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差异,能够分析影响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掌握我国工业区的发展现状及转型路径,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设计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分析它们的形成原因、发展特点及差异,并撰写一篇对比分析报告。
-要求:报告不少于800字,包括地图、统计图表等辅助分析材料。
-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目的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工业区的分类、特点、形成原因等关键知识点。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工业区发展的看法。
2.教学目的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评价设计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掌握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3. 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2. 新工业区的特点3. 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4. 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5. 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形成条件,新工业区的特点,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2. 难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2.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工业区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 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工业区的形成条件、特点、发展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练习解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能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认识其差异性和地域性;能提出针对工业区发展的解决方案,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工业区的图片、视频、案例分析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和特点,新工业区的特点;第二课时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区的案例,讨论工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a.选择一个传统工业区和一个新工业区,对比分析它们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历程等方面的差异,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b.结合教材中的案例,思考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c.搜集有关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分析其转型升级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新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随后,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什么有的工业区被称为传统工业区,而有的被称为新工业区?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直观印象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3.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互动提问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工业布局的演变及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为什么有的传统工业区会衰落?新工业区的发展有哪些优势?”等。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作业要求:
a.分析报告需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字数不少于800字。
b.分析影响工业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时,要求逻辑清晰,论据充分,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c.案例搜集要求真实可靠,分析要深入浅出,能体现出对工业发展的思考和认识。
3.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4.作业评价: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2 人教版 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传统工业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大家都知道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除了德国将领先进的闪电战的战术,还有一个条件,使德国横扫欧洲战场,那就是德国的工业,那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素有“德国工业的心脏”之称的鲁尔区,并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工业地域,是新产生的?还是历史比较悠久了。
(播放视频,城市的远见—鲁尔工业区的蜕变节选)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P65页课文第一段,结合视频,回答什么是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有什么特征呢?一、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的概念是什么?请同学们在书本上划出来(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从它的概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2、特征:区位因素: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生产规模:大型化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3、课件展示“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传统工业的代表性地区。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和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二、德国鲁尔工业区刚才分析的概念是传统工业区的一般特征。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优势。
3.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1.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优势。
四、教学难点:1.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比较分析。
2. 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分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优势。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
4. 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工业区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发展优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主要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如深圳、苏州等)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特点。
4. 比较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异同,总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工业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七、课堂讨论:1.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 讨论如何促进我国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单元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共1课时)
3.简要介绍工业区的概念、分类及重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
a.传统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导,资源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分布较广,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1.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对工业区的关注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3.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工业发展,为家乡的工业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高一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但对于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工业区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2.我国典型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工业区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我们应具备的正确态度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学习成果,教师将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自己家乡或熟悉的一个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在当地经济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500字,可结合地图、图表等辅助材料进行说明。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业区的发展规律和对策。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章: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案例分析1.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中等1.2 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探讨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等传统工业区的特点与发展现状第二章: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2.1 新工业区的定义与特征讲解新工业区的概念分析新工业区的特点:技术密集、轻型产业为主、分散布局等2.2 新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条件探讨新工业区形成的条件: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等分析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三章: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3.1 沪宁杭工业基地介绍沪宁杭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2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介绍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与发展优势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的特点与潜力第四章: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4.1 自然资源因素讲解自然资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的作用4.2 社会经济因素讲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分析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交通物流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第五章: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5.1 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讲解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析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5.2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分析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六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区发展6.1 全球化对工业区的影响讲解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发展特点分析全球化对工业区竞争格局的影响6.2 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探讨我国工业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我国工业区如何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国际合作等第七章: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区发展7.1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影响讲解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发展的影响7.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区布局介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分布特点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区布局的影响与启示第八章:服务业与工业区的发展8.1 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对工业区的启示讲解服务业的概念与特点分析服务业发展对工业区的启示:产业链完善、产业融合等8.2 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服务业在工业区的发展策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水平等第九章:生态工业区与可持续发展9.1 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讲解生态工业区的概念与特点分析生态工业区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9.2 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探讨生态工业区的发展优势与挑战分析生态工业区的发展策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第十章:工业区的转型与升级10.1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讲解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分析工业区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2 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与案例探讨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路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分析我国工业区转型与升级的成功案例:深圳、苏州等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点、案例分析、形成与发展、我国主要工业基地概况、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以及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人教版必修二《4.3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两篇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
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传统工业区(板书)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一、教学目标1.理解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区别和特点;2.掌握一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地理位置、产业和发展现状;3.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1.什么是传统工业区?2.传统工业区的特点;3.中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华中、华南、东北地区。
2. 新工业区1.什么是新工业区?2.新工业区的特点;3.中国著名的新工业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南地区。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1.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差异;2.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发展趋势。
4. 工业区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1.工业区的经济效益;2.工业区的社会影响;3.工业区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照片,让学生了解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2.讲解(30分钟)首先讲解什么是传统工业区,包括其区域范围、主要产业以及特点等方面;然后介绍中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丰富资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对成熟的产业链等方面。
接着讲解什么是新工业区,包括其发展背景和特点等方面;然后介绍中国著名的新工业区,让学生了解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特点以及其发展速度较快等方面。
最后,通过比较这两者的差异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3.探究(4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座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进行深入探究,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一个小报告。
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该工业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4.总结(20分钟)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思考,总结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并尝试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报告;2.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记录;3.学生的笔记和学习总结;五、教学反思1.由于本次教学涉及到较多的地域知识和经济专业名词,因此讲解需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4.3新工业区——美国“硅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分析个别案例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美国“硅谷”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新工业区二.新工业区1.“第三意大利”2.高技术工业——美国“硅谷”请学生读课本的案例⑤美国“硅谷”(一)展示美国硅谷位置图(介绍其周围事物)(二)总结高技术工业的特点(学生自己总结)(四)讨论: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是什么?1.填图:明确美国硅谷的位置2.总结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了解硅谷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3.展示美国硅谷的一些知名企业和大学(五)对我们国家中关村的借鉴意义(活动2:结合北京中关村图片和材料)1.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的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2.中关村的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六)活动:美国“硅谷”与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相比,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有何异同?小结:本节课重点分析了新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并分析了美国“硅谷”形成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突出区位条件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解读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工业区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学生在此阶段好奇心强,对新知识充满探索欲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图片、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汇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规律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回顾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知识框架。
2.强调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提问:“如何实现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深入研究:请学生选取一个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研报告。
此外,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可能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工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科角度看待工业发展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主要介绍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课程中关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内容。
通过分析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以及新工业区的崛起,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了解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分析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3)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影响;(2)新工业区的特点、崛起原因;(3)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2. 教学难点:(1)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比较;(2)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工业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区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工业区地理现象的兴趣。
2. 传统工业区:(1)介绍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影响;(3)案例分析: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分析其兴衰原因。
3. 新工业区:(1)介绍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2)分析新工业区崛起的原因;(3)案例分析:以珠三角为例,分析其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和挑战。
4. 比较与讨论:(1)分组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2)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典型工业区的特点和影响;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新工业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影响;2. 新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和崛起原因;3. 不同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4. 案例分析能力和合作讨论能力;5. 关注社会发展和地理问题的责任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word教学设计
4.3-1 传统工业区一、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3、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4、了解新工业区的突出特点及代表性地区。
5、掌握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这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科学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培养环境保护思想二、教学内容分析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
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新兴工业区以意大利工业区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工业区两个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
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
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自主学习:1、说出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及其主要分布地区2、传统工业区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工业有哪些3、阅读案例3,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4、试归纳鲁尔区曾经衰落的原因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有哪些6、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问题,完成P67活动第3题(三)小组讨论(8′)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原因及其整治的措施?2、对比鲁尔区分析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注意它们之间的异同。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另外,尽量保证机会均等,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让学生了解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c.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新工业区的特点。
c.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教学难点:a.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b. 如何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二、教学内容:1. 传统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2. 新工业区的定义和发展趋势。
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区的概念和发展。
2. 讲解:详细讲解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比较:分析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工业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评价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异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工业区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特点、异同。
2. 选取一个具体的工业区案例,分析其发展特点和优劣势。
六、教案主题:传统工业区的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b.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工业区发展的能力。
2. 教学重点:a. 某个具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b. 该工业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教学难点:a. 如何分析和评价工业区的发展。
七、教学内容:1. 选取某个具体的传统工业区作为案例。
2. 分析该工业区的特点、发展历程和现状。
3. 评价该工业区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问题。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案例工业区。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新工业区)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和对案例分析的深度不足。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会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增加互动环节,以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反馈信息来评估教学效果。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提供额外的辅导和解释,以及通过定期的教学研讨会和同行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2.调查本地区的新工业区发展情况,结合课堂所学,提出促进新工业区发展的建议。
3.阅读一篇关于新工业区发展的相关文章,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逻辑清晰和重点突出。布局上,采用总分总结构,顶部为课程标题和教学目标,中间为主体内容,包括新工业区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影响,底部为总结和作业布置。主要内容将包括关键词、概念定义、图表和数据等,风格简洁明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不同类别的内容,以增强视觉识别度。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我会提前规划板书内容,使用关键词和图表简化信息,并在书写时保持字体规范、条理清晰。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成果分享。课堂提问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引导思考;小组讨论将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角色扮演将让学生模拟工业区规划者或企业家,探讨发展策略;成果分享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互动方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化的基本概念等。然而,他们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对工业区分类的理解可能不够清晰,容易混淆新工业区和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对于新工业区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可能难以把握;在分析新工业区对我国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时,可能缺乏深入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两者的差异。
“同学们,请大家观察这两组图片,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大家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吗?这些不同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
“下面请大家分成小组,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了解,探讨以下问题: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新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特征、区别,以及它们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学科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还能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讲解,绘制一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对比分析图,要求清晰展现两者的特征、区别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传统工业区或新工业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转型升级的途径或产业发展趋势,并撰写一篇分析报告。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关注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关注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工业化进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传统差异。
2.了解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如辽中南、京津唐等)与新工业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学会运用地理学视角分析工业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掌握评价工业区发展的方法与技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对比分析报告。要求如下:
-分析报告中需包括工业区的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内容;
-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分析两种工业区的发展差异;
-结合具体案例,评价工业区发展的优劣势;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特点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工业区发展影响因素的选择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工业区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评价意见。
4.讨论题:组织学生针对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2.设计一份关于工业区发展评价的调查问卷。要求如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课标要求】1.剖析工业区位要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构成条件与开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
【教材剖析】本节教材主要经过案例,让先生从案例剖析中了解传统工业地域和新工业地域的构成条件与开展特点。
并经过案例中两类工业地域类型的构成与开展进程,了解工业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让先生构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材目的】依据课程规范,本节教材目的可分解如下:1.经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剖析和比拟,让先生了解传统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缘由;2.结合鲁尔工业区发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了解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并讨论综合整治的措施;3.经过对意大利中部和西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剖析和比拟,让先生了解新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缘由;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天文环境的关系,加深先生对工业消费活动对天文环境的影响的了解。
【教学方法】1.案例剖析2.比拟归结法3.知识迁移运用【课时布置】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案例分析【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引导先生剖析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1.丰厚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宽广的市场。
出示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络图〔其中五大工业部门称号留空〕,让先生依据工业开展的条件,填写收工业部门的称号。
阅读教材案例,读图4.9和图4.10归结出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
经过火析鲁尔区开展的区位优势,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络,填写出煤炭、钢铁、电力、化学、机械五大工业部门的称号。
经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剖析,让先生了解传统工业地域构成的主要区位条件。
附图:鲁尔工业区工业部门联络图教学环节教员活动先生活动设计目的案例引出效果:鲁尔区构成了以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重工业集聚的临时开展会带来怎样的结果?经过思索、讨论,得出重工业集聚会带来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方面的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引入新课]1、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2、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3、学生读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教师小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西部、东亚的日本、中国、南亚的印度等地区。
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世界传统工业的分布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新课](一)德国鲁尔区(完成课前预习问题)1、指导学生读“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2)说出鲁尔区有哪些工业部门,它们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的能力)(3)这些工业是集聚分布还是分散分布?(4)这些工业在生产规模、资源消耗、运输量上有什么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等。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课
时
环节1
新课导入
复习工业地域,引入工业区
1.提问回顾知识
2.明确本节课标、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重难点
3.提出学生看书要求(浏览),巡视、关注学生自学状态,适时对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进行个别答疑。
1.回顾工业地域知识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在五大传统工业)、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和出口钢国家增多、经济危机、钢产品的替代品增多)、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新的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鲁尔区原有的生产组织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鲁尔区的饱和状态造成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组织学生调查或收集本地相关资料,探究本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利影响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学法点拨
为适应高考命题形势,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做到:①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也要注重读图、析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②注重将区域地理与高中地理联系,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说明区域地理的事实。③重视地理图表的学习,了解各类图表的判断方法,掌握各类地图的判读原理,强化图文、文图、图图转换的训练。④注意收集与本章有关的新资料、新信息。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课题名称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新工业区——美国“硅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特点和发展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从分析个别案例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美国“硅谷”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新工业区
二.新工业区
1.“第三意大利”
2.高技术工业——美国“硅谷”
请学生读课本的案例⑤美国“硅谷”
(一)展示美国硅谷位置图(介绍其周围事物)
(二)总结高技术工业的特点(学生自己总结)
(四)讨论: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1.填图:明确美国硅谷的位置
2.总结美国硅谷发展的区位条件(了解硅谷的气候类型以及气候特点)
3.展示美国硅谷的一些知名企业和大学
(五)对我们国家中关村的借鉴意义(活动2:结合北京中关村图片和材料)
1.与美国硅谷相比,中关村的发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形成也紧邻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交通便利。
不同点: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尚未形成发达的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市场化制度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
2.中关村的优势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
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离市区近,环境质量较差,交通拥挤,用地紧张、地价高;研发费用投入不足、科技创新不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等。
(六)活动:
美国“硅谷”与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相比,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有何异同?
小结:本节课重点分析了新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并分析了美国“硅谷”形成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突出区位条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