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第一篇: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导入新课(学生观看一组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教师引导)一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的那一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呢?(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教师引导)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堂堂天朝上国居然被小小岛国日本打败。
而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都向西方学习后的一次较量,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洋务运动办厂练兵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则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全面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结果就是日本以全面的西学打败了我们片面的西学。
然后也向西方列强一样要求割地、赔款签定《马关条约》,这更刺激了西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献计献策)假如你是生活在19世纪末的一位热血青年,面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和日本的崛起,你会想到该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戊戌变法”运动。
那么戊戌变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兴起的,结果又怎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学习(教师讲述)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将从背景、序幕、发展、高潮、结果这五个方面去全面了解。
一、背景——甲午战败首先我们来看背景:通过我们前面的导入部分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呢?(学生思考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教师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定《马关条约》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即将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不变法就要亡国灭种了!二、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内容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奋,纷纷来到“督察院”(当时清政府主管传达民情的机构)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举人更是义愤填膺地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这时当中的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次课: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第三次课: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第四次课: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次课: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第6课 戊戌变法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6课戊戌变法01记忆清单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一)概况:1898年 6月到9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戍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戍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二)内容:1、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2、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3、思想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培(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4、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林旭。
(还要知道谭嗣同的两首诗),变法失败。
(四)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②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③脱离了群众④没有认清列强本质,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2、直接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五)评价/意义★★★★★必考1、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由资产阶级掀起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2、意义: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六)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拓展】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出路,戊戌变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个发端。
知能演练提升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6.下列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对封建顽固派最具威胁的是()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8.“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9.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0.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的是()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一、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内容特点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2.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推动者;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2. 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清朝晚期的政治腐败和国家危机的背景,引出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新知(1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起因、内容和推动者,并回答相关问题。
3. 深入探讨(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功和失败原因,并向全班汇报。
4. 活动设计(10分钟)
教师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表演戊戌变法的关键环节,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5. 练习与检测(10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文章,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也探讨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布置的作业;
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 教案一
戊戌变法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2.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甲午战争,让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1)介绍戊戌变法的起因,包括民族危机、维新派的主张等。
(2)讲述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包括变法的实施、戊戌政变的爆发等。
(3)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3.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2)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讨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1)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原因,如维新派的局限性、改革策略不当等。
(2)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原因,如列强的干涉、封建势力的阻挠等。
(1)从戊戌变法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2)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避免类似戊戌变法的失败?6.课堂小结(1)回顾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
(2)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7.作业布置(2)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探讨如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进改革。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对戊戌变法的过分美化,理性看待历史问题。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2.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就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戊戌变法学案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发展水平较高
相对薄弱;
发展不充分
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的狂潮;
两大变局:⑴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次工业革命,进入时代。
⑵政治上:英美等国的建立。
说明:变革,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也为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示范。
②新思想的演进:表一: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地主阶级
洋务派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
表二:见学案40页
③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⑴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3、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4、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②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④是一次资产阶级同封建顽固势力的夺权斗争
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
5、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对布衣改制
C认为改革是惊人的大事D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学案1: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预习自测】(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和天津的《》。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4)1897年冬,德国强占,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5)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
(6)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
(7)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1.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3.中国近代史上哪位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4.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5.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戊戌变法学案正式版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导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史实,分析变法的作用和失败的原因2.态度情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用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3.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4.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一。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细读课本→标注知识点→完成填充→记忆熟练1、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①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②过程:康有为和____梁启超领导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__,轰动全国。
③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①创办刊物:《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
②组织学会: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机关报《中外纪闻》③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百日维新6月至9月;光戊戌变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的_瀛台_,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立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__百日维新__”。
4、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外逃_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遭杀害,史称“_戊戌六君子____________”。
5、1898年9月,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是_袁世凯___。
二、课堂学习与探究:(一)、公车上书1、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2、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二)、百日维新3、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4、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5、情景模拟:结合课文中变法诏书的内容任选一例分析:①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③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为什么?6、戊戌变法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其结果怎样?戊戌变法的性质: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7.从表面看,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维新派人士,所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失败的原因。
(2)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戊戌变法的教训。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起因和过程。
2. 讲解戊戌变法:(1)讲述戊戌变法的原因和目的。
(2)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3)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4. 总结戊戌变法的意义:(1)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5. 布置作业:(2)让学生复习戊戌变法相关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戊戌政变、戊戌教案等。
3. 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2. 讨论法:分析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事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理解。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的把握。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五、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康有为的上书、公车上书等。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变法维新等。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积极作用、失败原因、历史意义等。
教案模板:【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戊戌变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得失。
【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强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课后作业】2. 选择一道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思考题,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初中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学案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一、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知识
2、利用史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及经济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②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 ,定期集会讲演。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③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
二、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领导者:
(1)、时间: 年6月—9月,前后共103天;这一年又是农历 ,这一事
件又称为戊戌变法。
三、学习重点
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学习步骤和方法
独立完成自主任务,时间在10分钟左右
自学梳理 小组展示
车上书
1、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内容: 和 邀请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
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意义:从此,变法维新运动 。
2、康有为、梁启超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①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后来又改名为《 》。
(2)、内容: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教育方面: (d)思想言论方面: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学案)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主⼲知识梳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2、侵华国家增加:⽇本、德国等。
3、侵略⽅式发⽣变化:(1)经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政治⽅⾯:掀起⽠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分享侵略权益;●影响:列强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中国⾃然经济进⼀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的限制。
(3)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1、早期改良(维新)思潮(19世纪70年代)(1)原因:[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根本原因、经济基础);[2]民族资产阶级的产⽣(阶级基础); [3]西⽅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思想基础)。
(2)代表⼈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3)主张:[1]向西⽅学习,变法图强; [2]经济⽅⾯: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商战”; [3]政治⽅⾯:设议院,实⾏君主⽴宪;(4)评价:●进步:[1]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阶级属性);[2]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条件。
●局限:[1]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成熟); [2]没有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派(1)维新思想发展的原因:[1]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根本原因);[3]民族资产阶级⼒量壮⼤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4]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
(2)代表⼈物及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有为[5]1895年,成⽴强学会(北京):中国第⼀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
●梁启超[1]1895年与康有为共同领导“公车上书”;[2]1896年在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上海)。
●谭嗣同[1]发表《仁学》,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宪; [2]协助创办并主持时务学堂。
人教版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大全
人教版初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大全第一章:戊戌变法的背景1. 了解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2. 掌握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人民反抗情绪高涨的情况。
3.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主张和活动。
第二章:戊戌变法的发起1. 掌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光绪帝支持下,发起戊戌变法的情况。
2. 了解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推进国家现代化。
3.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如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改革官制等。
第三章:戊戌变法的实施1. 了解戊戌变法期间,各级政府推行改革的情况。
2. 掌握戊戌变法中的一些重要政策,如废除八股、改革法律、兴办实业等。
3. 了解戊戌变法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如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
第四章:戊戌变法的失败1. 掌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势力对戊戌变法的阻挠和破坏。
2. 了解戊戌政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3. 掌握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人士的遭遇和影响。
第五章: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1.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总结戊戌变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 探讨戊戌变法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
第六章:戊戌变法的影响1. 分析戊戌变法对清朝政权、社会结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2. 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3. 了解戊戌变法对后世政治变革的启示和影响。
第七章: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1.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和看法。
2. 分析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成效。
3. 探讨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八章: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1.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重要维新派人物的事迹和贡献。
2. 分析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探讨戊戌变法人物的思想观念对当代的意义。
第九章: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变革1. 分析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2. 探讨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了解戊戌变法对后世中国发展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一、背景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
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
材料三: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四:“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
——《变法通议》请回答: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措施以及影响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请回答:材料中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思想主张?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请回答: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材料中“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
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
然而,变法没有涉及原来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如何看待维新派的这些妥协?
请回答:康有为在变法前后主张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五:阅读课本108页戊戌变法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农民,你的生活有变化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守旧官僚,你生活有什么变化?满意吗?
3.假如你是民族资产阶级,你能从改革中能够得到哪些有利条件?现在总该满意了吧?
4.假如你是光绪帝,你对自己的变法满意吗?为什么?
三、变法失败原因
材料1 维新派提出的官制改革主张,在百日维新中,大大打了折扣。
有的条目干脆不被批准,有的则被偷梁换柱,失去了本意。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还屡次下诏,要求设立农工商分局并裁汰府、州、县的冗员。
但各省认真办理者极少……有的省份,则基本没有变动。
——《戊戌变法资料》材料2 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
湖南有个名叫曾廉的举人,甚至上书请求处死康有为和梁启超;
材料3 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令旗人自谋生计,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
这些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请回答:材料1、2、3反映变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4: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与变法前相比,材料4反映了康有为思想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反映了维新派的什么弱点?“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5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
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请回答: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实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6 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请回答: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7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请回答:反映了什么问题?
四、评价
注意结合背景、内容和精神遗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