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

梁启超的思想与贡献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名流,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时代,与时代同步,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兼具思想深邃与务实的学者,他的思想主张以新学学派为基础,既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合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一、梁启超的思想1. “封建既死,则孔孟其肝胆。
”梁启超认为孔子与孟子都是中国文化的优秀篇章,但他同时认为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需要摒弃孔孟思想中的某些非现代化的因素,比如等级观念与个人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冲突等。
而且,在他看来孔孟之道应该被重新审视和研究,因为在这种全新文化格局下,它的局限性和重要性都在逐渐显现。
2. “吾日三省吾身”梁启超崇尚“自由思想”,提倡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反省自己的错误,以便更好的改正错误、提高自己的人格。
他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检验法,以此教育人们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3. “古今中外,孔子与耶稣最为人类所共尊”梁启超认为孔子和耶稣是两位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代表,二者不谋而合,在道德思想和人性价值上,二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他们都强调爱、善、道德等多个方面,并对其强调“近人情”、“和平”,在为人处世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对人类文明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梁启超的贡献1. 德先生与学掌门作为一个教育家和思想家,梁启超非常关注青年的成长和教育。
他足迹遍及全国,担任了不少学校的重要教职,如北京大学、南洋大学等。
他在教育行业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倡“德先生、学掌门”教育理念,这套教育理念主张把德育和知识传授并重起来,将校园培养的学子作为德行优秀、知识丰富、具备个性特点的优秀人才和领袖。
2. 提出“改革创新”的口号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改革家,他曾在1903年在《民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强调要推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改革。
共学社研究 ——梁启超参与新文化运动的见证之一

百艺学问○共学社研究——梁启超参与新文化运动的见证之一□孙增德1孙增娟21.青岛市委党校2.青岛黄海学院摘要:共学社是由梁启超及其追随者蒋方震,张君劢,张东荪等于1920年4月间成立的。
其宗旨是开拓新政治,培养新人才,宣传新文化。
它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有编译新书,出版杂志,热心图书馆事业,以及派遣留学生。
共学社的活动迅速展开,促进了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培养和哺育了时人,适应了当时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声势壮大。
本文经过多方搜集,试图将共学社所进行的活动全面阐释,以共学社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一下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
由此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梁启超及其追随者作出客观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共学社;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成立缘起1918年初,梁启超率领其最得意的门生朋友,开始长达一年的旅欧征程。
他所携手的这些人皆学有专长,有的主攻政治,有的精通外交,有的擅长经济。
回国后发表了震惊世人的《欧游心影录》。
与此同时,国内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梁启超,自然也不甘人后,携其门生友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由于俄国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的狂澜撞击着世界每一个地区的知识分子,中国如此,欧洲亦如是,梁启超似乎也格外注意这一潮流。
寻求新知与启示,希望回国以后有一番新的作为。
对于政治,他的心理是矛盾的,从民国元年到六年的经验,使他非常痛苦,受够了教训,认为不宜于再搞政治。
但是在欧洲所得的新知,又刺激他跃跃欲试。
他的朋友和门生有的鼓励他前进,有的劝促他罢手。
权衡考虑的结果,折中于两者之间,他采取了一个以退为进的办法:从办文化事业和讲学入手。
共学社的成立即是其中一项文化事业的展开。
二、成立概况共学社成立时间比较模糊,大致在1920年四月中旬。
邹振环先生认为成立于1920年4月17日前一二日。
我翻阅了相关报纸如《时事新报》《晨报》(研究系当时的两大舆论机关)1920年4月10日至17日的报纸,没有发现共学社成立确切日期。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通过发表文章、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方式,积极宣传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启超出生于1873年,广东新会人。
他自幼聪慧好学,17岁时考中举人,随后又考取进士。
在那个时代,他可谓年轻有为,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1895年,梁启超参与了维新变法运动,成为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他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转变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1915年,梁启超回国,很快便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中。
他积极发表文章,主张拥护民主、拥护自由、反对封建主义。
他指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又必须以思想启蒙为先导。
他借鉴西方文化,主张以科学、民主、自由等思想唤醒中国人民的觉悟,以便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文章引领了当时的舆论潮流,他的思想成为了一代青年人的座右铭。
他所提出的改革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虽然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但它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总的来说,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宣传民主、科学、自由等思想,他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与反省现代性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
两者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和点,但在对传统与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上,却表现出紧密的关联。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等。
该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强烈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学说,认为它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新文化运动推崇西方现代文化,主张以西方文化为模板,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84
2019 · 5
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
陈独秀也在开篇从人生的新陈代谢谈到 社会的新老交替,谓:“青年如初春,如朝 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 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 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其语言风格, 与梁启超的文章如出一辙。不过,两者的 差异也是明显的。与《少年中国说》相较, 《敬告青年》的语言更加有力,对“中国 少年”——“新青年”的认知更加明晰,对 与旧世界 的 告 别 更 加 决 绝 。陈 独秀 热 情 地号召“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 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 想,……利刃断 铁,快 刀 理 麻,决不作 牵 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对于“新青年” 应该具备的素质,陈独秀更是条分缕析, 毫不含糊:“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 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 界 的 而 非 锁 国 的 ”“ 实 利 的 而 非 虚 文 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显然,梁启超 所倡导的“新民”学说,在陈独秀这里已 经与时俱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先 生”和“赛先生”的阶段。
梁启超
与五四运动
文/ 刘传吉
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 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 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 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 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对 于国势凌夷之际彷徨无主的众多国人来 说,此文颇有当头棒喝、振聋发聩之效。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

高考备考作文素材之梁启超:启蒙民智,超卓人生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等。
广东新会人。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二岁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参与戊戌变法,三十岁成为报界巨子,辛亥革命时在政坛叱咤风云,“五四”之后又投身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国学大师……他一生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政治海洋,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忧国爱国,与时俱进。
他真正达到了儒家所述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堪称完人。
年少得志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乡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
祖父和父亲都无缘于科举进士,梁家的希望便都寄托于他。
“汝自视乃如常儿乎?"祖父梁维清从梁启超只有两岁的时候,便开始这样训斥他。
梁启超也当真是神童,六岁便读完"四书五经”,九岁能写千字文章,吟诗作对的本领更是令人惊叹。
1884年,梁启超赴广州应考,中秀才,时年十一岁,“童子秀才”由此得名。
1885年,梁启超进入名噪一时的广州学海堂读书深造。
学海堂和菊坡精舍、粤华书院、粤秀书院、广雅书院一起,号称广东五大书院。
五年苦读,梁启超“四季大考皆第一"。
1889年,十六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第八名举人,被誉为“岭南奇才”。
正考官李端棻非常欣赏梁启超的才华、见识及胆略,将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
一夜之间,梁启超既获功名,又得爱妻,这意味着梁启超将官运亨通,前程似锦,但他后来却选择了一条与传统功名利禄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拜入康门在梁启超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康有为是一位关键人物1890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同学陈干秋的引荐下拜会了三十三岁的广东南海人康有为。
初次见面两人竟从早上八点聊到晚上七点。
此前梁启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康有为给他打开了一扇西学的大门,立宪、维新、变法,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全文如下:作为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这场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思想文化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新文化运动都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虽然新文化运动发生在 20 世纪初,但是学界对于新文化运动研究和讨论的热情丝毫未减,且研究成果浩如烟海。
本文主要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时代背景任何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历史孤立存在,忽视对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研究,就难以深入理解事件全貌,把握事件发展的规律,从而难以做出科学的评价,新文化运动也不例外。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是这场运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学者认为,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另一方面,清末,废除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创办了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有异于传统士大夫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这场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受众群体。
[1]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不仅可以追本溯源,还符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对于全面、客观的评价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夯实了思想文化基础。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观点,冲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梁启超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他 在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然而,他曾经 因为一次自杀事件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 时,梁启超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和个人的不幸 ,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他曾经写下一封遗 书,表达了自己的绝望和自杀的念头。但是 ,在这封遗书被发现后,梁启超的家人及时 赶到他的住处,劝阻了他。这个故事展示了 梁启超的脆弱和痛苦,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 的思考和追求
徐志摩的"飞机失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徐志摩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然而,他曾经因为一次飞机失事而意外身亡。当时,徐志摩为了赶赴 一场演讲,搭乘了一架小飞机。不料飞机在途中遭遇了大雾天气,撞 上了山峰,导致失事。这个意外事件让人们感到震惊和悲痛,也成为 了新文化运动中的一段悲剧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例如,胡适对待学生的宽容和鼓励、鲁迅对 待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陈独秀对于演讲的 严谨要求、钱玄同对于学术研究的激情和探 索精神、蔡元培的道德准则和图书馆建设理 念、李大钊的图书馆管理和推广理念以及茅 盾对待学术和创作的严谨态度等等,都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
除了以上提到的奇闻轶事,还有以下关于新 文化运动主将们的故事
茅盾的"翻译事件"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奇闻轶事
茅盾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然而,他曾经因为翻译事件而被人们议论纷纷。当时,茅盾翻译了一篇英文文章,但 是其中的一句话翻译得不太准确。一位名叫胡适的学者在看到这个翻译后,给茅盾写 了一封信,指出了这个翻译的问题。茅盾在收到信后,非常谦虚地接受了胡适的意见 ,并且重新翻译了这句话。这个故事展示了茅盾对待学术和创作的严谨态度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个性和思想特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和社会风貌 这些奇闻轶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小论梁启超

小论梁启超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中,梁启超可以称的上是一个鼎鼎有名的人。
他在文学上建树颇丰,并且大力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家。
梁启超突破了洋务教育人才观的思想局限,提出了培养具有近代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国民”的教育目标。
他在政治思想上坚决反对极端主义和促进自由主义的改良。
本文将探讨一下梁启超的教育及思想启蒙方面。
关键词:梁启超思想启蒙家教育家一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中国近代历史中,从社会的底层人民到士人精英大都有一种茫然不知所适的感觉,一方面封建保守文化在骨子里面根深蒂固,心中依然有那“开化最早,道德第一”的文化优越感,另一方面内忧外患的国家现状却又明白无误的告诉人们,传统的中国文化已不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闻报刊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有力工具之一,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国民的思想启蒙上作出过非常大的贡献,他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重要人物,对中国早期报刊政论文有巨大贡献。
从事报刊活动27年,一生创办领导报刊17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创时务文体,中国早期新闻学者戈公振在《新闻学撮要》中评价:“我国报馆之崛起,一切思想的发达,皆由先生启其端”。
梁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
这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有过巨大的贡献,体现在:一,向读者进行了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在对国民思想启蒙上起到了很大帮助。
就当时报刊文化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他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办报过程中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同时针对当时的国民教育现状,他提出了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主张。
他多次指出:“夫教育为立国之根本”,“今日为中国前途计,莫亟于教育。
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做出什么贡献

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做出什么贡献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希望能帮到你。
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是国人心中的英雄,他和康有为提倡的民权与自由影响了很大一批进步青年。
从时间来看,梁启超和康有为主持的百日维新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虽然梁启超将救国救亡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但是梁启超提出思想核心,影响了很大一批进步青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梁启超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同时梁启超个人也成为五四时期先进青年们追崇的榜样。
郭沫若曾评价梁启超说,清朝末年思想觉醒时期代表人物当属梁启超。
梁启超与新文化的渊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思想方面,梁启超提出反对专制、主张民权,梁启超指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果统治者想要挽留民心,需要把民权交予广大百姓。
而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民主与科学,从这一方面来看,梁启超的进步思想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梁启超主张做新民,并强调自新。
梁启超认为百姓愚昧无知,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开展之初,陈独秀就以“新青年”三个字开办刊物,希望新青年们能大胆地解放思想,用思想来拯救国家。
从梁启超的“新民”与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来看,两者是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在发展起来之后,所倡导的新思想有多个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新思想就是对文学改革方面的新思想。
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因为受到外来新思想的影响,先是对封建统治的批判,之后便转向了文学上的批判,其中主要是针对封建思想下所产生的那些比较的文学内容,因此便提倡简化用词,理解起来更容易,也就是要支持白话文的使用,逐渐替代那些古文言文的写作模式,这是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就。
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其他一些组织以及报社也开始学习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这种写作模式,于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就接受并开始使用白话文,这从侧面就表现出来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是传统古典文学的一个标志性的结束。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小抄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串讲

0537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样本 完整版共8页)笔记依据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主编 武汉大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第四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第五节 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第六节 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 第二章 鲁迅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第三节 杂文第四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第三章 郭沫若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女神》等诗集第三节 《屈原》等历史剧 第四章 1917—1927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胡适周作人 第三节 叶绍钧 许地山 王统照第四节 冰心朱自清庐隐 第五节 郁达夫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第七节 冯文炳冯至李金发 第五章 茅盾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蚀》 第三节 《子夜》 第四节 短篇小说及散文 第六章 老舍 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骆驼样子》 第三节 《四世同堂》 第七章 巴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家》 第三节 《寒夜》第八章 沈从文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边城》、《长河》第三节 短篇小说与散文 第九章 曹禺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雷雨》,《日出》第三节 《北京人》第十章 1927—1937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蒋光慈 柔石 殷夫 第三节 了玲 第四节 张天翼 沙汀 艾芜 第五节 田汉 洪深第六节 林语堂 何其芳 第七节 叶紫 吴组缃 萧军 萧红第八节 戴望舒 臧克家 第九节 张恨水第十一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一)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田间 穆旦 第四节 夏衍 陈白尘 李健吾第五节 路翎 钱钟书 第六节 张爱玲第七节 徐訏 无名氏 第十二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赵树理第三节 孙犁 周立波 第四节 《白毛女》第五节 《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梁启超的贡献: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倡导者有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文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文体的特点:”务求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白话文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裘廷梁.梁启超开创了写议论文、政论文.1911年辛亥革命发起和倡导了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热情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激烈批判封建道德,批驳遗老们欲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的荒谬主张.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的思想革命运动,如狂飚突起,迅猛展开.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①提出”我们现在应当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非人的文学.”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所谓”肉”,是”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都是美的善的,应得完全满足”;所谓”灵”,是指”逐渐向上,有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能达到高上和平的境地”的人的”内面生活”.②”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平民文学》的思想内容:周作人在1918年还写有《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平民文学》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强调平民文学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人生艺术派的主张.翻译文学剧作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茅盾)等,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了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本,刊登了胡适的长篇文章《易卜生主义》.1、《什么是新文学》一文,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指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光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2、提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革命在创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1917年~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双簧戏: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琴南).他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 1、倡导者在对待古代文学方面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2、倡导者的观点,对继承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多少有些消极影响.1、”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深刻的文化革命.2、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重要方面的文学革命,也是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3、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信”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4、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命,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5、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他们有刊物《小说月报》,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如果是文学研究会的简答+(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穆木天,当时都是留日学生,出版有《创造季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崇天才,讲神会,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新月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梁实秋等,都是欧美留学生.开始时是聚餐会性质,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1926年4月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同人刊物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章川岛等.其主张和态度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以刊登”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鲁迅说《语丝》有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散文和杂文的刊物.文学革命时期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还有莽原社、未名社、狂飚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鲁迅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他创办的社团有:莽草社、未名社、语丝社.先叫浅草社后叫沉钟社.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谟华、冯雪峰、汪静之等四人.李金发是象征诗派.中国话剧运动开始于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吴春柳社. 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二是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爱美的”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这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921年3月,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出版《戏剧》月刊.田汉的南国社成立于1923年.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对新文学发生重大影响.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茅盾、郑振铎这时期写了许多论文,介绍、宣传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比起文学革命倡导者来,他们是更自觉、更有意识、更系统、更理论化地宣传了现实主义.在创作方面,文学研究会的众多作家,尤其是主干人物叶绍钧、冰心、庐隐等,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由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实现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第三,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发表了一批文学论文,阐述他们对于文学的理论见解.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第四,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青年的知识分子不出于绝望逃避,便是反抗斗争.”以创造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正适合这些青年的要求. 李金发和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为代表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出版了《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王独清《圣母像前》.早在1919年就发生过”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是第一次公开论争.是年7月,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随即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1、鸳鸯蝴蝶派重视文学的娱乐作用,有其合理一面,但把”游戏”、”消遣”作为文学的唯一目的是错误的.鸳蝴派中一些较好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不能一概否定.2、今天,也不能把这一流派完全看成是新文学的对立面,或称之为现代文学中的逆流.这一流派的出现有其社会和文学自身的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这一流派的小说在形式、技巧等方面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学衡派: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于南京创刊,主要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先骕等,主张”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白话文. 复古主义思潮: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章士钊于1925年复刊《甲寅》周刊,称为甲寅派.章士钊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他维护封建性教育,压迫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提倡读经.在《甲寅》上公然声称:”文字务求雅驯,白话恕不刊布”.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第一,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第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大会先后在莫斯科和哈尔科夫召开,在后一次的会上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这使中国革命作家受到很大的鼓舞.第三,自早期共产党人倡导革命文学后,已经过四五年的酝酿,由于北伐战争期间许多作家参加到各种实际的革命工作中去,所以那时未能造成革命文学运动.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去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他们愤慨国民党的叛变和屠杀政策,不满文学的不适应于现实斗争,于是,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蒋光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
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

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摘要:梁启超的新闻文创作为他赢得了“舆论界之骄子”的称誉,同时也是他“文界革命”的主要成果,而他新闻文的主要成就又是他的“新文体”。
“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从狭义文章学的独特视角对梁启超的新闻文进行全新解读,可以从语体、结构、情感等方面看出梁启超的新闻文创作及其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影响。
标签:梁启超;新闻文;“新文体”;特点梁启超说过:“凡学问上一种研究对象,往往容得许多方面的观察,而且非从各方面观察不能得其全相。
有价值的著作,总是有他自己特别的观察点。
”他还说:“凡一件事实,总容得许多观察点。
所以一个题目,容得有许多篇好文章。
”现代狭义文章学理论认为,凡是反映科学认识世界的文字成果,凡是不含虚构成分的非文学作品,不论单篇短章或成本的书,均可视为“文章”。
文章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普通文章和专业文章。
因此本文拟“淬砺其所本有而新之”,对梁启超的新闻文创作进行狭义文章学视角的研究。
梁启超“文界革命”的主要成果就是他的新闻文,而新闻文创作的巨大成就又为他赢得了“舆论界之骄子的称誉。
从1895年涉足报坛开始,梁启超便认识到报刊等现代媒体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开展“文界革命”的必要性和让文章与媒体联姻的重要性。
在《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中,梁启超明确指出:“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谬误之理想,摧陷而廓清,以变其脑质。
”正是基于“变脑质”、造新声以新民的思想认识,梁启超才在他的报刊文章创作实践中,发表大量充满爱国热情的文章,宣传变法,鼓吹维新,介绍西学,激励民气,如《新民说》、《呵旁观者文》、《少年中国说》一类的政论文,以及时评、杂感、人物传记、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等,这些作品意气风发,感情充沛,條理明晰,别创一格,自成一体。
这种文体,打破了长期占据文坛的桐城古文、选学骈文以及科举八股文等旧体文言文的陈规陋习,显示了新的文体特色,被后人称为“新文体”。
论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论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011-11-21 14:52:04莫志斌摘要: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着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关键词:梁启超/新文化运动/贡献作者简介:莫志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长沙410081)以往对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实际活动,谈论得较多的是他与张东荪等人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李达等人展开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且对梁启超的言论,大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种论说与评价是有失公正的,是不全面的。
本文试就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点浅析。
一、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文化大讨论提供了取向性意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东西文化的优劣问题,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去向问题,在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
梁启超踊跃参加了这场大讨论。
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与深切的感受,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见。
1917年11月,梁启超辞去了财政总长的职务,从此退出了政坛,专心于学术研究。
其时的梁启超对于自己从政的生涯曾经作过深刻的反省,他说:“别人怎么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现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哪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借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
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
”[1](P59)政坛上的大起大落,使梁启超历尽苦辛,饱经沧桑。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新闻活动
3. 参与创办《新民丛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此期 间,他参与创办了《新民丛报》。该报成为 当时中国留日学生宣传政治主张的重要平台
PART 2
新闻思想
新闻思想
1. 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
梁启超非常重视新闻的宣传作用。他认为, 新闻应该以其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来传达新思 想、新文化。在"公车上书"运动中,他运用 了各种形式来争取舆论支持,如游行示威、 联名上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传达了他 的主张,也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新闻思想
2. 强调新闻的真实性
梁启超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他认为,新闻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他在办报过程中,注重实地采访,收集第一手资料。他要求新闻记者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报 道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和虚假宣传。这种新闻理念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新闻思想
3. 倡导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主张推广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在《新民丛 报》上,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这些文章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总结
总结
1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倡导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深入学习和研究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和活动,为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
THANKS 感谢恩师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
新闻活动 新闻思想
总结
梁启超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
他不仅是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 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
4.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定稿)

芮恩施《使华记》“梁启超先生是一个文人, 又是一个理论家,虽然日本人长期对他以朋 友的态度相待,但他无疑相信自己是一个爱 国的中国人,他准备利用日本人的援助,但决 不愿放弃国家的一切基本权利”。
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之际,梁启超警告 外交当局:“公等当与日本交涉时,勿忘却尚有 战后之列强交涉行即相踵而至也。战后必有大会 议,此大会议中,中国问题为重要议题之一,此 稍有识者所同料及也。届会议时,日本对于此议 题必能享受得最有力之发言权。此非惟吾国人知 之,非惟日本人自知之,即世界各国当无不同认 乏。日本如有正当之主张在,彼时岂忧不能贯彻, 何以汲汲焉,必以今日提出?必以今日提出者, 彼盖确信其所要之条件,在大会议时决无通过之 望,故乘各国之无暇东顾,而因以协我云尔。” (《再警告外交当局》)
5月3日晚7时,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和十几所 其他学校学生代表在法科大礼堂召开大会。 议决进行办法四项:“一、联合各界一致 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签字; 三、通电各省,于五月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在五四运动爆发的一年里》)
1920年5月4日,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梁 在《晨报》上撰文纪念,对五四运动的历史 意义给予高度评价,称五四运动“为国史上 最有价值之一纪念日”
梁启超: “‘五四’运动,有效果没有呢,有。欧 美一般人脑里头,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 如今却渐渐的都有了,提起中国问题,便 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 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 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 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这便是第一种效 果。” “这回太平洋会议,这问题虽然没有满意
二、“五四”学生运动的支持者 1.积极营救爱国学生; 2.高度评价“五四”学生运动。
梁启超1919年5月4日电:“汪、林总长代 呈大总统钧鉴:闻北京学界对和局表义愤, 爱国热诚,令策国者知我人心未死。报传 逮捕多人,想不确。为御侮拯难计,政府 惟有与国民一致。务祈因势利导,使民气 不衰,国或有瘳。启超叩。九日。”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作者:宋怡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5期[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从与康有为一起发动“公车上书”开始一直到1929年去世,梁启超30多年的政治生活里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大事都联系在一起。
而且,他先后与中国近代史上各种思潮、各种政治活动都有密切的联系。
本文主要研究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五四运动;导火线;反思五四运动作为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关注者甚多,但是学者们很少提到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
事实上,梁启超在五四运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在五四运动中,他不仅在思想上给五四运动指明了方向,也通过行动促使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一)以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上的变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梁启超在这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倡导白话文,并且是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实践者。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逃亡日本期间创办了报纸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他开始反省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当时的西方文化进行介绍。
作为五四运动中白话文的倡导者,梁启超是这场运动的亲身实践者,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他就用自己的浅显易懂的半白话半文言的新文体影响了与他处于同时期的知识分子,同时也影响了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活动。
虽然同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如谭嗣同,严复等也曾今采用这种新式的文体写作文章,但是梁启超仍然可以被称为这场运动的先驱者。
虽然梁启超不是第一个使用白话文文体的人,但是梁启超的半白话半文言的文体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为五四运动中文化的改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欧洲之行时,梁启超就开始使用白话文记录自己的欧洲之行,记叙了自己在欧洲的所见所闻。
通过对欧洲的社会和文明的描述,中西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西方文明的看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学者讨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哪种文化更具有优势问题,以及中国的文化要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
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8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张海灵【摘 要】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以学生为主的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后重心转为工人。
五四运动的爆发,首先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其次,梁启超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可以说为间接的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关键词】五四运动 梁启超 反对 革命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有志之士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口号,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基本主张为: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国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会,梁启超以个人的名义参加会议。
二、促成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以及在当时中国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一场运动随时开展,却缺少了导火索。
而梁启超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其中就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提出取消“二十一条”,以及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等要求。
在此期间,梁启超一个人的身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梁启超在和日本芳泽君谈论山东问题时,态度明确指出收回山东权利。
他说:“我们对德宣战后,中德条约废止。
日本在山东继承德国权利之说,当然没了根据。
”①其后,梁启超相继会见了美国、英国、法国等代表,恳请他们能够支持山东问题。
但是,段祺瑞在1918年曾经以山东权益为交换条件,向日本借款2000万元,这一协议成为日本的筹码,英法等国也不支持中国。
梁启超对此深恶痛绝,并且立刻发电于国民协会,强烈建议发动不签字运动。
先后发电文为:“查自日本占据胶济铁路,数年以来,中国纯取抗议方针,以不承认日本承继德国权利为限。
本去年九月间,德军重败,政府究用何意,乃于此时对日换文订约以自缚。
此种密约,有背威尔逊十四条宗旨,可望取消,尚乞政府勿再授人口实。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事业的杰出贡献梁启超,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探讨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以期揭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梁启超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敏锐的洞察力,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呼吁革新传统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理念。
他的言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对新文化的追求。
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灯塔,他引领着人们走向光明。
”其次,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播种者”,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提倡新式教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他倡导“科学救国”的思想,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他的教育理念如同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播种者,他播撒了文化的种子。
”再次,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耕耘者”,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撰写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倡导“文学革命”,呼吁文学创新,推动了文学形式的变革。
他的文学成就如同一朵绽放的花朵,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正如一位文学家所说:“梁启超是中国文化事业的耕耘者,他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然而,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并非一片坦途。
在这个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例如,如何平衡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关系,如何应对保守势力的阻挠,如何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像探险家一样,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
总之,梁启超在中国文化事业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既是“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又是“播种者”,播撒了文化的种子,还是“耕耘者”,辛勤地耕耘着文化的土壤。
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

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围绕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展开探讨。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期,是一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改革运动。
梁启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的思想主张和倡导的改革方案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梁启超主张“废除迷信、崇尚科学”,倡导“实用主义”的理念。
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呼吁对封建迷信进行批判,倡导科学精神,主张以实用主义为导向,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种观念在当时中国社会引起了轰动,对传统文化的挑战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其次,梁启超反对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和民主教育。
他认为封建礼教约束了人们的自由,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和个人自由权利的获得起到了消极作用。
因此,梁启超提出了一系列倡导男女平等、民主教育的改革方案,通过对教育实施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
此外,梁启超还提倡“国家至上”,主张强化国家意识和国家认同。
他认为只有建立一个强大、独立的国家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因此,梁启超倡导国家至上的思想,呼吁社会各界团结一致,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共同努力。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提出的思想主张和改革方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理念和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
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探析

运动关 系密切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五四爱 国运动 的发起 者;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支持者。他 对五四
新 文 化运 动 有 着独 特 的 、不 可 忽略 的历 史贡献 。
国民责任” ,因而 ,为中国参加 巴黎和会作 了多方 面的策划。由于中国代表团在战后巴黎和会外交的
作者简介:孙平 ( 1 9 7 6 一) ,男 ,黑龙江萝北人 ,讲师,博士,从事中西方政治文化研究。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回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1 0 - 2 0
在 五 四运动 发生 前 的 1 9 1 7年底 ,梁启 超 辞 去 北 洋 政 府财 政 总 长 的职 务 ,专 心从 事 学 术 研 究 工 作。作为学生 自 发的爱国救亡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 时 ,梁启超 并没有 在 国内 ,而是远 在法 国 巴黎 。但 正是梁启 超直接促 成 了五 四运动 的爆发 ,这也 是不 争 的事实 。这一 点可 以从 以下 两方面来理 解 。 首 先 ,梁启 超早 在 1 9 1 7年 就 为 五 四运 动 的 出 现奠定 了基 础 。作 为段祺瑞 政府推 翻张勋 复辟 的功 臣和 内阁的重要成 员 ,梁启 超通过 积极 的努力 ,促 成了北京政府对德国宣战,以期使 中国能以战胜国 身份参加战后和谈 ,从而最大限度地维 护中国权 益。1 9 1 8 年1 1 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 会即将召开。梁启超以在野之身 , “ 想拿私人资格 将我们 的冤苦 向世 界舆论 申诉 申诉 ,也算 尽一 二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2011-11-21 14:52:04莫志斌摘要: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密切,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一,本着爱国之心,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东西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其二,他是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启蒙导师,其政治思想成了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其三,他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组织共学社,编译新书,邀请外国名流来华讲学,又对中国的学术领域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从多方面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学术的演进奠定了基石。
关键词:梁启超/新文化运动/贡献作者简介:莫志斌,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长沙410081)以往对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实际活动,谈论得较多的是他与张东荪等人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与李达等人展开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且对梁启超的言论,大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这种论说与评价是有失公正的,是不全面的。
本文试就梁启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作点浅析。
一、提出“亦中亦西”的文化观,为文化大讨论提供了取向性意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东西文化的优劣问题,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与去向问题,在学术界曾展开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
梁启超踊跃参加了这场大讨论。
他以自己特殊的方式与深切的感受,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意见。
1917年11月,梁启超辞去了财政总长的职务,从此退出了政坛,专心于学术研究。
其时的梁启超对于自己从政的生涯曾经作过深刻的反省,他说:“别人怎么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现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哪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借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
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
”[1](P59)政坛上的大起大落,使梁启超历尽苦辛,饱经沧桑。
正是此种深刻反省,加之割舍不下爱国之情的心态,使梁启超一面著书立说,一面筹划漫游欧洲之事。
1918年12月梁启超与丁文江等人赴欧洲考察,历时一年多,1920年3月回国。
这次出游,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甚大。
其思想收获主要体现在他所写的《欧游心影录》中。
他对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发展去向所提出的意见,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
这次欧游使梁启超仔细考察了战后各国的社会状况,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灾难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他看到了战后各国贫富之间的差别,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与此同时,他从精神文明的层面既体会到以自由放任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给各国带来的巨大进步,“百年来政制的革新和产业的发达,那一件不叨这些学说的恩惠”。
[2](P9)当然,他也亲身体会到了欧洲文明其显而易见的弊端。
在《欧游心影录》中,他就批评西方把科学用歪了,将科学的各种发明“大半专供杀人之用”,“使人类不惟没有得到幸福,反带来许多灾难”。
不过,梁启超的说法并无任何菲薄科学的意思。
他声明:“读者切勿误会,因此菲薄科学,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2](P12)梁启超精通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与研究,他一直坚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瑰宝是不可以丢掉的。
欧游回国后,他对中国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研究方法,作了系统的专题研究,发表了如《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著名专著。
此外,他还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哲学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一批有学术价值和进步意义的论文和著作。
这些都说明,梁启超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是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的。
当然,他也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十全十美。
与此同时,他对西方文化也有较为全面的接触与系统的探讨,又亲自去欧洲作过实地考察,他对中西文明各自的优劣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
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去向也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既不主张全盘西化,也不赞成东方文化派的主张,拒绝一切外来文化。
他坚持中西文化之间的融会与贯通。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1](P35~36)他还指出:“自古未有不通他国之学,而能通本国之学者;亦未有不通本国之学,而能通他国之学者。
”[1](P61)这表明,他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不把“他国之学”与“本国之学”割裂和对立起来看待。
为此,梁启超不仅批评了中国人不接受西方文明,夜郎自大,否认西方文明价值的错误,而且也批评了全盘西化者抹杀中华本土文明,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愚蠢做法。
他希望东西文明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为此,他强调“还有很要紧的一件事,要发挥我们的文化,非借他们的文化做途径不可。
因为他们研究的方法,实在精妙”。
他还设计好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步骤:“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显然,这一观点是较为合理的,是中肯的。
梁启超的“亦中亦西”的文化观的提出,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中讨论文化问题,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建设去向提供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意见,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影响一代知识分子,其政治文化思想是新文化运动勃兴的精神催化剂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和康有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民权与自由,名噪一时,成了国人心中仰慕的大人物。
毫无疑问,梁启超也成了五四时期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偶像。
尤其是他在变法失败亡命日本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撰写了一系列介绍、评议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文化道德思想的文章,那明白晓畅,急切锐利,富有激情热力的文字,确实“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不知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人就坦言自己的思想曾受到过梁启超文章的深刻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有以下自白:“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名教所不容也;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
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吾国近代文明史所应大书特书者矣。
”[3]仔细思之,这确是陈独秀的肺腑之言。
胡适在多年后的回忆中写道:梁启超的《泰西学案》“猛力把我以我们古旧文明为自足,除战争的武器,商业运转的工具外,没有什么要向西方求学的这种安乐梦中,震醒出来”。
[4](P49)他还说:“《新民说》诸篇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彻底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也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我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可见,将胡适引入崭新的学术殿堂的启蒙导师是梁启超。
青年毛泽东读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后,对梁极为钦佩,有些文章,如该报连载的《新民说》,他“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
[5](P113)在他读到重要章节时,还在上面标点、批语,以抒发心中的感想。
可以说,梁启超是那时毛泽东心中的偶像和最重要的精神导师。
梁启超对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专制,伸民权。
梁启超指出专制政体为民众之大仇与公敌,同人要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精神牺牲生命翦灭之。
梁启超对专制政体的抨击不仅仅是出于情感上的冲动,而且富于理性的思辩。
他严格区分“国家”和“朝廷”这两个概念:“有国家思想者,亦常爱朝廷;而爱朝廷者,未必皆有国家思想。
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梁启超批判专制政体,论述属于西方近代国家学说的思想,使五四时期一代先进知识分子深受影响。
如青年毛泽东就在梁启超上述有关国家思想的文字旁边,批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
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6](P390)不难看出,正是在梁启超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明确意识到君权应服从民权,代表民权。
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反对专制,大倡“人权平等说”,与梁启超的思想启蒙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是做“新民”,强调“自新”。
梁启超从国家有机体的思想出发,认为国家是“积民而成”,如果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沌,则国家必不能生存和发展,此犹如“四肢已断,五脏已瘵,筋脉已伤,血轮已涸”,人之身体便随之衰朽和死亡。
他还形象地说:“夫拿破仑旷世之名将也,苛援以旗绿之惰兵,而不能敌黑蛮;哥伦布航海之大家,苛乘以朽木之胶船,则不能渡溪止。
”故此,他坚信中国的复兴和强大有赖于一代新国民的产生。
这些新国民应具备正确的国家、权利和义务观念以及进取、冒险、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和尚武等优良素质。
“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如何做新民呢?梁启超提出要坚持走“自新”“自强”之路。
所谓“自新”,梁启超强调即个人自我之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
做新民,坚持“自新”的思想使陈独秀、胡适、毛泽东等人深受启发,新文化运动发起之时,陈独秀等人敬告青年要做“新青年”。
他们号召青年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人,大胆解放思想,用理性和科学衡量一切,冲破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推倒骗人的偶像,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以求实的进取精神,自觉而奋斗,排万难而前行,战胜旧社会。
可以说,陈独秀等人提出的“新青年”之说与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有传承关系的。
“新民”思想不失为“新青年”之说的一种理论源头。
二者可谓沉沉一线,前后相揆,陈独秀等人的“新青年”思想是对梁启超“新民”思想在精神上的一种回应。
梁启超的敢著先鞭之功是不可抹杀的。
三、从多方面推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首先,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对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的影响。
梁启超是近代新文学运动的先行者,郭沫若曾说:“文学革命……追溯到清朝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
这个滥觞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数梁任公。
”[7](P88)郭的评价是公允的,1902年前后,梁倡导“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可以说,它对五四时期陈独秀等人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梁以他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如椽之笔,号召“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他也是“诗界革命”最热心的倡导者,他提出,诗界也要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