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D、不以善小而不为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答案(一)1、俱:全、都从:随着缥碧:青白色奔:飞奔的马轩:高邈:远戾:至经纶:筹划反:同返,返回柯:树木的枝干2、(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清、深、急;高、多、寒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抒写了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由总到分(二)1、处所;知道;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体会、领会;亲戚旧友;有时;就;期望;竟不;空寂;经常;安然自若的样子;过完自己的一生;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的;辈、同类;酒杯2、(1)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废寝忘食。
(2)常常写文章娱乐自己,稍微展示自己的志趣;忘记了自己的得失,凭借这个过完自己的一生。
(3)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4、喝酒、读书、写文章5、不汲汲于富贵6、率真自然、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志趣高远(三)1.①即使;②因为;③通“现”,显现;④等同,一样;⑤驱使;⑥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2. 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3.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通过对食马者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蔑视、愤怒的思想感情。
5. ①扣住“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来回答即可。
②围绕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等回答即可。
(四)1.①放松;②填塞,充满;③询问;④终于;⑤通“披”,穿;⑥腰佩。
2. ①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②我却穿者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之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上的享受比不上他人。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
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现代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语文)(一)饮水与健康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
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
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
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
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
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②人体内2 / 3 以上是水。
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需的物质。
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用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人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比如可以预感冒,并使感冒者早愈。
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一道防线。
足够的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
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出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
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
水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
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操、脱水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胎儿90 %、初生婴儿80 %、少年75 %、成年男于70 %、老年男子于小于65 %。
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要喝多少水呢?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l % ——2 %。
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 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
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冇伯乐,然后冇千里马。
千里马常冇,而伯乐不常冇。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Z手,骈死于槽栃Z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冇千里Z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无马!”呜呼I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単卫迭 ______________ (4)只辱于奴隶人Z手______________ 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B )A.故虽有名马虽冇千里Z能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Z不能尽其材. •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虽冇千里Z能,安求其能• • • • 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冇伯乐,然后冇T里马”。
文屮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丁奴隶人Z手,骈死丁•槽栃Z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英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H行T里呢? ______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食Z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_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 “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彳卜么。
芸汰了作者仁样的史木目丿成Ko指人才,识别人》的人:'话骯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__6.千里马只冇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而要冇千里马的才能,述要善丁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八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精品课件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家累千金( 积累 ) ②敏而且恃多能( 聪敏 ) ③父遂呼其子( 于是 ) ④愀然改容(神情、面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 世间的事务呢?
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鲁君使人往贻邑焉( 赠送 )
②反,复往 ( 通“返”,回去 )
③予人者骄人( 给予
)
④足以全其节也( 保全,使……得以保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即使鲁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 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①。他日曷能克 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②多能,岂有不通世 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 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 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③取来。”其父愀然 ④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 “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①世务:事务。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③布囊: 布袋。④愀qiǎo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受人者畏人 曾子穿着破旧衣服耕地,鲁国国君派人去那里把当地 给他作封邑。并说:“就用这封邑的收入让你穿上贵 重点的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又去,还是不接 受。出使的人说“这不是先生你求别人的,而是别人 献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这 句话,接受别人东西的人会感到对人家有亏欠,给予 别人东西的人会对人家傲慢,纵然你们给予我东西而 不对我傲慢,可我自己能不觉得对别人有亏欠吗?” 最终也没有接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曾参的 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了。”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
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八年级下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文言文课内阅读篇(一)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1—7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段中加横线的词。
2.理解填空。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2)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4.文章的主旨句是哪句?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6.翻译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7、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B.流露了作者否定仕宦生活的心情。
C.作者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有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D.作者为了功名利禄极力攀高,只因太累,寄情山水以放松身心。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1—6题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亦不详( )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 )知其如此,或( )置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 )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晏如( )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 )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 )乎?衔觞( )赋诗,以乐其志。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3》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3》一郑人惜鱼郑人有爱惜鱼者, 计无从得鱼, 或汕①或涔②, 或设饵笱③之。
列三盆庭中, 且实水焉, 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④之苦, 惫甚, 浮白而喁⑤。
逾旦, 鬣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未几, 糁麦而食, 复掬而观之, 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 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 而曰‘我爱鱼, 我爱鱼’, 鱼不腐者寡矣!”不听。
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民扰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选自《燕书》) 【注释】①汕( shàn):用汕网捕鱼。
②涔(cén):这里指用积水成坑诱鱼。
③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
④罟(gǔ):网。
⑤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呼吸。
【阅读提示】选文作者宋濂, 字景濂, 号潜溪, 元末明初文学家, 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选文写郑人想使鱼活着, 却恰好害死了鱼的故事, 意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腐败政策。
文末的“民犹鱼也, 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就是凭证。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计.无从得鱼() (2)列.三盆庭中()(3)日.玩弄之() (4)鱼不腐者寡.矣()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郑人掬而观之, 曰:“鳞得无伤乎?”(2)未三日, 鱼皆鳞败以死, 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3.这则寓言故事除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外, 还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二买鸭捉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 买一凫②而去。
原上兔起, 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 投于地。
再掷之, 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 杀而食之乃其分③, 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 可以猎兔耳, 乃鸭耶!”凫举掌而示, 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 可能搦④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鹘(hú):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是鹰的一种。
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2》苏教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2》一贾人渡河济①阴之贾人②,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③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④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渔者载而升诸⑤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⑥?”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⑦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⑧于石又履,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⑨?”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选自《郁离子》) 【注释】①济:河流名。
②贾人:商人。
③浮苴(jū):水中浮草。
④巨室:有势力的富贵之家。
⑤诸:相当于“之于”。
⑥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⑦黯然:失望的样子。
⑧薄:迫近,这里指撞击。
⑨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盍,何不。
诸,他。
【阅读提示】人无信不立。
既然向别人许诺,事后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险时,渔夫没有再去救他,“贾人”最终丢掉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
【自主训练】1. 释下列加点的词。
(1)渡河而亡.其舟( ) (2)而骤.得十金( )(3)舟薄于石又覆.( ) (4)是许.金而不酬者也(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
(2)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3.第二次渔者见死不救,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请说说你的理由。
二金壶丹书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②,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③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④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⑤;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吞并。
②食鱼无反:吃鱼不要翻面。
③鳋:通“臊”,这里指鱼腥味。
八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之阅读理解答案卷 (1)
八年级(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阅读理解答案卷《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
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_阚_,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一、解释加点词语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喜欢、爱好)(用船)(进入)2、计.之日(盘算,谋划)之(中间)(偷看)4、虎见.之(看见)3、蔽林间窥..5、尽.其肉,乃去.(吃完)(离开)6、驴不胜.怒(经得住,能承担)7、觉无异.能者(奇特的,特别的)8、益.狎(更加)其声(渐渐的)(熟悉)10、虎大骇,远.遁(遥远)9、益习..11、莫相知.(知道)12、以为且噬.己也(咬)二、句子翻译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
3、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
4、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老虎渐渐地听惯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
5、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6、因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三、阅读理解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是唐朝的柳宗元,我们还学过他所写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一文。
黔,地名,包括现湖南、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
2、从第二段可以看出,老虎对驴的认识和态度是有个过程的。
驴给老虎的第一个印象是庞然大物,以为神;第二个印象是叫声可怕,因而“大骇”、“远遁”、“甚恐”,说明老虎对驴的害怕程度加深了;第三个印象是无异能,一个“觉”字,说明老虎对驴的认识已开始由表及里了,一个“习”字,说明老虎对驴已由害怕变为适应了。
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 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
期末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马说》(P14-16)【基础复习】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
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课文要点】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
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word文档资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马说》唐朝韩愈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
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
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
“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
”应该用“?”结束。
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6、马在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它备受青睐。
请写出四条带有马字的成语。
万马奔腾马到成功一马平川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不停蹄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语文八年级下苏教版文言文阅读题期末复习(精)
文言文阅读题:《送东阳马生序》宋濂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
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是:1四支通“肢”肢体2皆被绮绣通“披”,穿着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本文的主旨句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句话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马说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3不以.千里称也:把。
4或:有时 5食(sì):通“饲”,喂养。
6 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7、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 欲:想要。
10 等:等同,一样。
11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2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3 策:名词活用作动词。
14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15材:通“才”,才能。
16鸣之.:无意义。
17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恐怕,表推测 18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活版:1板.印书籍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3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4已后:以后。
已,通“以”。
5布衣:平民。
6每字为一印.:印模。
7令坚:使坚硬。
8和(huò):混合。
9冒:蒙、盖。
10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11字平如砥(dǐ):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古诗词复习资料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露(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策之不以其道.方法(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2.下列加点字词意思一样的是( B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C.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3.表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文中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尚且想普通的马等同也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5.课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想一想“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指人才,识别人才的人,淹没人才的人。
表达作者对朝廷淹没人才的愤慨不满。
6.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吗?谈谈你的看法。
一方面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还要善于抓住机遇,也离不开伯乐的赏识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田父得玉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①,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部人阴欲图之,诈之曰:“此怪石也。
畜②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③。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④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⑤,殃⑥可销。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⑦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
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⑧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
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⑨。
(选自《尹文子·大道上》) 【注释】①径尺:直径一尺。
②畜:收藏,保留。
③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④庑(wǔ):廊。
⑤遄(chuán)弃:赶快丢弃。
⑥殃:灾祸。
⑦无何:没过多久。
⑧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
⑨长食上大夫禄: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阅读提示】选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颇为相近。
尹文子认为是非、真伪从长远看,并不会被混淆,但有时候,真正的好东西却因不被了解而无法体现其价值,如文中的宝玉被诬为怪石而遭丢弃。
作者把深奥抽象的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于庞下( ) (2)光照一.室( )(3)复.以告邻人( ) (4)仅可一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以.告邻人(连词,就)B.邻人阴欲图之.(代词,指宝玉)C.犹录以.归(介词,把)D.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代词,这)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2)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4. 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各是什么?二去奢克俭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驾甚汰①,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
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②,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
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君欲禁之,胡③不自亲乎?”桓公曰:“善。
”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选自《说苑·反制》) 【注释】①汰:通“泰”,奢侈。
②桂之浆:桂花调制的汤。
③胡:怎么,为什么。
【阅读提示】选文是齐桓公与管仲的一段对话,其中管仲引用《诗经》中所说的“不躬不亲,庶民不信”的名言,一语中深刻揭示了治国必躬亲的道理。
“朝一年而齐国俭也”,不仅反映了齐桓公躬亲治国的成效,也彰显出齐桓公善于纳谏的品格。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欲.禁之( ) (2)衣.练紫之衣( )(3)此群臣之所.奢汰也( ) (4)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吾欲禁之.B.狐白之.裘C.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浆D.此群臣之.所奢汰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
”(2)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4.你从齐国“去奢克俭”这个故事中,除了悟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外,还受到什么启示?三管鲍之交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②,知我不遭③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④,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⑤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⑥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贾:做买卖。
②不肖:不才,不贤。
③遭:遇到,逢。
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⑤世禄:世代享有禄位。
⑥多:称赞。
【阅读提示】友谊是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志同道合者可以称为君子之交、莫逆之交。
而选文中的管仲与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演变为成语“管鲍之交”,其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 (2)吾尝三战三走.( )(3)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4)以身下.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鲍叔不以.我为贪以.袭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C.子孙世禄于.齐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D.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马之.千里者(《马说》)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天下人为什么“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请结合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并联系本文有关内容回答。
四孙谦治蛮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
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父忧去职,客居①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②。
泰始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谦曰:“蛮夷不宾③,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④怀之,竟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
俸秩⑤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⑥,威信大著。
(选自《梁书》) 【注释】①客居:暂时寄居。
②敦睦:亲厚和睦。
③不宾:不臣服。
④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⑤俸秩:官员所得的薪金、俸禄。
⑥翕然:安定的样子。
【阅读提示】孙谦自十七岁为官,历仕宋、齐、梁三朝,直被朝廷召为光禄大夫,他廉洁奉公,为民谋利,留下了良政廉迹,成为继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位鞠躬尽瘁的官员楷模。
选文主要写孙谦出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后,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突出表现其“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风范。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以治干称.( ) (2) 恒.以威力镇之( )(3) 固辞.不受( ) (4) 悉.原除之( )2.下列句子中有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 伯符为豫州刺史B. 蛮獠怀之C. 客居历阳D. 郡境翕然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
(2)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4.孙谦治理蛮夷有哪些举措?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五安国寺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以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
又七年,当赐号⑥,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陂(bēi)池:池塘。
②罪垢:指罪孽。
③染污:烦恼。
④翛(xiāo)然:自由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附着,依附。
⑥赐号: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封号和赐衣制度。
【阅读提示】选文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政敌迫害从而被贬到湖北黄州时所写的一篇抒情表意的文章。
安国寺位于古城黄州城南长江边上,距离江堤约一里远。
作者在文中以简练笔墨写了安国寺周边的景观,主要写自己常去寺中读经思过后的感慨以及与寺僧继连交往的情况。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间一、二日辄.往( ) (2)则物我相忘.( )(3)私窃乐.之( ) (4)卒谢.去(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2)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选文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出自同一作者,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六扁鹊投石医扁鹊①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③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释】①扁鹊: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②示之病: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
③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阅读提示】这则寓言故事按传统的理解是说,不论办什么事情,要与精通业务的人去商量、研究,如果被似是而非的错误意见所左右,就会误事。
选文中的秦武王较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在对待病的问题上,不再“讳疾忌医”,而是主动“示之病”;然而,一旦面对周围人的建议和劝阻,他又犹豫不决了,结果被扁鹊讥讽奚落了一番。
【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医扁鹊见秦武王( ) (2)武王示之病( )(3)君与知之者谋之( ) (4)使此知秦国之政也(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君之.病在耳之前B.目之.下C.君与知之.者谋之D.使此知秦国之.政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4.“君以告扁鹊。
”秦武王告诉扁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以秦武王的口吻概括。
5.扁鹊的话是分别针对什么而言的?七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人。
仕①为龙阳典史。
龙阳濒洞庭,岁罹②水患,逋赋③数十万,敲扑死者④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上疏⑤,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⑥以进,遂自经⑦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十四年诏有司⑧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 【注释】①仕:做官。
②罹( lí):遭遇。
③逋(bū)赋:拖欠赋税。
④敲扑死者:受鞭挞之刑而死的人。
⑤疏:给皇帝的奏章。
⑥登闻鼓: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特在朝堂外所悬之鼓。
⑦自经:上吊自杀。
⑧有司: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阅读提示】明朝初年,承袭元代苛政,田赋极为繁重。
龙阳“濒洞庭”,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
百姓如牛负重,在死亡线上挣扎,郡、县长官不但不加体恤,反而加紧勒索,凶恶的税吏窜扰四乡,趁机劫掠。
百姓无以纳税,有的被关进监狱,有的逃走他乡,老弱病残活活饿死。
选文写青文胜甘冒越级呈诉的罪名,向洪武皇帝连番上疏,为民请命。
在奏章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他不忍坐视民困,敲击登闻鼓上诉,并上演了鼓下上吊自尽的悲剧,其行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自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龙阳濒.洞庭( ) (2)为.民请命( )(3)击登闻鼓以进.( ) (4)悯.其为民杀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