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
安徽怀远方言中的“自己”_0

安徽怀远方言中的“自己”“自己”一詞是20世纪末语言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作为简单反身代词的“自己”有其独特的历史来源和使用功能。
而在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怀远方言中,“自己”一词却拥有超越反身代词的使用功能,即作为谓词,意义相当于汉语普通话中的“不客套、随意”。
标签:怀远方言反身代词自己客套一、怀远方言概况安徽怀远县是安徽省北部蚌埠市的一个下辖县,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交界地带,北面与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的蒙城、宿县相接,东西有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的固镇、蚌埠、凤台,南面与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淮南相邻。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怀远内部不同区域方言具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不同特点。
《安徽方言概况》和《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怀远县城话的语音特点将其划为江淮官话洪巢片。
怀远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存在明显的差异,也有自己的特点。
下面以“自己”一词为例,谈一谈怀远方言中的词汇。
二、反身代词“自己”的来源与用法“自己”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简单反身代词,又称光杆反身代词,它也可以和人称代词一起构成复合反身代词,如“你自己”“他自己”。
“自己”一词并非从来就有,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程工(1999)指出汉语中的“自己”不是纯粹的反身代词,而是由一个反身代词和一个泛指代词构成的复合词。
[1]根据朱冠明(2007)的考证,现代汉语中的简单反身代词“自己”来自古汉语反身代词“自”和代词“己”的复合。
[2]“自”和“己”在东汉以前各有其使用范围和语法功能,并不放在一起使用。
“‘自’有强调功能和照应功能,‘自’为强调用法时,出现在状语位置上,为照应用法时,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但是不能出现在主语和定语的位置上。
‘己’的主要功能是作宾语,也能出现在主语或定语的位置上。
”[3]东汉以后,僧人在佛经翻译中受母语影响产生对“自”的误用,使“自”有了作领属语和作主语,表泛指的新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并列式“自己”,“自己”最初只在僧侣、佛教人员中使用。
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

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在安徽怀远方言中,“可”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在普通话中的读音[k‘?214],另一种是在怀远方言中常用的读音,即[k?212],如“可行”“可管”,这种声调的变形与怀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有关。
本文主要讨论怀远方言中“可”所表示的特殊读音[k?212]与意义,并分析与“可”有关的特殊结构的用法。
一方面,怀远方言中的“可”既可以作为疑问副词来使用,也可以充当语气副词;另一方面,由“‘可’+VP”所形成的附加式问句,在怀远方言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标签:怀远方言可“可”字句式一、怀远方言概况安徽省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与蚌埠市、固镇县相接,西与蒙城县、凤台县相邻,南邻淮南市,北与濉溪县、宿县接界。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怀远地区的方言被划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属于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是具有一定过渡性质的方言体系。
洪巢片语音系统的特点是声调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古入声字和古去声字现在不分阴阳,古仄声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
所以,怀远人说话一般语调都比较重,一般把一些音读成又轻又短的入声调,怀远人说话没有普通话的翘舌音,即“zh、ch、sh、r”和“z、c、s”分不清楚,这是怀远方言语音系统的典型特征。
据研究,在怀远方言系统中共有19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36个韵母,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这些与普通话系统不同的语言现象,都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有深刻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与怀远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
二、“可”的读音及用法(一)“可”的读音在怀远方言中,“可”的声母有[k]和[k‘]两个,两者之间的发音区别在于发音时气流的强弱不同,发[k]时气流较强,为送气音;发[k‘]时气流较弱,是不送气音。
怀远方言中的送气音在发音时,气流紧张急促,这样通常造成音节发音不到位,从而导致送气音变为不送气音,“可”字的声母由[k‘]变为[k]就属于这种情况。
怀远方言词缀浅析

2 0 1 7年6月第35卷第3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Jun. , 2017Vol.35 No. 3怀远万目词缀浅析陈珂,于景超(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词缀是现代汉语词法中的重要语法单位。
怀远方言词缀丰富,前缀、中缀、后缀齐全,使用频率 高,词性分布广泛,不但可以构成大量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还可以构成一定数量的代词和量词。
这些词缀的存在和使用,使怀远方言的地方色彩得以充分展现。
[关键词]怀远方言;词缀;语义特点;语法功能[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词根与词缀是词法中的重要概念。
一般认为在 词中表达实在意义的部分是词根,而意义虚化、在词 中表示范畴义或起语法作用且结构粘附、位置固定的 部分是词缀[1]。
怀远县位于安徽北部,淮河中游,隶属蚌埠市,在 方言分区上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2],怀远方言的 词缀丰富,前缀、中缀、后缀齐全,词性分布广泛,有不 少意义、用法与普通话相区别,具有地方特色的词缀。
文章希望通过对怀远方言词缀的介绍,引起学界对于 官话地区方言词缀的注意。
二、怀远方言前缀怀远方言中比较常见的前缀有“老”“大”“我”“圪”“日”等,其中词缀“老”“大”的用法与普通话大 致相同,下面主要介绍“我”“圪”“日”三个前缀。
(一)我“我”是怀远方言里常用的名词前缀,加于亲属 称谓词(限于长辈及平辈年长于己者)前,仍构成亲 属称谓词,用以表达一种敬重、亲昵的感情色彩。
如:我爹(祖父)我奶(祖母)我外公(外祖父)我外 外(外祖母)我爷(父亲)我娘(母亲)我大爷(大伯父)我老 □[tu45](最小的叔父)、我大姑我三舅我老姨我表叔我大哥我二哥我小哥(家庭里年纪最小的兄 *[文章编号]1007 -9882(2017)03 -0122 -05长)我大姐我小姐(家庭里年纪最小的姐姐)普通话里的“我”是第一人称代词,很少可以直 接修饰名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书面用语(如“我 军、我校、我方”)之外,“我”一般是与“的”构成的字 短语后再来修饰名词,表示一种领属关系,用以和 “你的、他的”等相区别。
皖北阜阳方言“可VP”问句语义特征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 with "KE(可)VP" in Fuyang dialect 作者: 王琴[1,2]
作者机构: [1]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2]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语义;疑问标记;辖域;成分焦点;命题焦点
摘要:本文对阜阳方言"可VP"问句中"可"的功能、"VP"的性质进行考察和探讨。
"可VP"问句中,"可"是主要的疑问标记词语,"VP"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
"可VP"问句的焦点可区分为成分焦点和命题焦点,焦点不同,"可VP"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就不同。
怀远方言里的“圪”

圪抓 ( 聚拢 手 指来取 )
忙 幌子 该 , 圪抓 两把 瓜子 子再 走该 。
圪 拧 着
口[ p i 。 2 ] ( “ 不要” 的合音) 走那来, 看圪针扎
你。
肚子来圪拧着疼 圪绕( 线条 或 线状 物 体 胡 乱 转 动 、 缠 绕 在 一
起)
圪渣 ( 因干燥 或 冰 冻 而形 成 的 小且 硬 的碎
粒、 碎块)
那干饭 ( “ 米饭” 义) 锅 再 不刷 , 就要 结 圪 渣 你看他 就像 个蛆 样 。 在 人堆 里乱 圪绕 。
附加式复音动词 . 新构成附加式复音动词与它的
词 根语 素 的意 义相 比,增加 了不 同的 附加 意义 .
基 本形 式为 “ 圪A ” 式
也写作“ 个、 隔、 胳、 疙、 虼、 纥、 袼” 等。_ 1 J 1 怀 远方 言里“ 圪” 的 用法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 . 其方言分 区属于江 淮官 话 的洪巢 片 。在怀 远话 里 , “ 圪” 也 有着 较 为 广泛的运用 , 读作[ k o ? 3 / 】 。 根据使用情况分析 , 怀 远方言“ 圪” 的用法可以分两类 : ~类只表示抽象 的 附加意 义 . 是词缀 ; 一 类 彻底 虚化 , 没 有任 何 意
作者简介 : 陈珂( 1 9 7 9 一 ) , 女, 安徽怀远人 。蚌埠学 院文学与教育系讲师 , 硕士 。研究方向: 汉语方言 。
1 1 0 ຫໍສະໝຸດ 圪 叨( 背着人念 叨 )
构 词方 式外 。 还有“ 圪A A ” 式. 这是 怀 远方 言 里所 缺 乏 的
1 . 1 . 2作名词 前 缀
儿” 义) 圪扭 几趟 !
“ 圪” 用 于 名词 性词 根语 素 前 . 构 成 附加式 名 词. 指 称一 般事 物 . 构词 方式 有 “ 圪A ” 、 “ 圪 A子 ”
安徽怀远方言“哪都是了”的主观评判义

安徽怀远方言“哪都是了”的主观评判义怀远方言中“哪都是了”表示主观小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顶多、最多”等,与普通话“哪都是了”意义不同。
“哪都是了”用于句末,表示受话者对某事物特征超出预期的主观评判,还具有增强反驳、不屑或轻视的语气义。
使用“哪都是了”具有三个语义条件:发话者的说法高出了受话者的预期;评判对象具有级差义;受话者的评判结果数量小或程度低。
标签:哪都是了语义条件高出预期主观评判主观小量一、引言安徽怀远方言①中的“哪都是了”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语格式,一般用于句末,表示说话者认为某人或某物“个体小”“程度低”,常表现出说话者不屑或轻视等态度。
例如:(1)乙:青菜多少钱一斤?甲:3块5一斤。
乙:3块钱一斤哪都是了。
(2)甲:你给他买了什么样的礼物?乙:我本来不想给他买礼物,这下没办法,给他买个领带哪都是了。
怀远方言“哪都是了”与普通话中的“哪都是了”在读音和形式上相似,但表示的语义却有所不同。
普通话中的“哪都是了”表示“到处都是”,说明某事物或者某情况的范围广。
例如:(3)我开始是手臂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痒,一抓就变大了,再后来全身哪都是了,成片成片的长,奇痒难忍,我都抓破了。
(4)这种手机很畅销,沿海和内地哪都是了。
(5)果真瘦了!肉体爆炸的哪都是了,就剩下骨头了!本文拟从语义特征与认知主观性方面探讨“哪都是了”这一方言口语格式,旨在说明这一格式的使用条件。
二、“哪都是了”的语义背景与语义结构(一)“哪都是了”的语义背景“哪都是了”是由“哪、都、是、了”四个词构成的,“哪”是一个疑问词,“是”是个典型的判断动词,因此在“哪都是了”中含有“是”,表明它含有说话者的判断意味。
“都”是表总括的范围副词,是个语气副词。
不少学者曾对副词“都”的主观量进行过研究:陈小荷说“都”可以表示一种含有主观评价意义的量(简称主观量)②。
根据语料,我们发现“哪都是了”的使用语境一般为对话,由发话者和受话者,构成一个话对③。
怀远方言中_该_做语气词时在四大句类中用法浅析

一、“该”用在疑问句中我们平时所说每一句都会带有一定的语气,语气是句子语用目的或表达用途的外在体现,汉语语气的表达主要依赖语调,语气词,语气副词以及叹词等等,其中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同一种语气可以用不同的语气词来表示,一个语气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
怀远方言里的语气词非常丰富,其中“该”是怀远话中运用相当普遍的一个,具有表达多种语气的作用。
它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固定,通常用于句尾,是典型的句末语气词。
其主要用法有如下集中:表示疑问,用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选择问句:(1)“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句话是谁说的该?(相当于“啊”,“呢”)(2)你叫什么名字该?(相当于“啊”,“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该”在表达语气时并不是固定的和普通话中的某一个表达疑问语气的语气词相对应。
例子中的“该”表示不知而问或是故意提问的语气。
如果说成“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这垃圾是谁丢的呢?”则是表示一种深究的语气,同时还兼有表明焦点的作用。
“该”表示疑问语气在怀远方言中有一个特殊用法,即与怀远方言中的另一特殊语气副词“可”配合使用。
例如,“你可吃饭了该?”“你明天可能还来看我该?”(“可能”不是普通话中表示可能的情态副词,整句话意思是“你明天还能来看我吗?”),第一句话是发问人不了解情况而向对方表示询问,第二句话是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爱人”的思想,明确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他还特别强调了“人”和“人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经具有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企业人本管理也应该首先从“人”着手,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即“民为贵”,正确把握人性的本质,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
安徽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

安徽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
佚名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怀远方言的反复问句是“可VP”式,通过“可”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动词不同的体貌特征。
可1表示未然,可2表示已然,其分布与疑问焦点结合紧密。
“可”在各方言的不同语音形式是其语法化过程中语音虚化的体现;怀远话可2的读音是由于类推和挤压的结果。
【总页数】5页(P119-1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4
【相关文献】
1.安徽怀远方言"分音词"举例 [J], 贡贵训
2.安徽无为方言的反复问句“格+ VP ?”考察 [J], 蒋光美
3.安徽怀远方言词汇的特点 [J], 张倩
4.安徽怀远方言中的“自己” [J], 闵琴琴
5.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 [J], 常春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差异及内在联系

第 33 卷 第 9 期2020 年 9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3 No.9Sep.2020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差异及内在联系熊慧慧(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1)摘 要: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语音差异,将其分为轻读和重读两类。
“可”在轻读时有七种语义语用上的分类,在重读时有两种分类。
其中,[+程度]义是较为特殊的,本文从原型范畴的角度探讨[+程度]义与其他用法的差异与联系,并结合范畴化理论讨论这些不同语义的内在关联以及语音形式对各语法意义的影响。
关键词:“可”;语气副词;语义;语用;原型范畴;语义分化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20)09-0138-030 引言普通话中语气副词“可”具有多种用法,在前人学者们的研究中就提到语气副词“可”具有确认、加强、疑问、夸张、赞叹、对比、转折、肯定等十几种用法[1]。
但研究大多以语用和语感对其大概的分类,并没有对副词“可”进行更为细致准确的义项分类。
语气副词“可”有轻重读之分,本文对语气副词“可”所表示的各类具体语义及语用做详细描述,并探究其中的内部联系。
语气副词“可”的多种语用以及语法意义不一定都完全拘泥于某一固定的句式。
例如:(1)哎哟,她可会装模作样啦!可会装模作样啦!天哪,她多么会装模作样啊!(果戈理《死灵魂》)(2)我可缺少这种勇气。
可是我相信你是值得自己有这自信的。
(沈从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3)哎哟,那可是没有的事!他的心可细了。
(川端康成《少女开眼》)(4)这第二位纳什是个黑人姑娘,长得可美了。
(埃里奇·西格尔《奥利弗的故事》)例(1)和例(2)都是语气副词“可+动词”结构,但是所表示的意义却是明显不同的,例(1)具有强调程度的语义在其中,例(2)则更多的是强调对比或转折,言下暗含着“别人可能不缺少这种勇气”。
安徽寿县方言“可”的特殊用法考察

第36卷第4期萍乡学院学报2019年8月V ol.36 NO.4Journal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Aug.2019安徽寿县方言“可”的特殊用法考察陶强强(安徽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学院,安徽合肥 231201)摘 要:安徽寿县方言中的“可”有一类特殊用法,其比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可”的用法更加复杂。
在寿县方言中,“可”是疑问句中的标记词,构成是非疑问句。
其在语义上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VP+不+VP”结构。
“可”与不同时体结构搭配时,一般表示对某种事件情景的反问。
具体来看,其可与实现体、经验体、惯常体、进行体、连续体相搭配。
在具体的句子中,句子形式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在某些情况下因为词汇手段的使用,当“可”字疑问句对事件情景的反问时,其内部“时”范畴也会发生改变,这主要体现为进行体事件情景。
关键词:寿县方言;可;特殊用法;是非问句;标记词;时体结构;句子形式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49(2019)04-0070-06引言已有的研究表明,出于对区域完整性以及声调特点的考虑,寿县方言被归于中原官话信蚌片[1]。
安徽寿县方言相较于现代汉语普通话,有不少富有特色的词汇。
本文主要探讨寿县方言中的“可”字的特殊用法。
所谓“特殊”是相较于汉语普通话而言的。
寿县方言中的“可”的用法与普通话相比更加复杂。
其主要用在一般疑问句中,表示对某种事件情状的反问,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是是非问句中的标记词,在词类范畴上属于副词。
一、“可”的语义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词典》),普通话中的“可”分为“可1”“可2”两种情况。
“可1”主要做实词,而“可2”为虚词。
这从侧面反映,《词典》认为汉语普通话中的“可”存在同音异义现象,属于同音异义词。
通过检索,其中“可1”有八个义项,这八个义项与寿县方言中“可”的用法并无关联①。
“可2”有四个义项,分别为:(1)连词,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2)副词,表示强调;(3)副词,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4)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疑问。
安徽凤台县方言词“可”相关读音及其辩义功能

安徽凤台县方言词“可”的相关读音及其辩义功能摘要:凤台方言的疑问副词“可”在其与谓词性成分构成的“可vp”疑问句式及其相关句式中因为读音不同而表示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凤台方言;“可”的读音和时态;辩义功能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14-01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 1987),凤台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凤台方言是我的母语,文中应用的语言材料来自本人。
从语音上看,凤台方言疑问副词①“可”[kh?坠55]与本字不合且其他方言大多采用同音字,如写作“克”,或“个”。
考虑到文献多用“可”且又有特殊音变,为行文方便,且写作“可”凤台方言副词“可”在陈述句中的语法功能与普通话的副词“可”相同。
它还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构成“可vp”式问句和“可是的”格式。
一、“可vp”句中“可”的三种读音及四种时态1.“可1”读[kh?坠55]表示未然时态,用来询问未发生而将要发生的事情。
例如:(1)明个他可1来上课?(2)你可1知道他姓什么?2.“可2”读[khei214]表示现在时态,用于询问事实情况,这种读音的“可”较少见,基本上“可有+n”的句式中。
例如:(3)你可2有钱借我几百。
(4)他妈可2有退休金?3.“可3”[khei51]与不同的虚词搭配表示两种不同的时态。
(一)“可3”表示已然时态,用于询问过去已经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句末一般与语气词“来”连用表示已然状态,语气词也可省去。
(5)他可3买票(来)?(6)他可3带他妈去过上海?(二)“可3”表示曾然时态,用于询问已经完成的动作或事件,与助动词“过”连用,句末不用语气词。
(7)你可3吃过这种菜?(8)我可3跟你提过这个事?由此可见,“可1”与“可3”的第一种用法在相同的句式中所表示的时态随语音的不同而变化。
二、“可vp”句式及其相关形式1.“可vp”式问句。
宁武方言中的副词“可”

宁武方言中的副词“可”
张军香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0)001
【摘要】宁武方言中的副词“可”使用频率很高,作为语气副词,除了用于一般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和复句中表示强调语气外,还与普通话中的“恰好、恰巧”相当,多指客观情况与实际需要相符;“可”兼属程度副词,表示程度加深或程度减轻、变弱等意义.
【总页数】5页(P1-5)
【作者】张军香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 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2.1
【相关文献】
1.宁武方言中的助词"哩" [J], 张军香
2.宁武方言中的古语词 [J], 张军香
3.宁武方言中的语气词“哩”“来”“哇” [J], 张军香
4.安阳方言中的多功能副词"可" [J], 周轩冰
5.渑池方言中特殊副词"可、痛、镇、恁、些"探赜 [J], 王亚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州城区方言中“可”的用法探究

品位•经典语言丈字赣州城区方言中“可”的用法探究O 李芷范(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赣卅城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是一个被客家话包围的方言孤岛。
虽然赣州城区方言已经吸收了很多客家话,但是依然属于西南官话,这在南方方言省中非常罕见,研究者甚少。
赣州城区方言有经常使用"可”字的情况,本着丰富方言研究多样性的目的,本文从语义、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探究"可”在方言中的具体用法。
【关键词】方言;"可”及其常用组合结构;语义;语用;语法一、赣州城区方言(以下简称赣州话)来源简述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下辖3个市辖区、14个县、1个县级市、两个功能区,方言以客家语为主,是 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唯一不在赣方言片区的地级市o 然而,在这个客家语的“汪洋大海”中央,有 一个别具一格的方言岛——赣州方言岛。
赣州话通行于赣州市章贡区城区及信丰县县城 以及两地周边地区,有别于其他客家语区,赣州话属 于西南官话,这出现了 “语言孤岛”的现象。
目前,赣州市内流传着不少关于赣州方言岛成因的说法,流传最多的是王阳明推广说。
此说法是说,王阳明在赣 州做官时,设立书院讲学,在《赣州府志•经政志》中记载:“赣州文教始盛于宋,其地则周子、'二程子'辙 迹之所到也。
明王文成[即王守仁(阳明)]继之。
我朝 汤文正又继之。
涵濡于教泽者深,故咸知自安,所谓得天地阳气之偏者,可以理义动也。
国家尊崇圣制,嘉惠士林,亘古以来,罕与媲盛。
隶名庠序者,宜何如 砥砺束修,以仰答升平之雅化哉o ” m 王阳明是著名的理学家,学识渊博,赣州人民常来听他讲学,久而 久之,赣州人民学习了王阳明的西南官话,并沿用至 今。
当然,还有的说法是,由于赣州地处赣江上游章贡两江的汇合处,水系发达,自古就是中国南方繁华 的商业城镇和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是江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一直是赣州府衙门的所在地,历代行政官员大都是从北方来的,而官员的选拔考试都是使用“官方语言”,加上历代驻军也大 部分是北方人,于是以北方语音为主的“官方语言” 与赣州本地语言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慢慢形成了一 种语言的地方变体——赣州话叫简要地说,赣州话方言岛的形成原是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的结果。
“可着”平议

“可着”平议“可着”在近代汉语及现代北方方言中是一个常用结构,但一些大型辞书对它的释义及举例颇有分歧。
本文结合近代汉语文献用例及现代方言使用实际,对“可着”的结构及意义用法进行辨析整理,力图比较清晰地勾画出其意义发展的线索。
标签:可着词义用法一、辞书关于“可着”的解释《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近代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对“可着”都有收释,且都单立为一个词头,显然是将它当作一个固定的词来处理的。
其义项具体解释如下:(一)《汉语大词典》可着,谓在某个范围不增减;尽着。
(1)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2)讲好的是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
(老舍《骆驼祥子》)原注:“可着,即与院子的面积一样大小。
”(3)可着肚子吃呀。
这还是今年新打的高粱米呢。
(杨朔《三千里江山》)(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徐州方言)①对着:木盆别可着屋当门放。
②靠着,沿着:可着河边儿走|可着边儿缝一圈。
③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相当于北京话“尽”:你可着这块布给我剪条裤子。
|可着你手里的钱买,能买多少买多少。
④比照,按照:你就可着这个式样做是了。
(三)《近代汉语大词典》比量着:“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四)《现代北京口语词典》①与某范围相适宜。
如:可着院子的暖棚。
②指放开喉咙,用最大声音。
如:酒友们可着嗓门儿打招呼。
|楼下传电话的老头儿可着嗓子喊人接电话。
第一,《汉语大词典》和《近代汉语大辞典》对“可着”的释义均只有一项,不符合近代汉语文献和现代汉语实际情况,不够全面。
而且基本相同的例证给出了不同的释义:“谓在某个范围不增减;尽着”和“比量着”。
前者有“满”义,后者却无,显然是《汉语大词典》更符合实际,《近代汉语大词典》不够准确。
第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徐州方言)分释为“①对着;②靠着,沿着;③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相当于北京话“尽”;④比照,按照”。
凤阳方言中的“可”([k‘γ^53])
![凤阳方言中的“可”([k‘γ^53])](https://img.taocdn.com/s3/m/6c6fcc3358f5f61fb636667c.png)
The Usage Of Ke(可[k‘γ^53]) In Dialect Of
FengYang County
作者: 傅华辰
作者机构: 宿州学院文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出版物刊名: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凤阳方言;“可”([k'γγ^53]);词义和语法功能;来源;语言学意义
摘要:在凤阳方言中,"可"([k‘γ^53)具有特殊的用法:作为否定副词,用来表示否定的回答,其否定的语气比用"不"字要重一些。
凡是能用"不"进行否定回答的问句一般都可以用"可"([k‘γ^53)代替进行否定回答。
用"没"、"没有"进行否定回答的问句有时用"可"[k‘γ^53)表示否定的回答,有时为了简洁和顺口就不用"可"([k‘γ^53)表示否定的回答。
"可"([k‘γ^53)是由"可([k‘γ^53)"变调形成的。
研究凤阳方言中"可"([k‘γ^53)这个词的词义和语法功能,可以补正《方言大词典》对"可"([k‘γ^53)的注释,也为古代汉语中存在破读现象提供一个有力的方言证据。
安徽贵池方言否定词“可”

作者: 陈淑萍[1] 饶丽萍[2]
作者机构: [1]池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2]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云南昆明650302
出版物刊名: 宿州学院学报
页码: 56-59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贵池方言 否定词 可
摘要:通过对“可[k‘c^35]”句法分布的分析描写,认为贵池方言的“可[k‘c^35]”有否定副词和否定动词两种用法:作为否定副词时,适用范围非常窄,只用于“可+好+A”格式中否定程度,语义近似于普通话“没多A”、“不很(太)A”,其中的形容词多为“大、长、高、多、厚、深、重”等积极性形容词;最普遍、最常见的用法是作否定动词,
与“有”相对,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没(有)”。
结合安徽其他地区“可”表否定的用法,认为贵池方言否定词“可”可能来源于疑问副词“可”。
浅析怀远方言里的“子”缀词

浅析怀远方言里的“子”缀词陈珂;张琳琳【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35)4【摘要】The suffix “zi” is widely used in Huaiyuan dialect .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sage of suffix “zi” in Huaiyuan dialect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suffixes like “er”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words with suffix “zi” in Huaiyuan dialect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yntax . The suffix “zi” can form a variety of words including nouns , measure words , pronouns and adverbs and can distinguish the meanings and add additional meanings in the semantic function .%“子”缀是怀远方言里的常用后缀。
通过描写怀远方言“子”缀的用法,并与普通话“子”缀和“儿”缀进行比较,发现怀远方言里的“子”缀词数量丰富,语法分布广,“子”缀可以用来辅助构成名词、量词、代词和副词,在语义功能上起到了区别意义、添加附加义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00-102)【作者】陈珂;张琳琳【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00;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安徽蚌埠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9【相关文献】1.娄底方言“子”缀词的形成及原因探讨 [J], 李立林2.浅析怀远方言里的\"头\"缀 [J], 陈珂;李桦3.浅析怀远方言里的“头”缀 [J], 陈珂; 李桦4.基于《说文解字》的河南商城方言"子"缀词探析 [J], 王雪5.赣州方言子缀形容词与句法机制的管控 [J], 彭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汉语言文学安徽怀远方言中的“可”及相关结构的用法常春凤摘要:在安徽怀远方言中,“可”有两种读音,一种是在普通话中的读音[k ‘?214],另一种是在怀远方言中常用的读音,即[k?212],如“可行”“可管”,这种声调的变形与怀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有关。
本文主要讨论怀远方言中“可”所表示的特殊读音[k?212]与意义,并分析与“可”有关的特殊结构的用法。
一方面,怀远方言中的“可”既可以作为疑问副词来使用,也可以充当语气副词;另一方面,由“‘可’+VP”所形成的附加式问句,在怀远方言中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怀远方言可“可”字句式一、怀远方言概况安徽省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东与蚌埠市、固镇县相接,西与蒙城县、凤台县相邻,南邻淮南市,北与濉溪县、宿县接界。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怀远地区的方言被划分为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过渡地带,属于江淮官话中的洪巢片,是具有一定过渡性质的方言体系。
洪巢片语音系统的特点是声调大多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个,古入声字和古去声字现在不分阴阳,古仄声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
所以,怀远人说话一般语调都比较重,一般把一些音读成又轻又短的入声调,怀远人说话没有普通话的翘舌音,即“zh、ch、sh、r”和“z、c、s”分不清楚,这是怀远方言语音系统的典型特征。
据研究,在怀远方言系统中共有19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36个韵母,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这些与普通话系统不同的语言现象,都与本地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有深刻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与怀远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联。
二、“可”的读音及用法(一)“可”的读音在怀远方言中,“可”的声母有[k]和[k‘]两个,两者之间的发音区别在于发音时气流的强弱不同,发[k]时气流较强,为送气音;发[k‘]时气流较弱,是不送气音。
怀远方言中的送气音在发音时,气流紧张急促,这样通常造成音节发音不到位,从而导致送气音变为不送气音,“可”字的声母由[k‘]变为[k]就属于这种情况。
同时,由于受到其它地区语音或者普通话语音的影响,怀远方言的调值也与普通话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总共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
与普通话的调值相比,怀远方言的调值整体偏低,音高幅度变化相对较小,具体的调值如下:普通话调值:55 35 214 51怀远方言调值:21 35 212 53 2(入声)在怀远方言中,阴平调是一个低平调,比普通话调值更低;阳平调和普通话调值相同,没有变化;上声调由次低下降到最低然后再上升到次低,比普通话中上声的调值变化幅度要小得多;去声调由最高下降到最低变为由最高下降到中调。
所以“可”字的调值在怀远方言中通常由214变为212,这是由于怀远方言中经常出现发音不到位或者发音短促的情况,从而造成了发音的缺损。
(二)“可”的用法1.现代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副词“可”是个使用范围很广的非常口语化的词,它多被人们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的对话中,多被当作语气副词或程度副词使用,表示主观评估、强调或感叹等语气。
罗晓英等(2006)指出,副词“可”的性质,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可”主要表示语气,应该属于语气副词或者语气助词;第二种观点认为“可”主要表示情态、评估,不应该属于语气副词。
如黎锦熙把“可”当作是形态副词,表相反,张宜生认为“可”是评注性副词。
①虽然学者们对于现代汉语中“可”的性质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一般都把“可”当作语气副词来使用。
杨惠芬(1993)在《副词“可”的语义及用法》中对副词“可”的用法进行了详细地概括。
“可”作为语气副词,既可以用于陈述句、感叹句,也可以用于疑问句、祈使句。
在不同的句式中,“可”表示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可”用于陈述句中时,是轻说语气,表示所述之真实性,含有“真实”“的确”“确实”的意思。
例如:“这可一句瞎话没有”(曹禺《雷雨》②)。
“可”的副词功能出现于秦汉,以后才不断地得到发展。
盛继艳(2006)指出:时至秦汉,语气副词“可”明确产生,表约计、猜测或反诘语气。
五四之后,及至当今,副词“可”的反诘语气一直在沿用,疑问副词的语义功能逐渐弱化,其核心语义——“强调义”向不同方向延伸或侧重。
③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可”主要被当作语气副词来使用,但根据不同的语义背景,其用法和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邢金凤(2011)在《语气副词“可”的多视角分析》④中概括出了“可”因语境不同而具有的派生义,主要有:表出乎意料或惊讶,表劝导,表确实,表赞叹,表祈望以及表恳求、申辩、警告等。
综上可知,“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系统中多被当作语气副词来使用,尤其多用于口语中,并且适用于多种句式。
2.怀远方言中的“可”怀远方言中的“可”大致存在两种读音,一是和普通话系统相同的读音,即“可”在单念时通常读作[k‘?214],常用作副词。
据研究,“可”充当副词的用法,自先秦就已经出现。
江蓝生(2000)指出:“可”字在东汉前后就已用作疑问副词,表反诘,相当于“岂”“难道”。
⑤但另一方面,在怀远人的日常口语中,“可”通常被读作[k?212],多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是否”,意思是“有没有”“是不是”。
在怀远话中,疑问句通常不用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或“呢”,而是由大量的表示疑问的副词或者语气词构成,所以,由“可”字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的疑问句在怀远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怀远人的日常口语中,如果有人问你“可行?”,就是“行不行?”“可不可以?”的意思。
所以,“可”在怀远方言中多用来表示疑问,且使用“可”的疑问句与普通话相比,更加简洁、明了。
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可以总结出怀远方言中“可”字的两大类用法,即“可”既可以充当疑问副词,又可以作为语气副词使用。
1)“可1”怀远话中“可1”作为疑问副词时,读为[k?212],一般是“行不行”“可不可以”的意思,表示询问的语气,说话者是希望从受话者那里得到某个答复。
这时“可1”和现代汉语中的“可”在充当疑问副词时的意义相当,杨惠芬(1993)指出:“可”多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中,“可”用在是非问句中,有“是否”的意思;用在特指问句中,表示“到底”“究竟”的意思;用在是非问的反问句中,有“难道”的意思。
⑥其区别在于,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副词“可”很少用于日常口语中,而怀远方言中的疑问副词“可1”多用于口语中,同时,由“可1”构成的疑问句还可以表示不同的时态,句式也比较灵活多变。
在这类用法中,“可1”用的句式不同,表示事情的时态也不同,有的表示已然时态,有的表示未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①表示已然时态:这时“可1”通常与“来”搭配使用,“来”也是一个各地方言包括怀远方言中常用的句末语气词。
其常用于句末,有“已然”之义,表示动作、事情已经完成。
例如(本文例句皆来自笔者的实地收集和自拟):(1)你可吃过饭来?(2)你可去店里拿快递来?(3)他可去车站接她来?(4)你可把昨天的脏衣服洗完来?“可1”用在这类句式中,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询问者希望得到肯定的回复,所以通常的回答是“吃过了”“拿过了”“去过了”或者“洗完了”,即回答中要包含“了”或者其他表示过去时态的词语。
②表示未然时态:这时用疑问副词“可1”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不需要用“来”,“可1”在这里只起到表示疑问的作用,用来询问即将发生的事。
例如:(5)你可去上街?(6)你明天可和我们一起去春游?例句的意思为“你去不去上街?”和“你和不和我们去春游?”可以看出,“可1”在这里相当于构成一个特殊的选择问句,表达了说话者的某一个期望。
③其他的疑问句式:“可1”在怀远方言中还可以用来询问过去发生的事情,这时句子中需要用“过”表示相关时态,这种用法和“可1”在表示已然时情况相似。
例如:(7)你可看过这本著名的小说?(8)他们可去过北京吗?2)“可2”除了作疑问副词外,怀远话中的“可2”还可以当作语气副词来使用,这时“可2”无具体的实在意义,只起表示疑问语气的作用。
另外,普通话中的“可”充当语气副词时,用于陈述句中表示“的确”“确实”的意思;用于反问句中,可以加强句子的疑问语气;用于感叹句中,表示主观认为的程度高,后面要加上形容词性词语。
而怀远方言中的“可2”用作语气副词时,句子的末尾必须与语气词“该”配合使用,若去掉“可2”和“该”任何一个,以上几个句子在怀远方言中是不能成立的,而且这里的“该”也不能用普通话中其他的表示疑问语气的语气词替换。
如:(9)你明天可得闲该?(10)你看看他可气人该?(11)你可弄好来该?(12)李老师说我可照该?例(9)~例(12)的意思相当于:“你有没有空?”“他气不气人?”“你有没有收拾好?”“老师说我行不行?”。
在这类正反问句中,“该”也是怀远方言中典型的语气词,意思是询问者想要了解一些情况、得到某个信息,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由语气助词“可2”和语气词“该”所构成的这种特殊的正反问句,具有表示委婉、礼貌的作用,可以说“该”在这里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
如果不用“该”,“可2”也就变成了疑问副词,句子所表达的语气也会大有不同。
例如“你可弄好来?”,听上去有着急、不耐烦的意思,语气比较直接。
所以可以看出,由“可2”与“该”构成的特殊句式,是怀远人表达疑问的一种典型句式。
三、“可”的特殊用法在怀远方言中,“可+VP”构成的反复问句和“可1+VP”附加式问句是人们日常口语中常用的句式。
朱德熙(1985)指出,在许多方言中,疑问句都可以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反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选择问句,回答时要求对方在X与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
⑦如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罗福腾(1996)⑧指出,在山东方言里存在以下几种反复问句,即未然体的反复问句和已然体反复问句,它们都包含四类:“VP+不”“F+VP”“V+不+VP”“V+VP”。
本文主要讨论“可1+VP”附加式问句这一特殊的句式:(一)“可1+VP”附加式问句当“可1”在用作疑问副词时,经常出现“可1+VP”这样简短的句式,它一般用在一句话的后面,作为一个独立形式来使用,表示询问或征求对方的意见、建议,一般表示未然,在怀远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较高。
例如“可行?可管?可照?”等,意思是“行不行?好不好?可不可以?”。
所以,由“可1+V”附加在一个陈述句的后面构成的疑问句,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正反问句。
例如:(13)我明天陪你一起去上海,可行?(行不行?)(14)你等我把这些作业写完,可照?(可不可以?)(15)我想等这个月发工资后再还你钱,可管?(好不好?)(16)这是她最喜欢看的一本小说书,可对?(是不是?)通过例句可以看出,“可1+VP”这样一个独立形式,在怀远方言中经常被用在一个陈述句的后面,构成一种特殊的正反问句,表达某种疑问语气,常用来询问或者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