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布线要求

合集下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4.3 配电变压器选择4.3.1 配电变压器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负荷情况、环境条件确定,并应选用节能型变压器。

4. 3.2 配电变压器的长期工作负载率不宜大于85%。

4.3.3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设专用变压器:1 电力和照明采用共用变压器将严重影响照明质量及光源寿命时,可设照明专用变压器;2 季节性负荷容量较大或冲击性负荷严重影响电能质量时,可设专用变压器;3 单相负荷容量较大,由于不平衡负荷引起中性导体电流超过变压器低压绕组额定电流的25%时,或只有单相负荷其容量不是很大时,可设置单相变压器;4 出于功能需要的某些特殊设备,可设专用变压器;5 在电源系统不接地或经高阻抗接地,电气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就地接地的低压系统中(1T系统),照明系统应设专用变压器。

4.3.4 供电系统中,配电变压器宜选用D,ynll接线组别的变压器。

4.3.5 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4.3.6 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0.4kV时,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1250kVA。

预装式变电所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宜大于800kVA。

4.4 主接线及电器选择4.4.1 配变电所电压为10(6)kV及0.4kV的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单母线分段接线形式。

4.4.2 配变电所10(6)kV电源进线开关宜采用断路器或带熔断器的负荷开关。

当无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要求,且供电容量较小、出线回路数少、无需带负荷操作时,也可采用隔离开关或隔离触头。

4.4.3 配变电所电压为10(6)kV的母线分段处,宜装设与电源进线开关相同型号的断路器,但系统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可只装设隔离电器:1 事故时手动切换电源能满足要求;2 不需要带负荷操作;3 对母线分段开关无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要求。

4.4.4 采用电压为10(6)kV固定式配电装置时,应在电源侧装设隔离电器;在架空出线回路或有反馈可能的电缆出线回路中,尚应在出线侧装设隔离电器。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变电所_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变电所_4
6 配变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 为丙级防火门。
配变电所的所有门,均应使用防 火门。条文中规定了在各种情况下 对门的防火等级要求,一是为了配 变电所外部火灾时不应对配变电造 成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配变电 所内部火灾时,尽量限制在本范围 内。
防火门分为甲、乙、丙三级,其 耐火最低极限:甲级应为1.20h;乙 级应为0.90h;丙级应为0.60h。
屏蔽措施:通常在墙体和地坪内
敷设钢网或在变电所的顶棚明敷铁 皮并与接地装置连接。另外,刷屏 蔽涂料(亦称导电漆)也是一种方 法,该涂料主要有银导电漆、银铜 导电漆和镍导电漆。刷屏蔽涂料后, 对射频干扰可降低40~80db。
降噪措施:变压器在楼内安装时, 应采取降噪措施。如在变压器下面 安装减震垫,在变电所内墙上加吸 音板。同时选择低噪音配变电设备 也是非常重要的,干式变压器噪音 现场实测值不超过55dB。
4 配变电所
一 本章内容与原版本相比主要有下 列修改:
1 去工业化色彩,如取消原规范所址 选择中第4.2.1条8款 (不应设在爆炸危 险场所和不宜设在有火灾危险场所的 正上方或正下方,如布置在爆炸危险 场所范围以内和布置在与火灾危险场 所的建筑物毗邻连接时,应符合现行 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 计规范>的规定等等。
5 在总则中,第1.0.3 条规定了, 民 用建筑电气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 对电磁污染、声污染及光污染采取 综合治理,达到环境保护相关标准 的要求,确保人居环境安全。
目前,国内许多建筑物的变电所
与居住房间或办公建筑仅一墙之隔、 一板之隔,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变 压器和大电流母排的电磁辐射及噪 声污染对长期生活和工作在里面的 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影响的。因此, 第 4.9.6条规定: 当配变电所与上、 下或贴邻的居住、办公房间仅有一 层楼板或墙体相隔时,配变电所内 应采取屏蔽、降噪等措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JGJ 16-200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12 接地及安全12.1 一般规定12.1.1 本章适用于交流35kV 及以下用电设备及对地不能构成闭合回路的直流用电设备的接地及安全设计。

12.1.2 用电设备的接地,一般可区分为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

12.1.3 用电设备接地及安全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地质特点确定合理接地系统方案。

12.1.4 不同用途和不同电压等级用电设备的接地(包括保护性接地和功能性接地),除另有规定者外,宜采用一个总的共用接地装置;对其他非电力设备(电讯及其他电子设备),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也可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其中设备最小值的要求。

12.1.5 在10kV及以下电力网中,严禁利用大地作相线或中性线。

12.1.6 等电位联结是安全保障的根本措施,每个建筑都应根据建筑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办法。

12.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和基本要求12.2.1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有以下三种:1 TN 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与接地点连接。

按照中性线与保护线组合情况,又可分为三种型式:1)TN-S 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分开的,见附录C.1图C.1-1。

2)TN-C 系统:整个系统的中性线(N)与保护线(PE)是合一的,见附录C.1图C.1-2。

3)TN-C-S 系统:系统中前一部分线路的中性线与保护线是合一的,见附录C.1 图C.1-3。

2 TT 系统电源端有一点直接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与电源端接地点无直接关联的接地极,见附录C.1图C.1-4。

3 IT 系统电源端的带电部分与大地间无直接连接或有一点经足够大的阻抗接地,受电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通过保护线接至接地极,见附录C.1图C.1-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1]





在确定合适的线芯最高使用温度后,根据不同使 用温度下的电缆允许载流量,合理选择相应的电 缆规格。 8.9.5 应根据线路实际长度及电缆交货长度,合理 确定矿物绝缘电缆规格,宜避免中间接头。 【注释】 矿物绝缘电缆中间接头是线路运行耐 火性能的薄弱环节,应设法避免。由于受原材料 的限制,矿物绝缘电缆,特别是大截面单芯电缆 其成品交货长度都较短。为避免中间接头,应根 据制造厂规定的电缆成品交货长度、敷设线路长 度合理选择电缆规格。 当根据线路计算电流、线芯最高使用温度给定 的电缆载流量确定的电缆,其交货长度小于线路 敷设长度时,可采用小截面电缆双拼联接或将多 芯电缆改选为多根单芯电缆。



8.8.2 预制分支电缆应根据使用场所的环境特征及 功能要求,选用具有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 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或聚烯烃护套的普 通、阻燃或耐火型的单芯或多芯预制分支电缆。 在敷设环境和安装条件允许时,宜选用单芯预 制分支电缆。 【注释】 预制分支电缆应根据使用场所的环境 条件(温、湿度及腐蚀性等)及使用功能要求 (阻燃、耐火等)进行选型。 1 一般场所或一般负荷,选用VV型聚氯乙烯绝 缘聚氯乙烯护套预制分支电缆; 2 使用环境平均温度大于35℃或负荷较大时, 选用YJV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预制分支 电缆;



8.8.4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除符合本节规定外,尚 应根据预制分支电缆布线所采取的不同敷设方法, 分别符合本规范第8.7.1条~第8.7.5条中相应敷设方 法的相关规定。 8.8.5 当预制分支电缆的主干电缆采用单芯电缆用 在交流电路时,电缆的固定用夹具应选用专用附件。 严禁使用封闭导磁金属夹具。
【注释】 单芯预制分支电缆,特别是大截面、大 电流电缆在通电运行时,其周围产生强烈的交变磁 场,为防止产生的涡流效应给布线系统造成的不良 影响,对电缆的支承桥架、支架、卡具等应选用专 用附件,严禁使用导磁材料。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JGJ 16-200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1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一般规定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负荷等级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 章表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剩余电流动作值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不大于250A 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300mA。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宣讲第3,9~13章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宣讲第3,9~13章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宣讲



4、配变电站,各种进出线路,最好采用上进上出的方式, 使其电气线路不依赖电缆沟,则可不设电缆沟,这是国外是 很普通的一种方式,现时的配电屏均考虑了上进上出的要求。 4.2.3 配变配电所,应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以减少损耗, 节约能源,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的配变电所,设置在群房的屋 顶层,高层群筑的避难层等处,此时需考虑设备的安装,维 护和运行的安全。 4.2.4 住宅小区内,不主张采用高抬式,杆上变电站,因为 现在住宅楼一般在6层及以上达到20m以上高度,考虑避免飘 落物体,儿童玩耍造成事故,在多层住宅区宜选用带防和外 壳的户外型预装式变电所,高层住宅根据具体情况在地下层 设配变电所较为合适。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宣讲



4.4.8 各地供电部门均有相应的规定,一般情况下,10KV 进线上,如所供变压器容量大于400KVA,则应装设由当地 供电部门提供的高压计量装置,小于400KVA,可在低压侧 装设总计量。当单位用电不可能增加时,可放宽到500KVA。 4.4.11 真空断路器因其开距短、动作快,易产生开关过电 压。此过电压,对两端设备的危害是十分显著的。条文中 规定真空断路器,应设有浪涌保护器。目前,市场上真空 断路器有的具有浪涌吸收功能,也有不具有的。 4.4.12 0.4KV开关设备的选择,首先应满足电压、频率、电 流、容量的要求。对于变压器的低压侧出线开关,一般情 况下应选用断路器,而对于100KVA及以下的小容量变压器, 使用带熔断器的负荷开关,在国外很常见。对于低压母线 联络开关的选择,当要求自动投切时,应同时满足第2款 1)~3)项要求。
《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宣讲

预埋管得规范

预埋管得规范

JGJ 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1. 6 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导管的最大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

8.2 直敷布线8.2.6 护套绝缘电线与接地导体及不发热的管道紧贴交叉时,宜加绝缘导管保护,敷设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应用钢导管保护。

8.3 金属导管布线8.3.1 金属导管布线宜用于室内、外场所,不宜用于对金属导管有严重腐蚀的场所。

8.3.2 明敷于潮湿场所或埋地敷设的金属导管,应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Omm 的钢导管。

明敷或暗敷于干燥场所的金属导管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1.5mm的电线管。

8.6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8.6.1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宜用于室内场所和有酸碱腐蚀性介质的场所,在高温和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不宜采用明敷设。

8. 6.2 暗敷于墙内或混凝土内的刚性塑料导管,应选用中型及以上管材。

8.6.7 刚性塑料导管暗敷或埋地敷设时,引出地(楼)面的管路应采取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8.6. 9 沿建筑的外表或在支架上敷设的刚性塑料导管(槽),宜在线路直线段部分每隔30m加装伸缩接头或其他温度补偿装置。

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3.10 导线选择及敷设13.10.5 线路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1 当采用矿物绝缘电缆时,应采用明敷设或在吊顶内敷设;2 难燃型电缆或有机绝缘耐火电缆,在电气竖井内或电缆沟内敷设时可不穿导管保护,但应采取与非消防用电电缆隔离措施;3 当采用有机绝缘耐火电缆为消防设备供电的线路,采用明敷设、吊顶内敷设或架空地板内敷设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所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应采取涂防火涂料等防火保护措施;当线路暗敷设时,应穿金属导管或难燃型刚性塑料导管保护,并应敷设在不燃烧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传输线路采用绝缘电线时,应采用穿金属导管、难燃型刚性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5 消防联动控制、自动灭火控制、通信、应急照明及应急广播等线路暗敷设时,应采用穿导管保护,并应暗敷在不燃烧体结构内,其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当明敷时,应穿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保护,并应在金属导管或金属线槽上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采用绝缘和护套为难燃性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导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竖井内;14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4.8 管线敷设14.8.1 室内线路布线设计应做到短捷、隐蔽、安全、可靠,减少与其他系统交叉及共用管槽,并应符合以下规定:1 线缆选型应根据各系统不同功能要求采用不同类型及规格的线缆;2 线缆保护管宜采用金属导管、难燃型刚性塑料导管、封闭式金属线槽或难燃型塑料线槽;3 重要线路应选用阻燃型线缆,采用金属导管保护,并应暗敷在非燃烧体结构内。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6-20083供配电系统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条: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十页)电源及供配电系统条: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

(第11页)4配变电所配电变压器选择条: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第17-18页)低压配电装置条: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

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应增加出口。

(第24页)对土建专业的要求条: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第25页)条: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负荷下列规定:1变配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变配电所位于多层修建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变配电所位于多层修建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变配电所位于公开一层或下面有公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变配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第25页)7低压配电导体选择条: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的规定。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JGJ 16-200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1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一般规定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负荷等级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 章表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剩余电流动作值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住宅的电源总进线断路器整定值不大于250A 时,断路器的剩余电流动作值宜为300mA。

关于低烟无卤阻燃电缆的使用

关于低烟无卤阻燃电缆的使用

关于低烟无卤阻燃电缆的使用,目前我查到的就两条规范:1、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7.4.1条“对一类高层建筑以及重要的公共场所等防火要求高的建筑物,应采用阻燃低烟无卤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电线或无烟无卤电力电缆、电线”2、JGJ242-2011《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6.4.3条“高层住宅建筑中明敷的线缆应选用低烟、低毒的阻燃类线缆”这两条规范都没有说到地下室,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地下室的电缆(只要不经过上部住宅建筑),我就可以采用非低烟无卤阻燃的电缆?比如一般的ZR-YJV、NH-YJV这类电缆?理解没错,按规范要求是可以如此。

关于强弱电JDG及其他管材必需做跨接地线的规定

关于强弱电JDG及其他管材必需做跨接地线的规定

关于强弱电JDG及其他管材必需做跨接地线的规定:《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在20.7.2.18条中规定:“在有电磁干扰的场合或有抗外界电磁干扰需求的场所,其通信配管必须全程采用金属导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并应将线路中各金属配线箱、过路箱、线槽、导管及插座出线盒的金属外壳全程连续导通及接地,并应符合本规范第22章的有关规定。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2002在14.1.1 条中规定:“金属的导管和线槽必须接地(PE)或接零(PEN)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1. 镀锌的钢导管、可挠性导管和金属线槽不得熔焊跨接接地线,以专用接地跨接的两卡间边线为铜芯软导线,截面积不小于4mm2;2. 当非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焊跨接接地线;当镀锌钢导管采用螺纹连接时,连接处的两端用专用接地卡固定跨接接地线;3. 金属线槽不作设备的接地导体,当设计无要求时,金属线槽全长不少于2处与接地(PE)或接零(PEN)干线连接。

4. 非镀锌金属线槽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镀锌线槽间连接板的两端不跨接接地线,但连接板两端不少于2个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垫圈的连接固定螺栓。

14.1.2 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镀锌和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钢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

14.1.3 防爆导管不应采用倒扣连接;当连接有困难时,应采用防爆活接头,其接合面应严密。

14.1.4 当绝缘导管在砌体上剔槽埋设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浆抹面保护,保护层厚度大于15mm。

“《套接紧定式钢导管电线管路施工及验收规程》CECS120:2000在第4、5条规定:“4 管路连接4.0.1 套接紧定式钢导管管路连接的紧定螺钉,应采用专用工具操作。

不应敲打、切断、折断螺帽。

严禁熔焊连接。

4.0.2 套接紧定式钢导管管路连接处,两侧连接的管口应平整、光滑、无毛刺、无变形。

管材插入连接套管接触应紧密,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管连接时,两管口分别插入直管接头中间,紧贴凹槽处两端,用紧定螺钉定位后,进行旋紧至螺帽脱落。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4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进行了修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和特点,修订后的本规范在技术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

取消了室外架空线路、电力设备防雷和声、像节目制作三章,增加了安全技术防范、综合布线、电磁兼容、电子信息设备机房和住宅(小区)电气设计五章,对其他各章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必要的修改。

本规范由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光荣街65号,邮政编码:110003)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ABB(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东伟雄集团浙江湖州久立耐火电缆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主编:王金元副主编:洪元颐、温伯银编委:王可崇、王东林、尹秀伟、孙兰、成彦、刘迪先、李雪佩、李炳华李朝栋、汪猛、杨德才、陈汉民、陈建飚、陈众励、施沪生、张文才目 录1 总则.........................................................................................................................................................10 2 术语.........................................................................................................................................................11 3 供配电系统. (15)3.1 一般规定 (15)3.2 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 (15)3.3 电源及10、35kV 供电系统 (18)3.4 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 (20)3.5 负荷计算 (21)3.6 无功补偿...........................................................................................................................................23 4 配变电所. (25)4.1 一般规定...........................................................................................................................................25 4.2 所址选择. (25)4.3 配电变压器选择 (26)4.4 主结线及电器选择...........................................................................................................................27 4.5 配变电所型式和布置.. (29)4.6 10kV 及35kV 配电装置 (31)4.7 低压配电装置...................................................................................................................................34 4.8 电力电容器装置...............................................................................................................................35 4.9 对有关专业的要求...........................................................................................................................36 5 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38 5.1 一般规定.........................................................................................................................................38 5.2 继电保护.. (38)5.3 电气测量 (44)5.4 二次回路 (47)5.5 控制方式、所用电源及操作电源.................................................................................................50 6 自备应急电源 (52)6.1 自备应急低压柴油发电机组 (52)6.2 自备应急高压柴油发电机组 (60)6.3 自备燃气轮发电机组 (60)6.4 不间断电源·····································································································································61 w w w .w w w .51z b z .c o7.2 低压配电系统 (63)7.3 特低电压(ELV )配电...................................................................................................................65 7.4 导体选择.. (66)7.5 低压电器的选择 (73)7.6 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75 8 配电线路布线系统. (82)8.1 一般规定 (82)8.2 瓷(塑料)线夹、鼓形绝缘子和针式绝缘子布线 (82)8.3 直敷布线 (84)8.4 金属导管布线 (84)8.5 可挠金属电线保护套管布线 (85)8.6 金属线槽布线 (86)8.7 刚性塑料导管(槽)布线.............................................................................................................87 8.8 地面内暗装金属线槽布线. (88)8.9 电力电缆布线 (89)8.10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94 8.11 矿物绝缘(MI )电缆布线.. (94)8.12 电缆桥架(梯架、托盘)布线 (95)8.13 封闭式母线布线...........................................................................................................................97 8.14 电气竖井内布线...........................................................................................................................97 9 常用设备电气装置..................................................................................................................................99 9.1 一般规定.........................................................................................................................................99 9.2 电动机............................................................................................................................................99 9.3 传动运输系统. (105)9.4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107)9.5 自动门和电动卷帘门 (109)9.6 舞台用电设备 (110)9.7 医用放射线设备 (113)9.8 体育馆(场)设备·······················································································································116 10 电气照明··············································································································································118 10.1 一般规定·····································································································································118 10.2 照明质量·····································································································································118 w w w .w w w .51z b z .c o10.5 照度水平.....................................................................................................................................122 10.6 绿色照明与节能.........................................................................................................................124 10.7 照明供电.....................................................................................................................................124 10.8 各类公共建筑照明设计要求.....................................................................................................126 10.9 建筑景观照明.............................................................................................................................132 11 民用建筑物防雷..................................................................................................................................139 11.1 一般规定.....................................................................................................................................139 11.2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139 11.3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40 11.4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143 11.5 其他防雷保护措施.....................................................................................................................145 11.6 接闪器.........................................................................................................................................146 11.7 引下线.........................................................................................................................................148 11.8 接地装置.....................................................................................................................................149 11.9 防雷击电磁脉冲.........................................................................................................................150 12 接地及安全..........................................................................................................................................155 12.1 一般规定.....................................................................................................................................155 12.2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和基本要求.....................................................................................155 12.3 低压配电系统的防触电保护.....................................................................................................157 12.4 保护接地范围.............................................................................................................................160 12.5 接地要求和接地电阻.................................................................................................................161 12.6 接地装置.....................................................................................................................................163 12.7 通用电力设备及电气设施接地.................................................................................................166 12.8 特殊装置或场所的安全保护.. (172)13 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 (182)3.1 一般规定······································································································································182 13.2 系统保护对象分级与保护范围的确定····················································································182 13.3 系统设计····································································································································184 13.4 消防联动控制····························································································································186 13.5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与设置········································································································190 13.6 火灾应急广播····························································································································195 13.7 消防专用电话····························································································································196 w w w .w w w .51z b z .c o13.10 导体选择及敷设......................................................................................................................203 13.11 消防值班室与消防控制室......................................................................................................205 13.12 接地..........................................................................................................................................206 14 安全技术防范......................................................................................................................................207 14.1 一般规定.....................................................................................................................................207 14.2 入侵报警系统.............................................................................................................................208 14.3 视频监控系统.............................................................................................................................211 14.4 出入口控制系统.........................................................................................................................216 14.5 巡更管理系统.............................................................................................................................217 14.6 停车场管理系统.........................................................................................................................217 14.7 管线敷设.....................................................................................................................................218 14.8 系统控制中心(机房).............................................................................................................219 15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221 15.1 一般规定.....................................................................................................................................221 15.2 有线电视系统设计原则.............................................................................................................221 15.3 接收天线.....................................................................................................................................225 15.4 前端..............................................................................................................................................22 15.5 传输与分配网络.........................................................................................................................227 15.6 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站址的选择.............................................................................................232 15.7 线路敷设.....................................................................................................................................234 15.8 供电、防雷与接地.....................................................................................................................235 16 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237 16.1 一般规定.....................................................................................................................................237 16.2 广播网络. (237)16.3 扩声网络·····································································································································239 16.4 会议系统·····································································································································242 16.5 设备的选择·································································································································243 16.6 设备的布置·································································································································245 16.7 线路敷设·····································································································································247 16.8 控制室········································································································································248 16.9 电源与接地·································································································································249 17 呼应信号及信息显示··························································································································251 w w w .w w w .51z b z .c o17.2 呼应信号的系统组成及设计原则.............................................................................................251 17.3 信息显示装置设计原则.............................................................................................................252 17.4 信息显示装置的控制.................................................................................................................253 17.5 设备选择、线路敷设及机房.....................................................................................................253 17.6 供电、防雷及接地.....................................................................................................................254 17.7 时钟系统.....................................................................................................................................254 18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256 18.1 一般规定.....................................................................................................................................256 18.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及构成.........................................................................................................256 18.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262 18.4 制冷系统的监控.........................................................................................................................264 18.5 热交换系统的监控.....................................................................................................................266 18.6 新风机组的监控.........................................................................................................................267 18.7 定风量空调机组的监控.............................................................................................................268 18.8 变风量空调机组的监控.............................................................................................................269 18.9 给、排水系统的监控.................................................................................................................270 18.10 室内照明系统的监控...............................................................................................................271 18.11 室外泛光照明及庭院照明的监控...........................................................................................271 18.12 柴油发电机组的监控...............................................................................................................272 18.13 供配电系统的监控...................................................................................................................272 18.14 电梯运行监控...........................................................................................................................273 18.15 管理中心机房设计...................................................................................................................274 19 计算机网络系统..................................................................................................................................277 19.1 一般规定.....................................................................................................................................277 19.2 设计要素. (277)19.3 网络结构与传输介质的选择·····································································································279 19.4 网络连接部件的配置·················································································································280 19.5 系统软件与网络安全·················································································································281 19.6 广域网连接·································································································································282 19.7 办公建筑·····································································································································284 19.8 公共建筑·····································································································································284 19.9 酒店建筑·····································································································································285 19.10 园区网·······································································································································285 w w w .w w w .51z b z .c o。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1]资料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_16-2008讲义--配电线路布线系统[1]资料




3 设计应根据对线路的阻燃、低卤或耐火等功 能要求,选用相适应的阻燃、低卤或耐火型电缆; 4 选择主干电缆截面和分支电缆截面应留有约 30%的裕量,并满足电压降的要求; 推荐选用单芯预制分支电缆,基于以下几点: 1 ) 单芯电缆载流量大,相同截面的同型预制 分支电缆,在空气中明敷设时,单芯电缆的载流 量是多芯电缆的1.4倍; 2 ) 单芯电缆的主电缆截面大,可达1000mm2, 作为干线电缆可有充足的裕量选择; 3 ) 多芯电缆的分支接头需特殊制作,制造工 艺复杂。因此,在价格及可靠性上不及单芯电缆。



【注释】 电缆弯成“S”或“Ω”形弯是对电 缆线路经过建筑物变形缝或引入振动源设 备所引起的电缆线路的变形补偿。 8.9.8 除支架敷设在支架处固定外,电缆敷 设时,其固定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表8.9.8 的规定。 表8.9.8 矿物绝缘(MI)电缆固定点或支 架间的最大距离

例1:计算电流为800A、长度为50m的配电线路, 按最高使用温度不超过70℃要求,根据制造厂提 供的载流表可选用300mm2单芯矿物绝缘电缆,其 成品电缆交货长度仅为42m,为避免电缆中间接头, 宜选用185mm2电缆双拼,成品电缆交货长度为 70m。
例2:根据计算电流要选用4×25mm2的多芯矿 物绝缘电缆,当线路长度超过成品电缆的交货长 度80m时,可考虑选用4根25mm2的单芯电缆,其 成品交货长度可达260m。避免中间接头。
【注释】 单芯预制分支电缆,特别是大截面、大 电流电缆在通电运行时,其周围产生强烈的交变磁 场,为防止产生的涡流效应给布线系统造成的不良 影响,对电缆的支承桥架、支架、卡具等应选用专 用附件,严禁使用导磁材料。


8.8.6 预制分支电缆布线,应防止在电缆敷设和使 用过程中,因电缆自重和敷设过程中的附加外力 等机械应力作用而带来的损害。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 for Electrical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JGJ 16-2008主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8月1日1 住宅(小区)电气设计1.1 一般规定1.1.1 本章适用于城镇普通及康居住宅的电气设计,住宅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1.2 普通住宅套型按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分为一、二、三、四类。

1.1.3 康居住宅分为:基本型(1A)、提高型(2A)、先进型(3A)。

1.1.4 住宅电气设计应与国家同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1.5 住宅电气设计一般包括:供配电系统;电力、照明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与管理系统;家庭智能控制器;线路敷设及防雷、接地等。

1.2 负荷等级1.2.1 住宅楼的负荷等级应遵守本规范第3 章表3.2.2 常用用电负荷分级表的规定,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等消防用电设备的负荷等级应符合消防电源的供电要求。

1.2.2 建筑装修标准高和设有空调系统的高级住宅、19 层及以上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一级负荷要求设计。

1.2.3 10层至18层的普通住宅的消防供电系统应按二级负荷要求设计。

1.3 供配电系统1.3.1 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住宅小区的10kV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

2 住宅小区的220/380V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树干式、或是二者相结合的方式。

3 住宅小区供电系统宜留有发展的备用回路。

4 住宅小区内重要的集中负荷宜由变电所设专线供电。

5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采用TT、TN-S、TN-C-S接地方式,并进行总等电位联结。

6 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3 供配电系统负荷分级及供电要求条:一级负荷应由两个电源供电,当一个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个电源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十页)电源及供配电系统条: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

(第11页)4 配变电所配电变压器选择条:设置在民用建筑中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第17-18变压器。

当单台变压器油量为100kg及以上时,应设置单独的变压器室。

页)低压配电装置条:当成排布置的配电屏长度大于6m时,屏后面的通道应设有两个出口。

当出口之间的距离大于15m时,应增加出口。

(第24页)对土建专业的要求条:可燃油油浸电力变压器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

非燃或难燃介质的电力变压器室、电压为10(6)kV的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低压配电装置室和电容器室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三级。

(第25页)条:配变电所的门应为防火门,并应负荷下列规定:1 变配电所位于高层主体建筑(或裙房)内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2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物的二层或更高层时,通向其他相邻房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通向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3 变配电所位于多层建筑的一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4 变配电所位于地下一层或下面有地下层时,通向相邻房间或过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变配电所附近堆有易燃物品或通向汽车库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6 变配电所直接通向室外的门应为丙级防火门。

(第25页)7 低压配电导体选择条:低压配电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1)按敷设方式、环境条件确定的导体截面,其导体载流量不应小于预期负荷的最大计算电流和按保护条件所确定的电流;2)线路电压损失不应超过允许值;3)导体最小截面应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配电线路每一相导体截面不应小于表的规定。

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800号现批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16-2008,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2.8、3.3.2、4.3.5、4.7.3、4.9.1、4.9.2、7.4.2、7.4.6、7.5.2、7.6.2、7.6.4、7.7.5、11.1.7、11.2.3、11.2.4、11.6.1、11.8.9、11.9.5、12.2.3、12.2.6、12.3.4、12.5.2、12.5.4、12.6.2、14.9.4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前言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84 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进行了修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和特点,修订后的本规范在技术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

取消了室外架空线路、电力设备防雷和声、像节目制作三章,增加了安全技术防范、综合布线、电磁兼容、电子信息设备机房和住宅(小区)电气设计五章,对其他各章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也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必要的修改。

本规范由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技术归口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归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解释。

1 总则1.0.1 为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维护管理方便,并注意整体美观,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单体及群体民用建筑的电气设计,不适用于人防工程的电气设计。

1.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装备水平,应与工程的性质、规模、功能要求相适应。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doc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doc

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以下是中国下面整理相关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内容:《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基本简介:《jgj16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代号;3.供配电系统;4.配变电所;5.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6.自备应急电源;7.低压配电;8.配电线路布线系统;9.常用设备电气装置;10.电气照明;11.民用建筑物防雷;12.接地和特殊场所的安全防护;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4.安全技术防范系统;15.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接收系统;16.广播、扩声与会议系统;17.呼应信号及信息显示;1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19.计算机网络系统;20.通信网络系统;21.综合布线系统;22.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卫生;23.电子信息设备机房;24.锅炉房热工检测与控制。

其中民用建筑电气规范中总则的基本内容如下:其中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的基本内容如下:5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5.1一般规定5.1.1本章适用于民用建筑中10(6)kV电力设备和线路的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

5.1.2继电保护装置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的要求。

5.1.3重要的配变电所可根据需求采用智能化保护装置或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

5.1.4继电保护及电气测量的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和《电力装置的电气测量仪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3的有关规定。

5.2继电保护5.2.1继电保护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力设备和线路应装设短路故障和异常运行保护装置。

电力设备和线路短路故障的保护应有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必要时可增设辅助保护。

2继电保护装置的接线应简单可靠,并应具有必要的检测、闭锁等措施。

保护装置应便于整定、调试和运行维护。

电气SC管、MT、TC管、KBG_JDG、KNG都是什么管

电气SC管、MT、TC管、KBG_JDG、KNG都是什么管

sc:焊接钢管tc:电线管薄钢管pc:硬质塑料管ct:电缆桥架cp:金属软管SR:钢线槽RC:水煤气管sc管是钢导管的英文单词steel conduit 的开头字母缩写.SC新的标准标注,同于原来的G,应该是电线管,(也就是通常说的厚壁电线管)新标注为RC,通于原来标注的GG,是通常说的水煤气管。

新标注的TC,指的是薄壁电线管。

以上通称焊接钢管。

新标注,PC聚氯乙烯硬管FPC半硬管KPC 波纹管CT,为桥架敷设KBG,JDG是薄壁电线管的一个变种,属于行业标准标注,不是国标,和SC等不是一回事SC是规范上的焊管,而且是厚壁的,壁厚通常不小于3mmKBG---扣压式电气导管,用专用的压钳将套接管与导管压接紧固;JBG---紧固式电气导管,套管与导管使用用螺丝紧固.JDG、KBG管成为扣压式镀锌钢管,不用防腐、不用跨接。

是黄色的。

壁厚为1.2mm。

2.5左右。

广泛应用,节省钢材。

安装简便,功效高。

但要用正规厂家的,否则弯曲时,易扁、开裂。

要用配套的弯曲工具和弹簧。

JDG导管及系列产品是我公司在吸收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改进型,与日本JIS工业标准相一致,并与GB50303、GB50300相吻合,即改变了传统熔焊和套丝复杂的施工工艺,也弥补了国内市场同类产品易滑扣等不良现象。

选材精当JDG导管及系列产品均采用优质钢材,经精密加工而成,双面镀锌,既美观,又有良好的防腐性能。

施工方便无需电焊机和套丝设备,也不需做跨接地线,无须刷漆,省去了传统熔焊和套丝等复杂的施工工序。

只需将直管接头连接管与管,螺纹管接头连接管与接线盒,定位后用专用工具拧紧(拧断)螺钉即可,与接线盒连接处用锁母紧定即可。

管路转弯处用弯管器可现场弯曲相应的弧度。

适用范围广JDG导管有超轻型管和轻管两种,超轻型管可用于明敷,轻型管既可明敷亦可暗敷。

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市政管线中电线电缆的穿线保护,尤其适用于日趋推崇的智能写字楼的综合布线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布线要

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刚性塑料导管也就是PVC线管的布线要求如下:PVC线管适用于室内和有腐蚀性劣质的场所,不适用于高温个容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也就是适用于家装;暗埋在墙里或者是混凝土里的刚性塑料导管应选用中型导管;三根及以上绝缘电线穿于同一根导管时,其总的截面积不应超过导管内截面积的40%;不同回路得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刚性塑料导管内;电线在塑料导管内不得有接头,分支接头应在分线盒内进行;刚性塑料导管暗敷或者是埋地敷设时,引出地面的高度不应低于300mm,有防止损伤的措施;刚性塑料导管当管路较长或者是转弯较多时,宜适当增加拉线盒或加大管径;对无弯的管路不超过30米;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一个弯时,不超过20米;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两个弯时,不超过15米;两个拉线点之间有三个弯时,不超过8米;刚性塑料导管在穿过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装设补偿装置;塑料线导管布线,在线路连接、转角、分支及终端处应采用相应的附件。

建筑电气, 电气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