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1学案:第四单元第15课戊戌变法含解析

第15课戊戌变法问题导学1.维新派的主张及实践活动与探究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

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1)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何特点?材料四(2)结合材料四中的三幅图片和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并举例说明.探究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材料五某同学学习了“戊戌变法”后,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下面的总结概括。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法,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3)你能得出哪些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知识信息?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2)从涉及领域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3)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的上层,只得到少数官员的支持,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从内容上看,没有涉及开国会、定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表明光绪帝变法的初衷不是为了实践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活动与探究下列材料是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15课 戊戌变法5-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15课 戊戌变法5-岳麓版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材料: 长时间以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1、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组三】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中,“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2、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有哪些?
课堂生成问题(预设与解决)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
2、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到位
“问题解决”课教学设计
原问题组解决情况: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基本解决。但在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时有些同学总结的不全面
新问题组设计:
【问题组一】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哪些?
1、变法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与维新派政治主张有何差异?说明了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的农民、资产阶级、政府官员、光绪帝,你会支持变法吗?
【问题组二】戊戌变法的措施有哪些?
【问题拓展】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迥然不同。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戊戌变法》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晚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理解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改革措施及其影响,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与分析能力。
3.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理解其对中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的贡献。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和启示,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及时解答,巩固所学,提升认知。
6.课后拓展,延伸学习
-推荐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学生应学会尊重历史,尊重改革者,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应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性,培养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
5.通过学习《戊戌变法》,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三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其深入的改革措施、影响以及改革失败的原因等方面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问题。
2.练习过程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影响及改革成败原因。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过程
备注
教具
课文插图投影片
板书计划
4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呼吁变法救国
康有为三次上书,痛陈必要为国家
梁启超戊戌变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思
1导语设问:
(1)目前,我国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最大的主题是什么?(改革)
(2)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了国家的富强,竭力主张变法维新。同学们知道著名的有哪些人、哪些事?(出示投影)
最新人教版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内容
4戊戌变法
课时
1
教材
简析
本课包括”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共两部分.
教学目的
与要求
1使学生知道”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2使学生知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分子的英雄壮举。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戊戌变法及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变法。
(3)板书课题:戊戌变法
二新课
(一)学习公车上书
1自读,了解公车上书的情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2)公车上书的目的是什么?
3讨论。
师根据黄海大战,让学生认识公车上书的历史背景。
师板书
(二)学习戊戌变法
1范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
(1)戊戌变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称“戊戌变法”?
2集体交流,讨论、释疑。
3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师生共同交流。
4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献身
问“谭嗣同为何放弃逃生的希望?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情感?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其影响。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强调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戊戌变法背景、原因和过程的掌握情况。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综合评价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资料:包括书籍、论文、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如历史网站、视频资料等,用于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次课: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第二次课:讲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

3. 第三次课:分析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4. 第四次课: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5. 第五次课: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评价能力的发展。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历史_第15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戊戌变法》课堂设计【学习目标】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情境导学初步明确戊戌变法的背景,找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并能够对改革的地位形成初步认知。

【问题一】戊戌变法的背景通过《时局图》,分析出: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通过欧美各国的改革形势图,分析出世界形势: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反观中国,当时的情况是:政治上专制、经济上落后、思想上封闭。

国力的落后和领导集团的固步自封,导致今日的亡国灭种大祸学生可能存在问题:时空观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历史学科心素养,近代史上一切事件发生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景。

尤其是19世纪末的中面临着被列强的处境,而同期的欧美各国却经过政治经改革在蒸蒸日上。

只有学生成了时空观念,在分析背景才能把眼光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更轻松的理解。

解决措施:让学生分析时人出的《时局图》,和欧美各国改革形势图,找出中国与世潮流的差距。

瓜分【问题二】戊戌变法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戊戌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提升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黑板展示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认知,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新”“旧”两个方面的相关措施分析,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戊戌变法的特点;第二,变法措施与维新派的主张方面有何不同?从而得出“希望”有微弱的光芒,但是因为维新派核心主张(即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的失位,也预示着改革的前途是希望渺茫的。

历史也证明,改革仅维持了103天就在封建势力的反扑下失败了。

在课堂上,由学生依据所学内容,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教师鼓励所有同学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学生可能存在问题:学生在据表格对内容进行分析时,大的困难是无法准确归纳出法的特点。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主张、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认识其大背景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并注意与其他改革比较。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改革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发表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

在此过程中,学会使用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答案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主张及其特点难点:1、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2、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得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这场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那就是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社会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激发。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康梁维新思潮。

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

实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2.理解戊戌变法中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以PPT为主,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文章。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相关讲义和案例资料。

2.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并分配学生小组。

2. 课堂教学1. 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2. 讲授(35分钟)教师用PPT和相关讲义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戊戌变法的总体背景、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变法内容和变法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25分钟)教师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就自己的看法进行汇报。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强调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一步,我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

选修第15课戊戌变法

第15课戊戌变法【课标解读】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前预习案】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1)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2)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思想:西方近代思想和早期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维新派的变法准备:1.维新思潮兴起: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口号,明确要求学习西方。

康有为:《》和《》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梁启超:思想核心“”;谭嗣同:大声疾呼“”;严复:翻译《》,宣扬观点,被称为“”。

2.揭开变法序幕:1895年“”使维新运动开始从走向。

3.成立组织、创办报刊:组织:1895年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为宗旨。

报刊:创办《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4.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1.内容: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经济: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扩建海军文化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奖励科学发明。

2、评价:积极: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局限: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没触动封建统治基础,改革不彻底。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1.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法。

2.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势力强大。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改革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改革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改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能够:-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与影响;- 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光绪新政、西学东渐;3. 戊戌变法的影响: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4. 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2. 教学难点- 理解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以及失败的原因分析。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展开思辨和互动。

3.案例分析: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戊戌变法因素,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本课程相关章节;2.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课件:准备相关课件,包括图片、图表和文字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设计适当的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帮助学生复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3.个人写作:布置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作文,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拓展延伸活动1.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影片,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历史书籍,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史;3. 参观博物馆或历史展览,亲身感受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活动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部分学生在讨论时参与度较低。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强互动。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1)
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课题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方式
表现
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
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
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
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
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

《戊戌变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 使学生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理解。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的把握。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戊戌变法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五、教学内容1. 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康有为的上书、公车上书等。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废科举、兴学堂、练新军、变法维新等。

3. 戊戌变法的评价和影响:积极作用、失败原因、历史意义等。

教案模板:【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的戊戌变法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戊戌变法的得失。

【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戊戌变法的看法和评价。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强调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课后作业】2. 选择一道与戊戌变法相关的思考题,进行深入研究。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程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加深对戊戌变法的了解。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1)维新变法的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失败的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根本原因)②反动势力强大;③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④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⑤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三、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运动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 教案(精选5篇)

戊戌变法教案(精选5篇)戊戌变法教案篇1教学目标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同学熟悉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引导同学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育同学综合分析问题的力量,逐步把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大事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学问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转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

培育同学关怀时政,关怀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育同学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缘由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学问较多,特殊是重点、难点部分,学校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老师要把叙述、体温、争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细心设问,引导同学参加教学过程,敬重同学,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怀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同学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然后老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进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老师设问,引导同学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同学可能会回答详细内容)师:对。

这样变法必定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缘由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15课 戊戌变法6-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15课 戊戌变法6-岳麓版
完成表格,明确向西方学习历程及特点
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自己
的理解,畅所欲言
激发兴趣,导出新课
学生学会分析,归纳
提升史
论从史出
中外联系,时空观念
板书设计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一、背景
二、历程 一个主题:救亡图存
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现代代过渡)
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
教学难点
中国为什么向西方学习没有成功
教学方法
三段七步,问题导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向西方学习的背景
提出问题,给出材料
3、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给出表格
4、向西方学习的影响
出示材料,给出提示
5、中外联系,关注现实
给出中国和日本的相关资料
阅读材料,分析归纳向西方学习的背景,
三个阶段:学器物(林则徐,魏源;洋务派)
学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学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学科
历史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背景;识记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探讨向西方学习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料,问题探究,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开放和创新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引导,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本节重点是戊戌变法的背景、百日维新内容、特点及失败的基本史实。

3.★为选做题,C层可不做。

【学习目标】1、牢固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及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会历史分析的方法。

3、全力以赴、高效学习,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问题引导】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①经济上发展。

②教育上兴办,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①下诏、迁都、练兵,拒约再战——权宜之计。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戊戌变法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163.com)【课标解读】课标阐述: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课标领会: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康、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本课分析】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戊戌变法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介绍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课堂讨论。

学生应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讨论形成对戊戌变法的整体认识,得出正确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通过对戊戌变法经过的学习,了解维新志士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不懈努力,体会其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解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从而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3、戊戌变法的内容。

4、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纪录片《戊戌变法》的一段视频教师解说,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近代以来的舍身求法拯救中国,就有维新派发动的戊戌变法。

让我们走近了解。

★“设计小贴士”:由“视频”和鲁迅的一段话导入,既有视频材料,又有经典文字,导入比较贴题,能吸引学生。

二、讲授新课教师过渡:戊戌变法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是大势所趋我们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大势所趋:变法背景。

一、历史背景1、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19世纪的中国”处境如何?展示图片,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时的困窘,得出结论。

2、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多事”是指?结果?学生结合图片,得出结论。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在腐朽的封建制度里,在帝国主义纷纷侵略的间隙里,中国内部新的生产因素暗自生长着……出示张謇及其创办的工厂图片,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4、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几个读书人”是指哪些人?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他们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1)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时间及原因、代表人物、主张及其局限(2)资产阶级维新派:①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特点是托古改制,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②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议》,任上海《时务报》主笔;思想核心是倡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③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被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

维新派基本主张: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设计小贴士”:此设计比较巧妙地做到了“史料”“史观”“史论”“史家“的有机结合。

在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引导讨论,史论结合,学生本堂课的互动很好,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

如,通过“变法背景”不同材料的运用,引导学生总结“变法背景有社会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实践基础等”的结论。

教师:同学们探究回答的很好,关于维新思想老师需要再做强调1、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王韬、郑观应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观点是: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2、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梁启超:《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思想核心:倡民权谭嗣同:反对封建礼教“冲决网罗”严复: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宣扬社会进化论观点,“精通西学第一人”【合作探究】同学们通过对这两派维新思想的认识,看看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局限性?学生回答: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实践。

★“设计小贴士”:此处对比,教师点拨到位了,学生多数都能总结出。

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教学,对学科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

教师:根据对变法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此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教师:过渡语:随着维新变法浪潮在全国的激荡,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开始。

二、百日新政:变法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播放视频,加深对“公车上书”的认识,结合材料,分析其内容及影响。

《马关条约》签订后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

2.发展:组织宣传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鼓吹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

学生结合图片,分析维新派的准备活动有哪些?A办报立会,宣传变法思想B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C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D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维新派组建救国会,维新浪潮激荡全国,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高潮:百日维新教师: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

改革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三、无力回天: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教师简单介绍: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

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变法失败。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教师:戊戌变法失败了,请同学们结合变法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方法引导:【方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探究后回答: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

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

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

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5、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请同学们总结归纳。

学生: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教师:过渡语: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影响深远,历史意义巨大。

四、戊戌余音:戊戌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展示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一)积极: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政治:一场及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_的发展。

5、文化: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6、习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后来……康梁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民国时期做了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导师,死于一次失败的手术。

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做起了皇帝梦,最后在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

光绪皇帝终于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驾崩,清王朝开始了一个3岁小皇帝的统治,而他的统治也只维持了3年。

小结:这次变法时日虽短,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失败会换取教训,流血会唤起国民的觉醒。

在将踏入另一个世纪门槛的时候,每一个探索中国自强之路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维新志士们的呐喊和他们所留下的那一串带血的脚印。

★“设计小贴士”:此环节旨在通过典型的史料,从多角度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形成大的历史观。

教师:通过对戊戌变法意义的分析再结合戊戌变法的目的和内容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学生: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教师:同学们总结回答的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我们通过两个“能力提升”题来进一步讲解。

【能力提升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相同点: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