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茯苓对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茯苓对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茯苓(学名:Poria)是一种中草药,常用于中医药中治疗肾脏疾病。
近年来,茯苓作为一种具有保护肾脏功能的天然草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茯苓对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茯苓是一种木质真菌,主要生长在栎树、松树和杉树的干燥地区。
它在中医药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应用。
茯苓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类化合物、三萜皂苷、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茯苓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多种对肾脏保护的作用。
首先,茯苓可以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肾脏细胞的氧化损伤。
氧化应激是许多肾脏疾病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茯苓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肾脏免受氧化损伤。
其次,茯苓具有抗炎作用。
炎症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抑制炎症对肾脏的损伤。
研究还发现,茯苓可以减少肾脏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反应,改善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茯苓还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肾脏纤维化是许多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特点,严重影响肾脏功能。
茯苓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减少胶原沉积和纤维细胞增生,从而保护肾脏免受纤维化的损伤。
研究还发现,茯苓可以调节肾脏中多种分子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进一步抑制肾脏纤维化。
最后,茯苓还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肾脏疾病中的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挑战之一。
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茯苓还可以增强肾脏免疫功能,提高抗肿瘤免疫应答,从而抗击肿瘤细胞的侵袭。
综上所述,茯苓作为一种中草药,在肾脏疾病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多种药理活性可以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抑制纤维化、抗肿瘤等,从而保护肾脏免受损伤。
此外,茯苓作为一种天然草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适用于长期使用。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姓名:***专业:中药化学学号:***********茯苓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三萜和茯苓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
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茯苓;三萜成分;多糖成分;药理作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1]。
茯苓又名茯菟、茯灵、玉灵、万灵桂、云苓、松苓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2],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和营养保健益寿食品。
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养心安神等功效。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3]。
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三萜、茯苓多糖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调节、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许多中外医药学者对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及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茯苓在中医临床及人民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使用价值,以茯苓为原料的成品药也不断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茯苓三萜的药理作用1.1 抗肿瘤作用茯苓三萜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报道和相关研究已较多。
仲兆金[4]等从茯苓中分离得到三萜类成分及其衍生发现对人慢性髓样白血病细胞K562抑制作用明显,可影响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
Kwon Ms等[5]发现茯苓三萜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活性,尤其对卵巢,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中枢神经癌等作用明显。
茯苓素对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白血病L1210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小鼠Lewis的转移也有一定的作用,与丝裂霉素、环磷酰胺等抗癌药合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6-7]。
在徐榕等[8]发现茯苓中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与抗癌药物合用,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产生集落刺激因子,能明显促进粒细胞增殖,引起造血细胞再生,这表明茯苓可提高放、化疗的疗效。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对茯苓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茯苓的基本信息,包括其来源、形态特征、传统应用等。
随后,重点综述了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如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并对这些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茯苓的生物活性,包括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文章还对茯苓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涉及了茯苓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本文总结了当前茯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的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相信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茯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
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从茯苓中分离和鉴定出了多种化合物,主要包括多糖、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和氨基酸等。
茯苓多糖是茯苓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
这些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
研究表明,茯苓多糖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对肿瘤、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茯苓中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主要包括β-谷甾醇、麦角甾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茯苓的鉴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茯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化学成分。
2. 掌握茯苓的鉴别方法,提高对中药材的鉴别能力。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二、实验原理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
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茯苓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茯苓的形态特征、测定茯苓多糖含量和鉴别茯苓的化学成分,对茯苓进行鉴别。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茯苓、干燥茯苓、茯苓样品(市售)2. 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加热器、离心机等四、实验方法1. 茯苓的形态特征观察(1)将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分别切成薄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
(2)观察茯苓的菌丝结构、菌核结构、子实体结构等特征。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1)准确称取茯苓样品1.0g,加入10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620nm处测定吸光度。
(3)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多糖含量。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1)取茯苓样品1.0g,加入5ml 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30分钟。
(2)离心分离,取上清液,加入少量硫酸,观察颜色变化。
(3)加入三氯化铁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茯苓的形态特征通过观察,新鲜茯苓和干燥茯苓的组织结构相似,菌丝细长,菌核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粗糙,具有明显凹凸不平的瘤状突起。
2. 茯苓多糖含量的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茯苓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2.5%。
3. 茯苓化学成分的鉴别加入硫酸后,茯苓样品溶液呈现棕色,加入三氯化铁试剂后,溶液呈现蓝紫色。
六、结论1. 本实验通过对茯苓的形态特征、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鉴别,验证了实验样品为茯苓。
2. 茯苓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易于识别。
3. 茯苓多糖含量和化学成分的测定结果为茯苓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茯苓,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应用广泛的中药材,自古以来就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期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我们将对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概述,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甾醇类化合物等主要成分,并分析这些成分在茯苓药效中的作用。
我们将重点探讨茯苓的药理作用,包括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我们将对茯苓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包括其在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茯苓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复杂且丰富,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多种成分。
其中,多糖类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多糖等,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茯苓还含有多种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去氢茯苓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茯苓中的甾醇类成分,如β-茯苓醇等,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新的活性成分不断被发现,为茯苓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涵盖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个方面。
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其药用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拓展提供了可能。
茯苓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茯苓中的多糖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
中药茯苓的药用价值和药理作用浅析
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茯苓的形态特征及鉴别...............................................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化学成分 (2)1.2.1 多糖 (2)1.2.2 三萜类化合物 (2)1.2.3 其他成分 (2)2 茯苓的药用价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中医典籍记载...............................................................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现代药理研究 (3)2.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抗自由基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延缓慢性肾损害的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错误!未定义书签。
2.7 镇静、镇痛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8 其他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临床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Vol. 30 No. 3May 2321・ 496 •第30卷第5期2021 年 5 月新乡医学院学报Joupal of Xiuxiang Medical Univeuity♦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oo ・I 本文引用:杜晓妍,吴娇•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新乡医学院学报,2721,30(5):296-563.:o o ♦ DOI :10.0703/xxyxyxP. 0321.05.022.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综述】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杜晓妍,吴娇(新乡医学院药学院,河南 新乡453403)摘要:茯苓为我国临床和民间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其化学成分以萜类和多糖为主,具有利尿保肝、抗氧、抗衰老、抗肿瘤、降血脂、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目前,茯苓已广泛应用于中成药、保健品及化妆品中。
本文就近年来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好地发挥茯苓的功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0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424-7732(227-)25-0496-05中药茯苓为非褶菌目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oa cocos - Schw. 1 WoU 的干燥菌核J ] o 茯苓生长于马 尾松和赤松的根部,不同部位的茯苓具有不同的名 称。
菌核去皮后的淡红色部位为赤茯苓,去除淡红 色部位后的白色部位为白茯苓,茯苓核心部位为茯神,菌核外皮为茯苓皮[2]o 《中国药典》收录了茯苓 和茯苓皮,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 惊悸失眠等病症;茯苓皮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茯苓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
茯苓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被认为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治疗湿气重、脾胃虚弱、神经衰弱等症状。
茯苓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和鉴定是研究茯苓药效的重要方面。
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种有机酸、多糖、黄酮类物质、三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茯苓酸、茯苓内酯酸、茯苓甲酸等有机酸是茯苓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保护肝脏等功效。
茯苓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此外,茯苓中还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如茯苓苷、茯苓醇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功效。
三萜类化合物则是茯苓的特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镇痛等活性。
为了分析和鉴定茯苓的化学成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如选择合适的固定相、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等,分离和测定茯苓中的化学成分。
质谱法则可以用于确定每种成分的分子质量和结构。
在茯苓中,茯苓酸是最容易分析和鉴定的成分之一。
可以利用色谱法将其与其他成分分离,再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茯苓酸的含量可以作为评价茯苓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此外,茯苓酸的结构鉴定常常借助质谱法,通过测定其分子质量和碎片离子峰进行推测。
对于茯苓的多糖成分,常常使用酸水解的方法将其分解为单糖,并通过比色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比色法利用多糖与酚类物质的结合反应产生的颜色来测定多糖的含量。
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则可以进一步分析多糖的组成及其结构特点。
除了茯苓酸和多糖,茯苓中的黄酮类物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核磁共振法等。
通过与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可以确定茯苓中黄酮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茯苓的三萜类成分的分析和鉴定相对较为困难,需要借助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确定三萜类成分的分子质量、结构以及相对含量。
综上所述,茯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鉴定是研究茯苓药效的重要内容。
中药茯苓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中药茯苓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对茯苓水溶性和脂溶性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茯苓药材化学成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茯苓化学成分脂溶性水溶性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菌属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别名白茯苓、云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1]。
具有渗湿利尿、和胃健脾及宁心安神的功效,是常用的一种苗药。
1 水溶性成分茯苓中主要的水溶性成分是多糖类成分。
茯苓中主含β-茯苓聚糖,约占干燥品的93%,是具有β-(1→6)吡喃葡萄糖为支链的(1 →3)葡萄糖聚糖。
尚含有羧甲基茯苓多糖,木聚糖,茯苓次聚糖、μ -茯苓多糖f,(1,3)-(1,6)-β-D-葡聚糖,纤维素,硬脘[2]等。
2 脂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中的萜类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
其结构类型分为两类: 羊毛甾烷三萜烯型和3,4 开环-羊毛甾烷三萜(仅存在于茯苓皮中)。
2.1 四环三萜化合物[3~7]。
有茯苓酸、土莫酸、依布里酸、3 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乙酰氧基-16α-羟基羊毛甾-8, 24-二烯-21-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 乙酰氧基-16α-羟基羊毛甾-8,24(31)-二烯-21-酸甲酯、3β,16 α-二乙酰氧基羊毛甾--8,24(31)-二烯-21-酸、3β,16α-二乙酰氧基羊毛甾-8,24(31)-二烯-21-酸甲酯、31-羟基-3β,16α-二乙酰氧基羊毛甾-8-烯-21-酸、去氢茯苓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 9(11),24(31)-三烯-21-酸、3α,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 24(31)-三烯-21-酸、25-羟基-3-差向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去氢依布里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乙酰氧基 -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差向去氢茯苓酸、 3-酮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乙酰氧基-6α,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酰基-16 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16α-乙酰氧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Poricoic acid A、Poricoic acid AM、Poricoic acid B、Poricoic acid BM、Poricoic acid C、Poricoic acid D、Poricoic acid DM、Poricoic acid E、Poricoic acid F 等。
茯苓功效与作用
茯苓功效与作用茯苓,中药名。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在每年的7~9月最适宜采挖,采挖出须洗净,然后堆放在一起,等到内部发热在摊开晾晒至表面干燥,晾晒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翻动,避免上下晾晒不均匀,最后晒至其表面出现褶皱,水分蒸发大约60%,阴干,称为“茯苓个”;也可以将其切成片,完全晾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抗炎作用抗氧化、抗衰老作用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对茯苓各方面的大量研究,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开发运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质量控制和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传统药效、化学成分以及传统药性等方面对茯苓进行相关介绍。
1化学成分。
茯苓中富含很多种化合物,主要为三萜类、微量元素、多糖类、氨基酸、甾醇类、蛋白质以及挥发油类,其中多糖类和三萜类是茯苓中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
1.1三萜类。
三萜类是茯苓中含有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茯苓中,三萜类多以四环三萜的结构呈现。
根据目前的研究已经可以明确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按照三萜类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羊毛甾-7,9(11)-二烯型(3-表去氢土莫酸(3-epi-dehydrotumulosic acid)、去氢依布里酸(dehydroeburicoic acid)、25-羟基猪苓酸 C(25-hydroxypolyporenic acid C)等)、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茯苓新酸 A(poricoic acid A)、茯苓新酸 B(poricoic acid B)、茯苓新酸CM(poricoic acid CM))等)、羊毛甾-8-烯型(茯苓酸(pachymic acid)、25-羟基-3-表土莫酸(25-hydroxy-3-epitumulosic acid)、)O-乙酰茯苓酸(O-acetylpachymic acid)等、以及3,4-开环-羊毛甾-8-烯型(茯苓新酸G(poricoic acid G)、茯苓新酸 HM(poricoic acid HM)、茯苓新酸GE(poricoic acid GE)等)4 种类型。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
茯苓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研究曲汉卿田鑫程南针(甘肃中医学院)摘要:茯苓是一味利水渗注药。
传统用于脾胃气应所致的疾饮、水肿等证。
近年来发现有治疗肝炎、心悸、精神分裂症,乙脑后遗症、失语、要幼儿秋季腹泻、斑秃、胃痛等新用途。
现以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为材料,对获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了综述,以促进获菩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综述;茯苓;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2005版中国药典,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宁心之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晕、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3],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
1 .化学成分研究1)茯苓糖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茯苓糖(Pachymose),含量约为84. 2%,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ose)、葡萄糖、蔗糖及果糖,硬烷(Albuminoid)含0. 68%,纤维素含2. 84%.有研究表明:茯苓聚糖的结构是50个β(1~3)结合的葡萄糖单位中有1个β(1~6)结合的葡萄糖基支链和1~2个β(1~6)结合的葡萄基间隔[4].β-茯苓聚糖并无抗肿瘤成分,但切除β(1~6)支链后,既可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得到溶于水的茯苓羧甲基茯苓多糖(CMC),其中β-茯苓聚糖(β-Pachyman)为主成分, 2)茯苓素茯苓素为一组小分子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它以酸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有报道从云南文山产茯苓(Poria cocos)菌核的外表皮中,用乙酸乙酯提取的部分可分离到6个萜类化合物,含茯苓酸(Pachymic acid)、松苓酸(Pm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新酸等.茯苓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癌活性,在体内还可拮抗醛固酮活性,另外,对人白血病细胞系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3)其他成分茯苓含麦角甾醇、硬烷(Albuminoid)0. 68%,纤维素2. 84%,还有三萜类、辛酸、月桂酸、十二酸、组氨酸、胆碱、蛋白质、脂肪、酶、腺嘌呤、树胶等成分.胆碱可以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即茯苓多糖、茯苓糖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约占干燥品的93%,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能[5].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以提高人体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细胞分裂,抗诱变、抗肿瘤,对肝炎、鼻咽癌和胃癌患者有一定的疗效[6].随着分离和测定技术的提高,中外学者已从茯苓中分离了3种化学骨架类型的羊毛甾三萜34个化合物,用化学方法合成了一些衍生物,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研究[7]2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茯苓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茯苓的功能主治与属性数量
茯苓的功能主治与属性数量功能主治茯苓,又称白茯苓、茯苓白皮,是常见中药材之一。
它具有丰富的功能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以下是茯苓的主要功能主治:1.补益脾胃:茯苓有助于调理脾胃,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利水渗湿: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水肿情况,常用于治疗湿热水肿、浮肿等症状。
3.安神安眠:茯苓可平和心神,具有镇静安神的效果,有助于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
4.补肺气:茯苓有滋养肺气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
5.缓解压力:茯苓具有抗应激的作用,可缓解因情绪压力引起的头痛、焦虑、易怒等问题。
属性数量茯苓具有多种属性,包括形态特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
以下是茯苓的属性数量:1.形态特征:茯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它的茎部细长而坚实,高度可达30厘米以上。
叶片为纸质,长圆形,有脉络。
茯苓的根部为主要药用部位,外表呈现白色,质地坚实。
2.化学成分: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多糖、黄酮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多糖是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等作用。
3.药理作用:茯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
研究发现,茯苓具有降低血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4.安全性:茯苓属于中草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一般情况下,茯苓的正确用量和使用方法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
但对于特定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综上所述,茯苓具有丰富的功能主治和多样的属性数量,常用于中医药的治疗和保健。
但在使用茯苓时,仍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建议合理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药理-1茯苓-769
苏东坡还是做茯苓饼的能手呢。人们只知道他的“东 坡鱼”色味俱备,却不知道他的“东坡饼”也香甜可 口。他介绍的具体做法是:“以九蒸胡麻(即芝麻), 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 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品质评价】
2010年版药典规定: 水分不得过18.0%; 总灰分不得过2.0% 。 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不得少于2.5% (去掉酸不溶性灰分的检测)
性味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宁,惊悸失眠。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茯苓
应用历史: 为常用中药。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茯苓,味甘平,主治胸胁逆气,心下 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 便。久服安神养神,不饥延年。一名伏 兔。生山谷。”
《本草经集注》称:“自然成者,龟鳖者良。”
应用历史:
苏颂云:“茯苓出大松下,附根而生, 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之数 斤,有赤白两种。”
【化学成分】
多糖类:菌核主要含β-茯苓聚糖,含量高达 93%,为具有β-(1→6)吡喃葡聚糖支链的β-(1→3) 吡喃葡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聚糖,称茯 苓次聚糖(常称茯苓多糖),具抗肿瘤活性。
茯苓三萜类成分:如茯苓酸(pachymic acid)、 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等,
【混伪品】
1 以淀粉、山芋粉为原料压制而成的 薄片,外形与茯苓片非常相似,断面多为 角质样,口尝略甜,有山芋味,碾成粉末, 滴加碘液,显蓝色。粉末在显微镜观察下 无菌丝体。
茯苓的壮阳功能主治
茯苓的壮阳功能主治茯苓简介茯苓,又称茯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是由茯苓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制成的。
茯苓有着悠久的历史用途,在中医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茯苓的化学成分茯苓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和生物碱。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茯苓许多药理活性。
茯苓的壮阳功能茯苓在中医药学中被认为具有壮阳的功效。
它可以改善男性的性功能问题,尤其是对阳痿和早泄有明显的疗效。
茯苓可以增加性欲,促进性欲的产生,并且可以延长性行为的时间。
茯苓的主要功效主治茯苓除了具有壮阳的功能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效主治。
以下是茯苓的主要功效主治:1.健脾益胃:茯苓可以增加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对胃脘不适、纳差、食欲不振等具有良好的疗效。
2.利水除湿:茯苓具有利尿和消肿的作用,对水肿、泄泻、浮肿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3.安神定志:茯苓具有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烦等症状。
4.调理心脏功能:茯苓能够平稳心脏,强健心肌,对心悸、胸闷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5.抗炎消肿:茯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对炎症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如何使用茯苓茯苓可以制成药片、药粉、饮片等形式供人们使用。
根据症状的不同,使用的剂量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茯苓可以口服或煎煮后饮用。
以下是茯苓的使用方法:1.茯苓粉:每次可口服2-3克,一日2-3次,用温水冲服。
2.茯苓煎剂:取茯苓1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煮沸后再用小火炖20分钟,去渣饮汤。
在使用茯苓时,应该根据个体情况和具体症状来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同时,在使用茯苓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性。
注意事项在使用茯苓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2.对茯苓过敏者不应使用。
3.使用茯苓时,应当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滥用和超量使用。
4.在使用茯苓期间,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总结茯苓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主治。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茯苓多种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二、茯苓的化学成分三、茯苓的药理作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多种化学成分协同作用,对人体产生多种生物活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茯苓药理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揭示出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多糖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茯苓多糖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茯苓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其含有的茯苓酸、茯苓素等成分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因此,茯苓对于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具有积极意义。
茯苓在抗肿瘤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潜力。
研究表明,茯苓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这为茯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茯苓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其多糖成分能够激活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肿瘤患者等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茯苓还能够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人体内部的激素水平,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茯苓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为茯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未来,随着对茯苓研究的深入,相信其药理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和应用。
四、茯苓的临床应用茯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且广泛。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茯苓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茯苓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因此在治疗水肿、腹水等液体潴留相关疾病中被广泛应用。
茯苓中的多糖成分可以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有效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茯苓还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古代八大神仙草——茯苓
古代八大神仙草——茯苓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多于7~9月采挖。
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本品气微,味淡。
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甘、淡,平。
归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之功效。
本品一般用生品,用法用量:煎服,每服10~15g。
二、歌括《药性赋》歌诀: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译注:茯苓味甘淡,性平。
甘淡能利水渗湿,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停留在体内的水湿从尿道排泄,故可治水湿不化而成痰,以及小便不通等症。
本品有赤白二种,化痰涎常用白茯苓,利小便则用赤茯苓。
三、临床应用1.水肿尿少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治脾肾阳虚水肿,常与附子、生姜等同用,如真武汤(《伤寒论》):用于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常与滑石、阿胶、泽泻等合用,如猪苓汤(《伤寒论》)2.痰饮眩悸本品善于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生姜等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3.脾虚食少,便溏泄泻本品味甘,脾经,能健脾补中,渗湿而止泻,使中焦清升浊降,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等同用,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等,如四君子汤(《和剂局方》)4.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本品补益心脾而宁心安神。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路平;史汶龙;杨思雨;孟祥辉;夏瑜桢;张红梅
【期刊名称】《中成药》
【年(卷),期】2024(46)4
【摘要】茯苓为菌类中药,药用价值较高,临床应用广泛,配伍率高,是众多药方的组
成部分,如参苓白术散、茯苓四逆散、茯苓六君子汤等,故其素有“十方九苓”之说。
且茯苓也是药食同源中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成茯苓糕或茯苓汤食用,其做为保健品
食用,能够延年益寿安神,可见茯苓的市场价值很大,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现代研究发现,茯苓含三萜类、多糖类、甾醇类、挥发油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茯苓多糖
和三萜类为主,具有利水渗湿、保肝、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免疫调节等药理
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肾炎、结肠炎、泌尿感染、肝炎等疾病。
本文对近年来国
内外有关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以期为该药材进一步开
发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参考。
【总页数】9页(P1246-1254)
【作者】路平;史汶龙;杨思雨;孟祥辉;夏瑜桢;张红梅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1;R285.5
【相关文献】
1.茯苓类药材本草学、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茯苓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茯苓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茯苓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5.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茯苓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药用价值化学成份茯苓-药用部分[2]茯苓含多种成份:类:(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 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价值
化学成份
茯苓-药用部分[2]
茯苓含多种成份:
类:(pachymic acid),16α-羟基齿孔酸(tumulosic acid)3β-羟基(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11),24-TCMLIBien-21-oic acid],茯苓酸甲酯(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16α-羟基齿孔酸甲酯(tumulosic acid methyl ester),7,9(11)-去氢茯苓酸甲酯[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methyl ester],3β,16α-二羟基-7,9(11),24(31)-羊毛甾三烯-21-酸甲酯[3β,16α-dihydrox-ylanosta-7,9(11),24(31)-TCMLIBien-21-oic acid methyl ester],多孔菌酸C甲酯(polypenic acid C methyl ester),3-氢化松苓酸(TCMLIBametenlo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去氢齿孔酸(dehy-droeburicoic acid),茯苓新酸(poricoic acid)A、B、C、D、DM、AM,β香树醇(β-羟基-16α-乙酰氧基-7,9(11),24-羊毛甾三烯-21-酸[3β-hydroxy-16α-acetylosy-lanosta-7,9(11),24-TCMLIBien-21-oic acid]及7,9(11)去氢茯苓酸[7,9(11)-dehydropachymic acid]。
:茯苓聚糖(pachy-man)、茯苓次聚(Pachymaran)及高度(1,3)、(1,6)、分支的β-D-葡聚糖H11(gluan H11)。
其他尚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辛酸(caprylic aid),十一烷酸(undecanoic),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酸酯(dodec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二碳烯酸酯(dodecenoate),辛酸酸(caprylate)以及无机元素。
医学作用
1.多聚糖类主要为茯苓聚糖(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为一种具有β(1→6)聚糖支链的β(1→3)吡喃葡萄糖聚糖,切断支链成β(1→3)葡萄糖聚糖,称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常称为茯苓多糖(PPS),具抗肿瘤活性。
羧甲基茯苓糖具免疫促进及抗肿瘤作用。
[2]
2.羧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土莫酸(tumulosic acid)、齿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等。
又报道尚含7,9(11)-去氢茯苓酸、7,9(11)-去氢土莫酸、多孔菌酸C (polyporenic acid C)及3,4-裂环-羊毛甾烷型(3,4-secolanostane)三萜类化合物等。
多孔菌酸外用于肝脏具细胞毒作用。
此外,含、、、β-茯苓聚糖酶、、、、、、、、和等。
临床使用
1.用于小便不利,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
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
均可配合应用。
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
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等症,常与、、等配伍。
5.抗癌。
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肺癌、溃疡性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5]
药理功效
传统功效
,,,败毒抗癌。
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
适量服食可作为春夏潮湿季节的调养佳品
可治小便不利、、、、、、、淋浊、、等症。
所含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等的作用。
可松弛,抑制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6]。
最新发现的功效
茯苓中的主要成分为茯苓,含量很高。
对多种有抑制作用;能降胃酸,对有预防效果;对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多方面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能使化疗所致减少加速回升;并有镇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