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基本知识可编辑全文
—呼气相向吸气相转换 辅助/控制触发方式
呼吸周期
呼吸周期
P
• 呼吸机以预定的频率输送固定的潮气量(或压 力),在两次指令通气间歇期,允许患者自主 呼吸。
• 大多数呼吸机的IMV模式,指令通气以容量切 换方式来实施,此时需预设:潮气量(VT)、 流速或(和)吸气时间(Ti)、指令通气频率 和触发敏感度。少数呼吸机以压力切换方式来 实行指令通气。此时需预设:压力水平、Ti、 指令通气频率及触发敏感度。
2.如果指令通气频率过高,会抑制自主呼吸,导致呼吸 肌萎缩严重者出现呼吸机依赖,造成脱机困难;如果指 令通气频率过低,病人呼吸做功增加,易出现通气不足 及呼吸肌疲劳,不利于全身治疗。
3.如患者自主呼吸良好,会使SlMV频率增加,可超过原 先设置的频率。
开始送气和停止送气都是以自主触发气 流敏感度来启动的。即自主吸气流速达 到预调触发值,呼吸机立即开始PSV送 气,维持一定压力,当病人停止吸气, 气流速度下降达到触发值时,停止PSV 供气。
1.用于呼吸肌功能减弱者,可减少病人呼吸 做功;合理使用PSV,可使呼吸频率减慢。
流量触发(V-TRIG),通过检测呼吸回路中气体流 速改变而触发。
1.呼吸衰竭早期病人易于接受SIMV, 不易人机对抗。
2.和CPAP同用,治疗ARDS。
3.撤离呼吸机前使用,逐渐减少 SIMV的频率和量,利于锻炼呼吸肌 功能。
(1)降低平均气道压; ⑵呼吸肌的连续应用,使呼吸肌功能得到维持和锻炼, 避免呼吸肌萎缩,有利于适时脱机;
15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
分钟通气量(VE、MV)
自主呼吸分钟通气量(VESPONT、MVspn) 分钟漏气量(MVleak) 潮气量(VT、TV)
机械通气核心知识完整版
机械通气核心知识完整版1机械通气概念机械通气为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支持治疗的手段之一。
它是通过机械装置,代替、控制或辅助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
2机械通气分类机械通气按照是否创伤分为: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正压通气。
3无创正压通气(NIPPV)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指不需要侵入性或有创性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只是通过鼻罩、口鼻罩、全面罩或头罩等方式将患者与呼吸机相连接进行正压辅助通气的技术。
4两种通气模式的工作原理区别5机械通气的基本过程机械通气的过程包括:吸气触发、吸气、吸气呼吸转换、呼气四个基本过程。
6机械通气吸气触发有几种方式吸气触发指的是关闭呼气阀、打开吸气阀,完成呼气向吸气的转化,方式有:自主触发、时间触发、人工触发。
7如何理解吸气触发中的自主触发患者的吸气努力被呼吸机感知后,呼吸机送气,这称为自主触发。
呼吸机可通过管路中的压力变化或流速变化来明确患者的吸气努力情况。
触发所需的流速或压力变化的大小称为触发灵敏度。
灵敏度越高,触发压力或流量越小。
压力触发一般为1-2cmH20,流量触发一般为1-3L/min。
8如何理解吸气的时间触发当患者没有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无法触发送气的时候,呼吸机会依照时间变化,自行送气,这种触发为时间触发。
9机械通气吸气向呼气转化的方式吸气向呼气转化有以下方式:时间切换(吸气达到一定时间后自行切换为呼气)、流速切换(气道内流速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切换为呼气,一般25%)、容量切换(达到预定潮气量后开始切换为呼气)、压力切换(已很少使用)。
10有创机械通气的目的(1)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通过改善肺泡通气使PaCO2和pH得以改善。
通常应使PaCO2和pH维持在正常水平。
(2)纠正低氧血症:通过改善肺泡通气、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加肺容积和减少呼吸功耗等手段以纠正低氧血症。
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的基本目标是PaO2>60mmHg或SaO2>90%。
(3)降低呼吸功耗,缓解呼吸肌疲劳:由于气道阻力增加、呼吸系统顺应性降低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出现,呼吸功耗显著增加,严重者出现呼吸肌疲劳。
呼吸生理与机械通气的应用-PPT文档资料
通气/血流比值
V/Q增大
V/Q减小
18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是指患者通气和/或换气功能出现 障碍时,运用器械使患者恢复有效通气并 改善氧合的方法
19
机械通气的历史
20
机械通气的历史
负压呼吸机(“铁肺”)
1928年Boston儿童 医院无创通气首次用于 临床 20世纪40至50年代 脊髓灰质炎爆发流行时 广泛使用
主要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主要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9
(1)平静呼吸:节能的最佳呼吸方式(主动、被动) 吸气:主动 呼气:被动
(2)用力呼吸:耗能高(主动、主动)
吸气:主动
呼气:主动
10
肺通气的阻力
肺 肺泡表面张力 通 胸廓弹性阻力 气 的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主要) 阻 惯性阻力 力 组织粘滞阻力
The iron lung created negative pressure in abdomen as well as the chest, decreasing cardiac output.
Iron lung polio ward at Rancho Los Amigos Hospital in 1953.
12
肺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TV) 呼吸频率(R)
6~9L
13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 肺泡无效腔 =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鼻~呼吸性细支气管内不参与交换的气体量.
反应呼出气与肺泡气的差异:
肺泡无效腔:肺泡内未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 =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 500 - 150 ) 15 = 4250 ml
机械通气基础呼吸生理和缩写ppt课件
ARDS成人患者 8X0.03=0.24s
ARDS患儿 5X0.01=0.05s 说明儿童患者需要较快的RR或适合反比
通气。
同一患者,不同的肺组机械通气过程中,改善不同时间常数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有重要
意义。
xx
10
第二局部 机械通气的根本特性
• 机械通气-根底生理和常用缩写
呼吸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弹性,顺应性〔C〕是弹性阻力的倒数,即 E=1/C。
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主要涉及三个概念:
肺顺应性〔CL〕=肺容积变化/跨肺压变化 胸廓顺应性〔CCW〕=肺容积变化/跨胸壁压变化 胸肺总顺应性〔Crs〕=肺容积变化/跨胸廓压变化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肺泡外表张力,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3〕 Ṽ/Ǭ失调和分流主要引起低氧血症,同时伴随肺泡-动脉血氧分压 差〔 A-aDO2 〕增大,而PaCO2可保持根本正常,甚至显著下降。
xx
8
第一局部 一般概念
• 机械通气-根底生理和常用缩写
七、PEEP和PEEPi
1、呼吸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 呼气末压有多种表现形式,PEEP最常用。假设不特殊设置,那么 PEEP=0。在正常肺,无论自然呼吸,还是机械通气,其呼气末肺泡压力皆 降为0;PEEP存在时,其呼气末肺泡内压那么等于PEEP。 2、在大局部气道阻塞性疾病和局部肺实质疾病,呼气完毕,气道压力 降为0后,肺泡内压不能降为0,称为内源性PEEP(PEEPi)。 3、PEEP和PEEPi皆存在时,呼气末堵住呼气口测得的压力为真正的呼气 末肺泡压力,称为PEEPtot,多数情况下PEEPtot不等于两者之和,而是介于 PEEPi和PEEP+PEEPi之间。 高档呼吸机大多数能自动测定上述压力。
机械通气基础理论与呼吸机的临床应用PPT
04
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
呼吸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确保呼吸机与患者连接正确
确保呼吸机管道与面罩或气管插管连接紧密, 避免漏气。
监测患者反应
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是 否有不适感、是否出现并发症等。
调整参数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舒适度,适当调整呼吸机 的参数,如吸气压、呼气压、频率等。
定期检查
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呼吸机的工作状态, 确保其正常运转。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呼吸机产生气流,通过人工气 道或无创面罩进入肺部,形成肺泡通气。根据患者病情和 生理需求,呼吸机可以设置不同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如压 力控制、容量控制等,以提供适当的通气支持。
机械通气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 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
呼吸机在设定的时间间隔内给予患者指令性通气,同时允许患者自主 呼吸。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模式
在整夜睡眠期间或24小时内持续给予患者一定的气道正压,以改善氧 合和通气功能。
03
呼吸机在临床的应用
呼吸机在急危重症中的应用
呼吸衰竭
重症肺炎
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 呼吸机能够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维 持患者生命体征。
按是否具有同步功能分类
分为同步呼吸机和非同步呼吸机。同步呼吸机能够根据患 者的自主呼吸频率自动调整呼吸机的送气频率,而非同步 呼吸机则无法实现这一功能。
各类呼吸机的特点
容积控制型呼吸机
以预定的容量输送气体,适用 于需要较高通气量的患者,但
可能导致气压伤。
压力控制型呼吸机
以预定的压力输送气体,能够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调整压力 ,但通气量可能不稳定。
机械通气的呼吸力学基础通用课件
压力支持通气( PSV)
呼气末正压( PEEP)
呼吸机完全替代患者的自 主呼吸,患者不能触发呼 吸机送气。
呼吸机以一定频率送气, 患者也可以触发自主呼吸。
呼吸机持续向气道内送气, 保持气道正压。
患者触发呼吸后,呼吸机 提供一定压力支持帮助患 者完成吸气。
在患者呼气末期,呼吸机 向气道内送气,保持气道 开放。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
01
02
03
04
05
潮气量(VT)
每次呼吸送的空气量,一 般为5-10ml/kg。
呼吸频率(RR) 吸气时间(Ti)
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一般 为12-20次/分。
每次吸气的时间,一般为 0.8-1.2秒。
吸气流速(Flow) 吸入氧浓度( FiO2)
每分钟吸入的空气量,一 般为30-100L/min。
改善氧合
通过调整机械通气参数,改善患者 的氧合水平。
降低呼吸功耗
通过优化机械通气设置,降低患者 呼吸所需的功耗。
02
呼吸力学基
气体动力学原理
01
理想气体定律
理想气体定律是指气体在处于平衡态时,其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存在
一定的关系。在呼吸系统中,理想气体定律有助于我们理解肺泡和气道
对气体的传导和阻力。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 血压、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
定期检查气囊压力
机械通气需要使用气囊封闭气道,定 期检查气囊压力是保证机械通气效果 的重要步骤。
预防感染
机械通气患者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做 好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和恐惧
吸入气的氧浓度,一般为 21%-100%。
医疗机械通气基础知识概述PPT课件( 40页)
SIMV模式(二)
指令通气IMV可提供0-100%水平的通气 支持(机控)
两次指令通气之间,允许患者自由的 呼吸: 自主呼吸时,由患者决定潮气量与 频率,呼吸机不提供通气辅助
SIMV模式(三)
优缺点: 与A/C模式相比,过度通气发生降低 减少人机对抗,患者舒适 有利于呼吸肌维持和锻炼 自主呼吸需克服呼吸管道阻力 预设频率或潮气量过低,可致通气不
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
5、心情就像衣服,脏了就拿去洗洗,晒晒,阳光自然就会蔓延开来。阳光那么好,何必自寻烦恼,过好每一个当下,一万个美丽的未来抵不过一个温暖的现在。
•
6、无论你正遭遇着什么,你都要从落魄中站起来重振旗鼓,要继续保持热忱,要继续保持微笑,就像从未受伤过一样。
加呼吸功 随着自主呼吸的加快,易发生通气过
度(设频率与分钟通气量上限报警)
A/C模式(四)
临床应用: 现代呼吸机多用此取代单纯AV或CV 可与PSV、PEEP合用
SIMV模式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概念:
在维持随意呼吸的基础上,呼吸机按 预设频率、潮气量,间歇提供指令通 气,如指令通气与自主呼吸同步则称 SIMV,不同步为IMV。
概念:
机械通气基础上,呼气末时,对气 道施加一个阻力,使呼气末气道内压 维持一定正压水平,即机械通气时, 呼气末肺泡压大于零。
PEEP示意图
PEEP(二)
生理效应:
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氧合 预防或治疗肺泡群萎陷 低水平PEEP可降低呼吸管道和气道阻
呼吸生理与机械通气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它们 中间所含血液所组成.
循环系统将来自肺部带氧的动脉血运输至细胞, 同时将携满二氧化碳但缺少氧气的静脉血运输至 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血液占人体重8%,血液分为两部份其中红血球、 白血球和血小板占血液总量45%,(即血球压积)剩 余的是血浆占55
形态呈层流即阻力低. 湍流产生漩涡而阻力高.
阻力尚决定于流速大小呈 正相关.
时间常数——肺充气、呼气所需时间
时间常数的定义(体现病人个体差异): TC=RC
➢理论上呼气时间为 5个TC,气体方能 排出,临床实践中 呼气时间为3-5个时 间常数即可
May 27, 2020 | Confidential
呼气时因肺和胸廓弹性回 缩力使肺泡压大于大气压 使气体排出肺外.
在机械通气中吸气力即 “吸气触发”,肺弹性即 “顺应性”
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下呼吸道结构
下呼吸道(呼吸区):
➢ 呼吸性细支气管 ➢ 肺泡管 ➢ 肺泡囊 ➢ 肺泡
呼吸道的生理功能
➢ 分泌粘液:由粘膜腺分泌 ➢ 减少水分丢失 ➢ 形成一道物理屏障 ➢ 组成粘液毯,通过纤毛摆动将颗粒物质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气道湿化的作用
保持气道湿润,保障纤毛的正常运动 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除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消炎抗菌,预防肺部感染
呼吸系统解剖生理——下呼吸道结构
下呼吸道(传导):
气管 支气管 各级分支 终末细支气管(16级)
呼吸时气管内径的变化
← 气管内径 →
吸气
呼气
吸气时因胸廓扩张和横膈 下降,气管长度及内径均 增大,肺泡充气.呼气时则 相反.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1 呼吸系统的生理 2 机械通气的历史 3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 4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机械通气
1 呼吸系统的生理 2 机械通气的历史 3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 4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的生理-呼吸的概念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由3部分组成:外呼吸、气体的运输、内呼吸
肺通气 外呼吸(External respiration)
形、胸部外伤或胸部手术后
2)中枢呼吸泵衰竭:脑炎、头外伤、肿瘤、脑血管意外、中毒
2、换气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ARDS、肺炎、间质性肺病、肺栓塞 3、强化气道管理的需要:抑制呼吸药物的应用;手术麻醉和术后管 理;体弱或心脏疾病需手术治疗的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
1)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膈气肿 2)巨大肺大泡或肺囊肿 3)大咳血窒息 4)急性心肌梗死或者严重的冠脉供血不足 5)大量胸腔积液 6)尚未补足血容量的失血性休克
2、动态肺容量 (1)用力肺容量(FVC) (2)用力呼气量(FEV)
阻塞性肺疾患者: FEV1、FEV1%降低 限制性肺部疾患者 FEV1降低,FEV1%正常或上升
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测定
1. 潮气量 (TV) 2. 补吸气量 (IRV) 3. 补呼气量 (ERV) 4. 残气量 (余气量) (RV)
两小可
第 二 十 三 卷 “ 杂 疗 方 ”
……
人挽疗
各其。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机械通气的历史
负压通气阶段
负压呼吸机(“铁肺”) 1928年Driker和Shaw研制成 的“铁肺(iron lung)” 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脊髓灰 质炎爆发流行时广泛使用
The iron lung created negative pressure in abdomen as well as the chest, decreasing cardiac output.
机械通气基础知识(1)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有创机械通气的目的
• (1)纠正急性呼吸性酸中毒: • 通过改善肺泡通气使PaCO2和pH得以改善。 • 通常应使PaCO2和pH维持在正常水平。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有创机械通气的目的
• (2)纠正低氧血症: • 通过改善肺泡通气、提高吸入氧浓度、增加肺容积和减少呼吸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有创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
• (4)血气分析提示严重通气和/或氧合障碍: • PaO2<50mmHg,尤其是充分氧疗后仍<50mmHg。 • PaCO2进行性升高。 • pH动态下降。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有创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 (1)急慢性呼吸衰竭 • (2)肺部疾病 • (3)重症肺水肿 • (4)呼吸中枢控制失调
• 对这类患者适时地使用机械通气可以减少呼吸肌做功,达到缓
解呼吸肌疲劳的目的。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有创机械通气的目的
• (4)防止肺不张: • 对于可能出现肺膨胀不全的患者(如术后胸腹活动受限、神经
肌肉疾病等),机械通气可通过增加肺容积而预防和治疗肺不 张。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定等)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无创正压通气的禁忌症
• (5)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肿 • (6)严重腹胀 • (7)上气道或颌面部损伤/术后/畸形
谢谢聆听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机械通气的基本过程
• 机械通气的过程包括: • 吸气触发 • 吸气 • 吸气呼吸转换 • 呼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8年Boston儿童医 院无创通气首次用于 临床
20世纪40至50年代脊 髓灰质炎爆发流行时 广泛使用
The iron lung created negative pressure in abdomen as well as the chest, decreasing cardiac output.
血流量(Q) 通气量(V)
5 (肺底)
43 肋骨数
V/Q 3 肺尖V/Q大,肺底V/Q小
总体上V/Q约等于0.8 2 死腔样通气
V/Q过大
1
动-静脉短路
V/Q过小
2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尖)
什么是呼吸衰竭
广义的呼吸衰竭
组织水平的气体交换障碍
• 呼吸、循环、血液、组织代谢异 常均可造成呼吸衰竭
• 31名呼吸肌麻痹患者 • 27名相继死亡
麻醉科医生Bjan Ibsen
气管插管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你可以一周不吃饭,一天不喝水,但几分钟不喘气 就可能活不了。
Most people take breathing for granted. For thousands of people who suffer from breathing problems, each breath is an accomplishment.
Ⅱ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50mmHg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肺通气间接动力:呼吸运动 呼吸肌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通气直接动力
呼气
呼气
呼气
正
肺内压
0
吸气
吸气
吸气
负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变化 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Iinro1n知9l5u识3n.g polio ward at Rancho Los Amigos Hospital
机械通气的历史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1952年 Denmark
脊髓灰质炎流行 Blegdam Hospital
动力不足 和/或 阻力增大
均可导致通呼气吸系功统生能理与衰机竭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换气生理
肺换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的形式为弥散 影响弥散的因素:
气体分压差
• 氧疗的基础
气体的分子量和溶解度 弥散面积和距离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通气(V)/ 血流(Q)
肺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间必须保持协调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You can live without food for a week, without water for a day, but you cannot live without air for more than a few minutes.
机械通气
2 机械通气的历史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1913年 Janeway
第一台定型呼吸机
1949 – 1950年 Scandinavia
脊髓灰质炎流行 呼吸麻痹者死亡率80%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的历史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通气生理(2)
呼气
呼气
呼气
正
肺内压
0
吸气
吸气
吸气
负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的阻力
吸气为负压
弹性阻力
• 吸气肌收缩产生
• 平静呼吸时占总阻力的 70%
呼气为正压
非弹性阻力
• 平静呼吸时靠呼吸系统
• 主要是气道阻力
的弹性回缩力产生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呼吸运动
外呼呼吸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内呼吸
什么是呼吸 机体------外界环境
肺通气:外界空气—肺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毛细血管
气体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换气:血液--组织细胞
内呼吸
细胞内氧化代谢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通气生理(1)
肺通气的动力
吸气为负压
• 吸气肌收缩产生
呼Hale Waihona Puke 为正压狭义的呼吸衰竭肺通气和/或肺换气衰竭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换气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
代表性病变
急性肺损伤(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Ⅰ型呼吸衰竭
PaO2<60mmHg,PaCO2正常或降低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通气功能障碍为主的呼吸衰竭
代表性病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胸大肌、胸小肌
、斜骨肌、胸锁乳突肌、锯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壁肌)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呼吸衰竭的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
1 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2 机械通气的历史 3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 4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绝大多数人没把呼吸当回事,但对于成千上万患有 肺部疾病的人们来说,每喘一口气就是在完成一项任 务。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学习内容
1 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2 机械通气的历史 3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 4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机械通气
1 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呼吸系统的解剖
上呼吸道: 鼻、咽、喉
下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 支气管树、肺泡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什么是呼吸
呼吸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由3部分组成:外呼吸、气体的运输、内呼吸
肺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O2
O2
C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组织 细胞内 中的运输 换气 氧化代谢
• 平静呼吸时靠呼吸系统 的弹性回缩力产生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 平静呼吸时占总阻力的 70%
非弹性阻力
• 主要是气道阻力(呼吸道 内径)
呼吸系统生理与机械通气基础知识
肺通气生理(2)
肺通气可以看作是动力克服阻力的过程
结果是产生气体的运动
呼吸的调节
呼吸中枢(桥脑)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