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
初二语文文言文必做10题(含答案和解析)

初二语文文言文必做10题(含答案和解析)1、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②横柯上蔽。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望峰息心。
⑤ 争高直指。
⑥水皆缥碧。
(2)翻译句子。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1.顺,随。
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3.像飞奔的马。
4.使……停止。
5.笔直的向上。
6.青白色。
(2)①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②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意思: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只要对课文熟悉不难答出。
“从”是常见实词,表示“随着”的意思;“上”本是方位名词,在这里作状语,表示“在上面”;“若奔”,“若”是“像”的意思,“奔”本是一个动词,但在这里形象地表示“飞奔的马”;“息”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直”在这里作状语,形容“指”,“直指”表示笔直地向上,“缥碧”表示水的颜色,是“青白色”的意思。
(2)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的翻译,同时注意句子通顺即可。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泂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則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鱗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巴陵胜状/旗开得胜B. 薄暮冥冥/日薄西山C. 去国怀乡/忧国忧民D. 把酒临风/临危受命(3)在第二段中找出两个描绘景物的成语,并分别写出其描绘的景物特点。
(4)文章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5)人生难免会有失意和苦痛,学过本文后,你认为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挫折呢?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做法。
【答案】(1)北宋;范仲淹(2)B(3)①浩浩汤汤,描绘洞庭湖水势浩大的特点。
②朝晖夕阴,描绘岳阳楼景色早晚阴晴多变的特点。
③气象万千,描绘岳阳楼之景雄伟壮丽、千变万化的特点。
(4)围绕“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回答即可。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如鸣珮环,心乐之B.无案牍之劳形C.渔人甚异之D.不独子其子(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2.课外文言文阅读初,赵盾常田①首山,见桑下有饿人。
饿人,示眯明②也。
盾济之,与食,食其半。
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否,愿遗母。
”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已而,为晋宰夫③,盾弗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袭盾。
示眯明知之,欲去盾。
灵公出伏士击赵盾。
示眯明舍命反击,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
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
”问其名,弗告。
明亦因亡去。
【注释】①田:打猎。
②示眯明:人名。
③宰夫:官名,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初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画皆以人重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
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译文: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译文: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
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参考答案1、B(这样),……的样子;2、① 值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4、D;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欧阳修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
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郭永传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
(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
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
”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
”(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
(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
”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
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
”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
乃杀之,一家皆遇害。
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
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
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
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
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
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
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
⑩[瘗(yì)]埋葬。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何不去之乎?”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答案】这不是你所了解的。
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这。
“若”:你。
“患”:担忧,忧虑。
“乎”:于。
故答案为:这不是你所了解的。
我所担忧的在于老鼠,不在于没有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参考译文】有一个赵国人担忧家里的鼠患,他去中山国求要猫。
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猫。
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光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了。
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他的父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
我们家有老鼠,(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
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那么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
像这样为何要赶走那只猫呢?”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带答案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带答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题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⑷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⑶全石以为底。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⑷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⑸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⑺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日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
⑻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用“/”给第⑴段画线句子断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作者写潭中鱼时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中鱼的作用是什么?答:作者写潭中鱼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
写潭中鱼的作用是突出潭水清。
4.你认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我认为小石潭最突出的一点是“全石以为底”。
这一句写出了小石潭最为独特之处——石底,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根据。
5.用课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文言文阅读习题(一)宗泽(节选)宗泽。
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进士第。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
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
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命知.磁州②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③敌益.生兵至④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2.下列句中“而”与“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面山而居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潭西南而望3.翻译下面的句子(1)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译文:(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译文:4.读完此文,谈谈你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答:(二)板桥诵书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②之。
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
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选自郑板桥《郑板桥集》)【注解】①寝:丑陋。
②易:轻视。
③迩:近。
④奥区:学问深奥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幼时殊.无异人之处()(2)少.长()(3)人咸.易之()(4)或.当食忘匕箸()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译:。
3、郑板桥喜好读书,但他读书的方法或态度有其独到之处,试概括回答。
答:(三)孙亮辨奸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
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
”黄门不服。
亮曰:“此易知耳。
”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1、解释加点的字词①使.黄门至中藏②实不敢与.③中外当俱.湿④左右莫.不惊悚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
3、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黄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四)《张九龄作牛公碑》张九龄为相,明皇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①为尚书,执不可,曰:“仙客,河湟一使典耳,擢自胥史,目不知书,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
”帝不悦,因是遂罢相。
观《九龄集》中,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盖仙客之父,誉之甚至,云:“福善莫大于有后,仙客为国之良,用商君耕战之国②,修充国羌胡之具③,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扞长城,主恩前席。
”正称其在凉州时,与所谏止尚书事亦才一年,然则与仙客非有夙嫌..,特.为公家忠计耳。
注释:①牛仙客:泾州鹑觚县人(今甘肃平凉),隋人牛弘后裔,唐代名臣。
②国:政策。
③修充国羌胡之具:实行充国制服羌胡的方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①臣实耻.之②所计而然.③与仙客非有夙嫌..④特.为公家忠计耳2.下列句子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仙客为国之良B.臣实耻之C. 唐人尚为盛为之D.持就火炀之3.翻译下面的句子帝不悦,因是遂罢相。
4.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张九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简述理由。
(五)齐攻宋, 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
使者还,曰: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①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
又使人往视齐寇。
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
如此者三。
其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 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
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 王自投车上, 驰而走。
此人得以富于他国。
注释:恶: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在()(2)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3)向之死者宜.矣()(4)驰而走.( )2、与“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B. 策之不以其道C. 以其境过清D.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国危甚矣, 若将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殊不知齐寇之所在, 国人甚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选文看,宋王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人虎说宋濂莆田壶山下,有路通海,贩鬻者由①之。
至正②丁未春,民衣虎皮,煅利铁为爪牙,习其奋跃之态,绝类.。
乃出伏灌莽中,使侦者缘木③而视,有负.囊至者,则啸以为信。
虎跃出,扼其吭,杀之,或脔其肉为噬啮状。
裂其囊,拨④其物之尤者,余封密如故,示人弗疑。
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
已而民偶出,其妇守岩穴。
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
妇质脆柔,贩者得与抗。
妇惧,逸去,微见其跖⑤,人也。
归谋诸邻,噪逐之。
抵穴,获金帛无算。
民竟逃去。
呜呼!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注释] ①由:经过。
②至正:元惠宗年号。
③缘木:爬树。
④拨:挑选。
⑤跖(zhì):足跟,脚掌。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1)绝类.()(2)有负.囊至者()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人竞传壶山有虎,不食人,惟吮其血,且神之(2)闻木上啸声急,意必有重货,皮而搏之3.“民竟逃去”说明了什么道理4.“世之人虎,岂独民也哉”这句话能否删掉说说理由。
(七)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2)人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参考答案:(一)1、①做知州②估计、考虑③增加、增援④只、只是2、A3、(1)拿着(享受)国家的俸禄却躲避灾难,不可以这样做。
(2)今天前进与后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从死中求生。
4、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二)1、(1)特别(2)稍微(3)都(4)有时2、翻译: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擅长记忆,他们不知道郑板桥不是擅长记忆,是善于吟诵罢了。
3、答:郑板桥能反复吟读,熟读成诵,读书刻苦,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
(三)1、①使:派...④莫:没有...②与:给...③俱:都2、派太监到宫中仓库去取蜂蜜来浸梅子,蜜中有老鼠屎。
3、黄门曾私下向藏吏要蜜而藏吏没给;黄门因此怀恨在心,企图报复陷害。
(四)1. ①臣实耻.之对……感到羞耻;以……为耻②所计而然.对;正确③与仙客非有夙嫌..旧怨④特.为公家忠计耳只;不过3.皇帝不开心,由于这个原因就罢免了他的相位。
(是)4.秉公为国。
结合文章陈述。
(五)、1、(1)派遣(2)意料(3)应该(4)逃跑2、C3、(1)国家很危险了,你准备怎么办(2)完全不知道齐国敌人在什么地方,国人都很安心。
4、宋王是个听信谗言、昏庸,草菅人命(残忍)的人。
(六)1.(1)像(2)背2.(1)人们竞相传言壶山有老虎,不吃人,专门吮吸人血,并且传得神乎其神(2)听到树上啸叫的声音甚急,心想必定是有贵重的货物,穿上虎皮去搏杀路人3.用欺诈的手段迫害他人的人终究会被人识破,他们绝没有好下场4.作者矛头直指那些当权者,说明那些统治者才是真正的“人虎”,使这篇文章具有了批判的力度(七)1.(1)巡游(2)说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