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概要(1)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af2117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d.png)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abc5139b4daa58da0114ab0.png)
4、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 . 叶天士 — “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 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二、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 “疫毒”、“戾气”、“乖戾之气”等。 1.疠气的致病特点: ①传染性强 ②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③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疠气形成及疫病流行原因: ①气候反常 ②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 ③预防隔离工作不好 ④社会因素
第六节 病因与发病
一、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 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 季节性 地区性 ④相兼性 ⑤转化性 1.风: ①轻扬开泄(浮越)——病位在上,病位在表 ②善行数变 ——病位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 ③主动——肢体异常运动 ④为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 2.寒: ①寒为阴邪——伤阳气 ②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③收引——腠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
2、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 病机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宋代 .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 说” 宋代 .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 寒凉派 李 杲(东垣)— 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 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 养阴派
第四节 藏象
一、概述
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脏:肝、心、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2ef3a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4c.png)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治疗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
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来实现。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f61abb8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0.png)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3、体系的确立《难经》: 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二)《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 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张从正: 攻下派李杲: 补土派朱震亨: 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 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 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 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四、中西汇通: 主张西学中用。
五、中西医结合: 中医现代化。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 夏季多汗而少尿, 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 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 白天人体阳气盛, 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二)生理: 南方人腠理多疏松, 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三)病理:地方病, 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别证候, 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 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 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ee944ed551810a6f52486eb.png)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是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辩证论治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发病的不同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第二单元精气学说概念又称精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充塞于宇宙之中运动不息而又无形可见的精微物质,与“气”同义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精气的运动变化第三单元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指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包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第四单元五行学说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的特征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的特性,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火的特征,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土的特性,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金的特性,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木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木——火——土——金——水——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木水火金土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与胜复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胜复,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引起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稳定五行相乘与相侮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相克太过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五行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第五单元五脏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第六单元六腑生理功能:受盛传化水谷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精一、概念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功能繁衍生命、濡养作用、化血作用、化气作用、化神作用三、代谢产生:人体之精,是以先天之精为本,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而生成,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辅助。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2a1b932708a1284ac95043a9.png)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
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根本观点的体系。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
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
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更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XXX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这一历史时期,各种文化学术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展开了学术争鸣与交流,学术上呈现出“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
通过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交流与交融,出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局面,从而奠定子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科学、社会历史基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https://img.taocdn.com/s3/m/de47d0c0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7a.png)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1afb67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e.png)
表现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三、)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 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 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 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阳偏盛
(二)六腑及其主要功能
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促进饮食消化的作用,并主决断。 胃: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大肠:主要为传化槽粕和主津等方面。 膀胱:贮存尿液和排出尿液。三焦的生理功能:其总体生理 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精、气、血、液
(一)精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
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曰稼穑:是指吐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收
纳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姓。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
敛沉降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金。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一)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一)](https://img.taocdn.com/s3/m/4d14457f31b765ce0508140e.png)
● 营气与卫气 ① 营气 营气,是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于它 昼夜营周不休,故名曰营气。以其富于营养,故又 称“荣气”。营气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 并称。相对卫气而言则卫属阳、营属阴,所以又称 为“营阴”。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 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因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素问· 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 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 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 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老已;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 有。”
阴阳,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其 最初的涵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 日者为阴。后来逐渐引伸为指一切事物或现 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古代思想家实践观察发现并认识到宇宙间 的万事万物之所以发生、发展、变化,概由 阴阳二气的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的结果,并将阴阳作为一种认识自然、解释 自然的哲学概念,把阴阳的存在及其相互间 的运动变化,作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
气聚有形、气散无形——形态与功能统一性
《易传· 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正蒙· 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 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 而然也。” 《景岳全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感应媒介
《易传·乾·文言》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 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人之所以能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沟通、传递信息, 源于其物质构成的基础是同源同构的;同类事物间存则 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吕氏春 秋·应同》)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55b2d7f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a.png)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
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并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
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
所以必须认真学习,切实掌握。
学习中医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创立我国的新医药学,以便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c5f2aefb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2.png)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05d95f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a8.png)
血的功能
血能够滋养脏腑、肌肉、皮肤、 毛发等,维持人体各脏腑的正常
生理功能。
血的生成与运行
血由水谷之精微所化生,通过经 络系统在全身运行,为人体提供
充足的营养和氧气。
津液
津液的概念
01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液的功能
02
津液能够滋润皮肤、肌肉、关节等,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 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 经、足三阳经,每条经脉都连接
着不同的脏腑器官。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 外、调节平衡等作用,对于维护 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
义。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和循行路线 是有规律的,对于针灸、推拿等 中医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奇经八脉
中医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医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健 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 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诊断和治疗时 ,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非仅针对 某一症状。
辨证施治
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 的诊断,辨别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 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目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中医的气血津液理论 • 中医的经络理论 • 中医的诊断方法 • 中医的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不断吸收各种医学流派的思想和经验, 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4d6848b0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50.png)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基础理论构建了中医的
独特思维模式和诊断治疗方法。
下面将对中医的基础理论进行概述。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宇宙万物的二元对立性质。
阴阳
起源于自然界对立的现象,阐释了一切事物的相互依赖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并通过保持平衡来维持生命的
正常运行。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学说被应用于理解疾病的本质、辨
证施治和调节人体健康状态。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与病变。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部的基本组织结构,其功能与病理变化
与全身各部位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中医通过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病
理变化,可以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状态与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充盈有关。
气
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的失调将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通过调理气血津液的平衡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总之,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
说和气血津液学说等。
这些理论贯穿于中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体系中,
为中医的独特治疗方法和理念提供了理论根据。
中医理论的研究和传承对
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58263d8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1.png)
1.生理功效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是指全身血液都经过百脉会聚于肺,吸 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血液输送全身。实质: 助 心行血。
主治节 --- 是指肺气含有治理、调整肺呼吸及全身 之气、血、水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
第33页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2.生理特征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中医基础理论
心气
血脉
全身
第26页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效
1)主血脉: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中医基础理论
血脉
第27页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1.生理功效
2)藏神:
神
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狭义: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 —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
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
第28页
第三节 藏象
一、心
2.联属功效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
中医基础理论
第29页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生理功效
1)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场所, 经过肺呼吸作用,
不停地呼浊吸清, 吐谷纳新, 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 之间气体交换, 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
第5页
概述 二、中医学特点
1.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统一 人体本身统一 人体身心统一 人与社会统一
2. 辨证论治
辨证: 就是将四诊所搜集症状和体征,经过
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
正之间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737bc9b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b.png)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学点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学点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71dcff3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b.png)
学点中医|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作为理论基础,将⼈体看成是⽓、形、神的统⼀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功、⾷疗等多种治疗⼿段,使⼈体达到阴阳调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体的阴阳平衡,希望当必须使⽤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命与⽣活的品质。
此外,中医学的最终⽬标并不仅⽌于治病,更进⼀步是帮助⼈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物,即真⼈、⾄⼈、圣⼈、贤⼈的境界。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
“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两⽅⾯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百⼗六卷;经⽅⼗⼀家,凡⼆百七⼗四卷。
但这些典籍⼤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然科学知识(天⽂、历学、农学等)⽽逐步形成的。
千百年来,⼀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理论体系产⽣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营气与卫气 ① 营气 营气,是行于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于它 昼夜营周不休,故名曰营气。以其富于营养,故又 称“荣气”。营气又能化生血液,故常常“营血” 并称。相对卫气而言则卫属阳、营属阴,所以又称 为“营阴”。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 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⑵ 哲学与医理的结合
●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 谓之神。”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 故人之生也,必和阴阳之气、父母之精,两精相搏, 形神乃成。” 新生命由精气直接形成,来源于父母先天精气的 相合;精气先身而生,俱有遗传特性,形成原始胚 胎,并转化为胚胎自身之精气,成为人体生长发育 和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与原动力。
⑶ 人体之气的分类
“生之来谓之精”,就生命形成而论,有了 “精”,才能形成并不断发生“升降出入”气化作 用的机体,则精在气先,气由精化。其中,先天之 精可化为先天之气;后天之精所化之气与肺吸入的 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 之气相合而为人体一身之气。人体的气,源于禀受 于父母的先天精气和后天摄入的水谷精气于自然界 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脏等脏腑的生理活动作 用而生成。 人体的气,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 能特点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称谓:
㈡ 医理与哲理、伦理的完美结合 医理与哲理、 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先秦时代,其必然借助于当时 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来构建其 理论体系。
1.精气学说——4个基本概念 ⑴ 精气学说的哲学含义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构性特征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论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素问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 人。”王冰注:“气者,生之母也。”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 的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 “卫阳”。 卫气由水谷悍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和而成。主要功 能为:抵御外邪入侵,司腠理开合,温煦全身。 若腠理疏松,则外邪易入;腠理致密,则邪难入 侵。所以,多汗与易于外感,常常同时出现。在调 节体温方面,卫气的温煦作用必须与卫气司腠理之 开合相互协调。卫气的温煦作用能增高体温,随着 温煦作用增高体温的同时,由于卫气的发泄,腠理 开而汗出,出汗则能降低体温。《灵枢本脏》把 卫气的这些功能概括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 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中医整体观受惠于古代“天人相应 天人相应”的思 天人相应 想。
●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应注重人体解剖组织 结构、内在器官的客观存在,更应重视人体 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与 功能上的协调。 ● 人与自然(含社会环境)存在着天然的、密不 可分的联系,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即意味 着健康。 人体自身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与影响所致的各种现象与性质的 改变也是整体性的。因此,整体中的部分发生病变, 其原因也与整体有关而决非孤立存在。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邦贤
一、概述
1. 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在春秋战国至东汉 末随着《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 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的相继问世, 全面总结了古代医学、药物学知识的基础上 确立的。其后,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实践与检 验,而得以充实提高。 中医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 藏象经络、精神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 八纲、四气五味等一系列理论与学说。
2. 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实践经验
中医药治疗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 物疗法两大类。 内服——传统的丸散膏丹等 药物疗法 外治——薰洗、蒸浴、敷贴、注射、 输液等。 器械类——针灸、割治、刮痴、 火罐 非药物疗法 功法类——推拿按摩、气功、导引、 捏脊、情志相胜等方法。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② 中气 中气,即中焦之气。因脾胃位居于中焦,故主要 把脾胃之气称作“中气”。中气由脾胃之气结合其 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组成。主要功能: 一是司气机升降; 一是司气机升降; 二是促进脾胃运化; 二是促进脾胃运化; 三是化生营卫气。 三是化生营卫气。 中焦为体内气机升降之枢纽,中气充沛且升降和 谐有度,则水谷纳运正常,可使水谷精微化生为气 血而充养全身。故“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 之苦鸣”(《灵枢口问》),首先表现出脾胃纳运 障碍。若中气下陷,还可导致久泄脱肛,内脏下垂 等病症。
近年来时间生物学研究表明,日月的阴晴圆缺、昼 夜的晨昏更替、四季的寒暑迭换,对人的血压、体 温、情绪、智能,内分泌的调节、生老病死、药物 作用的发挥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伦敦大学化学教援Lay.A.杨通过对宇宙间元素及其 在生物系统分布之间的栏孙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 问的曲线图完全一致,从而得出了生物系统元素的 分布是地球化学元素组成复制品的结论。 由此可见,中医的整体恒动观包含有现代系统论、 全息论等理论的雏形,难怪日本学者丸山敏秋盛赞 其为“具有几千年传统的中医学之真正价值”。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机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因为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 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 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老已;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 有。”
● 元气与真气、原气 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 最重要的气。 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依靠后天水谷之精气的 不断补充培育,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其借 助三焦而流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组织,外达肌肤 腠理,从而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激发和推动 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人体的生长、发 育和生殖。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使元气生成不足 或耗损太过,则人体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组织功 能低下而产生多种病变。
● 宗气与中气 ① 宗气 宗气,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胸中又称 “膻中”。因为膻中是全身气最集中的地方,故亦 称为“气海”。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 气相互结合而化生。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的运 化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与盛衰,有直接的 影响。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所以说: “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 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 血精神论》)。
●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人体的各种生命信息,可通过升降出入气机的运行来感 应和传递,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 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 递,皆可通过体内的无形之气为载体进行感应和传递。 如生理上有所谓“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等体 内特殊的联系通道;病理上则借助于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 解脏腑的虚实与病变。 再如脏腑间各种生命信息,可以借助于气、经脉或三焦 为而相互传递,以保持其功能与内环境的协调统一。外部体 表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和刺激,也可通过气的感应而向内在的 脏腑传导。如针刺、艾灸和按摩等刺激就是通过经络之气的 感应与传递内脏而发挥其整体的调节作用。
2.阴阳学说——4个基本属性 ⑴ 阴阳学说的哲学含义
《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相互冲荡,其正常、完美的标 准是和谐。 《庄子知北游》提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 其序。”认为阴阳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管子》:“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 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用春夏秋冬四季说 明了阴阳的变化规律。荀子指出宇宙万物的生成、 变化,都有赖于阴阳二气的氤氲交感、相推相摩。
●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 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 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天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 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 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 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 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 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 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 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㈠ 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 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 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 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 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 人与天地相应” “ 人与天地相应 ” (《灵枢邪客》)的 宏观论述,是中医整体恒动观所反映的“天 人一体”的一个方面,既表述了自然环境对 人体的影响,也包涵了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主 动适应,以求协调统一的意思。
宗气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 吸皆与宗气有关。若语言清晰,声音宏亮, 呼吸和缓而节律均匀,则是宗气较充盛的表 现;反之,若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呼吸短 促者,乃是宗气不足之征兆。 二是贯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经 脉的搏动,皆与宗气有关。若脉搏和缓,节 律均匀而有神者,表示宗气较充盛;如脉来 躁动,至数不规则,或微弱无力,或躁动散 大者则是宗气不足之征。
气聚有形、气散无形——形态与功能统一性
《易传咸彖》:“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 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 而然也。” 《景岳全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气是宇宙万物之间的感应媒介
《易传乾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本 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人之所以能与自然界的万物相互沟通、传递信息, 源于其物质构成的基础是同源同构的;同类事物间存则 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和,声比则应”(《吕氏春 秋应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