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解读“多元”与“一元”的和谐统一

-----构建母语教育和谐课堂的探索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傅冬云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似乎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通过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向学生奉送现成的真理,追求语文知识的统一与完整,似乎学生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个性化解读,课堂学习淡而无味。

而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内容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许多教师就在这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对学生偏离主题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听之任之,不加指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与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而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或在教学中对文本意义的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文本价值取向的失落,即在多元解读的“幌子”下语文课上的阅读感受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的跑马场”。这样的曲解与误解显然有悖于尊重多元解读的本意,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真实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引导学生解读教材应注意“多元”与“一元(标准)”的和谐统一,坚持“标准”是在“多元”基础上的标准,“多元”也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而这样的意义虽因人而异,但应该有不同程度的“标准”的成分,甚至达成一致。

(一)角色转换,用“多元解读”升华情感

教者应诱导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学生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与文本灵犀相通,产生共鸣。

《掌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学,你想通过这经久不息的掌声告诉小英些什么呢?

生1:小英,你演讲得太棒了,我要向你学习!

生2:小英,你的普通话真标准,真好听,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生3:好样的!小英,我们以你为荣!我们为你喝彩!

师:(满怀深情地)小英在这掌声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中涌动,她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同学们说。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说——生1: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了我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会永远记住这掌声的!

生2:谢谢同学们,没有大家的鼓励,也就没有这精彩的演讲。放心吧,今后我会振作起来,坚强起来的。

生3:谢谢同学们,我想说的话除了“感谢”还是“感谢”!我给大家深深地鞠个躬吧!

师:是啊!无数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个鞠躬之中。同学们,仔细听,掌声响起来了!(稍停后接着说)这掌声里有信任、尊重,有鼓励、赞许,有敬佩、喝彩……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同学们的爱心!

教者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知识等,让学生进行真实而多元的体验,获得真切而多元的感受。课堂上,学生敞开心扉,用一颗颗纯洁的童心去触摸文本语言,倾诉心声。这种充满个性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又超越了课本,使学生获得了思想的飞翔和个性的舒张!

(二)适时引导,让“多元解读”回归文本。

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是“重视熏陶感染”和“价值取向”。如果有违这个前提,那就需要疏通和引导,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在阅读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但“平等”不是“相等”,教师要调控对话的方向,组织对话的过程,以保证对话的有序和有效。

《蜗牛的奖杯》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

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在研读课文第一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师:你们看到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地上爬行,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生:蜗牛啊,你的翅膀退化了,以后再也飞不起来了,真可惜呀!

生:你每天都要背着这个这种的负担,连伸个头都那么艰难,太可怜了!

师:(扮演蜗牛)大家都这么同情、可怜我,可我更想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要是你不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连睡觉也要在奖杯里,也不会这样。

师:我要不把奖杯背在身上,人家怎么知道我飞得快,是冠军呢?

生:你自己有本事就得了,干嘛非得让所有人都知道呀?你这么骄傲,大家会讨厌你的!

师:有道理。可是……我如果不睡在奖杯里,别人会把它偷走的!

生:就是没有了奖杯,你也是那次飞行比赛的冠军呀!你把荣誉看得太重了!

师:谢谢你们的劝告!哎,要是当初我把四处炫耀的时间用来练习飞行,现在也不至于……

生:蜗牛,你别灰心,你可以现在就开始练习爬行的本领,说不定你还可以拿个爬行冠军呢!

师:太谢谢你了,我一定会吸取教训,振作起来的。

教师在张扬孩子个性,实现文本的多元解读时,不忘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新课标大力提倡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个性,允许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感悟。但保护不是庇护,更不是无视,当学生的认知、情感有一定的缺陷、偏差时,教师就得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进行引导,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现文本的个性解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三)充分预设,使“多元解读”独具魅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丰碑》,一个感人的故事。课堂上,笔者正围绕“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展开教学。

生:老师,我觉得这位将军也太官僚了,明明看到军需处长冻死了,将军还吩咐手下的人把军需处长叫来,难道将军还不认识这个冻死的不就是军需处长本人吗?

师:同学们,你们会认为将军官僚吗?请你们再把将军的表现和军需处长冻死的情形的段落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纷纷读起书,都在努力寻找反驳的依据。)

生1:我不同意将军官僚的说法,课文一开始就说到将军早已把马让给了其他人,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生2:老师,我也不同意这种看法,我想大雪把军需处长覆盖了,文中说到,已看不清军需处长的面目了?

生3:老师,我从将军的神态就可以看出将军本来对这件事很恼火,说明将军是很关心战士的,怎么能说他官僚呢?

…学生在读书中对将军关心战士的品格有了进一步了解,军需处长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格也自然流淌到学生的心里,从而对“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的意蕴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将军是‘官僚’还是关心战士?”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读书的体验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文本解读往往会有不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学生课堂学习的真实情况,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动向。这样的课堂,学生的质疑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由于在课前解读钻研教材,以生为本,在预设中充分尊重学生,提供学生探索“未知”的时间与空间,因此,这全方位的预设就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已阑珊处。”在我们解读文本并追寻意义何在之际,或许发觉其意义就在我们解读的过程之中。某种意义上讲,文本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