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实性节目研究——刘亚欣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郑艺晗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24()5
【摘要】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自播出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探讨其叙事策略与文化认同建构有助于人文纪录片的创新。
《人生第一次》采用参与式视角、碎片化视角及全知视角讲述了中国人从出生到告别的12个“第一次”,并通过丰富的画面语言与声音语言呈现了极富意蕴的平凡人的一生,完成了自由对话场域的建立。
选题的时代特征与时代价值、纪录片本身引发的民族精神共鸣以及诗性内涵引起了受众的文化共鸣,进一步增进了人们的文化认同。
【总页数】3页(P18-20)
【作者】郑艺晗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
【相关文献】
1.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2.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当兵》叙事策略分析
3.新媒体环境下国产人文纪录片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以《人生第一次》为例
4.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系列作品叙事策略研究
5.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范文
《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篇一一、引言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方式,成为了观众了解世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叙事艺术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CCTV纪录片为例,探讨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特点、方法及其应用,以期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概述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是指通过影像、声音、字幕等手段,将真实事件、人物、场景进行有机组合,以传达特定主题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其特点在于真实、客观、生动,通过叙事手法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共鸣。
三、CCTV纪录片叙事艺术特点1. 主题鲜明:CCTV纪录片往往围绕国家大事、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主题展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导向。
2. 真实客观:CCTV纪录片注重实地拍摄,追求真实、客观的叙事风格,让观众感受到事件的原貌。
3. 多元叙事:采用多种叙事手法,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等,使叙事更加丰富、多元。
4. 视听效果好:运用高清摄像技术、音效处理等手段,使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声音更加逼真。
四、CCTV纪录片叙事方法1. 人物叙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经历、情感等展现事件。
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修复文物的专家们的经历,展现了故宫的魅力。
2. 事件叙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通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展现主题。
如《大国崛起》通过讲述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国家的崛起。
3. 场景叙事:以场景为依托,通过场景的变换、对比等展现主题。
如《美丽中国》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的美丽。
五、CCTV纪录片叙事艺术的运用1. 运用音乐、字幕等手段增强叙事效果。
如《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美食的呈现和背景音乐的配合,让观众感受到中国美食的魅力。
2. 通过采访、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如《东方时空》通过采访当事人和知情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
《2024年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范文
《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篇一一、引言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叙事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众多电视纪录片中,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纪录片以其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本文以CCTV纪录片为例,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期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概述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语言、叙述结构等方面的运用和表现。
其叙事特点是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和真实记录,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展现给观众。
电视纪录片在叙述过程中,往往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如画面、音乐、解说等,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CCTV纪录片叙事艺术分析(一)故事情节的选取与处理CCTV纪录片在选取故事情节时,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情感共鸣的题材。
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深入挖掘,以细腻的叙述手法展现故事情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中的艰辛与美丽,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人物塑造的多样性CCTV纪录片在人物塑造上注重多样性,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展现,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大国外交》中,通过采访各国政要、民间人士等不同角色,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形象和特色。
(三)视听语言的运用CCTV纪录片在运用视听语言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画面上,通过运用高清摄影技术和先进的剪辑技术,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音乐上,运用恰当的背景音乐和音效,增强故事的感染力;解说上,采用客观、中立的解说方式,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四、CCTV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CCTV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方面,通过运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和剪辑技术,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另一方面,注重故事情节的多样性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方略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我要这样生活》为例
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方略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我要这样生活》为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方略与创新路径研究——以《我要这样生活》为例近年来,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电视娱乐圈中备受瞩目。
这类综艺节目以真实观察、记录和还原真实生活为主旨,通过观察和呈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本文以热门观察类综艺节目《我要这样生活》为例,深入探讨了其叙事方略和创新路径。
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叙事方略上具有独特之处。
首先,它们通过真实的记录和呈现,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观赏体验。
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节目中的参与者们,窥探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情感状态,从而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我要这样生活》以黄磊、孙红雷、孟非三人组成的明星团队,进行对三个家庭的一周的生活观察,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明星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加深了观众对明星的认同感和共鸣。
另外,观察类综艺节目在叙事方略上注重情感的渲染和感情的表达。
通过真实而贴近生活的情感呈现,观众可以与参与者们进行情感共鸣,进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在《我要这样生活》中,通过明星团队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呈现出真实的情感冲突和解决的过程。
这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明星们真实的情感表达,也感受到了参与者们的真实情感故事。
这种情感共鸣在节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上,《我要这样生活》注重拓展观察的范围和深度,力求让参与者们的真实生活得到更全面的呈现。
节目除了观察参与者家庭的日常生活,还会将他们带出到户外进行各种冒险和挑战,增加节目的观赏点和话题性。
这种创新路径丰富了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内涵,提高了节目的可看性和娱乐性。
从叙事方略和创新路径的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类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娱乐市场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这类节目通过真实观察和情感呈现,唤起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
而《我要这样生活》作为其中的佼佼者,通过明星团队与普通人的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明星和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加深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2024年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范文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艺术形式,逐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为了更好地吸引观众,许多电视纪录片开始尝试故事化叙事的方式,将真实事件和人物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本文旨在研究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特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特点1. 强调情节与人物故事化叙事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和人物的塑造。
在电视纪录片中,通过讲述具体事件和人物故事,使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提高观影体验。
2. 注重叙事节奏故事化叙事注重叙事节奏的把握,通过合理的剪辑和音效等手段,使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3. 融入创意元素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创意元素,如情节设计、人物塑造等,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三、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优势1. 提高观众关注度通过故事化叙事,将真实事件和人物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观众的关注度。
2. 增强传播效果故事化叙事使纪录片更具观赏性和传播性,有助于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3. 丰富艺术表现力故事化叙事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艺术表现空间,使纪录片更具个性和创意。
四、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 真实性与虚构性的界限模糊在追求故事化的过程中,有时会忽视真实性的原则,导致虚构性成分过多。
为解决这一问题,创作者应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原则,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 情节过于复杂,难以理解部分纪录片为了追求情节的丰富性,导致情节过于复杂,观众难以理解。
为此,创作者应简化情节,突出重点,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故事。
3. 过度依赖剪辑和音效等手段有些创作者过度依赖剪辑和音效等手段来营造氛围和节奏,而忽视了故事的内在逻辑和人物塑造。
因此,创作者应注重故事的内在逻辑和人物塑造,合理运用剪辑和音效等手段来辅助叙事。
五、解决策略及建议1. 坚持真实性与故事性的平衡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应始终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同时注重故事性的表达。
2011年电视纪录片研究话题列举
2011年电视纪录片研究话题列举作者:燕晓春王昱卉来源:《声屏世界》2012年第12期电视纪录片理论:真实性辨析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几十年间,关于纪录片中能否“表现”,怎样“表现”,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既然无法在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上分出高下,学术界逐步开始在如何使用、利用它上实现妥协。
特别是“表现”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这一倾斜的发生。
刘益军在《论纪录片的表现与再现》一文中指出电视片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也同时受着真实和艺术的双重制约,二者的情感表现不同,再现是强调影像所具有的自然原始的表现力;表现则将影像当作抽象的符号,使视听功能分离。
所谓“再现”生活的方式是将真实的生活形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真实地看到生活的固有模样,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给观众真切的生活感受。
而“表现”则是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的艺术手段,集中表现某种意念、情绪、感情或思想,通过这种表现揭示生活中那最有诗意的、最富内容的深刻情感内涵。
①那么,“真实”与“艺术”是否可以产生碰撞?王禹洁在《真实与艺术的巧妙结合——浅析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一文中指出,真实已经不再受显而易见或是铁证如山的真实体验的限制,而是越来越依赖媒介化技巧来选择和判断真实。
②同样,孙宝国在《电视纪录片主要特征简析》一文中再次强调,电视纪录片对非虚构性的真实生活强调体现其“美是生活”的美学精神内核,同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表现是对“美是生活”有了新的演绎。
③基于以上研究者关于“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论述,温建梅在《制约纪录片真实性的三大要素》一文中说,在传统电视纪录片研究领域认为,艺术与技术,一直是制约电视纪录片发展方向的两个宏大概念。
从真实性的角度来说,技术与纪录片和事件本体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电视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不会仅仅将“革命”效果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在电视形式上更改了语言系统以及创作的思想观念,甚至是观众的观赏方式。
电视调查类节目的记者提问方式研究--以《新闻调查》节目为例
电视调查类节目的记者提问方式研究--以《新闻调查》节目为
例
张艺婕
【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
【年(卷),期】2022(43)24
【摘要】电视调查类节目从记者视角出发,运用一问一答的调查模式描述事件的起承转合,受众则可以通过记者的采访获取更多信息,深入了解事件。
尤其是链化式提问的出现及应用,赋予了调查记者更为重要的价值与特征。
本文选取开播时间早、收视率较高的央视《新闻调查》作为研究内容,以受访者应答类型为切入点,结合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对电视调查类节目的记者提问方式展开研究。
【总页数】3页(P183-185)
【作者】张艺婕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析电视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叙事艺术——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为例
2.电视评论还是电视专题——对《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类节目的再认识
3.新闻调查类节目模式化现象探究——以《新闻调查——网瘾之戒》为例
4.电视新闻调查
类节目的发展策略-以《新闻调查》为例5.新闻调查类节目分析——以《新闻调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受众需求视角下慢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创新策略研究
受众需求视角下慢综艺节目《种地吧》的创新策略研究
张靖雁
【期刊名称】《声屏世界》
【年(卷),期】2024()1
【摘要】当前,国内综艺节目创作不断翻新,但叙事节奏越来越趋向于“慢”。
综艺节目《种地吧》进行形式创新,满足了受众追求新奇的需求;进行风格创新,满足了受众情感寄托的需求;进行主题创新,满足了受众多维延伸的需求;进行传播创新,满足了受众自我表达的需求。
文章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究《种地吧》节目所反映的
受众需求的变化,为其他综艺节目提供借鉴。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张靖雁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受众需求视角分析综艺节目编辑创新
2.从受众需求视角分析综艺节目的编辑创新
3.场景视角下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观察类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为
例4.“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受众需求分析——以《我的小
尾巴》为例5.国产慢综艺节目创新路径探析——以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种地吧》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范文
《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篇一一、引言电视纪录片以其真实、生动的叙事方式,成为了观众了解世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叙事艺术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CCTV纪录片为例,探讨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特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特点1. 真实性:电视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真实性,通过实地拍摄、采访等方式,还原事件原貌,使观众产生共鸣。
2. 故事性:一个好的电视纪录片往往具有强烈的故事性,通过情节的铺陈、人物关系的构建,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观影欲望。
3. 视觉冲击力: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质量、音效、配乐等元素,共同构成了其视觉冲击力,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CCTV纪录片的叙事方法1. 事件叙述法:通过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使观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例如,在《中国考古大发现》中,通过详细叙述考古过程和发现成果,使观众了解中国考古的魅力。
2. 人物叙述法: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展现事件。
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以文物修复师为主角,展现了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
3. 对比叙述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事件或场景,突出主题。
例如,《大太平洋》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海洋文化,展现了海洋的多样性和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四、CCTV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实践案例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该片通过美食这一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在叙事上,该片采用了多种叙事方法,如人物叙述法、事件叙述法等,通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时,该片在画面质量、音效、配乐等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具有很高的视觉冲击力。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虽然CCTV纪录片在叙事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纪录片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忽视了内容的真实性;部分纪录片在叙事上缺乏深度和广度等。
中传广播电视新闻学(纪录片方向)11级硕士入学科研设想
中传广播电视新闻学(纪录片方向)11级硕士入学科研设想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入学科研设想考生姓名:…… 报考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生编号:…… 研究方向:纪录片选题及目的,硕士阶段计划研究的课题是什么,它的选题意义及价值,提出的研究计划是否有实际意义,,一、课题:从CCTV-9纪录频道的差异化竞争探讨其对中国纪录片产业化发展的意义研究内容:在当前电视文化生态下,课题以电视频道专业化和纪录片市场化理论为立足点,分析CCTV-9纪录频道差异化竞争的状况,来探寻国家级纪录片频道化运营的生存策略,进而探讨其在催生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方面发挥战略性作用的可行性。
就目前CCTV-9纪录频道的实际播出情况和资源投入情况来看,频道在一些事关生死的问题上走向尚不明朗。
因此,课题将从微观入手,沿着层层追问和不断探索的道路进行研究,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矛盾的具体分析中展开。
在此之后,再将其放置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这一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和更深远的历史语境中去进行宏观研究。
以下是我就播出现状思考到的逻辑切入点:1、属性定位: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必备构件还是纪录片市场自身趋向成熟的产儿,是对外形象塑造的窗口还是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诉求,2、文化取向:是官方主流话语体系的“宏大叙事”还是记录真实中国的“时代批判之镜”,是精英文化大众化还是大众文化的精致化,是多元化还是排斥个性化,3、运营模式:是“前店后厂”的自产自销还是生产、播出、运营的集成平台,是单一小众化广告盈利还是完整产业链创收,制播分离、独立制片真正实现与否,是否能惠及独立制片人, 4、示范效应:是国家级体制内生存的特殊标本还是体制内外、地方频道可复制的范本,二、选题意义和价值:2011年1月1日CCTV-9纪录频道开播,当天的观众规模就达到2000万人,到今年2月,观众突破2亿。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CCTV-9纪录频道的开播让不少业内人士喜忧参半,喜在过去游方和尚似的纪录片终于有了公共播映平台;忧在官方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政策扶植下(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才得以获得意外发展机遇的CCTV-9纪录频道带来的不是整个纪录片市场的繁荣,而只是一花独放。
《2024年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范文
《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以CCTV纪录片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于视觉体验的需求提升,电视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逐渐赢得了广泛的观众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的纪录片为例,深入分析其叙事策略、表现手法以及叙事结构的艺术性。
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特点电视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叙事特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
其叙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真实性:纪录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实地拍摄、采访等手段,展现真实的生活和历史。
2. 故事性:纪录片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传达的信息。
3. 多元性:纪录片涵盖的题材广泛,包括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具有多元的叙事视角和表达方式。
三、CCTV纪录片的叙事策略CCTV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纪录片在叙事策略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叙事策略:1. 线性叙事: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使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2. 多线索叙事: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展现事件的多个方面,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
3. 情感化叙事: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使观众产生共鸣,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
四、CCTV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CCTV纪录片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镜头运用:通过运用各种镜头语言,如推拉镜头、摇镜头、跟镜头等,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所呈现的内容。
2. 音乐音效:通过配乐和音效的处理,增强纪录片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使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其中。
3. 色彩运用: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明,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
五、CCTV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CCTV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严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头引人入胜:通过精彩的开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为后续的叙事奠定基础。
2. 中间情节丰富: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内容,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所呈现的事件或主题。
“故事来自生活,绝对演绎人生”——《绝对故事》节目形态浅议
“故事来自生活,绝对演绎人生”——《绝对故事》节目形态
浅议
王亚军;刘何雁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正>《绝对故事》栏目从创办到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国内同类节目也逐渐从无到有或从少到多日渐风行起来。
但是,到目前为止它到底是什么样的节目形态,电视界还没有一种公认的明确的提法。
我们只能用描述性的语言勾勒出它的轮廓:它基本采用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喜闻乐见的真人真事搬上荧屏,它比纪实片更具故事性、曲折性,比电视剧更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感,是介于纪实片和电视剧二者之间的一种样式,我们姑且叫它“纪实栏目剧”或“纪实电视故事”。
总的来说,《绝对故事》是种新的节目形态,还有许多东西需要探索。
一、其实栏目到底属于什么形态并不重要,办节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王亚军;刘何雁
【作者单位】山东视网联媒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视网联媒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管理中绝对经典的故事 [J],
2.生活百态的精彩演绎——电视栏目剧《绝对故事》的叙事艺术 [J], 金昌庆
3.维基百科和它的创始人,你绝对不知道的纠结故事 [J], 女侠阿呆
4.电视谈话节目的故事化表现分析--以吉林市谈话类栏目《绝对情感》为例 [J], 崔钢
5.《叶之震颤:南太平洋故事集》中"绝对他者"幻象的消亡 [J], 傅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节目研发的“1234”
电视节目研发的“1234”
刘何雁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随着电视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节目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成为电视人的一种自觉,也是整个行业愈发成熟的标志。
但是研发的边界在哪,怎样研发,怎样进行有效研发,却是比该不该重视研发更难以形成共识的行业性难题。
下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电视节目研发的“1234”。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刘何雁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品牌创意中心电视节目研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1
【相关文献】
1.电视节目研发的创新策略--基于《我们都爱笑》栏目分析 [J], 甘琼
2.电视节目技术质量评测系统的研发与使用详解 [J], 张建华
3.英国电视节目工业化研发及市场化生产启示 [J], 李冠雄
4.我国综艺电视节目的发展态势及研发思路探讨 [J], 林琳
5.激发新思维寻求新卖点——浅议现代广播电视节目的研发与制作 [J], 王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新闻的纪实性
电视新闻的纪实性
孙晓蕾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一、广播电视新闻纪实性的基本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的纪实性同其他形式新闻的纪实性虽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但在基本要求方面又有所不同。
报纸新闻的纪实性,是记者用文字生动具体地把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概括和描绘,供读者饶有兴趣地阅读。
而广播电视新闻的纪实性,则是记者主要以音响和画面语言为主,生动地记录新闻事实发生的真实情况,让受众听过后或看过后如临其境.【总页数】1页(P68)
【作者】孙晓蕾
【作者单位】辽宁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策划探究 [J], 曹国清
2.简析电视新闻纪实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J], 陈铁伦
3.广播电视新闻专题中纪实性手法的应用 [J], 魏斌
4.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 [J], 张妤
5.纪实性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策划 [J], 张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艺术
电视纪录片的选题艺术
刘晓蕾
【期刊名称】《记者摇篮》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电视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生活、关注的是人间百态、关注的是个体情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作为地方电视台,我们如何囚地制宜,制作出贴近地方特色,受百姓喜爱的电视纪录片呢?选择一个好的题材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基础。
【总页数】1页(P72-72)
【作者】刘晓蕾
【作者单位】本溪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2
【相关文献】
1.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探索 [J], 于璐
2.电视纪录片的选题策划思路探索 [J], 于璐;
3.人文地理类电视纪录片选题探究——以隆安县考察为例 [J], 张兴动;韦璇
4.电视纪录片的选题与构思浅析——以《大考》为例 [J], 路一帆
5.电视纪录片选题中的地利要素 [J], 邓惠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站到底》:国内电视益智节目的新变化
《一站到底》:国内电视益智节目的新变化
安晓燕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2012年8月,广电总局本着“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发了《关于表彰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决定》,对包括央视和各大地方卫视的共18个电视栏目进行了表彰,其中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也位列其中。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安晓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益智类答题节目平民化路径探析--以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为例 [J], 周启明;刘勇
2.电视节目策划中的“恒量”与“变量”——由《一站到底》看益智类节目的创新发展 [J], 卫张宁;刘颖婕
3.《一站到底》:国内电视益智节日的新变化 [J], 安晓燕;
4.浅析我国的益智类游戏节目的节目特色及发展战略——以《一站到底》为例 [J], 任姝娴;
5.《一站到底》的成功之道——益智类节目中的常青藤 [J], 张昊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选题方向浅析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
从选题方向浅析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以中央
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
李宗亚
【期刊名称】《中国报业》
【年(卷),期】2011(0)06X
【摘要】借用近年来《新闻调查》栏目的相关数据,分析电视调查性报道代表性栏目近年来的选题方向与题材类型,把握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整体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总页数】2页(P31-32)
【关键词】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选题;新闻调查
【作者】李宗亚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 [J], 罗幸
2.浅谈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选题策划与制作规范——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 [J], 凌宁宁
3.论新闻深度报道选题的时宜性——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为例 [J], 罗丹
4.浅析调查性报道的选题标准——以央视《新闻调查》节目《红旗渠的守望者》为
例 [J], 张亮华
5.中国电视调查式深度报道栏目品牌策划初探——以《新闻调查》为例 [J], 许小周;向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背景下央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向
新背景下央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动向
张振亭; 张会娜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新娱乐时代"对央视娱乐节目的挑战2010年9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一次改版。
但这仅仅是个起点。
2011年春节期间,央视连续七天推出特别综艺节目《天生我才》。
2012年4月,引进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谢天谢地,你来啦》;《我要上春晚》栏目则集结了地方卫视9家选秀节目的前三名选手,最终获胜的前三名直通2013年蛇年春晚,实为罕见。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张振亭; 张会娜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经济发展新背景下环境规则发展动向研究 [J], 孙雁南
2.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以央视《朗读者》为例 [J], 邵烨波
3.传播学视阈下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成功之道 [J], 吴怡醇
4.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经典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尝试r——试析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 [J], 廖冲
5.基于文本情感分析的文化综艺节目综合评价\r——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为例 [J], 周娜;何润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时代下电视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功能
网络时代下电视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功能
董雅欣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1(000)0z2
【摘要】当电视产业面对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强劲竞争势头时,电视产业只有主动制定向上兼容的战略才能在新媒体的竞争中体现优质媒体的传统实力和未来潜力.在新媒体力不能及的精英对大众这一传播层次里,以精品化战略为指导的新节目类型将成为未来电视节目的主流.其中,传统纪实类节目将在电视精品化时代呈现全新的内涵和外延.而当纪实性节目选择了主持人这一传播元素时,主持人就应该是纪实性节目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成本控制的角度,主持人应该是成本最优化的一种选择.从传播效果的角度,主持人应该是效率最高的一种选择.从情感体验的角度,主持人应该是最生动的一种选择.通过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如何实现纪实性节目中的主持行为的独立价值.
【总页数】6页(P345-350)
【作者】董雅欣
【作者单位】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3
【相关文献】
1.网络时代下电视纪实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播功能 [J], 董雅欣
2.探究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J], 赵思
3.探究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J], 赵思
4.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对比分析——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语料 [J], 陈燕霞;陈冬纯
5.“云录制”环境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互动策略研究 [J], 龙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寻真人秀节目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
探寻真人秀节目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
陈昊冰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是一档纪录形态电视真人秀,其媒介文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本文试从节目对"赢"的重塑、商战的体现和公益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入手,分析节目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
【总页数】1页(P96-96)
【作者】陈昊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3
【相关文献】
1.体育类真人秀节目的文化价值考量 [J], 牛成龙;王佳欢;赵世鹏;尹朝玉
2.论真人秀节目的创作特色与文化价值传播——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J], 刘丽菲
3.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 [J], 张任
4.试论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向往的生活》为例 [J], 周曙
5.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及文化价值观探讨 [J], 王梓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纪录片《故宫》看历史文化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刘亚欣 20130215摘要:大型纪录片《故宫》是由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由于《故宫》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成为一部国内大型纪录片不可多得的成功案例。
一:历史文化记录片——《故宫》历史文化纪录片是指从历史和文化的特殊视角出发,对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诸如地形地貌、文化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等,给予深沉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关照。
中国有着五千年辉煌的发展历程,而文化更是悠久灿烂,深沉厚重,对于一些经典文化,我们需要寻找经典的方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让世界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使中国的经典文化更快的融入现代都市的进程。
特别是在新环境,利用新形式的拍摄手法和品质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起到更好的文化传播作用。
有人曾这样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纪录片的世纪。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任何形式都不能像纪录片那样真实的反应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在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上,纪录片无可替代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因为如此,纪录片具有其他电视节目、影视片段都难以取代的特有的记录价值和存在意义:成为当今人们知晓历史、审视现在的媒介与平台,技术价值也成为电子时代文化的代言品,同时也成为电视制作水平的标志与象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在我国悄然勃兴,并逐渐成为电视屏幕上的新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堪称精品的电视纪录片,如《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他们见证和影响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也以其特有的纪实品格,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浓厚兴趣。
并且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大奖赛上相继获奖,出口国外,如《故宫》、《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
这些大量涌现出来具有较强思想性、艺术性的国产纪录片,成为了国内收视的新热点。
《故宫》可谓是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巅峰之作,是我国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12集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电视台投资,新闻中心制作,每集约投资100万元,在拍摄完成80%的时候卖给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国家地理将12集的《故宫》重新剪辑成2集的国际版,已经在100多个国家签约出售。
《故宫》作为这些纪录片中的一个经典,其所表达的美学取向,运用的拍摄手法、技巧,全面展示神秘沧桑的故宫、辉煌瑰丽的建筑、精美绝伦的文物,与观众面对面讲述宫廷中人物鲜活可感的生活和命运,以及与故宫相关联的历史事件。
它创造性的运用现代科技为片中的声画元素提供稳定的保障,巧妙的处理了时空、声音的关系,自然地把解说词与声画元素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部分。
《故宫》展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和丰富的影像盛宴,让观众在这部长达12集、每集45分钟左右的大型纪录片中始终保持着高昂兴致,并且在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历史的明暗和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该片将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从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采取“以物说史”的方式对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重新进行解读,讲述宫闱内不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
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悟众多精英人物的命运,传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见证故宫百年大修的整个历史过程。
从而也可以纠正以往许多戏说的电视剧造成的人们对故宫及历史的误解。
二:《故宫》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
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
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虫文化的载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文本形式也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
图像、影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文化学者詹姆逊说:"整个文化现在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从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
”“现在可以感觉到的东西——作为后现代性的某种更深刻、更基本的构成而开始出现的东西,或至少时间炜度上出现的东西——是现在一切都服从于时尚和传媒形象的不断变化。
”历史文化并非影像文本(此文特指历史文化纪录片)一种存在方式,但图像传播的直接性,影像所具有的冲击力,符合了当下人们接受讯息的要求,因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利用视听语言解读历史文化成为创作者的选择。
“影视文化创造了一个独具优势的影像空间:直接作用于人的视听直觉、声画合一、效果逼真,从而把最大多数的民众纳入了其传播接受范围。
”在视觉传播逐渐占优势的背景下,纪录片承担起了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历史文化的途释方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影像文本时代。
在影像文本中,先于影像文本存在的“历史文化文本”成为了纪录片所要面对的、并进行描述的对象,同时它们又以自身的结构形态参与着纪录片的建构。
纪录片得天独厚的综合性特征,包含了历史文化此前的文本形式,就视听语言的构成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题材对象,它主要包括历史建筑或建筑群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器皿等,这一类内容在纪录片《故宫》中体现的尤其显著,十二集的节目中每集都贯穿着这些题材,在第六、七、八、九集中还专门分别介绍了故宫的瓷器、书画、玉器、西洋玩意;二、艺术手法,包括蕴含传统文化信息和表达方式的散文或者纪录片的解说文本,在《故宫》中,古典书籍的穿插,奏折的解析等历史故事的解读,充满了深深的传统文化意味;三、纪录片运用具有中国历史意味或民族特征的音乐,《故宫》的片头由因电影《末代皇帝》的配乐而荣获奥斯卡奖的作曲家苏聪专门创作的《永远的故宫》,全部采用中国古典音乐演奏,恢弘大气,使得纪录片在整体气质上更加合乎故宫的气质,引人入胜。
四、在视觉造型传达上,采用具有中国传统审美风格或者中国传统艺术的造型特征,从故宫的建筑风格出发,体现故宫整体的对称性,凸显中轴线,充分地彰显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故宫》在总体的结构安排上呈现了以上四个方面:紫禁城怎么盖起来的(《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盖起来怎么使用(《礼仪天下》、《指点江山》、《家国之间》),故宫里面有什么宝贝(《故宫藏瓷》、《故宫书画》、《故宫藏玉》、《宫廷西洋风》),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从故宫到博物院》、《国虫大流迁》、《永远的故宫》)。
《故宫》整体上是统一的,各集紧扣着“紫禁城”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解读,但在叙事上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一集从不同角度进行连释。
三、历史文化纪录片《故宫》视听语言的创新通常而言,优秀纪录片的制作都十分精良,从选题到拍摄完毕,内在主旨和外在画面均严格把关。
熊忠辉、熊永新指出:“作为一个复合的符号系统,纪录片表情达意的元素是画面、言语、声音这几种符号,如何将这些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化、多角度地展现一个包含着物理事实和心理世界的情境,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修辞手法”。
《故宫》作为国内首部全部采用高清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无论是从画面质量还是拍摄水平上,都有着其他纪录片不能媲美的优势。
一开始就从国际化出发,目标做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纪录片,积极邀请国内外专业人士加盟,其中动画制作有来自美国好莱坞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术顾问和策划有来自剑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音乐创作有来自曾获过奥斯卡最佳音乐奖、长期在国外定居的苏聪。
《故宫》还专门邀请被日本同行称之为“再现鬼才”的赤平勉,作为摄影指导,并亲自掌机进行了为期四十天的拍摄。
在《故宫》第一集中很多画面出自他之手,尤其是对故宫文物安全的拍摄,具有专业眼光,摄制组还委托他在日本买了专门拍摄文物的灯光用具,为以后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邀请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的摄影,刚刚获得奥斯卡摄影最佳提名奖的赵小丁,作为摄影指导加盟摄制组。
《故宫》纪录片总导演周兵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最重要的原创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原创,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原创,在于新技术使用上的原创。
创新是无止境的,只要愿意,我们就能达到。
”“这种思考最终体现在《故宫》的各个表现形式中:访谈、纪实内容的拍摄、建筑空镜和风光空镜拍摄、静物的拍摄、史料图片的拍摄、真实再现、三维计算机动画。
在每种形式的运用中都要求有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节目的各个环节和元素中。
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的灯光造型,一组镜头的剪辑,一个再现场景的设计,一集节目的结构方式、叙事手法等。
”《故宫》中首次采用光影变化作为记录故宫一年变化的岁月变迁,时空交换。
延时拍摄技术(即:逐帧拍摄)的充分使用,为拍摄好故宫这个极其富有历史内涵的纪录片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想做一些原创性的东西,启发就来自这些前辈们。
但是前人给我们这样的示范,我们宁可失败,也要实验和原创,这是我们的一个追求。
”周兵纪录片虽然每部在途释风格上各异,但都做到了在风格和解读上的完美结合。
例如《故宫》中Motion Control的镜头,镜头里一会儿有人物出现,一会儿没有,一会是明代,一会是清代,通过亦真亦幻的镜头表现出了故宫在历史长河中的轨迹演变,如同在时间线上审视中国历史风云变幻,脉络清晰,生动可人。
纪录片《故宫》拍摄的成功,除了专业人士的加盟,更加与工作人员分不开,无论是在历史文献上的考究,还是3D动画与实景动画相结合,同时故宫博物院全力的配合和开放的态度,使摄制组拥有了故宫这座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被高度关注的文化经典的电视化创作的独家制作权,同时也占有了与故宫相关的许多独家的学术、文化、历史资源,也都是成就纪录片《故宫》的重要元素,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特有文化属性和生产机制,使这一类型纪录片市场依旧繁荣,纪录片生产量有增无减。
每一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问世,都是对历史文化一次新的解读,是历史文化以影像方式得以理解的一种存在,它不代表所有人的理解,也不代表历史文化就此一面。
历史文化纪录片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