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简练、朴素、幽默绘百态人生——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里, 这种笔墨比比皆是 , 精神胜利法”“ 从 、君子动嘴
不动 手 ” “ 尚动 得我 动不得 ?” “ Q真能做 ” 到 和 从 阿
① 刘勰 . 文心 雕龙 ・ 体性篇 .
②坟・ 再论 雷锋 塔 的倒 掉 .
( 上接 第 1 4页 )
让 他 们 感 受 吗 ? 让我们 把心 紧贴 着小钱 的心 , 的一 种个性 化行 为 ,教师不 应该
就 以《 Q正 传》 阿 为例 , 这篇小说 里 , 在 可以说是 也有 “ 文如 其人 ” 的说法 。 迅小说 的风格特点 , 鲁 正是
从头至 尾 ,通篇都 充满着 幽默 的笑 。能够把沉 痛 的 作家艺术思想和创作个性的表现。蝴
“ 其不 幸 , 其不 争 ” 哀 怒 的情 绪 , 现 在平 静 的叙 述 注 释 : 表
容。 8
度 加 以提炼 , 这就 是鲁迅 处理题 材 的特 点 , 从而 也决
定了作品构思的朴素和平实。
到钱府门前的“ 龙虎斗” ……简直不胜枚举。甚至直
是的, 鲁迅小 说 的朴 素 、 实 , 平 正是 在 艺术 上达 到炉 到 阿 Q走 向革命 时 ,也还是 阿 Q式 的 自盔 白甲 、 元 火 纯青 , 高升为不见火 焰 的白热 的表现 。他 的小 说 , 宝 女人等 等的幻想 , 临死之 前 , 而在 他还羞愧 于判决
杰 出的成就 。鲁迅 的小说 , 在用笔上 惜墨 如金 , 些 时代 的重 大矛盾 ,鲁迅 又从 来不选 取 紧张激烈 的 不但 凝重 有 力 , 且在 整个 艺 术构 思 的过 程 中 , 体现 场 面加 以渲 染 ,却总 是通过平 凡 的生活矛 盾加 以表 而 都
了简 练 的原 则 , 最简 短 的篇 幅 , 括 了最 深 刻最 现 。翻开鲁迅 的小说 , 以 概 无论 碰到 哪一个人 物 , 无论 遇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她的文章特别就是她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鲁迅就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就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她不但就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就是伟大的思想家与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

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

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就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与事物的真实面貌。

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就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

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

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

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与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与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与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着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而在故乡中,作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少年时天真活泼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麻木的人.作者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冷骏的笔调.用来批判当时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社会.像狂人日记从头至尾就是写“我”自思有人要吃自己,把“我”对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杂糅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世大夫家庭,身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狂人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半夜查看历史,看见“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对吃人社会发出了勇敢的挑战.狂人日记通篇是以一种冷骏的笔调写成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是号召人们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了诙谐风趣的笔调,用来反映出当事人的愚昧无知,也使小说更吸引人,让小说的现实意义更大.阿Q正传中的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十分精彩的描写.通过这些风趣的描写,将阿Q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称快.五、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这些作品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是;社会的生活状况,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而鲁迅先生写作的手法和艺术特点都为其小说反映他要表达的东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就是鲁迅小说的绝好写照.因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令人常读常新.鲁迅的作品自然有其独特之处,凌然绝世,卓而不群.但斐然的“风骨”之外,似乎缺少些“肌质”,即艺术上的丰满.使观赏者在厚实凝重中感到滞涩如鲠在喉一样,文学表现手法也过于冷峻而缺乏美感,不可否认,情感的力度和情感的质量都应该是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先来赏析鲁迅作品中思想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狂人日记.用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篇小说是成功的.小说的立意是在表现思想,而思想又非常艺术的在叙述和描写中呈现出来.在这篇小说中,通常极为重要的情节已被淡化,人物外形等诸要素也显得可有可无,作者自如的白描手法,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在现实面前孱弱的心灵透视,尤其是借用分裂人格的狂人语惊四座的“吃人”和“救救孩子”的声音,睿智和真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一切规定了作品的成功.这实际上是思想上的成功,又很难不说是艺术上的成功.在鲁迅思想和艺术的相交点上的狂人形象,虽符合艺术规律,但是个特例,鲁迅当然不能仅用狂人这个无从争辩的形象来表达他的思想和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这篇鲁迅思想艺术矛盾结合体的小说,是他走向一个成熟思想家的象征,由此也决定了他艺术上重理性而轻感性的缺憾,其中涉及鲁迅思想的发展形成,这里不便详述,但有个事实可以证明:鲁迅创作的中后期,借助小说这种曲笔表达,根本无从宣泄内心充涌的思想波涛,出现了大批“短兵击时弊”的杂文,他几乎终止了文艺性较强的创作,杂文占据了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他甚至花大气力去搞那些刀刀见痕的木刻.理性的表达虽是鲁迅的坚强伟大之处,但作为作家的鲁迅,我们不知该不该为他惋惜象鲁迅这样伟大的思想家,感性是其理智的负荷,虽然必须但不愿太重太投入,往往凭理智的取舍,极为吝啬地触及艺术中本来极为重要的情感世界,所以他的艺术创作不是在思想基础上发扬光大,而是一直覆盖在他的思想光芒之下,他的艺术升华不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却决定着他的艺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就是这种创作思路的典型作品.好的人物形象能在情节的合理演化中渐渐丰满,而当人们逐渐忘却情节后,仍能真切的感受人物的生动.我们很难像感受狂人这个神经质性格的人物一样,去感受一个充满个性魅力的阿Q,记住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情节和笑话,如“公堂划圆”“儿子打老子”之类,也许这是鲁迅有意藏匿这个人物的清晰形象,送给人们一个深刻的认识,但这在艺术审美中是不能为人接受的,艺术需要清晰可辨富有想象力的感性形象,而不需要掺入艰难的哲学思考.鲁迅作品在人文环境的描写中,不是以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而是以一种忧愤深广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是款款的诱导,引发,而是嘲弄的讥讽和恨极的展示,并非常冷峻地做着“撕破”与“毁灭”的示范.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怪怪的不正常的人文环境中:世事无常的变换,人际关系的冷漠;连作为东方文化的伪善面纱也没有,剩下的只有手术刀式的剖析.阿Q没有以爱意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受到伤害时没有委屈,只有愤然;而周围的人也均以利害并带有戏谑愚弄的态度对待他;都生活在空洞的无正常情感的世界里.再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感情创伤也寓言式的凝成一个疤痕,几个例子,去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没有那皮肉翻裂时流血的感觉,没有具体的情感流程,没有冬天的冷,夏天的热.这种“寓热于冷”的风格中,作者冷静理性地把读者和小说中的人物隔开,人为地加上一个叙述人,给读者一个现实理智的平面.祝福中本该有的极伤惘的悲剧情调成了作者深入挖掘提纯的悲剧根由,其中区别虽微妙,但读者感觉得出.由于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恶痛绝,并认真探研过各种弊害,小说中无论哪个人物,都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出可以使人兴奋、可以活下去的理由.没有亲情友情,只有沉重的生活生计,在一种古旧的固执的身世感中,摆脱不了宿命地走向失望和绝望,使生活缺乏生动,使生命丧失活力.在当时情况下,这无疑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但作为作家,不仅要善于侦视到人间的欠缺与不足,还需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美丽至少是希望,生命的光芒;善意的用自己的体验去感染美化生活哪怕是未来的生活,创造爱,不仅仅制造恨.伟大而沉重的思想是鲁迅艺术稍显单薄的根本原因,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牺牲和奉献.鲁迅思想的伟大丰富在文学史上是颇为浓重的一笔,但也不应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判方式,就是说,对于伟大人物的作品,也不应以思想性的影响及高度去缝合艺术性的欠缺与不足.。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现代思想与艺术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与艺术特色文章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多篇小说、杂文、散文及散文诗。

《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著名的小说集,收录多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祝福》等,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关键词: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艺术特色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他向封建主义发动猛烈的攻击,先后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多篇小说,后收录进《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以彻底的反封建思想和卓越的小说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现代中国小说的基础。

鲁迅小说的反封建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也是现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现代中国小说伟大奠基工程的第一块基石。

同时,《狂人日记》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以文艺形式出现的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战斗檄文。

《狂人日记》描写的是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过程,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造成了对社会的恐惧心理,他认定现实是个吃人的世界,而他自己正处于即将被吃掉的危险之中,半夜起来查看历史,却看见满纸都写着吃人。

小说通过对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对人的迫害。

《狂人日记》深切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它对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的彻底揭露。

小说将“吃人”与“仁义道德”并提,有其深刻的含义:“吃人”是指对人肉体的蚕食和精神的虐杀,体现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凶残;“仁义道德”则是对封建专制及其礼教道德的美化,体现着封建蒙昧主义的虚伪。

而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交相使用,就构成了封建主义“吃人”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狂人日记》对封建主义的揭露,并非局部或枝节性的,而是具有总体的或根本的性质。

从对封建主义的彻底揭露与否定中,升华其对新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是《狂人日记》的又一重要思想内涵。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文学风格与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实主义写作风格:鲁迅的文学作品总体上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

他以饱满真实的笔触刻画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个体的困境,直面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阶级矛盾。

他的笔触细腻而生动,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2. 激烈批判意识:鲁迅以犀利而批判性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陈腐和残酷,批判了旧文化的虚伪和愚昧。

他厌恶虚伪的礼教、伪君子和伪民主,坚持表达真实的想法和观点,在作品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以平实、口语化为主,充满了对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注重使用常见民间语言并融入地方方言,使作品具有亲近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也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接受度。

4. 象征与寓言手法: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运用象征与寓言手法,通过对人物、动物和物象的塑造和运用,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特点。

他通过寓言的手法间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读者深思和反思。

总而言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艺术以批判现实、真实生动和亲民化为主要特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鲁迅小说特色怎么写作文

鲁迅小说特色怎么写作文

鲁迅小说特色怎么写作文
1. 批判性思维:鲁迅的小说通常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揭示,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引用鲁迅小说中的例子,如《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或者《阿 Q 正传》中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来阐述鲁迅小说的批判性思维。

2. 人物形象塑造: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深刻而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社会代表性。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孔乙己、祥林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和命运,以及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语言风格:鲁迅的小说语言简洁、犀利、富有表现力,常常运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他的比喻手法、反讽手法等,以及这些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效果。

4. 主题思想:鲁迅的小说主题思想深刻,涵盖了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写作中,可以探讨鲁迅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他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等,以及这些主题思想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和价值。

5. 艺术价值:鲁迅的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性上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在艺术性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写作中,可以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价值,如他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以及这些艺术价值在当时和现在的影响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语言,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同时,要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文章具有清晰的思路和结构。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鲁迅先生之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识到,医学只能医治中国人的躯体,无法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他的这一认识不仅决定了他的文学道路,也决定了他的文学宗旨与方向,他曾说“我也并没有把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

因此,鲁迅先生的笔下展现的是病态的社会,以及生活于这个社会里病态的人们。

作者以讽刺的手法,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保守落后的社会,详尽地描绘了这些愚昧可笑的民众,旨在展示民族伤口,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这种讽刺手法使鲁迅先生的小说充满了喜剧色彩。

但是,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使读者发笑,读者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愤怒与憎恶,对这些民众的同情与哀怜,这又体现了作品的悲剧内涵。

喜剧的形式与悲剧的内蕴,从而形成了鲁迅小说悲喜交融的艺术特色。

细数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你会发现有很多形象都是滑稽可笑的。

如穿长衫而着喝酒,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细脚伶仃,说话尖酸刻薄的杨二嫂;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的阿Q;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的七大人。

作者以讽刺的笔触,将这些人物的弱点与陋习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小说的喜剧特色表现为人物表里不一,形神不合而造成的不谐与可鄙《祝福》里的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听说祥林嫂死后,却大骂其为“谬种”,身份与言行迥然相异,这样地描写有强烈的喜剧效果,揭露了他表面的道貌岸然与骨子里的粗鄙卑俗。

他的案头摆放的是“《近思录》和《四书衬》”,这些儿童启蒙入门的书籍,与他的年龄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又体现了他的不学无术,浅陋无知。

《高老夫子》中那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彼此在弯腰拱手,连连客套,连对方“大作”的题目也弄不清,还说什么“百读不厌”、“座右铭”,这种行为实在可笑之至,虚伪之至。

小说的喜剧特色还表现为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不相容而体现出来错位感。

其中,孔乙己是代表人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通过深入分析他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并探讨其在文学艺术中的意义。

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的小说以深入细腻的人物刻画著称,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合理的安排,展现出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他们的矛盾、焦虑、迷茫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种叙事风格使读者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在鲁迅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他的孤独和痛苦。

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鲁迅成功地将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相结合,使读者对社会的不公、人性的扭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形象独特的描写语言鲁迅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他独特的描写语言上。

他善于运用形象独特的词汇和比喻,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用“尖锐的铁丝都插在痛处上”来描写主人公心中的痛苦,用“一个个火炉心壁上的疮,都在渗着脓,我不得不来撬雷管”来描写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压抑。

这种独特的描写语言使作品充满了生动的意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批判现实的思想意味鲁迅的独特叙事风格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强烈思想意味。

他通过叙事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呼吁读者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和懦弱。

他通过描写阿Q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以及阿Q对待现实和自我感觉的矛盾,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这种通过叙事来呈现思想的方式,让作品更具有社会意义,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四、表达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的小说艺术还体现了真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卷,让读者更好地认识现实,思考现实。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收录了《离婚》、《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作品.其艺术技巧在《呐喊》的基础上更加“圆熟”.《彷徨》更多的描写了知识分子的题材.指出那些处于中间状态的知识分子是正直的,却又是软弱的;他们充满理想,却又缺乏毅力。

他们曾经和封建势力战斗过,可是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处于苦闷之中,这是鲁迅在"五四”退潮后对知识分子出路和寻求新的思想武器等问题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在《呐喊》、《彷徨》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作品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典型,作品的语言也在向冷峻方向发展。

精彩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鲜明的感情倾向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但却包含鲜明的感情倾向.通过揭示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2)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三) 从容。

从容体现的是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对观点传达的隐藏能力。

中国古典小说由于与说唱表演的密切关系,好议论,爱说教。

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作者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急于对故事人物的言行进行评判,急于按照作者的意愿去决定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走向。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技巧上有一个走向“圆熟”的过程,其中就包含了其叙事方式渐趋从容的自觉追求。

他对《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议论成份较多、创作意图较明显的作品都做过反思,《药》、《孔乙己》以及收入于《故事新编》里的一些作品的叙事方式,其从容的特点已能显现。

倍受关注的《药》结尾写到的夏瑜母亲、华小栓母亲见到一只乌鸦的情节设置,作者似信手写来,不作一语雌黄,却让读者搜肠刮肚劳神焦思去寻求作者的用意。

有人说是为了渲染坟地荒凉,有人说意在揭示迷信的破产,还有人说乌鸦是孝鸟,此时出现在坟场,可加重老年丧子的悲剧性,这些见解的出现,正是“从容”的叙事方式带来的“硕果”。

同样,在《孔乙己》的结尾作者没有明确直白地交代孔乙己的结局,而是不厌其烦地叙述掌柜在年关、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再到年关对孔乙己所欠十九个钱的态度,末了加上一句著名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说明作者在叙事时充分注意到人物命运与自身性格发展逻辑之间的关系。

五、排除了悲观、痛感的悲剧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就是写在纸上的人生戏剧。

人生戏剧的两大类型,是悲剧与喜剧。

鲁迅的小说兼有这两种类型。

悲剧题材在鲁迅小说中占有的比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

《药》、《明天》、《白光》、《祝福》、《在酒楼上》、《长明灯》、《孤独者》、《伤逝》,等等,都是悲剧性的故事。

它们示人以悲,却又感人以美;它们是哀痛的艺术之花。

(一)由于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他的小说创作,大抵不是以伟大的英雄人物,而是以有弱点的普通人物为对象的。

鲁迅笔下的悲剧,几乎都是普通人物的悲剧。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一、本文概述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叙事艺术,展示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改革的渴望。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小说的魅力。

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呐喊》《彷徨》等多部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残酷现实。

鲁迅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上,还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上。

他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来展现社会现实,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

鲁迅还善于运用倒叙、插叙等叙事结构,使作品更具张力和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还能够从中学习到独特的叙事技巧,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鲁迅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鲁迅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事,通过内外视角的灵活转换,既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既能深入人物的内心,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又能从外部视角看到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悲剧性。

鲁迅的叙事节奏富有张力,他善于通过情节的紧张和松弛,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他的小说往往以平淡开头,然后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再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

这种叙事节奏使得故事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

再次,鲁迅的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他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的物象和事件来暗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

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一、鲁迅作品的风格独特之处鲁迅的作品那风格可真是相当独特呢。

就拿他的小说来说吧,语言特别犀利。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精准地剖析着旧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病。

他笔下的人物,像孔乙己,那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这一形象就把那种旧知识分子的迂腐和落魄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鲁迅的描写特别接地气,他没有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就是用很直白的话语,让我们感觉这些人物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他的作品还充满着浓厚的情感。

在故乡里,当他描写故乡的变化,那种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故乡衰败的悲哀,都能让我们读者深深地感受到。

他写的闰土,从小时候那个灵动的少年,变成了后来麻木的中年人,这其中的变化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感到痛心。

二、鲁迅作品的叙事手法鲁迅的叙事手法也很有趣。

他经常采用一些倒叙、插叙的手法。

比如说在祝福里,就通过“我”的回忆,一点点地把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呈现出来。

这种叙事手法让故事充满了悬念,吸引着我们不断地读下去。

而且他在叙事的时候,不会平铺直叙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像描写鲁镇过年的景象,来衬托出祥林嫂的孤独和悲惨。

他还善于用一些象征手法。

像狂人日记里的“吃人”,可不是真的吃人,而是象征着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吞噬。

这种象征手法,让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也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思考。

三、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相当深刻。

他对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那是深恶痛绝。

他一直在作品里批判着那些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像三纲五常这些旧观念,他都通过作品里人物的遭遇来揭示其不合理性。

他也关注着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人物,如阿Q,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们在那个黑暗社会里的挣扎。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大家能够摆脱封建思想的枷锁,走向自由和解放。

他的作品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虽然当时可能很多人不能完全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他思想的伟大之处。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界伟大的文学家,其代表作中,《呐喊》和《彷徨》受到许多
读者的喜欢与追捧。

这两部作品的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以"嘲讽式的思考"自觉抵抗于极其严
重的"意识形态局限",表达了大量的反抗精神与时代气息。

首先,在《呐喊》中,鲁迅以另类的视角表达了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以"嘲讽"
的思考方式背弃传统价值观念,追求另一种价值世界的内心表达。

姚立夏实验了许多较为
封建的经典框架,但是得不到期望的满足,反而只会让他感到空虚和收获一片悲壮。

可以说,《呐喊》展示出了一种叛逆及其精神勇气,旨在表达鲁迅自身反抗意识形态局限的感受。

其次,《彷徨》也通过"嘲讽式思考",强调了其反抗精神。

小说的主人公窦娥,在小
说的前两章就已经清晰地表现了其强烈的反抗意识,即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模式的抗拒。

尤其是窦娥与老荆的戏剧式冲突,以及涉及到的社会现象,表现了鲁迅对时代的批判与反思,也是片中重要的反抗比例。

最后,这两部作品都通过"嘲讽式思考",体现了反抗精神,来反映当时许多现实社会
现象。

鲁迅在这两部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对传统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局限的情况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既给新的思想带来了激励,也为改变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杰出的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界的传奇人物。

他的小说作品大多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尖锐批判为主题,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本文将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独特叙事风格,探讨其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现实主义描写与夸张手法相结合的叙事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还原,他以写实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

同时,他也运用夸张手法,将社会现象放大,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和尖锐性。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中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残酷,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将一个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为一个疯子的独白,通过疯癫的叙述方式,揭示社会中腐败无能的现象。

这种以夸张手法来突出问题的写作方式,使得鲁迅的小说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鲁迅在小说中善于对人物进行入木三分的刻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刻画了善良和正直的人物形象,更通过对各类社会人物的描绘,刻画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精细的人物刻画,使得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共鸣。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懦弱而卑微、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物形象。

阿Q的消极人生态度和偷懒的作风,使得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细微变化有了更为敏锐的观察和思考。

三、隐喻和象征的艺术运用鲁迅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寓意深远的隐喻和象征,通过对细节和景物的描写,来间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发。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小说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

例如,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一个酒鬼的形象,寓意中国民众对于权贵阶层的无力和卑微。

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反思中国社会中普通人所面临的境况和命运。

总结:鲁迅的小说艺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鲁迅当时所处的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旧中国,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改革国民性”,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每篇小说,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对旧中国五千年封建制度对大众生活的残酷压迫和思想上的扭曲毒害的沉重控诉。

《狂人日记》描写了一位患“迫害症”的精神病人。

由一个狂人的状似疯言疯语,揭示出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揭露了封建主义统治的两面性:表面上的仁义道德和骨子里的吃人。

《孔乙己》塑造了一位深受封建制度及科举制度毒养的可悲可怜的穷酸书生的形象,从孔乙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旧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被封建思想彻底“吃”掉的悲剧。

《在酒楼上》塑造了一位较早觉醒,曾有过救国救民、改革社会的雄心壮志,却在强大封建势力高压下最终变得碌碌无为、自欺欺人的软弱知识分子。

吕纬甫的寂寞、落漠、无奈是当时知识分子彷徨无知的缩影。

《故乡》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项戴银圈、手持钢叉”的“小英雄”闺土,由于深受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所侵害和军阀官匪的压榨剥削,演变成一位被艰难贫困折磨得“像个木偶人”的中年闺土。

《祝福》写了农村妇女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如果说《呐喊》偏重揭露“吃人”事实,对被“吃”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么《彷徨》则是更多通过被“吃”者的悲剧揭露和批判“吃人”思想。

而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被吃掉的人。

祥林嫂独立、能干,有着坚强的求生欲望,她“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而这样一个人却在她婆婆、大伯子以及鲁镇人们从鲁四老爷到善女人柳妈有意无意的行为中折磨死去。

鲁迅借祥林嫂这个人物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迷信思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沉痛控诉,从而揭露出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人们的灵魂都被“吃掉”,因而变得的精神麻木和关系冷漠本质问题来。

2、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鲁迅一向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他认为,作家“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①。

因此,在鲁迅小说中,除了作为主体的现实主义之外,还采取了其他的创作方法,其中尤以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最为显著。

《狂人日记》是具有最明显的象征主义色彩的作品。

它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出的第一声呐喊。

作者在狂人的一些关键性的疯话里,精心的安装了双关的含有深意的揭露封建本质的内容,比如,从每页写着“仁义道德”的书本里看出满篇写着的却是“吃人”两个字,从而塑造了一个最清醒的反封建主义的战士形象。

《药》里写了两个悲剧,华老栓按照迷信,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最后却丢了小栓的性命;反清的革命志士夏瑜,因为伯父的告密被杀害,一腔反清热血却成为了连给别人治痨病也治不好的“药”。

作者却在这个写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象征主义的色彩:特意安排两个悲剧的主人公一家姓“华”、一家姓“夏”,合起来恰恰是中国的古称“华夏”,一下子把两个家庭的悲剧上升为一个民族的悲剧,把其中蕴含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故乡》中,“我”和闰土,由于现实社会所决定,幼时天真纯朴的关系已不复存在,闰土的一声“老爷”,不但使作品中的“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就是书外的读者听来也更是揪心,但是鲁迅对将来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怀着理想,把希望寄托在水生和宏儿这一辈人身上“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文章的最后,作者眼前又出现了“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陈涌同志在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所撰写的文章《鲁迅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中就说“即便在他的现实主义的小说里,我们也会感觉得到那种有时埋藏得很深的理想和激情的潜流。

②”《社戏》是一篇理想主义比较明显的作品。

《社戏》通过回忆儿时和小朋友一道看社戏,把许多年前“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中人们的生活情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那里人们生活虽不富裕,却是那样自如愉快;.他们纯朴诚挚,虽有“行辈”却不分“行辈”,偶尔发生吵闹也“决没有人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人们(包括孩子们)都是热情好客,待人以礼的,甚至会引人“偷”自家地里的豆子请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又那么引以自豪,六一公公因自己种的豆子受到“迅哥儿”的称赞而高兴得“感激起来”……在《社戏》里鲁迅描绘了一幅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十分融洽和谐的桃花源式的美景,充分的抒发出作者对纯朴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诚关系的向往。

这,也就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和追求吧。

二、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鲁迅笔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入骨三分,却又绝无重复,这是因为鲁迅特有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这种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鲁迅塑造典型人物时,采用的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③的典型化方法。

鲁迅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而“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④。

孔乙己正是千千万万个饱受封建教育和文化毒害的读书人中的一个,在他的身上有许多下层知识分子的弱点:第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惟一的穿长衫的人”,这表明此类读书人既无力进仕,而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与贫苦人民为伍,整日昏沉麻木、好逸恶劳的状态。

第二、这些人又很可悲,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始终以“读书人”自居,又常以“君子固穷”等封建迂腐的理论来自欺欺人,自我解嘲。

《阿Q正传》中的阿Q的形象,就是一个既具鲜明个性特征,而个性之中又包孕了对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一些重要底蕴的艺术概括,即再现了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奴役下的深重苦难。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

鲁迅非常注意文章的简练,为此,他提倡中国传统的“白描法”,关于这种“白描法”的要领,就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⑤”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到“要极节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⑥”这种用最省俭的笔墨去刻画人物特征——“画眼睛”的方法,在《故乡》里杨二嫂的描写上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家只用了短短几百字,就勾勒出她那圆规形的身材和尖嘴薄舌、能说会道、泼辣放肆、非常爱占小便宜的性格,从外形到思想,无不给我们留下了鲜明到难以磨灭的印象。

对于《孔乙己》里的主人公,作者也只用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把这个人物已经失去了走进酒店里屋去喝酒的资格,却又不愿意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愿意走进劳动者行业的悲剧性格,揭示得清清楚楚。

然而,对鲁迅来说,“画眼睛”还不是目的,它是为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画魂灵”服务的。

鲁迅把真正写出灵魂,作为文学的很高境界。

在表现人物形象被压迫的苦痛时,鲁迅总是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

《故乡》里,中年闰土嚅动着叫出“老爷”时;《阿Q正传》里阿Q死到临头还浑浑噩噩的为没有画好一个圆圈而懊恼时;《在酒楼上》吕纬甫自述像“蝇子”一样“飞了一个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时;《祝福》中的祥林嫂直到临死之前还在执拗地提出有没有地狱的疑问时;《孤独者》里的魏连殳那受伤的灵魂连同他那像深夜里狼嗥一般的哭声,无不将人物所受到的精神上面的苦刑写得极其深刻。

3、精选典型细节。

将常见的生活细节提炼为典型细节,服务于典型形象的刻画,是鲁迅小就创作的又一方法。

这在《孔乙己》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孔乙己在未被打断腿之前,到酒店中,当他被人讥讽时并不理会,而是“对掌柜说:‘温两碗酒,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了九文大钱。

’”这里的细节描写一方面交代了孔乙己此时的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他的迂——“排”出九文大钱,似乎有一种自满和炫耀。

而当他被丁举人打断腿之后,他是用手走来的,并且当“我”端给他酒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此时情形表明孔乙己致绝境——身体残废、性命难保。

这两处典型细节的描写对于丰富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润色作用。

而孔乙己站在咸亨酒店柜外,买一碟茴香豆慢慢吃着并一颗一颗分给孩子们的细节描写,又相当成功地表出现了孔乙己的穷酸相和迂腐而善良的性格。

《故乡》中,“我”和闺土是在20年后才重逢的。

再度相见时,闺土已判若两人了,这种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貌的差异。

少年时的闺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外貌的巨大变化,突出地显示了闺土人生磨难的深重和生活的艰辛、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