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
A
12
(三)自我功效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效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 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 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 先行因素。
A
13
几种动机理论的比较
理论 本能理论 驱动理论 诱因理论 唤醒理论 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 詹姆斯、麦独孤 赫尔 赫尔 赫布、柏林 托尔曼等
◦ 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驱力;H习 惯强度;I抑制)
A
7
3、诱因理论
观点(赫尔)
◦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 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 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 赫尔的修改公式:P=D×H×K-I(K,诱因) ◦ 诱因与驱力分不开,它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其成
A
10
(一)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 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对某个目标的期待。
期待分为:
◦ 刺激与刺激的联系,如看见闪电,期待雷声。 ◦ 反应与刺激的联系,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出好成绩。
A
11
(二)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 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
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
A
8
4、唤醒理论
观点(赫布和柏林)
◦ 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水平,不太 高,也不太低。
◦ 唤醒理论三原理:
一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二是简化原理 三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有影响。
A
9
5、认识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决定论 自我效能论 成就目标理论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在心理学领域中,动机和情绪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动机可以理解为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而情绪则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一种反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机和情绪的理论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知识点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这是由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内容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提出,人们在满足低级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大卫·麦克莱伦提出,它指出个体在实现自我成就感和成功感方面存在差异。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可以被划分为两组:任务导向型和竞争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个人的成长和个人目标的实现,而竞争导向型个体更注重与他人的比较和相对的成就。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维克托·弗鲁米提出,它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个人努力和绩效之间关系的认知。
这个理论基于三个因素:期望、价值和期望力。
期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预期结果的程度,价值指的是个体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和吸引力,期望力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预期结果的程度。
二、情绪理论知识点1. 六种基本情绪(Six Basic Emotions)根据保罗·艾克曼和沃利特·弗里曼的研究,情绪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喜悦、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和惊讶。
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
2. 情绪调节理论(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不仅仅是自发产生的,个体也可以通过调节策略来主动管理和改变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分为表面策略(如冷静表情)和深层策略(如让自己平静下来)。
3.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有效应对情绪的能力。
动机理论概述
动机理论概述一、本能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从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
死的本能有内向与外向之分。
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二、驱力理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进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会产生内驱力刺激,推动有机体采取最终使食物摄入体内的行为。
一旦需要满足之后,也就使内驱力刺激平息。
所以驱力理论时常又被称之为驱力还原论或需要满足论。
这种理论观点认定:当有机体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驱使有机体采取有意的行为去纠正这些身体的缺失或障碍。
可以认为,使驱力降低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
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坚持反对一切人类动机都可以用剥夺、驱力和强化来解释的观点。
他致力于对人的动机研究,认为人有5种基本的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依次排列成一个层次。
在这一层次中,最基础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即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出现安全或保护的需要;随后出现对爱、感情、归属的需要;接着出现对尊重、价值或自尊的需要;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最后剩下的便是对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更完备、更完美,能够更充分地使用自己具有的能力和技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旨在实现最基本的但又尚未满足的需要上,当这些需要或多或少得以实现后,人才能越来越注意到更高层次的需要。
他认为,在这些需要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满足时,由此而产生的动机就失消失。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1、成就动机指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2、XXX:成就动机是人类需要层次中的一种,是指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渴望。
3、XXX:成就动机是由于个体对于成功的需要和对于失败的恐惧而产生的。
4、成就动机的激发:4.1目标的明确性和挑战性,目标越明确和越具有挑战性,激发成就动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4.2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个体需要得到及时和准确的反馈,以便调整自身的行为。
4.3自主性和控制感,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对于结果的控制权和决定权,才能更好地激发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的应用:5.1制定明确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
5.2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和控制感,让他们感到自己对于结果有一定的掌控能力。
5.3鼓励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发挥潜能的渴望,提高其对于成功的需要和对于失败的恐惧的认识。
五)期望理论1、期望理论指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行动的结果和可能性,并根据这些来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
2、期望值的计算:2.1期望值=行动结果的价值×实现的可能性2.2价值和可能性的评估需要考虑到个体的主观感受和经验。
3、期望理论的应用:3.1提高个体对于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可以通过提高目标的价值或增加实现的可能性来实现。
3.2降低个体对于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的价值或减少实现的可能性来实现。
3.3激励个体采取最优的行动方案,需要提高个体对于行动结果和可能性的评估准确性,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措施。
六)自我决定理论1、自我决定理论指个体在行动时需要感到自己对于行动的选择和结果有一定的掌控和决定权。
2、自我决定理论的三种基本需求:2.1自主性,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对于行动的选择和结果有一定的掌控和决定权。
2.2能力,个体需要感到自己具有完成行动所需的能力和技能。
2.3关系,个体需要感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积极的和有意义的。
3、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3.1提高个体的自主性,可以通过提供选择权和决策权等方式来实现。
动机理论
个人专注论
梅尔
个人动机的强度与个人的专注密 切相关,个人所关注的方面动机 就强,反之,则弱。
对行为的归因:环境归因和个人归因
2、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3、韦纳的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
稳定性 稳定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 + 不稳定 + + + 内外在性 内在 外在 可控性 可控 + 不可控
任务难度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
+ + + +
+
+
+
+ +
+
+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思考题
2 4 7 1Βιβλιοθήκη * 5初始状态6 8 3
1 2 7
4 * 5
6 8 3
目标状态
五、其他动机理论派别
其他动机理论 本能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 麦独孤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本能即遗传倾向是人类行为的天生推 动力
驱力理论
武德沃斯 赫尔
赫布 柏林 赫尔
人的行为动力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精 神状态或由驱力引起的紧张状态。
人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此中 等强度的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 力。 诱因是决定行为积极性的变量之一。
唤醒理论
诱因理论
期待价值理论
成就目标理论 认知失调论 个人作为论 工作投入论
托尔曼
德韦克等 费斯廷格 戴查姆斯 尼克斯
行为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强化, 而是由于个体对目标的期待。
各体对自己能力的不同看法直接 影响到各梯队成就目标的选择。 人的动力来源于认知失衡所产生 的张力。 个人之所以自愿从事某项工作, 主要是认为在能力上有所作为。 工作投入的不同状态影响个体的 行为动力。
动机理论的解释
动机理论的解释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产
生特定的行为动机。
这些理论试图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
1. 驱动力理论:
驱动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引发的。
内部驱动力是指个体内部的欲望和需求,比如渴望成就、认可和自
我实现。
外部驱动力是指外界的奖赏和惩罚机制,比如工作报酬、
荣誉和罚款。
2. 需求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它认为人的动机可以根据不同
的需求进行分类。
马斯洛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的动机会随着不同的需求得到
满足而变化。
3.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由维克托·维尔斯提出,它认为人的动机是基于期望的。
个体会在行动前对行动结果的期望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去追求这个目标。
这个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于达成目标的信心和能力评估的重要性。
4.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由理查德·瑞恩和爱德华·迪西发展而来,它认为人的动机是基于自我决定的。
这个理论强调个体对于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内在动机的重要性。
个体会追求符合自己兴趣、价值观和目标的行为。
动机理论的解释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动机和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马斯洛动机理论的名词解释
马斯洛动机理论的名词解释马斯洛动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重要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渐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社交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层次制度被称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驱动力的来源和发展。
第一层次:生理需求马斯洛的理论将最基本的需求放在首位,这些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和性欲等生理需求。
如果一个人无法获得满足这些生理需求的基本物质,那么他的生存和成长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因此,满足这些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层次:安全需求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寻求安全感和稳定。
这些安全需求包括对个人、财产、健康和家庭的保护。
当人们感到安全和稳定时,他们才能够专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第三层次:社交需求社交需要是人类普遍的需要,它包括对友谊、爱、归属和社交接触的渴望。
人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并在群体中获得认同和归属感。
满足这些需求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
第四层次:尊重需求在满足了前三个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开始追求对自己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这些需求可以表现为对成就、地位和权力的追求。
人们希望被认可和尊重,这种尊严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尊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动机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求,也是一个人追求个人成长和实现潜能的最高形式。
当个体能够在其他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他们会寻求自我发展、创造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带来内在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总结马斯洛动机理论为我们了解人类需求和驱动力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洞察。
通过理解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追求满足和幸福的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
马斯洛的理论也为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指导个人成长和组织发展的实践。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1.什么是动机?动机指的是:个体希望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其前提条件是这种努力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
尽管一般而言动机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任何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但我们这里专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与工作相关的行为。
在动机的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努力要素是强度或内驱动力指标。
一个受到激励的个体会更勤奋地工作。
但是,如果这种努力不指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则高努力水平未必会产生令人满意的工作业绩。
因此,对于努力因素我们不仅要考虑它的强度还要考虑它的质量,那些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始终保持一致的努力才是我们所希望的。
最后,动机可以看作是一个需要获得满足的过程。
需要指的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使人感到某种结果具有吸引力。
当需要未被满足时就会产生紧张感,进而激发了个体的驱动力,这种内驱动力会导致个体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
如果最终目标实现,则需要得以满足,紧张得以解除。
可以这样说,受到刺激的员工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为了缓解紧张,他们会努力工作。
紧张程度越大,员工的努力程度越高。
如果这种努力能够带来需要的满足,则紧张状态得以解除,当然,我们感兴趣的是工作行为,因此这种解除紧张的努力也必须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所以,在动机的定义中包括了个体需要必须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含义。
如果两者不匹配,个体可能表现出与组织利益相悖的努力行为。
顺便提一句,这可不是什么少见的特例情况。
一些员工常在上班时间与朋友长时间聊天,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这虽然也是高努力行为,但对组织来说却毫无意义。
2.早期的动机理论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在动机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活下一个目标。
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后,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
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
3.几个重要概念
强化: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 境据可称为强化。
正强化:给予一个好的刺激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的刺激
4、理论观点
人们某种行为倾向之所以发生,完全取决于 先前的这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 固关系。
强化动机理论
5.理论的局限性 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而忽视甚
归因理论
2.归因理论的应用
a.了解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 b.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 c.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首先,培养学生自觉的归因意向; 其次,重要的在于归因过程;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
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成功失败归 因的倾向表明:人们总是宁愿获得成功的荣 誉,而把失败的埋怨推给外因;教师愿意对 学生的好成绩负责任,而总是把无长进的坏 成绩归罪于学生(此时教师指责学生懒惰、笨、 迟钝、不用心或认为他努力不够;而学生却 认为并非自己笨或不用功,只是功课太重、 老师讲课生硬呆板或者老师太差劲,但愿将 来我们之间不会作出类似的归因。
归因理论
3.重要概念
习得性无助感 a.提出者:美国学者塞利格曼
b.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会导致习 得性无助感。
c.表现:动机降低;
认知出现障碍; 情绪失调 。
小测试 2
1=很不同意 2=不同意 3=不太同意 4=基本同意 5=同意 6=很同意 1.我能否当上领导主要靠我的能力。………………………1 2 3 4 5 6 2.我是否出车祸主要是取决于我的驾驶技术。……………1 2 3 4 5 6 3.我在订计划时,我几乎肯定能实行它。…………………1 2 3 4 5 6 4.我拥有朋友的多少取决于我这个人怎么样。……………1 2 3 4 5 6 5.我完全能够主宰我的生活中的一切。……………………1 2 3 4 5 6 6.我一般能够保护我的利益。………………………………1 2 3 4 5 6 7.我得到了我想要的,通常是因为我为之勤奋努力过。…1 2 3 4 5 6 8.我的生活由我的行为所决定。……………………………1 2 3 4 5 6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了解动机与情绪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1. 来自生理需求的动机理论生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解释和适应外界刺激的动机是由体内生理需求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来自认知的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是基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预期结果的评估。
最知名的是期望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动机是基于期望效应的:动机等于期望的值乘以希望实现的结果的价值。
3. 来自成就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通过对任务成就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具备三个基本需求:成就预测、成就需求和成就评估。
二、情绪理论1. 来自生理反应的情绪理论生理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如心率变化、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自动激发的,并且在情绪发生之前会出现生理变化。
2. 来自认知评估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特定情境进行主观评估所引起的。
最著名的是拉扎鲁斯和福克斯的情绪理论,它认为情绪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估结果产生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来自社会文化的情绪理论社会文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结果。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动机与情绪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层面上,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内在动机,激发更高的工作动力,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效果。
动机理论-归纳
02
个人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动机,培养自我激励的习惯和能力,
克服困难和挑战。
促进个人成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动机理论可以帮助个人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制定针对性的
发展计划,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05
动机理论的未来发展
动机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动机的神经机制
研究动机产生的神经生理过程,探索 大脑如何调控动机行为。
跨文化动机研究
动态性研究
关注动机的动态变化过程, 研究不同阶段下动机的变 化规律。
应用领域拓展
将动机理论应用到教育、 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 域,发挥其实际应用价值。
实证研究方法创新
采用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和 技术,提高动机研究的科 学性和准确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加强跨学科合作
鼓励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合 作,共同推进动机研究的发展。
归纳动机理论强调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感知和解释, 以及这些感知和解释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和 决策。
归纳动机理论的特点
个体差异
归纳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刺激可能有不同的感知和解释,从而导致不 同的行为反应。
环境刺激
归纳动机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社会文化、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都可能影响个 体的感知和解释,进而影响行为。
体的行为朝向特定的目标
或方向。
02 维持行为
动机能够维持个体的行为, 使其持续进行直到达到目 标或受到干扰。
04 调节行为
动机能够调节个体的行为
强度、时间和方向,使其
与目标保持一致。
03
归纳动机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动机理论-归纳
常见应用: 教师领导风格的分析 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与人格培养
九、成就目标论
需要论揭示动机的产生原因。
需要论认为动机的产生是因为人有需要。而需要有生理的有社会的,有低层次的、有高层次的,可以划分为五级。
常见应用: 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理解、引导) 高尚品格的培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循序渐进)
六、动机归因理论
此理论揭示动机强弱变化的影响因素。 此理论认为,对先期(或他人)行为成败的不同解释会影响后继行为动机的强弱变化。 对成败的解释有三个维度、四个因素。 常见应用: 工作与学习的自我总结与他人评价。 产品效果的分析(化妆品、护肤品的作用分析,用明星还是普通人?)
七、自我决定理论
本理论包含于归因理论
三、唤醒理论
唤醒论力图解释动机产生与动机强弱。 唤醒论认为,是否存在紧张状态和本能需求不是动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对两者的唤醒(认知)才是决定因素,动机强弱取决于唤醒的水平。——唤醒为迷途的羔羊指引了方向。 适宜的唤醒水平:中等强度。 常见应用: 广告词对潜在需求的唤醒 体育运动赛场上的激励 学习动机的激发
常见应用范围: 各种罪行的解释:
盗抢、诈骗、强奸
纵火、杀人、自杀 司法劝解(促进死本能优势向生本能优势的转换)
二、驱力论
驱力论用以解释动机产生原因及动机强弱变化的原因。 此理论用驱力代替本能,动机是驱动力,因为人们力图解除、减缓紧张状态,而紧张状态是由于生理需要匮乏而引起。紧张程度随生理需要的匮乏程度所决定,匮乏减弱,驱力也减弱。 P=D×H 常见应用范围: 觅食行为进行中的动机强弱变化现象。 恋爱中性行为出现前后的男女关系的转换。
诱因理论力图揭示动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公式:P=D×H×KFra bibliotek此理论认为本能、紧张状态的存在、唤醒水平仍然不能产生有效的动机,只有诱因给予了人们释放本能、解除紧张的条件,动机才能形成。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研究了个体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研究动机和表现的影响。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研究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动机理论认为,研究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两个方面。
内在动力指的是个体对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兴趣和满足感,内在动力的来源主要是个体的需求和个人的目标。
外在激励因素则包括外界的奖励、惩罚和赞扬等外部的激励手段。
2. 动机理论对研究的影响动机理论指出,个体的研究动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研究表现。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内在动力来说,个体在兴趣与满足感的驱动下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研究行为;而对于外在激励因素来说,个体在追求奖励、回避惩罚的驱动下会表现出努力和动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研究动机,提高他们的研究表现。
3. 动机理论的应用动机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创设积极的研究环境、提供有意义的研究任务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来促进学生的研究动机。
同时,教育者也可以利用外在激励因素,如奖励和认可以及给予适度的反馈等,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另外,教育者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机和表现。
4. 总结动机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激励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学习动机和表现的影响。
了解动机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
在实践中,教育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合理利用外在激励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
动机理论专题知识
三、动机旳理论
本能理论 驱动理论 唤醒理论 诱因理论 认识理论
1、本能理论
詹姆斯:
人旳行 为依赖于本能 旳指导,人有 生物本能和社 会本能。如 ‘爱’、‘旳全部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旳;本能是 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旳基根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 行为和目旳指向三个成份;个人和民族旳性格与意志也 是由本能逐渐发展形成旳。
主要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
(三)自我功能理论
班杜拉提出自我功能理论:人对行为决策是主动 旳,人旳认知变量准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 决策中起着主要旳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旳 先行原因。
几种动机理论旳比较
理论 本能理论 驱动理论 诱因理论 唤醒理论 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 詹姆斯、麦独孤 赫尔 赫尔 赫布、柏林 托尔曼等
(一)期待价值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试验旳基础上,提出 行为旳产生是因为对某个目旳旳期待。
期待分为:
◦ 刺激与刺激旳联络,如看见闪电,期待雷声。 ◦ 反应与刺激旳联络,平时努力学习,期待考出好成绩。
(二)归因理论
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对别人或自己行为旳原 因予以解释旳心理过程。
2、驱动理论
观点(赫尔)
◦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旳一种紧张状态,它能 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 机体旳平衡状态。
◦ 驱力是一种动机构造,它供给机体旳力量或能量使需要 得到满足,进而降低驱力。
◦ 人类旳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旳,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 配旳。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旳方向。
动机
➢行为背后旳秘密
一、动机旳含义及其功能
动机旳涵义
◦ 动机(motivation)是由一种目旳或对象引导、激发 和维持个体活动旳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理论到概念
动机的理论到概念动机理论是指人们产生和维持一定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标导向的过程。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教育、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有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动机的理论进行阐述,并从不同角度讨论其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首先,动机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个体的内在需要或欲望,推动其进行一定行为的力量。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外部的奖励或惩罚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动机是指个体追求社会认同或满足他人期望的心理动力。
综合上述角度,可以将动机定义为一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动个体行为的心理力量。
其次,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动机是个体内心活动的产物,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个体内部的需要、欲望和期望形成了动机。
其次,动机是行为的内因,是个体产生行动的原动力。
个体的动机决定了其行为的目标和导向。
第三,动机与行为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影响。
动机可以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可以满足和影响个体的动机。
最后,动机是可以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和调节的。
内部的心理状态、个体的认知和情感、外部的奖励和惩罚等因素都可以影响个体的动机产生和转变。
同时,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的基本需要是动机的起点。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类基本需要的层次结构,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不同的需求可以激发不同的动机。
其次,个体的认知和期望也会影响动机的形成。
个体对于行为的认知评估和期望结果的预期,将影响动机的强度和方向。
另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个体的动机产生影响。
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接受到的观念、价值观和期望,会对其动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动机理论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内在动力和目标导向的心理过程。
理解动机理论对于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分析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动机的概念可以从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总结动机与情绪是人类行为背后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个体的行为、决策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理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动机理论1. 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个体从满足一个较低层次的需求逐渐迈向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直至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2. 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成就动机理论由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过程中,存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驱使。
内在动机主要源于个体对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追求,而外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认可。
3.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期望理论由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托提出,强调个体的动机来源于对行为结果的期望。
个体会根据自己对某一特定行为获得预期结果的信念,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付出的努力。
4.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认为人们具有内在的动机和追求自主性、能力和相关性的需要。
当个体能够满足这三个基本需要时,其自我动机和心理健康将得到提高。
二、情绪理论1. 六种基本情绪根据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和威廉·弗里森提出的情绪理论,人类情绪可以归纳为六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惊讶、恐惧和厌恶。
这些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对于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2. 情绪表达与认知人类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身体语言等方式表达情绪。
此外,个体在感知和理解情绪时,会受到自身经验、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情绪认知。
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与动力激励
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与动力激励动机理论与动力激励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关注人类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动。
本文将详细探讨动机理论与动力激励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应用。
一、动机理论的概念1.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指个体实现某种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它可以促使个体主动行动,并保持行动的持续性。
2. 动机理论的重要性:动机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进而指导我们如何激励自己和他人提高工作效率和取得成功。
二、经典动机理论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气等基本需求。
- 安全需求:保护、安全、稳定等需要。
- 社交需求:关系、友谊、社会认同等需要。
- 尊重需求:自尊、自信、成就等需要。
- 自我实现需求:追求个人潜力、自我发展等需要。
2.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动机因素:为了满足内在需求,如成就感、认可等。
- 卫生因素:为了避免失去满足基本需求所带来的不满,如薪酬、工作条件等。
三、现代动机理论1. 自我决定理论:人们会在满足三个基本需求(自主性、能力、关联)的情况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2. 期望理论:人们会基于期望和价值判断预期行为的选择。
预期行为的价值越高,动机越强烈。
3. 成就动机理论:个体在面临挑战和获得成就时产生内在动机。
四、动力激励的重要性1. 提高工作表现:动力激励可以增加个体的工作动力,提高工作表现和生产力。
2. 满足个体需求:通过激励措施满足个体的需求,如奖励制度、晋升机会等,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3. 完成目标:动力激励可以督促个体朝着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
五、动力激励的应用1. 奖励制度:建立公正且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以满足个体的成就需求,鼓励个体积极投入工作。
2. 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个体制定明确的目标,并提供发展机会和培训,使其能够在事业中获得成长和晋升的动力。
3. 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建立支持性的领导风格、良好的团队氛围以及合理的工作压力,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Drive Theory in In Freudian psychoanalysis)Freud,1915弗洛伊德提出人类体验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性欲),他称之为利比多(libido),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他称之为塔纳托斯(Thanatos)。
他认为本能的冲动指引心理能量去满足身体的需要,如果这种能量没有得到释放的话,就会产生紧张,这种紧张驱使人们朝向减少和消除紧张的活动或事物。
弗洛伊德认为生与死的本能是在潜意识水平下起作用的。
然而它们对有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深的,因为本能驱动人们做出重要的生活选择。
●驱力与诱因(Drive and Incentive)Hull,1943●内驱力降低理论(Drive-reduction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提出了内驱力降低理论。
他认为最重要的行为是由内驱力而激发的。
驱力(drive)是一种内部的状态,它是对动物的生理需要做出的反应。
生物体就其本身条件来说如体温和能量供应等,会寻求维持一种平衡状态,或者说动态平衡(homeostasis)。
当某种需要破坏了平衡或产生了某种心理上的紧张,驱力就会被唤醒。
这些驱力反过来促使生物体采取消除紧张的行为;当这些驱力得到满足或消除时——即动态平衡又得到恢复——生物体就会停止这种行为。
●诱因理论(Incentive Theory)消除紧张无法解释所有被激励的行为。
例如,吃饱了的动物在看到另一个动物在进食,将会重新吃食物。
因此行为不仅仅是由内部驱力所激发的,还由诱因(incentive)所驱使,即外部的刺激和奖励,他们与生理上的需要并无直接联系。
诱因理论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指导行为。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Festinger,1957费斯廷格对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即与我们通常的(一般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违背的行为所导致的不适感展开了精确的研究。
研究发现认知失调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动力之一。
认知失调总是会引起不适,因此我们必须去减少这种不适,这种过程与驱力类似,不同的是降低认知失调的方法并不总是那样简单和明显,有以下三种方法来减少这种不适感:◆通过改变我们的行为,使之与不一致的认知达到一致。
◆通过改变不一致的认知,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
●需求理论(Needs Theory)●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Maslow,1943马斯洛认为基本的动机形成了需要层次(hierarchy of needs),低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支配着人们的动机;只有当它得到适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需要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食物、水、氧气、休息的需要,性欲表达的需要,消除紧张的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s)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
◆归属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融入别人中间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自信的需要,价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fulfillment needs)发挥潜力的需要,拥有意义深远目标的需要。
●双因素激励理论(Herzberg's two-factor theory)Herzberg,1959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的满意和不满意是由两类不同的因素导致的,即:◆激励因素(motivating factors)——例如挑战性的工作、赞誉和责任感,通常会带给人们满足感。
◆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例如社会地位、工作保障、薪水以及附加福利。
它们在呈现时不会激励人们,但在缺失时会引发消极怠工。
●ERG理论(Alderfer's ERG theory)Alderfer,1969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到人的存在或生存的需求,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与马斯洛的归属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
◆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与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中所包含的特征相对应。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Deci&Ryan,1980s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包括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包括外在调节型(External Regulation)、摄入调节型(Introjected Regulation)、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 Regulation)。
◆无动机(Amotivation)——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
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
●动机的认知理论(The Cognitive Theory of motivation)动机的认知理论来源于两个基本理论,即目标设定理论和期望理论。
目标设定理论表明了设置一个目标以及如何去追求这一目标对于激励个体的重要性。
动机的期望理论则陈述了人们如何选择以某种方式行动。
●目标设定理论(Goal-Setting Theory)Locke,1960s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目标设定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设定符合SMART原则,即:◆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 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Vroom ,1964期望理论解释了个体选择一种行为而不是另一种行为的过程。
期望理论强调三种成分:◆ 期望(Expectancy )——指一种感觉上的可能性,即努力会产生一定水平的好业绩。
◆ 有效性(instrumentality )——好业绩会导致某些好结果如回报。
◆ 效价(valence )——指对特定结果在感觉上的吸引力。
就一个特定的环境而言,这三种成分有不同的可能性。
根据期望理论,工人会评价这三种成分的可能性并通过把这三种成分的值相乘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因此当所有成分都具有较大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高水平的动机,但是如果任何一个成分为零的话就会产生很低水平的动机。
●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Bandura ,1977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是指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会以多种方式影响人们的知觉、动机和绩效。
当人们预期不能产生效果时将不会尝试采取行动或者捕捉机会,当人们认为不够充分时会逃避。
除了根据现实的成绩和表现,人们还依靠一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来判断自我效能。
◆ 替代性经验——你对其他人的表现的观察。
◆ 说服——别人可能让你确信你能够做一些事情,或者你让自己获得这样的确信。
◆ 当你考虑或开始某项任务时对你的情绪唤起的监控。
例如,焦虑表明较低的自我效能期望,而兴奋则表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期望。
自我效能的判断影响着人们在人生的各种情境下面临困难时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够坚持多久。
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受实际表现的反馈影响,但是,这些期望也可能创造出一个预期的反馈而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 逆转理论(Reversal Theory )Apter ,1989阿普特尔和他的同事们闯进了一个新的动机理论,该理论假设有四对原动机状态(domain ):不同状态派生不同的的动机模式。
它们分别是:◆ 有目的的(Telic or Serious )- 超越目的的(Paratelic or Playful )◆ 顺从的(Conforming ) - 逆反的(Rebellious or Negativistic )◆ 控制(Mastery ) - 同情(Sympathy )◆ 自我中心的(Autic or Self)) - 他人取向的(Alloic or Other )逆转理论试图解释人类是如何从对立的一端转向另一端,该理论认为人总是处于一种状态,而不能同时处于两种对立状态中。
● 时间动机理论(Temporal motivation theory )Steel&König ,2006时间动机理论是一种综合的动机理论,它将时间看作一种决定性的动机因素,并将包括驱力理论、需求理论、自我效能、目标设定在内的几个主要的动机理论结合成了一个公式。
该理论简化了动机领域的研究,并使得不同理论之间的发现可以互相转化。
其公式的最简形式为:Delay ess Impulsiven Value Expectancy ⨯+⨯=1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