能力的获得又必须借助一定外显知识的掌握才行。
(4)显性知识通常已经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结构化,因此,可以用公式、定理、规律、原则、制度、法规、软件程序和说明书等方式来表达,而缄默知识尚未编码和格式化,更多地需要用诀窍、个人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显现。
(5)显性知识的使用者对所使用的知识有着明确的认识,而缄默知识的使用者则对所使用的知识不甚了解。
2、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1)
默会知识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教师学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是不会教书?世实际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动的不是理论知识,而是他的实践知识(或默会知识)。
(2)
重新认识师徒制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
(3)
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典型的培养方式有四种:1理论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额讲解和传授)2推行案例教学(从中获取案例知识)3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师的教学行为。4实践中的反思(如开展行动研究、推行反思性的教学等)
(三)、关注缄默知识、深化教学改革
在新一轮基础教学课程改革中,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许多教师尽管掌握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从理智上说,他们也认同这种教学观念,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行为中,却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些新的教学观念。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另一类现象:一些学生总是在一些问题上范同样的错误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毫无疑问,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他们有着相同的认识论根源:老师头脑中缄默的知识在起干扰作用。因此,认识缄默知识及其对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根据这种重新认识的学习观,我们可以看到活动式教学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一样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活动式的主要特点在于:(1)强调实践、操作及自主探索行为。强调从做中学,从行动中学习。(2)重视人际交往互动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突出情感体验的作用。(3)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学习。新课改中强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解决式的研究性学习都属于活动式教学的范围。
(二)、在教育中的应用
(1)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多重性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隐性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或者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同时还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功能的重新定位
(4)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民间的教育知识(图民间的教育习俗或民俗),开展专业教育学与民间教育学之间的对话,这对于丰富和检验专业教育知识十分重要。B托尔夫把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头脑中业已存在的缄默的教育知识,称之为”民间教育学“,其内容包括从日常生活中所喝获得的有关”知识“、”教育“”学习“教学、发展等观念。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教育学,一种是缄默的、直觉的教育学,未来教师从一开始就有,另一种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学,它由师范教育的正规课程提供。托尔夫批评以往的师范教育忽略了民间教育学的存在及其对个体教育行为的深刻影响,以至于一个人尽管接受了师范教育,但是其实际行为仍然受缄默教育知识的支配。、、
因此,认识和理解生活中的缄默知识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一个必要的思想前提,是教师整个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