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伤仲永课件 (完整)

合集下载

伤仲永课件(完整)

伤仲永课件(完整)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0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2
仲永成长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析题:
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
有关学习的名言
01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伤仲永》优秀 ppt课件

《伤仲永》优秀 ppt课件
2020/4/10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 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 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 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
“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 铺垫
2020/4/10
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 现的作用是什么?
• 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天资非 凡,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唐宋八大家
• 唐:韩愈、柳宗元 •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2020/4/10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2020/4/10
翻译时注意事项:
(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按文言 文的词序,句式,一字一句地对照着翻译。)
• 埋下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隐患
2020/4/10
“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
• 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 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 化的关键。
2020/4/10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 先扬后抑。 • 文章先抑后扬,先铺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
,后写他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前后互为反衬 ,对比鲜明,显示出放纵用才能的落差之大 ,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 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文章采 用这种写法,表明了对“不使学”、不让人 才“受于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 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020/4/10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血汗。
爱迪生
2020/4/10
2、“还自扬州” 倒装句 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 省略句 即“受之(于)天”:从上天 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伤仲永》课件-

《伤仲永》课件-
细节描写细腻入微,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 写以及周围环境的刻画都非常细致入微,增强 了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04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内容
描述了一个小时候才华出众,长大后却平庸无奇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后天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
主题思想分析
通过对比伤仲永的少年天才和成年平庸,表达了人的天赋 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是决定人成长的关键因 素
父亲带着他四处拜访乡亲,炫耀儿子的才华,仲永因 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礼物。
仲永长大后,才华逐渐消失,最终沦落为一个普通的 农民,感慨自己生锈的才华和逝去的美好时光。
情节特点
01
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起伏跌宕,展现了主人公仲永从天赋异禀到平庸无奇的转 变过程。
02
人物形象鲜明,主人公仲永的天赋和才华与众不同,但父亲的贪图虚荣和短视 行为却让人唏嘘不已。
含蓄深沉
作者在文字中蕴含深意,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 扎,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事件或时间的状态和变化,突出主题和重点 ,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象征手法
利用象征性形象或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
暗示手法
通过暗示和诱导来表现主题和情感,让读者在思考和感悟中体会 文章的真谛。
不断努力和学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的认识。
倒叙法
02
先叙述结局或重要节点,再回溯到事件起点,使文章更具有吸
引力和悬念。
插叙法
03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与主题相关的其他事件或背景信息,丰富文
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伤仲永》PPT课件-2024鲜版

《伤仲永》PPT课件-2024鲜版

20
寓言故事运用技巧
寓言故事的选择
作者通过精心挑选寓言故事,将深刻 的道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寓言的寓意揭示
作者在讲述寓言故事的过程中,逐步 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引导读 者深入思考和理解文章的主题。
寓言与现实的结合
文章中的寓言故事并非纯粹的虚构, 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对现 实问题的寓言化表达,使得文章更具 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关注全面发展
除了才智方面,儿童的品德、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同样重要。我们应该关注儿童 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
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包括优秀 的教师、丰富的课程、良好的学习氛围等。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 需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
2024/3/27
23
05 知识拓展:相关文化现象解读
2024/3/27
24
古代神童现象及其影响
2024/3/27
古代神童现象
在中国古代,神童被视为拥有非凡才智和天赋的儿童,他们通常在文学、诗词、 书法、绘画等领域表现出色。这些神童往往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社会影响
古代神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同时也促进了 各种才艺比赛和选拔机制的形成。然而,过度强调神童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也可 能导致其他儿童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从而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02
解读:通过作者与仲永的再次相 遇,展现了仲永才华的衰退和成 长的困境。
15
03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
2024/3/27
16

伤仲永PPT精品课件

伤仲永PPT精品课件
2.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 3.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说
明了什么?
叙述:仲永的故事
扬 赞仲永 (闻之) 五岁神童(啼、忽、即、立)才能非凡
对比 (见之)) 十二三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衰竭
(问之) 二十泯然众人 抑 伤仲永
才能殆尽
评论:要重视后天教育
今日论坛:
你认为成才的关键是什么?
于舅家见之 在 贤于材人远矣 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被
知识积累四:译一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个什么故事?仲永的变化 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维














【文 学】










春望
杜甫,唐朝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著名诗之一,生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唐由盛转衰 的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代。他的诗主要是
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反映国家,人称他
的诗为“诗史 ”, 称他为“ 诗圣 ”。
辛弃疾
体裁 作者
作品
生活 年代
柳永
《雨霖铃》
北宋 中期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北宋
《水调歌头》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 甫
南宋
赋壮词以寄之》
特点 婉约柔美
豪放 豪放

经典PPT--伤仲永 课件

经典PPT--伤仲永 课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 ① 帮助。《战国策·齐策一》:“君之谋过矣。君不~胜者而~不胜者,
何故也?” ② 等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战国策·秦策五》:“(夫差)遂~句践禽。” ② 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归?” ③ 相当于“为”、“替”。《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人
《楚辞·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齐桓晋文之事》:“然则废衅钟~?” ②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论语·公冶长》:“于予~何 诛?” 【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

小分册45页
(1)动词
① 接近;靠近;引申为“前往”。《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
② 上;登上。《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佣耕。” ④ 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京邑,
不足为异。”
(3)连词
① 相当于“和”、“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与(yù)
① 参加,参与。“子房亦~焉” ② 称誉。“朝过夕改,君子~之。”
与(yú)
语助词。 ①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相当于“欤”。
与(yǔ)
小分册53
(页1)动词
① 赠与,给予。《鸿门宴》:“则与~生彘肩。” ② 结交,亲附。《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己也,故又大施
忠焉。” ③ 党与,同盟者。《荀子·王霸》:“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 ④ 交往。《吕氏春秋·慎行》:“始而相~,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⑤ 敌,对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一,谁能惧我?” ⑥ 允许,赞许。《论语·述而》:“子曰:~其进也,不~其退也。”

《伤仲永》课件

《伤仲永》课件

韩 苏 苏 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愈 洵 辙 巩
柳宗元 苏 轼 欧阳修 王安石
第一段重点字词
未尝 不曾 父异焉 对此(感到)诧异 一乡秀才 全

自是 从此
立就 完成
文理 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 对……感到惊奇
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日扳仲永 通“攀”,牵,引
父利其然 稍稍 以为……有利可图 渐渐
不使学
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不能称前时之闻
大不如先前 “受于人者
不至也”
第三阶段: 成年
才能泯灭
泯然众人矣
才能有赖于后 天的学习和培养,即 使是天赋很高的人, 如果不加以教育和 培养,也会变成平 庸无能的人。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 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 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 “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第二、三段重点字词
称chèn前时之闻 相当 名声 通悟 通达聪慧 贤于 胜过超过 不至 达到 复到舅家 再次 泯然众人矣 完全如同常人了 卒之 为 众人 最终 成为 受于人 后天所受的教育 固众人 本来
受之天 先天的禀赋 材人 有才能的人 彼其 他 且为众人 尚且
一、划分下列句子朗读节奏
1.金 溪 民 方 仲 永
伤 仲 永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 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 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 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完整ppt伤仲永

伤仲永完整ppt伤仲永
被过分地追捧。
告诉我们什么?
(1)人旳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别,但这 不是起决定性作用旳原因,起决定性作用 旳原因是后天旳教育和学习。
天资 + 勤奋 = 栋梁之材
(2)假如成长中只有优点旳宣扬,只存 在夸赞,可能也会有不好旳影响。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 天也。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 为众人而已耶?
伤:哀伤、哀怜 → 感到哀伤、哀怜
伤仲永:为仲永感到哀伤
注意下列语句旳停止
· 仲永/生五年 ·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可观者。传/一乡秀才/观之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余闻之也/久
疏通文意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世:世代。 隶:属于。
疏通文意
(10)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自:从。
复:再,又。
焉:代“仲永”。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 家,问起方仲永旳情况。
疏通文意
(11)曰:“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旳样子。 众人:一般旳人。
(人们)回答说:“(他旳)才干完全消失, 成为一般人了。”
方仲永旳变化经历了哪几阶段?
或以钱币乞之 有旳人
泯然众人矣 一般人
今义 判断词
稍微 或许 许多人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有详有略:
详写才干初露旳情形,更加好地体现文 章主旨——将方仲永旳天赋渲染得越浓,与 长大后旳对比越强,对其才干泯灭旳哀伤、 痛切之情才更深。
方仲永身上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

第5课《伤仲永》PPT课件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
消失,指原有的特点消失了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成 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通晓晓聪聪慧慧先是天先得到天的得到的。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先胜天过得,到超的过聪慧有,才比超能过的有很人才多能的人很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他终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曾认经识笔书写、工墨具、代纸词、,砚指,代(书有具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 形容附代词近词的。,意这他动里,名用指指词法邻代用动,居方作词仲动,永词写,上写,,题书上写 父亲对此感到对惊异……,感从到附诧近异(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 客,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 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 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 捷,天资非凡。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父亲这认样为这名通样词“有作攀利动”可词,图牵四,,处每拜天访牵着仲永四处拜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 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 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 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 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 “文”。著有《王临川集》、《王 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语文课件PPT

伤仲永语文课件PPT
76.再远的路,走着走着也就近了;再高的山,爬着爬着也就上去了;再难的事,做着做着也就顺了。每次重复的能量,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重复和坚持的力量。 成功之道,贵在坚持!
1
划分朗读节奏
1
金溪民方仲永
幻灯片
借旁近与之
5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
1
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参考答案: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父利其然也
愤怒语气
不能称前时之闻 遗憾语气
泯然众人矣
痛心语气
1
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余闻之也久 1. 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2. 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啦 3.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 4.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啦
资 料 唐宋八大家 参 考 时代背景
唐宋八大家
韩愈 苏轼 曾巩
柳宗元 苏辙 王安石
苏洵 欧阳修
时代背景
《伤仲永》通过方仲永五岁 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 的关系。
设计: 李国兵
制作: 笛韵飞
2003年8月
58.反正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没打算活着回去。 26.也许终点只有绝望和失败,但这绝不是停止前行的理由。 47.每一日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正因你的性命又消短了一天,因此每一日都要更用心。这天太宝贵,不就应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这天,它不再回来。 26.做好自己其他的让别人说去吧! 64.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 88.忘记失败的疼苦,铭记失败的原因。 22.如果我们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们真会叫自己大吃一惊。 37.什么叫做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 41.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7.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一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54.意料之中的事往往不会发生,意料不到的事却经常出现。 73.最热烈的火焰,冰封在最沉默的火山深处。 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48.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28.别到处嚷嚷这个世界抛弃了你,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 89.你有多努力,就有多幸运。 60.过去再优美,我们不能住进去;回忆童年可以是一种解压的方式,但是不可以做为逃避现实的借口。现在再困难,我们也能闯过去;你只要还活着就没有理由逃避现实困难,就要千方百计找 到破解难题的方法。未来再艰险,我们只能走进去;时刻都在心里认为自己

部编版初中语文《伤仲永》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伤仲永》精品公开课ppt课件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血汗。 爱迪生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 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 工作上了。 鲁迅
作者王安石因何而“伤”?
1.为天才的沦落而惋惜。 2.为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感伤。 3.为众人不努力学习而悲伤。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 变得“泯然众人”,原 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 1.父亲贪图眼前名利,目光短浅。 2.邑人:过度吹捧。 3.王安石:旁观。 主观原因:盲目听从,缺乏主动。
天资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学 习更重要。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 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 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 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 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 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1.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2.详略得当 ,有力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出了“伤”这一 主题。伤仲永
王安石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 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 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
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 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 《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课件ppt

《伤仲永》课件ppt

介绍主人公方仲永的生平经历
讲述方仲永自幼聪明过人,却因后天不努力,最终沦为平庸 之辈的故事
课程目标展示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 字词和语法现象
能够正确认识先天 条件和后天努力的 关系
理解作者通过这个 故事想要表达的意 思
02
《伤仲永》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内容
课文: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 960-1127)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素养
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 力。
拓展学生视野与知识面
引入相关历史文化背景
通过介绍《伤仲永》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当时社会文化情况等,帮助学生了 解历史文化背景。
拓展延伸阅读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资料等,让学生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视野。
THANKS
《伤仲永》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导入 • 《伤仲永》教材分析 • 《伤仲永》教学设计 • 《伤仲永》教案展示 • 《伤仲永》教学反思 • 《伤仲永》教学建议
01
导入
主题和背景介绍
介绍《伤仲永》的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 介绍《伤仲永》所处时代背景:北宋初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伤仲永人物特写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名人的故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神童”这个话题,进而引出课文《伤仲永》 。
• 知识链接:介绍作者王安石的背景和文风,以及他所倡导的“新学”运动。 •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读音和节奏,同时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情感。 • 翻译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涵和中心思想。同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伤仲永PPT课件

伤仲永PPT课件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 以词害意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穿凿
揣摩
地灵人杰 精血诚聚
你认为香菱是怎样一个人?
香 菱咏月诗(三)的鉴赏
精华欲掩料应难, 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 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 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 何缘不使永团圆?
思考、讨论:
香菱学诗成 功的原因是什么?
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 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 主。
思考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2、这几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 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3、第3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指什么? 5、第3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 么?
丐人作为并父生 之奇诗意自异五 。之立,为焉岁金 父,就传其,,溪 利稍,一名借未民 其稍其乡。旁尝方 然宾文秀其近识仲 也客理才诗与书永 ,其皆观以之具, 日父有之养,,世 扳,可。父即忽隶 仲或观自母书啼耕 永以者是、诗求。 环钱。指收四之仲 谒币邑物族句。永
伤 仲 宋 永 代
王 安 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 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诗歌代表作:《泊船瓜州》《书 湖阴先生壁》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 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精品 《伤仲永》ppt课件

精品 《伤仲永》ppt课件

• [例 ] • 1、“世隶耕” • 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 方仲永“世隶耕” ? •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 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 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 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找找你 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段落进行赏析。
六、布置作业
• 1、课外收集关于学习、成才的格言警句, 最少五条。 • 2、课外搜集(图书馆、因特网)少年 天才或因勤奋而成才的(古今中外均 可)的故事,写出自己的心得,自办一份 手抄报,或与其他同学合作办一期墙报, 主题为“星光灿烂”,力求图文并茂。
七、推荐阅读
• 诸葛亮《诫子书》《诫外甥书》
语文
七年级
下册
伤 仲 永
复习
答问
领悟
赏析
归纳
扩展
伤 仲 永
王安石
作者————?
字———— ? 号————? 宋代——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准下列加红色的字音 wéi 自为其名 yì 邑人奇之 pān 日扳仲永 yè 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mǐn 泯然众人矣
解释加红色的词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 传一乡秀才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 人”,原因是什么? •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 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而“不使学”。 • 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 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 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 要。
•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 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 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每一句 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伤仲永ppt课件

伤仲永ppt课件

要勤奋努力,不要懒惰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勤奋和努力,而懒惰只 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伤仲永虽然有天赋,但他没有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 导致他的才华最终被埋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来自 勤奋和努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取得更好 的成绩和成就。
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伤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人生价值
伤仲永虽然早逝,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追求 有价值的人生。
对未来的展望
传承文化
伤仲永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 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培养人才
从伤仲永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反思如何培养优秀的人才。除了注重 天赋的培养,还要关注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以帮助人才健康成长。
于现状、不继续努力,最终也可能一事无成。因此,02
毅力与坚持
伤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没有坚持学习和练习,最终导致才华逐渐消失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和目标。
03
不要被虚荣心所左右
伤仲永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和才华,这是我们应该
研究目的
说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
CHAPTER 02
伤仲永的故事
伤仲永的生平
01
02
03
出生背景
伤仲永出生于一个普通的 农民家庭,其父母均务农 。
成长经历
伤仲永从小就展现出了非 凡的才华,他的天赋得到 了周围人的认可。
求学过程
伤仲永的父母为了让他接 受更好的教育,送他到私 塾读书。
引以为戒的。我们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评判所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附近(人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 )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 全乡的秀才观赏。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词类活用
父异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 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 待……,即把…当作宾客。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对……(感 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 见之,十二三矣。
我听了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 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 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伤仲永课件 (完整)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 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 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 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 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 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进 入 夏 天 ,少 不了一 个热字 当头, 电扇空 调陆续 登场, 每逢此 时,总 会想起 那 一 把 蒲 扇 。蒲扇 ,是记 忆中的 农村, 夏季经 常用的 一件物 品。 记 忆 中 的故 乡 , 每 逢 进 入夏天 ,集市 上最常 见的便 是蒲扇 、凉席 ,不论 男女老 少,个 个手持 一 把 , 忽 闪 忽闪个 不停, 嘴里叨 叨着“ 怎么这 么热” ,于是 三五成 群,聚 在大树 下 , 或 站 着 ,或随 即坐在 石头上 ,手持 那把扇 子,边 唠嗑边 乘凉。 孩子们 却在周 围 跑 跑 跳 跳 ,热得 满头大 汗,不 时听到 “强子 ,别跑 了,快 来我给 你扇扇 ”。孩 子 们 才 不 听 这一套 ,跑个 没完, 直到累 气喘吁 吁,这 才一跑 一踮地 围过了 ,这时 母 亲总是 ,好似 生气的 样子, 边扇边 训,“ 你看热 的,跑 什么? ”此时 这把蒲 扇, 是 那 么 凉 快 ,那么 的温馨 幸福, 有母亲 的味道 ! 蒲 扇 是 中 国传 统工艺 品,在 我 国 已 有 三 千年多 年的历 史。取 材于棕 榈树, 制作简 单,方 便携带 ,且蒲 扇的表 面 光 滑 , 因 而,古 人常会 在上面 作画。 古有棕 扇、葵 扇、蒲 扇、蕉 扇诸名 ,实即 今 日 的 蒲 扇 ,江浙 称之为 芭蕉扇 。六七 十年代 ,人们 最常用 的就是 这种, 似圆非 圆 , 轻 巧 又 便宜的 蒲扇。 蒲 扇 流 传 至今, 我的记 忆中, 它跨越 了半个 世纪, 也 走 过 了 我 们的半 个人生 的轨迹 ,携带 着特有 的念想 ,一年 年,一 天天, 流向长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 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其父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 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 说,原因作者(议论)认为方仲永才 能衰退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正常学习和教育.
曰:“泯然众人矣。”
(人们)回答说:“(他的)才能完全消失, 成为普通人了。”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聪慧是从上天 接受的。
其受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明得多。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 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 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有的还花钱求取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通“攀”
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 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 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
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 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
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恐怕连普通人还 不如罢了。
动手做一做
㈠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 类㈡。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作家作品简介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 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曾巩。
仲 zhòng 啼 tí 扳 pān 泯 mǐn
隶 lì 焉 yān 谒 yè 矣 yǐ
尝 cháng 邑 yì 称 chèn 耶 y作者的
❖整体感知 探究主旨
❖品味特色
㈠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 (即变化)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有作 诗才能,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 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十 二三矣,会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又
写作意图。“伤”是哀伤, 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 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诵读课文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曾经 书写工具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 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