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通用2篇)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通用2篇)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通用2篇)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篇11.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4分)(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阅读下面一首,然后回答问题。

(8分)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4分)答:(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

②翻:通“反”。

③风枝:风吹动树枝。

④羁旅:客游他乡。

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4分)答:(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4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答: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答案1. 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4.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15.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江楼①陆游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③槎:木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污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D;本诗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2.愁是诗歌的诗眼..1 分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愁自身与秋景;并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两联愁家国不安;③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家国身世之愁悠长..1 点 l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基本上分析诗句 1 分;点出愁什么 1 分;意思对即可;尺度可稍微松点..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大热五首其一宋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戴复古16717- 南宋着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E.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B.EB“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答:①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②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③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苏轼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转头山②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答案1.C 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2.解析:①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居庸关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魁的感慨..E.诗歌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案1.BDB.颔联是描写居庸关一带的景色;既概括了秦汉以来千年征战史;又反映明代北方边患的严重..D.“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不恰当..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2.①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鸟”;静止的“岭”“关”;愈加显示出“云”“鸟”的活泼灵动;“岭”“关”的高峻挺拔..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每点2分..从描写、情感、语言三方面立意;其他符合诗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念奴娇·春雪咏兰明·陈子龙①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A.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E.“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答案1.A、DA、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佑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钟鼎”代指官场;“山林”代指民间;上阕首句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梦幻般的感觉..B.上阕后两句作者是在规劝好友佑之即使仕途遇到了挫折;如果有了好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C.下阕前两句是回忆二人当年风雨夜对床无拘无束知音畅谈魄快乐时光;温馨中含有几多惬意自在..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格;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E.下阕写送别;虚实结合;先虚写往日二人相聚时的场景;后实写二人分别时眼前景色的秀丽美好..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没有传统送别诗的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答案1.A、FA.上阕首句并不是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出梦幻般的感觉;而是劝慰朋友看淡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这些都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E.下阕全都是虚写;结尾两句是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秀美的山水将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非分别时景物实写..2.①上阕劝慰祜之要看淡仕途顺逆;名利荣辱;而能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凶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往日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今日的离愁;感情真挚却又不流于感伤;洒脱自然..③最后三句写祜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与“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表达同样内涵的是哪一句?把它抄下来,并写出它的意思。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我也会仿写。
花牛在草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落后的生产条件延安精神现在的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贫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不能忘记那种在革命战争中军民一心的亲密关系以及火热的斗争生活。
2.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们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定不能忘记,战争年代百折不挠的精神,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3.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外形(形态)比喻拟人从容自信
5.春天,在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6.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要充满自信,不要小看了自己。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节奏的能力。结合诗意来划分为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4.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是从苔花的_________进行细致观察的,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苔花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读了前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一两句话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首20字的小诗,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梁越群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重新唤醒。梁老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什么道理?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古诗鉴赏专题练习1:幽州夜饮[注]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分)答:(2)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2: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

③行朝: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②洛中:古都洛阳。

(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答:(2)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4: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l)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九年级全阶段(含答案)

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九年级全阶段(含答案)

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九年级全阶段(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分)(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分)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三)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2分)2.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自始至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四)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分)2.“浊酒_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五)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衷,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

一、《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

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课内探究】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答案】《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真题回顾】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答案】银河【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星汉”指银河。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课内外古诗词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 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 孤寂情绪。
浙江考情搜索 浙江三年中考 考点各个击破 基础知识备查 考题跟踪训练 浙江名师预测
按ESC退出
浙江考情搜索 浙江三年中考 考点各个击破 基础知识备查 考题跟踪训练 浙江名师预测
按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提炼诗歌的基本内容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按ESC退出
5.(2010·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后面问题。(4 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2 分) 写出了梨花颜色雪白(淡白)、花开繁茂(满城)的特点。 (2)第三、四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感叹人生短促、美景易逝的思想感情。 解析:(1)从“花满城”和“一枝雪”可以看出梨花的特点。(2)从第三句的“惆怅”可以看 出诗人对美景和人生的感悟。
浙江考情搜索 浙江三年中考 考点各个击破 基础知识备查 考题跟踪训练 浙江名师预测
按ESC退出
赏析诗歌语言的方法: (1)诗词的语言具有精练性、生动性、准确性、形象性的特点。具体到某一首诗词,其 语言风格不外乎以下几种:朴素、绮丽、清新、沉郁、豪放、活泼、直白、含蓄、婉约、恬 淡等。 (2)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锤炼字词;二是佳句赏析。在锤炼字词时应 重点关注动词、修饰词、叠词、表色彩的词。佳句赏析应着眼于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独 特意境,有时也要分析其语言技巧。 (3)在鉴赏语言特色时应注意:一首诗或一首词的语言要么活泼,要么沉郁;要么直白, 要么含蓄;要么豪放,要么婉约;要么朴素清新,要么华美绮丽……不可能同时具备相反相 对的两个方面的特点。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下面是几首古诗,请仔细阅读,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万顷波光明,一片明月照。

——张若虚问题:1. 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谁?2. 第二首诗中,诗人想要做什么?3. 第三首诗中,诗人的身处的场景是什么?二、下面是几句古诗,请你猜猜这些诗的名字。

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3.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三、下面是一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请你填写中间的内容。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四、下面是一首七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下一句。

秋风起,枫叶红五、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请你根据题目写出这首古诗的前两句。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六、对于以下的古诗,请你回答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2. 诗人通过描写明月来表达了什么情感?七、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给这首诗起一个合适的标题。

春江花月夜,穿越大草原。

八、以下是一首古诗,请你判断这首诗的作者是否是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九、请你自由发挥,写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以上是古诗词鉴赏练习题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您提高对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祝您学习愉快!。

古诗鉴赏点分类比较训练

古诗鉴赏点分类比较训练

鉴赏点分类比较训练【训练版】一、比较鉴赏点(内容理解)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己流。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

②瓜步:即瓜步山。

与建康隔长江相对。

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问题: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

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盘。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棘:酒杯。

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专题10:古诗鉴赏-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强化训练解析版

[乙]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①月姑:公婆。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
[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
飘然欲作乘桴③计,一到扶桑④恨未能。
【注释】①本诗是王安石依其弟平甫原诗的韵脚而作。金山,地名。②西兴:地名。③桴(fú):
小筏子。④扶桑:传说中的神树,长在东方日出处。
请描绘诗中画线句展现的景象。
【答案】月光照进松林,林间斑驳的光影好似片片碎金;大风吹动江水,朵朵奔涌的浪花犹如白雪纷纷
扬扬。
【解析】【分析】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意思是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21.本诗通篇写景,似乎不见人,却又处处见人。结合诗句,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人。
【答案】20.C
21.“柴扉一半开”“分路入青苔”说明柴门是半闭半开,穿过小桥,走近屋前,只见满地青苔,这说明主
人爱静,很少宾客来往,可见一个志趣高雅、闲适自得的居室主人。 诗歌鉴赏(十二)
C.“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暗含离别之味。
D.这首小令似游子口吻描写离别相思之情。
【答案】(1)断绝,断
(2)C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诗歌,读懂内容,根据语境,抓住“相思”一词即可理解“绝”的意思。
(2)仔细阅读各项语句表达的内容,从文字的含义或表达的内容两方面来判断正误,采用反选排除法,
3.“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有长江重要渡口,属交通要冲;联系“贾客”和“千船”可以看出润州城商贾云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及试题答案解析一、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也检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鉴赏的专项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诗的题材是什么?2. 诗的作者是谁?3. 请简要概括诗的主题。

【训练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 请简要分析诗的意境。

2. 诗的作者是谁?3. 诗的主题是什么?二、试题答案解析【训练一答案解析】1. 诗的题材是宋词,属于词的一种。

2. 诗的作者是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3. 诗的主题是表现元宵节热闹的气氛,同时抒发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

【训练二答案解析】1. 诗的意境是通过对月夜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戍鼓声、雁声、露水、月光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寂静、凄美的氛围。

2. 诗的作者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3. 诗的主题是表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生活的厌倦。

诗中通过描绘月夜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常见问题和解答:【问题一】如何鉴赏古诗词?解答:鉴赏古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其次,要把握诗词的题材、结构、意象和表现手法。

最后,要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情感和哲理,从而全面理解诗词的内涵。

【问题二】如何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解答: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首先要理解每个意象的具体含义,然后分析这些意象如何共同构成诗词的意境。

同时,要关注意象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主题、情感的关系。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本份练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诗词填空、诗词解析、古代诗词赏析和诗词鉴赏题。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题目和答案:诗词填空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酒醒处,却道奈何?诗词解析1. 脱句。

「纵是晴天白日,山花不会为谁而开。

」是对世事无常的反思。

2. 脱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是《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

3. 脱作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描绘了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4. 脱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当筵宴罢琵琶歇,乐思极妙不可别。

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凉别骸听已久,却下笔、泪翻乱,却把笳头扣碎花。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琵琶行》。

古代诗词赏析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坐而论道斜阳晚,舟弄月明碧泠泠。

风抛树叶天苍苍,人间月世水茫茫。

诗词鉴赏题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解释「若"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不辞意思。

3. 这首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4. 展开解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意象和感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的完整版答案。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鉴赏(有答案)

统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诗词鉴赏(有答案)

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统编版)诗词鉴赏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2023秋环翠区期末)古诗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半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怎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2.(2023秋石城县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一)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从格式可以看出,以上两则内容体裁不同,《宿建德江》是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

(2)两则内容都写到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宿建德江》表达了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的情感。

3.(2023秋上犹县期末)阅读诗歌《春日》,完成问题。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下列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一句中“胜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当天。

B.盛大的日子。

C.风和日丽的日子。

D.胜利的日子。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天气、事件和地点。

B.“无边光景”写春日风光无边无际,诗人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C.“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富有哲理,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万紫千红”,春风则比喻儒学的丰富多彩。

D.这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的哲理诗。

形象鲜明,描写自然,读了只觉得春光满眼,完全把春日踏青和追慕孔道融合在一起,可见构思之巧妙。

4.(2023秋芝罘区期末)阅读。

登乐游原①李商隐向晚意不适②,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①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16.唐白居易
17.对比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识记能力。
《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及朝代的识记。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
17.本题考查对古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
古诗中的前两句,把平地上百花凋零的景象跟高山古寺中桃花刚盛开时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对桃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D.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3.“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的意思是( )
A.欲望B.喜欢C.将要D.需要
24.这首诗表达了杜甫的( )之情
A.喜悦B.兴奋C.伤感D.愤怒
诗歌鉴赏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5.古诗讲究对仗。诗句中“迟日”对“________”,“江山丽”对“________”,“泥融”对“________”,“________”对“鸳鸯”。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
【分析】
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诗词歌赋默写。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在识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的意思,平时要多背诵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诗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包括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同学们做题时会游刃有余。
2.
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清明》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诗人借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遥指不答的情景。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

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

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1)运用设问。

一问一答,发人深省。

(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

(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

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2.示例一:读出愁。

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

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

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

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答案】1.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

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

(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

(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

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2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

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

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15.(1)运用设问。

一问一答,发人深省。

(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

(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

江楼①陆游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

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

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

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

【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

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

③槎: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

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

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

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

(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

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

(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

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

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污池,在锦城西。

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

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6分)【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

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

(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

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

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

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

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

D,本诗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2.愁是诗歌的诗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