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案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本课课标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⑴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⑵了解老子、孔子学说;
⑶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要点学纲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一)诸侯纷争
1.“春秋五霸”;
2.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4.周朝灭亡。
(二)华夏认同与民族融合
1.华夏与蛮夷之别;
2.△民族融合:⑴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
⑵历史意义(促进华夏族发展壮大,为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发展:⑴铁制农具和牛耕,⑵兴修水利灌溉工程;
2.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
3.商业和城市:货币、商业城市、富商大贾。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变法运动成为潮流:⑴背景,⑵主要变法运动(魏楚秦),⑶结果;
2.商鞅变法:⑴时间,⑵主要内容;⑶特点与作用意义
三、孔子和老子(一)▲孔子
1.政治理论及其提出背景;
2.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二)老子:哲学和政治主张
四、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主要表现)
(二)▲(战国)百家争鸣
1.出现背景:社会剧变→学术平民化(出现诸子学派)→百家争鸣;
2.诸子学派: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评价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一些大的诸侯国如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 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你认为促成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也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
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诸侯争战;华夏族与戎狄蛮夷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戎狄蛮夷内迁。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上,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得到推广,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手工业以冶铁业为代表;工商业繁荣,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私营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积极意义:
局限:孔子思想中的“礼”,主张恢复旧有统治秩序,偏于保守,不能满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
(二)(战国)百家争鸣
1.背景
学习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
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影响社会现实;士人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
⑶(各学说、学派彼此论战)各学派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
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
生成法则
化规律
兵家孙武撰有《孙子兵法》一书,探讨军事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文学:《诗经》和“楚辞”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材料一:(秦)蜀守冰凿离碓(即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滋润灌溉),百姓飨(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同疲)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同淤)之水,溉泽卤(低洼盐碱地)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九《河渠书》材料二:(芍)陂周一百二十里,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有五门,吐纳川流。西北为香门。陂北流经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
──〔北魏〕郦道元《水经·肥水注》回答: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兴修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4分)
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魏国引漳水灌邺工程,楚国芍陂等。(4分)
⑵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国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8分)
作用和影响:都江堰的修建,避免水旱灾害、促进水上交通;都江堰和郑国渠灌溉大量田地,成都平原和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日益富强,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全国。
材料三: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菑的经济繁荣景象:
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图1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⑶根据材料三和图1,概括指出齐国都城临菑经济繁荣的表现(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6分)
表现(特征):民富国强;人口众多;商贾云集;货币流通广泛;城市中出现健身、健智、休闲、娱乐等体育活动。(任答2点给4分)
原因:农业进步(铁犁牛耕、水利工程)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工商业的繁荣。(2分)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改革变法
材料一: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