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和对宋朝的影响

合集下载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

澶渊之盟的历史简介澶渊之盟,指北宋与契丹辽朝之间在澶州古称澶渊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

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

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

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

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

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

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观后感400字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观后感400字

历史的拐点《澶渊之盟》观后感40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们得以回顾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其中的教训和启示。

在《澶渊之盟》中,以宋代大宰相范纯仁为主角,讲述了宋辽两国为了争夺皇位以及土地资源而发生战争。

范纯仁通过周密的谋略和智慧,成功地与辽国进行了一场和平谈判,并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

这一盟约虽然是以宋国割让土地为代价,但却为两国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标志着宋辽之间长期的敌对关系得以缓和,为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范纯仁这位大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他以智谋卓越,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发生,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重要的是,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需要善于利用智谋和谈判,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非采取强硬的对抗态度。

通过观看《澶渊之盟》,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经验教训。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回顾和研究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下,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走上更加明智的道路。

希望我们都能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并以更加理智和包容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澶渊之盟》这部电视剧通过讲述一个历史事件,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

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珍惜和平、理性地解决问题,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示例:《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也是中国与外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北宋与辽国之间在澶渊之盟上的一系列谈判和交涉,体现了北宋政府的智慧和辽国的强势。

在这部电视剧中,北宋和辽国为了解决边界问题和保持两国的和平,进行了多次的谈判和交涉。

尤其是在第二次澶渊之盟上,北宋的使者耶律朝蔑和辽国的使者史天顺之间的较量更是引人瞩目。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
宋真宗赵恒急于求和,借口“屈己安民”,在澶州与辽订立议和条约,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1
积极影响
1、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2、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3、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1、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2、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

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

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北宋时期的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北宋时期的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键入文字]
北宋时期的宋辽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
澶渊之盟是在北宋真宗年间与辽国签订的盟约,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虽然北宋做出了很大让步,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换取了北宋百余年的和平,为开创仁宗盛治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005 年,北宋朝廷先后派遣王继忠与曹利用前往辽国进行谈判。

同年1 月份,北宋与辽国签订合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共有四条,都是围绕双方的安定而展开的。

澶渊之盟的内容之一就是北宋和辽国是兄弟国,因辽国君主辽圣宗年幼,所以北宋真宗为兄长。

其次,北宋和辽国以白沟河为分界线,双方都要在此撤兵,如果以后有越界的盗贼逃犯,双方都不能藏匿。

除此之外,北宋和辽国还规定,不能在边界修城。

澶渊之盟的内容之三是北宋每年向辽国提供岁币,即银十万两,绢二十匹。

第四,北宋和辽国决定在边境设置榷场,以方便两国贸易往来,加强民间交流。

从澶渊之盟的内容来看,虽然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进贡岁币,但作为一种妥协的方式,北宋用岁币换来了两国百余年无战事的友好局面。

自从澶渊之盟建立之后,两国依照盟约内容进行活动,从积极方面来说,促进了宋辽两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

后来有史学家评论澶渊之盟的内容说,它影响了中国整个历史。

我国北宋时期宋金两国澶渊之盟的影响是什么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 年,宋辽两国在檀渊城展开激战,而后,在双方共同的议和意愿下签订了“檀渊之盟”,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
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这便是澶渊之盟的影响。

虽然要以岁贡为代价,然而能够换得边境的长治久安,对宋真宗来说,当然还是一
1。

历史趣谈: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宋真宗与澶渊之盟简介

历史趣谈: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宋真宗与澶渊之盟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宋真宗与澶渊之盟简介导语: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自咸平二年北宋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自咸平二年(999年)开始,辽国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即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1004年)秋,辽朝承天太后萧绰、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北宋的都城东京(汴梁)。

警报一夜五传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

当时宰相王钦若、陈尧叟分别主张迁都于江南及蜀地,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一定能击退敌军。

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

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

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

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壮大百倍。

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

敌人趁机进攻。

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

”赵恒才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赵恒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

真宗在寇准的要求下上城墙鼓舞士气,使得宋军士气大振。

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生活常识分享。

简述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

简述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

澶渊之盟经过及其意义介绍澶渊之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外交事件,发生于北宋的仁宗时期。

这次盟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解释澶渊之盟的经过,以及它的意义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在探讨澶渊之盟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北宋时期,国力日益下降,面临着内患外侮的双重压力。

开禧靖难后,大部分北方领土已经被辽朝占领,仅剩下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

面对强大的辽朝,北宋政权有必要采取措施确保中原地区的稳定。

二、澶渊之盟的经过1. 宣和北伐1100年,北宋政权决定对辽朝发动宣和北伐。

该战争的目标是夺回失去的领土,并恢复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北伐初始阶段北宋军队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很快遭到辽朝的顽强抵抗。

2. 澶渊之盟的召开1100年,辽朝和北宋决定停战并举行和谈。

会谈地点选在了澶州(今河南濮阳),因此这次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

会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双方领土争端,确保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3. 盟约内容澶渊之盟共有三十一条,下面列举其中最重要的几点: - 辽朝释放被俘的北宋文武官员和平民。

- 北宋不再向辽朝支付岁币。

- 辽朝放弃对北方争议领土的要求,承认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为北宋的统治领土。

- 辽朝承认北宋皇帝的地位,可以称呼北宋皇帝为“天子”。

4. 盟约的签订经过长时间的会谈,双方最终达成了协议并签署了盟约。

盟约的签订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有利可图,北宋确保了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而辽朝则得到了和平的保障。

三、澶渊之盟的意义澶渊之盟对中国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了北方边疆的稳定澶渊之盟确保了北宋政权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辽朝不再对北方争议领土提出要求,这为北宋政权提供了重要的外交背书,并减轻了北方领土上的压力。

2. 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地位澶渊之盟是北宋政权维护中央集权的重大胜利。

辽朝承认了北宋皇帝的地位,并同意称呼北宋皇帝为“天子”。

这意味着北方的势力将不再对北宋的统治产生质疑,进一步加强了北宋政权的地位和影响力。

历史趣谈澶渊之盟影响是什么?历史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历史趣谈澶渊之盟影响是什么?历史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澶渊之盟影响是什么?历史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导语:檀渊之盟是历史上签订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合约。

它除了本身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之外,结合檀渊之盟的背景以及影响来看,檀渊之
檀渊之盟是历史上签订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合约。

它除了本身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之外,结合檀渊之盟的背景以及影响来看,檀渊之盟的双方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说的话题。

檀渊之盟的双方是当时占据了中原南北两方的两个朝代。

檀渊之盟的这两个朝代(在当时应该是被称为国家的),一个叫做辽,一个叫做宋(在历史上是叫做北宋的)。

檀渊之盟签订的那个时候的辽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被嫌弃的少数民族朝代了。

经过励精图治的统治者的各种改革,还是士兵们的强身健体,使得檀渊之盟双方的签订者中的辽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实力。

檀渊之盟的双方中另一个签订者却不像辽那样发展美好。

北宋因为发家的问题,所以对于各个大臣是格外的忌惮。

尤其是地方的官员,怕武官再当一次皇帝。

因此,这个朝代的士兵打仗就成了问题。

檀渊之盟的双方的背景资料如上,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仗着前辈们的积累,虽然北宋很侥幸的胜利了。

但是这个朝廷的议和思维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大家各退一步(檀渊之盟的双方里面北宋退了一大步,辽只退了一小步),大家握手言和。

檀渊之盟的双方在签订合约之后发展也是各不相同。

北宋虽然经济繁盛,但是武力依旧不行,最后被灭国。

而辽发扬光大,却被蒙古给截了胡。

总之檀渊之盟的双方,殊途同归。

澶渊之盟的影响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在檀渊城展开激战,生活常识分享。

初中历史重点强化:七下历史《澶渊之盟》

初中历史重点强化:七下历史《澶渊之盟》

重点强化:七下历史《澶渊之盟》

来源 | 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
①“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②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③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④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案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易错点汇总》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唐朝历史专题复习》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速记手册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提纲。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宋太宗继位后,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的。

他迫使吴越王献土降宋,出兵灭北汉,又乘胜向幽州进军,首战失利,又第二次进军幽州,应该说,确实表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

但第二次征辽失败后,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对辽的策略是由攻转守。

他曾对大臣们说: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

而奸邪却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

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这一席话充分表明,防内患是宋代统治政策的首位。

宋太宗所说的奸邪,主要是指统治集团内部阴谋篡位夺权的人。

强化皇权,加强对官吏的选用与监察,就是为了防范内部的奸邪.随后,王小波、李顺率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使宋太宗极为震惊、恐惧。

他曾惊恐地说:岂料贼势猖獗如此! 自此,对内防范的重点也就转到防范农民起义、反抗的方面。

这种在边境只消极防御,而以主要力量防范和镇压内部的篡权夺位,尤其是农民起义的政策,就是后人形象概括的守内虚外.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步步紧逼的攻势。

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

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

澶渊之盟对北宋的影响作者:杜洋洋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6期摘要:景德年间,辽国派大军攻打北宋,宋廷为阻止辽军南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英勇反击辽军,辽国攻宋受阻因此想与北宋讲和,宋辽签署盟约,“共议戢兵,复论通好”,此为澶渊之盟。

它于北宋而言是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盟约订立后北宋迎来了百余年的和平稳定局面,对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北宋;澶渊之盟;政治;经济;文化一、澶渊之盟对北宋政治的影响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百年未加兵,“戴白之人,不识干戈”①,两国大体和谐共处,并且两国在政治上往来频繁。

真宗去世后仁宗登位,仁宗呼辽圣宗为叔。

辽圣宗驾崩后其子兴宗登位,仁宗比兴宗年长,因此仁宗是兄,兴宗是弟。

辽兴宗驾崩之后他的儿子辽道宗登基,道宗称仁宗为伯父。

澶渊之盟后构建的“兄弟之国”关系是宋辽两国皇帝“以齿约为兄弟”②。

每逢新年、天子登基、生辰、驾崩或太后寿诞、逝世等重大事情宋辽都派遣使者庆贺或吊唁。

真宗去世后,辽圣宗“闻真宗崩,集蕃汉大臣,举哀号恸”,言:“与南朝约为兄弟,垂二十年,忽报登遐,吾虽少两岁,顾余生几何”,并在范阳悯忠寺设置真宗皇帝之灵御,“建道场百日。

下令国中,诸犯真宗讳,悉易之。

”仁宗驾崩后,死讯传到契丹,道宗号啕痛哭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一国皇帝驾崩后引得邻国皇帝痛哭流涕,可谓凤毛麟角,可见盟约订立后,双方在政治上按照“兄弟之国”往来,由战争转入和平,形成极为和平友好的政治局面。

签订盟约不但使宋辽在政治上出现互派使者友好往来的局面,也使北宋王朝君臣上下空谈太平,决口不谈武备,放松了对辽的军事防御,开始大力削减北境边防的军事力量。

盟约缔结后,北宋朝统治者们认为北方的威胁已除,开始削减北部边防军事力量,北宋将河北边防区,即定州、高阳关和镇州三个都部署中的镇州、定州归并为一个都部署,这就意味着缩减了一个边防区。

而那些比较靠近内地的沧州、贝州、雄军、邢州等四州的部队,缩减成步军六指挥。

探索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因、经过与结果

探索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因、经过与结果

探索签订澶渊之盟的前因、经过与结果公元1004年秋,在经过25年的战争后,北宋与辽朝缔结了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朝虽然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是他的疆域并不完整,很重要的一块区域,燕云十六州,在辽的控制中。

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进行了一场战争,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间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局面。

纷乱不休1、野心勃勃公元999年,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肆意掠夺人民财物,大范围的杀害百姓,给边境地区的黎明百姓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灾难。

虽然宋军在将领杨延朗等人的英勇带领下积极反攻,但辽的骑兵非常勇猛,并且善于打仗,行军速度非常快,宋朝防不胜防,边境岌岌可危。

雍熙北伐战争失败后,宋朝对辽朝改变态度,畏惧辽国,不敢轻易与辽交手,战争策略也逐渐由开始的进攻转变为防御为主。

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有着狼子野心,对宋虎视眈眈,不断南下侵扰宋朝边境。

宋辽战争长达25年,战争的关键在于燕云十六州的归属问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农业、发达的手工业以及其他文化,这些都是辽国统治者非常想要得到的。

所以辽国把十六州作为目标想要收入囊中。

辽国将幽州称为南京,上京则作为辽的皇城,把原来的南京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设置了许多官职,用来控制这些重要地区,想要控制北方的野心昭然若揭。

2、辽国崛起这时的辽朝,虽然刚刚登基的皇帝非常年幼,但是有萧太后治理朝廷,把持大权。

她励精图治,用雷霆手段使得国内逐渐稳定下来,也正是由于社会平稳的发展,为之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圣宗耶律隆绪打着收回瓦桥关的口号,亲自带领大军侵入了宋国边境。

萧挞凛一路攻破了遂城,又攻打了定州,俘虏宋朝云州王继忠,宋军坚守阵地不出。

这一消息使得宋朝朝野震动,宋真宗害怕辽军攻打到皇城,想要迁都南逃,臣下王钦若主张迁都去升州,陈尧叟则主张迁到益州,宰相寇准则是反对迁都,他反而建议宋真宗赵恒亲征带兵去打败辽军,于是宋真宗被迫北上。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历史名词解释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为边界永久安定而签订的一个盟约。

宋真宗即位时,年仅18岁,在位时间很短,不太懂治国之道,即位之初就有人向宋真宗进言,说辽朝想要议和,只要宋朝用“岁币”取悦辽朝,辽朝必然会罢兵息战,接受宋朝的要求。

因此,宋真宗就派使臣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想要与辽朝签订一个协议,以换取两国的和平。

但是,辽国方面认为,宋朝年轻气盛,此时如果签订协议,定然会耍小聪明,答应很多过分的要求,于是坚决不肯缔约。

双方在交涉过程中争执不下,最终未能达成协议,辽朝也没有向宋朝送“岁币”,宋朝还是免不了出现了许多灾荒。

这件事情被当时的宰相寇准知道后,他建议宋真宗乘机削弱辽朝的实力。

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命令宋军攻打辽朝,最终将其击败。

由于辽国皇帝逃到了北边的澶州,因此史书上称这次战役为“澶渊之盟”。

这次胜利使宋真宗觉得自己在对待辽朝的问题上已经算是非常强硬了,因此放松了警惕,不再重视燕云十六州。

辽国统治者为了获得这次和平局面,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耶律休哥等主要将领在战争中阵亡。

另外,还向宋朝进贡,并且每年都会给宋朝送大量财物。

澶渊之盟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损失,而辽朝的损失更大。

由于它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经营燕云十六州,以致辽朝的经济长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从而导致辽朝国内生产凋敝,民生困苦,内部矛盾激化。

公元1004年,耶律休哥的孙子耶律涅鲁古即位后,觉得对宋朝再无所求,因此解散了蕃军,断绝了燕京留守的官员俸禄,完全失去了燕云地区的控制权,辽朝逐渐走向了衰落。

公元1018年,辽朝灭亡,北宋也不再对辽朝产生威胁,这标志着双方交往又恢复到了和平发展时期。

但是,尽管契丹人早已灭亡,他们留下的北京却没有归还给宋朝。

公元1007年,宋仁宗终于下令将北京城收回,此后,北京再未脱离中原王朝。

双方关系表面看似改善了,但实际上只是契丹王朝对宋朝的臣服,辽朝的死灰复燃依然威胁着宋朝的安全。

因此,宋真宗虽然说只想维持表面的和平,但实际上却一直防备着辽朝的复兴。

关于檀渊之盟的故事

关于檀渊之盟的故事

关于檀渊之盟的故事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

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

下面让小编来给大家讲一讲檀渊之盟的故事吧。

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已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澶渊之盟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

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

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

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

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

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到达南城后,因契丹兵势正盛,许多人又气馁了,主张他停下来观望形势,千万不可渡河到北岸。

寇准说:“陛下不过河,人心会更加涣散,敌人的气焰压不下去,怎幺能取胜呢?”正好,寇准出行营遇见高琼,对他说:"太尉受国家的厚恩,如今国家有难,就不思报答?"高琼说:"我愿一死报国。

"寇准马上带高琼返回见真宗,大声说:“陛下如果认为我说的不是事实,请问问高琼吧!”高琼马上接着说:“寇准的意见十分正确,说的都是事实。

”寇准趁热打铁,说:“形势紧急,机不可失,请陛下立刻起驾。

于是,宋真宗在文武大臣护卫下过了河,登上北城门楼。

宋军将士看到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声闻数十里。

两军相持十多天,契丹统军挞览亲自临阵督战,宋军伏弩齐发,挞览中箭丧命。

辽军未能在战场上捡到什幺便宜,进退两难,只好派人到宋营求和,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宋军而不利于契丹,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操在宋军手中。

澶渊之盟,奇耻大辱?却迎来百年和平繁荣,后人如何评价?

澶渊之盟,奇耻大辱?却迎来百年和平繁荣,后人如何评价?

澶渊之盟,奇耻大辱?却迎来百年和平繁荣,后人如何评价?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之间战略妥协。

这份合约的签订,虽然被后世的很多人所不齿,却在当时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产生合约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而宋辽双方在整个过程中所折射出的战略逻辑差异,也值得后人去一探究竟。

澶渊之盟:和与战背后的宋辽战略逻辑经过长期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训练后,辽国已经具备了十分雄厚的实力。

而宋朝因为太祖出身于武将,所以,对大臣极度不信任。

为了防止再发生陈桥兵变这样的事情,宋太祖将军政大权集于一人之手,这就使得地方军事力量十分羸弱。

自咸平二年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期间,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宋朝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

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全力反扑的辽国北宋早期同辽国多次爆发了争夺幽云十六州的战争1004年的秋季,辽国出动大军全力攻宋,并扬言要夺取河北全境。

宋朝方面在得知契丹铁骑来犯后,举国哗然。

不少人建议宋真宗逃往金陵或成都躲避辽军锋芒。

只有寇准坚定地主战,并用宗庙社稷为由,逼迫宋真宗前往一线迎战。

自宋太宗北伐后,两国间最大的规模的战役打响。

可历史却在这一刻开始向很多人看不懂的方向发展。

此战辽国的主要目的在于夺取“关南之地”,彻底掌控燕云十六州。

萧太后和辽圣宗也为此集合了全国兵力,立志要毕其功于一役。

辽国为这次战争而进行了大规模的总动员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宋朝与辽国于檀渊城展开决战。

虽然,宋朝兵力弱,但依靠前人所留下的战争经验,北宋勉强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由于,习惯性的议和思维及为了防止将领趁机拥兵自立,所以,宋朝提出与辽国签订和约。

不久之后,双方于澶渊城签下约定,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的意义是什么呢

北宋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的意义是什么呢

[键入文字]
北宋时期签订的澶渊之盟的意义是什么呢
对于宋朝而言,澶渊之盟的意义大抵是以金钱换取相对的和平,与清朝的马关条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盟约缔结后,宋、辽两国之间出现了长达数百年的和平局面,这对中原与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有积极的意义。

檀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还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贸易的市场,经济、文化得以频繁往来,汉族和契丹族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一切对于长期处于硝烟中的百姓而言,生活环境的和平是“澶渊之盟”带来的最好的影响。

事实上,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是宋辽双方实力均衡的表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澶渊之盟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历经争论的命题。

长时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肯定者认为它即使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屈辱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安宁的环境,它还增加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情谊。

否定者则是认为澶渊之盟,承认了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澶渊之盟的意义,就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从经济、文化、现实状况等各方面做出考量。

北宋时期澶渊之盟签订原因是因北宋军事积弱吗
檀渊之盟是一个历史性的盟约。

无所谓签约的好处与坏处,因为关于檀渊之盟的影响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但是对于檀渊之盟的原因来讲,许多人都说是澶渊之盟因北宋军事积弱。

毫无疑问,澶渊之盟因北宋军事积弱签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合约签订时候的那
1。

澶渊之盟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澶渊之盟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澶渊之盟对北宋有什么影响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有利也有弊,利大于弊。

积极意义:澶渊之盟后,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北宋用微不足道的岁币换得幽燕地区的和平,可以将主要的精力实力放在内政建设和西北的战事上(西夏)。

百姓生活安定,宋辽之间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中原与北部边疆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北宋经济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至仁宗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

消极影响: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集团“忘战去兵”,“武备皆废”,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内部斗争加剧,宋王室又重现一片歌舞升平,不知居安思危。

历史的转折点澶渊之盟

历史的转折点澶渊之盟

历史的转折点澶渊之盟一、“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转折点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

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

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

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否定者则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使宋代局面江河日下。

如何客观、正确地评价澶渊之盟,就必须考察澶渊之盟签订前宋辽双方的历史状况、发展态势,以及签订后对宋辽两国产生什么影响。

二、历史上澶渊之盟是怎样的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 ),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统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宋朝。

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勉强同意御驾亲征。

十一月,宋真宗亲自率军出征,军士士气受到鼓舞,大败辽军。

辽被迫同意和谈,满心希望辽军撤退的宋真宗也派出了使者求和。

不久之后,双方签订合约,约定:宋每年交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为“岁币”;宋和辽结为兄二范雍四处调兵救援,宋将刘平、石元孙等人率领数万军马前往救援。

为了阻断宋军的救援,西夏军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设伏,将前来救援的军队包围了。

在西夏军不的合力夹击下,宋军全面溃败,主将刘平、石元孙等被俘。

之后西夏军士气大振,乘势围攻延州,延州开始朝不保夕。

几天之后,开始下大雪,御寒衣物不足的西夏军由于耐不住寒冷,军纪开始松动。

之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取得胜利,再加上宋朝的援军已经攻打进西夏境内,不得已之下,西夏军队才撤离宋境,延州得以解围。

三川口之战,北宋虽然成功抵御了西夏的人侵,但付出的代价却非常大,此后,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开始变得很被动。

澶渊之盟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名词解释

澶渊之盟
“高梁河之役”和“雍熙北伐”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失去了收复幽云诸州的信心,从此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辽兵则不断南侵。

1004年九月,辽圣宗、萧太后率20万军队大举南下,遭到沿途北宋军民的抵抗,只攻下少数城池。

但因为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作战,于是契丹乘虚深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又名澶渊,在河南濮阳西南)附近。

消息传到开封,朝廷惊慌失措,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

当宋真宗和寇准一行同往澶州途中时,契丹大将萧挞览在前线被宋军埋伏的床子驽射死,契丹士气大挫,加上孤军深人,开始有议和之意。

宋真宗抵达擅州后,虽鼓舞了宋朝军队的士气,但他急于议和,于是与辽朝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和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进人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和平往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和对宋朝的影响
赵恒澶渊之盟
宋真宗是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他小时候就生得仪表非凡,在与人玩耍的时候,爱排兵布阵指挥战斗,并自称元帅。

太祖赵匡胤很喜欢这位侄子,把他养育在皇宫之中。

真宗五、六岁时,一次去万岁殿玩,装作大人的样子,大模大样地走上台阶,直接朝龙榻走去,像模像样地端坐在上面。

太祖刚上朝,看见自己的这个小侄子正坐在自己的宝座上,还装得有模有样,就笑着问他:皇帝好当吗?小孩子眨了眨眼,回答道:做皇帝全由天命。

太祖很是惊奇,当着群臣的面对他赞赏有加。

宋真宗即位后,大行封赏,追复被父亲贬死的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小堂兄赵德芳为太保。

由此可见,真宗的为人比起他的父亲太宗要仁恕得多。

但这位少时聪颖,继位后也极为勤政的皇帝却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

他刚坐上皇位没有多久,辽军就大举侵人宋境。

好在这次辽国见好就收,大肆抢掠之后就退了回去。

第二年,辽军再次来犯,又一次被宋军击退。

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宋真宗有些束手无策。

这时,有人向他举荐寇准,真宗说:知道这个人的才能,只是他过于刚强,太好耍脾气。

这位大臣说:现在辽国屡屡犯边,正需要寇准这样刚正不阿、忘身殉国的人才,他来之后必定能解现在朝廷之危。

于是,真宗拜寇准为宰相。

此时,辽国国主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但由母亲萧太后摄政。

萧太后胆识过人,韬略不让须眉,在她的治理下,辽国国力大增。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萧太后和辽圣宗再度率军攻宋。

辽军声势浩大,号称有二十万人。

辽军此次进攻采取了避实就虚的策略,绕过许多宋军坚守的州县,直扑到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